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木门市场前景分析
2010木门市场前景分析
实木门作为门中的高端消费品,其附加价值最高。这一点消费者的认同,不少中高端客户已把实木门作为家装的首选。实木门天然的木纹纹理和色泽,对崇尚回归自然的装修风格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实木门自古以来就透着一种温情,不仅外观华丽,雕刻精美,而且款式多样。这些特点都是实木门立足中高市场的重要原因。而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以及国家出台的刺激消费政策,未来木门市场中实木门定占有一席之地。
免漆门价格合理迎合消费者
近年来,因免漆门具有表面光滑亮丽、耐冲撞、防潮、好保养等特点,同时又极具有现代感,最重要的是绿色环保,所以深受老百姓青睐。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免漆门市场占有率也在逐年提升。
免漆门:和实木复合门较相似,主要是低档木料做龙骨框架,外用中密板/低密板表面用免漆PVC贴膜,价格便宜,适用与低收入家庭。而免漆门产品所面临的产品创新落后、低端定位、缺少新元素都是制约免漆门发展的重要原因。未来的市场中免漆门需要不断的遵循创新的路线从根本上追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原木门用艺术性制胜市场
原木门的精美雕花、流畅线条、典雅色泽、光润质感。随着消费者对家居装修审美要求以及欣赏品位的逐渐提高,原木门已经丢掉“木头一块”的呆板造型,摇身一变成为兼具实用与时尚个性的家居艺术装饰品,成为现代家居装修的必备品。
钢木门环保性能助推产品发展
钢木门是2007年在我国逐渐的发展起来,随着消费者对钢木门产品了解的深入,以及产品技术和外观的不管完善,钢木门产品在我国可以说是站稳了脚跟。其环保的性能更是消费者喜欢它的重要原因
2010木门市场前景看来不错的说
第二篇:木门行业分析
木门:产业转移≠转行投资 提要: 2011年,加剧的通货膨胀,接二连三的楼市新政,适度从紧的货币供应,不断上涨的材料、人力成本,使得木门企业苦乐不均沿海地区一些木门企业把部分或全部生产基地转移中西部,行业初步整合,拐点逐步呈现。全国6000余家木门企业该如何应市呢?
2011年,加剧的通货膨胀,接二连三的楼市新政,适度从紧的货币供应,不断上涨的材料、人力成本,使得木门企业苦乐不均沿海地区一些木门企业把部分或全部生产基地转移中西部,行业初步整合,拐点逐步呈现。全国6000余家木门企业该如何应市呢?
“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我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使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0%左右。谁将是这个政策的受益者?除了购房用户外,最大受益者就是建材家居行业,木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行业。北京一个中小型木门厂,年销售1000万元,北京大约有1000家这样的木门工厂,总产值约100亿元。2010年,全国木门总产值逾700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和不断增长的刚性需求,还有企业转行吗?产业转移≠转行投资,答案再明确不过。
其一:专心做木门精益求精
木门行业将继续高速发展。虽然2010年行业分化加剧,整合加速,但高速发展大势不改。相对而言,木门行业门槛低,但是缺少知名品牌。国内上规模的木门企业不少于5000家,但是能叫得响的木门品牌却寥寥无几,甚至更少。如今大小品牌集中在卖场,鱼龙混杂,大品牌接单多,吃饱喝足;小品牌也能衣食无忧„„但是,试想5 年后,还是这样吗?如果不精耕细作,专心做好品牌、服务、品质、宣传、策划,部分品牌将在数年后从市场上消失。打造知名品牌非一日之功就可见效,也不是今天做广告明天就可以成为品牌的。企业要做大,首先要把市场做大,把品牌做大。在市场营销中,树立品牌是长远的战略目标。品牌运作是高投入大回报的。品牌运作有个规则:1+1>2。只有成功树立品牌,市场才能做大。首先,确立企业的核心品牌,重点培育,精益求精,长期坚持;其次,确立品牌核心文化和品牌核心价值,长期坚持;再次,明确品牌核心诉求,长期坚持;最后,确定以上三点之后,投资宣传,长期坚持,品牌形象就可以积累沉淀,强势品牌即可建立。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要扩大品牌在个人消费中的知名度,培养品牌的亲和力,虽然TATA、星星、伯艺、博亮、润成创展、吉林兄弟、吉林森工·霍尔茨均花了不少工夫,但这些企业仍然在品牌推广上每年投入上百万,多则数千万,目的是把木门做强。
其二:精耕细作企业做强
