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于永正教学思想(高洁云)

时间:2019-05-13 03:1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悟于永正教学思想(高洁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悟于永正教学思想(高洁云)》。

第一篇:感悟于永正教学思想(高洁云)

感悟于永正教学思想

高洁云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希望自己的学生与书做好朋友,把阅读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这样我们就不必为孩子的习作无话可说、语言平淡无味而烦恼。再说,爱读书的人明事理,在书香中熏陶的孩子肯定讨人喜欢。曾几何时,自己也是一个爱书的人,可是生活的点点滴滴、繁锁的种种事务,不知不觉中把阅读的时间挤掉了。时间的流逝会暗淡我们年轻美丽的容颜,如何让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年轻快乐积极向上的心?自己的孩子出生以后,我经常购买一些与育儿和家教有关的书籍。静心一读,觉得受益良多。得益的不仅是书中所传递的理念与一些技巧,往往被书中作者这种留心生活,用心感悟的生活态度所感动。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在孩子的进步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冷落了专业方面书籍的学习让自己觉得心灵空虚,有时候工作起来觉得没有干劲,特别是接手现在这个班以来。我想,要想改变学生,先得改变自己,只有自己先换血,才能有一点鲜活的东西去影响学生。怎么办呢?道路很明确,学习呀!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让自己活得充实,活得有滋有味!明确了这个想法,自己在网上买了一些书,前期工作做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股“东风”就是实实在在地抽出时间静下心来研读、思索、实践。此为前话。

袁校长关心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每学期为我们购买一些专业书籍,《给教师的建议》、《作业的革命》、《教师的20项修炼》、《德行天下》等,如果用心研读,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无疑大有裨益。可惜的是,我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完。

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谈》,开卷一读,感觉他人如其名:有坚持、有信念、正气、扎实、朴实。读着读着,时而觉得深有同感,时而令人感动得想流泪。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理论书的枯燥与高高在上,它更像是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故事,有具体的教学场景,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漫游书中,如同聆听一位长者在敞开心扉讲述他的人生故事,仿佛回到了自己纯真的学生时代。

于老师的教学思想我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备课先备读,教师善读。善于选择恰当时机进行范读指导,声情并茂甚至催人泪下地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现课文情境。指导学生自主读懂课文,摒弃繁琐分析,重点放在读和感悟积累上。

二是阅读教学牢记学语文的目的,即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读写为重中之重,每节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写的训练)。

三是蹲下来看学生,童心未泯,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一员。四是翘起大拇指,用不同的尺子量学生。一定让每个学生都感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作文。

五是善于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借助情境理解词义。类似“灰溜溜”“幽静”这样的词,意会即可,也可通过造句来掌握。

六是“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习惯,重迁移。七是 “目中有人”,走进课堂,教案在心,将百分之八十的思想集中在学生身上,精力多放在那些学习懒惰、拖拉及有困难的学生身上。

八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人。教学时不要先找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要大面积的训练,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

九是多听课。“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听戏如此,教学也是。

十是学语文类似熏锅屋,是个慢工,十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遵循“熏”的规律,引导学生去读、背、写。仅靠课本还远远不够,要靠大量课外阅读去熏,和书籍交朋友。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精神绝不是写一篇读后感就能领悟透的,厚厚的一本书,如何把它读“薄”,然后再把它读得更“厚”?我想,教学教育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天地,“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少点功利主义,多点实干精神,踏踏实实地践行,鼓起勇气去摸索,我想幸福快乐会降临到我和学生的身上。

第二篇:于永正教学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属小学李兴举

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界定。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其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献中。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于永正教育思想包含的主要的内容。简单的说,是“一本”、“三观”、“五重”。所谓“一本”是以学生为本;“三观”是“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所谓“五重”即为“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永正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1999年底,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2003年4月在杭州宋城华美学校召开“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会”;2006年3月浙江平湖、2007年3月河南鹤壁、2007年9月山东聊城、2007年10月山东东营都提出“于永正教学思想研讨”。2008年9月安徽省砀山县师范附小,提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研讨”。“于永正教育思想”最早是高万同先生提出来的。

以下是我对“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几点认识:

一、于永正关于教师成长

1、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

于永正老师童心未泯,一生信奉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他说,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就容易理解孩子。理解是爱的别名。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没有考好的孩子?因为他们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体贴,因为我读小学时一次考试没考好,老师一句“别难过”的安慰语,至今令我难忘。

于老师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我们要有童心,要与孩子一起成长。足见他的思想并不是纯粹的语文教学思想。他已经走上大学语文,凡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方面都涉及到了,应该用“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涵盖。这里的“教育”是比较宽泛的概念。指于永正关于语文教学、学生思想品德修养、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他本人的成长诸多方面。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我们来分析一下于永正先生是否把他的思想都集中在语文教学方面。

“为什么我从来不批评迟到的学生?因为我认识到迟到了而敢进教室要有了不起的勇气,应当给予赞许。我读小学时迟到了一次,不敢进校,索性选择了逃学!”

