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江苏高考作文专家分析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题解】
试题沿用了往年提示语(材料)+题目的形式,但有一些变化,材料不是对命题中有关概念的解释或解说,而是引用了古今中外有内在关联的三则材料,从中引出题目。而这三则材料又有明显的提示、引导的作用,实际上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前两则材料考生都很熟悉,一是出自孟郊的《游子吟》,一是出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第三则来自罗曼·罗兰的《巨人传》。
这3则材料实际上是在暗示写作“忧与爱”可以从哪些具体的角度入手,第一则讲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怜爱;第二则讲的是对祖国对大地的忧戚与深爱;第三则讲的是伟人心灵中那种博大的忧患与至爱。忧,指担忧、发愁。它是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表现为双眉紧锁、额部肌肉收缩、思维定向(只思虑他所考虑的问题,不想其他)。
爱,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当被某事物所感动,或者被深深地感动时,这种心理取向体现得更为强烈。
“忧与爱”,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性的,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忧源自于爱。无论是忧还是爱,都来自于那颗滚烫的“心”,这从繁体字“憂”和“愛”的字形上可以得到启发。
【评析】
我认为这道题目出得不错。
1.“忧与爱”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内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暮年未敢忘忧爱,喜听三边奏凯音。”(【宋】刘克庄诗句)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让青年学生来思考“忧与爱”的问题很有意义。
2.材料选得好,便于考生从熟悉的材料中去窥见丰富的内涵,使不同层次的考生可以“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有利于选拔性考试拉开档次。
3.用材料的形式而不是用以往的解说命题的提示语形式,不会束缚考生的思路,有利于考生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题意。
4.这个题目甚至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突破,它不是一味地“歌德”,它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社会、人生,体会深沉博大的情感,也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写作】
1.本题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可以写作一般的议论文,也可以写作叙议结合的散文、杂文。有人认为这一类带“与”字的题目,不适宜写记叙文,我不这样认为,“忧与爱”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如果考生能从《游子吟》联想开去,完全可以写出有深厚的情感内涵的记叙文来。“忧”和“爱”都是情感性的,本题,也可以写作情景交融的抒情文。
2.“忧与爱”,可写的内容很多,考生可从三则材料暗示的几个方面,也可从“外界事物”、“人或事物”等许多方面打开思路,作为40多万人同写一题的高考作文,要尽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新颖和独特上花功夫。
3.这个题目比较大,写好本题的关键是在构思时要化大为小,大题小做。本题的题眼是与“爱”紧密相关的“忧”,忧的内涵很丰富,与“忧”有关的词语很多,如忧愁,忧烦,忧愤,忧患,忧惶,忧惧,忧煎,忧苦,忧劳,忧虑,忧闷,忧戚,忧伤等等,首先要给“忧”定位,是何种类型的“忧”,其次要考虑“忧”什么。把“忧与爱”化小,化实,化具体,文章就好写了。
4.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历史上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很多,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大路货”,避免“套话作文”。
5.1982年的高考试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年也有过“忧与乐”一类的模拟题,考生一定要注意本题与这些题目的些微区别。以上两题,有“先后”关系,而本题中“忧”和“爱”则不存在先后关系,“忧”和“爱”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性的,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忧源自于爱,正如艾青的诗句那样,忧是流泪的爱,无论是忧还是爱,都来自于那颗滚烫的“心”,这从繁体字“憂”和“愛”的字形上可以得到启发。只有理解了这一点,论述才能深刻、透彻。
(作者高朝俊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授、高考作文研究专家)
第二篇:江苏2013高考作文分析)
江苏作文洋溢着的一贯的人文情怀,在今年依旧上演,朴素的故事,并不起眼的细节,展示出了人文大爱与生态情怀。
今年江苏作文有着三点明显的变化:一是从关注生活走向关注自然,二是从关注主体走向关注客体,三是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生态。而这三者流变中有一个不变的人文情怀的贯穿。一群探险者来之人类,走向自然,而且是自然的深处,那里有着未曾涉足的纯净,他们止步了,没有惊扰另一群地球公民,等蝴蝶飞走了,飞向了更深处,探险者再来此地的时候,方才大悟,没有想到一只小小的蜡烛也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可一切已经改变,蝴蝶已经煽动了翅膀,煽出一处失衡的生态。
探险者可贵之处在于发现蝴蝶之时戛然而止,并迅速后退,给蝴蝶留下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迁徙,这就是人文大爱!蜡烛是人类向自然进军的一个道具,别以为小,一样地改变着世界,倘若我们站在高处看,那巨大的挖掘机也不过是一只弯头的蜡烛,要是非得问问蜡烛有什么特别,我倒以为,蜡烛对于蝴蝶生存空间破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光明,这个光明不仅仅是让人类找到了探险的路;更重要地灼照着人类的对于生态依旧迷惘甚至无知的心灵。蝴蝶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意象,不仅仅是因为庄周梦的浪漫与美丽,也不仅仅“蝴蝶效应”的神奇与不可思议,而是因为蝴蝶是美的化身,它不伤人,怕人,缘何美丽的东西疏离人呢?我们一提到生态,往往理解为环保;其实,真正意义的生态不是简单的保护;反之,保护起来的地方,生态基本都出问题了。深度理解生态,需要人文情怀,从人文视角,切中生态的核心:人类的一个小小的举措,都会破坏生态。何况是当下处处可见的翻天覆地所谓的开发与发展?
这样分析看来,江苏高考作文的立意主要在三个维度:一是,人文大爱;关爱自然,哪怕是一群微小的蝴蝶,人类都得给他们让路,说得更加严重点,给他们活路。二是,生态情怀;蝴蝶迁徙,微弱的翅膀煽动着生态的不安与无奈,我不知道这柔弱的翅膀能否煽醒人类越来越物质化的大脑,人类还能不能从蝴蝶的迁徙中真正醒悟过来,被破坏的生态留给了人类,人类要不要停滞贪婪的脚步?能不能维修这失衡的生态?三是,人文与生态的交织;生态的维修离不开人文情怀,蝴蝶是见证者,见证着代表良知依存一族的人类反思自身对于自然的破坏;此种维度入文,文章比较容易写充实,以人文为视角,透视生态破坏的可怕与现实,立足当下,从生态情怀的高度观照社会开发与发展,一定能写出深度。
材料选择很好,可结尾一句话明显画蛇添足,何必那一句小小蜡烛破坏了蝴蝶的生活环境之类的感慨呢?这对于学生的思维是一个极大的束缚,材料的多义性,需要学生去体悟,命题人是不能给定的,否则又回到了给定题目的套路上了。
第三篇:江苏高考作文分析
关于2014江苏高考作文的研究
看这道题目第一眼,很迷茫,不过相信总有突破口的。翻译以下,这道题目就是这样:有人说,青春是不朽的;还有一种人说,是年轻人有信念认为他们不会朽,实际他们是可以朽的。围绕着材料写一篇作文。
首先划出关键词:1.不朽2.青春3.不相信4.天真5.自欺欺人 骆冬青教授这次一改以往的风格。蝴蝶,忧与爱,绿色生活,其实都可以和尊重自然文化流逝联系起来,可今年的作文压根就没办法套用。骆教授这次下了狠手了。不过,骆教授还是感时伤怀的,毕竟人的性格是不会变的。
青春不老。唯有无关风月。近几年来,关于青春的作品的确很多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谁的青春不迷茫》、《青春派》、《青春无极限》……看着这题目,想到了佛学,因为佛学对于时间的流逝有着难以言尽的缘分,也有着难以言尽的感慨。随即有想到了席慕容,对于青春无限的感伤。含著泪 /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个人感觉,可以这样立意:青春,不是一段时间,那是人生的探索,毕生的理想。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不如我真的还想再来一次青春来的痛彻心扉。青春其实也是一段考验,从唯心主义观来说,时间是可以凝滞的,但青春可以凝滞不代表时间不会流失,也就是,青
春并非是一段时间,有理想,有追求,青春不就不会过去,当你闲情逸致时,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间也不会流失,当青春一无所知,一无所获,一穷二白,那流逝的就不仅仅是时间了,青春将永不再来。
人生纵是几十年,可堪回首?青春一去不复返,迷茫中透着沧桑,唯有用尽一生一世用作青春,也算不负了吧
第四篇:江苏历年2011-2016高考作文分析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考作文真题评析
江苏历年高考作文评析——2011年 2011年《拒绝平庸》 【原题】
以拒绝平庸为题。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题目解析】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为动宾短语,语义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动词“拒绝”上。但就高中生普遍状况看,大多考生很可能将眼球专注于“平庸”。不过,阅卷时,老师常常会根据考生的总体状况,做适当调整,以适应大多考生。
从原题看,先是强调平凡与平庸的区别,再从为人、处事两个方面给予平庸以特别的定义,同时限定了作文方向,拒绝平庸,鼓励创造上进、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
我们先看平凡与平庸的区别:平凡:平常,普通。中性词。
平庸:平凡、庸碌、普通、寻常而不突出,碌碌无为。略偏贬义词。再看文题对作文走向的限定:
1、平凡不等于平庸
2、平庸就是无创造、无发展上进、无原则坚守、无自己的鉴识。
3、我们必须拒绝平庸。
这次高考作文命题从发步起,就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抨击,职责《拒绝平庸》虽然用意是好的:针对当前社会上各种庸俗、低级的趣味,有一定的警世功能,希望人们能够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但是题目的限定太死,又一味地将平凡与平庸二元对立化,对于高中生来说着手的道路太窄,导致大部分考生难以戴着镣铐跳出精彩的舞蹈。但是,抨击过后,我们要思索的仍然是,面对这样一个文题,我们怎么样将其写好、写出众。
*思考:这道作文题能够反向立意吗?
