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其他简单机械的教学设计
其他简单机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认识滑轮的特点,并进一步熟悉用观察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教学用具:
滑轮2个、细线、200克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的种类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举例说明省力杠杆,等臂杠杆,费力杠杆。
我这样设计一方面了解了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在本节课中要用到这些知识,这样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
1、引入: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漫画,说说漫画的意思。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滑轮,所以在这儿我没有过多的导入,这样就为下面的学生探究节约了更多时间。另外让学生看漫画说意思,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本节内容。
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
(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以前在上这节课时都是我自己边做实验边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定、动滑轮的特点。这样虽然节约时间,但是学生由于没有亲身实践,对得出的结论不理解,应用起来就很困难。今年我在备课时想着为什么不能换种方法呢?在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摸索着来利用滑轮完成探究,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当时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争着到讲台上来做实验。我有意找了两个学习程度稍差的学生来做实验,当他们拉着自己设计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时,同学们都禁不住为他们鼓掌。我也趁机表扬了他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学生把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设计完后,我启发学生对照着黑板上的方法来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
(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学生在研究动滑轮时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刚好是钩码重力的二分之一,这时我启发学生观察在提起钩码的同时把动滑轮也提了起来,从而为引入理想情况下拉力和实际情况下拉力为什么不同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探究环节中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光顾看钩码移动或光看弹簧测力计移动,这时我让两个学生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并且告诉学生让钩码从整刻度线时开始拉动,这样纪录方便、准确,缩短了实验所用时间。虽然这样的设计比以前的讲授式教学要多花不少时间,但是我觉的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究认识滑轮,理解它们的工作特点,即使多花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3、认识滑轮组
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
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
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
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4、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因为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要利用这个规律来设计滑轮组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自己直接把规律告诉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今年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进行了改革。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接受这些知识。
5、本节内容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再根据情况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想想议议和科学世界的内容,为下节课学习轮轴和斜面做好准备。
6、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什么样的滑轮、滑轮组。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学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他们不仅动手进行了实验,并且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中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没有预见到学生想象能力不够,学生很容易想到定滑轮的绕线方法,但是在设计动滑轮绕线时,我接连找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最后叫的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第二篇:《简单机械》教学设计与反思
《简单机械》教学设计及反思
李春勇
《简单机械》是物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五节,该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综合考察学生对该章各知识点的掌握。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认识滑轮的特点,并进一步熟悉用观察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教学用具:
滑轮2个、细线、200克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举两个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实例。
我这样设计一方面了解了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在本节课中要用到这些知识,这样也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
1、引入: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漫画,说说漫画的意思。
由于学生在小学时就已经接触过滑轮,所以在这儿我没有过多的导入,这样就为下面的学生探究节约了更多时间。另外让学生看漫画说意思,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使学生带着“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本节内容。
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
(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以前在上这节课时都是我自己边做实验边进行讲解,告诉学生定、动滑轮的特点。这样虽然节约时间,但是学生由于没有亲身实践,对得出的结论不理解,应用起来就很困难。今年我在备课时想着为什么不能换种方法呢?在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演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摸索着来利用滑轮完成探究,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当时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争着到讲台上来做实验。我有意找了两个学习程度稍差的学生来做实验,当他们拉着自己设计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时,同学们都禁不住为他们鼓掌。我也趁机表扬了他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学生把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设计完后,我启发学生对照着黑板上的方法来观察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并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总结。
