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单机械机械效率复习教学案讲解
物理复习教学案——《简单机械和功》部分 【知识梳理】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 转动的硬棒称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是:、、、、。
3、杠杆的平衡条件: ⑴ 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处于 状态;
⑵ 实验前应调节,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目的是: ; ⑶ 实验中,使用杠杆的中心作为支点的目的是 ; ⑷ 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4、杠杆可分为三类:
一是 杠杆:这类杠杆的 比 长,它能省,却费。这类杠杆有、、。
二是 杠杆:这类杠杆的 比 短,它费,却省。这类杠杆有、、。
三是 杠杆:这类杠杆的 和 相等,它不省,也不费。这类杠杆的主要代表是。
⑸ 杠杆的平衡条件:,用公式可写成:。
(二)滑轮:
1、定滑轮:⑴ 特点:① ② ③ ;
⑵ 实质: ;
⑶ F 移动的距离s 和G 移动的距离
h 的关系。
2、动滑轮:⑴ 特点:① ② ③ ;⑵ 实质: ; ⑶ F 移动的距离s 是G 移动的距离h 的。
3、滑轮组:① 特点:即可以,又可以改变。
② 省力情况:若不计摩擦和绳重,有几段绳子拉着动滑轮,则拉力就是物重的。
滑轮组(不计绳子的重力和摩擦,也不考虑动滑轮重力 F 拉= G 物 s = h 滑轮组(不计绳子的重力和摩擦,但考虑动滑轮重力 F 拉=(G 物+G 动 s = h
(三)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 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
2、说明:① 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 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要省距离必须费,既 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 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或 者可以省、也可以改变力的,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针对练习题
1、如图1所示,曲杆AOBC 自重不记,O 为支点,AO =60cm,OD =50cm,OB =30cm,BC =40cm,要使曲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作出最小力F 的示意图及其力臂,并求出最小力的大小。
2、一支杠杆,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为20:1,则阻力跟动力之比为,用它来撬石块,石块重为800牛,则所需动力为 牛。
3、一条扁担长2米,前端挑20牛,后端挑80牛,则肩膀应该离扁担前端 米处,才能使扁担平衡。若两端各增加10牛,则支点应向何方移动?移动多少?
4、如图物体重500牛,AO 长为50厘米,BO 长为 20厘米,则F 1= 牛,F 2= 牛。
5、某人要一端抬起一根重为1000牛的粗细均匀的木头,他至少需 牛的力。
6、如图,杠杆处于平衡状态,A 点所挂钩码均相同,若要 使竖直方向上的拉力F 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杠杆仍然平衡,则采用的方法是:一是,二是。
7、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中能省距离的杠杆是
8、如图为脚踩式垃圾箱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杠杆均为省力杠杆 B、两杠杆均为费力杠杆 C、ABC 为省力杠杆 D、A’B’C’为省力杠杆
10、某人用撬棒撬石头,则所需力最小的是 A、F 1最小 B、F 2最小 C、F 3最小 D、无法确定
11、如图,用所示杠杆拉重物,拉力方向始终跟杠杆保持垂直,拉到B 位置过程中,拉力F 的变化情况是
A、逐渐变小 C、始终不变
则从A 位置
B、逐渐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B、一定在动力一边 D、无法判断 C、相同
D、都有可能
12、处于平衡状态的杠杆,如再加一个力F 后,杠杆仍处于平衡,则力F A、一定在阻力一边 C、作用线通过支点 A、偏大 B、偏小
13、一不法商贩在秤砣上粘了一小铅片,用这样的杆秤测得物体的质量比实际质量
14、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⑴ 把杠杆挂在支架上,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右端 下倾,可将右端螺母向 边旋转,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填 “左”或“右” ;
⑵ 试验中,将杠杆的中点作为支点的目的:,杠杆调水平平衡的目的: ; 实验中共有6个钩码,杠杆上每格距离相等,调节好杠杆后,在杠杆左边离支点2格的A 处挂了3个钩码,如图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请你在杠杆右边挂上钩码(用一种方法。你的方法是 ;
⑶ 实验中改变支点两侧的钩码位置和个数,用同样的方法一般要做三次,得到三组数据并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___;
⑷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15、一物体质量为18kg,其所受重力为 N。如图6所示,小明用定滑轮将该物体在4s 内匀速提高2m,所用拉力为200N。此过程中,小明做的有用功是 J,定滑轮的机械效率是,拉力的功率是 W。(取g =10N /kg
16、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利用如图11所示的
甲、乙两装置,分别用力把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相
同的高度。若用η甲、η乙表示甲、乙两装置的机械 效率,W 甲、W 乙表示拉力所做的功,则
A、η甲=η乙,W 甲=W 乙 B、η甲>η乙,W 甲>W 乙 C、η甲<η乙,W 甲<W 乙
D、η甲>η乙,W 甲<W 乙
17、平直公路上的甲、乙两辆汽车,在相同牵引力作用下匀速行驶,如果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则甲与乙