成功的品牌必须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品牌并不只意味着广告宣传,要保证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有过硬的品质和优质的服务,还要有厚重的企业文化。卓越的品质必然要求企业在生产设备、工艺流程、选材用料、技术研发等方面投入人力和资金。市场形势好并非就意味着企业强大,试看数年之后,市场动荡,木门企业洗牌,还能有多少品牌依然屹立市场?如果那时企业还正常发展,那就可以说企业真的做强了。反过来说,不能抗风险的企业就一定不是强大的企业。因此可以简单地说:企业要做强必须做好全面系统的工作。包括资金、设备、规模、人才、品牌、宣传、品质、服务、营销、策划、培训、、研发、工艺、材料、配件等都要精耕细作,全面下功夫,才能做强企业。
其三:全案营销立体宣传
全案营销意味着企业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极尽所能,多层次,全方位,不留空白市场,挖掘市场潜力,发现市场需求增长点,丰富营销体系;同时利用各种宣传推广手段,不失时机地宣传品牌与产品。30年前,国人一定不知道用网络还能交易和购物,如今,却有众多企业和品牌利用网络做贸易、推广品牌和产品,因为只要有人喜欢上网,网络就有市场。正如一位营销专家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目前一些活跃的木门企业或品牌通用的或常用的宣传渠道有:《居舍·中国门窗》、亚太门窗网、亚太家居网、中国木门网、CCTV、搜房网、搜狐等媒体和北京门业博览会等平台。北京门博会期间举办的全国经销商大会都有数千来自全国的经销商参加,这是一个针对性非常强、明确有效的宣传机会。亚太传媒每年会组织企业和经销商到各地考察交流参加各种会议,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推广机会。每年利用木门行业年会的机会进行宣传推广也是个不错的宣传平台。企业要用策划撬动市场,用活动吸引顾客,用媒体和各种机会打造品牌。
其四:渠道立体化多层次全覆盖
渠道决定销售。企业要完善销售渠道,使其扁平化,立体化,纵横交错,多层次,全方位覆盖。企业要在一线城市设立分公司,要在省会城市有专卖店,地级城市有代理商,县级城市有经销商,乡镇有加盟商。企业要有直营店,有代理商,有网店,还有实体店。木门行业经过数年发展,一线品牌大多已经在省会城市布局销售渠道,部分地级城市也有销售网点。但目前的销售数据显示,农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因此渠道下沉将是下一步木门企业布局渠道的重点(这可以说是转战市场)。
其五:延伸产品线丰富产品结构
近年来,木门企业为了适当合理地规避风险,或者说是为了分得家居行业的蛋糕,部分有实力的木门企业开始将产品线延伸,做整体家居,但仍将木门作为主业。这一类木门企业包括北京康洁家具有限公司、北京黎明文仪家具有限公司、北京木材厂有限公司、吉林森工
北京门业公司、北京埃贝斯门业有限公司、北京伯艺创展木业有限公司、吉林兄弟木业集团、广东润成创展有限公司等。厦门利安工贸和天津龙甲特种门窗不仅做防盗门,还做防火门、木门等。
延伸产品线的前提是借助已有的销售经验或销售渠道,依靠一定的实力、财力和人力来运营管理。而原来一些不曾做木门的企业也会进入木门领域。北京日上工贸之前主要做防盗门等产品,2011年开始向全国招木门代理商。
其六:集约生产控制成本 降低费用
中国门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京津冀环渤海区域、黑吉辽东北三省、广东珠三角地区、江浙沪长三角区域、云川渝地区。这些地区要么有极大的市场需求,要么有丰富的林产资源。目前众多木门企业主要是作坊式生产规模小、缺少资金、分散建厂、独立经营、缺乏品牌意识、抗风险能力弱,很容易受到国家政策或市场动荡影响,也经常受到人员流动的影响。这些中小厂家大多临时租用民房或租地建厂,没有自己独立的生产基地,容易受到周围外来因素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这些中小企业如果未能在一定期限内做强,将很难躲过市场洗牌。就长远来看,工厂设在国家正规的产业基地或工业园区有助于企业群体集约化经营发展成长,能够有效控制成本,降低费用,同时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木门行业政策支持或金融扶持,更有利于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和木门行业持续有序的发展。
总之,借助国家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专心做门,精耕细作,全案营销,立体宣传,完善渠道,降低成本,顺势而为,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方可树立门业百年品牌!