(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学生在研究动滑轮时会看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不刚好是钩码重力的二分之一,这时我启发学生观察在提起钩码的同时把动滑轮也提了起来,从而为引入理想情况下拉力和实际情况下拉力为什么不同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探究环节中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光顾看钩码移动或光看弹簧测力计移动,这时我让两个学生一起来做这个实验并且告诉学生让钩码从整刻度线时开始拉动,这样纪录方便、准确,缩短了实验所用时间。虽然这样的设计比以前的讲授式教学要多花不少时间,但是我觉的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究认识滑轮,理解它们的工作特点,即使多花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3、认识滑轮组
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
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
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
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
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4、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2、3、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因为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要利用这个规律来设计滑轮组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都是自己直接把规律告诉学生,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机械的接受,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今年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进行了改革。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比较容易接受这些知识。
5、本节内容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再根据情况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想想议议和科学世界的内容,为下节课学习轮轴和斜面做好准备。
6、布置作业
①观察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什么样的滑轮、滑轮组。
②同步训练中的基础巩固部分必做,综合拓展可以先选做。
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学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他们不仅动手进行了实验,并且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中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没有预见到学生想象能力不够,学生很容易想到定滑轮的绕线方法,但是在设计动滑轮绕线时,我接连找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最后叫的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第三篇:其它简单机械教学设计
其它简单机械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通过观察和对比的方法探究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作用,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的兴趣,产生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从学生角度看,通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已经认识了杠杆及其分类,知道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作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了解了探究的基本过程,乐意参与探究活动。本节探究的是另外一种简单机械——滑轮,多数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滑轮,但没有仔细观察和研究。本节的探究,可以让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区别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学会组装滑轮组,激发学生对实践中的简单机械的产生好奇心,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产、生活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对实践中的滑轮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2.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区别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是学习滑轮组的基础。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滑轮组的作用
对于滑轮组的绕绳方法学生难于掌握,绳子段数的判断及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关系难以理解,所以探究滑轮组的作用,则是教学的难点。
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多媒体辅助、跟踪练习
滑轮和滑轮组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也是滑轮的有关知识也是功、机械效率部分的基础。多数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滑轮,但没有仔细观察和研究。所以要让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形成对滑轮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整个探究活动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使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 重难点的突破: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趁着兴趣、带着问题,想办法利用一个滑轮用两种方法把钩码提上来。努力让学生摸索着完成任务。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滑轮轴是否移动,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进一步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在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后,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大胆地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为了降低难度,先从最简单的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开始,组合中会出现两种组合方式。鼓动他们继续探究滑轮组的作用,为了保证时间,集中精力,各小组选其一探究。
对于绳子段数的判断及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可以以一种滑轮组为例进行受力分析。一定要讲清为什么选择动滑轮为分析对象。通过受力分析不但能理解绳子段数的判断,还能根据分析列出受力的关系式,为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教学做好铺垫。
几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反思”,滑轮是变形的杠杆,从理论分析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一半力的道理。
五 当堂达标教学模式运用
