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器人之恋》观后感范文
《机器人之恋》观后感
想像一下当一个拥有人类的外表以及高于人类的智慧与力量的机器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想像一下当一个机器人拥有了人类的感情——喜怒哀乐惧,想像一下当一个被赋予人类所有阴暗面的机器人企图制造一个庞大的机器王国并毁灭世界······《机器人之恋》中,当这些想象都成为了现实,人们从最初的欣喜,到后来的满足,再到无措愤怒,直至最后的不舍与无奈,一场关于人与机器人之间的较量终于落下了帷幕。然而,面对如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我们不得不思考人与机器在未来的世界里,究竟将何去何从?
这部影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讲述了一位科学狂人——瓦西教授以增强印度的国防力量为目的发明了一个拥有人类外表以及无线智慧的机器人,并取名为七弟;然而,他的成就却引起了他的老师波力教授的嫉恨,利欲熏心的他企图盗取瓦西的科学成果,但面对聪明而衷心的七弟他却无计可施。萨娜是一名美丽的医科学校学生,她作为瓦西的女友,对瓦西的发明赞叹不已,于是这两人一机器日日相伴,生活的快乐而满足,除了波力教授的阻挠与七弟时不时带来的惊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瓦西与女友的指引下,七弟逐渐拥有了人的感情,而他竟然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萨娜······影片的后一部分则讲述了乘虚而入的波力教授给七弟安装上了一个带有人类所有阴暗面情感的内存卡,企图通过七弟谋取私利。这时的七弟在占有萨娜与毁灭世界的邪恶思想的驱使下,竟然制造出了一个杀伤力极大的机器人军团,为了拯救世界、夺回萨娜,瓦西教授在政府的协助下,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战胜了七弟的魔鬼机器人军团。影片最后,在政府相关人员的监督下以及瓦西与女友的不舍中,最后一次执行着瓦西的命令:自我解体,他平静地拆下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平静地向曾经相处的人们、曾经短暂存在过的世界告别,然后成为历史······
聪明钻研的瓦西教授,漂亮大方的萨娜,忠心能干的七弟,还有两个时常弄巧成拙的的助手······如果生活可以停留在这一刻,也许就是圆满。然而人类的私欲、良心的泯灭却又生生地将这一切毁灭。然而,机器人七弟究竟做错了什么呢?它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像人一样,去爱一个美丽的女子,去保护自己喜欢的姑娘,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可是,人类终究不愿去接受一个有脑而无心的生物,终究不会甘于机器人的统治。其实,正如影片中七弟所说的那段话:“我又有什么错呢?你们人类把你们贪婪的品性赋予我,让我不断地想要去获取,不断地追求财富、权利以至于侵犯了你们的利益,然而,我做错了什么?我只不过是把你们想要的都表现出来罢了”。也许,如果可以选择,七弟更愿做那个能干忠心耿耿却无情感的机器人,那样的生活,简单却满足!
第二篇:《机器人之恋》观后感
《机器人之恋》观后感
机器人就是一把双刃剑。机器人本身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价值,但也可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在七弟没有学会喜怒哀乐时,他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充当消防队员营救火场中受困的群众等等,然而当七弟被植入100个破坏力的破坏芯片后,他为了多去他的心上人----萨娜,变得自私、霸道、强权,大肆破坏,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以及伤害。机器人这个敏感话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实机器人本身就有不足的地方。他们没有人类的感情以及情绪,缺乏对“性”的认识,以至于七弟从火场救出来的那个女子因无颜见人而选择自尽。
