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时间:2019-05-13 14:2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语文论文http://

摘要: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中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而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项目。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情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领会表达。正如于漪老师在著作中谈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指导非常必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教学 经验 有效性 分析

一、教师做好范读,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作比,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个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二、教师逐句领读,培养学生语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如果教师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

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

三、教学巧用齐读,提高学生水平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四、创设教学情境,读出学生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

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我们爱你啊,中国》、《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也就是朗读《船长》,我就是雨果;朗读《望庐山瀑布》,我就是李白„„我的语文课堂,因学生流光溢彩的朗读而精彩!

五、学生进行讲说,巩固学习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写解说词,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青海高原上这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作者对这株身处逆

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再者,鼓励学生课后使用普通话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借说练读的好方法。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由于学生多年来习惯了使用地方方言,所以在刚开始使用普通话交流时,难免会出现一些诸如不好意思、字音和语调把握不准、或过于强调咬音而表达生硬、不自然等现象。这时,就必须要求教师能以准确、流利、自然的口语表达勇做学生学习的典范,无任何时何地都坚持在学生面前使用普通话,同时注意在班内树立学生典型。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不出数月,班内定会掀起学普通话的热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定会在相互倾听、相互纠正中得到提高。说准确了,说流利了,那么在朗读指导中解决“正确、流利”的难题,也就轻而易举、水到渠成了。

第二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定稿)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新课标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悟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学生不能把一篇文章读通读顺,谈何理解,反之,如果学生能够把一篇文章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说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可见,朗读是多么重要。小学1—5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每个学段都强调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而是落实到每一位学生潜心地读。通过课上的反复练读和晨读是否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直至读出感情,是评价阅读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常发现这些现状:朗读时不够流利,容易出现指读、回读、唱读、添字、漏字和读破句的现象;朗读时语音语调错误,重音、轻声和儿化音节不能读准确,语气的抑扬升降和语速的快慢缓急不能准确把握;朗读缺乏语感,拖音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本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朗读的目的要明确。

一篇课文,不是读十遍二十遍就叫做重视朗读。学生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老师都要提出要求,如学二年级第6课《爸爸的老师》,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儿童诗。在初读阶段,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读通、读顺,扫除阅读的障碍。在精读品析阶段,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某一段,做到有的放矢,如教师要求学生思考: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爸爸的老师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讨论:我有学问的爸爸是怎样尊敬自己一年级的老师的?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有所感悟。就能明白:再有成就的人也是从小由老师教会他们知识、教导他们做人、帮助他们成长的。这就是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一遍要有一遍的效果。

二、朗读训练要体现层次性。

在阅读教学中提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不是同步进行的整体目标,而应该是分层次实现的训练目标。朗读最基本要求首先是“正确”,即做到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把文本读得正确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流利。只有当学生读一篇文章做到了“正确”、“流利”,在深入研读文本,对文本的情感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后,才能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层次的要求是螺旋上升的,每个层次都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各个突破,才能达到预期的朗读效果。

三、教师要做示范朗读或利用录音机仿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高,在课堂上能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读得入情入境,对学生就会产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有限,可以借用多媒体朗读材料。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他们也会学着老师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来朗读课文,这样久而久之,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凡是朗读水平高的老师,他所教的学生朗读也会很好。有些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学生不了解,感情基调不容易把握准,更需要老师范读,如《风》,虽然风这种自然现象我们很熟悉,可以感受到它的无处不在,但是学生不容易作者展开想象所运用的拟人的手法,无法真正体会风在作者眼里风的那种可爱、调皮的特点。而且这是首充满童趣的无标点诗歌,以前重未接触过的,里面的需要加一些儿话音,这样,读起来会显得富有儿童情趣,学生也不会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只有把握时机进行示范朗读,才能指导学生真正把课文读出感情。

在教师的范读中,有时可范读全文;有时可范读重点段落;有时可范读优美语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老师的带动和影响下,学生的朗读兴趣高,朗读的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四、朗读的形式要灵活多样。

