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计划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单元教学计划
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隶属于课程标准第一层面总体设计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呈现了“转化和平衡”、“物质的相互作用”等主题的部分基本内容,主题下展现了“功”、“滑轮”、“机械效率”、“杠杆”、“等教学内容。
本章以功为主线,以斜面、杠杆、和滑轮等简单机械为载体,落实“转化和平衡”和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的目的。
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斜面,知道使用斜面可以省力。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和功的单位,能使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理解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能使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知道有用功和总功,知道机械效率,会进行滑轮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计算。
3.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能区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4.理解动能、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弹性势能,知道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定滑轮、动滑轮及滑轮组的作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
2.力臂的概念,正确地在图上画出力臂或判断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本章教法学法建议
1.功的概念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学习内容,它贯穿全章,只有理解功的概念,才能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机械效率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只有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等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一定要做额外功,才能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
用功和能的观点来研究力学问题,概念较抽象,也能理解,但这些概念和规律具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因此要逐渐培养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解释现象。
2.在探究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时,能考虑到省力的因素(h/L)的实验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入在不考虑摩擦力时拉力F=Gh/L。而对劈和螺旋,只需要了解是斜面的变形,也能省力即可。
3.在学习滑轮时,采取实验的方法来了解滑轮的特点,而不是从杠杆的角度来认识滑轮,在以后学习杠杆时,对此要作一个注释。对于滑轮组,要讲清公式1/η(G物+G动滑轮)(不计摩擦和绳重),并适当补充对物重、轮重和绳子自由端的拉力等的计算。
4.在学习杠杆时,首先是认识杠杆,应使学生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辨认杠杆,要掌握好“常见”和“简单”的分寸;力臂是学习杠杆平衡知识的关键,强调“垂直距离”可使学生印象深一些;杠杆的平衡条件公式是通过实验得出的,可以不提出力矩的概念,但是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同时要重视杠杆模型的建立。
本章课时安排
12.1杠杆„„„„„„„„„„„„„„„„„„„„„„„„„„„„„2课时 12.2滑轮„„„„„„„„„„„„„„„„„„„„„„„„„„„„„2课时 12.3机械效率„„„„„„„„„„„„„„„„„„„„„„„„„„„3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第二篇: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五、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2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3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二)重点、难点、疑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是重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是难点。斜面可以省力是疑点。
二、教学步骤(一)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其他简单机械”(板书)。
2.课前热身
到建筑工地上去观察大吊塔的工作,组织学生热烈讨论,那么笨重的水泥板等重物怎么一下子就吊起来的呢?
3.解读探究(1)整体感知 在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原理时,应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进行:首先,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这是研究问题的主线。然后,将滑轮作为变形杠杆看待,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其中动滑轮可以看成变形杠杆是教学的难点,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解决。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应用探究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2)四边互动 互动1
教科书中图12.5-1所示的科学漫画说明什么科学道理? 明确 图中的滑轮是一个定滑轮,左图说的是一个瘦子,看到一个胖子正在用定滑轮把重物拉上去;中图表示胖子让瘦子替自己拉着重物,自己上楼去取重物;右图表示胖子到了楼上,看到瘦子没有拉住重物,反而被重物拉上去。这个故事是讽刺一个不懂得定滑轮作用的人在使用定滑轮时闹出的笑话。这则科学漫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定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带着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滑轮。
互动2
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方向。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先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再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假设,然后由学生分组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设,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论证所提出的假设时,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铺平道路。实验中应要求学生注意:(1)拉力的大小跟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而拉力的方向的钩码的运动方向并不相同;(2)为了减小实验中的误差,在弹簧测力计的称量限度内尽可能选用重的钩码,使弹簧测力计本身受到的重力和定滑轮的轮与轴之间的摩擦的影响相对减小。
互动3
动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省力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初中不宜展开,若学生问到,可告诉他们支点是随时变化的,而我们这里研究的是某一时刻的情况。在探究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时,要注意的是:(1)跨过动滑轮的两段绳子一定要平行(初中不要涉及两段绳不平行的情况);(2)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因此,在实验时,在不超过弹簧测力计的称量限度的前提下,钩码应尽量重些,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归纳出使用动滑论的方法。
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一些杠杆以外的其他简单机械,如滑轮、滑轮组、轮轴和斜面等,主要学习了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都是变形了的杠杆,初步研究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2)方法归纳
本课运用了以观察、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了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当把一个很重的物体搬运到高处去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工人师傅找来一块结实的木板,在地面和高处架一起一道斜坡充作“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就能把物体比较容易地搬运到高处去了,你能解释清楚这样做的道理吗?
2.实践探索
用同一辆自行车爬上同一座高桥,第一次按直线爬上桥,第二次按“S”型路线爬上桥,比较哪一次要省力些?
第三篇: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13、5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2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3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二)能力培养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3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是重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是难点。斜面可以省力是疑点。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采用以直观式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渗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三、教具学具
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一)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其他简单机械”(板书)。
2.课前热身
到建筑工地上去观察大吊塔的工作,组织学生热烈讨论,那么笨重的水泥板等重物怎么一下子就吊起来的呢?
