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规的服务人员与顾客保持多少距离为宜
(1)直接服务距离。服务人员为对方直接提供服务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与服务对象的距离,一般以0.5米至1.5米之间为宜。
(2)展示距离。服务人员为服务对象进行操作示范时,服务人际距离以1米至3米为宜。
(3)引导距离。服务人员为服务对象引导带路时,一般行进在服务对象左前方1.5米左右最为合适。
(4)待命距离。服务人员在服务对象未要求提供服务时,应与对方自觉保持3米以上的距离,但要在服务对象的视线之内。
特别提示:在服务对象浏览、斟酌、选择商品时,服务人员应与服务对象保持适当距离,既不干扰服务对象,又能及时提供服务。
第二篇:领导者如何与员工保持最佳距离
领导者如何与员工保持最佳距离
【员工管理】在企业员工管理中,如何与员工保持一个最佳距离的管理工作是令大多领导者比较头疼的一件事,管理者有能力管理一个团队,却不能随时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但若是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或许就能有效帮助领导者解除这个烦恼。
面对如今越来越偏向于人性化的职场管理,领导如何与下属员工保持一个良好的距离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有很多企业就是因为与员工相处的不好,而致使自己的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展开,在影响大家的工作情绪之后,还影响企业工作的正常运营。那么,对于领导者来说,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与员工保持一个良好最佳距离?
很多企业家或者优秀的领导者,他们对下属的要求非常严格,同时也从来不向下属掩饰自己的真情,但是最终却赢得了下属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追随。关键的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什么时候该严厉什么该放松的保持最佳距离的这个度与原则。作为企业领导者,若想自己的员工能够开心快乐的工作,首先的任务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下属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健康的引导大家努力工作,进而推动和促进人才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当然管理中建立必要的绩效考核管理也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而且凭借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才能更好的和员工保持距离。但是管理中不能过于“精打细算”,让员工在最关心的薪资制度方面有过多不满和距离感。也要严格执行考核制度,避免上下级关系过密从而影响考核的公平性。在管理中建立良好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也要配合有力的执行。缺乏执行力的企业就不能落实具体的企业制度,那么关系过密的上下级就会缺乏公信力,从而影响工作原则和其他员工积极性。
无论是古代的君臣关系,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都要记住“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做管理者的基本原则。在企业中,无论是对上级、同级或是下级,虽然“淡如水”的关系不好掌握,但也应该尽力去做。不要培养“死党”、密友,不要交往过密。进入公司就一定要掌握尺度,秉公办事。企业管理尽可能要一碗水尽可能的端平,公正公平。管理者既要掌握这种管理原则,又要懂得如何灵活变通。不好端平的事,要不不做,要做时就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和策略。
在企业管理上最好不要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积极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年长日久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相应的权利及名义营私舞弊。有些人为谋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领导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险的。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但在工作时间时也不要与员工走的过于亲密,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
其实在职场管理上,若是领导和员工能够保持密切关系,就会利于营造和睦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但是过度密切的关系又会导致领导在下属员工面前没有威信,管理上出现一定的难题,员工也不好把握工作原则和尺度。因此管理者一定要掌握这些与下属员工保持最佳距离的管理技巧,它可以让你的管理工作更轻松愉悦的开展,确保工作进展顺利。
第三篇:到底每人每天吃多少肉为宜
每人每天吃多少肉为宜?
我国营养学会对膳食营养物质的供给有科学合理的营养摄取标准:成人每人每天每千克体重应摄取1.2克蛋白质,成人体重平均以60千克计算,每天应摄取70余克蛋白质。肉类中蛋白质的含量平均在17%左右,一个人一天摄取的蛋白质,肉类应占25%上下,折合成肉就是100克左右为宜,其余的蛋白质可以由摄取的其他食物来供给。
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和体力工作者,吃肉的数量应该有所增加。如:
4~6岁为100克,7~10岁为110~120克,11~13岁为130克,14~18岁为140~150克,18岁以上可以和成年人一样;
成年轻体力劳动者140~150克,重体力劳动者可增加到180~190克。
老年人应当减少,应保持在90~100克。
以上是参考数字,有的人很少吃肉,有些牧民以肉为主,这些则另当别论。
第四篇:班主任与学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班主任与学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班主任工作复杂、艰辛、繁忙,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地付出心血和劳动。然而,精心的劳作、辛劳的汗水换来的结果却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应如何保持与学生间的距离呢?
