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时间:2019-05-13 14:23: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于永正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于永正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第一篇:于永正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于永正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学习所得

这次我们到河南学习了四天半,通过短短的四天学习,感受颇深。现将学习心得简单说说。

一、学习日程安排

这四天的学习内容分别是:7月17日上午,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家于永正主讲的《我的为师之道》,下午是《快乐的成长历程》主讲是著名特级特级教师赵志袢;7月18日上午是〈我的教学观〉主讲于永正,下午是〈三个角度看教材〉主讲是著名特级特级教师王庆华;7月20日上午,〈我的作文教学思想〉主讲是于永正,下午是〈小学作文怎么教〉主讲著名特级特级教师王庆华;7月21日上午,观摩于永正老师上课。

二、学习所得

(一)于老师能够成为一名当代小学语文教育家是因为他对教育有着有一种责任。我想如果我们每个教师如果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责任,那他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二)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

1、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之毒。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也应该像于老师宁愿做甘草,因为甘草不仅性温,而且具有包容性。无论酸甜苦辣,它都能与之为伍,与之匹配,做人也是如此,只有理解、宽容、冷静、善于后退,才能包容别人。在我们生活中要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支撑包容的是修养,于老师说:“他的自身修养来自于四个方面。

(1)读书同时读自己。

(2)以人为镜。我觉得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也要以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3)不断反思。在教学中,我要学会不断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4)不断地写。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让自己的孩子爱上写作,首先自己也得善于写作,要把写作看作是一种最好的修炼。

2、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她)。

其实,我们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他感受到老师喜欢他了,他们也会自然地喜欢你,如果学生喜欢上你了,那么他们也对你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这不就是爱屋及乌吗?美国托德,威特克尔说:“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所以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十分重要。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等。总之,一定是“行为”,“行为的背后,是师爱,师爱的核心是理解,没有理解就谈不上真正的爱。记得泰戈尔曾说过“爱是理解的别名。”所以我们在教育中,一定学会理解、包容孩子。

3、童心不泯

于老师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张光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

苏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从这些名家的话中,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应该有一颗童心,因为有了一颗童心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其实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喜欢搞活动,不想做太多的作业。所以我们的老师千万不要让作业把孩子的空间填满。于老师说过:“靠做作业成绩好的学生将来没多大出血,让学生多读书成才的才是真正的才子。于老师的作业

就是三样,一是练字,因为写好字是小学生的标准。二是读好课外书,三是写好作文。

4、身正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生活要注重自已的一言一行。于老师平时这样要求自己的;

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

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其实于老师的这八个不敢,写出了我们作为一个小学人民教师应该必备的技能,5、激励

我觉得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和鼓舞。激励时要动情、及时。我们表扬、激励学生要有实指性。要用放大镜找激励后进生的理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是在为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

(三)、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

1、注意语言的积累

我们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拥有语言。就得让学生多读书,读好课外书。于老师认为语文一九开,一分课内,九分课外。小学生要会背85首诗词,150万字课外阅读量保底。每天至少读30分钟的课外书,要睡觉前回忆看过的内容,每天朗读20分钟,语气要想说话那样自然。作文中要善于表扬,哪怕用了一个新词,引用了一句名言,正确地使用一个标点新的变化、、、、、、2、生活的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要适当开展活动。让学生能近距离地接触生活,要把课堂搬进社会和大自然,让学生有一双会发现,会审美的眼睛,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3、感受的积累。

这里是感受指的就是想象、思考。我们引导学生不要光会观察,要学会思考感受,不会感受等于没看没听。写作文一定要有感受。任何的比喻都是作者的感受,会写文章的人都是会感受的人。那么怎么样积累感受呢?A、多读书。适当看些适合少儿看的电视、文艺节目。C、以情育人,理解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D、以情读书,意在情中,多些朗读,少些说教。E看看作者是怎样感受生活的。读书时想作文(例如读到写外貌、神态、、、、、、让学生回放,想想作家怎么写外貌、神态、、、、、)

(四)于永正的“五重教学观”

“五重”指的就是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我觉得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把这五重教学观认真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重感悟方面要有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要深入浅出,要有度,教师能挖多深就挖多深。

