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营销-论述
综合理论论述及实际运用(300~500字)
1.试论述: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文化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五种: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积极的服务于消费者,引导消费者,使之产生一定的变化。
人在成长的途中,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差异性。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情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之间的物质文化有明显的差异,这促使他们的消费领域也不大一样。精神文化可能是由物质决定的但还有可能是受群体习惯、宗教习惯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自媒体和流媒体的不断完善,文化因素也将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将来可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在这种趋势下新型文化将会随着消费者的行为不断更新并对其产生影响。
2.试论述:低碳营销的发展趋势
低碳营销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既是后危机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若有政府、企业及消费者的共同主张,低碳营销必将渐成时尚。
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产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都将由此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环境政策和社会责任也将会从各个方面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低碳时代之下,企业作为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主体和基本单元,走低碳营销之路是顺应能源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塑造企业低碳品牌的必然选择,是突破国际低碳贸易壁垒的惟一出路,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反映,也是企业可以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筹码。在未来,作为一个现代企业,惟有走低碳营销之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若与低碳经济失之交臂,损失的将不仅是一时的效益,而是长久发展的前景。
低碳,对企业来说不光是责任,也是一次机遇。企业应高瞻远瞩,积极探索,全面创新经营理念,投身于有益的社会低碳行动,这样才能顺应整个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
3.试论述:服务与营销(消费者追求享乐型、舒适型,服务促进营销)
服务与营销
当今社会,服务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企业的营销活动中。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收入的提高,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需要的是这种产品带来的特定或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有一种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改善服务态度,提供满意服务,并没有增加多少成本,却能提高客户满意度,赢得客户的信任,从而提高企业营销绩效。
服务营销(现代营销)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在营销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服务措施满足消费者舒适型、享乐型消费的需求的服务过程。服务作为一个新的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以后,为顾客服务观念被贯彻到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的整个活动过程,也被运用到产品的生命同期策略中。以最初的产品开发阶段为例,开发部门根据顾客的需求和技术可能,制定出服务目标。在产品的设计时,确定产品的最高故障率以及最长诊断时限和修理时限,均衡产品初始生产成本和修理、维护费用;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从而降低顾客使用产品的总费用。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销售活动与服务活动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阶段,施以不同的相应服务就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营销效果。
21世纪,服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企业通过满足顾客的需求,用高质量的服务产生更高的效益。把顾客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将服务顾客看作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投资,重视服务,营销活动才能顺利进行,企业才能长久的生存下去。
第二篇:旅游市场营销论述
1.论述营销观念发展各阶段的主要观点(P5)(1)生产观念。生产观念奉行“我能生产什么,我就生产什么”,重生产轻营销,忽视消费者的需求,市场营销管理强调“以量取胜”。
(2)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高质量、多功能、有特色的产品,企业致力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强调“以质取胜”,往往只迷恋自己的产品,看不到市场需求的变化。
(3)推销观念。非常重视广告、人员推销等促销手段,认为必须刺激消费者才能促使他们购买。强调“以促销取胜”。
(4)市场营销观念。注重买方利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即“顾客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
(5)社会营销观念。应该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注重广大消费者和社会的长期利益。强调营销管理应该平衡企业、消费者、公众三者的共同利益。2.论述复杂型旅游者购买行为决策过程各阶段营销者的任务(1)认识需要
善于识别和诱导旅游者需要,同时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强化这种需要。(2)寻找信息
营销者应仔细调研顾客的信息来源,依据调研结果拟定广告及促销计划,设法扩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的传播。(3)判断选择
着力提高本企业产品的形象,使旅游者在分析各种属性时获得最佳印象。在旅游产品的某个属性方面予以强调,使旅游者认为该产品具有特殊性。(4)购买