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比较重视朗读,但朗读要讲实效,不是搞形式主义,不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而是真正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了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可以是一两个人或几个人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选择哪种合作形式要根据文本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需要。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的《40、请不要》这篇课文,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读,本文共有4小节,每节有4小句话,教师读单句,学生读双句。教师:请不要把树木伐光,学生:留一片茂密的森林;教师:做小猴的乐园,学生:孔雀的故乡„„如《

13、长城和运河》这首诗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了长城和运河。诗歌有两节,第一节是写长城,第二节是写运河。作者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将长城和运河分别比作巨龙和丝带。每节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结尾,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第二,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读这些句子可以采用生生合作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女生读,第三句和第四句全班齐读。这样层层递进,就能取得很好的朗读效果。

朗读形式中还有竞赛读,教师引读,配乐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一、二年级可多采用分角色、开火车读)。学习二年级17课《狼和小羊》,可采用分角色读的方式:

教师(扮演狼):“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朗读时,读出狼的凶恶、凶猛的本性特点。)学生(扮演小羊):“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里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里流到您哪儿去的。”(朗读时,读出小羊的温和的特点。)

一篇文章,并不是所有朗读形式都要用上,选择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经常采用不同形式朗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五、应注意进行恰当而富有激励性的多元评价。

语文课堂上朗读指导中的评价至关重要。学生朗读后要及时的给予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读得不太好或者胆小怯场、平时不愿举手发言等的学生,在指出不足时要予以肯定和鼓励,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这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一味地“你真棒!”、“太好了!”“good!good!very good!”等只会让学生觉得无味,毫无新鲜感,而充满智慧的评价才能提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所以在朗读指导中的,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多元评价。

六、教师可适当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训练。

我们知道,要把一篇文章读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首先需要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文本、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但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朗读技巧训练是必要的,如朗读时的节奏、停顿、重音的处理,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如停顿,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逻辑停顿,哪些是感情停顿。朗读技巧的训练,并不是每一篇文章,每一节课都要这样做,需要教师灵活安排,把握训练的时机,有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某一段来专门训练,这样效果会更好些。尤其对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朗读水平。

七、预习环节要加强朗读。

课文朗读,从预习环节就要开始,尤其是务工人员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方言也重,朗读的能力较差,他们要把一篇文章读通读顺已经不容易,更谈不上有感情朗读。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先让他们读上几遍课文,努力把字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通过预习环节的朗读,学生对文本内容也会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可能会轻松一些,这样也有利于理解文本,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才能把一篇文章读出感情来,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此外,真正要把一篇课文读出感情来,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文本,多接触文本,与文本充分对话,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感情来。朗读时还要善于创设情境,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容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当然,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做到有感情朗读,如果课文本身没有感情,那就是强人所难。如果要求学生一定要有感情地朗读,就显得过于牵强了。

总之,一堂语文课的教学,实施朗读训练是否切实有效会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朗读教学充满魅力,让学生读得有效,从而提高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指导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指导

黄陵县腰坪中心小学 郝欢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还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训练。但是,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低效或无效的朗读限制了朗读的作用,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兴趣,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常见的朗读问题有以下几点:

1、缺乏有效指导

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多数教师将其运用在朗读这一环节上,即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这一方式。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朗读目标缺失。教师也没有注重研究各种读法的作用,学生朗读时随心所欲,往往会出现该朗读时却默读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绪,该默读时却朗读而不能思考,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方式朗读课文,不能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意韵。

此外,有的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学生身上,却忽略了对其它学生的朗读指导。有时,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这些优生的带领下,完成了所谓的“美”读,但更多的学生都是处于机械地模仿中,一点也没有朗读的个性,反而产生厌烦情绪,并没有加强朗读教学。

2、缺情少境 朗读能力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但他们的情感流露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必须扎扎实实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使他们有了内心的体验,表情达意的感知,才能展现朗读的精彩。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颗璀璨的星星,针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有效地解决。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何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真正在教学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让朗读教学重焕青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1、范读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建议“教师应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要想让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精彩范读,把文学的内蕴、文中的情感传达给学生,使其受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启发他们领会语言文字的朗读技巧,与课文产主共鸣,更好的理解课文。

2、创设情境

没有情境的教学如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的情境。这首先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渲染,教师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使学生丰富的情感流露出来。

