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教学目标
⒈知道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能识别;
⒉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⒊认识滑轮的实质。
⒋了解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的实质。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课本图13.5-1的漫画,激发学生学习滑轮这种简单机械的兴趣。问题:为什么胖子能拉住包,瘦子却被包拉上去呢?这里利用到的机械叫做滑轮。
二、新课教学
(一)定滑轮
⒈构造:带有凹槽的轮、转轴、外框;
⒉定义:工作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看课本图,分辨哪个是定滑轮。⒊定滑轮的特点:
演示实验:按课本本节实验要求进行。参照课本图装置进行。
说明: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得的 数值有两个,一是钩码重,另一个是通过定滑轮拉 钩码时弹簧秤的示数。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⒋定滑轮实质:支点在转轴,力臂为轮子半径的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
⒈定义: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⒉动滑轮的特点:
演示实验:参照图进行实验。
说明:重物用3个钩码表示。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用弹簧秤通过动滑轮来拉钩码,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值分析得出,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教师指出: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此时钩码由两段绳子吊着,每段绳子只承担钩码重的一半。但是动滑轮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且要多费距离。
⒊动滑轮实质:支点在轮边缘,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三)、滑轮组
⒈提问: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既想改变力的方向,又要省力,该怎么办? ⒉定义: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 ⒊滑轮组的特点:
①优点: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要多费距离。②缺点:结构复杂,需要较多的滑轮 ⒋滑轮组中F与G的关系
看有n段绳子支持物重(最后一段向下的不能算),那么F=G/n ⒌按照要求组成滑轮组
滑轮组虽然既节省了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但是要多费距离。如果F=G/n,那么S=nh
六、小结:略
七、作业:另附
第二篇: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五、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2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3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二)重点、难点、疑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是重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是难点。斜面可以省力是疑点。
二、教学步骤(一)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其他简单机械”(板书)。
2.课前热身
到建筑工地上去观察大吊塔的工作,组织学生热烈讨论,那么笨重的水泥板等重物怎么一下子就吊起来的呢?
3.解读探究(1)整体感知 在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原理时,应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进行:首先,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这是研究问题的主线。然后,将滑轮作为变形杠杆看待,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其中动滑轮可以看成变形杠杆是教学的难点,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解决。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应用探究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2)四边互动 互动1
教科书中图12.5-1所示的科学漫画说明什么科学道理? 明确 图中的滑轮是一个定滑轮,左图说的是一个瘦子,看到一个胖子正在用定滑轮把重物拉上去;中图表示胖子让瘦子替自己拉着重物,自己上楼去取重物;右图表示胖子到了楼上,看到瘦子没有拉住重物,反而被重物拉上去。这个故事是讽刺一个不懂得定滑轮作用的人在使用定滑轮时闹出的笑话。这则科学漫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定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带着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滑轮。
互动2
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方向。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先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再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假设,然后由学生分组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设,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论证所提出的假设时,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铺平道路。实验中应要求学生注意:(1)拉力的大小跟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而拉力的方向的钩码的运动方向并不相同;(2)为了减小实验中的误差,在弹簧测力计的称量限度内尽可能选用重的钩码,使弹簧测力计本身受到的重力和定滑轮的轮与轴之间的摩擦的影响相对减小。
互动3
动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省力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初中不宜展开,若学生问到,可告诉他们支点是随时变化的,而我们这里研究的是某一时刻的情况。在探究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时,要注意的是:(1)跨过动滑轮的两段绳子一定要平行(初中不要涉及两段绳不平行的情况);(2)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因此,在实验时,在不超过弹簧测力计的称量限度的前提下,钩码应尽量重些,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归纳出使用动滑论的方法。
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一些杠杆以外的其他简单机械,如滑轮、滑轮组、轮轴和斜面等,主要学习了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都是变形了的杠杆,初步研究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2)方法归纳
本课运用了以观察、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了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当把一个很重的物体搬运到高处去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工人师傅找来一块结实的木板,在地面和高处架一起一道斜坡充作“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就能把物体比较容易地搬运到高处去了,你能解释清楚这样做的道理吗?
