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驾的违法成本
酒后莫开车—酒驾、醉驾的违法成本
酒驾的违法成本:
一、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
六个月不能开车,非常不方便;如果是专职司机,单位基本上要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二、1000元至2000元罚款;
三、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1、十日以下拘留(拘留肯定不能正常上班,影响工作);
2、1000元至2000元以下罚款;
3、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两年内不得重新考取,至少两年不能开车)。
四、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
1、十五日拘留;
2、五千元罚款;
3、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驾驶营运车辆的,基本上是出租汽车司机、物流公司驾驶员等,拘留15天,罚款5000元,就要耽误半个月工作,还要损失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工资;最要命的是,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五年内不得重新考取,五年内不能开车,这对于以开车为生的专职驾驶员来说,损失明显是巨大的,会直接丢掉工作,也无法再找专职驾驶员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收入,影响个人甚至全家的生活……。
五、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
1、构成危险驾驶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个月以下拘役;
2、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危险驾驶罪是故意犯罪,根据法律相关规定,如果是公职人员,故意犯罪要被开除公职;一些企事业单位,要被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一些需要任职资格的工作,要被吊销任职资格(比如说律师,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要被吊销律师执业证)……在机关或某行业混了几年、十几年,前途(钱途)一片光明,结果因酒驾被开除、解除劳动关系、吊销任职资格,大好前途一下子化为乌有……
而且终生禁驾,这辈子不能再开车了!!
六、酒后驾驶车属保险公司商业险免责范围,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险公司拒赔。
酒后驾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受伤、车辆等财产损失,小则数百元、多则数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保险公司商业险有权拒赔,损失由肇事方自行承担,经济损失巨大……
醉驾的违法成本:
一、构成危险驾驶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处六个月
以下拘役;
二、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考取;
三、醉酒驾驶营运车辆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十年
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车
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四、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吊销机动车驾
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五、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商业险拒赔。
不用多说,醉驾的处罚更加严厉,违法成本更高;吊销驾驶证,五年或十年内不能开车,不能重新取得驾驶证,甚至是终生禁驾!构成危险驾驶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开除公职、解除劳动合同、吊销任职证书……发生交通事故,保险公司拒赔,自行承担数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损失!
酒驾、醉驾的惨痛教训太多了,因此导致的交通事故后果惨重,一个甚至多个鲜活的生命死亡,造成老、幼无所养、摧毁一个甚至是多个家庭……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坚决杜绝酒驾!不要因为一时的侥幸和冲动造成无可弥补的罪过!
第二篇:浅析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浅析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酒驾行为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由此所带来的危害性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我认为必须在原有法律法规对酒驾行为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基础上,重新审视酒驾行为的违法性质,而将酒驾行为认定为刑事违法性质。为此本文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对酒驾行为刑事违法性质进行了论述和说明。同时为此希望从我国立法的角度来对此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酒驾、行为、刑事违法、性质、量刑