旅游市场营销人员要认识到对某种产品的购买意图并不一定有相应的购买行为,并要尽量使与产品本身相关的不利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5)购后评价
旅游营销人员可以通过信息资料的发送,增加旅游者对产品的认同和满足程度,激励和引导消费者的再次购买。
3.分析参与购买的旅游者角色
(1)倡议者:家庭或组织中首先提出旅游消费建议或者是提出购买某种具体旅游产品的人(2)影响者:影响者就是在购买决策中对具体购买目标产生(3)决策者:最终做出旅游产品具体选择的决策者
(4)购买者:按照已经做出的购买方案,具体担待购买活动的人
(5)使用者:旅游产品的使用者是指亲自前往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体验的人。
4.论述新业务投资扩展战略(企业发展新业务的方法有哪些)
(一)扩大化战略
就是在公司现有的业务领域里寻找未来的发展机会,促使业务扩大化。
1、市场渗透战略
市场渗透战略就是利用现有产品、争取现有市场上增加销售量、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战略。(1)鼓励现有顾客多买(2)争取潜在顾客
(3)争取竞争对手的顾客
2、市场开发策略:是在新市场上扩大现有产品销售的一种策略。
有三种形式(1)开辟新渠道(2)扩大销售区域(3)进入新的细分市场
3、产品开发策略
产品开发策略是企业通过增加花色、品种、规格、型号等,向现有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是改进产品的一种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增加新的特色。(2)增加新的档次(3)增加新的换代产品
(二)一体化战略
一体化战略,是指在现有业务基础上向现有业务的上游或下游方向发展,形成产品供产销一体化,以扩大现有业务的发展战略。
它主要包括后向一体化、前向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三种形式。
1、后向一体化
即企业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向上游方向发展,通过联合、兼并、或收购若干原材料供应商,拥有或控制其供应系统,实现供产一体化。
2、前向一体化
即企业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向下游的业务发展,通过收购、兼并,联合若干企业,拥有或控制其分销系统,实现产销一体化。
3、水平一体化
是指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战略。
(三)多角化战略
多角化战略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向不同行业的其他业务发展,扩大企业生产范围和市场范围的营销战略。
1、技术关系多角化
是指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产品线技术、营销网络、特长、经验等,增加产品种类,从同一圆心向外扩大业务经营范围,所以又称同心多角化战略。
2、市场关系多角化
是在现有市场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其它行业的有关业务的战略。
3、跨行业多角化
是指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或根据联合经营的需要,发展与原有业务无明显关系的新业务的发展战略。
5.旅游企业选择目标市场市场时应考虑哪些因素(1)企业资源条件
(2)市场需求的同质性和异质性(3)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4)竞争对手的策略,数量 6.论述目标市场营销策略(1)无差异性市场策略。无差异性策略是旅游企业将整体旅游市场看做一个大的目标市场,不考虑细分市场之间的区别,仅推出一种产品、单一的营销组合来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致力于顾客需求中的相同之处。
优点 :产品标准统一,易于管理,便于规模化生产,能降低成本。
缺点:1)有效性差,对大多数企业不适用 2)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 3)加剧竞争(2)集中性市场策略。含义:企业集中力量与一个小的,特定的子市场,并以自己特定的营销组合策略来满足该市场的需要。
(2)优点: ①有利于旅游企业充分利用其有限的资源,“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使资源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② 避实就虚,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
③若时机适当可创造出超额效益
缺点:目标市场单一,窄小,一旦市场出现不利于企业的现象,企业会陷入困境,经营风险大。
(3)差异性市场策略。差异性市场策略是旅游企业同时经营几个细分市场,并为每个细分市场设计不同的营销策略。
优点:带来比无差异性策略更大的销售额的同时,避免了集中性策略的各种风险,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缺点:成本高
7.论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1)导入期---①市场知晓度低,旅游产品有待完善,需求量少,销售增长缓慢、无规律,前期投资大,市场开发费用高,单位成本高。
②旅游者的购买多为尝试性的,重复购买还未出现。③利润低甚至亏损,竞争者观望,未出现竞争。
(2)成长期---①旅游产品逐步完善,在旅游市场上知名度逐渐提高。
②游客对产品更加熟悉,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购买体验。③利润迅速上升,市场上出现竞争
(3)成熟期---①市场需求量达到饱和,销售量达到最高点,产品单位成本降到最低,利润达到最高点并开始下降。
②竞争激烈,替代性产品出现
(4)衰退期---销售量下降,价格不断下跌,利润迅速减少,甚至出现亏损,竞争对手逐渐退出衰退期的市场。
8.论述新产品开发的步骤(程序)(1)产生创意(2)筛选创意
(3)旅游产品概念的发展与测试—将思路具体化
(4)商业分析---投资分析,预测销售量,新产品量本利分析(5)产品开发(6)产品试销
(7)正式上市---上市的时间,地点,客源,导入政策 9.品牌延伸(扩展)策略有什么优点和风险
品牌扩展就是指企业利用其成功品牌的声誉来推出改良产品或新产品。优点:
(1)品牌延伸可以加快新产品的定位,保证企业新产品投资决策迅速、准确。(2)品牌延伸有助于减少新产品的市场风险。
(3)品牌延伸有益于降低新产品的市场导入费用。(4)品牌延伸有助于强化品牌效应。(5)品牌延伸能够增强核心品牌的形象。10.如何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策略
(1)导入期的营销策略。1)完善旅游新产品,使其配套;2)利用各种促销手段大力宣传旅游新产品,尽快在目标市场上提高其知名度;3)在市场上建立起初步的销售网络
(2)成长期的营销策略。1)产品策略。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功能;2)价格策略。把价格
恢复到正常价格水平3)销售渠道策略。建立起更加密集、广泛、高效的销售网络;4)促销策略。提高产品知晓度;5)市场开拓策略。对潜在的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并考虑向新的细分市场渗透的策略
(3)成熟期的营销策略。1)市场开发策略2)旅游产品的改革3)调整市场营销策略(4)调整原有的促销方式
(5)衰退期的营销策略。1)主动出击2)坚守策略 3)收缩策略4)放弃策略 11.论述影响旅游产品定价的因素
(1)产品成本---定价的下线(2)目标游客的需求---定价的上线
(3)企业战略和市场定位(4)旅游营销组合的其他要素—产品决策,促销策略,分销策略(5)企业阶段性营销目标(6)旅游产品自身特点(7)市场结构(8)政策法规(9)企业生产能力和财务能力(10)利率汇率 12.论述渗透定价的定义,需要具备的条件,优缺点