A、牵引力做功之比为2:3 C、牵引力的功率之比为1:1 机器功率之比是 A、4:5 B、5:3 C、3:5 D、16:
B、牵引力做功之比为3:2 D、汽车所受的阻力之比为3:2
18、甲、乙两台机器,它们做功之比是4:5,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之比是4:3,则甲、乙两台
19、【2009•威海市】甲乙两同学进行爬杆比赛,爬到杆顶(杆长相同 时,甲用10s,乙用9s,若甲乙两人的体重之比为5:6,则甲乙两人爬到杆顶做功之比是,甲乙两人平均功率之比是。
20、【2009•福州市】用滑轮组将一个重为5N 的物体匀速提升10cm,由图2可知,绳端受到的拉力F 为 N,绳端移动的距离s 为 cm,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为。的是
A、拉起的物体质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B、动滑轮的质量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C、拉起物体的速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D、物体被拉起的越高,机械效率越高
22、【2009•雅安市】如图9所示,定滑轮重2N,动滑轮重1N。物体A 在拉力F 的作用下,1s 内将重为8N 的物体A 沿竖直方向匀速提高了0.2m。如果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以下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为0.6m/s C、拉力F 的功率为1.8W B、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D、拉力F 的大小为5N 图2 图 F 图10 图9
21、【2009•湛江市】 如图8所示,用动滑轮把一个物体匀速拉起,不计摩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
23、【2009•齐齐哈尔市】如图10所示,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F 是125N,在10s 内将重物匀速提升2m,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滑轮重是50N C、拉力F 的功率是25W B、物体重是375N D、拉力F 做的功是750J
24、斜面长5米,高1.5米,把重为800牛的物体匀速推向斜面顶端。若斜面是光滑的,则推力为 牛,如果斜面不光滑,所用推力为300牛,则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25、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B、实际生产中使用机械比不使用机械做功的效率高
C、使用机械做功时,如不考虑机械本身重力及所引起的摩擦,则机械的效率是百分之百 D、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26、某人用手将一物体竖直举高3米和用机械效率为80%的斜面将它升高3米,比较这两种情况下人所做的功用斜面使物体上升做的功多还是用手竖直举高物体做的功多
A、用斜面使物体上升做的功多 C、两种情况做的功一样多 B、用手竖直举高物体做的功多 D、无法比较
27、斜面高度为h,长度为L,用一个平行于斜面的力把重为G 的物体匀速拉到斜面顶端。拉力所做的功为W,则斜面和物体间的摩擦力为
W +Gh A、L W -Gh B、L W +GL C、h W -GL D、h
28、如图装置,两个连在一起的定滑轮同轴转动,绳在滑轮上不滑动,设拉力 为F,物体重力为G,大定滑轮半径为R,小定滑轮半径为r,则机械效率为
Gr Gr A、B、2FR FR G(R -r G(R -r
C、D、h 2FR
29、如图,某人用F =28牛的力提起重物,已知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是 70%,求物体的质量。
30、有一斜面长L =8米,高h =2米,把质量m =200千克的物体沿斜面拉到顶端。若受到阻力是物重的0.1倍,求斜面的机械效率。
31、【2009•重庆市】 在“探究影响滑轮组 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右图的 同一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 记录如下:
⑴ 在表中空格处填下适当的数据(机械效率保留一位小数 ;
⑵ 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
⑶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使用同一滑轮组,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⑷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还与其它因素有关,请你作出恰当的猜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
32、小明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甲 乙
⑴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① 表中有一个数据的记录是错误的,错误的数据是,应改为 ; ②
⑵ 小红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多使用一个滑轮也做了实验,如图13甲所示。① 小红多使用一个滑轮,目的是为了改变 ;
② 两位同学使用各自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若忽略绳重及摩擦,它们的机械效
率(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理由是。
33、如图所示,小明学过机械效率后,提出了一个问题: “斜面的倾斜程度与斜面的机械效率有没有关系?”针对 这个问题,他做了在斜面上匀速拉动物块的探究实验,并 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
⑴
35、如图所示,用滑轮匀速提起1200N 的重物,拉力做功的功率为1000W,绳子自由端的上升速度为2m /s,(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⑴ 作用在绳自由端的拉力多大? ⑵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大?
⑶ 若用此滑轮组匀速提起2400N 的重物,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多少?