(五)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法是语文的教学之法。于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在关朗读的技巧,于老师不是在简单地说理论,而是讲到每处都让老师起来范读,老师读后再作指导,一个年纪花甲的老人朗读起来竟像一个调皮、羞涩的小孩子,有时又是一个慈祥的老人。不管怎么样,于老师能根据不同的语境读出不同的味儿来。正如徐世英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给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备课时一定要备朗读。

第二篇: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

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界定。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其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献中。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于永正教育思想包含的主要的内容。简单的说,是“一本”、“三观”、“五重”。所谓“一本”是以学生为本;“三观”是“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所谓“五重”即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1999年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2003年4月在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召开“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2006年3月浙江平湖、2007年3月河南鹤壁、2007年9月山东聊城、2007年10月山东东营都提出“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2008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小,提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于永正教育思想”最早是高万同先生提出来的。

以下是我对“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

一、于永正关于教师成长

1、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

于永正老师童心未泯,一生信奉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他说,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理解是爱的别名。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的孩子?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的安慰语,至今令我难忘。

于老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我们要有童心,要与孩子一起成长。足见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语文教学思想。他已经走上大学语文,凡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方面都涉及到了,应该用“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涵盖。这里的“教育”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指于永正关于语文教学、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他本人的成长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下于永正先生是否把他的思想都集中在语文教学方面。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迟到的学生?因为我认识到迟到了而敢进教室要有了不起的勇气,应当给予赞许。我读小学时迟到了一次,不敢进校,索性选择了逃学!”

“要理解孩子,要有童心。”这是于老师想说的意思。那么他这话时说给谁听的呢?当然是说给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人。因此,我们说,于永正在成长为全国著名特级老师以后,一方面致力于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不断反思总结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教育思想。2008年下半年,他获得了“中国教育家”的殊荣,这标志着他的教育思想由渐臻佳境走上成熟。“要有童心,要理解孩子”不仅包含有教育学的知识,还包含着心理学的知识,应该说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实践与一体的经验结晶。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例子:“为什么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学生十分宽容?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工作了,偶然看到胡适的一句话:‘那些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往往有出息。从此,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有些另眼相看了„„’”

于老师在《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一文中用了好几个例子,旨在告诫老师要有童心,要理解孩子。因此,我们说:于永正不但关心学生成长,同时也很关心教师的成长。

2、应该怎样备课

近几年,我在外地参加了不少会议,接触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的专家学者。当谈及于永正,他们大都把于永正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并对我提出的“于永正教育思想”很感兴趣。

我说,陶行知可有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可有教育思想,于永正为什么不可以有教育思想呢?难道非等于永正作古以后才可以吗?当我把理由谈出来以后,他们多数都支持研究,这给我很大的精神鼓舞。

说到备课(语文备课),人们自然会说,这当属语文教学。但如果我们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它与教师的专业化是紧密相关的,又不属于语文教学,至少不能等于语文教学。它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致。

于永正老师2006年在《小学语文教师》第一期《我怎么备课》中说到他为什么要讲备课这一问题。“教了四十多年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有些课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老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从上面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备课是为了学生,可怎样备课却是老师的问题。于老师的《我怎样备课》其主要目的是向老师介绍怎样备课,让更多的教师备好课。这实际上还是老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其对象主要是教师。

3、怎样从优秀教师的经历中吸收教学智慧

于永正是一位语文教学的大师,但他的思想借鉴了许多教育家和当今优秀教师的智慧。

于老师在2006年第5期《小学语文教师》中发表了题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的文章。文中,他引用许多例子加以证明。从他对例子掌握情况来看,他很善于总结和借鉴。他从山东的李希贵,吉林的杨巧云,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李振村,教育专家高林生,龙口实小的孙宝书等多人的经验中得出多读书多写作是学语文的规律。

从这篇文章透露出的信息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来源之一是当今优秀教师的经验。而且,吸收的方法是研究实例,从成功的实例中借鉴。

我们的教师要聪明一点,那就是要研究实例。于永正、李吉林、王崧舟、孙双金、靳家彦、窦桂梅等等,都有很多实例。我们去研究吧!