这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对生活中的情景比较熟悉,但是对其原理还是陌生的。要想提高课堂效率,使更多的同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切身体会,然后辅以讲解,最后还要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制定达标测试以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总结交流为主要模式。
六 板书设计
13.5 其它简单机械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定滑轮:滑轮轴固定不动
特点: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F=G
2、动滑轮: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特点: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且费距离
F=1/2G 或 F=1/2(G+G动)
二、滑轮组
特点: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F=1/nG 或 F=1/n(G+G动)
费距离:
s=nh 2
第四篇:简单机械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 课堂复习: 教师:杠杆有几类?
学生: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其中省力杠杆费距离,费力杠杆省距离。新课教学:
教师:旗杆上的滑轮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学生:可以省力。
教师演示:安装定滑轮、安装动滑轮。
教师提问: 滑轮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利用实验探究。(板书)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师提问: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钩码、滑轮、铁架台、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教师要求:分组进行实验、要求设计表格并且把数据记录入表格。学生活动:安装滑轮、测量。学生笔记之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线、铁架台和刻度尺。
测钩码的重量测物体上升的距离线上升的距离结论定滑轮1 2 动滑轮1 2 学生笔记之一:(表格)钩码质量 上升高度
教师设计的表格和实验数据: 种类
钩码重力(N)拉力的大小(N)钩码移动的距离(m)力移动的距离(m)钩码移动的方向力移动的方向定滑轮110.190.19上下动滑轮10.50.10.2上上 教师分析评估: ⑴ 弹簧测力计倒挂。⑵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① 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不费距离。② 动滑轮:省一半力,费距离,不改变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确探究目标,增强教学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可以大致分为:问题的提出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分析评估等三个阶段。
⑴实验设计,探究目标要明确
教师在第一阶段初始的复习提问,想通过杠杆的特点引导探究滑轮的特点,是一种类比的思想体现。对于新课的问题情景设置(旗杆上的滑轮)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生对于滑轮的认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较层次。从学生的感性认识过渡到科学探究的理性认知,教师要发挥坚定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探究的目标。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过渡与引导,仅仅以为复习提问中有类比的思想,错误以为学生已经知道探究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出问题:“滑轮有哪些特点?”。就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则学生的实验探究目标会出现很大的差别。探究目标不会有针对性。接下来的探究方向就不会明确,达到的探究效果也会很有限。⑵从笔记中发现问题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一)中发现:①学生关注的是钩码上升的距离和绳子(应该是力移动的距离)上升的距离,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距离关系;②只注意到钩码的重量,没有注意到拉力的大小,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③表格中也没有发现力的方向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笔记。
从学生设计的表格(笔记之二)中发现:学生只是孤立的列出了钩码质量和上升高度,显然没有意识到要探究的具体目标,这样的探究结果不可能找到滑轮的特点,也不会意识到动滑轮和定滑轮可能会有区别。同时表格中列举钩码的质量是概念理解错误,质量不会因利用滑轮而改变,也就没有探究价值。应该探究利用滑轮之前、后力的关系。这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笔记。
⑶教师参与的切入点
如果教师在探究的实验设计之前利用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定滑轮之前、后可能会出现力的大小有变化、力的方向有变化。学生会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比较利用滑轮前后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如果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感受动滑轮和定滑轮拉动物体移动的距离,学生也会发现两者前后移动距离的比较应该是探究目标之一。
假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后,以参与者身份继续引导学生理顺要探究比较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移动的距离关系。则学生在实验表格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的目标针对性会更强,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可能性会更大。否则即使是进行了实验探究,也只是流于形式,实验结论只会由教师最后传授、给出。学生不可能从中领悟到探究的意义和价值。2.明确探究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能力
能力目标贯穿探究的全过程。一节科学探究课,不能只满足于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在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目标以外,还有科学探究内容目标。科学探究既是科学方法又是科学内容。以本节为例,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要求是认识定滑轮和认识动滑轮。为了解层次,也是知识要求的最低层次。本节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内容目标还涉及到:理解、应用等能力层次的培养和要求。
⑴ 科学探究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应用能力包含测量、使用、简单计算和解释现象等。教师在介绍滑轮的时候,选择的是自己演示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如果改为学生探究安装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师提出一个小小的探究目标:给你一个滑轮,试一试,能够进行几种形式的安装?动一动,观察它们的效果相同吗?学生会在动手实践中熟悉使用滑轮的安装方法,观察、发现滑轮安装的不同方法,比较并对滑轮进行分类,对动滑轮和定滑轮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接下来的动手实际使用和测量过程中会更熟练,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水到渠成。⑵科学探究中的理解能力培养
理解能力包含:释义、举例、分类、说明、比较、判断、归纳、推理等。
设计表格,是本节培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
(一)发现:这是一个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比较动滑轮和定滑轮的意识;同时注意到探究目标中使用机械前后力的移动距离比较。从提供的学生设计表格
(二)发现:有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比较与判断动滑轮与定滑轮、比较与判断使用机械前、后力移动距离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引导、训练学生设计实验表格的方法,培养设计实验表格的能力。实验表格不仅具有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的单一功能,更重要是对实验现象、数据通过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推理,发现并且得到科学结论。所以表格的设计与应用,可以在得到实验结论的同时培养理解能力。