近年来,酒后驾车导致的交通事故不仅呈现上升趋势,而且所造成的后果也严重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2011年出台的《刑法》修正八中,将酒后驾车行为纳入了刑法,即追究刑事责任,但也仅仅将醉酒驾车行为作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对象。由于,具体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是十分大的,因而醉酒与否,在实际中是很难操作的。因此,我认为既然作为立法的目的是要禁止酒驾行为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生命危害的隐患,也既然醉酒的标准又是很难界定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凡是酒驾行为统统纳入到刑事责任追究的范围中,而且是作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性,而将醉酒的程度或酒驾所造成的结果作为量刑的法定情节来处理。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遏制酒驾行为,才能真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的安全,毕竟人的生命是唯一的,不是用宝贵两个字所以概括的,更不是用金钱赔偿所替代的,也不是在事故后对受害人及其家属用什么同情和安慰等所能慰抚他们的痛苦的。因此,本文拟就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作一思考和分析。
一、从酒驾行为的现实普遍性和危害性看其刑事违法性质的必要性 早在2004年5月1日生效的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就对酒后驾车行为的法律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如该法第九十一条明确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但因为一是对酒后驾车仅仅是行政性的处罚,因而强制性较弱,以至于对酒后驾车行为的遏制效果并不明显;二是仅仅对醉酒驾车行为作了一定的刑事责任规 定,效果同样不明显。事实上,在全国引发极大反响的几件重大事件,都是在该法出台后发生的。如四川成都2008年12月14日发生的孙伟铭无证醉驾致4死1伤的惨案和我们江苏南京江宁2009年6月30日发生的张明宝醉酒驾车致5死四伤的惨不忍睹的特大案件,都让人感到原来的法律规定不仅是形同虚设,而且简直就是没有任何约束力[1]。随后虽然在高压态势下,《刑法》修正八对酒后驾车作了更严厉的规定,但也仅仅是将醉酒入刑,而且也得依靠强度很大、很频繁的现场查处,效果才能稍微好些,一旦现场查处力度稍稍放松,酒驾行为或现象就立即反弹。因此,目前酒驾行为仍然是十分普遍的,因为一方面没有也不可能有这么多的警力和时间去进行现场查处,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地方也不可能每天都全城进行现场查处,所以能够被查处到的毕竟只是部分甚至是很小的部分,特别是现在一些人还有一些应对现场查处酒驾行为的方法。从而也增加了现场查处的难度。因为人们都会有一种侥幸心理呼原谅自己的行为,所以虽然明知自己多喝了会醉,但开始总认为自己不会多喝,有自控力,而结果往往是喝醉,因为人在酒精的作用下,会有激动的情绪甚至是冲动的原始力量,所以只有将酒驾行为一律上升为刑事违法行为,那么可以更有力的遏制因为饮酒而可能带来的惨案。现在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虽然对酒驾行为有了比原来严厉的责任规定,但不能起到像刑事责任的效果。
二、从犯罪的本质特征看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所谓犯罪在,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犯罪有三个基本牲: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在这三个基本特征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虽然所有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但与一般违法行为中的社会危害性相比,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更严重,其他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财产的侵害方面,而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则不仅体现在对财产的侵害方面,而且经常体现对人的生命健康特别是生命的侵害方面,而与财产相比,人的生命健康是更重要的,2 特别是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因为任何人的生命只有唯一的一次。而酒驾行为的危害,恰恰是可能会给他人(当然有时也会给自己)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的,而且一旦这种危害发生后,是无法弥补的,不像其他一般违法行为,在违法行为发生后可以实施弥补性的措施。如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违约(违约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违反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后,可以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还有有的民事违法行为也可以用“消除危险”或“排除妨害”或“停止侵害”等进行补救,即使在行政违法行为中,也存在着违法行为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并且这些违法行为因为基本不危及人的生命健康权或不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实质性的损害,而酒驾行为的后果往往或者造成人的健康的重大伤害,或者是对人的生命的非法剥夺[2]。因此,从酒驾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来看,我认为它不同于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应该将此危害性上升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所以,我认为,酒驾行为具有刑事违法的性质。