4、怎样看待名师的课

2006年3月,于永正老师在浙江温岭太平小学上了一节习作课。课后于老师说了课,张庆评了课。现在我把于老师的一句话拿出来,大家从中吸取一点东西。这句话是:“希望老师们看我的课不要太注重形式和教学设计,主要看我的课体没体现课改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于老师的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是告诉我们看待名师的课(公开示范课、研究课)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体现没体现课改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谓课改理念,主要是课标中讲的四个基本理念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各种新理念。

当然,这个“标准”也是个大框架,会因每个人的经验不同而对事情的认识不同。但有了这个框架,看问题就有了基本准绳,就不致于偏离大方向。

我们今后在评课时,可把于老师的这一点纳入我们的视野。我想这是有用的,实在的。

5、怎样看待古诗文教学

关于古诗文学习,于老师感到遗憾的是他上学时背诵得太少。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认识到“幼学如漆。小时候背诵的东西,终生不忘,终生受益。”他主张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

2006年《语文教学通讯》7—8期上,于老师在《回味教育》上说,“六年中,我给孩子喂的是母乳。”“吮吸母乳长大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遗憾的是,量还是少一些。”这里所说的“母乳”指的就是古诗文,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

我们不少老师认为:领导衡量教师称不称职,有无能力,主要是看你教的学生能不能考得好,因此,只要教出成绩就大功告成。

由于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个教师要想搞读古诗文方面的尝试,这无疑会有很大困难,因此,在一所学校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必定会遇到阻力。我考虑到这一点,在经典古文诵读方面先尝试,然后谨慎实施,以期在实践方面有所突破。

6、怎样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根据2007年《小学语文教师》第四期于永正先生的《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把于永正的观点总结以下几点:

1、布置写字作业。这里的写字,主要是会默写和写规范。“写”要按规律写,遵循描红、仿影、临贴的顺序进行。

2、布置读书作业。这里的读书,除语文课文外,更重要的是课外书。他认为“读书时主体性的语文作业。”

3、布置背书作业。他认为要教学生背书,背书是最好的作业。

4、要布置作文作业。他认为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和读书、背书一样重要的作业。写话、造句、写片断、习作要落到实处,要抓好。写是万万不可少的作业。写日记是很好的作业。

布置作业的能力是教师素养之一。作业量的大小,项目的设置,题目及内容的难易等都要细致考虑。至于这样布置的道路有许多。我们可读一读于老师的这篇文章。

我之所以谈及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校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这是很具体的事情。借鉴于永正先生的做法可以改善我校的教学现状,还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我还有一个意思,这就是要说明,仅仅研究于永正的语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

7、语文教师要学会表达

我们先看于永正先生在《更要学会表达·有感于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的几段话:

“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教语文。我们教语文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里写什么,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即不但要“得文”。要重视文字的书写,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表达技巧的点拨,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小学生学了六年语文;字写不好,话说不明,文字不通,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就失职了。

“表的能力来自于读。一要读课文。每篇课文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语言就会有了,语感也就会逐渐形成,表达技巧也会慢慢掌握。二要大量阅读课文外书。课外阅读有时也得朗读。朗读有助于识记。一般地说,书读多了,“意文兼得”了,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说,写训练,表达能力的获得是不成问题的。

“一个语文老师能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并能让其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

“为了应该而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它扼杀了兴趣,扼杀了个性,扼杀了天才,可以说遗患无穷!

“语文课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一个人不读书,是人生的悲哀;一个国家的人不读书,或者读书甚少,是国家的悲哀。”

我为什么这么大块地利用于永正先生的话呢?我想说明一个问题,于永正很关注教师的发展。于永正是搞语文教学的,你完全可以把他的一切都归结到语文语文教学上,但是那样会很糟糕,对研究工作很不利。再说,那样也很牵强附会,把于永正小看了。

于永正现在已经是教育专家,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家。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独特的经验。“一本”“三观”“五重”就是他的理论基础。“一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三观”就是他的“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教师观”指他在教师方面的认识。“教学观”“学生观”依次类比。“五重”指“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五重”说到底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可以是教育思想。我们用“于永正的教育思想”这一观念来研究于永正,显然涵盖的较全面、较准确。

关于教师的表达问题,于永正有自己的认识,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大声疾呼还唤醒国人。他已经不再是仅停留在语文教学这个界面上了。他把读书、语文教学、口语表达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足见他高瞻远瞩。

8、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成长

于永正老师说:“不能真的让我们的教育变成‘叫育’。法国的卢梭:‘在达到理智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一位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是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要求学生尊重别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要求学生和书籍交朋友,教师必须做到手不释卷。如此等等。在教育上,没有什么比活生生的榜样的力量更大,更令人信服的了。”