36、如图,已知木箱A 重G =400N,工人对木箱拉力F =75 N,斜面长s =4 m,斜面高h =0.5 m。求:⑴ 工人做的有用功;⑵ 工人做的总功;⑶ 木箱与斜面间的摩擦力。
37、如图,用滑轮组匀速提起一个重为350N 的物体,物体竖直上升了1m,人拉绳的力为250N。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动滑轮重多少?(不计绳重和摩擦
38、某村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打井抗旱救灾。他们将井下10m 深的水抽到地面。若抽水机每小时抽水7.2×105kg,机械效率为50%。(G =10N /kg ⑴ 抽水机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⑵ 抽水机所做的总功是多少?
39、如图所示,某人将重为150N 的物体匀速提起,在2s 内绳的自由端移动了6m,若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求这一过程中:
⑴ 物体上升的高度是多少? ⑵ 人拉绳的力F 的大小? ⑶ 拉力F 功率?
40、用图示装置提升重为900牛的物体A,加在绳自由端的拉力大小为400牛时恰好可以使物体匀速上升。求:
⑴ 求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⑵ 若不计绳重和摩擦,求动滑轮的重;
⑶ 若提升的重物改为1200牛,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为多少? ⑷ 在⑶问中需要在绳自由端加多大的拉力才能将物体匀速拉起?
41、用动滑轮将重为80牛的物体匀速提升2米,拉力做功200焦。不考虑绳重和一切摩擦。
⑴ 求此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⑵ 如果该动滑轮匀速提升200牛的重物,拉力的 功率为11瓦,则重物上升的速度是多大?
42、一个人用滑轮组匀速提升重G =128N 的物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在4s 内人用F =40N 的力使绳端移动4m。
⑴ 求出绳子的股数n ; ⑵ 算出有用功的大小和总功功率。
43、用1225牛向下的拉力,通过机械效率为80%的滑轮组可以把 重为4900牛的物体匀速提升起来。请画出这个滑轮组的装置图。
44、用图示滑轮组拉着一重为100牛的物体A 沿水平面做匀速运动,所用拉力F 的大小为40牛。⑴ 不计轮和绳的重力以及摩擦,求物体A 所受的摩擦力;
⑵ 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求物体A 所受的摩擦力。
45、如图,用40牛的拉力使物体匀速上升,不计绳重和摩擦,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为75%。求:⑴ 物体和动滑轮的重各是多少?
⑵ 若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50牛,此装置的 机械效率最大可提高到多少?
47、如图,用滑轮组拉着重为600牛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了8米,拉力F 做的功为1280焦,(不计绳重和摩擦 求:⑴拉力的大小; ⑵ 若动滑轮重为12牛,机械效率为多少?
48、用如图装置提升重物,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20N,动滑轮重60N,绳重与摩擦不计。求:⑴ 用此滑轮组最多能将多重的物体匀速提升?
⑵ 用此滑轮组提起重240N 的物体,使它匀速上升,问人加在绳子自由端的 拉力是多大?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当物体以0.5m /s 的速度 上升时,拉力的功率是多大?
⑶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最高可达到多少?
49、如图,用甲、乙两个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已知物重G 1与G 2之比为2∶1,甲滑轮组中动滑轮重G 动甲与G 1之比是1∶5,乙滑轮组中两个动滑轮总重G 动乙与G 2之比是3∶5(不计绳重与摩擦),求:⑴ 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之比? ⑵ 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 1与F 2之比?
50、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测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图,他在2s 内做了0.96J 的有用功使重物匀速上升了0.4m,不计绳重及摩擦,绳子很结实。请你回答:
⑴ 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上运动的速度? ⑵ 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⑶ 该动滑轮的重是多少?
⑷ 此实验装置的机械效率最大可能为多少?
51、产自岩滩红水河的奇石举世闻名。采石工人用如图装置将一块奇石从5m 深的水底提升到离水面1m 高的船上.已知石头在出水前人的拉力F 1=4.5×103N,石头出水后人的拉力F 2=7.0×103N,不计摩擦及动滑轮重,g 取10N /kg,求:⑴ 石头的重力;
⑵ 石头的体积; ⑶ 拉力所做的功。
52、体重为510N 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P 1,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拉物体A 沿水平方向做匀速运动,此时人对地面的压强为P 2,压强变化了2750Pa。已知人一只脚的面积是200cm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不计绳重和摩擦,地面上的定滑轮与物体A 相连的绳子沿水平方向,地面上的定滑轮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沿竖直方向,人对绳子的拉力与对地面的压力始终竖直向下且在同一直线上,求:⑴ 绳对人的拉力;
⑵ 物体A 与地面的摩擦力;
⑶ 若在物体A 上再放一个物体B,滑动摩擦力增大了30N,此时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第二篇:九年级科学3.4简单机械-杠杆复习学案
《杠杆》学案
一、自主学习
1.杠杆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
转动的棒(选填“软”或“硬”)。
2.力的作用线是指:通过
点沿
方向所画的直线。
2.力臂是指:从
点到
线的距离。
3.杠杆五要素:如图所示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如图中
点。
(2)动力:使杠杆的力,如图中的。
(3)阻力:
杠杆转动的力,如图中的。
(4)动力臂:从
点到
线的距离,如图中的。
(5)阻力臂:从
点到
线的距离,如图中的。
4.平衡条件表达式:
即
.