三、从犯罪的构成要件看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
根据我国的刑法理论,任何犯罪都有四个构成要件,即犯罪的主体、犯罪的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故意,就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明知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间接故意,就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却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过失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他过于自信或者说轻信能够避免,以致 3 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与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整体;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社会关系,或者说是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部分;直接客体,刑事辩护律师是指具体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如故意杀人罪侵犯的是他人的生命权;故意伤害罪侵犯的是他人的健康权等等。酒驾行为具备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是没有疑问的,许多人持有争议的是酒驾行为是不是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的要求。从喝酒可能导致的后果并结合前面所具体的故意和过失的心理表现来看,酒驾行为是完全符合的。虽然谈不上直接故意,但间接故意也并不是完全勉强,而过失中的过于自信的过失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疏忽大意的过失是不能解释的。所以对于酒驾行为及其后果,当事人或者是间接故意的心理行为或者是过于自信过失的心理行为。
四、酒驾行为的定罪问题
根据我国的刑法,都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犯罪问题,规定什么是犯罪;二是刑罚问题,即对不同的犯罪处以什么样的刑事责任或犯罪分子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因此,任何刑事违法行为,也都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该刑事违法行为是什么样的犯罪,即犯罪的罪名是什么;另一个则是对该犯罪行为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对于酒驾行为,我认为可以直接确定为酒驾罪,并归属危险犯。从一般性的刑法的理论,犯罪行为可以有多种,如行为犯、结果犯、危险犯、继续犯、连续犯等。对于酒驾行为中最为严重的醉酒,在《刑法》修正八出台前,许多人对究竟应该将它作为结果犯还是行为犯或是危险犯,存在一定的争议,最终《刑法》修正八将它定性为危险犯。根据一般的刑法理论,所谓行为犯,是指只要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就构成既遂的犯罪,如我国刑法分则中的抢劫罪,只要犯罪分子作出了抢劫的行为,不管他有没有得手或得手多少钱财,一律认定为是犯罪;所谓结果犯,就是指不仅实施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而且必须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才构成既遂的犯罪,如我国刑法分则中的盗窃罪、贪污受贿类罪等等;所谓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实际危害结果发生,但实际危害结果尚未发生,即构成既遂的犯罪。如某人在铁 4 轨上放置钢条意使火车脱轨,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危险的状态,后来被巡道员发现及时制止,危害的结果没有发生,但其行为已经构成即遂而不能说是未遂。而对于酒驾行为,在确定犯罪行为的性质时,我认为应该是行为犯,即只要是酒后驾车,就认定为是犯罪,就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而不能参照醉酒行为作为危险犯,因为危险犯是要行为人的行为足以造成某种实际危害结果的发生,而事实上,酒驾行为并不一定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这种行为的存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这种行为在没有强制力控制的前提下,行为人很有可能会一般的酒驾行为发展为醉酒行为。因此,为了更好地消除酒驾行为的安全隐患,为了更好防止酒驾行为发展为醉酒行为,应该将酒驾认定为行为犯[3]。正因为将酒驾行为认定为是行为犯,所以也就不存在过失犯罪(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应该是故意犯罪(包括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中的间接故意犯罪。
五、酒驾行为的量刑问题