从这一段话看,当老师的不要高高在上。谁亲近学生谁就能教好学生。这一点,我们做教师的都有感受,都知道这是教育真理。于老师想借他的声明谆谆告诫老师,使大家更深刻感受这一点。他很关注教师的成长,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之所以花这么多笔墨唠唠叨叨地说教师问题,旨在证明一点,于永正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方法等的研究,没有涵盖于永正思想的主流,他的关于教师的、自己的成长方面与他的语文教学共同构成他思想的主流。只有“于永正教育思想”这一提法才是科学的、全面的。

9、小结

以上八个方面都是于永正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其实,于永正关于教师的论述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于永正教育思想”,不要让这一宝贵资源流失。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上财富,谁忽视了他,谁就是短视而无知。

二、于永正关于自我成长

1、于永正教育思想的三个来源

于永正教育思想:“一本”“三观”“五重”,主要是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朱熹、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美国的杜威、加德纳都对他形成自己的思想产生很多影响。他说:“我们的先人两千多年就提出了‘礼乐射御书’的教育主张,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继承了‘六艺’的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六艺’中就有音乐。尼采说:‘不懂音乐,人生一错误。’音乐有着巨大育人功能。奥地利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主要是因为他重视音乐教育。奥地利的教育法规定,每个年满18岁的公民,必须掌握两种乐器。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既然如此,一个怎么能少了艺术的细胞呢?我是认准了音乐教育的,而且主张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不管有多大困难,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也要落实这一理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源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理论。

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第二个来源是他本人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四十多年的教书经验使他认识到教语文和学语文是有规律的,他的正确认识来源于长期的语文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师解放了手脚,于永正的思想开发。进入九十年代,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结合自己实践,提出以学生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思想。因此,我们说,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源于他本人对自己长期从事教育的规律的认识。

第三,于永正在很多场合下讲,他的思想受他小学时的老师的影响,于永正老师在2006年《语文教学通讯》7—8期《回味教育》中说:“感谢我的小学老师,他们给我了我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感谢他们带领我们搞了那么多有趣的活动,玩得那么舒畅,无拘无束;感谢他们留给了我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否则,我不会游泳,不会爬树,不会拉胡琴,不会唱戏,不会打锣鼓,不知道什么叫‘急急风„„四击头’‘凤点头’‘钮丝’,也不会绘画,不会痴迷书法,更不会对大自然如此情有独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美好的经历,我的精神家园定会荒芜,情感世界定会冷漠,甚至“相当地冷漠。”

于永正在2006.5《小学语文教师》中说:“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小学的。1954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了徐州。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到了四年级,教语文的张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到了五、六年级,换了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串讲完了,分段、写段意、抄写中心思想。但和张老师一样,多数课文也要求背诵。《开国大典》《铁脚团长》《火烧赤壁》都要求我们背。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天些一页大楷,写四行小楷。作文都是用毛笔抄写的。”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那时小画书(即连环画)很流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画书。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本《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遇到“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记得读到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板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时,感到非常失望,大叫写得不好!”

因为书中写的张飞不是“当阳桥上一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和京戏里唱的不一样!后来又读了《水浒传》,则喜欢书中的人物,二则喜欢作者的语言。《水浒传》我读了好几遍。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

“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老师的启迪和激励,我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那时,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竟一天不读报便像缺失了什么似的——小小年纪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

“怎样教语文?我的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

“我正是从我的老师那里,以我在实践中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思索中学会教语文的。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第4期中的《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几段话虽没有直接提到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但从小学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作用。

“21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是在山东老家读的小学。那时没有任何家庭作业,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初中是在徐州市第七中学读的。那时住校,每晚有两节晚自习,完全是“自”习,做完作业,一切由自己支配,可以看课外书,也可以画。星期天和寒暑假也没有任何作业。那时没有“红”与“专”之争,很自由。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午的最后一节课都是写字课。每节课写一张毛笔字,共16个字。开始时仿影——把纸蒙在老师写的字上面描。一年之后临帖,一临临到六年级毕业,从未间断。作文都是用毛笔抄的。老师认为写得好的字,便给画一个红圈,特别号的给画两个圈。我们天天为一个字能得到两个红圈而奋斗。红圈得多了,便乐此不疲。有一篇大字,我竟有两个字得到了双圈,高兴得不得了,寄给了在徐州工作的爸爸,同学中,字写得最好的是梁延生。现在,他的书、画在青岛都颇有名气。