5.杠杆的分类
种类
力臂关系
力大小关系
特点
举
例
省力杠杆
L1
L2
F1
F2
力
距离
费力杠杆
L1
L2
F1
F2
力
距离
等臂杠杆
L1
L2
F1
F2
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6.①
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的力,所以作用点都在上;
②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转动的方向
。(选填“相同”或“相反”)
[易错点]画力臂时,不要把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连线误认为是力臂。
二、小试牛刀
1.下列简单机械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2.如右图O为等臂杠杆的支点,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在两铡钩码下方再分别加挂一个钩码(所用钩码均相同),杠杆会
()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仍然平衡
D.无法确定
3.小明先后用图(a)、(b)所示的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体
行走,图(a)中肩受到的压力
图(b)中肩受到的压力;图(a)
中手施加的动力
图(b)中手施加的动力。(均选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三、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1.如图甲为自行车脚踏驱动轮的示意图。F1为脚对踏板的作用力,F2为链条对驱动轮的拉力,请在图中画出这两个力对脚踏驱动轮转轴的力臂。
2.如图乙所示,轻质杠杆的支点为O,请画出物块G重力的示意图和力F的力臂。
四、拓展提升(各学生独立完成)
1.比较图中普通剪刀、理发剪刀和铁匠剪刀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说明各自的特点。
特点:
特点:
特点:
动力臂
阻力臂
动力臂
阻力臂
动力臂
阻力臂
力
距离
力
距离
力
距离
是
杠杆
是
杠杆
是
杠杆
2.如图所示:轻质杠杆0E可绕0点转动,其中杆上相邻各点间的距离相等。在C点处挂一重为20N的物体G,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
()
A.在A点作用一个竖直向下的力,大小为60N
B.在B点作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大小为60N
C.在D点作用一个竖直向下的力,大小为15N
D.在E点作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大小为12N
3.如图,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
位置A拉至位置B,力F在这个过程中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4.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在A点分别作用的四个力中,最小的是
()
A.Fl
B.F2
C.F3
D.F4
5.(提高题)如图所示,将体积相同的物体G1、G2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将两个物体G1、G2同时浸没在水中,则
()
A.杠杆仍能保持平衡
B.杠杆不能平衡,A端下沉
C.杠杆不能平衡,B端下沉
D.无法确定杠杆的状态
第三篇: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五章《简单机械》教学案
简单机械
【知识梳理】 杠杆
1.杠杆的概念: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和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
(1)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注意点:先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以便于测量力臂;多次实验以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弹簧秤倾斜时,力臂变小了,不能仍然用支点到力点的距离表示力臂,等等。
(2)实验结果及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4.三类杠杆及其实质
(1)省力杠杆:实质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常见的省力杠杆有道钉撬、撬棒、羊角锤、钢丝钳、老虎钳、扳手、汽水瓶盖起子、翻斗车等。
(2)费力杠杆:实质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费力杠杆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常见的费力杠杆有筷子、镊子、钓鱼杆、缝纫机脚踏板、理发剪刀、吊车的撑杆等。(3)等臂杠杆:实质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等臂杠杆的特点是既不能省力又不能省距离。常见的等臂杠杆有定滑轮、天平等。
二、滑轮 1.定滑轮
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不考虑摩擦和绳重时(理想条件):F=G物。2.动滑轮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省力杠杆、动滑轮的特点是能够省力但费距离、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F不考虑摩擦和绳”、动滑·重时,拉力等于物重的一半,即:
1G物2。
若不考虑摩擦和绳重而只考虑滑轮重时,拉力等于物体和滑轮总重的一半,即:F1(G物G动)2
3.滑轮组
滑轮组是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装置。其特点是既能省力又能(不是一定)改变力的方向,F若不考虑摩擦和绳重、动滑轮重时,自由端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的绳子股数)。
1G物n(n为分担物重
F若不考虑摩擦和绳重但要考虑动滑轮重时,存在下列关系式:
1(G物G动)2
4.滑轮组的缆绳方法:确定n后,遵循“偶定奇动”的原则(即当n为偶数时,绳子的起始端为定滑轮。当n为奇数时,绳子的起始端应为动滑轮)确定起始端,从内往外绕;自由端确定 1 的话。也可从外往内绕。
注意点:对于滑轮组要注意关注绳子股数n水平方向使用滑轮组时,要能够转换或换位,三、斜面
如图所示的斜面模型,也是一种常见的简单机械。当斜面光滑时,斜面的
坡度越平坦越省力,但路程越长。
若不考虑摩擦阻力的影响,到拉力所做的功等于克服重力所做的功,即有
下列关系:FLGh;
若考虑存在摩擦阻力f,则拉力所做的功等于克服重力和摩擦阻力所做的总功,即存在下列关系:FLGhfL
【典型例题】
考点一 杠杆的五要素 例1 1.如图中的皮划艇运动员一手支撑住浆柄的末端,另一手用力划桨,此时的船桨可看作是一个杠杆.下图中的船桨模型中最合理的是()