(1)含义:所谓渗透定价,是指企业把其创新产品的价格定得相对较低,以吸引大量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
(2)适用条件:适用于能尽快大批量生产、特点不突出、易仿制、技术简单的新产品,市场需求量和需求潜量都较大的新产品。
(3)优点 ①有利于迅速打开销路,扩大产品影响。
②低价低利便于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排斥竞争者介入。
(4)缺点:①收效慢。
②影响旅游企业其他同类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缩短其市场寿命周期。③在特殊情况下无法实施或不得不涨价。
13.论述旅游产品销售宽度选择策略 ⑴广泛性分销
广泛性分销又称密集式分销,无限制分销,是指旅游企业在自身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为扩大产品的销售而广泛选择中间商的经营策略。
优点:市场覆盖面广,灵活性强,旅游者购买产品方便,对中间商的依赖性若 缺点:中间商积极性不高,责任性差,不易受控制,中间商的负面影响力较大。⑵选择性分销
选择性分销是指选择部分旅游中间商经销或代销本企业的旅游产品的一种形式。优点:旅行社有目的地集中少数有销售能力的中间商进行产品推销,产品销售网络比较稳定,既可以保证足够的市场覆盖面,又可以有效地降低销售成本。缺点:对中间商的要求高。⑶独家销售
企业在销售产品时仅仅选用一家信用良好的,销售能力强的中间商
优点:密切与中间商的协作关系,提高其销售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对营销渠道的控制。缺点:灵活性小,不利于旅游者购买,一旦中间商不能承受销售重任,就会严重影响企业在该市场的整个营销计划。
14.影响旅游销售渠道的选择的因素
(1)产品因素:产品的性质和种类,档次和等级
(2)市场因素:规模,集中程度,旅游产品生产者与目标市场空间距离,旅游者购买习惯(3)企业因素:规模和接待能力,营销实力 政策法规
15.论述旅游销售促进方案策划包括的内容
⑴确定旅游销售促进目标:所谓确定旅游销售促进的目标就是要明确“向谁推广”和“推广什么”两个问题,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目标市场,应该拟定不同的旅游销售促进目标。⑵选择旅游销售促进的方式:旅游销售促进的方式多种多样,在选择时应考虑目标市场类型、竞争情况和成本效益等,为实现销售促进目标,可以选择一种促进方式或多种促进方式的有机组合。
⑶制定旅游销售促进方案:确定销售促进的规模;确定旅游销售促进的对象;确定销售促进媒介;确定销售促进时间;提出销售促进预算。
⑷方案实施与控制:旅游企业要尽可能地对旅游销售促进进行周密的策划和组织,对实施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所估计,并做好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准备。
⑸实施效果评估:旅游销售促进的效果评估包括对短期效果的评估和对长期效果的评估。最普遍而且又简单的一种短期效果评估方法是比较法,即将销售促进之前、销售促进期间和销售促进之后的销售情况进行比较。16.论述人员推销的管理方式,包括的内容
⑴招聘推广员:优秀的推广员应该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善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宣传旅游产品,用语言和行动感染旅游者;还要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向旅游者推广旅游产品时,能够尊重旅游者,重视旅游者的利益,与旅游者建立真诚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⑵培训推销员:对旅游推广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熟悉旅游产品情况,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掌握目标市场旅游者的特点,接受推广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各种训练等。
⑶指导推广员:对旅游推广人员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其指定对旅游者的访问目标和访问计划,促使其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复核旅游企业目标的推广任务。
⑷极力推广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给予积极的奖励是激励旅游推广人员的主要方法。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发挥员工主动性的基础;根据业绩给予及时和适当的奖励和晋升能够满足推广人员的成就感。
⑸考评推广员:对旅游推广人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业绩和品质的评价上。业绩的评价是以其实际销售额为依据对其销售能力的综合评价;品质的评价侧重在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忠诚度、言谈举止和人家关系好坏的评价。17.论述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
从本质上说,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针对不同需求状态采取不同的策略。⑴对负需求的管理:任务是要进行“扭转性营销”,改变营销,即分析负需求产生的原因,通过重新设计产品、改变营销方案等措施来扭转局面。
⑵对无需求的管理:任务是要开展“刺激性营销”活动,即通过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努力将产品利益与消费者的欲望或兴趣联系在一起,促使人们采取购买行为。
⑶对潜在需求的管理:任务是要致力于市场研究和新产品开发,通过“开发性营销”来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⑷对下降需求的管理:任务是首先分析欲望衰退的原因,了解这些产品或服务是否有出现新的生命周期的可能性,然后通过“恢复性营销”活动,比如改变产品特色、提高服务质量来使下降需求重新恢复。
⑸对充分需求的管理:应注意消费者偏好和兴趣的改变趋势,以及同业竞争状况。并可以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等方法维持现有的需求水平。
⑹对过量需求的管理:可以采取“限制性营销”方法,比如采取提高价格、减少服务项目和供应网点、劝导节约等措施来平抑过量需求。
⑺对不规则需求的管理:设法调节供需矛盾,采取灵活定价、组合促销等方式进行“平衡性营销”。
⑻对你有害需求的管理:采取“反营销”措施,如拒绝提供产品、拒绝接受订货,或者说服这些人放弃这种需求。
第三篇:市场营销习题(论述)
七、论述题
(一)论述题
1.试述市场营销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企业自身哪些方面对分销渠道设计有影响?
3.试述西方企业一百多年来市场营销管理哲学(观念)的演变及其背景。
4.联系系统论中的投入、产出理论,分析如何才能实现合理的物流目标?
5.试述规划企业成长战略的方式。
6.试述怎样选择广告媒体?
7.试述市场营销活动与市场营销环境的关系?
8.试述营业推广控制。
9.试述对习惯性购买行为的主要营销策略。
10.试述市场营销组织设置的一般原则。
11.试述组织市场的类型。
12.试述实施市场营销计划过程中的问题与原因。
13.试述市场细分化的产生历程?
14.试述21世纪国际市场营销环境的变化
15.确定企业业务范围的导向有哪几种?不同导向如何识别竞争者,分别适用于何种条件?
16.试述选择国际目标市场的必要性。
17.试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启示?