“所以我认为,写字是小学生的必做作业。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读小学时,天天有晨读课,我们都拖着腔唱读。从一年级“唱”到四年级,8本书全能唱出来。到了高年级,因为老师要求严,必须读得字正腔圆。就是这样磨练,在朗读方面,我终生受益匪浅。多数语文老师也要求背诵。《开国大典》和《铁脚团长》至今我还能背。到了高年级,学习条件好了一些,学校有了一部分课外书,老师就让我们读课外书。在小学,读书完全是了解故事情节,关注的是人物命运。到了初中,读书是为了当作家,因此,除了关注人物、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关注语言和表达形式。严格地说,到来初中,我才会读书。读书是我成为了一个“好人”;因为我是个公认的“好人”,所以成了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所以我认为,语文课本要读,课外书更要多读。读书是‘主体性’的语文作业。《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是很有道理的’”。

“我真的感谢我的小学老师,感谢他们‘看’着我背诵了那么多的课文。我还感谢我的母亲,从小就教我背古诗。《木兰辞》就是母亲在被窝里教我的。小时候背书太重要了。”

以上是于永正老师载文的片断。本人亲自跟于老师正接触,听他讲小学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作为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学习。从文章和他本人里沃总结出他教育思想的三个来源,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总结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的三个来源,对于我们研究于永正,搞好小学语文教学,推动基础教育改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于永正关于读书

1、关于老师的读书问题

2006年《小学语文教师》第一期发表于永正《我怎样备课》一文,有几段话是说教师读书问题的,现引用如下:

“钻研教材的第二部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对于情感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随着自己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我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读三、四遍是为了熟练,尽量不出一点错。范读时出错虽说难免,可以原谅自己,学生也会谅解老师,但我总觉得不应该,哪怕读错了一点点,我也会感到不安。朗读时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时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没有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范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老师的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我有读书读报的习惯,喜欢读书、报、杂志,这对我来说也是备课。谁也说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

《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7—8期,于永正老师在《关于上课》中说:“旧书不厌百回读。书是读出来的。凡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我会细细地去读。老师读出味二来,才能教出味儿来。学生读出味儿来,才能获得读书的乐趣,才能逐渐喜欢读书、会读书。” 在《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贴心建议》里,他说:“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在《更要学会表达》一文中,他又说:“语文课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一个人不读书,是人生的悲哀;一个国家的人不读书或读书很少是国家的悲哀。”

于永正老师说:“老师也要重积累。”(《于永正文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第180页。)于老师对读书的认识很深刻很实在。他以自己的经历谆谆告诫老师要重视读书。这里的老师,既有课内也有课外,既有自由读也有朗读。我认为他的意思有三个,一是作为教师,要广泛阅读,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二是教学用的读,读懂读深读出独特的见解,这是对教材的读。再一个就是范读,要有广播员那样的水平。三是把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要经常读,形成习惯。

关于第三点,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来。《于永正文集》《处处留心皆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直到现在,出差第一件事,是在提包里放一本书和一本字典。书是我的须臾不可缺的伙伴。每天晚上睡觉前,先坐在床上看会书儿,午前睡觉也是的。什么时候看得眼皮打架了,便‘顺其自然’——睡!有几次,竟‘自然’的坐着睡着了。

不光看书,报纸、杂志都看。一次,我在火车上捡到一张报纸,看完了,装进包里了。同行的朋友不解,怎么烂报纸都拾?是不是准备卖的?我告诉他,那上面有篇好文章,打算回家把它剪下来。朋友说:“看来,处处留心皆语文”,《于永正文集》P119《语文教师应当是个语言医生》中说:“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说话,说得不好,从不讥讽,使羞于表达的学生也敢于发言。改作文时,连给错字打的“×”,也是小小的,而且总是打在字的下面,生怕刺伤了我们的自尊心,打掉了我们的自信心似的。”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读书、写作、说话等都一样,要注意心理影响。

2、关于教师素养

要当一个好老师,除了会教书,还要会教育学生,这里的教育主要指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做。在这方面,于老师也有不少见解。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之所以关注这方面的目的和意义,进而研究他的思想教育。

于永正在《教学反思集》中写道:“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队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这段话表明,于永正老师希望大家要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写好反思,经常坚持写反思是老师的基本素质,于老师在这方面有经历、有体会,也有见解。

于永正教育思想断想

于永正,山东莱阳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帖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教育部人事司丁焰司长说:“于永正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