A. B.
C. D.
考点二 杠杆的力臂和平衡条件的应用分析
例2(2009•澄海区模拟)A、B是一根可绕O轴在竖直面内自由转动的木棒,如图所示用一始终与木棒垂直的力F将木棒从竖直位置缓慢拉至水平位置,则力F()
A.大小不变 C.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D.先变大,后变小
考点三 滑轮组的相关计算
例3(2012•乌兰察布)如图所示,用三种方法拉动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使物体以相等速度移动相同的距离.所用拉力分别是F1、F2、F3,这三个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分别是S1、S2、S3,移动速度分别为V1、V2、V3,不计滑轮摩擦,则()
A.F1:F2:F3=2:1:4 S1:S2:S3=2:1:4 B.F1:F2:F3=2:1:4 S1:S2:S3=2:4:1 C.F1:F2:F3=2:4:1 V1:V2:V3=2:1:4 D.F1:F2:F3=2:1:4 V1:V2:V3=2:4:1
【实验探究】
例(2010•丰台区一模)如图所示,A为直立固定的水管,底部活塞B与水管接触良好且无摩擦,其中装入适量的水,水不会流出,活塞与水管壁间没有摩擦.活塞通过竖直硬杆与轻质杠杆OCD的C点相连,O为杠杆的固定转轴.一个滑轮组,其自由端与杠杆的D点相连.滑轮组下面挂着一个重为G的物体E.当水对活塞的压强为4×103Pa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已知OC:CD=1:2,活塞B的横截面积为30cm2,活塞与硬杆总重为3N.动滑轮自重为2N.不计绳重和摩擦. 求:(1)容器中水受到的重力;(2)物体E的质量.(g=10N/kg)
【牛刀小试】
1.(2013•自贡)如图所示,一根粗细均匀的铁棒AB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现用力F将铁棒从水平地面拉至竖直立起.在这个过程中,力F作用在B端且始终与铁棒垂直,则用力F将()A.逐渐变大 C.保持不变
B.逐渐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2.(2013•扬州)下列机械或工具的使用,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羊角锤 B.筷子
C.起瓶器
D
独轮车
.
3.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重100N的物体A,沿水平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为10 N,则物体A与水平桌面的摩擦力大小为()A.100N B.50N
C.20N
D.10N
(2013•玉林)下面是小王利用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每个钩码重0.5N)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沉,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如图1所示,①在杠杆A点处挂4个钩码,则在B点处应挂____个同样的钩码,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把B点处的钩码取下,在B点处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拉力F=____N时,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当拉力F向右倾斜时,仍要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拉力F的大小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小王又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探究,考虑杠杆的_______影响,发现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竖直向上拉使杠杆仍然处于水平位置平衡时,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____3N(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高手过招】
1.(2013•黄冈)李华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提起水中的物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滑轮是定滑轮 B.装置中的AOB是省力杠杆 C.装置的机械效率可以达到100% D.物块上表面露出水面前,所受浮力不断减小
2.(2013•潍坊)如图所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可以看作是绕O点转动的杠杆,它在动力F1和阻力F2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则()
A.F1•OC=F2•OA C.F1•OE=F2•OA
B.F1•OD=F2•OB D.F1•OE=F2•OB
3.(2013•巴中)如图所示,杠杆始终在水平位置平衡,作用在杠杆B点的力在位置1时为F1,在位置2时为F2.则F1与F2的大小关系是()A.F1<F2 B.F1=F2
C.F1>F2
D.无法判断
4.室内垃圾桶平时桶盖关闭不使垃圾散发异味,使用时用脚踩踏板,桶盖开启,根据室内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可确定桶中有两个杠杆在起作用,两杠杆支点为O1、O2.则对应的杠杆分别是()
A.省力杠杆 省力杠杆 C.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
B.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D.费力杠杆 省力杠杆
5.(2013•宜宾改)如图所示,用10N的水平拉力F拉滑轮,使足够长的物体A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N.若不计滑轮重、弹簧测力计重、绳重和滑轮摩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B受到的摩擦力为3N,方向水平向左 B.滑轮移动的速度为0.4m/s C.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8N D.在运动过程中若将拉力F增大到1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仍为3N
6.(2010•黄冈)如图ABCD所示是使用简单机械匀速提升同一物体的四种方式(不计机械自重
和摩擦),其中所需动力最小的是()