“要理解孩子,要有童心。”这是于老师想说的意思。那么他这话时说给谁听的呢?当然是说给我们这些当老师的人。因此,我们说,于永正在成长为全国著名特级老师以后,一方面致力于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不断反思总结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教育思想。2008年下半年,他获得了“中国教育家”的殊荣,这标志着他的教育思想由渐臻佳境走上成熟。“要有童心,要理解孩子”不仅包含有教育学的知识,还包含着心理学的知识,应该说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实践与一体的经验结晶。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例子:“为什么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学生十分宽容?因为我上学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事!工作了,偶然看到胡适的一句话:‘那些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往往有出息。从此,我对上课偷看课外书的人不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有些另眼相看了„„’”

于老师在《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一文中用了好几个例子,旨在告诫老师要有童心,要理解孩子。因此,我们说:于永正不但关心学生成长,同时也很关心教师的成长。

2、应该怎样备课

近几年,我在外地参加了不少会议,接触了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的专家学者。当谈及于永正,他们大都把于永正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并对我提出的“于永正教育思想”很感兴趣。

我说,陶行知可有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可有教育思想,于永正为什么不可以有教育思想呢?难道非等于永正作古以后才可以吗?当我把理由谈出来以后,他们多数都支持研究,这给我很大的精神鼓舞。

说到备课(语文备课),人们自然会说,这当属语文教学。但如果我们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它与教师的专业化是紧密相关的,又不属于语文教学,至少不能等于语文教学。它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体现,是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致。

于永正老师2006年在《小学语文教师》第一期《我怎么备课》中说到他为什么要讲备课这一问题。“教了四十多年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有些课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老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从上面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备课是为了学生,可怎样备课却是老师的问题。于老师的《我怎样备课》其主要目的是向老师介绍怎样备课,让更多的教师备好课。这实际上还是老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其对象主要是教师。

3、怎样从优秀教师的经历中吸收教学智慧

于永正是一位语文教学的大师,但他的思想借鉴了许多教育家和当今优秀教师的智慧。

于老师在2006年第5期《小学语文教师》中发表了题为《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的文章。文中,他引用许多例子加以证明。从他对例子掌握情况来看,他很善于总结和借鉴。他从山东的李希贵,吉林的杨巧云,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李振村,教育专家高林生,龙口实小的孙宝书等多人的经验中得出多读书多写作是学语文的规律。

从这篇文章透露出的信息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来源之一是当今优秀教师的经验。而且,吸收的方法是研究实例,从成功的实例中借鉴。

我们的教师要聪明一点,那就是要研究实例。于永正、李吉林、王崧舟、孙双金、靳家彦、窦桂梅等等,都有很多实例。我们去研究吧!

4、怎样看待名师的课

2006年3月,于永正老师在浙江温岭太平小学上了一节习作课。课后于老师说了课,张庆评了课。现在我把于老师的一句话拿出来,大家从中吸取一点东西。这句话是:“希望老师们看我的课不要太注重形式和教学设计,主要看我的课体没体现课改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于老师的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是告诉我们看待名师的课(公开示范课、研究课)的标准。这个标准是体现没体现课改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所谓课改理念,主要是课标中讲的四个基本理念以及由此而派生的各种新理念。

当然,这个“标准”也是个大框架,会因每个人的经验不同而对事情的认识不同。但有了这个框架,看问题就有了基本准绳,就不致于偏离大方向。

我们今后在评课时,可把于老师的这一点纳入我们的视野。我想这是有用的,实在的。

5、怎样看待古诗文教学

关于古诗文学习,于老师感到遗憾的是他上学时背诵得太少。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认识到“幼学如漆。小时候背诵的东西,终生不忘,终生受益。”他主张粗知大意,背下来再说。

2006年《语文教学通讯》7—8期上,于老师在《回味教育》上说,“六年中,我给孩子喂的是母乳。”“吮吸母乳长大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遗憾的是,量还是少一些。”这里所说的“母乳”指的就是古诗文,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

我们不少老师认为:领导衡量教师称不称职,有无能力,主要是看你教的学生能不能考得好,因此,只要教出成绩就大功告成。

由于目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个教师要想搞读古诗文方面的尝试,这无疑会有很大困难,因此,在一所学校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必定会遇到阻力。我考虑到这一点,在经典古文诵读方面先尝试,然后谨慎实施,以期在实践方面有所突破。

6、怎样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根据2007年《小学语文教师》第四期于永正先生的《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我把于永正的观点总结以下几点:

1、布置写字作业。这里的写字,主要是会默写和写规范。“写”要按规律写,遵循描红、仿影、临贴的顺序进行。

2、布置读书作业。这里的读书,除语文课文外,更重要的是课外书。他认为“读书时主体性的语文作业。”

3、布置背书作业。他认为要教学生背书,背书是最好的作业。

4、要布置作文作业。他认为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和读书、背书一样重要的作业。写话、造句、写片断、习作要落到实处,要抓好。写是万万不可少的作业。写日记是很好的作业。

布置作业的能力是教师素养之一。作业量的大小,项目的设置,题目及内容的难易等都要细致考虑。至于这样布置的道路有许多。我们可读一读于老师的这篇文章。

我之所以谈及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我校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这是很具体的事情。借鉴于永正先生的做法可以改善我校的教学现状,还可以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我还有一个意思,这就是要说明,仅仅研究于永正的语文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流失。

7、语文教师要学会表达

我们先看于永正先生在《更要学会表达·有感于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的几段话:

“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教语文。我们教语文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里写什么,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即不但要“得文”。要重视文字的书写,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表达技巧的点拨,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小学生学了六年语文;字写不好,话说不明,文字不通,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就失职了。

“表的能力来自于读。一要读课文。每篇课文能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语言就会有了,语感也就会逐渐形成,表达技巧也会慢慢掌握。二要大量阅读课文外书。课外阅读有时也得朗读。朗读有助于识记。一般地说,书读多了,“意文兼得”了,并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说,写训练,表达能力的获得是不成问题的。

“一个语文老师能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并能让其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

“为了应该而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它扼杀了兴趣,扼杀了个性,扼杀了天才,可以说遗患无穷!