18.试述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和营销策略。
19.试述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过程。
20.结合实际阐述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二)参考答案
1.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⑴ 市场营销学的初步形成阶段
市场营销学创建于美国,它的形成阶段大约在1900年到1930年。一方面,随着19世纪末期美国工业革命的完成,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供给进一步增加,商品供求矛盾日趋尖锐;另一方面,随着美国西部开发运动和铁路的不断延伸,美国国内市场日趋扩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供求矛盾的扩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日益重视广告宣传和分配活动。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企业内部计划与组织变得更为严整,从而有可能运用现代化的调查研究方法,预测市场变化趋势,制订有效的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控制和调节市场销售量。在这种客观需要与可能条件下,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营管理学科诞生了。
在此之前,美国学者已经发表和出版了一些论著,分别论述产品分销、推销、广告和实体分配等专题。但只是到了20世纪初,一些学者如阿克·肖、爱德华·琼斯等,才开始将上述问题综合起来,以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1902-1905年,密执安、加州、伊里诺斯和俄亥俄等大学相继开设了市场营销课程。1910年,执教于威斯康星大学的巴特勒教授正式出版《市场营销方法》一书,首先使用市场营销(Marketing)作为学科名称。而后,弗莱德·克拉克(Fred E·Clark)于1918年编写了《市场营销原理》讲义;
L·S·邓肯也于1920年出版了《市场营销问题与方法》。可以认为,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出版,标志着市场营销作为一门经营管理学科正式形成。
⑵ 市场营销学的发展阶段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这种条件下,企业的首要问题已经不是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而是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为了争夺市场,解决产品实现问题,企业家开始重视市场调查,提出了“创造需求”的口号。与此同时,市场营销学研究大规模展开。一些著名大学的教授将通过调查并运用大量实际资料,形成了许多新的原理。1937年,美国全国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学教师协会及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合并组成现在的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从事市场营销研究和营销人才的培训工作,出版市场营销专著和市场营销调研专刊,对市场营销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⑶ 市场营销学的“革命”阶段
二战以来,战后的和平条件和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并使社会产品数量剧增,花色品种日新月异,销售矛盾更为尖锐。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政府先后推行所谓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以及缩短工作时间的政策,刺激了人们的购买力,并对社会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许多市场营销学者经过潜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其中之一就是将传统的“生产—市场”关系颠倒过来,即将市场由 1
生产过程的终点,置于生产过程的起点。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及其他企业活动,确立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观念问题。这一新概念导致市场营销学基本指导思想的变化,在西方称之为市场营销学的一次“革命”。
2.在分销渠道设计中,企业的特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总体规模。企业的总体规模决定了其市场范围、客户的规模以及强制中间商合作的能力;
⑵ 财务能力。企业的财务能力决定了哪些市场营销职能可由自己执行,哪些应交给中间商执行; ⑶ 产品组合。企业产品的宽度越大,则与顾客直接交易的能力越大;产品组合的深度越大,则使用独家专售或选择性代理商就越有利;产品组合的关联性越强,则越应使用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市场营销渠道;
⑷ 渠道经验。一般来说,曾通过某种特定类型的中间商销售产品的企业会逐渐形成渠道偏好;
⑸ 营销政策。现行的市场营销政策也会影响渠道的设计,例如,对最后消费者提供快速交货服务的政策就会影响到生产者对中间商所执行的职能、最终经销商的数目与存货水平以及所采用的运输系统的要求。
3.市场营销管理哲学是指企业对其营销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或一种企业思维方式。其核心是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一般地说,西方企业一百多年来市场营销管理哲学(观念)的演变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即以企业利益为根本取向和最高目标来处理营销问题的观念。具体包括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
生产观念就是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生产为中心的经营管理哲学,是一种最古老的营销管理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当时市场规模扩大、物资短缺,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只要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便可获得丰厚利润。因此,企业的中心问题是扩大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而不必过多关注市场需求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观念为众多企业所接受。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总是喜爱可以随处买到和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当集中精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扩大分销范围,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其典型口号是:“我们生产什么,就卖什么。”
产品观念就是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精美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管理哲学,与生产观念几乎在同一时期流行。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最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些特色的产品并愿意出较高价格购买质量上乘的产品。因此,企业管理的中心是致力于生产优质产品,并不断精益求精。其典型表现是“好酒不怕巷子深”。
推销观念就是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以推销企业现有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管理哲学,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由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和大规模生产的推广,商品产量迅速增加,市场商品供过于求,如何把现有产品销售出去,已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推销观念认为,消费者通常有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若听其自然,消费者就不会大量购买本企业的产品。因此,企业必须采用各种推销技巧和手段来说服、甚至强制消费者购买。其典型表现是“我们卖什么,就让人们买什么。”
