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快建设节约型机关(焦焕成)p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加快建设节约型机关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快建设节约型机关(焦焕成)焦焕成《 人民日报 》(2010年11月30日08 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合理控制行政成本,加快建设节约型机关。
一、建设节约型机关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对于各级政府自身建设而言,根本举措在于建设节约型机关。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加快建设节约型机关2013年3月28日星期四
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要全面落实节约优先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更新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理顺权责关系,完善法规制度,科学配置机关资源,合理使用各类资产,加强对机关人财物的管理,切实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能,为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政府机关作出积极贡献。具体来说,就是:
——在工作理念上,要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文明风尚,更是治国方略、发展战略的科学理念。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机关,是一种体谅物力艰辛、应对物质匮乏的生活理念,也是一种渴望提高效益、追求兴业强国的生产理念,更是一种秉承历史传统、体现未来战略的发展理念,大力倡导勤俭节约,自觉珍惜物力财力。
——在工作目标上,要围绕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切实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紧密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短缺、机关服务保障资源有限的现实,作决策、谋发展、搞管理、做服务,努力构建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降低机关运行成本的工作格局。
——在工作举措上,要立足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紧扣政府决策、公共政策、组织管理、自我运行等关键环节,减少因机制不合理、制度不完善而增加的“决策成本”、“执行成本”和“服务成本”;坚持实事求是、量入为出,正确处理投入与产出、节约与效能的关系,杜绝“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
——在保障措施上,要立足政府机关组织、建设、运转、发展的各个领域,围绕政府机关人力、物力、财力的各个方面,推动法制建设,健全制度标准,完善定额体系,推行政务公开,强化制度约束,坚持依法行政,努力使节约型机关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高效规范、公开透明。
三、建设节约型机关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建设节约型机关是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变革,也是执政思想的变革,涉及到行政理念、行政文化、组织结构、治理方式、服务保障模式、生产和消费形式等多个方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随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须我们深入研究探讨,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篇: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徐绍史《求是》撰文: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1年02月16日09:59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留言 0 条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2月16日电今天出版的《求是》发表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的文章《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下为全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这是党中央对今后一个时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战略举措。国土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其管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保障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十一五”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国土资源系统保障发展更加有力、保护资源更加严格、维护权益更加有效、服务社会更加优质,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体系基本建立,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严格耕地保护,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5.6亿亩以上。累计下达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约579.8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全国补充耕地2000多万亩,多于同期建设占地,做到了占补平衡有余;除少数国家级重大工程外,97%以上的建设项目做到了先补后占;聚合各种涉农涉地资金用于整治土地6000多万亩,农田产能普遍提高10%—20%。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为粮食连续7年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资源保障能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国共批准新增建设用地3300多万亩,保障了城乡建设、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对土地的合理需求。全国地质勘查共投入资金3773亿元,其中油气勘查投入2573亿元,投入明显加大。新增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56亿吨和3万亿方;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380亿吨,铁71亿吨、铜1656万吨、铅锌3345万吨、铝土矿5.1亿吨、金2226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6%。
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严格落实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遏制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低成本扩张。2006—2010年,招拍挂出让土地面积占出让土地面积的比重由32.4%上升到88.3%。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出台用地支持政策,适当增加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用地指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矿产资源规划,优化矿产勘查开发结构和布局,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促进优势矿产保护。
服务社会民生建设,拓展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领域。开展征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
征地补偿安置长效机制。2006—2010年,中央共投入25.50亿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了10多万名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组成的群测群防队伍,建成321个群测群防“十有县”。全面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体系。初步建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十一五”期间,从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使用费中累计下达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预算129.1亿元,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项目18.7亿元,30个省份建立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全面加强了基础工作。中央财政共安排国土资源大调查经费54.9亿元。2006—2010年,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价款6.77万亿元,土地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土地资源资产化进程,为我国城乡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大力推进矿业权有偿取得,市场配置资源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快国土资源管理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