“语文课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一个人不读书,是人生的悲哀;一个国家的人不读书,或者读书甚少,是国家的悲哀。”

我为什么这么大块地利用于永正先生的话呢?我想说明一个问题,于永正很关注教师的发展。于永正是搞语文教学的,你完全可以把他的一切都归结到语文语文教学上,但是那样会很糟糕,对研究工作很不利。再说,那样也很牵强附会,把于永正小看了。

于永正现在已经是教育专家,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中国教育家。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独特的经验。“一本”“三观”“五重”就是他的理论基础。“一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三观”就是他的“教师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教师观”指他在教师方面的认识。“教学观”“学生观”依次类比。“五重”指“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五重”说到底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可以是教育思想。我们用“于永正的教育思想”这一观念来研究于永正,显然涵盖的较全面、较准确。

关于教师的表达问题,于永正有自己的认识,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大声疾呼还唤醒国人。他已经不再是仅停留在语文教学这个界面上了。他把读书、语文教学、口语表达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足见他高瞻远瞩。

8、语文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成长

于永正老师说:“不能真的让我们的教育变成‘叫育’。法国的卢梭:‘在达到理智年龄之前,孩子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一位教育家说:‘当孩子意识到你是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要求学生尊重别人,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要求学生和书籍交朋友,教师必须做到手不释卷。如此等等。在教育上,没有什么比活生生的榜样的力量更大,更令人信服的了。”

从这一段话看,当老师的不要高高在上。谁亲近学生谁就能教好学生。这一点,我们做教师的都有感受,都知道这是教育真理。于老师想借他的声明谆谆告诫老师,使大家更深刻感受这一点。他很关注教师的成长,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之所以花这么多笔墨唠唠叨叨地说教师问题,旨在证明一点,于永正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方法等的研究,没有涵盖于永正思想的主流,他的关于教师的、自己的成长方面与他的语文教学共同构成他思想的主流。只有“于永正教育思想”这一提法才是科学的、全面的。

9、小结

以上八个方面都是于永正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其实,于永正关于教师的论述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很好地研究“于永正教育思想”,不要让这一宝贵资源流失。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上财富,谁忽视了他,谁就是短视而无知。

二、于永正关于自我成长

1、于永正教育思想的三个来源

于永正教育思想:“一本”“三观”“五重”,主要是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朱熹、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美国的杜威、加德纳都对他形成自己的思想产生很多影响。他说:“我们的先人两千多年就提出了‘礼乐射御书’的教育主张,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继承了‘六艺’的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六艺’中就有音乐。尼采说:‘不懂音乐,人生一错误。’音乐有着巨大育人功能。奥地利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主要是因为他重视音乐教育。奥地利的教育法规定,每个年满18岁的公民,必须掌握两种乐器。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既然如此,一个怎么能少了艺术的细胞呢?我是认准了音乐教育的,而且主张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不管有多大困难,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也要落实这一理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源于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理论。

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第二个来源是他本人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四十多年的教书经验使他认识到教语文和学语文是有规律的,他的正确认识来源于长期的语文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师解放了手脚,于永正的思想开发。进入九十年代,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结合自己实践,提出以学生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思想。因此,我们说,于永正教育思想来源于他本人对自己长期从事教育的规律的认识。

第三,于永正在很多场合下讲,他的思想受他小学时的老师的影响,于永正老师在2006年《语文教学通讯》7—8期《回味教育》中说:“感谢我的小学老师,他们给我了我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感谢他们带领我们搞了那么多有趣的活动,玩得那么舒畅,无拘无束;感谢他们留给了我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否则,我不会游泳,不会爬树,不会拉胡琴,不会唱戏,不会打锣鼓,不知道什么叫‘急急风„„四击头’‘凤点头’‘钮丝’,也不会绘画,不会痴迷书法,更不会对大自然如此情有独钟„„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美好的经历,我的精神家园定会荒芜,情感世界定会冷漠,甚至“相当地冷漠。”

于永正在2006.5《小学语文教师》中说:“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小学的。1954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了徐州。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到了四年级,教语文的张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到了五、六年级,换了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串讲完了,分段、写段意、抄写中心思想。但和张老师一样,多数课文也要求背诵。《开国大典》《铁脚团长》《火烧赤壁》都要求我们背。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天些一页大楷,写四行小楷。作文都是用毛笔抄写的。”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那时小画书(即连环画)很流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画书。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本《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遇到“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记得读到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板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时,感到非常失望,大叫写得不好!”

因为书中写的张飞不是“当阳桥上一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和京戏里唱的不一样!后来又读了《水浒传》,则喜欢书中的人物,二则喜欢作者的语言。《水浒传》我读了好几遍。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

“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老师的启迪和激励,我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那时,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竟一天不读报便像缺失了什么似的——小小年纪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

“怎样教语文?我的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

“我正是从我的老师那里,以我在实践中对语文教学的不断思索中学会教语文的。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2007年第4期中的《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几段话虽没有直接提到老师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但从小学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作用。

“21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是在山东老家读的小学。那时没有任何家庭作业,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初中是在徐州市第七中学读的。那时住校,每晚有两节晚自习,完全是“自”习,做完作业,一切由自己支配,可以看课外书,也可以画。星期天和寒暑假也没有任何作业。那时没有“红”与“专”之争,很自由。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上午的最后一节课都是写字课。每节课写一张毛笔字,共16个字。开始时仿影——把纸蒙在老师写的字上面描。一年之后临帖,一临临到六年级毕业,从未间断。作文都是用毛笔抄的。老师认为写得好的字,便给画一个红圈,特别号的给画两个圈。我们天天为一个字能得到两个红圈而奋斗。红圈得多了,便乐此不疲。有一篇大字,我竟有两个字得到了双圈,高兴得不得了,寄给了在徐州工作的爸爸,同学中,字写得最好的是梁延生。现在,他的书、画在青岛都颇有名气。