3.解读探究(1)整体感知
在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原理时,应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进行:首先,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这是研究问题的主线。然后,将滑轮作为变形杠杆看待,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其中动滑轮可以看成变形杠杆是教学的难点,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解决。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应用探究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2)四边互动 互动1
教科书中图12.5-1所示的科学漫画说明什么科学道理?
明确 图中的滑轮是一个定滑轮,左图说的是一个瘦子,看到一个胖子正在用定滑轮把重物拉上去;中图表示胖子让瘦子替自己拉着重物,自己上楼去取重物;右图表示胖子到了楼上,看到瘦子没有拉住重物,反而被重物拉上去。这个故事是讽刺一个不懂得定滑轮作用的人在使用定滑轮时闹出的笑话。这则科学漫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定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带着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滑轮。
互动2 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方向。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先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再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假设,然后由学生分组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设,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论证所提出的假设时,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铺平道路。实验中应要求学生注意:(1)拉力的大小跟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而拉力的方向的钩码的运动方向并不相同;(2)为了减小实验中的误差,在弹簧测力计的称量限度内尽可能选用重的钩码,使弹簧测力计本身受到的重力和定滑轮的轮与轴之间的摩擦的影响相对减小。
互动3
动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省力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初中不宜展开,若学生问到,可告诉他们支点是随时变化的,而我们这里研究的是某一时刻的情况。在探究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时,要注意的是:(1)跨过动滑轮的两段绳子一定要平行(初中不要涉及两段绳不平行的情况);(2)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因此,在实验时,在不超过弹簧测力计的称量限度的前提下,钩码应尽量重些,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归纳出使用动滑轮的作用。
互动4
定滑轮和动滑轮可以组成滑轮组,滑轮组有什么作用?
明确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滑轮组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对于滑轮组的实验,学生第一次接触时,往往不易做好,建议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进行。让学生将教师多次演示实验的数据填写在教科书的表格内,以便师生共同分析、归结总结出滑轮组省力的规律。学生在判断滑轮组“由几股绳子承担物重”时,往往会感到困惑,这里不妨做一个破坏性实验,即剪断其中一股,让学生观察所发生的现象。以加深印象,并明确其余几股绳都是承担重力的。至于手拉的那股绳如果直接由定滑轮拉出,所承担的重力已记入跨接定滑轮的另一端的绳重,不应重复考虑。在做滑轮组的演示实验中,常易出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偏大的情况,为此建议采取分步处理的方法来解决,即实验时适当增加钩码的数目,以便相对地减小动滑轮的自重和摩擦带来的影响;从而较顺利地得出正确的结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移动距离h的几倍,即s=nh;绳子移动的速度v绳是物体移动速度v物的几倍,即v绳=n·v物。
互动5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简单机械?
明确 轮轴和斜面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螺丝钉和盘山公路也是斜面的变形。用扳子拧螺母时螺丝部分相当于轮,手柄部分相当于轴,自行车的车闸、车把、脚蹬子和飞轮等都是简单机械。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找一块木板,用书把木板的一端垫高,木板就构成了一个斜面。把一个木块放在斜面底端,用测力计沿斜面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用书把斜面加高,重新测出拉木块所需的拉力,就会发现,斜面越陡所需拉力就越大。
互动6
人类为了方便而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人类为了方便而使用了简单机械。如旗杆上端的定滑轮改变了力的方向,方便了升旗。不管使用何种简单机械,在省力的同时一定费了距离;在省距离的同时一定费了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存在的。其中原因,我们将在今后的物理学中学到。
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一些杠杆以外的其他简单机械,如滑轮、滑轮组、轮轴和斜面等,主要学习了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都是变形了的杠杆,初步研究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2)方法归纳
本课运用了以观察、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了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当把一个很重的物体搬运到高处去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工人师傅找来一块结实的木板,在地面和高处架一起一道斜坡充作“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就能把物体比较容易地搬运到高处去了,你能解释清楚这样做的道理吗?
2.实践探索
用同一辆自行车爬上同一座高桥,第一次按直线爬上桥,第二次按“S”型路线爬上桥,比较哪一次要省力些?