在教师的列表中,有意识的进行了两类比较:动滑轮与定滑轮;使用机械前后,力的大小、方向和移动距离的比较。如果要训练归纳能力,还可以设计成如下表格形式:
不难发现:比较“列”可以实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特点比较;比较“行”可以实现使用机械前后不同的特点比较。通过增加第一行,可以把第二行复杂的数据归纳为使用机械前后力的大小、方向和移动距离的数量关系。实际上也暗含功的要素和功的原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使用机械以后的情况(实验结论):
通过比较“列”可以得到定性关系:第一列①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力;第二列②定滑轮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动滑轮费距离;第三列③定滑轮不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改变动力的方向。
比较“行”还可以得到使用机械前后的定量关系(实验结论):①比较第一行,定滑轮拉力等于物体的重力;拉力移动的距离等于物体移动的距离;②比较第二行,动滑轮拉力等于物体重力的二分之一;拉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
对于表格的设计与训练,可以有效的培养比较、判断、归纳、推理能力。在探究活动中,除了基本的知识传承,把探究作为科学内容,与知识一样重要,真正做到在探究过程中即学会知识与方法又培养能力。3.过程评估与终结评估并行
第二阶段的学生探究活动同第三阶段的分析与评估一样,有许多内容要进行评估,并且是同等重要。⑴案例中的评估
从案例中看到,由于测量数据出现差异,达不到实验结论的要求,教师对定滑轮的实验操作进行了评估:因为弹簧测力计倒挂,导致数据出现误差。对于探究过程和数据分析等许多需要评估的内容没有介入,评估的时间因素也没有体现。⑵评估的简单分类
从评估时间上分类,可以把评估分成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按照评估的内容,可以分成实验操作评估、实验数据分析评估、实验器材选择评估和实验设计方案评估等等。实验操作评估一般进行过程评估比较合适。其他一些则放在终结评估比较合适,但也会出现交替的情况。⑶过程评估要及时
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探究活动中,以下几个实验操作会出现问题和困难:①学生利用动滑轮测量拉力移动的距离;②利用动滑轮测量拉力时,拉力的方向与竖直方向有一定夹角,夹角不同弹簧测力计读数不同;③利用动滑轮测量拉力时,动滑轮本身的重量对测量结果的影响;④利用定滑轮时拉力的方向是否一定要竖直向下等。
以上问题在实验设计的时候,学生一般不会考虑,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几乎都会遇到。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原因,如果有些问题不能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评估和纠正,则得到的实验数据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对以上可能会出现的现象如果只进行终结性评估,当大面积的学生出现以上问题时,则会由于没有时间重新进行实验探究而导致实验数据及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的不可靠,得到定量的关系很困难。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教师只好选择个别优秀学生的实验数据作为样本进行板书分析,对其他学生的真实实验数据不了了之。长此以往,探究只是流于形式,对于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的达到会带来无形的困难。
需要过程性评估的内容必须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及时评估,此时的评估是着眼于解决问题的需要、着眼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不仅是为了考试需要流于形式的为了评估而评估。
回过头来再看案例,动滑轮的拉力和钩码重量的实验数据关系可靠性与真实性不言而喻。学生学习到的评估知识与方法显然不能达到目标,评估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实现。⑷终结评估要到位
对案例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发现,可比较的数据次数太少,不具有代表性也不具有普遍性。可以多选择几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对于定滑轮拉力的方向,因为它对于实验结论的影响不是很大,可以进行终结评估。如果能够收集一些利用定滑轮时,拉力的方向不同,拉力的大小相同。可能会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探究定滑轮的本质就成为发现问题很好的素材。对于此种评估作为终结性评估比较合适。对于实验分析和结论的描述,是学习的一个难点,由于部分学生并不具有比较、判断、归纳的能力,描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可能不全面或者不正确,此时对学生描述的实验结论进行评估不仅可以得到比较规范的结论,更能借此机会训练学生进行比较、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总之,过程评估和终结评估都有各自的功能。需要过程性评估的要及时进行过程评估,不要等到实验终结时再进行评估。把评估内容按照评估需要和时间分开,发挥各自的功能。
第五篇: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反思一: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学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他们不仅动手进行了实验,并且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中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没有预见到学生想象能力不够,学生很容易想到定滑轮的绕线方法,但是在设计动滑轮绕线时,我接连找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最后叫的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反思二: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于“杠杆应用”的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既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间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了共同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反思三: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的教学,让我非常的累。记得在前几届的教学中都是非常顺手的一个内容,为什么到了今天会是这样的感觉呢?想象可能是一下几个原因:
1、以前的六年、年级都是自己从三年级带上去的,而今年是临时接班,对学生情况不了解,不熟悉。
2、学校不同,学生完全不同。很多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实验密度一样,像三年级学生一样拿到实验材料就兴奋,纪律比较难控制。
3、学生的人数太多,有50多人,密密麻麻的坐满教室,看看都晕。
反思:
1、还是要备好课,要考虑学校、学生、教材等不同情况。
2、材料准备充分,吸引学生的眼光。
3、安排适当的作业时间,现在的作业情况实在不敢恭维。
反思四: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定下心来反思了一下,觉得对“定滑轮沿不同方向提升物体用力的大小都相等、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这两个问题是在课结束时以思考题的形式提出来的,这样处理得不是很贴切。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完全可以由学生通过实验很容易得出结论,没有必要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本节课教学引入和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视频,反映出该教师能注意教学实施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但在新课引入过程中,只放刘翔比赛的镜头,没有播放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这更有利于情感教育和引出滑轮这一课题)多少有点遗憾。总体来说,本节课堂过程是积极的、努力的,能渗透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能积极培养学生带着教材走向生活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