于永正是当代能把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课上得同样精彩的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之一。

一、于永正与砀师附小

徐州与砀山相距很近,历史上就有广泛的联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两地的交流更加广泛。九十年代,砀山县教育局多次组织教师去徐州听课,取得了许多素质教育的经验。于永正老师原在徐州市大马路小学任教,调到古楼区教育局教研室后接触了砀山县教育局的领导。后来,于老师被请到砀师附小作课,讲学,与附小领导熟识。再后来,他担任了附小的名誉校长,收王公权、李荣、李秀荣、彭凤鸣四位年轻教师为徒,与附小的联系便广泛起来。从1997年以后,他每年都要到砀师附小作课讲学,一两次,个别年份多达五六次。这给附小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为什么提“一本”而不提“三本”

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了“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会上集中研究讨论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概括总结了于老师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对于永正教学观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时隔八年,回头看一看我们以前的认识,在准确性上还是不够的。纵观于永正的语文教学实践,联系到新《课程标准》,我们认为以学生为本才是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核心,而读书是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读书”和“创新”是对学生来讲的,“以学生为本”是对教师来讲,层面不一致。“本”是什么?是本源,是根。“三本”淡化了本源,不利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于永正教育思想。不如只提“以学生为本”。这样可以把于永正的教育思想更集中更明晰的表现出来。

“以学生为本”基于以下两点的考虑:(1)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而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的学科理念是以人为本。(2)新课程的建构着眼于人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自始自终也是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为此,我们把于永正的教育思想总结为“一本”(“以学生为本”)、“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三、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在三个来源

1、四十多年的教书经历使他认识到教语文和学语文是有规律的。他的正确认识来源于长期的语文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师解放了手脚,于永正的思想开放了。进入九十年代,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一本”“五重”的教育思想(原是“三本”、“五重”)。

2、于永正是个文化人,是个读书人,他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那里吸取营养。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朱熹、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美国的杜威、加德纳等的论著,他都认真研究过,思考过。譬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他说:“我们的先人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主张,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继承了‘六艺’的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六艺’中就有音乐。尼采说:‘不懂音乐,人生一错误。’音乐有着巨大育人功能。奥地利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主要因为它重视音乐教育。奥地利的教育法规定,每个年满18岁的公民,必须掌握两条种乐器。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既然如此,一个人怎么能少了艺术细胞呢?我是认准了音乐教育的,而且主张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不管有多大困难,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也要落实这一理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广泛地阅读也是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来源之一。

3、于永正多次提到他的小学老师对他的影响,他说是从他的老师那里受到启发,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的。

四、为什么提“于永正教育思想”而不延用“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

几年来,我们通过和于永正交流,并对各地研究于永正语文教学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发现于永正的教育思想并不局限在教学上。“教学”一词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不能涵盖于永正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自身成长方面的内容。“教育”,一词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我们觉得提“于永正教育思想”才比较准确。

五、什么是于永正教育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献中,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六、研究于永正教育思想有什么意义

1、能推动我校乃至我县教育科研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整合优秀教育资源,丰富基础教育理论,使我校教师在教学上从经验描述层次实现理论上的深化和完善。

2、能够加快我校科研成果的总结、升华进程,培养和锻炼一批科研型教师,为把我校营造成一个科研型学校作人力准备。

3、能促进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更新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观念。

4、能促进我校语文教学法的改革,使于永正教育思想得以传播和实践。

5、能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

6、会议筹备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对我校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建设都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七、怎样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

一学于永正,树宗旨,学生为本记在胸;

二学于永正,教学生,莫忘读书和“五重”;

三学于永正,备好课,隐显两备练真功;

四学于永正,上好课,扎扎实实好教风;

五学于永正,课堂上,要有师生朗读声;

六学于永正,作文课,社会搬进课堂中;

七学于永正,写好字,打下扎实基本功;

八学于永正,设表演,走进文本趣味浓;

九学于永正,设作业,学生发展为准绳;

十学于永正,会音乐,吹拉弹唱乐无穷

第三篇: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第四篇:于永正简单语文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文教学要倡简,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我很赞成他们的说法。举个例子吧: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在1997年全区毕业统考,3000多名学生中,前17名是该班学生。邓治安主任前去调研,该班语文老师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师,但是,6年来,她抓了两件事: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即大量读课外书,每天写日记。抓了读写两个字,语文成绩就这么优秀,全省为之惊叹。大家看,教语文是不是很简单?