二、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是“十二五”时期缓解资源约束、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提前部署,通过开源节流、节约集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以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决定了资源约束将长期存在。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矿产资源品位低、贫矿多,难选冶矿多;土地资源中难利用地多、宜农地少,宜居面积仅占国土面积20%;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性差,资源富集区多与生态脆弱区重叠。这些都决定了必须将合理开发并节约利用资源放到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上。
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导致资源刚性需求持续增长、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近十年间,我国矿产资源供应增速比前十年平均值提高0.5—1倍,也高出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的0.5—1倍,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大宗矿产均已超过5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以及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的实施等,建设用地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资源节约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单位GDP的资源能源消耗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在30%和3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我国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已达133平方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远远高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用地达到214平方米,远超150平方米的国标上限。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全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利用国外资源的风险和难度加大。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全球主要资源的控制与布局,并正加快控制新兴战略资源,新兴国家也在大规模介入全球矿产资源市场,围绕资源的争夺空前激烈,我国从国际上获取资源的难度不断加大。受全球粮食、能源危机影响,各国为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对土地资源的投资需求再度升温。
三、加快树立新型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
落实节约优先战略,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
树立节约观念,由外延粗放利用资源向内涵集约利用资源转变。要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发挥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在继续加强和改进供应调控的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行差别化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利用绩效制订差别化的资源供应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
树立整体观念,由偏重资源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管理转变。要改革资源管理方式,加强监管和服务;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和标准,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质量考核、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强化资源质量管理;拓宽资源利用和服务领域,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发展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挥资源生态服务功能。
树立效益观念,由单纯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转变。实现由审批、发证、收费的传统管理模式向资源实物形态、要素形态与价值形态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变,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扩大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树立全球观念,处理好立足国内保障资源供给与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关系。要着眼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实施资源全球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资源战略合作,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着重增强安全高效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推动“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国土资源管理各项任务
一要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严格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要按照“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要求,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进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抓紧落实“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任务,缩小征地范围,提高补偿标准,落实同地同价原则,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二要加强地质勘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要深化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实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加大对石油、天然气等大宗紧缺资源和重要成矿区带的勘查投入力度,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后备基地。全面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建立战略资源储备机制,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抓紧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尽快实现地质找矿重要突破。同时,要着眼全球积极拓展我国资源安全供应渠道。
三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市场化配置程度。要控制总量、增加流量、盘活存量,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倒逼机制;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抓紧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城市用地扩张。抓紧研究制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管理办法。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房地产用地有偿使用方式。完善矿
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四要完善国土资源宏观调控机制,健全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加强土地政策与财政、货币、产业等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加强矿业权设置管理,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结构布局,完善矿产资源参与宏观调控政策。抓紧编制实施国土规划,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海陆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五要大力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加大防灾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详细调查,严格易发区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作者:国土资源部部长)
第三篇: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加快建设生态长阳
坚持生态优先战略 加快建设生态长阳
马尚云 吕学锋
2010年第2期 ——生态建设
近年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长阳县)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跻身全省山区县(市)和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努力把长阳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山水画廊、最具浓郁巴土风情的文化名县、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梦境家园。
坚持生态优先
构建发展体系