(2)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即市场营销观念。该观念形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产品技术不断创新,新产品竞相上市,市场竞争进一步激化。同时,西方各国政府相继推行高福利、高工资、高消费政策,社会经济环境出现快速变化。消费者有较多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消费需要变得更加多样化,购买选择更为精明,要求也更为苛刻。如何使企业产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已成为企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该种观念认为,企业的一切计划与策略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其座右铭是:“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供应什么。”
(3)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观念,即社会营销观念。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破坏、资源短缺、人口爆炸、通货膨胀和忽视社会服务等问题日益严重,要求企业顾及消费者整体与长远利益,即社会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西方市场营销学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念,统称为社会营销观念。该种观念认为,企业的营销决策既要考虑消费者的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同步增长,并通过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使顾客满意来完成企业的目标。与市场营销观念的区别在于,它要求企业在利润、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利益三者之间平衡,而不是仅仅象市场营销观念那样,只重视消费者的眼前需要,以牺牲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来换取企业利润。
4.要取得合理的物流目标,就应通过有效的选择,适当兼顾最佳顾客服务与最低配送成本。根据系统论中的投入、产出理论,只有充分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才能确保物流目标的实现:
(1)将各项物流费用视为一个整体。物流的一项基本产出是对顾客服务的水平,企业一般根据竞争者的现行顾客服务的水平来确定自己的顾客服务水平,或高或低都将给企业甚至于全行业带来威胁。企业为了提供顾客服务都必须承担费用,在维持现有服务水平下,如果没有任何投入因素的重新组合能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而各部门间却不能相互协调,那么总系统的物流成本还不一定能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在致力于改善顾客服务水平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努力降低物流总成本,而不是个别项目成本费用的增减。
(2)将全部市场营销活动视为一个整体。企业的各个物流活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在各项市场营销活动中都必须考虑到物流目标,联系其他活动的得失加以权衡,避免因孤立地处理某一具体营销业务而导致物流费用不适当地增加。
(3)善于权衡各项物流费用极其效果。这就意味着,除了为维持或提高顾客服务水平而增加的某些成本项目以外,一切使消费者不得益的成本费用都必须压缩。
5.规划企业成长战略一般可以遵循这样的思路:首先,在现有的业务范围内,寻找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然后,分析建立和从事某些与目前业务有关的新业务的可能性;最后,考虑开发与目前业务无关、但是有较强吸引力的业务。这样,就形成了以下三种成长战略:
(1)密集式成长战略。包括:1)市场深入。即让现有产品通过加强分销、宣传、增加网点而提高现有顾客的购买量;2)市场开发。即在现有销售区域内寻找新的细分市场;3)产品开发。通过向现有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改进的产品,满足现有市场上的不同需求。
(2)一体化成长战略。如果所在行业有发展前途,在供产、产销方面实行合并更有效益,便可考虑采用一体化成长战略增加新业务。具体包括:1)后向一体化。即收购或兼并原材料供应商。如果供应商方面盈利高,或发展机会好,一体化可以争取更多的收益;同时,还可以避免原材料短缺、成本受制于供应商的危险。2)前向一体化,即通过增强销售力量来求发展或将自己的产品向前延伸,从事原由用户经营的业务。3)水平一体化,即是争取对同类企业的所有权或控制权,或实行各种形式的联合经营,这样可以扩大经营规模和实力,或取长补短共同利用某些机会。
(3)多角化成长战略。如果在原来市场营销系统框架之内已经无法发展,或之外有更好的机会,可以考虑多角化成长战略:1)同心多角化。面对新市场、新顾客,以原有的技术、特长和经验为基础增加新业务。由于从同一圆心逐渐向外扩展活动领域,没有脱离原来的经营主线,利于发挥已有的优势,风险较小。2)水平多角化,针对现有市场和现有顾客,采用不同技术增加新业务,这些技术与企业现有能力没有多大关系。企业在技术、生产力方面进入了全新的领域,风险较大。3)综合多角化。企业以与现有的技术、市场及业务没有任何联系的新业务进入新市场。当然,多角化成长并不是说企业要利用一切可乘之机,大力发展新业务。相反,企业在规划新的发展方向时,必须十分慎重,结合已有的特长和优势加以考虑。
6.(1)广告媒体,也称广告媒介,是广告主与广告接受者之间的连接物质;(2)广告媒体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不同媒体有不同的特性,最常用的媒体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3)要正确选择广告媒体要考虑一些基本的影响因素,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媒体和媒体组合。(4)不同性质的产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使用范围、宣传要求,广告媒体只有适应产品的性质才能取得较好的广告效果;(5)选择广告媒体,还要考虑目标市场上消费者接触广告媒体的习惯,才能使广告信息有效地传递到目标市场;
(6)媒体选择时还要顾及其传播范围的大小,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广告信息传播区域的广窄;(7)选择广告媒体时要考虑媒体费用,注意到其相对费用,即考虑广告促销效果。
总之,应根据广告目标的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尽可能选择效果好、费用低的广告媒体。
1.影响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市场营销环境,二是内部条件。营销环境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因素,企业只能适应营销环境的变化,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它或控制它;而内部条件是企业可以主动控制的因素,即企业营销管理者有权决定为顾客服务的方向,满足顾客的何种需求,在产品生产开发、价格制定、渠道选择和促销宣传上有自由支配的权力。从根本上说,企业必须在掌握营销环境的基础上,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才可能行之有效。
7、市场营销环境是与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外部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力量,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一方面,营销活动依赖于这些环境才得以正常进行,这表现在:营销管理者虽可控制企业的大部分营销活动,但必须注意营销决策对环境的影响,不得超越环境的限制;营销管理者虽能分析、认识营销环境提供的机会,但无法控制所有有利因素的变化,更无法有效地控制竞争对手;由于营销决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营销管理者无法直接把握企业营销决策实施的最终结果。此外,企业营销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需要在环境许可的条件下取得,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各种产品,也需要获得消费者或用户的认可与接纳。
另一方面,虽然企业营销活动必须与其所处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相适应,但营销活动决非只能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营销管理者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能动地去适应营销环境。就宏观环境而言,企业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避免来自环境的威胁,有效地把握市场机会。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运用自身的资源,积极影响和改变环境因素,创造更有利于企业营销活动的空间。
8.营业推广是一种促销效果较显著的促销方式,但若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促销的目的,反而会影响到产品销售,甚至损害企业的形象。因此,企业在使用营业推广促销方式时,必须予以控制,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施:
(1)营业推广方式很多,各种方式方法都有各自的适应性,选择恰当的营业推广方式是促销获得成功的关键。
(2)控制好营业推广时间的长短也是取得预期促销效果的重要一环,确定合理的营业推广期限,防止过长或过短,否则都不可能收到最佳的促销效果。
(3)企业在营业推广全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错误观念和行为。不通过各种控制手段坚决杜绝徇私舞弊的短视行为将会失去商誉,失去竞争的胜利。
(4)营业推广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状况,必须通过控制手段,加强中后期宣传,以保证营业推广的圆满完成,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此外,营业推广控制也体现在推广预算上,力争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
9.如果消费者属低度介入并认为各品牌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就会产生习惯性购买行为。习惯性购买行为指消费者并未深入收集信息和评估品牌,没有经过信念-态度-行为的过程,只是习惯于购买自己熟悉的品牌,在购买后可能评价也可能不评价产品。
对习惯性购买行为的主要营销策略有:
(1)利用价格与销售促进吸引消费者试用。由于产品本身与同类其它品牌相比难以找出独特优点以吸引顾客的兴趣,就只能依靠合理价格与优惠、展销、示范、赠送、有奖销售的手段吸引顾客试用。一旦顾客了解和熟悉了产品,就能经常购买以至形成习惯。
(2)开展大量重复性广告加深消费者印象。在低度介入和品牌差异小的情况下,消费者并不主动收集品牌信息,也不评估品牌,只是被动地接受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途径传播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所造成的对不同品牌的熟悉程度来决定选择。企业可开展大量广告使顾客经过被动地接受广告而产生对品牌的熟悉。为提高效果,广告信息应简短有力且不断重复,只强调几个重要论点,突出视觉符号与视觉形象。
(3)增加购买介入程度和品牌差异。在习惯性购买行为中,消费者只购买自己熟悉的品牌而较少考虑品牌转换,如果竞争者通过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将低度介入的产品转换为高度介入并扩大与同类产品的差距,将促使消费者改变原先的习惯性购买行为,并在价格和档次上与同类竞争性产品拉开差距。
10.(1)整体协调和主导性原则。协调是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设置市场营销机构需要遵循的整体协调和主导性原则,即市场营销部门应当做到面对市场、面对顾客时,能够代表企业;面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全体员工时,又能代表市场、代表顾客。同时,自身内部又具有相互适应的弹性结构,是一个有机的系统。(2)精简以及适当的管理跨度与层次原则。精简就是要“精兵简政”,切忌机构臃肿。具体做法为:一是因事设职、因职设人,人员精干,不搞“小而全”;二是内部层次不宜太多。内部层次少,可以促使信息流通加快,减少阻碍;还能密切员工之间的关系,利于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提高积极性和效率。管理跨度,是指领导者能够有效地直接指挥的部门或员工的数量。是一个“纵向”的概念,指一个组织属下不同等级的数目。管理职能、范围不变,一般来说,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是互为反比关系的:管理的跨度越大,层次越少;反之,跨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通常情况下如果管理层次过多,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与传递速度过慢,可能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如果管理跨度过大,超出领导者能够管辖的限度,又会造成整个机构内部的不协调、不平衡。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3)有效性原则。效率是衡量一个组织的水平的重要标准。一个组织的效率高,说明它内部结构合理、完善,它就能够顺利地生存和发展。
11.组织市场指工商企业为从事生产、销售等业务活动以及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为履行职责而购买产品和服务所构成的市场。组织市场可分为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非营利组织市场和政府市场等类型。
(1)生产者市场指购买产品或服务用于制造其它产品或服务,然后销售或租赁给他人以获取利润的单位和个人。
(2)中间商市场也称为转卖者市场,指购买产品用于转售或租赁以获取利润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批发商和零售商。
(3)非营利组织泛指所有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从事营利性活动的组织。我国通常把非营利组织称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
(4)政府市场指为了执行政府职能而购买或租用产品的各级政府和下属部门。各国政府通过税收、财政预算掌握了相当部分的国民收入,形成了潜力极大的政府采购市场,成为非营利组织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12.计划实施中的问题与原因是:(1)计划脱离实际。市场营销计划通常由上层的专业计划人员制定,实施则主要靠基层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专业计划人员更多考虑的是总体方案和原则性要求,容易忽视过程和实施中的细节,使计划过于笼统和流于形式。专业计划人员不了解实施中的具体问题,计划难免脱离实际;专业计划人员与基层操作人员之间缺交流和沟通,基层操作人员不能完全理解需要他们贯彻的计划内涵,在实施中经常遇到困难„„最终,由于计划脱离实际,导致专业计划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对立和互不信任。(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矛盾。计划常常涉及企业的长期目标,企业对于
具体实施计划的市场营销人员,通常又是根据他们短期的工作绩效,如销售量、市场占有率或利润率等指标,进行评估和奖励。因此,市场营销人员常常不得不选择短期行为。例如,一家企业新产品开发之所以半途夭折,原因很可能就是市场营销人员追求眼前效益和个人奖金,将资源主要投放到现有的成熟产品中去了。(3)因循守旧的惰性。一般来说,企业当前的经营活动往往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新的战略、新的计划如果不符合传统和习惯,就容易遭受抵制。新旧战略、计划之间的差异越大,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也就越大。要想实施与旧战略截然不同的新计划,常常需要打碎传统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流程。例如,为了实施老产品开辟新市场的计划,企业就可能需要重新组建一个新的机构。(4)缺乏具体、明确的行动方案。有些计划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制定明确、具体的行动方案,缺乏一个能使企业内部各有关部门、环节协调一致、共同努力的依据。
13.市场细分是5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密提出的。其含义是以消费需求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具有相同需求的顾客群体称为细分市场或分市场。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1)大量营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方式是大量营销,在当时的市场情况下,大量营销方式降低了成本和价格,获得了较丰厚的利润,企业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重视市场需求的研究;(2)产品差异化营销阶段。20世纪30年代,市场供给严重过剩,迫使企业营销方式从大量营销向产品差异化营销转变,但是,企业仅仅从自己现有的设计、技术能力出发去实现产品差异化而仍未去深入研究顾客需求;(3)目标营销阶段。50年代以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产品差异化已远远不能解决西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企业营销方式再次发生革命性变化,由产品差异化营销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目标营销。目标市场营销要求企业在研究市场和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资源与优势,选择恰当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为之设计相匹配的营销组合,于是,市场细分战略应运而生。
14.展望21世纪,国际市场营销环境必然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