1.与学生走得太近的教师,往往深受其害。无数经验证明,与学生交往“掏心置腹”,和学生“打成一片”,时间一长,教师身上的神秘感消失殆尽,学生就会慢慢忘记教师的身份,把教师当作“朋友”。(班主任工作
www.xiexiebang.com)一旦平衡感建立起来,学生就会质疑你的任何管教行为,甚至因此反目成仇!当教师失去管理学生的权威和合理性基础,除了失败,还有什么可能的结局呢?许多教师遭遇学生“冰雹”之后,总是大骂学生忘恩负义。殊不知,究根溯源,都是教师自己酿的苦果。
2.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也包含作为班主任要在管理上体现出能力来。班主任管理学生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不断交锋、不断博弈的过程,几个回合下来,一旦学生发现教师计止此尔,那教师就大大不妙了。因此,教师必须灵活变换管理策略,使学生面对教师时无法准确预见可能的后果,而这也有赖于适当地拉开与学生的距离这一条件。
3.教师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这里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作为教师的权威。由于时代的原因,现在的学生早已忘了师道尊严,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急剧下滑。要根本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赖于着力培养教师的权威。但教师的自强自立同样是重要的。
第五篇:与死亡保持1米的距离美文摘抄
那天下午,与单位几位同事在一起闲聊。一位同事说,桂花路边有一家新开张的馆子,卖兔肉汤锅,味道不错,改天一定请大家去尝一尝。同事还带着歉意说,来单位这么多年了,还没请过大家好好吃一顿饭,多谅解啊!
没想到,他对我们的邀请竟成了留给我们的遗言。他肯定是热爱生命的,晚上还出去跑步健身了,一回家,突发心肌梗死,在去医院路上就别离了这个世界。在写给他的悼词里,是我们无尽的追思。我这才发现,他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
有一次,我和他一同出差,住在一家小旅馆里,他向我掏心地谈起过他的家庭,我这才知道平时他为啥显得有些吝啬。一双破了洞的袜子他会缝一缝再穿,一支牙膏用到尽头时他要挤了又挤……这是因为他瘫痪在床的母亲需要长期吃药和护理,他的妻子也多病,全家人就靠他一个人撑起。在他死后,念叨起这件事,走进他那简朴的家,我们才发现,他的那些吝啬,那些节俭,那些舍不得丢掉一张旧报纸的行为,其实是一个男人默默无言的美德,是对一个家庭的责任和担当。
一位亲友,一位同事,乃至一个看起来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一旦离开这个世界,为什么会牵惹起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那根弦?让人们一瞬间感到死亡不再是抽象的,不再是遥远的,它近在咫尺。
一个人的离去,有时也让周围的人原谅了那人身上的所有缺点和缺陷。一个人来到世间,是来修行的,好多人还没有修行圆满就撒手而去。一个人的离去,让许多人有了时间反省自己,什么是该珍惜的,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该忽略的,什么是该妥协的。
我最初面对死亡,是童年时在乡里卫生院。我的一位远房叔叔,上午还要求陪护的家属回家去给他炖一碗芋头汤喝一喝。等亲属把芋头汤端来,叔已经喝不下去了,也说不出话来。他挣扎着伸出两根手指头,谁也不明白那是啥意思,成了他告别这个世界的手势。我看见叔的亲属用床单把他的遗体裹上,两头打上绳结,两个人用竹竿把他抬回了家。当我走过叔在山梁上的坟墓,心里害怕极了。有一天,风呼呼地刮,我在坟前蹲下身说:“叔啊,你别走出来吓唬我……”等我说了这样的话以后,一个少年的心,对死亡有了那么近距离的触摸,我突然感到,死亡没啥可怕的了,因为我可以和死人交谈了。
这种奇怪的心理,陪伴着我到了两鬓发白的中年。我始终觉得,死亡并不是太可怕,它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路口,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某一次意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出生可能不平等,但在死亡的路口,众生平等。每个人都有一次这样的结局,谁都有拒绝不了它的那一天。这样想时,你就会给自己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心理松一次绑、减一次压。
一位经历过枪林弹雨、面对成堆尸体的老军人曾经告诉过我,他对死亡的感受是:与死亡保持1米的距离。这是因为他要坚持战斗,要活着回家。而今,他已快90岁了。望着他长长的白色寿眉,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与死亡保持一段距离,反倒更能让自己珍惜生命了。
也许真是这样的道理。死亡既然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别无选择,那么,只有看清它、正视它,在死亡与生命之间留下一点儿空间,才能盛放生命的能量,实现生命的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