(如果此时学生在作文中写“不能拒绝平庸”,在阅卷过程中会被判为不及格。因为这是命题作文而不是话题作文,作为命题作文,无论是提示语还是题目,都已规定了立意的指向。)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写作要点】
从题目来看,这次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的两种思维方式:
1、辩证思维。平凡不等于平庸,平庸可以平凡。(从平凡和平庸的关系看)
2、逆向思维。拒绝平庸的反面是追求创造、发展、上进、卓越、崇高„„(将写作重点放在对平庸的反面的把握上。)估计不少考生会写议论文,但受思维能力的限制,难出佳作。大多数得分应该在三类卷之列。相反,记叙文中可能佳作频频,较容易写出新意、写出个性。
那么怎么写议论文才能写好?必须既要有话说,又要分析精辟才行。导语里面提供了为人处世六个方面的提示,考生在审题时不必面面俱到,如果只选一点,比如“创造”,在构思的时候,可以从什么是平庸,平庸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拒绝平庸,怎样拒绝平庸等方面去思考。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最好是就其中的某一点谈深谈透。
【范文与点评】 拒绝平庸
在我眼中,先生是个不平凡的人,他活在世俗中,却是个有境界的人。先生姓姚,教的是语文,在城里颇有名气。杏坛几十载,先生早已退休了。
闲来无事,先生应几个亲友的请求,开了个小小作文辅导班,本来先生只打算收几个学生的,可不知谁走了风声,这个好友那个亲戚,一来便是一打。先生推辞不得,像退休前一样忙活。我常住先生家,便问先生:“您不累?”先生苦笑:“怎么不累啊?这么多人。”转而又一笑,“罢了,罢了,再为这些孩子烧烧我这老蜡烛吧!”我哈哈大笑,心中感到丝丝温暖,本来可以钓鱼、麻将的先生,不甘于碌碌无为的生活,用心在准备每一份材料。我脱口而出:“先生好伟大啊!”先生也笑了:“去去去,少拍马屁。”
先生除了这个累人的事,小日子过得还是挺潇洒的。先生没有家财万贯,这个辅导班也是一概不收钱的,只有在拗不过学生家长时才勉强收下几斤水果。
先生没别的嗜好,只好几口小酒。每餐一杯,绝无例外。记得在餐桌上吃饭时,先生看着酒杯里仅余的一小口,若有所思地说:“哎呀,就剩一小口了。喝还是不喝,这是个问题。”随即先生又摆摆手:“罢了罢了,喝!”我转而想说将来我孝敬您,又见先生喃喃自语道:“想下顿喝这顿的,日子才有盼头嘛!”我大笑不止。先生突然若有所思,对我说:“昨天作文里有句话很有意思,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我点点头,说是引用来的。先生神秘道:“我有更好的版本!”我大奇,等待他的下文。先生却不说话,举起空空如也的酒杯又甩了一滴来,摇头晃脑地说:“猫吃鱼,狗吃肉,小老头喝茅台酒。”
我俩一齐大笑。先生活得自在,活出了自己的风采。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有次我给先生捶背,笑问:“舒服吧?”先生长舒一口气,哼道:“捶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见他提到古文,便灵机一动,考他一番:“小生问,‘世间欺我谤我恶我骗我贱我’,如何处治乎?”先生毫不停滞,对答如流:“老叟答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我追问先生:“你活得如此不潇洒,拒绝平庸有何妙法?”
先生举起两指,道:“两个字,罢——了——”
先生至今仍那样幸福地活着,他的境界让周围的人艳羡。在平凡中守住心的不凡,一切凡尘平庸都不会进入先生心中。
行文至此,罢了„„
思考与练习:
1、本文采用记事写人的记叙文形式来拒绝平庸,主要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塑造姚老先生平凡不平庸的鲜活形象?
2、请你学习本文写法,列出几个生活中的人的平凡不平庸的生活片断,再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刻画。
简评:几个日常生活片断,几个耐人品味的细节,姚老先生平凡而不平庸的鲜活形象顿然跃乎纸上。作者洞悉人物,入乎其内有生气,理解人生意义,出乎其外有识见,堪称大手笔。
拒绝平庸
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
总有人有着美丽的梦想,“飞上枝头做凤凰”,可那终究只是个梦想。平凡如我们,与浩茫世界甚至抵不上一粟之于沧海,不就只能是一只小小的麻雀吗?
我们接受平凡,但我们拒绝平庸。
拒绝平庸,首先需要我们甘于平凡,这并不是一个悖论。飞上高枝的麻雀又有几只呢?剩下的我们,还是不要做这种不切实际的梦了吧。诗人阿多尼斯有一句话,“不是时间使你衰老,而是妄图留住青春使你衰老。”我觉得这句话改一改放在这里也是合适的,“不是平凡使你平庸,而是妄图登上高位使你平庸”。我说这话,并不是想让大家放弃追求和奋斗,只是说,既然我们只是平凡的人,为什么不享受平凡的快乐呢?心中充满利欲和扭曲的“出人头地”之愿,纵然一步步登上地位的高峰,却依旧是一步步滑向平庸的深渊。坦然地接受平凡,做一个心无杂念的纯净的人,纵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又有谁会说锦衣玉食能比这来得畅快而有深意呢? 我猜你要质疑,难道甘于平凡就不会平庸吗?我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观点。所以我说,我们要做会唱歌的麻雀。你问我什么叫做会唱歌?就是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做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平凡的事。我最喜欢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生长在鞋匠的家庭。他很可能也过完鞋匠平凡的一生,但他选择用自己的笔唱出自己的歌,唱出下层劳苦人民的歌。他本是一只平凡的麻雀,却用歌声为自己的羽毛镀上金色。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他一样,但却依然可以唱出自己的歌。说到底,“平庸”便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而我们的“歌声”,给自己和他人的人生打上烙印,我们便自然不会平庸。譬如郭明义,他的“歌声”便是他的爱心和善举。即便是现在,他依旧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人,可他的生活,难道还是平庸的生活吗?我们甘于平凡,但心中自要有一股不平凡的信念,才能在平凡的人生轨迹上,留下不平凡的印迹。
如果可以,我们要做一只平凡的快乐的麻雀,骄傲地唱着自己的歌。这歌声中自有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远离平庸,唱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思考与练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进行论述的?运用了哪些精当的论据和譬喻?
2、如果要你来论述“拒绝平庸”这一话题,你的中心论点为何?你打算怎样论述?想到了哪些论据?
简评:在“拒绝平庸”的呼声中,我们听到了一只平凡“麻雀”唱响的精彩之歌。文章开宗明义,“我们要做一只会唱歌的麻雀”。“麻雀”者,芸芸众生也。作者先化用诗人的名言,劝诫大家坦然地接受平凡,争取做一只只“心无杂念的纯净的”“麻雀”。但仅此远远不够,还要“会唱歌”。文章取譬恰当,意蕴隽永,缜密的层进文思中显现着作者独到的解读,其中也不乏深刻、精当的点题之句。
拒绝平庸
奋笔疾书,我是一名平庸的考生。似乎是铁的事实,高考是我们走出平庸的一个跳板。一、五只粽子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二、一只鸽子
中午,没有喧闹,没有汽笛,很安静。但是,妈妈谋杀了和平!
妈妈买了一只鸽子,准备给我炖汤喝。妈妈说她听别人讲,高考前吃鸽子有好处。
可怜的鸽子,你是否是那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你是否正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广场上悠闲散步觅食;你是否是那只“咕咕”起飞向往绿色与和平的鸽子呢?
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要怪,你就怪那些乱造谣言、糟蹋绿色的人吧。三、一棵树
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辉。
看完了考场,我正欲回家,路过一棵树,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树,这里香火萦绕,这是一棵“神树”。妈妈硬是拉着我烧上一炷香。我毕恭毕敬,生怕打扰它的清梦。
亲爱的树啊,你既不是佛祖参悟众生的菩提,你也与佛道没有任何关系。我赞美你的绿荫,赞美你的清新,但你需要的只是平凡地生长、只是一块可以扎根的寻常土地,你是否“承载”了太多?
亲爱的树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呢。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不平庸了?
思考与练习:
1、这篇文章是反向立意吗?
2、文章的三个部分是从哪三个角度反映主题的?它们之间又是如何联系的?
简评:本文独树一帜,构思精巧。作者从文化、生态、人生负载三个角度,选取三个片断,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连,紧扣“拒绝平庸”的主题,或叙或议,叙议结合,在看似“平庸”中“拒绝平庸”,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机智与胆识。
拒绝平庸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忘却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芥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是蝼蚁。
要成为强者,必先有一颗强者之心;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对,登临,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登临,是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登临。
是否有一颗强者之心,一颗超脱平庸的心,是平庸与出众者的分水岭。人只是会思想的苇草,最高贵的就是会思想。所以人的高贵来自灵魂,来自思想层面的高贵。有了一颗拒绝平庸的心,终有人会从你眼中的坚定,从你不俗的谈吐与紧握的双拳看出你的不凡。即使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即使会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诋毁,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仍会有“香如故”。“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俯视那有着优厚境况的燕雀,我坚信:终有一天,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朝游北海暮苍梧”,携长风,浩荡而去。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的、世俗的商人吧?如果不是一个来自黄土高原的汉子,也必是腹藏诗书但不得不囿于世俗的文人。否则,怎会有如此豪情、如此透着古韵气息的招牌?