结合国家贫困县的实际,长阳县将加快构建生态发展的三大体系,着力推动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体系。生态就是竞争力,生态就是生产力。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立足现在的发展,更要着眼将来的发展。树立保护好长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清江秀美的山水风光的理念,就是最大的政绩之一。在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体系中,认真贯彻落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争取省里早日出台《清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努力把长阳建成中国最美丽的山水画廊。
二是构建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以打造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基地和都镇湾天然色素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为抓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高山蔬菜、清江鱼、清江水果、茶叶、中药材、核桃、油茶、魔芋、马铃薯、生猪、山羊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比较效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着力建设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殷实的新长阳。
三是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我们将充分利用长阳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巴土文化品牌,积极促进生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认真抓好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认真挖掘、保护、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长阳建成最具浓郁巴土风情的文化名县。
建设生态产业
破解发展难题
针对长阳现实发展水平和山区立体生态实际,我们将统筹高山、中山和低山特色经济发展,按照“拓展特色基地、培植优势龙头、创建绿色品牌”的思路,重点发展“六大生态产业”。
一是发展核桃、油茶产业,打造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大县。木本油料适宜山地生长,可在荒山荒地栽培,不与粮争地,一次种植多年收益,被誉为“铁杆庄稼”。长阳适宜木本油料生长且栽培历史悠久,是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的理想区域。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促进食用油产业发展的机遇,作出了建设百万亩木本油料产业大县的重大决定,把木本油料建设作为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战略工程加快推进,力争到2020年,全县发展木本油料基地100万亩,林农人均木本油料林基地达到3亩以上,产业年综合产值过30亿元,林农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上。
二是发展林下种植产业,打造“中国魔芋之乡”。花魔芋原产地在长阳,市场前景广阔,加工生产潜力巨大。全县正在按照“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合作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把长阳建成板块基地10万亩、年创产值5亿元以上的全国魔芋产业大县。
三是发展名优茶产业,打造“中国优质绿茶之乡”。长阳是宜昌的重要产茶地之一。近年来,我县在调整结构、改良品种、争创名优上下功夫,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年产茶1100余吨,茶叶生产年综合效益达5000万元以上,茶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长阳茶叶,全县将在扶持茶园基地建设、加快新品种培育、扶优壮强龙头企业、打造优质品牌上下功夫,力争全县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年产茶3000吨、年创产值过亿元,把长阳打造成“中国优质绿茶之乡”。
四是发展清江优质柑桔产业,打造“清江椪柑——柑桔之王品牌”。长阳县清江椪柑产业已经实现了从小面积种植到连片规模经营、从常规生产到标准化生产、从粗放上市到产品加工销售、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跨越发展。我们要继续按照“稳定面积、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加强疫病防控”的思路,大力发展椪柑产业,形成清江连片优质椪柑基地12万亩、年创产值2亿元以上的规模,打造一流精品名牌。
五是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天然色素产业园。长阳道地药材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其中“资丘木瓜”、“金福红栀”还载入了中华药典,药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药材产业发展,以资丘木瓜、金福红栀、资丘独活为重点,强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构建了以榔坪、都镇湾等地为重点的8万亩优质药材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木瓜、栀果GAP示范基地。
六是发展畜禽养殖产业,构建省级林业养殖基地。长阳具有发展畜牧养殖业的独特优势,传统生猪养殖和特色山羊养殖由来已久,其中长阳山羊板皮更是驰名中外。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模式,着力构建畜禽健康安全生产体系,一举成为全省畜牧大县创建先进单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全省生猪、山羊养殖大县地位,加快培育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畜产品加工开发,力争年出栏生猪70万头以上、山羊35万只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使长阳成为省级特色养殖基地。
弘扬生态文化
增强发展动力
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长阳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将突出抓好生态文化建设,打造一批独具长阳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推进生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是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国家5A景区品牌。长阳拥有清江国家森林公园和清江画廊两个旅游知名品牌,先后建成了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二墩岩市级自然保护区和榔坪将军坳中国小鲵县级自然保护区。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巴楚林海—人类母亲”、“清江水—土家源”等主题,扩大长阳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影响力,争创清江画廊国家5A级风景区,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靓丽品牌。
二是积极举办各类生态文化主题活动,打造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我们要努力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森林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功能协调发展,让生态融入生活,用文化凝聚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作用。重点培育“清江椪柑文化节”、“榔坪木瓜花都文化节”等一批颇具长阳地方特色的群众性节庆活动文化品牌,大力推介“长阳巴山舞”、“撒叶尔嗬”、清江水上运动等文化名品,使之成为继承、发扬和繁荣民族地域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是大力发展盆景奇石产业,打造盆景根艺奇石文化品牌。长阳根雕艺术,源自战国,桃木驱邪、鱼寓有余、仙鹤永寿,因袭传广,蔚然成风。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阳盆景、奇石文化蓬勃兴起,我们先后打造了湖北根艺盆景第一镇——高家堰镇和清江奇石两个新兴品牌,一批批新奇精美的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作者分别为中共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县长)
第四篇:落实十项措施建设节约型机关
文章标题:落实十项措施建设节约型机关
XX局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在全社会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源节流、节能增效的有关要求,制定十项具体措施,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
一是推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减少纸质文件的印发。凡属非涉密文件尽量通过网络传送,确需印发纸质文件的必须经办公室审定印发范围
和数量后方能付印。
二是精简压缩会议,节省会议费用支出。建立会议审批制度,各分管领导和科室要召开的各种会议,均必须报局办公室统一汇总,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由办公室统一安排。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开套会;对能在局内会议室召开的会议,不到宾馆等商业场所召开。
三是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切实执行局内财务管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保证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重点项目的支出。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四是强化小车管理。认真执行市政府和局机关车辆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公车动用报告制度、车辆耗油定额管理制度、车辆维修审批制度、节假日入库制度,努力降低小车费用。