当确定一个行为是犯罪后,就存在着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量刑问题,因为如果虽然将某一个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但在量刑问题上出现不当,则非但起不到惩罚犯罪的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犯罪的助推力,使犯罪分子因为量刑的无威严性而重新犯罪,而对于社会上潜在的犯罪分子因为不惧怕刑法而成为现实的犯罪分子,特别是对受害人本身及其家属也会带来很不好的结果。因此,对犯罪分子的正确量刑,也是相当重要的。所谓量刑,又称刑罚裁量,是指根据刑法规定,在认定犯罪的基础上,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刑罚的确定与裁量。根据刑法的理论,量刑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量刑时,也必须考虑量刑情节,所谓量刑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或者司法机关酌情确定的定罪事实以外的,体现犯罪严重程度和据以决定对犯罪人是否处刑以及处刑轻重的各种事实情况,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所谓法定的量刑情节是指刑法明文规定在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的各种事实要素。法定的量刑情节在刑法总则与分则中都有明文规定,刑法总则规定的量刑情节是对各种犯罪共同适用的情节,刑法分则规定的量刑情节是对特定犯罪适用的量刑情节。我国目前刑法所规定的量刑中的法定情节包括: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应当减轻处罚的情节;可以从轻、5 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可以免除处罚的情节;应当免除处罚的情节等。所谓酌定情节,是指人民法院从审判经验中总结出来,在刑罚裁量时应当灵活掌握酌情适用的情节。酌定情节虽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但是根据立法精神和有关刑事政策,从审判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对于刑罚的裁量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弄清所规定的酌定情节主要有:犯罪的动机;犯罪的手段;犯罪的时间、地点;犯罪结果;犯罪客体;犯罪人的一贯表现;犯罪后的态度等。
对于酒驾犯罪行为的量刑,虽然是作为行为犯来追究刑事责任,但在量刑时还是和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其他行为犯罪一样,在具体量刑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其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从而使得酒驾犯罪行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刑法中罪刑相适应的原则或刑法精神[4]。所谓罪刑相适应原则,就是罪刑相适应,在刑法中体现为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罪刑相适应,是我国刑法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他是指犯罪人所犯的罪行与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应当相当,罪轻规定轻刑、轻判,罪重规定重刑、重判,罪刑相当,罚当其罪;不能重罪轻判,也不能轻罪重判。我国《刑法》第五条规定所规定的内容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这一规定具体而明确地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精髓。罪刑相适应和从轻从重的原则并不矛盾,这是刑法原则适用的一种依法行使的灵活运用,正确运用从轻处罚和从重处罚的原则,不仅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补充,还是区别对待、打击犯罪,减少犯罪,达到刑法处罚的目的的有效手段。因此,对酒驾犯罪行为的量刑也应该充分体现上述的刑法思想。
六、对酒驾行为要坚决杜绝重赔偿而轻刑责的现象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的刑法司法实践是出现了探索性的用多赔偿钱而减轻量刑的现象,从而在相关的刑法司法解释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规定。无论是这种探索还是这种规定,看上去对受害人及其家族会有一种经济上的慰抚作用,对犯罪分子的经济有一定的惩治作用,但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贫富差距较大的现实情况下,这种做法绝对是弊大于利,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我国目前人身伤害性刑事犯罪现象日益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 6 因。我国的酒驾行为虽然早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有规定,后来的刑法修正八也有更严厉的规定,但效果所以并不理想,并没有起到立法应有的效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危害人可以用金钱来抵销刑事责任,从而导致许多人特别是有钱人对他人生命健康的不重视甚至是漠视[5]。因此,为了更好地确保酒驾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从而真正有效遏制酒驾行为给他人生命健康所带来的危害,在追究酒驾行为的刑事责任时,一定要杜绝赔钱减刑现象的出现。当然,为实现这一目的,我国无论是在刑法理论还是在刑法的司法实践中,对其他所有刑事犯罪行为,在追究刑事责任时,都应该杜绝或消除赔钱减刑的现象。因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与经济赔偿之间并不矛盾,我们一方面可以依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来追究犯罪人依法应该承担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责任;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加重或加大犯罪分子的赔偿数额,以更好地慰抚受害人及其家属成员的心理。