我必去“风沙渡”。酒菜已不重要。小酌后,与老板相视而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拒绝平庸,世界有你而精彩。
简评:以“风沙渡”作引,一种即兴的慧解与内在的积淀交相激荡,上升到思想层面的高贵,鼓舞起粗犷渺远的豪情,使文章既有“意识流“式的自在顺畅,又有哲思性的阔大视野和空灵想象。切己的感受,诗意的沉思,萦迴的畅想,在一种特殊的情境中集聚为奔放的才华。
江苏历年高考作文评析——2012年 2012年《忧与爱》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解析】
采取提示语(材料)+题目的形式,材料三则将题目引出的同时,加入了一定提示,降低了审题难度,也就降低了考生偏题离题的概率,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
材料出处:孟郊《游子吟》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关爱(家庭)
艾青《我爱这土地》对祖国和大地的忧戚与深爱(家国社会)
罗曼罗兰《名人传》伟人心中博大的忧患与至爱(人性生灵)
题目分析:忧是忧虑担心,爱是挂念关怀,题目忧与爱是一种并列式关系,此类题目解题要点是分析出个体的具体所指之后,明确个体间的关系,写作过程中不可偏废,不可分割,如能恰当分析出忧与爱的关系,并在文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对此关系的理解恰当表现出,才是立意的合理选择,写成“忧A爱B”、“先忧后爱”等等形式,都是不可取的。
请你想一想,在你心中,忧与爱是什么关系呢?(因果、同源、表里)在这个题目中更加重视哪一部分呢?(忧)忧与爱的对象要怎么处理呢?(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写作文是写出心中所想,写出心中对这件事物、这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心中想得成熟、通透,下笔才有话可说,所以作文从来不单单是纸上练出来的东西,更多的在于平日的观察、学习和思考。
*思考:忧与爱、忧与乐的区别 【写作要点】
大多数考生都能够在本题目上做到不偏题,找对方向,但写得出彩却很难,难就难在现在的学生的接触范围狭窄,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不够,在选材上难以做到有新意、有深度。你想到了哪些写作题材和方法呢?
1、三则材料的暗示
2、身边的人与事物
3、外界的社会生活
4、历史人物与事件 A、情感内涵深厚的记叙文B、抒情散文C、有分论点有据的议论文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题目比较大,这样的题目重点是要大题小做,化大为小。上面我们分析过,题眼重点是“忧”字,忧有很多种,你知道哪些呢?我们先要做的是给自己的忧一个定位,你想写什么忧,你忧的是什么,把忧与爱落实,变成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好写了,如果你能从小中见大,通过一件小事,表现出你对“大”的思考,就写好了。
【范文与点评】 忧与爱
每一次走进“杖藜叹世者”们神圣的心灵。总是能感到有一份沉甸甸的爱躲藏在深切的忧愁之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忧国忧民而名留青史的杜甫何止一个“忧”字了得!在他的每一声叹息中,在他的每一份忧愁中,爱国爱民的思想始终闪耀着最夺目的光芒。爱之深,所以忧之切。
还有那位被唐宪宗当做一块破砖随意地扔往柳州、邵州的柳宗元。面对僻远、冷落、荒凉的边境,回望那浮云遮望眼的长安,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抱负在忧患之中渐渐沉淀成对当地百姓浓烈的爱。
于是,他用爱来承担浓重的忧愁,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草药,他深谙边疆的百姓更苦,边境更需要发展。几年的时间里,他在柳州做出了大量功绩。他自己甘为愚人,任劳任怨,把忧愁留给自己,把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柳州的百姓。
一位教育家说: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一切才显得深刻。我不得不说,因忧而生的爱更显得深沉。因为那是饱含泪水的爱。
舒婷的诗《写给我的同代人》,唯因不被承认才格外的勇敢真诚。即使像眼泪一样跌落,仍有来自大地的点点回音。北岛、顾城、海子,这些在忧虑中前行的诗人,这些对祖国、对人民充满爱的诗人,这些甘为后来者披荆斩棘、开辟一条光明大道的贤者,因为爱,他们的忧才有了意义。
我不得不想起那位蹙着眉头,在电视荧屏上,在新闻的风口浪尖上坚持着的主持人——白岩松。他用他的睿智与机敏,责任与博爱,看得比我们更远更深,他深知社会的黑暗与落后,他深谙人心的叵测,他知道“这是一条最遥远的路。”他知道以一己之力就算粉身碎骨也不能立马改善某些地区落后的现状。因此,他将眉头紧锁,然而,在《痛并快乐着》一书中,我却分明感到有一股向上之力支撑着他,他永远不会倒下——那就是他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耳畔依旧回响着杜甫先圣的:“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那份不亚于青年人的担当,那一颗滚烫滚烫的爱之心,在历史的忧患之中是心里的一方晴空,千百年后酝酿成一弯七彩之虹!
积累:文章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借用了许多名人典故,请将这些典故积累到本子上。
思考:
1、抒写历史人物的忧国忧民情怀是作文的常见写法,作者是怎样组织选材,安排结构,做到不落俗套、点明中心的?
小练习:请你给文章再加入一例论据吧!要符合文章的中心与题目要求哦。
【简评】本文构思巧妙。作者以探访者身份走进“杖藜叹世者”的心灵世界,触摸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聆听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他们共同的大爱之音。几个生动感人的形象,寥寥数笔的议论,恰到好处地表明观点:古往今来所有伟大心灵一脉相承都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
忧与爱
鸡吃饱了蹲在架子上打盹,猪挺着滚圆的肚子窝在一角直哼哼;太阳还恋在山头,天边一抹酡红,里面幸福满满的。
村口一阵闹腾,驴子唱起了戏,是半瞎卖瓜回来了。
半瞎卸下驴车,喝尽丑儿递过的凉茶,没套驴就拉上板车下地摘瓜了。车刚满,刚才还是试探性的月夜,现在已妥妥帖帖的是夜了。半瞎埋头拉车,心里却一阵担忧:该不该叫儿子明天一起去卖瓜呢?自己又不善言语,儿子会不会生气?丑儿在后面推着车,忧虑着:应不应该陪爹卖瓜?可自己是个学生,爹却又瞎又丑又老又穷,丢不丢人呢?
“明儿个跟爹去城里卖瓜不?”半瞎还是怯怯地问了句。“唉。”丑儿不觉竟应了。可他心里又矛盾了。第二天凌晨,鞭子撕开夜幕,驴车“吱呀”上路了。半瞎心里兴奋极了,一路上和着驴蹄敲击地面的声音哼着小曲;丑儿盯了一路脚趾,像是赴刑。
摆好摊子后,半瞎蹲在旁边用仅剩的左眼温柔地迎着三三两两的行人。丑儿却躲在驴影里,仿佛驴影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这时的他,简直就似害病的眼怕光,破碎的皮怕汗。
驴子嘶叫了一通,甩走了叮在尾巴上的苍蝇。
这时一个早起买菜的妇人绕过一辆装满瓜的机动三轮车走向驴车。“老乡哪里的瓜啊?”“汴塘瓜,不甜不要钱!”半瞎起身应道,每个字像下了保证金似的,他身为农人确是从不吹牛。“哟,你儿子帮忙卖瓜啊,看你多幸福啊!”妇人道。丑儿脸像红透的番茄,他的担忧还是应验了。
日头渐渐高了,毒辣辣地审视世间百态。
半瞎又是称瓜又是找零,忙得一身汗。丑儿看父亲泛着盐渍的黄衬衫贴在背上,衬出根根骨头,像极了干瘪的茄子。丑儿看到驴子瞪着自己,滚圆的驴眼里自己扭曲了。
买瓜的人愈来愈多,驴子烦躁不堪。日头越来越烈。
丑儿终于走向父亲,“爹,我来找零吧!”半瞎愣了一下,那瞎了的像蒙灰的劣质珠宝的右眼却泛起了光。果然今天快多了,没到一点就剩俩瓜了。这时一汉子赶过来,包圆了,说买个汴塘瓜不易,又去驴车找。果然又抱出个大西瓜。突然半瞎一把夺下,宝贝似的搂着说此瓜不卖。汉子无奈地走了。
半瞎坐下,用力掐开瓜递给丑儿说:“多好的瓜,留着咱爷俩吃!”丑儿眼湿了,他知道父亲今天是真高兴。日头突然温情起来。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小城里,大街上,驴车边,依偎着的父子,还有那驴,啃着瓜。丑儿不再感觉丢人,不再感觉父亲令人生畏;半瞎不再担忧儿子不接受自己,转而觉得心里满满的。
驴子开心地又唱起了戏,天上太阳幸福地洒下温暖的光。
评析:本文作者文笔老练,非一般高中生可比,试从构思、叙事、细节等方面分析文章的妙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练习:本文有小小说的妙处,你写过小小说吗?不局限于忧与爱,你也来写一篇怎么样?重点要突出构思、叙事曲折、细节处理上的精巧,尽量做到有意蕴、有深意。
【简评】这篇幸福满满的父子卖瓜故事让人眼前一亮!你看,卖瓜前,父子从同忧到同去;卖瓜时,先是父忙子闲,一席妇人话让儿子震颤;然后父忙子帮,爱意洋溢;最后父留瓜慰子,其乐融融!淡淡的忧与浓浓的爱,在作者高妙、老到的文笔中尽情展现。真是构思颇具匠心,叙事跌宕起伏,细节意蕴丰厚,情感真挚深沉。
江苏历年高考作文评析——2013年 2013年 “蝴蝶”掀起的飓风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文题解析」
从2006年开始,江苏高考连续七年考命题作文,今年,一改故态,采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这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展示丰富的写作才情。
作文题目中的材料经命题人改编,价值取向明显且存有“先天缺陷”。作文题目一经面世,即招致非议,甚至连蝴蝶研究人员也发表意见,认为材料中的蝴蝶应为蛾子。而从逻辑上分析,此材料也存有漏洞。有专家指出:数日后看到的大蝴蝶一定就是几天前见到的同一群蝴蝶吗?即便是同一群蝴蝶,难道它们就是因为“小小的蜡烛”的干扰而退到山洞深处?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因素导致蝴蝶的迁移?因此,材料最后一句中大家悟出的内容只是探险者的主观臆测,未必符合客观规律。
但该作文题大醇小疵,虽有遗憾,仍不失为具有开放性、人文性和思辨性的好题。
开放性体现在材料所提供的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从探险者的角度,可以写“不要惊扰美(与美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保持合适的距离)”,“尊重生灵、维修失衡的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蝴蝶的角度,既可以肯定蝴蝶“相机而动、寻找更适宜的环境”,“坚守自我、坚守宁静”,也可以否定蝴蝶的逃避,认为应“直面变化”、“积极有为”;从整体的角度,可以写“小事物有大影响”、“无意之举也会造成伤害”等。材料的多义性、开放性,给考生才情的发挥提供了舞台。
材料有很强的人文性,体现出大爱情怀。探险者可贵之处在于发现蝴蝶时能“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并迅速后退,这就是人文大爱!“不衿细行,终累大德”,“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探险者的行为启示我们要行小善、积大德。但探险者即便如此,也给蝴蝶造成了无意的影响和伤害。探险者的自省,是一个颇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启示我们思考人类该如何体贴万物、善待自然,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自然造成的无意伤害。