A. B.
C.
D.
7.(2012•徐州三模)如图所示,质量为m=60kg的人站在轻质木板的O点上,木板可以绕B端上下转动,OA=2OB.要使木板静止于水平位置,人拉轻绳的力为______N,人对木板AB的压力为_____N(摩擦阻力不计,g取10N/kg).
8.如图所示,有一粗细均匀,重为40N,长为4m的长木板AB,置于支架上,支点为O,且AO=1m,长木板的右端用绳子系住,绳子另一端固定在C处,当长木板AB水平时,绳与水平成30°的夹角,且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60N.一个质量为5kg的体积不计的滑块M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AO之间某处以v=1m/s的速度向B端匀速滑动,求:(g=10N/kg)(1)滑块匀速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2)滑块在什么范围内滑动才能使AB保持水平.
【华山论剑】
1.(2010•玉溪)如图是胖子和瘦子两人用滑轮组锻炼身体的简易装置(不考虑轮重和摩擦).使用时:(1)瘦子固定不动,胖子用力FA拉绳使G匀速上升.(2)胖子固定不动,瘦子用力FB拉绳使G匀速上升.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A<G C.FB=2G
B.FA>FB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倒链(又称神仙葫芦)是一种简单的起重用具,它由滑轮组组成(如图所示),A、B为同轴并一起转动的定滑轮,半径分别为R1和R2,R1稍大于R2;C为动滑轮,其半径为r.它们之间用铁链按图中所示的方式连接起来.当用力F拉一侧铁链使定滑轮转动时,套在A上的铁链使挂在C上的重物上升,与此同时,套在B上的铁链被放下,使重物下降(图中虚线箭头表示铁链运动方向). 转动一周时,其总效果使重物上升的距离为多少?
若重物所受重力为G,则使重物缓慢匀速上升时,拉力F的大小至少应为多少?
3如图所示,一把粗细均匀的木尺,置于盛水的杯上,恰好静止,此时木尺露出杯外部分与浸入水中部分长度相等,且均为木尺长度的四分之一,求木尺的密度.
4.古代起重的一种辘轳如图所示.轴的大半径为R=30cm,小半径为 r=20cm,摇把离轴中心为L=50cm.若不计摩擦,滑轮,辘轳的重力的影响,要提升一重为G=500N的重物,则摇把上的力F至少多少?
5.(2013•贵港)A、B、C是由密度为ρ=3.0×103kg/m3的某种合金制成的三个实心球.A球的质量mA=90g;甲和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木块,其质量m甲=m乙=340g;若把B和C挂在轻质杠杆两端,平衡时如图1所示,其中MO:ON=3:1.若用细线把球和木块系住,放入底面积为400cm2的圆柱形容器中,在水中静止时如图2所示.在图2中,甲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乙浸没水中(水的密度为1.0×103kg/m3,g取10N/kg,杠杆、滑轮与细线的质量以及它们之间 7 的摩擦忽略不计).
(1)甲木块的体积是多少?(2)求B和C的质量各为多少kg?(3)若将A球与甲相连的细线以及C球与B球相连的细线都剪断,甲和乙重新静止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了多少?
第四篇:2014届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11.5 机械效率(第1课时)教学案
11.5 机械效率(第1课时)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能计算机械效率的有关问题。
2.了解常见机械的机械效率的大小,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机械效率问题的计算,以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三、学习与交流:
一、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
观察教材图11-5-1或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机械做功,如起重机将砖块提升到楼顶,除了克服砖块重力做功外,也一定同时需要克服装砖的筐子、滑轮和钩子等辅助措施的重力做功;此外,由于物体之间总存在摩擦,所以起重机对砖块做功的同时,或多或少要克服摩擦做功。
起重机提升砖块做的功是有用功,提升筐子、滑轮、钩子以及克服摩擦做的功是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总功。
用________表示总功,________表示有用功,________表示额外功,它们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问,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各是什么?