第三篇:电信市场前景分析
据统计1999年,通信业继续快速、平稳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3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全年完成业务收入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实现利税321亿元。
全年完成增加值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通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8亿元,比上年下降14.5%。通信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达到5.1%。
——固定电话发展再创佳绩。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139万户,与去年新增1704万户相比,继续刷新历史最好水平,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亿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新增1780万户,达到8834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比重达到80.3%,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中:城市电话用户新增1203万户,达到7463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68.6%。
——农村通信需求日益增加。农村电话用户新增936万户,达到3418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31.4%,超过去年近3个百分点。在地方政府和邮电部门的努力下,村村通电话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占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79.8%。
——国内长途电话平稳发展。国内长途电话累计完成194亿次、585亿分钟,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1%和14.3%。
——“一线通”(N—ISDN)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步普及,“一线通”业务作为高速接入手段,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截至年底,“一线通”业务已经实现在北京、上海等25个省会城市的长途业务联网。东部部分省市,已经实现了向地市的覆盖,用户总数达到16.8万户。
——智能网等新业务快速发展。中国电信智能网自1995年以来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目前在全国范围开放的业务有300电话卡业务、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网业务等,其中300电话卡业务具备国际漫游功能,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网业务具备国内、国际业务能力,为用户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电话服务。
——移动电话用户迅猛增加。全年净增用户1796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324万户,相当于固定电话的40%。其中: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净增用户1961万户,达到3829万户,已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89%。其中,中国移动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1582万户,用户达到3308万户;中国联通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379万户,用户达到521万户,移动电话市场占有率达到12%。
——无线寻呼业务平稳发展。中国联通全年新增用户678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71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8%。全社会无线寻呼年末用户总数超过7500万户。
——数据通信用户快速增加。我国数据通信已经逐步从最初低速、单一的业务发展到目前高速、多样化的业务,主要包括:数据专线业务、国际互联网业务、分组交换业务、帧中继业务和Ip电话业务。年末中国电信各类数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379万户,其中:分组交换用户达到11万户,数字数据用户达到27万户。全国性的集团公司用户已经接近100家。
——国际互联网络用户发展迅猛。截至年底,国际互联网络使用人数达到89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人数为109万人,拨号上网人数666万人,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上网的人数为115万。其中:中国电信国际互联网络(CHINANET)用户达到336万户,吉通公司国际互联网业务专线用户960个,拨号用户近20万个。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他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人数为20万。
“政府上网工程”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响应,截至年底,已注册的各级政府网站达到2300多个。电子商务方兴未艾,远程教育进展顺利。
我国上网计算机数350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41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309万台。国内网上中文站点超过1.5万个。CN下注册的域名数为:AC下500个,COM下38776个,EDU下731个,GOV下2479个,NET下3753个,ORG下940个,行政区域名1516个。
——Ip电话业务试验受到社会欢迎。
中国电信Ip电话试验网于1999年4月开通,一期网络覆盖全国25个城市。中国联通、吉通公司Ip电话试验项目在全国12个城市开通运营,开通了130多个国家的国际来去话业务。中国联通于年底在12个城市开通130网17911一次拨号业务。中国网通在国内14个城市以及29个国家地区开通运营Ip电话业务。
——电信服务遍及全国各地,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中国移动通信已经覆盖全国所有地市和96%的县市。中国联通GSM数字移动电话在全国除~外30个盛自治区、直辖市的185个城市开通运营。
中国联通国信寻呼公司无线寻呼拥护覆盖全国335个地市2022个县市。其中280兆198、199已经覆盖全国287个城市,容量达到1700万户。
国信公司开通“国信网源”网站。截至1999年底,网上寻呼开通了198、199全国寻呼网、27个省网及部分本地网,电子邮件到达呼开通22个省网。此外,公司还与有关单位合作建成了覆盖全国六十多个城市的货运信息发布网络。
2000年通信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00年,我国的邮电通信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成完整、统一、先进的通信网;到2010年,邮电通信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信网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1、2000年通信发展目标