五是规范政务接待。进一步完善政务接待办法,尽量减少陪餐人数,减少铺张浪费,局内接待原则上确定在培训中心,对非定点接待消费的,须经分管财务的领导同意后,由办公室按照审定标准统一安排,接待后经办人员签字、办公室主任确认、分管领导审核(审签)后方能予以报销。
六是节约办公用纸。各科室和文印室配置多种档次的打(复)印纸。非正式稿件(修改稿、送审稿、讨论稿、征求意见稿、草稿等)尽量在电子媒介上修改,减少重复清印次数;需打(复)印的,可使用档次较低(一般为60克)的纸张,并打(复)印双面文稿。
七是节约用水。洗手、冲厕后注意关闭水龙头,防止“长流水”现象;见到滴水的龙头,及时关紧,防止“白流水”;避免大开水龙头,提倡使用脸盆洗手;会议(学习)结束后将自己喝剩的矿泉水带走,减少“剩半瓶”现象;
八是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灯,白天光线充足时尽量使用自然光,不开照明灯,夜间减少开灯数量,离开办公室较长时间或下班时随手关灯;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长时间不工作或不使用时关闭电源,减少待机状态的耗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有省电功能的,启用省电模式;室内温度28℃以下不开冷空调,10℃以上不开热空调,夏天空调温度设置在25℃-28℃为宜。
九是节约电话费。用办公电话联系工作业务尽量长话短说,言简意赅,不得用办公电话聊天,打长途先拨“17909”;充分利用好政务信息化办公条件和技术,尽量采用电子文档在网上传输非秘级的文件、资料等,减少传真收发数量。
十是节约办公耗材。对可以再利用的办公耗材(如墨盒、硒鼓等),坚持修旧利废,实现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尽量减少使用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爱护办公区内其他公共物品,平日搞好维护,发现破损及时报修。
《落实十项措施建设节约型机关》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落实十项措施建设节约型机关。
第五篇:徐绍史:落实节约优先战略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这是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准确研判“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的基础上,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对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指导方针和战略举措。
一、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是缓解资源约束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以相对不足的资源禀赋,支撑了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30多年的快速增长,对巩固农业基础、完善工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正在不断强化,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面临着严峻形势。《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十二五”任务要求的准确把握,是缓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决定了资源约束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个有着庞大人口基数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对资源的巨大需求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总量大、种类全,但人均少,质量总体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资源组合不够合理。我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从资源整体质量看,传统化石能源中,优质清洁能源少;矿产资源品位低、贫矿多,难选冶矿多;土地资源中难利用地多,宜农地少,宜居面积仅占国土面积20%;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性差,许多资源富集区与生态脆弱区重叠。同时,开发建设还造成资源质量持续下降,水土质量呈恶化趋势,近17%的土地受重金属污染,近1/4的地表水处于污染状态。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必须将合理开发并节约利用资源放到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上。
(二)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导致资源刚性需求持续增长、供需矛盾不断加剧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资源需求将呈现更加强劲的增长态势。近十年间,我国矿产资源供应总量增速比前十年平均值提高0.5~1倍,也高出同期世界平均增速的0.5~1倍。即便如此,也难以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的警戒线。如果现行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没有重大转变,今后我国主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资源短缺从部分矿种向全面短缺演变。同样,“十一五”以来,全国每年建设用地需求在1200万亩以上,每年土地利用计划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只有600万亩左右,缺口50%以上。“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以及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实施等,建设用地供求矛盾还将进一步加大。
(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资源节约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利用方式,落后的发展方式往往导致资源大量消耗和粗放浪费;资源利用方式反过来也深刻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外延的资源利用方式会进一步固化和加剧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迫切要求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能源消耗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在30%和3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2008年全国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达12310万亩,人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大高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工业用地开发强度明显偏低,容积率一般只有0.3~0.6。农村居民点用地达24798万亩,把统计公布的7.13亿农村人口和1.5亿进城务工人口加在一起,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也达到214平方米,远超150平方米的国标上限。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十分必要和紧迫。
(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全球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导致利用国外资源的风险和难度加大。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但其进程更加曲折复杂,利用国外资源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不断加大。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世界经济发展,矿产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地缘政治和资本对矿产资源的争夺和控制更趋复杂,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全球主要资源的控制与布局,正在加快对新兴战略资源的控制步伐,新兴国家大规模介入全球矿产资源市场,围绕资源的较量空前激烈,从国际上获取资源难度不断加大。受全球粮食、能源市场动荡影响,各国为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对土地资源的投资需求再度升温。同时,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也表明,节约利用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树立新型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资源开发利用史,资源开发利用支撑着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迈向生态文明。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消耗过多、人们的资源观念和资源管理观念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落实节约优先战略,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
(一)树立节约观念,由外延粗放利用资源向内涵集约利用资源转变
目前,全社会对资源紧缺状况仍然认识不够,节地、节水、节能、节矿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影响到资源节约、降耗减排措施的有效推行。必须树立资源节约观,充分认识土地、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从宣传教育、法制建设、政绩考核、财税体制、标准规范等各方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强化节约资源理念,逐步形成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协调的资源利用模式。要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发挥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实行供需双向调节,继续加强和改进供应调控,同时强化需求侧管理,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实行差别化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利用绩效制定差别化的资源供应政策,加强与投资、财税、信贷、环保等政策的协调联动,促进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