“所以我认为,写字是小学生的必做作业。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读小学时,天天有晨读课,我们都拖着腔唱读。从一年级“唱”到四年级,8本书全能唱出来。到了高年级,因为老师要求严,必须读得字正腔圆。就是这样磨练,在朗读方面,我终生受益匪浅。多数语文老师也要求背诵。《开国大典》和《铁脚团长》至今我还能背。到了高年级,学习条件好了一些,学校有了一部分课外书,老师就让我们读课外书。在小学,读书完全是了解故事情节,关注的是人物命运。到了初中,读书是为了当作家,因此,除了关注人物、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关注语言和表达形式。严格地说,到来初中,我才会读书。读书是我成为了一个“好人”;因为我是个公认的“好人”,所以成了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所以我认为,语文课本要读,课外书更要多读。读书是‘主体性’的语文作业。《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教学‘提倡少做题,多读书是很有道理的’”。

“我真的感谢我的小学老师,感谢他们‘看’着我背诵了那么多的课文。我还感谢我的母亲,从小就教我背古诗。《木兰辞》就是母亲在被窝里教我的。小时候背书太重要了。”

以上是于永正老师载文的片断。本人亲自跟于老师正接触,听他讲小学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作为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学习。从文章和他本人里沃总结出他教育思想的三个来源,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总结出于永正教育思想的三个来源,对于我们研究于永正,搞好小学语文教学,推动基础教育改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于永正关于读书

1、关于老师的读书问题

2006年《小学语文教师》第一期发表于永正《我怎样备课》一文,有几段话是说教师读书问题的,现引用如下:

“钻研教材的第二部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对于情感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随着自己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我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读三、四遍是为了熟练,尽量不出一点错。范读时出错虽说难免,可以原谅自己,学生也会谅解老师,但我总觉得不应该,哪怕读错了一点点,我也会感到不安。朗读时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时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没有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范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老师的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我有读书读报的习惯,喜欢读书、报、杂志,这对我来说也是备课。谁也说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

《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7—8期,于永正老师在《关于上课》中说:“旧书不厌百回读。书是读出来的。凡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我会细细地去读。老师读出味二来,才能教出味儿来。学生读出味儿来,才能获得读书的乐趣,才能逐渐喜欢读书、会读书。” 在《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贴心建议》里,他说:“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读书要跟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在《更要学会表达》一文中,他又说:“语文课上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一个人不读书,是人生的悲哀;一个国家的人不读书或读书很少是国家的悲哀。”

于永正老师说:“老师也要重积累。”(《于永正文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第180页。)于老师对读书的认识很深刻很实在。他以自己的经历谆谆告诫老师要重视读书。这里的老师,既有课内也有课外,既有自由读也有朗读。我认为他的意思有三个,一是作为教师,要广泛阅读,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二是教学用的读,读懂读深读出独特的见解,这是对教材的读。再一个就是范读,要有广播员那样的水平。三是把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要经常读,形成习惯。

关于第三点,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来。《于永正文集》《处处留心皆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直到现在,出差第一件事,是在提包里放一本书和一本字典。书是我的须臾不可缺的伙伴。每天晚上睡觉前,先坐在床上看会书儿,午前睡觉也是的。什么时候看得眼皮打架了,便‘顺其自然’——睡!有几次,竟‘自然’的坐着睡着了。

不光看书,报纸、杂志都看。一次,我在火车上捡到一张报纸,看完了,装进包里了。同行的朋友不解,怎么烂报纸都拾?是不是准备卖的?我告诉他,那上面有篇好文章,打算回家把它剪下来。朋友说:“看来,处处留心皆语文”,《于永正文集》P119《语文教师应当是个语言医生》中说:“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总是鼓励我们说话,说得不好,从不讥讽,使羞于表达的学生也敢于发言。改作文时,连给错字打的“×”,也是小小的,而且总是打在字的下面,生怕刺伤了我们的自尊心,打掉了我们的自信心似的。”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读书、写作、说话等都一样,要注意心理影响。

2、关于教师素养

要当一个好老师,除了会教书,还要会教育学生,这里的教育主要指用道理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做。在这方面,于老师也有不少见解。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之所以关注这方面的目的和意义,进而研究他的思想教育。

于永正在《教学反思集》中写道:“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队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这段话表明,于永正老师希望大家要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写好反思,经常坚持写反思是老师的基本素质,于老师在这方面有经历、有体会,也有见解。

于永正教育思想断想

于永正,山东莱阳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帖的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教育部人事司丁焰司长说:“于永正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

于永正是当代能把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课上得同样精彩的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之一。

一、于永正与砀师附小

徐州与砀山相距很近,历史上就有广泛的联系。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两地的交流更加广泛。九十年代,砀山县教育局多次组织教师去徐州听课,取得了许多素质教育的经验。于永正老师原在徐州市大马路小学任教,调到古楼区教育局教研室后接触了砀山县教育局的领导。后来,于老师被请到砀师附小作课,讲学,与附小领导熟识。再后来,他担任了附小的名誉校长,收王公权、李荣、李秀荣、彭凤鸣四位年轻教师为徒,与附小的联系便广泛起来。从1997年以后,他每年都要到砀师附小作课讲学,一两次,个别年份多达五六次。这给附小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二、为什么提“一本”而不提“三本”

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了“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会上集中研究讨论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概括总结了于老师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对于永正教学观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时隔八年,回头看一看我们以前的认识,在准确性上还是不够的。纵观于永正的语文教学实践,联系到新《课程标准》,我们认为以学生为本才是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核心,而读书是他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读书”和“创新”是对学生来讲的,“以学生为本”是对教师来讲,层面不一致。“本”是什么?是本源,是根。“三本”淡化了本源,不利于我们认识和研究于永正教育思想。不如只提“以学生为本”。这样可以把于永正的教育思想更集中更明晰的表现出来。

“以学生为本”基于以下两点的考虑:(1)教育的本质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而语文学科的最基本的学科理念是以人为本。(2)新课程的建构着眼于人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自始自终也是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为此,我们把于永正的教育思想总结为“一本”(“以学生为本”)、“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三、于永正教育思想的在三个来源