当我们在看到一台机器人在默默地为我们工作时,我们试想一下,要是他有了人类的感情情绪回事什么样子呢?《机器人之恋》给出了答案。当七弟没有通过军方的技能测试时,当波拉教授嫌弃七弟没有人类感情时,瓦西教授决定为七弟植入感情系统。然而经过多次测试,七弟依然是老样子,结果瓦西怒了,骂了七弟几句,七弟竟然生气了,故事就此再次展开.....有了感情的七弟心中迷恋瓦西教授的女友----萨娜,每天晚上跑到萨娜房间为她守护,为她抓蚊子,对她的依恋越来越深。最后瓦西愤怒之下把七弟咋成了碎片.....波拉,作为瓦西教授的导师,因为嫉妒学生比他出色,多次刁难瓦西,以至于七弟一直没能为国家效劳。当七弟被毁了以后,他给七弟植入了邪恶的破坏芯片,并以此来牟利。然而七弟此时拥有了人类感情以及智慧,杀害了波拉。波拉作为一个邪恶的科学工作者,他的结局是必然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出卖国家,他已经背叛了科学家的宗旨。
萨娜,美丽大方,七弟有了感情之后喜欢上了她。她是这场危机的直接受害者,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只能任由‘七弟’控制摆布。聪明的瓦西虽然想力挽狂澜,但也还是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及人员伤亡,这已经背离的机器人的宗旨,最后他的实验室被关闭了......七弟在这部电影中充当了一把锋利的劍,在瓦希手中,他成为了超人,为人民服务,然而在波拉教授的手中,他却成为了邪恶的化身,机器人的利与弊,因人而异。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智慧,而是品德。试想一下,就算一个人智慧在高,品行恶劣的话,他只会运用智慧演发高科技犯罪,这会比其他的更可怕。
聪明钻研的瓦西教授,漂亮大方的萨娜,忠心能干的七弟,还有两个时常弄巧成拙的的助手??如果生活可以停留在这一刻,也许就是圆满。然而人类的私欲、良心的泯灭却又生生地将这一切毁灭。然而,机器人七弟究竟做错了什么呢?它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像人一样,去爱一个美丽的女子,去保护自己喜欢的姑娘,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可是,人类终究不愿去接受一个有脑而无心的生物,终究不会甘于机器人的统治。其实,正如影片中七弟所说的那段话:“我又有什么错呢?你们人类把你们贪婪的品性赋予我,让我不断地想要去获取,不断地追求财富、权利以至于侵犯了你们的利益,然而,我做错了什么?我只不过是把你们想要的都表现出来罢了”。也许,如果可以选择,七弟更愿做那个能干忠心耿耿却无情感的机器人,那样的生活,简单却满足!
是的,机器人没有错,就算错也是人的错,他们不过是我们的试验品,甚至是玩偶。在未来社会,机器人与人类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关系,这是我们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了......
第三篇:倾城之恋 观后感
有感于《倾城之恋》之改编
喜欢张爱玲笔下的故事,因为它透着赤裸裸的真实感,张洞穿人世和人心的功力让人赞服。《倾城之恋》小说讲的是一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发生的男女间的攻防战。一对平凡的男女,女人为了在生活上得到可靠的物质保障以青春孤注一掷,男人以物质为筹码等待女人自动投降。故事的结局女人缴械投降,原是输了,但战争一起,峰回路转地,故事有了个好结局。故事里没有善男信女,没有荡气回肠,有的是人性的真实,世态的炎凉和人生的无奈。知名小说改编成电影电影总是要吃亏的。直接的画面,确定的演员,隐藏的心理独白,总是没有看小说来得趣味横生。许鞍华导演的这部《倾城之恋》好在它十分尊重原著小说,改动很少。它的开头出彩,是借由一出昆曲《牡丹亭》的“惊梦”片段来展开的,的确给人“这部电影需要品味”的感觉。但说到底那个年代拍摄的电影在今天看来多少粗糙感强了许多。许多细节和意境上的表达不如小说。我可能会说电影里的那个白流苏不是我心里的白流苏,范柳原不是我心中的范柳原。
小说中将白流苏描写成有娇小的身躯“永远不显老的那种,永远是纤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脸——从前是白得像瓷,现在由瓷变玉„„”。流苏是很美的,小巧玲珑的,很中国化的美。即使是离过婚,她一身气质也吸引了范柳原的注意。在我印象中白流苏是有一头微卷的发,就像电影最后流苏的形象一样,而事实是电影中白流苏的扮演者有种气质但并算不上漂亮,不是很符合我想象中的形象。这部影片是由香港拍摄的,演员都港味是很足的,却缺了老上海的味道。虽说见到周润发扮演的范柳原风流倜傥,但总觉得还不够成熟稳重。可能是我心中的自造形象占上风的原因吧。
范柳原和白流苏,一个自私的男人,一个自私的女人,从一开始的试探,暧昧,疑虑到后来的真情,爱情,亲情,家庭的升华这的确很耐人寻味。在表现自私这一点上,小说明显比电影更胜一筹。在战争中丢下流苏去逃难的徐太太夫妇,在小说中他们回来祝福流苏结婚了,而电影里将他们隐掉了。我觉得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如果是我,我会选择拍摄下来,因为每个人都自私,但请像流苏一样原谅每一个自私的人。