2.实践探索
用同一辆自行车爬上同一座高桥,第一次按直线爬上桥,第二次按“S”型路线爬上桥,比较哪一次要省力些?
第三篇: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13、5其他简单机械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2 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3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二)能力培养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点 多姿多彩的简单机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理学原理。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探究,增强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团结精神。3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广泛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 重点、难点、疑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本质及其作用是重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是难点。斜面可以省力是疑点。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采用以直观式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渗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三、教具学具
滑轮、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一)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认识到了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其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械对我们还有帮助。如升旗时,我们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红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这里就应用到了滑轮,今天我们一起讨论“其他简单机械”(板书)。
2.课前热身
到建筑工地上去观察大吊塔的工作,组织学生热烈讨论,那么笨重的水泥板等重物怎么一下子就吊起来的呢?
3.解读探究(1)整体感知
在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原理时,应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进行:首先,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这是研究问题的主线。然后,将滑轮作为变形杠杆看待,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其中动滑轮可以看成变形杠杆是教学的难点,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学生自己通过探索研究来解决。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应用探究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2)四边互动 互动1
教科书中图12.5-1所示的科学漫画说明什么科学道理?
明确 图中的滑轮是一个定滑轮,左图说的是一个瘦子,看到一个胖子正在用定滑轮把重物拉上去;中图表示胖子让瘦子替自己拉着重物,自己上楼去取重物;右图表示胖子到了楼上,看到瘦子没有拉住重物,反而被重物拉上去。这个故事是讽刺一个不懂得定滑轮作用的人在使用定滑轮时闹出的笑话。这则科学漫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定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带着这样的兴趣开始学习滑轮。
互动2 定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理论和实验都证明了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是能改变力的方向。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先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再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假设,然后由学生分组实验来检验这个假设,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论证所提出的假设时,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果铺平道路。实验中应要求学生注意:(1)拉力的大小跟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而拉力的方向的钩码的运动方向并不相同;(2)为了减小实验中的误差,在弹簧测力计的称量限度内尽可能选用重的钩码,使弹簧测力计本身受到的重力和定滑轮的轮与轴之间的摩擦的影响相对减小。
互动3
动滑轮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省力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初中不宜展开,若学生问到,可告诉他们支点是随时变化的,而我们这里研究的是某一时刻的情况。在探究动滑轮的省力情况时,要注意的是:(1)跨过动滑轮的两段绳子一定要平行(初中不要涉及两段绳不平行的情况);(2)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的重力可忽略不计。因此,在实验时,在不超过弹簧测力计的称量限度的前提下,钩码应尽量重些,这样可以更方便地归纳出使用动滑轮的作用。
互动4
定滑轮和动滑轮可以组成滑轮组,滑轮组有什么作用?
明确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滑轮组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对于滑轮组的实验,学生第一次接触时,往往不易做好,建议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进行。让学生将教师多次演示实验的数据填写在教科书的表格内,以便师生共同分析、归结总结出滑轮组省力的规律。学生在判断滑轮组“由几股绳子承担物重”时,往往会感到困惑,这里不妨做一个破坏性实验,即剪断其中一股,让学生观察所发生的现象。以加深印象,并明确其余几股绳都是承担重力的。至于手拉的那股绳如果直接由定滑轮拉出,所承担的重力已记入跨接定滑轮的另一端的绳重,不应重复考虑。在做滑轮组的演示实验中,常易出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偏大的情况,为此建议采取分步处理的方法来解决,即实验时适当增加钩码的数目,以便相对地减小动滑轮的自重和摩擦带来的影响;从而较顺利地得出正确的结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移动距离h的几倍,即s=nh;绳子移动的速度v绳是物体移动速度v物的几倍,即v绳=n·v物。
互动5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简单机械?