1、四十多年的教书经历使他认识到教语文和学语文是有规律的。他的正确认识来源于长期的语文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师解放了手脚,于永正的思想开放了。进入九十年代,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一本”“五重”的教育思想(原是“三本”、“五重”)。

2、于永正是个文化人,是个读书人,他从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那里吸取营养。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朱熹、俄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美国的杜威、加德纳等的论著,他都认真研究过,思考过。譬如,在音乐教育方面,他说:“我们的先人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主张,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继承了‘六艺’的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六艺’中就有音乐。尼采说:‘不懂音乐,人生一错误。’音乐有着巨大育人功能。奥地利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主要因为它重视音乐教育。奥地利的教育法规定,每个年满18岁的公民,必须掌握两条种乐器。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既然如此,一个人怎么能少了艺术细胞呢?我是认准了音乐教育的,而且主张每个学生学会一种乐器。不管有多大困难,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也要落实这一理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广泛地阅读也是于永正教育思想的来源之一。

3、于永正多次提到他的小学老师对他的影响,他说是从他的老师那里受到启发,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的。

四、为什么提“于永正教育思想”而不延用“于永正语文教学思想”

几年来,我们通过和于永正交流,并对各地研究于永正语文教学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和思考,发现于永正的教育思想并不局限在教学上。“教学”一词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不能涵盖于永正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自身成长方面的内容。“教育”,一词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我们觉得提“于永正教育思想”才比较准确。

五、什么是于永正教育思想

于永正教育思想是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于永正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一系列独创经验进行的理论概括,是正在形成和发展着的教育思想。它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是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贡献分不开的。于永正教育思想的理论性主要集中在于永正的著作和发表的文献中,它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中。他在各种场合的讲演讲座则是其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六、研究于永正教育思想有什么意义

1、能推动我校乃至我县教育科研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整合优秀教育资源,丰富基础教育理论,使我校教师在教学上从经验描述层次实现理论上的深化和完善。

2、能够加快我校科研成果的总结、升华进程,培养和锻炼一批科研型教师,为把我校营造成一个科研型学校作人力准备。

3、能促进广大教师对素质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更新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观念。

4、能促进我校语文教学法的改革,使于永正教育思想得以传播和实践。

5、能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增强教师的凝聚力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

6、会议筹备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提升的过程,对我校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建设都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七、怎样实践于永正教育思想

一学于永正,树宗旨,学生为本记在胸;

二学于永正,教学生,莫忘读书和“五重”;

三学于永正,备好课,隐显两备练真功;

四学于永正,上好课,扎扎实实好教风;

五学于永正,课堂上,要有师生朗读声;

六学于永正,作文课,社会搬进课堂中;

七学于永正,写好字,打下扎实基本功;

八学于永正,设表演,走进文本趣味浓;

九学于永正,设作业,学生发展为准绳;

十学于永正,会音乐,吹拉弹唱乐无穷

第三篇: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第四篇:于永正语文教学精辟言论集粹及感悟

于永正语文教学精辟言论及感悟

于永正老师许多关于语文教学的言论,不但简洁,而且精辟。仔细咀嚼品味,会使我们对语文教学有更明晰、更深刻的认识。

一、关于语文教学

●当今语文教学有好多流派和提法。其实,语文就是语文,何必给它加那么多头衔在前面加任何定语,都不完整、不全面、不准确。●语文课,就是要读,要识字,要写字。

●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较好的效果。

●要牢牢把握语文的规律,读、写,多读多写。语文教学,离开一个读,什么都没有。

●学语文与“熏锅屋”类似。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学习语文,仅靠课本那点“烟火”熏,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归纳中心;而忽视了“攒钱”——语言的积累。不读不背,脑子里面没有丰富的词汇,用什么去说去写去思考呢?人在十二岁以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应该让他们多读多背,否则我们将愧对他们。只有平时多积攒,到用的时候学生们才会如“囊中取物”拿出来“花”呢!

感悟:当下,形形色色的语文课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语文老师常常感叹无所适从。于老师告诉我们,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就是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语)。

二、关于读书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要牢牢抓住读这条线,尤其是朗读。

●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学生说不出来,再读书,读而思,思而读。当孩子自己读懂时,有过程才有方法,不经历过程,怎么掌握方法。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

●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以生命。尤其是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果读得声情并茂,更能深刻地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

●读书,每个学生必须做到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达不到这个要求,决不放过。

●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值得。哪怕是“读八次”。一个学生读课文中的一句话,读了七遍都没有读好,你是否会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句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

感悟:读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尤其是朗读。对于初学阅读的儿童来说,朗读是理解书面言语的必要手段,所以于老师特别重视朗读。听于老师上课,多次被他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读书的情景所折服。我们的语文课,还是应该在如何教学生读书上下功夫,教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三、关于备课

●我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隐性备课最重要。这是“内功”,有时是看不到的,也无法形之于文字的。内功好的人,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会高,反之就会低。

●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

●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写“教后记”。这是我在备课本上为自己开辟的一块园地。一堂课下来有时很兴奋,就赶紧记下兴奋点;有时也有遗憾,就赶紧记下遗憾。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可以这样说,我是在不断地写教育、教学札记的过程中成长的。

感悟:很多老师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而写教案往往又变成了抄《教参》。于老师教导我们,真正的备课是要在隐性备课上下功夫,练好“内功”,从“备课于形”走向“备课于心”。

四、关于钻研教材

●当今语文教改有点儿浮躁,教师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研读文本,教参也没有好好研读。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

●我钻研教材的第一步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第二步是朗读课文,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

●教师要有一个会解读文本的“胃”,要带着感情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只有教师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只在技巧上打主意,缺少大智慧。

●教得好的基础,或者说前提,是教材把握得好,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好。

●我再重复一遍:一定要下功夫钻研教材,否则就不会有得心应手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好的方法,也就谈不上什么艺术。教材把握不好,甚至于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

●由此我想,教学艺术(即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自于执教者对所教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连一般的方法都不会有,还谈什么艺术呢?