综上所述,从我国目前酒驾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角度看,特别是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尤其是生命的重要性和唯一性角度看,我认为应该也必须将酒驾行为认定为刑事犯罪行为。当然,酒驾行为的刑事违法性质,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既涉及到目前的相关法律修改和完善问题,也涉及到罪名的认定和量刑的情节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特别是刑法学家和司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共同去探索,共同去思考。
注释:
[1]赵兴,《生命的守护还是疏离——评醉驾入刑的情节》,《法制天地》,2010年第12 期,第18页。
[2]房娟,《酒驾必须入刑》,《法学论坛》,2012年第3期,第32页。
[3]纪红萍,《醉驾型危险驾驶罪量刑情节的把握》,《人民法院报》,2012年2月25日,第6版。
[4]杨巧红,《危险驾驶罪中醉驾量刑均衡研究》,《法学研究》,2011年第12期,第36页。
[5]芮燕,《醉酒驾车之刑事法规制进路分析》,《民主与法》,2012年第2期,第17页。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人民法院报》,2011年9月28日第6版。
[2] 何冰洋,《危险驾驶罪之醉酒驾驶构成初探》,《法制天地》,2010年第4期。
[3] 潘星丞,《浅析“酒驾”入刑的合理性》,《中国律师》,2011年第12期。
[4] 张普定,《对危险驾驶罪理解与适用之初探》,《人民法院报》,2011年10月25日,第4版。
[5] 刘远,《危险驾驶的刑事责任问题探究》,《法学论坛》,2009年第6期。
第三篇:酒驾论文
严打“酒后驾驶”,势不容缓
2011年5月9日晚22时许,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酒后驾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四车连撞,警方的血检结果显示,其血液中酒精含量已达醉驾标准三倍,后被判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
近几年,因酒后驾驶发生的惨案屡见不鲜,场面更是触目惊心,非常严重地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酒后驾驶是危险的。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被列为车祸致死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每年由于酒后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达数万起,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驶有关,酒后驾驶已经成为交通事故的第一大“杀手”。势不容缓,酒后驾驶必须要严禁,必须要严打。
为什么说酒后驾驶危险,要严禁严打呢?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酒后驾驶,人的手和脚的触觉会比平常降低,敏感度减弱,这导致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以及方向盘的转控方向,事故往往出其不意发生;
二、视觉容易产生模糊,观察不易集中,甚至对颜色辨别也会有所下降,把红灯看成绿灯,造成事故发生;
三、饮酒后,因酒精麻醉作用,人容易产生疲劳,尤其是午后和晚上,特别会产生困意,一不留神,事故不可避免,后果不堪设想;
四、饮酒后人的情绪是很亢奋的,不听任何劝说,高估自己的驾驶技术,对自己的能力充分自信,麻痹大意,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有数据显示,40%的酒后驾车者“过高地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他们多认为自己酒量大,开车技术过硬,喝些酒不算什么,甚至想酒后驾车来“炫耀”自己的技术,结果险象环生。
种种原因表明,酒后驾驶是非常危险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抱着侥幸、大意、轻视、随便的心态驾驶,否则害人害己。
道理很明显,可是为什么还有些人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开玩笑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驾驶人对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仍然淡薄。调查显示,40%的酒后驾车生还者自我反省交代“安全意识不强”;
二、某些人利用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关系网“走后门”。如果被抓到了,就叫人去“摆平”,若无其事,自我得意; 三、一些有钱人认为家里有钱,就算被罚款扣车也不怕,心想反正我家的钱多的是,完全不在乎被罚;
四、依旧有部分人喝酒前就抱定自己的酒量大,驾车技术好,经验老到,不可能出事,也不会被警 抓到,无所谓;
五、也有些人对酒后驾驶的理解模糊不清,甚至主观以为喝酒休息一小时两小时,或者喝点茶冲淡就测不到酒精度数了。