(1)世界的多极化。亚太将和北美、欧盟鼎足而立;(2)经济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经济分工与交往强化的同时,各国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也大大提高;(3)面向知识经济。知识成为生产的支柱和主要产品,第三产业与信息业将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将为企业发展带来全方位的影响;(4)商品结构高级化。科技进步与消费增长将引起国际营销中商品结构高级化的重大变化,更多的产品趋于小型化、轻型化、智能化,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产品日趋增多;(5)人口老龄化。随着老龄化社会程度提高,银色市场成为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6)网络化营销。随着电脑与网民的增多,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的形成与发展,促成网上商店与网上购物的新景观。
15.确定企业业务范围的导向有产品导向、技术导向、顾客导向和多元导向以及需要导向五种。不同的业务范围导向,分别适用于不同条件的企业并有不同的竞争者判定准则。
(1)在产品导向下,企业仅仅把生产同一品种或规格产品的企业视为竞争对手。产品导向的适用条件是: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现有产品不愁销路;企业实力薄弱,无力从事产品更新。
(2)在技术导向下,企业把所有使用同一技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视为竞争对手。技术导向的适用条件:是某具体品种已供过于求,但不同花色品种的同类产品仍然有良好前景。
(3)在需要导向下,企业把满足顾客同一需要的企业都视为竞争者,而不论他们采用何种技术、提供何种产品。需要导向的适用条件是:市场商品供过于求,企业具有强大的投资能力、运用多种不同技术的能力和经营促销各类产品的能力。
(4)在顾客导向下,企业把所有选择了同样顾客群体作为自己目标市场的企业都视为竞争对手。顾客导向的适用条件:是企业在某类顾客群体中享有声誉和销售网络等优势,并且能够转移到公司的新增业务上。
(5)在多元导向下,企业要在所涉足的各个业务领域(行业),分别根据企业在该领域的具体业务范围导向来识别竞争者。多元导向的适用条件是:有雄厚的实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跨行业经营的能力的企业。
16.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同样必须选择目标市场。因为世界各国的市场,并不都是国际营销企业应该进入和能够进入的市场。选择国际目标市场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可以发现潜在的市场,寻求国际购买者;(2)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企业营销优势,做到扬长避短;(3)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可以把市场需求与企业优势有机结合,有效组合各种生产经营要素,提高营销效率。
1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用于企业营销实践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任何一个产品生命周期都是与相关的需求生命周期和技术生命周期相联系的,产品生命周期由需求与技术的生命周期决定。要求企业开展市场营消活动,要从需求出发,任何产品都只是作为满足特定需要或解决问题的特定方式而存在,同时必须跟踪最新的科学技术开发新产品,设法运用科技创新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2)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时,要善于区别产品种类、产品形式、产品品牌的生命周期。
(3)不同种类的产品,其生产周期表现的形态也不尽相同,并非所有的产品都呈现S型曲线。同样的产品,可能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生命周期也不尽相同。
(4)影响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因素很多,有企业外部因素也有企业内部因素。如果仅就内部而言,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相当于企业各种营销活动的因变量,企业经过营销努力,完全可能改变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命运。
第四篇:简单论述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过程
市场营销学期末考查论文
题目:简单论述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过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市场营销管理定义
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为创造达到个人和机构目标的交换,而规划和实施理念、产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分销和促销的过程。市场营销管理是一个过程,包括分析、规划、执行和控制。其管理的对象包含理念、产品和服务。市场营销管理的基础是交换,目的是满足各方需要。
市场营销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刺激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但不能局限于此。它还帮助公司在实现其营销目标的过程中,影响需求水平、需求时间和需求构成。因此,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刺激、创造、适应及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从此意义上说,市场营销管理的本质是需求管理
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过程
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也就是企业为实现企业任务和目标而发现、分析、选择和利用市场机会的管理过程。更具体地说,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如下步骤:(1)发现和评价市场机会;(2)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3)发展市场营销组合和决定市场营销预算;(4)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一、发现和评价市场机会
所谓潜在的市场,就是客观上已经存在或即将形成、而尚未被人们认识的市场。要发现潜在市场,必须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市场对象是谁,容量有多大,消费者的心理、经济承受力如何,市场的内外部环境怎样,等等;要发现潜在市场,除了充分了解当前的情况以外,还应该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可采取以下方法来寻找、发现市场机会:(1)广泛搜集市场信息;(2)借助产品/市场矩阵;(3)进行市场细分。
市场营销管理人员不仅要善于寻找、发现有吸引力的市场机会,而且要善于对所发现的各种市场机会加以评价,要看这些市场机会与本企业的任务、目标、资源条件等是否相一致,要选择那些比其潜在竞争者有更大的优势、能享有更大的“差别利益”的市场机会作为本企业的企业机会。
二、细分市场和选择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营销,即企业识别各个不同的购买者群,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作为目标市场,运用适当的市场营销组合,集中力量为目标市场服务,满足目标市场需要。目标市场营销由三个步骤组成:一是市场细分;二是目标市场选择;三是市场定位。
市场细分的利益:首先,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发现最好的市场机会,提高市场占有率;其次,市场细分还可以使企业用最少的经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
消费者市场细分的依据:
(1)地理细分,就是企业按照消费者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他地理变量(包括城市农村、地形气候、交通运输等)来细分消费者市场。地理细分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消费者,他们对企业所采取的市场营销战略,对企业的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广告宣传等市场营销措施也各有不同的反应。
(2)人口细分,就是企业按照人口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教育水平、家庭规模、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宗教、种族、国籍等)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3)心理细分,就是按照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个性等心理变量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4)行为细分,就是企业按照消费者购买或使用某种产品的时机、消费者所追求的利益、使用者情况、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使用率、消费者对品牌(或商店)的忠诚程度、消费者待购阶段和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等行为变量来细分消费者市场。