此外,教师还能够迁移意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对教材中的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它需要教师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学生身心沉浸其中,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3、丰富朗读的形式

阅读一篇文章,朗读的形式也十分重要。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及适用范围。教师应有的放矢的根据实际做理性选择。比如: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有齐读;当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时,宜用默读„„因此,对于朗读纷繁复杂的形式,我们应理性面对,合理运用,才能将读法融会贯通。

4、加强朗读的评价

对学生朗读情况的评价十分重要。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评价时,要特别注重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特点。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独特的个人体验,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此外,评价的方式也很多,比如: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当然,在评价时,我们要从正反两方面中肯评价,更倾向于正面评价,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朗读,让学生敞开心灵,读出自信,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5、开展系列活动 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愉快地进行朗读练习,单凭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加强多种活动的开展。比如: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动手“自编小诗集”,激发他们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好书推荐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将推荐的好书中的好句好段摘抄下来,与同学分享、交流,激发阅读的兴趣。这些活动在我班开展时,学生总是兴致勃勃地做准备,积极参加,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受益较多。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积累与反思,在注重朗读的有效性指导时,还应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明确每一次朗读的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训练,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使朗读在教学中永远绽放光彩!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各种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以下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高涨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像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下载了海底世界的录像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1

当学生们观看海底世界的录像时,都被海底世界的美丽的珊瑚和各种鱼儿吸引住了。当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再次深深地被海底的各种动植物吸引住了。美丽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成群结队的鱼都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如同进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手舞足蹈,争着读课文,仿佛自己就是海底威武的龙虾,插着扇子的鱼儿„„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课文不再须要老师的过多讲解,学生就进入了课文的意境,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一种很兴奋的求知状态。

又如我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一课时,对于太阳做的三件好事,我准备了鲜花、小树的图片及孩子们在海边戏水的录像。当美丽的的鲜花,挺拔的小树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同学们立即被图片的色彩、美丽迷住了,自然而然地对太阳产生了感激喜爱之情。连平时不爱举手的同学也把小手高高的举起来了。当看了孩子们在阳光下戏水的录像时,大家再次被太阳的无私和太阳为大家带来的快乐和温暖感染了,小手争着抢着要读出自己对太阳的喜爱。学生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巧用范读,引导孩子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光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的范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教师的范读,不仅有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有声语言,还有目光、姿

势、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体态语言。教师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内容产生共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范读。我对大部分课文都有作范读的准备,如文中重要的句子,较难读到味的句子等等。

教师可以抓住以下教学时机进行范读:

1、导入课题后,范读全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整体感知课文。不过教师在范读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如《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我特别喜欢。课前我特意精心地朗读了这篇课文,并且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动作。教学中,导入新课后,我就先范读课文。学生听了我的朗读,兴趣高涨,当我读到“她把小树往高处拔”时,好几位同学跟着一起摇头摆尾地读了起来。当然接下来学生的朗读就特别有味儿了。

2、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通过范读起纠正作用,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教师的范读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当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到位时,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例如:《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总读不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这时我就进行了范读,并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引领学生读出了文中男孩在列宁的感染下一定会把灰雀放出来的决心。从而使学生在读中

感受到了男孩的诚实和天真,还使学生受到了保护动物的教育。

三、多形式读,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指导他们反复练习是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全面指导后,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教师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组织学生练习读。如个人读,集体读,分段读,分角色读,比赛谁读得更有感情等等,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孩子感情朗读的快速成长。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感受美。如《桂林山水》一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绚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看桂林山水的图片、录像。在此基础上配乐集体读,个人读,小组比赛读,直至流利诵读。学生心通其意,必有身临其境之感,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与优美文字联系起来,在多次感情朗读中产生了浓厚的朗读欲望。

又如,《盘古开天地》一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像,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了解内容,感悟第四自然段的语言形式及盘古的献身精神。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边想像边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接着请几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句感情朗读。读完后,男女生,老师,配乐接读比赛。前半句男生读,老师读“变成了”“化作了”,女生读盘古身体各部分发生的变化。在配乐声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感