二、机械效率举例引出机械效率
学校二楼的墙坏了一个洞,修补的话需要40Kg 的水泥。如果你是建筑工人,你需要将40Kg 的水泥从一楼搬到二楼。现在你手上有重5Kg 的铁桶,重2Kg 的塑料桶,都能装下40Kg 水泥,你可以叫楼上的同事用铁桶或者塑料桶把水泥提上去,当然也可以自己提上去。
提问:你愿意采取哪种方法?
提问:为什么? 提问:“做的功少”指的是什么功少?有用功、额外功、还是总功?
提问:三个方法做的总功不同,有用功相同吗?
任何机械所做的有用功只是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所占的比例越大,说明机械的效率越高。物理学中把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说明:η为一比值,没有单位。
提问:总功又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则η又可以表示为什么?
说明:在实际机械中,由于机械重力、摩擦力等等因素的存在,额外功________是一定存在的,即________>0,可见η < 100%; 只有在理想机械中,机械重力、摩擦力等等因素可以忽略,这时________=0,η = 100%。
四、典型题列:
1、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 F 是25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五、达标检测
3.任何装置的机械效率()
A.只能大于1 B.只能等于1 C.只能小于1 D.什么情况都可以 4.机械效率η()
A.有单位是J B.有单位是N C.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D.可以大于15.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措施是()
A.增大动力 B.增大阻力
C.增大机械重力 D.在不改变机械装置的情况下增大物重 6.使用斜面时,其机械效率应表示为()
A.η=GL/Fh B.η=GhL C.η=FL/Gh D.η=GhFL 7.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做_________,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叫做_________,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叫做_________,即W总=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与总功的_________叫做机械效率,用公式η=________×100%来表示,η是一个比值,它的大小总小于________。
9.用一动滑轮把重为50N的物体匀速竖直提升1m,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克服重力做功_______J;如果所用的动力为30N,则拉力做功为______J,此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__。
10.用100N的物体把重为250N的物体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已知斜面长为9m,高为3m,则该装置的有用功为_______J,额外功为_______J,机械效率为________;若用该斜面来拉动300N的物体,且机械效率保持不变,则所用的拉力应为________N。
11.把一个重为100N的物体用重为2N的动滑轮来提升,匀速竖直上提1m,若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则拉力应为_______N,额外功为_______J。
14.在右图中,若用40N的水平拉力将一个重为150N的物体匀速向左拉动了1.2m,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10N。则拉力的机械效率为多大?
F=40N
第五篇:古诗词专题复习教学案
2012年春学期中考总复习专题:古诗文赏析复习教学案
【课标内容及要求】 见《盐城市中考说明》 【指点迷津】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以选择题居多,中考中不少地区已由客观题开始转向了主观题,多了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复习时应加强有效训练。
一、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解题指导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反之亦然。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人往往利用学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人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揉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答案。
【鉴赏与练习】
七年级诗词鉴赏(上)
1、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思想内容】这首诗既写了作者客旅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①新生事物总是在旧事物还未消亡之时涌现(任何事物不是尽善尽美)。②时序交替,时光匆匆不可待。③黑暗、困难是暂时的,前途是光明的,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 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3)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4)此诗
(3)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案:
1、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
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
3、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3、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练习:
水调歌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他和苏轼、共称文坛“三苏”。“婵娟”在诗中指。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代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 ; 最能体现人间真情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词人的豁达胸襟也处处可见,请写出一两个原句证明:________,______。(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答案:
1、2、略
3、A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
6、请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按要求答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思想内容】表现对友人深深的同情和关切。
【名句赏析】后两句,面对朋友被贬往荒凉僻远的地方,自己远隔千里,无法相送,诗人只好委托明月把一颗愁心带到朋友的身边,伴随朋友前往贬谪之地,分担他的痛苦。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4)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5)“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案:
1、悲苦哀怨
2、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B C
4、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5、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七年级诗词鉴赏(下)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思想内容】《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也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名句赏析】
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一套弯弯曲曲的小径通向远方,远处花木扶疏,一座禅房在花木丛中若隐若现。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出大自然万物和谐的景象,一个“悦”字,“使„„欢悦”,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使人心中的杂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念消除。“潭影空人心”更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在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③“万籁此俱寂,但余钟馨音”以动显静,以钟馨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而耳中只有钟磬音,也表现了一心向往佛门清静的心情。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情怀。(2)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
(1)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2)如何理解诗中“力尽不知热”一句的内涵?
(3)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实?