一道好的作文题还应该彰显思辨性,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无疑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小与大”的辩证关系,在材料末句有较为明显的提示,但这则材料还隐含着其他层面的多元关系。欣赏与破坏,就构成较强的张力。探险者无意中撞见了大蝴蝶的美丽,却在不经意中对大蝴蝶的生活环境造成了破坏。正如周国平曾痛惜:“我爱周庄,却也是我毁了周庄。”有时,欣赏也会带来必然的伤害,但若没有发现,美丽又将永远沉睡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同理,人与自然的冲突也构成了思辨的张力。小小的蜡烛是人类向自然进军的道具,为探险者驱除了黑暗,却让蝴蝶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改造自然而又如何尊重自然,是材料潜在的另一组矛盾。所以,该材料利于思辨性较强的考生发挥所长。
当然,从这道作文题不难看出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的纠结与矛盾:给架梯子,使审题难度得以降低却又使思维受到限制。材料的最后一句体现出命题者降低审题难度的良苦用心,但可惜的是,良好意图往往带来不良结果。考生在一考定终身的情境下,求稳是普遍心理,因此纷纷抓住最后一句这根“救命稻草”。据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粗略估计,有七成左右的考生都是从“小与大”的关系角度来写,这不能不说是材料末句所催生的奇葩。虽然同一立意也有高下之别,但写的人多了就成了大路货。这大概也是命题者所始料未及的。
今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不预设主题”,即在阅卷前没有预定这个题目应该写什么,而是先尊重每位考生思想的独立性,然后才考虑题目的合理性,即完全因文而定。这就在评价标准上承认了学生的思维的丰富性和不可预测性。只要作文能“源自材料,自圆其说”,皆可。从考生的写作基本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全面评价,重点评判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这样的评价标准,是对“唯立意论”的最好纠偏,利于考生解放头脑,大胆写作,尽情释放写作才情。这大概也是这群“蝴蝶”所掀起的飓风。
「优秀例文」 不深不浅种荷花
犹记以前读川端康成的《雪国》,梦中都回荡着那和服女子的温润笑靥,便痴痴地到花市上买了株樱花 来,也盼着一日如霞烟云可映着我家屋檐。
谁想不几日,那花竟死了。老农听着我的叙述,微微地笑:“樱花怎么能那么养呢?它有自己的种法。那一刻,我猛然间开悟,原来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惟有适合自己才可开出一片繁华,否则生且不易,又何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想来又有多少人沉迷于仿效他人的热潮,丢了自我?塞辛格《麦田上的守望者》风靡一时,大街上戴鸭舌帽穿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风衣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歌德为慰藉自己的书出版,一时自杀又成为一种时尚。当时尚的潮流席卷于世,当喧哗与骚动潮水般涌来,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坚持自己,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蝶翼翩翩,这群精灵懂得避开烛光,不做那扑火的飞蛾,而去尽情享受自己的幽暗。我们为人处世亦该如此。古人诗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便深谙为人之道。何处种菱何处种稻与如何摆放我们的心灵原本是一个道理。大时代的喧哗与骚动原本与你无干,你只养一池心莲,自守一树清凉,便自得其所,岂不快哉? 人生如雪中观鹤,有清净,亦有混杂。前者心思明亮,不掺一丝杂质,如弘一大师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天地间便盈满了纯净。后者则有污浊有沼气。人活于世,不求随波逐流,便如一朵墨梅,可静静绽放于生命的绢帛。再想古代士子熬得十年寒窗,只求一举成名天下知,竟是痴了。生不用封万户侯,只求如徐霞客,遍览名山大川,一仆一驴,一笔一绢,任他世事烦扰,我自有天枕地床;更无需黄袍加身,便如蒲松龄“老于世情乃得巧,昧于世情则得拙”,他秉持一拙所自安的生命准则,在野狐鬼妖间荷有一颗天籁自鸣、童真满掬的心灵,给无数士子以“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想象。
天籁自鸣,不择好音。为人处世,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即使荆棘满生,亦可步步生莲,脚下生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也痴了,且让那花睡去,明朝醒来,又可开得一片春天。「点评」本文肯定蝴蝶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从而避开了“小与大”的大众化立意,颇有新意。作者语文素养深厚,材料缘引丰富而妥贴,从塞辛格、歌德到徐霞客、蒲松龄,古今中外,尽显风流。语言典雅清丽,如“蝶翼翩翩”、“天籁自鸣,不择好音”等,颇具文言之美韵。故判一类上。
熄灭蜡烛,莫惊扰美
幽静的石洞,美丽的彩蝶,令无意闯入者们敛息凝神。摇曳的烛光映着斑斓的蝶翼,美得叫人讶异。然而,正是这一束似乎无害的烛光惊扰了这些美的精灵,使它们慌张退避。
再次前来膜拜美的旅者们的心理会如何呢?惊讶,懊悔,失望„„但他们悟到了:宁静之美易被惊扰。熄灭蜡烛,让美长存心中,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悟不到这一点的人太多了,因此美被惊扰的例子常常刺痛每一个爱美之人的神经。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伤在七彩霓虹的逼视之下无所遁形,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明快被鼎沸的人声惊到九霄云外,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情被汽船的鸣笛声掩盖成轻得听不见的叹息„„
美呢?
有人说:世间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要说:世间发现美的眼睛已经太多了,还缺少保护美的心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爱美”绝不等同于“拥有美”——甚至,“观赏”与“欣赏”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用目,后者用心。心可以抵达目与足不能企及的远方。
世人观兵马俑,往往感叹其规模宏大,令人震撼。然后鲜为人知的是,兵马俑并不总是这样“灰头土脸”的——在刚出土的时候,它们色泽光鲜,一如山洞中那些美得使人屏息的彩蝶。然而,人们的惊叹和羡艳的目光惊扰了那华美的色彩。一夜之间,彩色尽数褪去,留给世人的只有灰色的惋惜和遗憾。一连挖了几个坑洞,一边收获了几万声叹息。终于,科学家们放弃了发掘,像失落的旅者们一样,默默地退出。何必发掘呢?与其一次次被美攫住呼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吸再一次次顿足于美的消逝,不如还美一个宁静而适宜的栖身之所——我们知道,在那里,在厚厚的黄土下,有一群美的精灵。这就够了。
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造成对美的惊扰,进而使美畏缩、退避。我们要熄灭的,又岂止石壁上的烛火?对美的占有欲、以“美”之名追名逐利之心、面对宁静之美时太过波澜的心境„„都会构成对美的更大的威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吹灭石壁上的烛火只需一口气;面对被惊扰的美,退步抽身则需要道德感知和责任感,更需要悔过的勇气和决心。褪色的兵马俑已经成为永恒的痛,躲进山洞最深处的彩蝶却还有回归故土的可能。愿你我熄灭心中那躁动的烛火,莫将美惊扰。
「点评」本文对材料的理解较为深透,由材料中的探险者的行为而联想到与之相反的表现,探究原因,最后提出根治措施。论述层次清晰且饱含文化忧思,对时下的具有传统美学意义的文化景观遭到破坏深感痛心,此为大情怀!作者思想深刻,如对“观赏”和“欣赏”两个概念的辨析,中肯而独到。故判一类上。
江苏历年高考作文评析——2014年 2014年《青春》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审题
今年作文材料与去年“烛光﹒蝴蝶”的性质不一样。一为哲思,一为故事。今年重“聚焦”,去年贵在“多元”。表面看来,这是围绕“青春”、“朽”与“不朽”的两段话语材料,究其本质是关于生命“朽与不朽”的终极拷问,是一道高度聚焦而又颇富有哲学意味的智慧命题。
“有人说”的内容由两个分句组成,其基本价值判断相当明晰,可做如此解读:在物质层面,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而精神层面的青春等是可以不朽的。
“也有人说”的内容由三个分句组成。
第一分句,“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是承“有人说”而来的概括和判断,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持“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观点的只是“青年人”;二是“青年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年轻的自己“有朝一日会老去”;三是青年人所说的“青春不朽”是指“容颜”、“身体”等。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二分句,“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这是建立在前一句概括和判断基础上的进一步引申和推导,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只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知觉”和“觉解”;只是一种“天真”,而不是“科学”和“理性”。第三分句,悄悄转换了对象,变为“我们”。我们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老”的信念;这种看法是自欺欺人的。
现列简表示意如下:
身体(可朽)青春﹛
精神(可不朽)
第一句,强调了“精神”,故曰“青春不朽”; 第二句,强调了“身体”,故曰“青春亦朽”。
要之,此题“哲理性材料”的焦点在于:“青春,朽与不朽?!”
考生可以自己“选取角度”,故只要抓住“朽”与“不朽”,从“青春”、“生命”等话题入手,进行记叙或议论,均属切题。
【优秀作文】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
譬如当姨婆掉落第一颗牙齿,村里倒下第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屋;当无人问津的草籽枕头因姨婆的日夜摩挲而终于破裂,村里的人也像枕头里的稗草籽一样哗哗流去,散落四方„„
如果我们就把这叫作老去,那什么能被称为青春?