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总量在1999年的基础上增长20%以上。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14%,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0%以上,装电话时限不超过一个月;大力发展公用信息业务,满足各部门对数据通信的需要。
2、2000年通信发展主要指标
到2000年,通信业务总量(各个通信运营公司总和)将达到3000亿元,年增长25%;通信业务收入达2800亿元,年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可完成1500亿元。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增10万路端,达到480万路端;长话业务电路新增20在万路,达到220万路;局用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1800万门,达到1.73亿门,实装率提高到70%,电话网总容量达1.8亿门;数据通信网新增容量15万端口,达到90到万端口;移动通信新增信道85万个,达到270万个;发展电话用户2000万户,达到1.3亿户;发展移动电话用户2200万户,达到6500万户。
3、2000年通信发展主要任务
要调整网络结构和布局,加强基础网、业务网和支撑网建设,进下扩大覆盖面,提高全网的技术层次和运行效益。加快建设以光缆为主体的长途干线网,新建省际、省内光缆20万公里,并对“八五”已建光缆进行扩容改造,在全国形成“八纵八横”格状光缆骨干网的同时,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大多数地市。新建和改造扩容的光缆干线采用大容量的SDH和DWDM传输系统,以提高传输速度,增强网络的可靠性。同时,对省际微波干线进行数字化改造,扩大卫星通信网覆盖面。推进本地电话网建设,全国大部分地区建成以地市为中心的扩大本地电话网,积极发展城乡电话。重点抓好移动网建设,尽早地实现国际联网漫游,到2000年数字移动通信比重达到90%以上。突出抓好数据通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络规模,到2000年覆盖县以上城市和有需求的乡镇,分组交换网容量达到25万端口,数字数据(DDN)容量达到56万端,加快计算机互联网络发展,大力发展数据通信业务和各类信息服务业务。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7号信令网、数字同步网和功能齐全的电信网路管理系统。加快智能网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智能业务。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窄带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扩大ATM的试验范围,向社会提供多媒体业务。
第四篇:电信市场前景分析
据统计1999年,通信业继续快速、平稳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量33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全年完成业务收入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实现利税321亿元。
全年完成增加值1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通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1%。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8亿元,比上年下降14.5%。通信业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达到5.1%。
——固定电话发展再创佳绩。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2139万户,与去年新增1704万户相比,继续刷新历史最好水平,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亿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新增1780万户,达到8834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比重达到80.3%,电话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中:城市电话用户新增1203万户,达到7463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68.6%。
——农村通信需求日益增加。农村电话用户新增936万户,达到3418万户,占全部固定电话用户的31.4%,超过去年近3个百分点。在地方政府和邮电部门的努力下,村村通电话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占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79.8%。
——国内长途电话平稳发展。国内长途电话累计完成194亿次、585亿分钟,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1%和14.3%。
——“一线通”(n—isdn)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步普及,“一线通”业务作为高速接入手段,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截至年底,“一线通”业务已经实现在北京、上海等25个省会城市的长途业务联网。东部部分省市,已经实现了向地市的覆盖,用户总数达到16.8万户。
——智能网等新业务快速发展。中国电信智能网自1995年以来已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目前在全国范围开放的业务有300电话卡业务、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网业务等,其中300电话卡业务具备国际漫游功能,800被叫付费业务、600虚拟专用网业务具备国内、国际业务能力,为用户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电话服务。
——移动电话用户迅猛增加。全年净增用户1796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324万户,相当于固定电话的40%。其中: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净增用户1961万户,达到3829万户,已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89%。其中,中国移动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1582万户,用户达到3308万户;中国联通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全年净增用户379万户,用户达到521万户,移动电话市场占有率达到12%。
——无线寻呼业务平稳发展。中国联通全年新增用户678万户,用户总数达到471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6.8%。全社会无线寻呼年末用户总数超过7500万户。
——数据通信用户快速增加。我国数据通信已经逐步从最初低速、单一的业务发展到目前高速、多样化的业务,主要包括:数据专线业务、国际互联网业务、分组交换业务、帧中继业务和ip电话业务。年末中国电信各类数据业务用户总数达到379万户,其中:分组交换用户达到11万户,数字数据用户达到27万户。全国性的集团公司用户已经接近100家。