第四篇: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教学目标
⒈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能识别;
⒉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⒊认识滑轮的实质。
⒋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的实质。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图13.5-1的漫画,激发学生学习滑轮这种简单机械的兴趣。问题:为什么胖子能拉住包,瘦子却被包拉上去呢?这里利用到的机械叫做滑轮。
二、新课教学
(一)定滑轮
⒈构造:带有凹槽的轮、转轴、外框;
⒉定义:工作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看课本图,分辨哪个是定滑轮。⒊定滑轮的特点:
演示实验:按课本本节实验要求进行。参照课本图装置进行。
说明: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得的 数值有两个,一是钩码重,另一个是通过定滑轮拉 钩码时弹簧秤的示数。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⒋定滑轮实质:支点在转轴,力臂为轮子半径的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
⒈定义: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⒉动滑轮的特点:
演示实验:参照图进行实验。
说明:重物用3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用弹簧秤通过动滑轮来拉钩码,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值分析得出,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教师指出: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此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但是动滑轮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要多费距离。
⒊动滑轮实质:支点在轮边缘,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三)、滑轮组
⒈提问: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既想改变力的方向,又要省力,该怎么办? ⒉定义: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⒊滑轮组的特点:
①优点: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要多费距离。②缺点:结构复杂,需要较多的滑轮 ⒋滑轮组中F与G的关系
看有n段绳子支持物重(最后一段向下的不能算),那么F=G/n ⒌按照要求组成滑轮组
滑轮组虽然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要多费距离。如果F=G/n,那么S=nh
六、小结:略
七、作业:另附
第五篇: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9)
1、师恩难忘
2、陶校长的演讲
3、古诗两首
习作1
练习1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和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4、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5、模仿《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通过具体事例把人物写细腻、感人,抓住
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难点:想象诗歌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考题、考点点击:
在这个单元中的考点有生字,题型有看拼音写词语、形近字、给构字部件换偏旁;词语,题型有在句中填写词、根据意思写词语、关联词填空、造句;对课文重点句段的背诵与理解。如课后第9页练习的第2题、第3题,13页课后练习第5题,古诗的作者、诗意以及思想感情,习作中的抓住特点写一位老师。
五、突破重、难点设想:
围绕课后的习题,精心组织教学,抓住重点句段,反复品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5、装满昆虫的衣袋
6、变色龙
7、金蝉脱壳
习作2
练习2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和新词。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新词。
3、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感受变色龙、金蝉脱壳的神奇,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新词及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 难点:感受大自然中万物的美丽与神奇,激发学生热爱、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四、考点、考题点击:
本单元的考点有:生字,题型有看拼音写词语、形近字组词、理解相关新词、并造句、理解课文内容填空、句子的相关训练,如比喻、拟人、排比、把字句、被字句、扩句、缩句等。习作抓住外形、动作、习性等特点写一种动物,写具体。
五、突破重、难点设想:
抓住课文重点段落多读,并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怎样抓住特点把文章写具体。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8、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9、推敲
10、嫦娥奔月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12、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习作3
练习3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理解“推敲”的含义。
4、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5、理解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和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相关的内容。
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品质。
四、考题、考点点击:
本单元常见的考题有:看拼音写词语、理解新词、造句、理解课文内容填空、句子的相关训练、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填空、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先观察它的外形,再观察它的动作写下来,写得具体、生动。
五、突破重、难点设想: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多读多体会,从而感受人物的品质。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3、在大海中永生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5、艾滋病小斗士 练习4
习作4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和新词。
2、学会用“爱戴、奔腾不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3、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和词语。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会写向别人倾诉心理话的习作。
四、考题、考点点击:
本单元常见的题型有:看拼音写词语,并且要注意分清前后鼻音,整体认读音节,形近字组词,会用“爱戴、奔腾不息”造句,优美词句的积累,如按照课文填词、填空、填句,以及各种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还有理解课文内容填空,如第13课课后第4题、14课最后两个自然段含义的理解和15课课后第3题。学会向别人倾诉的习作。
五、突破重难点设想:
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抓住重点句子品读体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以及思想感情。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6、黄山奇松
17、黄果树瀑布
18、莫高窟
习作5 练习5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和新词,部分词语能理解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作用。
3、根据作文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件事具体叙述,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和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和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四、考题、考点点击:
本单元的考点有:字词,常见的题型有:看拼音写词语,换字组词,四字词语的积累与运用。句子方面常见的题型有:扩句、缩句、陈述句与反问句之间的转换,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按照课文内容填空,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会做课内阅读题。习作是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突破重难点设想:
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重读、重品,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群体阅读的智慧,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从而去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秀丽与壮美。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19、天火之谜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21、诺贝尔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习作6
练习6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2、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和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以及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懂得人在旅途,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3、能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根据图画内容,把故事写具体、写完整、写生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难点:感受人物品质,懂得滴水穿石的道理。
四、考题、考点点击:
这组课文侧重写科学家,因此课文中出现的描写人物品质的新词和四字词语是考试的命题点,常见的题型有:看拼音写词语,解释词语,补充词语,另外各个人物对应的品质也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会涉及到的题目有填空、课文阅读理解填空,课内阅读分析等题型。
五、突破重难点设想:
从课题入手,引领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发挥群体阅读的智慧,解决课后的问题。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24、少年王冕
25、黄鹤楼送别
26、清平乐
村居
习作7
练习7
说名道姓(语文综合实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和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两个多音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品质,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别》和《清平乐
村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本单元生字,和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难点:
1、感知林冲和洪教头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和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3、体会李白与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4、体会农夫一家其乐融融、与世无争的悠闲的田园生活情趣。
四、考题、考点点击:
这组课文重点体现了人物的品质。常见的题型有:形近字组词,看拼音写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如解释词语,写近、反义词,按要求写句子,如扩句、缩句、反问句、造句等,默写课文、诗句、片段,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诗意的理解填空等都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常见考题。
五、突破重、难点设想:
多读课文,同时配合现代教育多媒体的运用,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人物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