在姨婆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她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咋咋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我每年都换上的新草籽枕头散发出草木与大地干净而辛辣的气息时,我想它是青春的;在村庄还是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我想它是青春的„„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姨婆早上出门时的背影。彼时她年轻如斯,活力如斯,蹑手蹑脚地打开那扇老旧的木门。可我每次都会在木门的吱呀声中醒来,然后看到她梳着一个大辫子的挺直的背影和门缝中微露的一条狭长的晨曦。从孟夏到深冬,那天晨曦从微红变作深紫,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姨婆的背影从挺直变得微躬„„
站在姨婆的墓前,我撒下一把清香的草籽。肝癌夺走了她还不算太老的生命。可我知道,当村子里的人都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千方百计地奔向城市,奔向羽绒枕头,姨婆就已不可能回到她的青春了。
回望身后,曾经长满稗草的湿润小径上尘土飞扬。宽阔的水泥路上,新建的小洋楼里新的村里人们,抑或是半个城里人们,开着汽车,枕着羽绒枕头,过着他们不一样的青春。
心中莫名其妙产生一种释然。
没有人永远不会老去,可永远有人正在年轻。我曾经那么固执地想抓住的,不过是我心中姨婆的青春,村庄的青春。他们的青春逝去了,但仍可在我心中不朽;而另一群人,亦在延续属于他们的,村庄新的青春。
再一次枕上姨婆留下的草籽枕头,耳边适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仿佛那些草木仍在枕头中拔节生长。经冬历春,枕中却封存一段岁月,永不老去。老旧的棉布轻抚我的脸,一如姨婆温暖的手。外面传来汽车的鸣笛声,新型收割机的轰鸣声,意外地不觉刺耳。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说明】这篇文章是专家组在阅卷中印发的简报。一评45分,二评59分,三评45分;专家组终评70分。这显然是一篇极优秀的考场作文。为何三位老师中有两位老师给45分?据我们组长说,这篇文章的字真的是太潦草!暂不考虑那两位给45分阅卷老师的责任心,从电脑阅卷角度而言,这篇文章给45分有它必然之处。这篇作文如果不是给专家组或复查组给发现了,不就是45分的命运吗?这个事例虽然是个个案,有点夸张,但它的确是真实的,更应引起我们的思考。逝去的永恒
迎着晨曦微光印上时间的痕迹,跋涉于人生浅滩的步伐逐渐蹒跚;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不老的生命会在风浪之后更加通透与慈悲。
自然永恒,年华将逝。纵使万物皆逝,有一种精神独留生命的长河,那就是以梦为马、奋斗不息。
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人的可贵之处,恰在于坚持最初的选择。时光溜走得那样义无反顾,一味凭栏望月自叹,是一种愚行;任时光悄然而逝无所为,是一种堕落。生命逝去了,留下的当是一份永恒的禅意。
人们说,勤劳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草木得常理,每时每刻都在拼命生长,决不辜负一颗种子的期望。小小的三文鱼,河流是它今世的家,海洋是它前世的梦。在肉眼不可及的河流深处,它们奔涉万里,不休不止,正以一种极其悲壮的形式主演着一种存在千年的对梦想的坚持。生命如此短暂,却不留私心地将青春消费在回游中。它们选择流浪青春的远离,却将生命代代延续,成为永恒„„
三文鱼,我,向你礼敬!
大家可曾知晓,小麦花一生只开五分钟。或许,我们认为,五分钟太过短暂,可是小麦花却静静地绽放,尽心地开放,安心地等待生命的凋谢。它没有忘记使命,它要留下那饱满而灿烂的果实,供人享用。这,是小麦花的永恒。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现实世界里的我们,遭遇旅途不顺,常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云白山青,清泉石立,花迎鸟语,大好光阴已在咨嗟虚叹中毫不留情地离去!
不要忘了海子的教诲:“人要有遥远的梦想和朴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看林徽因,娇艳的容颜,优雅的风度,倾倒无数名人雅士。她正值青春年华,却与丈夫到乡间寻访古建筑,去补救景泰蓝,践行人生理想,一点无尘自有香,正如金岳霖赠言:“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一电影感动了无数人。我们没有与万物共生死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尽情地开花,为春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万物皆逝,唯精神永存!一路向前,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翩翩起舞,直到不能!
【简评】
这是一篇优雅而凝重的哲理散文。“生命逝去了,留下的当是一份永恒的禅意”,审题正确,立意高远。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以梦为马,呼唤“可能”,永远坚持“最初”本心的选择,直到不能,作者诗意地阐释了“青春”,“坚持最初”,“直到不能”,说得何等大气,何等潇洒!
作者的剖析,从大自然中几种微小的生命入手,用例精美,慧眼独具: 小蜜蜂,勤劳得没有时间悲哀;
三文鱼,选择“流浪的青春”,以极其悲壮的方式主演着千年梦想的追求,将生命代代延续; 小麦花,只开极其短暂的五分钟,却尽心地开放,安心地凋谢,留下灿烂的果实。
青春的夺目光彩和无限内涵,被三种小生命从不同侧面渲染得淋漓尽致!于是,作者笔锋一转,“人何以堪”?讲到了咨嗟虚叹的“我们”,讲到了海子的“遥远”和“朴素”,讲到了林徽因的“一身诗意”,现实指向如电光泻地!
青春永不朽
世界繁华如花,人生冷漠如茶。我们都是苍穹下生活的小人物,拥有喜怒哀乐,体验悲欢离合,但这些终会逝去。多少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似乎只有那般青春在不断地回放着。因为青春是不朽的,它记录了我们一去不返的年华,书写了我们荒唐的故事,更记载了无数年轻人的梦。
三毛的青春是不朽的。她曾经逃学,离家出走,打架„„各种行为都透露着青春叛逆的气息。正是她青春时桀骜不驯的性格,成就了后来在撒哈拉沙漠中勇敢追寻生活的洒脱与随性。就是这个如此刚烈和顽强的女子,写出了许多精彩作品,感动和影响着一个个年轻人,激励着一颗颗追逐梦想的赤子之心。所以,我说三毛的青春永驻。
林徽因的青春是不朽的。她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年纪轻轻便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十五岁时,她跟随父亲出国,学习期间遇到了徐志摩;她的出现让徐志摩心动,无数的情诗为她而作。后来,她嫁给了梁思成,俩人共同学习建筑,后来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这个传奇般的女子,不仅成就了一代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诗人徐志摩,更成就了世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她用自己的青春,浇灌了这两位才子的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成就了如此“人才工程”,所以林徽因的青春长在。
奈良美智的青春也是不朽的。他自幼热爱绘画,父母的宽容教育使他拥有了自己的创作空间。但初中时代,他还是经常逃学,去野外进行创作。那时候,他创作出极具代表性的卡通作品。现在,他仍不改初衷,继续少年时的风格,用独具特色的大眼娃娃影响着无数的青年人。他把自己对青春的感悟倾注到作品中,那些大眼娃娃的眼神中无不透露着叛逆和搞怪。他用青春成就了极具个性的辉煌与成功,当曰不朽。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青春。在每个人的心中,青春都是一个美丽的梦。这是一个勇敢、奋斗的时期。这是一道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风景。青春很美,美到不朽,美到让人神往。
【简评】
略带抒情的起笔之后,本文一口气列举三个人物的事迹,共同聚焦“青春不朽”。
高中生写议论文切忌“以例代议”,此文似乎有这个毛病。然而,对于那种各例寓义不同、数星拱月或递进关系自现的议论文,我们还是会心颔首的。
此文的三例,分别“点击”三个分论点:叛逆而求索的青春不朽;智慧激发智慧的青春不朽;审美而创新的青春不朽。请注意:这里说的“点击”,必须点到事理的“穴位”上,必须“四两拨千斤”,必须由“例”自然生成。这位考生,机智地做到了这几点,所以他从面广量大的罗列相似事例的作文中胜出。
令人眼睛一亮的,是第二例:林徽因。今年作文试卷中的“林徽因”太多了,但至今尚未发现如此解读林先生之不朽的议论文!只有天才才能赏识天才,只有智慧才能燃烧智慧,只有青春才能滋养青春,林徽因无疑是这方面的卓越代表,她的青春浆汁默默地流动在根须和叶脉中,最终挺起了两株大树,她当然不朽。
此文结构略显平板,故未臻一类卷上限。
有一种青春,可以不朽
有一种青春,是拜伦《我愿永远做个孩子》中奔跑于山头溪上的火样青春,这样的青春,可以不朽;有另外一种青春,是萧伯纳所言“只有年轻的时候拥有青春”的可悲青春,这样的青春,注定腐朽。
为何不做一个常怀青春之心的人?用心灵的不朽抵抗生命的垂老矣。即使行将就木,青春如此不朽,风景依旧如故。
如果说青丝红颜是外表青春的声势,那么心灵之中的青春则恰若洵为异数的一树好花,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命深度,引领我们迎接苦难,跨越挫折,走向心灵的福地。季羡林谈起他的好友吴组缃说:“那个戴着儿童遮阳帽的老人,坐在湖畔树下,静赏湖光日影。”其实,吴组缃的青春早已腐朽,岁月悠悠,红尘素居,落尽了发间的青黛,鹤发鸡皮,光阴无情地刻下了烙印。然而,他的岁月却也不朽,因他心之青春。在那段黑暗青春,住牛棚,受打压,物资匮乏,他也能笑谈“笋干长寿论”。捱过苦难岁月的吴组缃用心灵的青春谱写人生一曲赞歌——心灵的青春可以作为困难的抵御存在。
这样一种不朽的青春,是一种澄清心怀的力量,恰似静水流深,波澜不起之间人生却得到了满足与升华,甚而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为世人带去青春的雨露润泽与内心的激荡起伏。东山魁夷曾言,风景是每个人的心中所愿。怀有一颗青春之心去看待世界对待世人,世间也将弥漫青春的三昧。大师丰子恺就曾作《护生画集》感化世人,不仅将自己的青春之心剖于人前,更将世人一同带入到对自然对生命的永恒思考中去。这样的青春,怎会衰朽,这样的青春注定为世界带来一场春风化雨。的确,“岁岁年年人不同”,有的人一辈子侘傺无聊,少年子弟江湖老,青春便已矣。然而,有的人,却常怀一颗赤子之心,“白眼看他世上人”。以最青春的姿态拥抱生命。青春是否朽矣,不在水不在山,亦不在人情反覆间,而在你心。
那么,何必要做阿多尼斯诗中那个妄图留住青春的人,做自己内心的不老顽童不更妙哉吗? 其实,有一种青春,可以不朽。【评语】
本文开头运用了引用对比手法,提出青春可朽可不朽。然后亮出自己的观点:用心灵的不朽对抗生命的垂老。观点鲜明,切合材料的内容含义。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最大的特色是所举事例典型,生动,不落俗套。不仅围绕心灵不朽来进行论证,而且能从“心灵的青春可以作为苦难的抵御”和“青春之心能将世人带入对自然对生命的永恒思考”的不同层面来深刻阐述事例的深刻含义,有较强的理性思辨深度。
文章围绕中心进行论述,不枝不蔓,结构紧凑、完整。语言通顺。评为二类卷中上。江苏历年高考作文评析——2015年 2015年 《智慧》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审题
今年作文材料延续了去年的风格,以哲理性材料命题。这是一道关于悟性、灵感、灵性、才华的蕴含哲理意味的命题。
材料的第一句“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点出了与“智慧”相关的三个方面:“经验”,多指经历或体验;“能力”,是经验的展示;“境界”,则是人的精神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最后的省略号提示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考生:还应做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思考。