总体来说,电影的改编依当时的年代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学习拍摄电影之后觉得制作改编的人很不容易,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倾城之恋,这部《倾城之恋》是值得好好回味的。
第四篇:五月之恋观后感
五月之恋观后感
一部爱情片,看完之后产生最强烈的的感觉居然是五月天原来这么牛,虽然我知道这样吐槽我男神之一不太好,但是阿信同学的造型真心土到爆啊!(好吧,我承认看电影好像总对重点的理解出现偏差。)还有那么青涩的爆炸头还一直嘟嘴大仁哥和那么仙的刘亦菲现在好像都不太能见得到了呀。
故事大开始是一个叫萱萱的女生和冒充阿信的五月天网站回信员的阿磊的网上聊天开始的。随着两人聊天的深入,萱萱要来台北演出,提出要见“阿信”,阿磊也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说实话,电影关于爱情的故事讲述显得有点老土,但是这部电影有点老土的情节却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纯真。男生和女生一起去“旅行”,一起翻墙钻进别人的房子,一起逃跑,一起走废弃的铁路……每一项都像其他任何电影的情节一样,但传递出来的感情却又如此不同。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如果我当初告诉你我不是阿信,你还会写信给我吗?”听到这句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一见钟情钟的不是情,是脸”,多少还是有点失落。在一段快速开始的感情里,似乎总要有点催化它的外部条件,而这些外部条件似乎也总是在将来某个时间使得这段飞速发展的感情变得不是那么美丽。然而,萱萱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阿信。虚拟的六十天,比不上真实的一天。”看到这里就知道,不管是不是会继续分隔两地,他们注定会在一起。缘分有时候就是这么妙不可言。
电影中还有一处同样令人动容。因为历史原因,台湾和大陆两岸亲人分离不得相见。再见时发现物是人非,却仍割不断亲情,割不断思念。五月雪,相思恋。萱萱嘴上说着不原谅,来到台湾后却仍坚持要去三义,坚持要看一看爷爷”奶奶“生活的地方;爷爷说着不回去,不愿见儿子,却跑到书店帮孙女买五月天的书,找五月天签名,手握着多年前的车票,望着回家的方向,久久不愿离开。生活和时局或许迫使人做着很多无可奈何的决定,但我相信没有人会忘记最开始的地方。
电影真的很平淡,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但谁会说平淡的就不真呢。
第五篇:《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山楂树之恋》是人情的一次自觉
(二位年轻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周冬雨不输当年的章子怡。)
刚去看了张艺谋导演的新片《山楂树之恋》,电影很好看,很感人,有欢笑,也有眼泪。但和《唐山大地震》那种近乎残忍的煽情不同,《山楂树》带给我们的是细腻的、悠远的、美丽的感动。观众如潮,除了有很多年轻人外,还有很多五六十岁的中年人。如果说去年的《三枪》带动了中国二三钱城市的票房,那么这次《山楂树》则让很多平时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的中年人走进了剧院,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张艺谋的功劳将会惠及所有中国电影工作者。
这是一部特别干净的电影,干净不仅是指电影里的爱情,更是指电影本身。没有任何炫技,也没有复杂的故事,“文革”不是批判的对象,而只是那段爱情巧合的一个时代背景。在“文革”之时,在文革之前,由文革往前三百年,中国式的爱情从来都是内敛的,纯洁的,或者说非肉体的、保守的、压抑的。我很欣赏张艺谋对“文革”话题的弱化处理,“爱情”之外的一切只是为了烘托“爱情”这一主题。在张艺谋所有拍过的电影中,《山楂树之恋》是文化符号最少的一部。有评论者说,像《山楂树》这样的电影很多年轻也拍的出,看不出一点“大师”的功力。我并不这样想,好比写文章,同样是白话连篇,老作家写的就和小学生写的大不一样。
《山楂树》的故事很简单,有人说它是“史上最纯洁的爱情”。纯洁是没错,但我想说,那个年代的爱情几乎都是如此。在看电影前,我在网上读了一遍《山楂树》,说实话,小说写的很一般,它能流行畅销,主要的原因还是小说“身逢其时”,时代的潜意识里需要类似的故事和情感。在一夜情、婚外情、色情泛滥的今天,纯情确实弥足珍贵。但我不认为《山楂树之恋》所引发的思考和观影热潮只是文化怀旧,它是人类情感的一次自觉。我们读八十年代的小说,可以读到很多这样的小说,但在那个年代,人们并不会认为他们的爱情因为纯洁而与众不同。在放《山楂树》前,大屏幕先放了一些广告,其中有张瑜新拍电影《庐山恋2010》的介绍。这是一个有趣的提示,三十年前,我们为了看一个有接吻镜头的爱情故事而走进影院,三十年后,还是我们,为了看一个没有接吻镜头的爱情故事而走进影院。