——国际互联网络用户发展迅猛。截至年底,国际互联网络使用人数达到89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人数为109万人,拨号上网人数666万人,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上网的人数为115万。其中:中国电信国际互联网络(chinanet)用户达到纵八横”格状光缆骨干网的同时,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大多数地市。新建和改造扩容的光缆干线采用大容量的sdh和dwdm传输系统,以提高传输速度,增强网络的可靠性。同时,对省际微波干线进行数字化改造,扩大卫星通信网覆盖面。推进本地电话网建设,全国大部分地区建成以地市为中心的扩大本地电话网,积极发展城乡电话。重点抓好移动网建设,尽早地实现国际联网漫游,到2000年数字移动通信比重达到90%以上。突出抓好数据通信网建设,进一步扩大网络规模,到2000年覆盖县以上城市和有需求的乡镇,分组交换网容量达到25万端口,数字数据(ddn)容量达到56万端,加快计算机互联网络发展,大力发展数据通信业务和各类信息服务业务。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7号信令网、数字同步网和功能齐全的电信网路管理系统。加快智能网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智能业务。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窄带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扩大atm的试验范围,向社会提供多媒体业务。
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内,中国的本地电话、移动电话、数据和多媒体及信息和服务业市场仍将有较大增长。
预计2005年末,本地电话用户数将达到2.3亿左右,2001—2005年之间全国平均增长率为12%,其中城市地区为8%左右,农村地区接近20%。住宅电话仍是最大的用户群体;农村电话用户将逐渐成为本地电话市场的主角;中、西部地区差距将逐步缩小。
预计到2005年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达到1.6亿左右,平均增长速度为26.2%,其中东部地区为24.55,中部地区为26.7%,西部地区为31.6%。未来几年移动电话将更加普及;移动电话需求业务将逐渐向简单消息业务、数据交换业务、中高速多媒体业务、高速交互式多媒体业务渐次转移。
2001—2005年间,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市场平均年增长率为49%。其需求内容将从窄带业务向宽带业务转移,从分类点播式业务向高速互动业务多媒体用户将达到6300万左右。未来几年内,我国通信业将继续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2005年末市场总规模介于6500亿-7200亿元之间。固定电话用户居于绝对优势的格局被打破,移动电话用户比例将显著上升;中酉部边远地区的用户将显著增加,中小城镇用户的比例上升速度最快。在业务需求内容上,业务增长的重点从话音业务需求转向多媒体业务需求,从单一业务转向综合业务,从窄带业务转向宽带业务,从低速业务转向高速业务。
第五篇:煤焦油市场前景分析
煤焦油市场前景分析
2011年我国煤焦油总产能在2200万吨左右,较2010年增幅22.2%。2011年我国煤焦油产量约在1750万吨,较2010年国内煤焦油产能增长100万吨左右,增幅22%。煤焦油主要用于深加工,产出煤沥青、工业萘、洗油等下游产品,2010年煤焦油深加工行业的总设计加工能力约为1650万吨,而实际加工能力则为1023万吨,占2010年煤焦油全国总产量的76.52%左右。2011年我国煤焦油加工行业总设计加工能力在1495万吨左右,加上在建与预计产能250-300万吨,总产能预计加工能力在1700万吨左右。而由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2011年我国深加工实际开工率在6成左右,实际消耗产能在926.9万吨左右,占总煤焦油总产量的52.97%。
在当前高原油价格的背景下,石油化工原料成本不断攀高,石化产品竞争力大大削弱,“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为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煤化工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据了解,在晋、陕、内蒙古等地,煤化产业作为传统煤化工的一个组成部分,煤焦油加工产业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投资煤焦油加工业一定要审慎。煤焦油加工业现状分析作为炼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化产回收产品,煤焦油是一个组分上万种的复杂混合物,目前已从中分离并认定的单种化合物约500余种,约占煤焦油总量的55%,其中包括苯、二甲苯、萘等174种中性组分;酚、甲酚等63种酸性组分和113种碱性组分。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化石能源,也是许多重要化工品的主要原料,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近年来中国能源、化工品的需求也出现较高的增长速度,煤化工在中国能源、化工领域中已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兴起了新一轮的煤化工热。为了提高煤炭附加值,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等省区纷纷要求新进入的煤炭开采企业进行煤炭就地转化加工,转化的比例为50%。如今,全国3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几乎都涉及煤化工,“逢煤必化”现象十分普遍。作为煤化工的主要副产品,煤焦油的产量随之大幅增长,煤焦油深加工行业得到迅速崛起,产业规模、技术和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成功迈上新台阶。预计2013年,煤焦油市场整体将处于稳步提升状态。随着近年来,煤炭分级体质综合利用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对煤焦油深加工生产石脑油和柴油项目建设的越来越多,前景看好。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鉴于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炭占75%以上,而且在当前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石油化工原料成本不断攀高,石化产品竞争力大大削弱“,高油价时代”的到来,为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煤化工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因而以煤焦油为原料制取石油代用品是一个缓解矛盾的必要途径。我国煤焦油资源丰富,但多数是高温焦油和中温焦油,对这两种焦油的研究工作也比较活跃。与石油相比之下低温煤焦油工艺极少,对低温焦油的研究也还欠缺。对焦油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将对我国石油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煤焦油主要用来加工生产轻油、酚油、萘油及改质沥青等,再经深加工后
制取苯、酚、萘、蒽等多种化工原料,产品数量众多、用途十分广泛。专家认为,煤焦油简单加工后的利用价值不大,国内外普遍看好的是其深加工精制产品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