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2、新课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简单语文如何做到简单阅读。请于老师作答!文章一旦成了课文,它就有两重意义:

一、内容意义,二、形式意义。阅读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而且披文得文,也就是说意、文兼得,因此,钱正权一再告诫我们,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得文通过读,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读中知道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即要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千万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讨论课,把教室变成论坛。

3、简单语文是不是和深度语文相对而言的?立足之依据是什么?

简单语文,我理解,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对深度语文我没有研究,如果它指的是教材要挖掘得深,我也赞成,但要有度。深度语文如果指的是拓展由课内到课外,扩大阅读量,那么我更赞成。这种提法,和简单语文是一致的。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

4、教语文,能不能像教数学一样反复地练习?如果像数学一样注重训练,人文精神又如何渗透?

大家牢记课标的一句话: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书是最重要的,要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有的东西要反复训练,比如写字、朗读、作文。这都是一种技能或者一种能力,凡技能和能力都必须训练才能形成。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请大家记住张天若先生的话: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老师也是一本书,老师这本书里要更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课文中的人文性。所以有人说,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愿我们一起做个好人,做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5、简单语文,是否意味要摒弃课堂上的一些花样,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简单语文是要摒弃课堂上的花里胡哨的东西,语文教学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阅读能力是读来的,读才能得文,才能知道遣词造句的奥妙。感受祖国语言的美,感受表达形式的美。下面给大家背诵一段文章三国演义第五回,作者用62个字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曹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第一没有正面写战斗场面,完全用的侧面描写。但是从侧面描写中,可以感受战斗的激烈,关公的英武。第二,作者以酒作了侧面的铺垫,华雄被斩,酒还没有凉,写得何等精彩,文字何等简练,写法何等绝妙。如果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哪能得到这样的感受,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文要意文兼而有之,必须读书。

6、简单语文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有何要求?为了达到此种要求,教师平时应如何修炼内功?

老师要是个读书人,要能写点东西。老师善读善写,学生才能善读善写,这是叶老反复教导我们的。当然,如果老师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他的学生的潜能必然能极大地开发出来。美国有一所中学(名字忘了),出了不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专家一调查,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才华横溢的教师,于是,他们得出这个结论:学生跟着才华横溢的老师教学,就会很快成才。

7、简单语文的提法真好,它给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语文教学应力求简单!而简单不是粗糙,不是简单化,它仍然追求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崔峦语)。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简单的是语文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而复杂的是什么呢?

简单语文,首先目标要简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一个读字,特别是朗读。这个要严格要求,训练到位。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不要把语文课上成讨论课。因为有些讨论并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给学生留下的是字词、是语感,是不可言传的感受。复杂,大概是指讲得太多,太繁琐,讨论得太多,开掘得太远,增容得太多,使语文教学变胖,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要么指的是声光电一起上,弄的学生头晕目眩,使语文味儿少了,我对复杂语文没什么研究,只能说这么多,谢谢!

第五篇:于永正名言

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要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时,你一定要及时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则用一种期待的或者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明某一排某一人正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迅速地走到他们眼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词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我知道了,你叫李勇,你叫王强。”(心中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不要指责,更不能挖苦,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会知道老师这样做,这样说的意思。这叫“杀.......给猴看”——这样说有些不好捉摸,我表达的只是我们的目的。这一招儿肯定有效。千万不要不管班级当时怎么样乱七八糟,傻呼呼地走进教室。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真的,有些小朋友不是你想象得那么可爱。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带有强制性,约束性,开始,就要和学生约法在三章——上课就应该怎么样做,不能怎么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走进课堂,要把90%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有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只可偶尔火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字等,这叫“以动治动”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第二组同学坐得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角落出现“.......动”。“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李勇的同桌走神了,或者在做小动作。“小强同学善于思考。”——如果小强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心要时,把个别学生座位调动一下。“请小勇和李丽对调一下座位。”最好把个别自觉性差的学生调到离老师近的位置。对此类问题,处理要果断,快刀斩乱麻,不必说什么。

三、要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直呼其名的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做,有助于记住学生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四、要注意教学形式,手段多变。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词也是,那么第三个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