感悟:听于老师上过很多示范课,我们发现,于老师每次对教材的解读总是很独特、很深刻,与众不同,窍门在哪里?答案是“教师钻出味来,才能教出味来”。看来,学特级教师,既要学技巧、学方法,更要在钻研教材、解读文本上下功夫,像于老师那样,扎扎实实地走好“四步”。

五、关于作业

●要让孩子多读书,少做题。读好书,这是语文教学的底。做题有什么用,害人害己。●人要做该做的题,必须做的题。

●我们要少做题,多读书。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多做题是没有用的。●靠读书长大的学生,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靠做练习册长大的学生,是没有文化底蕴的。●我认为,写字是小学生必做的作业,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语文课本要多读,课外书更要多读,读书是“主体性”的语文作业。现在的语文老师要教学生背书,其实背书就是最好的语文作业。感悟:做练习册、《课课通》,以及机械重复的抄写往往是语文的主要作业,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的语文作业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少做习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

六、关于示范

●既然语文是工具,且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工具,那么,在教学中的许多情况下,就有必要为学生示范。正如木匠师傅教人使用锯子、刨子,除了讲解外,还必须亲自为徒弟们锯一锯、刨一刨。例如,写字、造句、扩句、缩句、朗读、背诵、创造性地复述、看图说话、作文(包括修改文章),以及某些学法的传授,等等,在学生刚接触的时候;或者虽然学了,练了,但仍旧不会的时候,教师就要具体地做个样子给他们看看。在语文教学中,示范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和巨大的作用。

●范读时出错虽说难免,可以原谅自己,学生也会谅解老师,但我总觉得不应该,哪怕错了一点点,我也会感到不安。

●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先做。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有时写在教案上,有时在心里想一想)。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我一定先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

●在钻研教材时,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凡是新词(包括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感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欣赏于老师精湛的教艺,更钦佩他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他为学生示范朗读、写字的一幕幕至今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然而,时下有许多老师忽视示范,不善范读和板书。为此,要想得到于老师的“真传”,还得像他那样甘做表率,规规矩矩写字、认认真真读书、踏踏实实做人

第五篇: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衣着革履,西装革履,改一改,改成西装革履,比我穿得好,活得休闲,西装革履,听见吗?接着读。

生:一个夏天的下午,车站上排满了人,一位穿着时尚女裙,穿着高跟鞋的女青年,被那位穿着西装革履的男青年狠狠地推了一把。他十分粗鲁。“年纪轻轻的,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啊 ?说完话,又狠狠地瞪了男青年一眼。“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男青年眉毛一挑,瞪圆了眼,毫不示弱地大骂。他的眼睛瞪得比女青年的还圆,眼光变成了火苗。于:停下来,投影出示

这段话

大家看看,写得好不好?到这儿念(叫学生过来)把这句话再念一遍。

生:男青年眉毛一挑,瞪圆了眼,毫不示弱地大骂。那眼睛瞪得比女青年的还圆,眼光变成了火苗。

师:是不是叫生动?是不是叫具体?这就是最好的回答。

读了这句话就好象看到了男青年一样,他的目光不是一般的,不是亲切的,不是温柔的,是火苗,是火苗,这句话加20。

于:往下读

生:女青年把男青年推了一把,“凶什么凶,你挤着我了,你!”说着双手往腰里一叉。男青年看女青年要动武了,把袖子都撩了起来,呵,好一副我是老大我怕谁的架势。于:停下来,好一副我是老大我怕谁的架势,加引号的。你引用了一句俗语。这句话为他的文章增色不少,加十分。

生:“来劲了是吧?”“算了,算了。”一位老年人心平气和地劝着二位。“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女青年听了仿佛懂得了什么。她的脸红得像烧熟了的螃蟹壳,这时—— 于:停下来。像螃蟹就不错了,像螃蟹壳就难看了,把壳去掉 生:女青年慢慢向男青年伸出右手。

于:停,这时,逗号,女青年慢慢地向男青年伸出了右手。伸出右手,什么意思? 不但承认错误,而且主动热情以实际行动表示自己的认识。提高了认识了。

生:一辆公交车缓缓地停了下来,男青年对女青年示意你先上吧。

于:没想到吧,不打,不识,不成交。说不定这二位还会成为好朋友。女青年那么有礼貌,男青年有绅士的风度,“你先上。”这就是文明人。听见了没有,这篇文特别优秀,这个结尾再加20。一共多少分? 生:50 于:总得分 100加50,等什么?掌声啊!生:热烈鼓掌

于:(对学生)你有话对我说吗? 生:谢谢 于:谢谁?

生:谢谢于老师

于:不对,你今天展示的是你的昨天,要感谢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同时要感谢自己的努力。握个手,祝贺你。这位同学你请站起来。(指另一个男同学)于:听了二位的作文,你有什么想法? 生:写得很好

于:什么对你帮助最大?

生:他们的动作写得很传神,会改这篇作文吗? 生:会

于:请坐,咱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节继续。咱们哪个同学是班长。下课。

第二节

于:上节课,我们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通过我们的想象写出了优秀的作文。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写人物对话,记住:好多事都是通过写话表现的,对话写好了事情就结束了。一定要掌握好写人物对话的方法。这节课咱们来个相反的练习,这节课叫只见其人,不见其声。看一幕哑剧。什么叫哑剧?