材料的第二句“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是一种比方,提示考生:“智慧”的面貌如同大自然景象一样,种类繁复,形态各异。
智慧,是心理对事物的巧妙的态度,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联系到特定的情境,“智慧”应该有限定的道德前提,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智慧”的出发点是“善”,与“奸诈”“狡猾”等相对立。“智慧”的归宿点是“妙”,包含了四两拨千斤的“巧”,令人神往的圆满(圆通、圆融),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妙不可言的美。两者的连结点是“活”,体现的是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要之,“智慧”是独特的,是自由精神、独立意志的产物,它有别于一般的智力,是由能力、经验、推理、记忆等升华而成的“智”“情”“意”等精神素养的综合体。此次阅卷,要抓住三个字:善,活,妙。这是“智慧”的特质。作文,不可仅仅停留在“经验”“能力”“境界”“景象”上,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智慧”。因为,“智慧”是这则材料的第一关键词。
优秀作文 维也纳的智慧
维也纳是个很聪明的城市。
作为欧洲工业的心脏,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涌入这个城市,带给这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喧嚣。维也纳没有城墙没有法令,却拥抱着一切。石油输出组织的总部坐落于此,带来的是欧洲各国的大企业,流出的是每日数以亿计的财富。维也纳很聪明,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它迅速恢复经济,并顺应时代,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无头苍蝇似的工业企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它发展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本是个小小的欧洲城邦,但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玛利亚女王将所生的十六个女儿送出去和亲。维也纳很聪明,它以和亲的方式不断扩充着自己的领土,并以此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当然,同在哈布斯堡统治时期,维也纳在扩充领土时还接受了莫扎特搅局般的音乐创新和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很聪明,它凭借着莫扎特的音乐和自由的学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音乐家和学者。最终,它以音乐和学术上的繁盛再一次征服了世界。维也纳真的很聪明。
维也纳的智慧在于它的政策、律令、音乐、学术„„然而,这些智慧或许能成就它的一时之辉煌,却不足以支撑它于世界之巅而不倒。
幸而,维也纳抓住了让城市变为永恒的真正智慧。
当一次世界博览会向它招手时,维也纳客气地拒绝了。就如同一位隐者让世人一睹他的真容后又退回了深山。有人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它的工业,它的喧嚣都一直在圆的边缘,从未再往前踏进一步。而圆的中间,是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维也纳大学,是三万四千张音乐会和剧院的每天座无虚席的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位子„„无论维也纳的石油和金子碰撞发出多么大的声响,你依旧能听到城市中心圣蒂斯芬大教堂日暮时的钟声,依旧能看到弗洛伊德坐在沙发上向你微笑„„
或许,正是因为维也纳抓住了其智慧的本质,才没有变得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肮脏,才让它的维也纳森林永远生机勃勃。
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应该如同维也纳一样能够抓住智慧的本质,创造出永恒光明的未来。【评语】
智慧的内涵究竟何如?谁能解得个中味?
作为一个小小的古老城邦,何以在历史进程中能一次次华丽地蜕变,直至“创造出永恒”?
此文高妙之处,首先在于逐层回答了智慧的内涵在灵动不呆板,包容不封闭,创新不守旧,圆融不固化。作为说理散文,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不止于纯粹的议论,而是借事说理,以雄厚的史实解证着智慧最凸显的特征。智慧的话题,更须智慧地驾驭。无论是整体构思,还是遣词造句,此文拿捏有方,大气磅礴。尤其说道“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不仅仅将智慧的最高境界比化作一个圆,更为可贵处在于能大胆地想象,独到地比喻,灵动地行文,直至将立意升华为“智慧”地“微笑”。
智慧三境
佛家有智慧三境,一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现在我认为,智慧还能分为三境:山,海,天。
第一境便是这山。山,屹立于大地之上,向来是高大、稳重的象征。一开始,人的智慧就如同一个土丘,随着时间流逝,经验累积,人的智慧也便如山一般逐渐升高。由一名不见经传的土丘升格为名山,最后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地步。但是,这一境的智慧也是如山一般死板,只是量上的累积,不能变通。就如同山永远无法比人高,无论山多么巍峨,如何顶天立地,山就是山,不能动,不能跳,只能被局限在方寸之间。
因此,第二境便是这移动的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经过不断学习,融会贯通,智慧转变为辽阔的大海。水无常形,人的智慧在这一境,可以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不被死板的思路所困。同时,大海何其宽广,就算是将地上的山全部填入,都无法将其填满。然而,人要到达这一境界是何其困难。虽然人有时也会灵光一闪,做出一些精妙绝伦的事,但那就如名山上的流水。只有真正的人才,才能将那流水归一,成就智慧第二境:海。
比海还宽广的只有天,所以这第三境便是天,但天不仅只是比海宽广。天,首先它笼罩万物,无处不在。同时又无形无象,不可捉摸。在这一境界,人的智慧已趋于化境,大智若愚。就如同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在那。智慧到了这一境,便已不再是智,而是到了道的地步。道之道,非常道,有这种智慧的人,做事都有着各种深意,并很难为人所理解。人类历史上下几千年,有这种大智慧的人不过几人,如老子、释迦摩尼等。
智慧三境,智慧逐渐增加,但人却变得谦虚,山自认为可通天,海自认为围绕了一切,但只有天知道,智慧无穷。就如同大圆与小圆,大圆面积比小圆大,但其接触的未知也比小圆多。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因此,智慧虽可分为三境,但仍是无穷无尽的,就如同天外便是那星辰大海。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尽自己所能,向着下一境,向着那无尽的天空,星辰大海进发。
【评语】
本文简约而有意味。文字清晰明白,不作佶屈聱牙之语。从佛家的人生三重界入手,类比导出智慧的三境界。主体部分用比拟手法具象地演绎三境界的内涵与特征,山,是经验累积,不能变通;海,水无常形,融会贯通;天,笼罩万物,无形无象。结构简单,乍一看,山、海、天机械排列,一、二、三数来,无特别之处,其实是步步推进,由小智到大智,由否定走向肯定。作者真心要肯定的是大智慧,这种智慧已到达“道”的地步,拥有这种智慧的人开宗立派,化育万物,这吻合了智慧的基本特质。书写不佳。判为一类卷:69分。
议论:点击穴位,讲活道理
为了写满800余字,这类“议论性文章”使出了两种“绝招”。一是拼命举例:周国平如何,汪国真如何,王国维如何,连本“三国志”;另一手是大量引用名人警句:林徽因如是说,林清玄如是说,林语堂如是说,林林总总,就是没有“我”如是说。
其实,800余字的临场议论文只须精选一个“事例”,作者的精力应当集中于剖析这一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它,从不同的层面敲打它。若用多个事例,则必须处于不同层次,不能骑着马儿在平坦的草原上溜达,要么跃上山巅,要么跳下大海。至于引述名言,绝对不能多,更不能滥;多了就自己剥夺了自己的发言权,滥了就等于说废话。今年,不少考生开篇就是“周国平说”,说什么?说“智慧引领生活”。这句话,几乎每一位高三学子都说得出来,何必恭请周先生来帮忙呢?阅卷者只能一声长叹。
着力推介的三篇“议论性”作文,之所以优秀,就在于不浮光掠影,面是稳准狠地点击“穴位”;不铺陈死板板的套话,而是生气灌注,努力将道理讲活。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以“一只晶莹剔透的蝉蜕”为由头,盘活了生命和智慧的“大气度”,相当机智。《庄子的智慧》,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以叙带议,精选了三个小生命:鱼、蝶、龟,皆与庄老先生休戚相关、灵犀互启,而且视点有异,富于变化,同样将哲理说活了。
《“倔”与“笨”的力量》,用了两个事例,但不是平面铺陈,朱东润先生的事迹突出一个“倔”字,江衍振先生的事迹突出一个“笨”字,最后收拾到“智慧”上,颇现逻辑张力。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
夏雨初霁,于校内一棵不知名的老树上,拾得一只蝉蜕,很好的中药。
一颗露水滚落。就着千千万万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这是一间寂寞的空屋,惹人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间寂寞空屋,不盘花簇锦亦不金碧辉煌,只如蝉蜕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于漫漫长夜中点燃了一豆灯火。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蝉之生命有限,于阴暗潮湿的地下蛰伏数载只为了一个夏天。数千个寂寞长夜它们无言熬过,待到一朝羽化,便成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这时,它们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免不了自怜自哀,忧伤慨叹,哪里来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蝉偏不。“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人之智慧便在这空屋中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情,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
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他的世界,从此不再有欢笑嬉闹。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他看见叶上阳光、花间蜂蝶,他听见这世界繁华落尽,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他的生命于此一间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高蹈与不切实际的幻梦,他拥抱敞开的生命之门,成为智者。人活于世,往往被各种各样的幻光所眩惑,心灵与智性迷失在追逐所谓天堂的路途中。其实,“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坦途。”我偏居一隅,独拥这一方智慧的寂寞空屋,我已在天堂。
庄子的智慧
推开庄子的门,他不在。
本想与他交谈,可惜,他不在。我漫步于草庐旁,落叶已积了八层。他真的在这里住过吗?还是让他的智慧随着自己的身影飘走了?