《山楂树之恋》:滑过你的鼻尖的我的手
南方网专稿,转载须注明出处。
文艺气质和娇柔做作之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膜,捅破了,那就是人见人爱的小清新;捅不破,难免搞得不伦不类东施效颦。张艺谋用《山楂树之恋》告诉我们:小清新可以有,而且,这绝非文艺青年的专利,文艺中年甚至文艺大爷们都可以玩得风生水起,清新无比。
《山楂树之恋》绝对捅破了那层膜,整部影片都彰显出张艺谋一流的导演功力:画面构图、场景调度、演员调教,乃至全片的风格节奏,都被张导有条不紊张驰有度的把控着,在一个很容易洒狗血炫特技的时代里,《山楂树之恋》就像一瓶天然矿泉水,用片尾那一树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静的鄙视了一把满世界的垃圾饮料。
不过,文艺气质的膜捅破了,静秋的那层“膜”神话却被树立起来。号称“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干净”从哪里来?主要就是无知。静秋根本没学过生理卫生,连她的知识分子妈妈也只能用手指划拉鼻尖来检验女儿,从这个层面来讲,静秋还不是女人——空有发育成熟的身体,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李保田在《有话好好说》里说:“别拿无知当个性。”我也想说一句:别拿无知当纯情。纯情不是因为稀里糊涂搞不清性行为含义,而是内心的纯洁和善良,以及对爱情神圣化的追求和信仰。再者,“史上最干净”这几个字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敢说的吗?雪芹爷煌煌一部《红楼梦》,形容林黛玉也不过就是“生得干净一些”,不肖子孙们居然敢自我标榜“史上最干净”,也难怪李少红敢在大观园里玩快进。
纯情也不等于处女,君不见满大街小广告上的“处女膜修补术”?再者,费雯丽在《魂断蓝桥》里曾塑造了一个沦落风尘的站街女,你能说她不纯情?只有两种社会需要贞节牌坊:一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二是乔治·奥威尔笔下的那个“大洋国”。对一个宪政条件下的现代民主社会来说,只要不违反法律,性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公权力不应当干涉。有些姑娘膜还在,但满脑子男盗女娼;有些姑娘敢于大胆的去爱——更重要的是,敢于大胆的去做爱——但内心依然纯洁善良。
纯情意味着你要为爱付出,要有牺牲。而总像哆啦A梦一样适时出现且有着一口高露洁式白牙的老三基本没给静秋付出的机会,指哪买哪,高干子弟就是不含糊(立马让我想起了《蓝宇》里的捍东)。有这么个王子呵护,静秋和老三与世隔绝的谈着他们似是而非的爱情,什么“史无前例”的历史背景,在《山楂树之恋》里竟然被阉割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宁愿把老三当作静秋玩陀螺的后遗症。影片的所谓“干净”恐怕更多的让人联想起叙事的薄弱:那些硬插进来的幕间字幕让剧情发展支离破碎;除了静秋、秋母和老三以外,其余的人物更是可有可无的道具,连老二也只是做了一次送核桃的快递就不知所终了。
静秋最后决定与老三共度一夜,我这种龌龊之人难免觉得有交换之感。诚然,对静秋而言,也许这就是圣洁无比的付出。不过,受了老三这么多恩惠,决定以身做答,这能算是不掺杂质的爱情吗?
话说回来,《山楂树之恋》能红起来,本身也说明了我们的时代“纯情”太匮乏了。这么烂的一本小说居然风靡一时,足见国人对真诚爱情的渴望。这是一个小三当道二奶为王的时代,守身如玉几乎是一个神话,所以,《山楂树之恋》出来应合了我们,也是符合文化消费心理的。
不难想见,《山楂树之恋》定会勾
起一代人的记忆,必有一些德艺双馨的道学前辈们跳出来,痛说革命家史,大谈自己如《山楂树之恋》般的过往纯情,然后,再顺带指责一把80、90后们道德沦丧、生活放荡。
当初抡起皮带联动打老子的是你们,后来一股脑的扎进市场化进程里“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的也是你们;现在,你们脑满肠肥权钱在手,便开始包80后二奶养90后小三,然后,再顺带指责一下80、90后们多么的堕落,多么的不懂“纯情”。
喵了个咪的,这帮人怎么没让蜱虫给咬死?
如果有一天,我用手滑过某个女孩的鼻尖,那一定是因为我爱你。我爱你,所以我爱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包括你的鼻子。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无论你过去是什么样将来会变成什么样,我都爱你。我爱现在的你,所以我今生今世都会跟你走下去,直到我不爱你为止。
这是我理解的纯情。
供批判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