第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低年级易犯这个毛病)。如果要求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很有意境的。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得大大的,把“小”写得小小的;板书课题《骆驼和羊》,故意把前者写大,后者写小;板书课题《鲸》,故意把这个字写得斗大,如此,学生一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变化。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你如果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那个词则请他们以动作表示;这个词请学生用它说句话——在应用中理解,那个词请他们查查词典。讲翠鸟、燕子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则让学生看图片。学习《劈山救母》让学生讲故事,学习《桂林山水》,刚让他们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并背诵„„ 这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生厌;没有变化,也就没有教学艺术。

五、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如是你在适当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做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受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抚肩,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六、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组(如四个组),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一面红旗或一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七、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时“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的人,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可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以致远。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八、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遵守“游戏规则”。倘若你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以有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九、上好第一节课。精心备课,把握准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一旦学生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如果——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板书的第一个字让学生为之赞叹;第一次朗读让学生为之感动;用丰富的表情和机灵的眼神吸引住学生;得体的幽默让孩子笑起来;充满爱意的一次抚摸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学方法的变化让学生感到有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那么,你就成功了。如果这样,而且今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以上说的几个方面能做到一半,也会成功,要有信心。哪一方面不足,就努力去修炼。

十、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老师讲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讲故事特别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你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以后肯定有机会。十一、我还是担心你驾驭不了课堂——组织不好课堂教学。

必须这样对影响大家学习的学生说:“这个班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而是几十个人。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得先考虑:会不会影响大家。利己,但不能损人;损人利己是大家所不容的。”

对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把话说浅显一些:“你一说话,就会影响别人听讲、做作业,所以请你不要随便讲话。”

课堂上,教低年级的老师说得最多的话是组织教学的话。“苦口婆心”这个成语,是教低年级老师的真实写照。

十二、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十三、如果你犯了错误——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于体罚学生(我担心你会忍耐不住)。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

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十四、讲到重点部分,或者讲关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儿。否则,学困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将是不可避免的。

十五、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你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感到每个孩子教有可爱的地方,即使长得丑的学生,慢慢也会看顺眼,更应当关心那些学困生。要学会赏识孩子。让学生感到你赏识他的办法很简单——主动地和他们说说话;夸夸他们的某一长处;拍拍他们的肩;和他们一起玩,如扳手腕;请他们替老师做点事——如收作业本等。如果扳手腕你让着学生点,而且让学生赢一次,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念念不忘:“哇,我战胜老师了。”

十六、最好当班主任。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甘苦,才能锻炼自己。

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想一想,你童年时代最喜欢什么活动,那是你希望老师搞什么活动。

搞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能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十七、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但不要太厉害。清代的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面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果太厉害了,懦弱的孩子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

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张三一顿,明天一定要找个理由表扬他,至少要主动和他说话,好像昨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十八、还有一点要说一说,即对所有学生家长都要以礼相待。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学生家长。

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来,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去。老师踏时宜学生家门,而且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谈,学生和家长该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心情啊!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无论谈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会接受的。

十九、记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我实习的时候,就是先听别的老师上课,至今还记得徐师附小李孝珍老师上课的情景。看优秀老师的课,就像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你走向讲台前以及走向讲台后务必抽时间听听别人的课,我要不是听了李孝珍、斯霞、王兰、李梦钤、左友仁、李吉林、张光缨、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张树林等众多优秀老师的课,恐怕是不会把课上好的,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课。”

二十、以上说的,都是初为人师时所要特别注意的。

你今后有志于当老师,请你记住古人的这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下载于永正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于永正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名师于永正

    名师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 欣赏一片习作(一)(描写景物片断) “细雨刷刷的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备课观点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

    于永正经验

    教育的两个名字 2011-08-26 2011年08月26日 作者:于永正来源:人民教育 教育的两个名字 ●于永正 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强国先生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没做过教师,但他任局长......

    于永正语录

    于永正语录 1、 有人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但是,不能缺少这样一份清醒: 不要亵渎那纯洁的崇拜。教师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2、 如果把老教师比......

    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 欢迎PPT: 清照故里,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清澈如许。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您。 看教育的灵动绽放在夏花里,稼轩屋前,恰是芳草萋萋。水流花开,灿烂如许。奏一曲......

    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作文指导课《换个说法和做法》 作者:永安中小点击数:577 发布日期:2009/12/6 18:32:36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一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

    特教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特殊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2014年4月2日怀着兴奋、激动、徬徨的心情,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坐飞机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由广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广州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高级研修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