于:顾名思义,哑剧就是光有演员的表演,就是不说话,哑巴剧。但是你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想象推断出,猜出他们会说些什么。完全可以,人人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今天一会演出的是,叫什么名字?(问两个学生的名字)于老师在剧中扮演一位老师,该学生扮演一位学生。扮演的一位老师姓什么,学生扮演的姓什么你们自己取。起名字也要想象,一边看一边想剧中的人会说什么。这是重点,开始。师生表演哑剧

剧情大意:老师让一位学生把作业本送到讲台 前让老师检查。老师一会儿眉开眼笑,竖起大拇指加以赞许,一会儿皱起眉头,一边表示惋惜,一边进行批评。检查完毕,令该生回到座位,把错误改正过来。

于:这个哑剧表演些什么看懂了吗?很简单的事,检查作业。至于检查什么作业,你们想。老师在做这个动作时怎么夸他,在不该错了却错了时候,老师会怎么批评他,会说些什么话语。把老师的心情表达出来,只见其人,不见其声。好想想剧中的人会说什么?难不难有意思没意思?这件事情在对话过程中进行的,对话完了事情就结束了。怎么样?叫你写下来有没有困难(对一个学生说)

生:有一点点困难。但是我可以写出来。

于:咱们期待着。我最喜欢听这句话。就凭你这句话,呆会儿你上来的话,于老师会给你加分。困难是有的,但我可以写。先取题目吧。(3遍)生写片段,教师指导。

于:写作是庄严的事情,是非常庄重的。写对话要分段,还是上节课的两个要求。2,是写好提示语。还要注意提示语的变化。加油,孩子。(对一生)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剧中人物的设定。(指导学生)好,(中间指导一个学生)坐好。加油加油(对一生)分段了,你进步了(对一生)继续指导刚才那个学生。教师巡视学生。做好改的准备,让我听得见你的声音。(学生自己修改,自己读。)你写的很好(指向一学生)咱们先听同学的题目,然后你点喜欢听那个人写的题目。再改改。好不好?指着一列同学报题目:表扬与批评

师生之间

大意失锦州

听见没有

大意失锦州

一学生还没写好,快点

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 批作业

不专心

对与错

作业**

师(作业的对与错)

作业的质量

乖乖老师的阴阳谱

检查作业

这4行同学报的题目,你想哪个/? “ 大意失锦州

乖乖老师的阴阳谱”两个意见,听哪个?请乖乖老师的阴阳谱上去,对大意失锦州再好好念念,做好准备

生:乖乖老师的阴阳谱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的脚步随着铃声踏井了教室,静候乖乖老师。停下来,“静候”词语用的好,“静候”着乖乖老师,什么概念,很守纪律,鸦雀无声,只等老师竟来上课,听上去很有礼貌,恭候老师。不一会儿,老师捧着一大堆书进了教室,他今天的心情似乎格外不错,宽厚的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乖乖老师搓了搓手,乐呵呵地问大家:作业完成了吗?完成了,大家说。乖乖老师接着说,那咱们开始检查了。于:停下来写地好读的好,从他的语气当中,可以看出老师很温柔。

生:二麻豆

于:二麻豆好名字,大家一笑不要紧,加五分。读 生:“今天就从你开始吧,本子拿过来!”老师架起大眼镜,眯缝着眼睛说。二麻豆利索地从 2 书包里抽出作业本。

于:从利索中可以看出他很自信,动作很快。“利索”的动作前面加五分 生:走上讲台把小脸跟乖乖老师的脸凑地近近的。师:观察的仔细,才能写得这么仔细。

生:好,不错,乖乖老师的心情越来越不错。乖乖老师摸了摸二麻豆的头,和颜悦色地说:这几道的题的方法你用的恰当好处,思路清晰,技巧灵活。小脑袋瓜子,真好使。于:看来夸得好,会夸,他说老师会夸,实际上是他会夸,夸的好,加十分

生:二麻豆摸摸撩撩亮光光的头发,拍拍乖乖老师的马匹:这离不开您的精心教导。于:拍得好

生:乖乖老师检查他的第二页:检查计算。乖乖老师的脸像夏日的天说变就变。在他的本子上打了个大叉叉,气得鼻子上的眼镜都掉了下来。于:夸张,夸张好啊。加十分

生: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前面的题目是不是都抄的,啊? 于;好,语气多好啊,啊?

生:二麻豆,委屈地哭了起来,呜呜地说着大家听不来的见解。于:呜呜地说着大家听不来的见解。加十分 生:“被老师气得轰下了台”,还没写好 于:继续往下说,你有这个才能

生:无语

于:到这儿也可以出示学生的文稿:字多清晰,看起来多舒服。刚刚分数都忘记算了。加了几分,写得好读得好,180分,掌声鼓励。

生:鼓励

于:请大意失荆州的 来这是关羽哦,身材够高了的哦

听说关云长身高两米多 生:大意失荆州。早上于老师拿着备课本走进了教室。于:于老师演于老师

生:把作业本拿上来让老师瞧瞧,于老师站在讲台上说。小明拿上作业本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

于:拿上作业本,拿起作业本,上给个起

生:小明拿起作业本大摇大摆地走上讲台,信心十足地说:给你,于老师。于老师接过作业本一看,字迹端正,很清晰,便赞到:字写得不错,要好好表扬一番。于是翘了一个大拇指送给小明。

于:恩,翘个大拇指

生:小明也接受了,不时还摆出一副胜利者的架势 于:挖塞!做手势

生:那当然,我可以经过精心辅导的 于:又拍马屁

生:这些难题对我来说,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于:棒,这些难题对我来说,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加二十 生:小明挺了挺胸。“小明啊,好好干,争取成为举世瞩目的数学家,报效祖国。于:素质教育,高度够高的

生:可是于老师,一会儿就变了一副神情。对小明火冒三丈地说:

于:应该是火冒三丈地对小明说

生:火冒三丈地对小明说,小明啊,前两道你都做对了,后面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怎么做错了呢?