(二)树立整体观念,由偏重资源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管理转变长期以来,我们偏重资源的数量管理,而忽视质量和生态管理,降低了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出能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整体观念尚未形成。必须树立资源整体观,充分认识资源是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要改革资源管理方式,从重行政配置、项目审批、微观管理向重市场调节、制度设计、宏观管理转变,加强监管和服务,严格资源数量管控;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和标准,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质量考核、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强化资源质量管理;拓宽资源利用和服务领域,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发展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挥资源生态服务功能。
(三)树立效益观念,由单纯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经济社会属性日益显现,但目前的管理实践仍然强调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而忽视经济社会(资产和资本)属性,降低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必须树立资源效益观,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实现由审批、发证、收费的传统管理模式向资源实物形态、要素形态与价值形态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变,全面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益、资产收益和资本增值功能。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扩大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树立全球观念,由单纯着眼国内资源向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转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又是经济总量大、非均衡性特征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在立足国内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实施资源全球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资源战略合作,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历史也表明,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依靠本国资源实现工业化。“十二五”期间,要着重增强安全高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推动“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国土资源管理各项任务
《建议》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明确、具体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建议》提出的国土资源管理各项重点任务。
(一)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建议》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严格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用地计划管理,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2015年全国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18.1亿亩和15.6亿亩。要按照《建议》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要求,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推进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抓紧落实《建议》提出的“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的任务,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逐步落实同地同价原则,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二)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建议》提出:“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形成能源和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深化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实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加大对石油、天然气、煤、铁、铜等大宗紧缺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勘查投入力度,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后备基地。全面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建立战略资源储备机制,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矿业经济区建设。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要求,抓紧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尽快实现地质找矿重要突破。同时,还要着眼全球积极拓展我国资源安全供应渠道。
(三)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市场化配置程度
《建议》提出“健全节约土地标准”,“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要抓紧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措施,控制总量、增加流量、盘活存量,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倒逼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抓紧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城市用地扩张。要按照《建议》提出的“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管理办法。推进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房地产用地有偿使用方式。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要素市场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着力推进资源科技创新,培育资源新兴产业。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力争“十二五”期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年均提高6%,到2015年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继续下降。
(四)完善国土资源宏观调控机制,健全国土资源规划体系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要加强土地政策与财政、货币、产业等相
关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土地作为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重要作用。加强矿业权设置管理,优化矿产资源开发结构布局,完善矿产资源参与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建议》提出的“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抓紧编制实施全国、省级和重点区域国土规划,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陆海统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改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建立定期评估和滚动修编机制。
(五)大力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实施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加大防灾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继续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详细调查,严格易发区工程建设和城镇规划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健全防洪抗旱体系。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让我们携手共进、奋力开拓,全面落实《建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不断增强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