六、酒后驾车大多是在晚上发生。有些人愚蠢地认为执勤警察都下班了,不会那么容易被查被罚。
这些原因都成为了酒后驾驶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的“背景”。酒后驾驶能不严打吗?事故惨案不仅让人痛心难过,同时我们更有一种急欲解决的迫切。绝对不能让酒后驾驶“横行霸道”“耀武扬威”,成为危害我们老百姓的“妖魔鬼怪。”
酒后驾驶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去禁酒,酒也是我们多年的传统文化之一,但是我们可以提倡文明有度、和谐安康的酒文化。酒后驾驶不在酒,而在于“人”和“人之间”。只有每一个人,每一位交通驾驶者提高酒后驾驶危险的意识,遵纪守法,互相监督,自觉践行,酒后驾驶才能防患未然。
同时,治理酒后驾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客观上,中国法律严惩力度不明显,过于轻微,容易让人简单应付。同时,在交通安全的教育宣传上,过于追求大、空、泛。另外,部分执法人员出现有不执法或者马虎执法现象,更甚者,做了金钱的傀儡。主观上,当事人的掉以轻心、麻痹大意是主要原因。他们多存在侥幸心理,也有人钻法律漏洞。部分有权有势的人也是嚣张至极,唯他人性命而不顾,肆意猖狂。正因为如此,治理酒后驾驶的问题更需要大家联合起来监督协管,遏制如此不文明、不遵法、不道德的气焰,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对于不知悔改的人,我们要进行严肃处理,不能让他们无法无天,破坏道路交通的秩序,危害他人的生命健康。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一、2010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将首次审议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醉酒驾驶或被判刑。这个消息一出,老百姓都高兴地拍双手支持。所以,希望我们的政府部门要不断地加大力度制定、落实酒后驾驶违反交通安全的惩罚规定,让酒后驾驶的人“真正”害怕,以后不敢违法;
二、要加强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但只靠一个交警部门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还需要通过广大人民的参与,形成良好的教育监督氛围;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的公益广告宣传,广泛鼓励广告创作,一定能降低酒后驾驶事故频率。交通环境是服务大家的,每个人都应该做贡献。
三、交警部门也要加强查处力度,执法过程不能手软。同时,注重加大路面设施的管理力度,利用高科技手段监测监管驾车人员,不能让一些人逍遥自在;
四、我们身边的朋友亲戚,都会有喝完酒就驾车的情况,我们应该建议劝告并尽可能阻止他。这也是我们应该履行的监督义务。甚至,我们可以打电话举报这些酒后驾驶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就是珍惜自己生命。我们不能再让酒后驾驶引发严重交通事故了。势不容缓,酒后驾驶必须要严禁,必须要严打。
二(6)班
吴琳薇
第四篇:酒驾申请报告
申请报告
尊敬的支队领导:
本人叫xxxx,2013年11月19日在xx路驾驶xxxxx(车号)牵引车,被特勤大队查扣,当天中午因家中有事喝了点酒,晚上公司临时有急事,督促要我出车,造成酒驾,事后我很后悔,喝酒不应该出车,我现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今后严格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决不再犯,另因家中有年迈的父母和未满月的小孩,家中所有经济来源由我一人承担,本人收入一直以开车为来源,望领导考虑我个人经济困难的情况给予从轻处罚。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14年6月20日
第五篇:关于酒驾处理
关于酒驾“零容忍”政策:一律按上限处罚,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一律暂扣驾驶证6个月,驾驶非营运车辆
罚款1000元,营运车辆罚款2000元;对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一律移送检察部门追
究刑事责任。
关于酒驾车祸认定:
1、据最高院司法解释及交强险相关规定,即便是
醉驾后发生的车祸,交强险也要在责任
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方式为先行垫
付,再由保险公司向被保险人追偿。
2、保险理赔的前提是事故责任认定,主要责任人
需对无辜第三者的死亡,以及其他车辆的损失
予以交强险的赔付。但主要责任人自身车辆
上死亡的司机及另外的N名乘客,由于不是
第三者,不属于主要责任人自身车辆(制造车
祸者)交强险的赔付对象。
3、《交强险的限额为12.2万元,其中11万元是
死亡赔付,1万是救治产生的医疗费用,2千
元是物损》。
4、当交强险赔付的钱不足以赔付损失时,那么
不足的部分,则需要受害者及其他车辆的损失
者对主要责任人进行民事索赔。与此同时,由
于主要责任人如系酒驾肇事,即便其投保了第三者责任险等商业车险,保险公司也会因其酒
驾拒赔。
关于另一方的事故责任认定:
1、首先看其是否有责。如果无责,则
大货车方顶多承担10%的交强险无责赔付,商业车险不需要赔付。(10%的无责赔付也要商榷,因为并非所有无责科目都适应于无责赔付。无责赔付是一种人性化的规定,限额为10%。例:拿交强险12.2万元的限额,去掉1万元的治疗费用,顶多赔付1.1万元左右,赔偿对象为主要责任人车上的N人及另外的N名行人——对大货车(另一方)而言,他们都是属于第三者。
2、但如果大货车被认定有责,则很可
能司机会承担较大金额赔付。如果
被认定有次要责任,比如占30%的责
任,那么货车的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
责任险都要赔偿这30%所对应的金
额。通常货车投保商业第三者责任
险的保额多为20万元。但20万元对多人死亡和涉及豪车的赔付肯定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