“不,我可以证明他在这儿住过。”循声望去,原来是池中探出头的鱼。“我是他笔下快乐的鱼,他从未想过自己是怎么知道惠施是快乐的,但他却知道我是快乐的。他现在的确不在这儿,但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他。他可能在清风中与你交谈;也可能在这碧波里映出你的真实,你的心灵;他多半融入了你的心中。”鱼摇动着尾巴,游远了。我站起身来,这可以照透人之心灵的碧波,不就是庄子的智慧吗?
不知何时,肩上停了一只蝴蝶。“他带走的是我,留下的却是他。我们在梦中飞舞,在花间大笑,我们让后人疑惑已久,可我们却感知着对方。他对这俗世累了、倦了,所以他为他妻子的解脱而开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微笑,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他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我翅膀上的花纹一样美艳。他选择了我,让自身也升华得如此美丽。”蝴蝶扑闪着翅膀,飞入花间。我闭上眼,这直透心房的花香不也是庄子的智慧吗?
“你是官吏?”脚边爬来了一只老龟。“不,不是,和你一样不是。”我俯下身子。“好得很,清爽得很,庄子曾以我为喻,拒绝相位。其实,这泥土并不脏,曳尾于其中真的是世间最快活的事儿。有人曾问我带着这么重的壳行走累吗?殊不知,我早就把壳视为自己的血与肉,又怎的会觉得累呢?就像有人问庄子读那么多书累吗?在自然中行走累吗?书与自然早已是他的血与骨,何谈受累呢?”龟转过身,爬向淤泥深处。我直起腰来,原来这淤泥中也蕴藏着庄子的智慧呢„„
庄子生于乱世,在世间唱着属于他自己的狂想曲。他赞叹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并不是我们离庄子的智慧太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远,而是尘世的尘埃遮住了我们的心扉,困住了我们的脚步。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渺小的,但当二者合为一体时,人的渺小也就不可见了。这才是庄子智慧的根本吗?
我不禁嘲笑自己的浅陋,竟在这里等庄子回来。我应当去大自然,应当去世界上的每一角,去寻找,去拾起他遗留的智慧。
“倔”和“笨”的力量
大跃进时期,朱东润老先生作为复旦中文系主任,自然被推上讲台作“多快好省”宣言。可是老先生却牙根紧咬,面色难看。简直要上刑场似的,支吾了半天才说出话来:“我原计划五年完成的三本书,现计划三年完成!”话音刚落,台下便是一片哄笑之声。“太慢了!”可是老先生的倔劲却上来了,说什么都不肯再让步:“不行!不能再少了!最少三年!” 这若是被日码万字的当代作家看见了,怕也是要笑掉大牙的。何必这么“倔”?何必跟“效率”较劲?简直是一根筋!的确,对于讲求效率的智慧的当代人来说,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知变通,乃至于冥顽不灵了。三年,岂止是三本,著作等身怕也不是问题。只要愿意“坐家”,轻敲键盘,日码万字也能轻松搞定。只是,如此随缘、如此写作,其成果怕也如稀释过的咖啡,醇香不再,喝起来恰如变了质的白开水。
同样“冥顽不灵”的,还有历史学家江衍振老先生。他曾一度名声鹊起,然而他的出名,却不是因为有多少的“智慧”,而是因为“笨”。十多年的时间,老先生统共写了三本书,加起来不过七十余万字,平均到每天不过百余字。然而,为了搜集史料,老先生访遍了各地图书馆、书库,翻阅了两千多万字的史料,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如此辛苦如此笨,甚至弄得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最终才有了那么一点老笨结晶。然而,这样的著作,定心读来,方知是“字字含血”啊!
二老的作为,认认真真地昭示:真正的智慧,往往始于“倔”、成于“笨”,在于甘坐冷板凳,倔傲地向浮躁叫板,坚定地从“笨”处着手。古人吟诗“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方才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震撼。然而,这种精神离今天的我们实在太远了。在速度与效率所带来的紧张与刺激中,精品之作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不敢说今天市场上的作品全部流于平庸,但在市场利润的引诱下,可以肯定的是,有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作品,早已随浮华而去!“流水落花春去也”,这流失了的春华,恰恰是我们最可珍惜的“智慧”。
什么时候,我们的作家能够再一次手拍胸膛,咬牙切齿:“不行,最少三年!”?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江苏历年高考作文评析——2016年 2016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本次材料作文,显然我们的立意要着眼于结语: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问题。抓住关键词“个性”与“创新”。而“个性”与“创新”也是本次考试说明中提到的。
角度思考:
首先,解读材料。
材料的意思可以分为三层: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此为第一层,俗语提出社会现象。注意“却”是个转折。
“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此为第二层,对于第一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拓展扩充,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补充解释。第二层的意思是,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问题。”此为第三层,是对于提示语中转折的部分,结语评论。意思是,我们这样的自己的见解新的见解,或许是个性的体现,或许就是一份真知灼见。
其次,初步思考:
一是材料提取。材料中提及说话的长与短,其实是一种为人与生活的态度。孩子们可以往这个角度思考。
二是着眼于关键词。“创新”与“个性”,可以深入“个性”与“创新”的关系而言立意。指出对于某个问题或生活现象,应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是联系生活。历史中,正是因为先辈前人对于真理的见解与坚守,才会有历史的不断发展。孩子们也可以这角度思考。
【写作指导】
一、注意要求,明确文体。
虽然说“要求”中说“不限文体”,但从文题的材料以及历年高考潜在规律,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
记叙文注意由材料提取观点,联系自身生活见闻与经历,讲述相关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感悟和见解。高考中,写议论文的考生很多,而高分不多。写议论文要注意从材料出发找点,论点明确,论据典型有力,论证严谨。切忌写得四不像,特别是论据,大段大段的引用故事,没有自己的观点,缺少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认识。同时,避免引用名言太多,说空话和大话。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二、深入剖析,做好审题。
审题,是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记叙文的写作注意事项与中考相似,考生注意做好深度即可。下面重点讲议论文的注意事项。
考生要读透材料,深度审题,高度立意,提炼观点。观点若与材料风马牛不相及,或跑题,即使结构严谨、论证充分、事例生动典型、语言精练优美,也将十分可惜。所以,对于高考议论文来说,提炼观点尤为关键。
考生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主旨把握法。即准确领悟材料的中心,作文自己行文的主旨。二是抓关键词句法。即抓“文眼”,材料作文,关键词句往往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论性语句。三是找角度法。高中政治哲学学过“联系”的观点。写材料作文,考生可以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思考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从而寻找立意。四是寓意揭示法。对于一些寓言、童话、漫画等寄寓性材料,考生要能够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内涵,确立论点。
三、注意细节,精炼语言。
文章语言既要生动也要精炼。就议论文而言,只要写清楚论证的过程,不能给人凑字数的感觉,当论据为故事的时候,切忌长篇复述。喜欢写长文的同学,开篇要注意不要放得太开,开口不要太大,能跳过去的就跳过去,要相信读者的理解能力。要注意节省篇幅,要防止高潮来了没地方写了。切忌三段文。要突出的句子(扣题的、表现主旨的、文眼、点睛之笔、抒情议论、议论文的分论点等)最好单独成段。另外要注意开头结尾设计亮点。满分作文
于无声处听惊雷
《庄子·齐物论》里风吹万窍,声音各异,有呜咽声,有的像鬼哭狼嚎,也有动听的沉吟,“吹万不同”,可风一停,就没了声音,死气沉沉。这自由的风来得真好。一如自由的说话,别人无话可说处,你依然有话要说,也许是个性的彰显,也许是人来疯,也许是不相信皇帝真穿了新装的质疑,又或者,是创新意识的灵光一现。有多少张牙舞爪的另类,也就有多少“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断不可少了这份自由。
别人无话可说,或许后知后觉,不及你聪明。或许是大家畏惧权威,如童话故事里看皇帝的新装,心知肚明,不愿发声,装糊涂。我们这个民族,似乎尤为喜欢沉默为金、韬光养晦。按阿城说法,大概老庄孔孟中的哲学,都是老人做的哲学,我们后人讲究少年老成,与此有关。那么,若为真理而发问,乃至质疑,这种个性的彰显,就是不畏权威,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的执着。但是,若一味为问而问,为说而说,彰显个性,便成了张扬个性,是叛逆,是青春荷尔蒙的旺盛,是刷存在感,标新立异。这样的人,如今多了去,网络上随处可见暴跳如雷的键盘侠。许多讲座提问环节,多有怪异的问题,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却赚足了眼球。可我们不会因噎废食,依然宽以待之,由他们各抒己见,因为,不把渠道堵死,才会有精彩之语,才有创新之见。
而创新之人,有时也是彰显个性之人。创新意识,有时也闪现在愣头青的张扬里。今日之彰显,是他日的独树一帜;今日之叛逆,是明日的不落窠臼。木心说:“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就像黄遵宪写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他的创新,难免遭人讥讽,可他不在乎。昔日义玄禅师,别人讲的他不这样讲,越发显得他是野狐禅,被骂得扫地出门,好不凄惨。正所谓“一路行遍天下,无人识得,尽皆起谤”。后开临济一宗,法脉延续 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最久。
当年马云四处游说,描绘网络购物的愿景,也四处碰壁,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歪瓜裂枣的笑话。一以贯之不易,独辟蹊径真难。他们的个性、叛逆,是创新最初的倒影,可是,未能修成正果前,只是另类罢了。所以,呼唤创新,不妨从尊重个性,甚至尊重一个偏见开始。
钱钟书在《论偏见》里说,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
罗素也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千人一面,时刻保持一种姿态真让人腻味。《红楼梦》里晴雯被撵出贾府,王夫人回贾母似有若无的疑问时,说:“有本事的人难免吊歪。”你看,有本事和吊歪,创新和个性,总是如影随形。那么,何必绷着个脸呢? 可是,我们看见多少中规中矩的标准,扼杀了个性,也扼杀了创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多少有棱角的后生被磨得合乎所谓的规矩,少有创见,没有创新,察言观色,人云亦云。龚自珍诗说“不拘一格降人才”,这诗现在依旧不会过时。
有人曾批评如今的年轻人暮气沉沉,没有朝气,批评得对,可是,什么环境促使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日渐稀薄,更值得商榷。否则,未来的年轻人依旧暮气沉沉。《一代宗师》有句台词我很喜欢。八卦掌掌门人年事已高,承诺退隐,说:“年轻人要出头,总要给他个机会不是?”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人要出头,不妨就给他们个机会吧,彰显个性,锐意创新,由他们造反为王去。
我言秋日胜春朝