于:如此简单的题,你怎么能做错呢?

生:这太令我失望了

于:这表现了老师的心情

生:这太令我失望了,于老师在讲台上转来装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于:这说到我心里去了。我就是恨铁不成钢。凡是用了恨铁不成钢的都站起来,太遗憾了

只有两个人。同学们什么叫观察,观察要会思考。要会想象的。生:小明凑了过来,果然错了,漏掉了一个小数点

于:就一个小数点啊

生:他难过极了,眼泪像雨点一样往下滴,“哎,眼泪要是能变成小数点,那该多好啊” 于:好,这么好的愿望啊。掌声鼓励20分 生:关羽大意失荆州,小明大意失百分。

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小明大意失百分。这段好不好(投影出示)分段多清晰啊!他要加多少分?140分,鼓励!于:询问其他同学的题目

生:述

(大地与蓝天 表扬与批评

批作业

对了,错了,黑老师的脸

检查作业 马失前蹄

于: 想听谁的? 生:述

于:想不想听

大地蓝天

大地蓝天

谁演的?

过来!生:《大地与蓝天》

丁零零,大地老师迈着轻快的脚步走了教室,于:明白了题目,老师叫大地,生:我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完了,同学们齐声回答。蓝天同学,你的作业做完了吗/于:哦,老师叫蓝天,学生叫大地。加20分

生:大地老师和颜悦色地问道。蓝天胸有成竹地回答。做完了。还大幅度地点了点头。于:还小幅度?太自信了。

生:把你写的作业拿上来吧。大地老师说。我看看你做的怎么样?蓝天拿着作业满怀信心地走了上去。恩,不错。大地老师点点头。字迹很工整。恩,有进步。蓝天开心地抓抓了后脑勺。嬉。看着蓝天的作业,大地老师喜上了眉梢。哇,蓝天,你不错。初中的数学题都会做了,真聪明。将来说不定会成为数学家。让老师也跟着你一起光荣。好好干吧。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下,蓝天涨红了脸。

于:在羡慕的眼光中,不是眼光下,生:在同学羡慕的眼光注视下,不对,应该是幸福的涨红了脸,因为大地老师给了大熊式的拥抱。

于:大熊式的拥抱,妈呀,真吓人,但这样的拥抱我情愿不要,夸张,有意识,加10分 生:这道题好象不对,大地老师露出了疑惑。在哪里,蓝天马上紧张了起来。“哎呀,蓝天,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大地老师气得团团转。“你这样怎么能让我放心,这样蓝天就要塌下来了。

于:天塌下来大地垫在那儿呢

生:大地老师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眉毛都拧到了一块,“对不起老师,蓝天抹着眼泪走下了讲台。

于:走下来讲台,精彩不精彩?十分精彩。

出示:《大地与蓝天》多清晰啊,掌声鼓励。最后时间关系,我想请这位同学来读,你的写完了吗?为他写完了鼓掌,对他来说写完就是了不起的进步。读慢一点,把声音读清晰一点

于:题目

生:笑与哭在一瞬间 于:继续

生:上课了,徐老师拿着课本走进了教室,“请大家拿出我昨天语文课布置的作业,我来检查一下。王二把你的作业本拿上来。”王二不紧不慢地拿上作业走上讲台。“给,老师。”王二自信地说。“恩,不错,第一题做对了,好。”老师点了点头说,“恩,第二题也做对了,不愧是我们班的学习尖子!”老师赞叹不已。老师看到第三题时,徐老师破口大骂:“怎么了?这样的难题都做对了,这么容易的一题倒做错了? 于:最简单的那一题倒做错了

生:徐老师,急了起来,用手指在王二的头上,戳了一下。王二哭了起来,眼泪不停地往下流。“哭什么?快回自己的位置上去改一下,还不快去?真是气死我了。”老师对王二瞪了一眼,王二擦着眼泪向自己的座位走去。这一瞬间,王二的脸由笑变哭。于:出示 学生作文。分段了,大多数的形式写得很好,字有点,有点„„ 生:有点歪

于:大家说多少分 ?你得到这么高的分吗? 生:没有

于:你想对我说什么? 生:谢谢老师

于:你应该谢谢你现在的老师,也应该谢谢你自己的努力。

生:鼓掌

于:同学们坐好,回去以后把你最好的一篇拿出来修改,抄到作文本上交给班主任老师。我相信班主任老师对他的评价一定比我高。通过这两堂课,我相信你在读课外书的时候,会特别注意作家是怎么样来写人物变化的?当你关注作家对人物描写的时候,那么反过来,你的作文会更好。你还有什么对我说? 于:略

下载感悟于永正教学思想(高洁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悟于永正教学思想(高洁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永正教学心得

    心得体会仔细算来,自从成为一名教师以来,我这还是第一次亲身走进名师课堂。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荣幸,我了解到于老师是国家特级教师,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现在是一名教育家,被全国......

    于永正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于永正 教育案例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

    于永正教学实录

    于永正教学实录——《草》片断赏析 教育格言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 ――......

    于永正案例教学

    用“陷阱”教学 当于老师来到教室里之后,就问同学们叫他什么,有的同学叫他于老师,有的同学叫他爷爷,但他却说有没有同学敢直呼他的名字,结果真的有同学直接说出了他的名字。但他......

    于永正教学设计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执教/于永正 评析/李兴举【文本呈现】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

    于永正简单语文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

    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作文指导课《换个说法和做法》 作者:永安中小点击数:577 发布日期:2009/12/6 18:32:36 师:今天早上,我发现一们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

    于永正语录

    于永正语录 1、 有人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但是,不能缺少这样一份清醒: 不要亵渎那纯洁的崇拜。教师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2、 如果把老教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