明确 轮轴和斜面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螺丝钉和盘山公路也是斜面的变形。用扳子拧螺母时螺丝部分相当于轮,手柄部分相当于轴,自行车的车闸、车把、脚蹬子和飞轮等都是简单机械。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找一块木板,用书把木板的一端垫高,木板就构成了一个斜面。把一个木块放在斜面底端,用测力计沿斜面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用书把斜面加高,重新测出拉木块所需的拉力,就会发现,斜面越陡所需拉力就越大。
互动6
人类为了方便而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人类为了方便而使用了简单机械。如旗杆上端的定滑轮改变了力的方向,方便了升旗。不管使用何种简单机械,在省力的同时一定费了距离;在省距离的同时一定费了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存在的。其中原因,我们将在今后的物理学中学到。
5.学习小结(1)内容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一些杠杆以外的其他简单机械,如滑轮、滑轮组、轮轴和斜面等,主要学习了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都是变形了的杠杆,初步研究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2)方法归纳
本课运用了以观察、实验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了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当把一个很重的物体搬运到高处去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工人师傅找来一块结实的木板,在地面和高处架一起一道斜坡充作“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就能把物体比较容易地搬运到高处去了,你能解释清楚这样做的道理吗?
2.实践探索
用同一辆自行车爬上同一座高桥,第一次按直线爬上桥,第二次按“S”型路线爬上桥,比较哪一次要省力些?
第四篇:《第4节 简单机械》教案
《第4节 简单机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机械中识别杠杆。
(2)知道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演示,使学生学会比较、概括,了解杠杆的本质。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杠杆转动效果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春秋时代杠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2)通过对力臂的探究,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相对性和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结构及特点以及它们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机械效率并学会测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如果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注意:杠杆的形状各异,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2、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O)(2)动力(F1)(3)阻力(F2)(4)动力臂(l1)(5)阻力臂(l2)
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的平衡状态 杠杆静止、杠杆匀速转动(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
F2l1F1l1F2l2或F1l2
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3)为何要调节成水平位置平衡?
倾斜状态力臂比杠杆上的刻度小,所以为了直接根据杠杆上的刻度读出力臂,把杠杆调节成水平位置。
4、杠杆的分类
(1)l1l2、F1F2省力杠杆如:铡刀、铁锹;(2)l1l2、F1F2费力杠杆如:钓鱼杆;(3)l1l2、F1F2等臂杠杆如:天平。
注意:在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确定的情况下,沿与支点和力的作用点的连线垂直的方向用力,力臂是最长的,力是最省的。
5、人体上的杠杆
二、滑轮
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滑轮根据它的不同使用方法可分为三种类型。
1、定滑轮
(1)定义:在工作的时候,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使用时,轮子在不停地转动,但位置不变。
这种定滑轮我们日常生活经常见到如升国旗。旗杆顶上装一个定滑轮,人站在地上就能把旗子升到高处。
使用定滑轮与不使用定滑轮而直接用手去提拉,用力的大小是相等的,即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费距离。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所以,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F1等于阻力F2,即不省力,因此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2、动滑轮
在工作的时候,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不用动滑轮而直接用手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时用力的方向相同,即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使用动滑轮时,两段绳子承担总重,每段绳子只承担总重的一半,所以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要多移动距离。
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所以,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动力F是阻力F的一半。因为省一半力,所以要多移动距离,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阻力移动的距离的二倍。
3、滑轮组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叫滑轮组。它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方便。
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
A、绕成两段绳子时:F=1/2G总,S=2h。这时只有两段绳子总重,最后从定滑轮绕出的一段只改变力的方向,不承担重力,所以动力是总重的二分之一。
B、绕成三段绳子时:F=1/3G总,S=3h。最后一段从动滑轮绕出来直接承担重力,因此这时有三段绳子承担总重,所以动力是总重的三分之一。
(2)分析归纳:使用滑轮组的时候,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动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动力(或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就是重物升高的距离h的几倍。即F=1/nG总,S=nh,n为绳子的段数,省了力就要多移动距离。
(3)绕绳子的规律:段数为偶数时,绳子固定端与定滑轮框架上的挂钩相连;为奇数时,绳子固定端与动滑轮框架上的挂钩相连。
三、机械效率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额外=W总—W有用
2、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注: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3、提高机械效率
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1)减小摩擦(2)减小机械本身的重力
4、斜面——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 例:盘山公路——斜面越缓越省力
第五篇:九年级科学上册《简单机械》教案
九年级科学上册《简单机械》教案
教学目标
.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
2.学会识别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学会绘制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知道人体中也存在杠杆;
4.从杠杆实物到杠杆模型的抽象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
5.通过对杠杆的学习研究,培养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杠杆的五要素
教学难点
绘制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教学媒体和教具
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PPT
教具:老虎钳、剪刀、镊子、筷子、开瓶器、等
总体教学思路:
视频引入——学生活动体验并找出杠杆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杆杆的概念——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难点突破:为什么要确定力臂——如何确定力臂——画图——生活中其他杠杆——人体中的杠杆
一段视频引入新课!