悟到了盘古坚忍不拔,为了开辟天地身化万物的献身精神,深深地体会到了盘古的伟大。

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

四、互动评读,提升孩子感情朗读的能力。

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朗读越来越好了。

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如《太阳是大家的》一文中的:太阳就要从西山

落啦!这句话可以读出不舍之情,更可以读出高兴之情,因为太阳就要把快乐带到西半球了。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已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我刚接手新班级的时候,全班只找到了两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部分学生上课时甚至从不举手,我把他请起来后,课文读得结结巴巴,更不要说有感情了。我在日常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后,一个学年下来,虽然学生的朗读还不是最好,但大部分学生进步都很大。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思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所以语文教师还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多训练的前提下求得质量。为此,教师首先要研究课文,按照朗读的要求做好准备;其次,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师生朗读活动,使读、议、点拨、讲析有机结合起来,确实让学生从实感经验到理性上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读。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让学生具有相当的朗读能力,这也是学生智力当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当加强朗读指导。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 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唐庄镇四合新村完小:徐佳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在阅读教学时,恰当地充分运用朗读手段,适时进行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而且可以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与文本通话,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领悟更深层的东西,受到良好的熏陶。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想懂得有些社会化知识和从成人的眼中看世界,这是很难的。因此,只有通过读来慢慢体会,设置情境朗读,结合实际教学,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朗读方法,使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读可以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让小学生多读多练,自然而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会的东西也就有所增多。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教师需要更新朗读的理念,对学生的朗读指导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结合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

一、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古代许多文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学生多读诵,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学生“凡读书需要读的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强牵暗记,只是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一直传至今天。

朗读有助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朗读先要扫清字词障碍,借用工具书,帮助解决。精湛的语言文字,对于小学生有时难理解和掌握,试着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多读,来帮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学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其实诗无须过多讲解,用“读”来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想,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体现了小学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内部语言还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思想形式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最初“是在高声的思维”,以后才“有外观的语言过渡至耳语,再过渡到

内部语言”。小学儿童可以通过朗读,用“听”来进行思维,从而促进智力的不断发展;用读来调动学生学习,从读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国诗人说的那样:“从读的情况可以看出读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阅读的作品。”

二、重视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共鸣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老师的感情引起学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通过形象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美的共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想象,教师在范读时,就必须达到声情并茂。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保证朗读时间,教给朗读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出现重写轻读的现象,造成很多学生的朗读能力差。鉴于此,教师必须依据不同年级、教材特点设计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朗读。在初步理解课文之后,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问

—答”,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读—想想—品品,这样,通过足量的时间,多样的方式,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四、创设朗读情境,提高朗读水平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图法等等。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入情入境地读,就能唤起美的共鸣。通过创设情境的朗读训练,准确地表达了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水平自能较快得到提高

五、朗读与评价并存与学习中

把朗读指导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边读边评,以评促读,在读与评中培养语提高能力,发展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领悟。朗读指导与评价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师读,学生评,旨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听读的习惯;二是学生读,教师评,旨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朗读指导;三是学生互读互评,旨在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受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评价过程就是有效的学习过程。评价也就成了学生发展的资源。抓住朗读环节中,“评价”这激励机制,让学生想读书,爱读书。在评价中,要做到不露痕迹的点拨,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做到教学无痕。一节生动、有意义的语文课,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学生感到其乐融融,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理解领悟知识,学生无形中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学生的朗读,以读入文,使学生从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朗

读课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赏力、创造力,还语文阅读课以美丽、动人的容颜。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朗读,精彩我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范文大全

    朗读,精彩我的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吕河镇中心学校中心小学 刘 涛 我们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倡以朗读为主,理解为辅,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朗读的......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泗洪县董沟小学刘闯 摘要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

    毕 业 论 文 题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院系 :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师范教育分院姓名 : 学号 : 班级 : 指导教师:020209012009语文教育刘帅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

    朗读_精彩我的课堂——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朗读,精彩我的课堂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壶瓶山镇完全小学 饶银银 内容摘要: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胡坊中心小学 余玉兰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应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指导 扬州市江都区武坚中心小学朱家庆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