产业市场细分的依据:
(1)最终用户。在产业市场上,不同的最终用户对同一种产业用品的市场营销组合往往有不同的要求。
(2)顾客规模。顾客规模也是细分产业市场的一个重要变量。在现代市场营销实践中,许多公司建立适当的制度来分别与大顾客和小顾客打交道。
(3)其他变量。许多公司实际上不是用一个变量,而是用几个变量,甚至用一系列变量来细分产业市场。
市场细分的有效标志。
市场细分的有效标志主要有:(1)可测量性,即各子市场的购买力能够被测量;(2)可进入性,即企业有能力进入所选定的子市场;(3)可赢利性,即企业进行市场细分后所选定的子市场的规模足以使企业有利可图。
目标市场,就是企业决定要进入的那个市场部分,也就是企业拟投其所好,为之服务的那个顾客群(这个顾客群有颇为相似的需要)。确定目标市场涵盖战略时,有三种选择:
(1)无差异市场营销。
无差异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之后,不考虑各子市场的特性,而只注重子市场的共性,决定只推出单一产品,运用单一的市场营销组合,力求在一定程度上适合尽可能多的顾客的需求。烽火猎聘专家认为这种战
略的优点是产品的品牌、规格、款式简单,有利于标准化与大规模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存货、运输、研究、促销等成本费用。其主要缺点是单一产品要以同样的方式广泛销售并受到所有购买者的欢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2)差异市场营销。
差异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决定同时为几个子市场服务,设计不同的产品,并在渠道、促销和定价方面都加以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各个子市场的需要。有些企业曾实行了“超细分战略”,即许多市场被过分地细化,而导致产品价格不断增加,影响产销数量和利润。于是,一种叫做“反市场细分”的战略应运而生。反细分战略并不反对市场细分,而是将许多过于狭小的子市场组合起来,以便能以较低的价格去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
(3)集中市场营销。
集中市场营销是指企业集中所有力量,以一个或少数几个性质相似的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试图在较少的子市场上占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上述三种目标市场涵盖战略各有利弊,企业在选择时需要考虑五方面的主要因素,即企业资源、产品同质性、市场同质性、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的目标市场涵盖战略等
(1)企业资源。
如果企业资源雄厚,可以考虑实行差异市场营销;否则,最好实行无差异市场营销或集中市场营销。
(2)产品同质性。
对于同质产品或需求上共性较大的产品,一般宜实行无差异市场营销;对于异质产品,则应实行差异市场营销或集中市场营销。
(3)市场同质性。
同质市场,宜实行无差异市场营销;异质市场,宜采用差异市场营销或集中市场营销。
(4)产品生命周期阶段。
处在介绍期或成长期的新产品,市场营销重点是启发和巩固消费者的偏好,最好实行无差异市场营销或针对某一特定子市场实行集中市场营销;当产品进入成熟期时,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可改用差异市场营销战略以开拓新市场,满足新需求,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5)竞争对手的战略。
一般来说,企业的目标市场涵盖战略应与竞争者有所区别,反其道而行之。
三、发展市场营销组合和决定市场营销预算
市场营销组合,即公司为了满足这个目标顾客群的需要而加以组合的可控制的变量。市场营销战略,就是企业根据可能机会,选择一个目标市场,并试图为目标市场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营销组合。
市场营销组合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市场营销组合中所包含的可控制的变量很多,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变量,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
除了市场营销组合的“4P`s”之外,再加上两个“P”,即“权利”(Power)与“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成为“6P`s”。这就是说,要运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打破国际或国内市场上的贸易壁垒,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开辟道路。
营销预算(marketing budget)
营销预算是指执行各种市场营销战略、政策所需的最适量的预算以及在各个市场营销环节、各种市场营销手段之间的预算分配。
四、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市场营销计划是指在研究目前市场营销状况(包括市场状况、产品状况、竞争状况、分销状况和宏观环境状况等),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财务目标与市场营销目标、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行动方案以及预计损益表的确定和控制。
市场营销计划的执行
执行市场营销计划,是指将营销计划转变为具体营销行动的过程,即把企业的经济资源有效地投入到企业营销活动中,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营销计划执行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计划脱离实际
(二)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矛盾
(三)因循守旧的惰性
(四)缺乏具体明确的执行方案
营销计划执行的约束力量
(一)计划执行中的阻力
(二)执行的结果与计划目标产生偏差
(三)资源不足
营销计划执行的过程
(一)制定行动方案
(二)建立组织结构
(三)设计决策和报酬制度
(四)开发人力资源
(五)建设企业文化
(六)市场营销战略实施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
市场营销执行技能
(一)发现及诊断问题的技能
(二)评价存在问题的公司层次的技能
(三)执行计划的技能
市场营销计划控制包括计划控制、赢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和战略控制。
(1)计划控制。
指企业在本内采取控制步骤,检查实际绩效与计划之间是否有偏差,并采取改进措施,以确保市场营销计划的实现与完成。
(2)赢利能力控制。
运用赢利能力控制来测定不同产品、不同销售区域、不同顾客群体、不同渠道以及不同订货规模的赢利能力。
(3)效率控制。
高效率的方式来管理销售人员、广告、销售促进及分销。
(4)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指市场营销管理者采取一系列行动,使实际市场营销工作与原规划尽可能一致,在控制中通过不断评审和信息反馈,对战略不断修正。
第五篇:论述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论述市场营销与公共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的关系是紧密的。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公共关系工作在企业中,几乎与市场营销融合在一起。换言之,企业的公共关系工作几乎完全为市场营销活动服务。正如英国公关专家弗兰克•杰夫金斯所说:“销售中的每一个因素都需要公关人员来加强、完善”。因此,公共关系可以涉及市场营销的各个角落。它们的联系主要在:共同的产生条件——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共同的指导思想——用户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相似的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市场营销把公共关系作为组成部分1.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范围不同。市场营销仅限于企业生产流通领域,最多不过是经济领域内,但公共关系所涉及的是社会任何一种组织与公众的关系。除企业外,公共关系还涉及政府、学校、医院等各种组织,远远超过了经济领域。公共关系比市场营销有更广泛的社会性,学科应用范围也更为广阔。
(2)目的不同。市场营销的直接目的是销售产品,从而进一步扩大赢利,产生企业效益;公共关系的目的是树立组织形象,产生良好的公众信誉,从而使组织获得长足的发展。
(3)手段不同。市场营销所采用的手段是价格、推销、广告、包装、商标、产品设计、分销等。这些手段都是紧紧地围绕着产品销售的目的。而公共关系所采用的手段是宣传资料、各种专题活动,如记者招待会、社会赞助、典礼仪式、危机处理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