T:这是什么?
S:船桨
T:“船桨”是一种机械,一种简单机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T: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机械,比如:自行车、汽车和飞机(展示模型)
等都是由许多运动部件组成的,每个部件都是一种简单机械。
老师在你们的桌子上今天也准备了一些机械,你能发现它们在使用时的共同特征吗?
活动:小组成员尝试使用老虎钳剪断铁丝、剪刀剪卡片、镊子夹小石块,开瓶器开汽水、体验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怎样的工作状态?这些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T:到各小组中和学生一起分析。
(活动结束的小组,由小组长举手示意,汇报小组的发现)
S:表达、介绍
T:我们把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做杠杆。
T:我们一起来观察分析常见杠杆的工作过程?(PPT)
T:图片中杠杆在动,但是不是杠杆的所有部分都在动呢?
S:不是
T:我们把固定不动点称为杠杆的“支点”。用o表示。
T:开瓶器为什么能绕着固定的点转动
S:受到手给它的一个力
T:我们把能够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做动力。用F1表示。
T:还受到其他的力吗?
S:还有瓶盖给它的力
T:我们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做阻力。用F2表示。
T:回顾:力有三个要素,你还记得吗?
S:回答(大小、方向、作用点)
T:接下来请同学们在任务单用撬棒撬石头的杠杆简图中作出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的示意图(教师巡视、学生展示)。
T:我们再看一个杠杆!我们把一个钩码挂在杠杆的左边定为阻力(不改变阻力的大小和悬挂点的位置)
T:在右边用弹簧测力计提供一个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静止”状态,像这样(演示)
T:弹簧测力计提供的动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S:学生猜想:(方向、作用点等)
(板书:学生的猜想和假设)
T:演示实验结合PPT
T:分别通过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
经过验证发现学生的猜想是对的 S:师生共同完成实验验证猜想假设
T:如果同时改变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动力的大小是否一定改变呢?
S:师生共同完成实验验证猜想假设
T:演示实验结合PPT
当作用点和方向同时改变时,动力的大小可以不变,为什么呢?
T:是不是还存在着一个隐含的“物理量”使得即使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但是使动力相同?如果真得存在,这个量是什么?在哪里?
S:思考
T:我们再看一个变形的杠杆,(展示)
自制的杠杆,引导学生理解“力臂”
S:观察、思考、表达
T:(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相等时,动力的大小就“相等”,我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力臂”)
T:动力作用线就是沿着动力作用方向画的直线。(可以是相反方向的)
找到了支点和动力作用线之后,我们来画一画它们之间的距离。
(黑板演示,规范作图,用实心线,标垂足)
T:画好后用大括号标出,并记为l1,画好了动力臂。
T: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阻力臂,阻力臂就是指?
(黑板演示,规范作图,用实心线,标垂足)
S:(请你在任务单的任务2中分别画出船桨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