无意中翻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几点水纹,几抹残云。一扁舟,一钓叟,除此之外,满卷皆虚空。这叫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像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全卷意蕴于是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南宋马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怕是远处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的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满画纸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枯藤怪石,强烈的视觉冲击,喂饱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但马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却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
有些话,别人也说过,我便不必再附庸风雅;只有别人无话可说时,才是我的主场,我的黄金时代。国学大师陈寅恪不正是这样的人吗?面对一个妓女,他不似别人一样心怀芥蒂,以别样目光看她,而是在目盲情况下口述了百万字巨著《柳如是别传》。这是个性与创新,也是对人性的敬重。一对一辅导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同样,韩干,那个画马的宫廷画师,亲身入马厩,与马儿共同生活,不听从老师的劝诫,才成就了《照夜白》。韩干的马,大多腰体肥圆,怒目圆睁,没了以往画师的瘦马,病不啦唧的。鲁迅先生的话犹在身边萦绕,“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了,只有于杂草丛生处辟蹊径,才能避免在他人的康庄大道上流于平庸,才能成为为人记住的开路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个体,才能成为马远、夏圭、陈寅恪和韩干„„只愿在不断流淌的长河中,尽管洪流碾过,巨山平偃而下,我却依旧能听到“我言秋日胜春朝”抑或更响亮、更不同于他的啼鸣。
亮剑无声处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句话很令人回味。“不要在喧嚣处歌吟,否则,你的歌声也将成为那喧嚣的一部分。”细细思索,此言余谓为信然。也许,在众人经过的大道上我们的声音纵使再高亢也无人知晓。
我们惟有亮剑无声处,才能不合大流,唱出自己的旋律。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推崇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惟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且看鲁迅先生那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
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亮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世界。亮剑的背后,往往是一颗不拘于时、独立于世的心。
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仍在今人的耳畔回响;“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声音未曾消逝。别人已说处,自然不必再附和;别人无声处,需要的是我们的亮剑精神!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
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却发现无词无句。”喧嚣匆忙的社会中,我们歌咏的究竟是什么?能唱出自己的歌词与心声的,究竟能有几人?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用行动诠释自己内心的声音?何不在众人口口声声、模仿作秀的网络世界,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
惟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无愧于心。人生易逝。惟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第五篇: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审题分析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审题分析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江苏高考作文的审题:
提示语三句话表达了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句话“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是就绿色本身的特征而言,绿色,具有活力,养心养眼。第二句话“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是说不仅是一种生命现象,更是一种生态现象。第三句话“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说绿色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理念,绿色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在我们的现象生活中处处可以倡导绿色的生活理念。从提示语,我们可以了解绿色的基本特征:活力、给人一种精神的或美的滋养、生态性。我以为考生的作文只有反应这些特征,才能充分地体现绿色的本质。
题目“绿色生活”中“生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绿色生活”就是指能够体现具有绿色理念的生活,考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或写写自己在这个方面的生活经历体验等。
注意环保、低碳生活是比较切合题意的,但如果大家都关注这个内容,就容易撞车。如不使用纸张、节约水资源、垃圾分类等。我认为可以结合我们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或对当下社会的认识,写绿色理念如何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起了什么变化,或者自己对此有何认识等,是较好的切入口。特别是强调精神的绿色生活、或绿色的心灵是较好的选择。
作文提纲:
议论文一:
当劳碌的大厦遮蔽了你心头明净的天空时,当物质的欲望将你精神的空间越挤越紧时,当名利的马达不断地吞噬着精神的麦田时,你的心田会变成荒芜的沙漠,你将失去很多很多。我以为只有精神上过上的绿色生活,人的生命才能焕发光彩。
精神上过上绿色的生活,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诗意和活力。
精神上过上绿色的生活,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寻找到精神的滋养。
怎样才能过上精神的绿色生活,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用爱浇灌我们精神的土壤,用真情呵护绿色的种子,用美德作为绿色的肥料。
只有精神上过上的绿色生活,才能感受生命的芬芳,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地球村上。
议论文二
我认为现代社会需要提倡绿色生活,才能建立一个与和谐的社会。
提倡绿色生活,能够让我们的自然生活更环保。
提倡绿色生活,能够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更自然。
提倡绿色生活,能够让我们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关系。
所以,提倡绿色生活,是现代人生活的追求,是和谐社会的追求。
散文一:
总有一些乌云会拦住我们的阳光,总有一些浊流会冲击我们的灵魂,于是我们的精神花园荒芜了,我们灵魂的土壤流失了,我们的心灵成了一块不毛之地。可是没有了可以扎根的土地,没有绿色的生活,我们的心灵何以栖居?过绿色的生活,让我们的心灵有一块可以栖居的地方。
绿色生活,会让淡泊批之花绚烂绽放。
绿色生活,会让善良之树茁壮成长。
绿色生活,会让中华美德源远流长。
留下一片绿地吧,让我们的心灵能香花弥漫,绿树参天,河水潺潺。
记叙文一:
他望着眼前草地一片绿色,每一要草都像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唱着、笑着,舞着,人们在草中嬉笑着,快乐着,其乐融融„„他自言自语道:这才是心中的绿色生活。
这让他想起了两年前的景象,这里曾经是城市的死角、垃圾的臭气熏得人张不开嘴„„(对其恶臭的景象进行描写)
干了一辈子环保的他,从退休的那一天起决定再为小镇做一点好事。于是他每天来到这里将垃圾整理(描写他干活的景象,有一些细节及心理描写)
扔垃圾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人都成了志愿者,他们都来到这里,(描写群体景象)
这里有一个标语特别显眼“让人人都过上绿色生活”
最后他们在整理好的地方撒了种子,人们从他那里不仅懂得了追求绿色的生活,更懂得了用绿色的理念生活。
然而,他说,精神的绿色生活才是最美的生活。
江苏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依然采取了“提示语+标题”的形式,题目也并不出人意料,它紧贴时代,体现了与社会、时事的极强的联系度。“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30日参观世博园广东馆,鼓励广东倡导绿色生活;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也是“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在去年作文题“品味时尚”所倡导的“关注人与社会,关注人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的看法”的基础上,今年的这个题目继续考查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能力,关注自我与关注时代社会共融,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让考生在观察中显示出自己的思辨力。
同时,这也是个入手浅易的题目。导语部分对“绿色”和“绿色生活”的阐释也给考生一定的指引。城市和农村的考生、男生和女生都不会觉得陌生,人人都有话可说。
“绿色生活,是一种生活的理念”,这个提示可以让我们联系到“低碳生活”的生活方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学生们的一些生活细节也随之发生一些改变:更加重视节能,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不坐电梯爬楼梯,出行以自行车、公交车代替私家车等;更加重视环保,用布袋、竹篮等代替塑料袋,不乱扔电池等„„所以考生如果以这样的生活方式的描写叙述来阐述对题目的理解,应该不是很难。
但是,要把它写深刻,写出特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注意的是,“绿色生活”是一个充满形象感的词,它不是一个概念、一种说法的简单诠释,它能让考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以具体的形象的事物引领深入的思考。
考生如果注意到导语中的“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的提示语,扣住“生命”的概念,我想应该写得更深刻,更有价值。因为,“绿色生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与我们生命的质量息息相关。
比如“简单生活”,“绿色生活”意味着物质生活简单,但是心灵生活丰盈。在我们现在这个浮躁的、喧嚣的社会,人们沉浮其中,缺少的不正是心灵的绿色吗?我们需要地球的绿色,我们也需要心灵的环保,我们不要灯红酒绿,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尔虞我诈,我们要简单澄澈中的人生大智慧。
比如我们在热闹浮华背后的安静,对生活内涵的沉潜涵泳,其实也是对现代城市文明喧哗的反叛。因为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亘古不变,我们需要绿色的生活,不就是要远离喧嚣浮躁,寻找到生活的本真吗?
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导语部分的“绿色”的阐释与“绿色生活”的题目关系不大,毕竟“绿色”的意象与“绿色生活”的概念之间没有多少联系,如果有考生专注于“绿色”的“生机勃勃,赏心悦目”,我担心要写偏或写得不深。
“绿色生活”这个题目体现了出题者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精神,它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但它更直指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等充满关注并深入思考,才能写出更有价值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