(4)诗的末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A
2、不是真的“不知热”,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3、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
4、(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思想内容】本词追忆了作者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路的悲愤。
【名句赏析】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作战的目的,也是作者的理想。“了却”二字写得很好,人们通常说“了却心病一桩”,这两字正有这样的意思。现实无奈,终于在梦中“了却”了驱金复国这一宿愿,语中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但梦境毕竟代替不了现实。
【艺术特色】层次鲜明,全词仅十句,却一层一层地描写了抗金战斗生活的情景,展开了一幅幅形象的、境界层层扩大的画面。(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4)“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答案:
1、收复中原,统一国家。(1分,意思正确即可)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挑灯看剑,梦回连营”亦可,2分,写一个得1分)
3、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2分,每点1分)
4、(2分)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5)、(2分)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1分)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分)。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思想内容】记叙了这次出使的经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名句赏析】颔联: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庭的伤感和怨愤)。
颈联写景: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映,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1)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
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2)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近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现在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答案:
1、B
2、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3、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思想内容】全诗充满了诗人对世事渺茫的愁绪,其中,不但含有乡愁,而且通过思乡抒发了仕途失意的忧愤,满纸愁情,但不绝愁,精神意象绝不颓唐。
【名句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1)解释下面的词浯。①历历:_______________;②乡关:_____________。(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
1、指(汉阳林木)分明可数。
2、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3、寂寞、惆怅;
4、“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
八年级诗词鉴赏(上)
1、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一4题。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思想内容】感时忧国、眷恋家人
【名句赏析】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炼字炼词】
“深”: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饱含了忧国之情。
“搔”:时局**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 的感情。
(4)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案:
1、破、深
2、望 山河 草木花鸟
3、忧国思家
4、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想内容】这篇悲愤的七绝,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名句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炼字炼词】“犹”字意味深长,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道路走下去的情形,以辛辣的嘲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特点是迷蒙(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分)。(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思想内容】以爱国之梦境抒发忧国忧民之情怀。
【名句赏析】后两句以梦境抒发爱国之情怀。“僵卧”、“夜阑”是梦境产生的前提。为国戍边的情怀是梦境产生的主观因素。“风吹雨”是梦境产生的外界条件。最后一句,写梦境。“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
关键词:前两句集中于“思”,表现诗人的爱国思想;后两句集中于“梦”,幻化出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从侧面反映出国家民族支离破碎的社会现实。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答案:D
4、阅读下面古诗 , 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思想内容】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名句赏析】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艺术手法】
颔联: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用“风飘絮”来比喻破碎山河,用“雨打萍”来比喻浮沉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颈联:巧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1)诗中
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言之有理即可)②略(言之有理即可)
3、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思想内容】这首诗从整体上勾画了泰山的宏伟景象,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名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炼字炼词】“阴阳割昏晓”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案: 1.(2分,每处1分)望 高大雄伟
2、(2分)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计2分;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3、(2分)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相近计2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1—4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思想内容】这首歌咏西湖的诗,从总体着眼描绘出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炼字炼词】“几处”,早莺尚少,故曰几处──不多几处;“谁家”新燕可指,故问谁家──不知谁家。“几处”“谁家”极有分寸地展现出初春景致。“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事物在发展变化。“渐欲”“才能”两个字眼,富于动态,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名句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看到路畔野花似开未开,但看势头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已是绿草如茵,但草地还不够深,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被它埋没起来。西湖之春,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艺术手法】①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②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③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4)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答案:
1、D ;
2、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评分标准:能抓住“乱花”、“浅草”进行赏析的给1.5分;能抓住“浅欲”、“才能”或“迷”、“没” 进行赏析的给1.5分。能全面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语言通顺的给3分。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3、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该题4分,(1)题2分,(2)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
4、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思想内容】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名句赏析】后两句作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怀,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
①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②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①既是实写,又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
八年级诗词鉴赏(下)
1、读诗,然后回答1~4题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名句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方面表现戍边将士归心似箭,另一方面表现将士们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的慨叹。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
【艺术特色】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下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表现慷慨悲凉的思乡报国之情。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2)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3)“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D
2、边塞秋色 思乡之情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本题2分,答对一个方面得1分,意思对即可。
2、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思想内容】描画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傍惶悲苦的情怀。【名句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组自然景物意象中,一共列出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 “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人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句话渲染了悲凉气氛,烘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
传诵。小令仅 28 字,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2)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答案:
1、“秋思之祖 ” 思乡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2、C
3、读下面的诗,完成1—6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思想内容】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未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恰当用典,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
【名句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1)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2)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6)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答题要点: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评分标准:2分,每点各1分,意对即可。
3、对世事沧桑、亲朋凋零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不平。暗示贬谪时间太久。
4、(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5.这两句诗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答出“运用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或“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可)6.答题要点: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评分标准: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4、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思想内容】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名句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剪烛西窗”已作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成语,活在后人的语言中。
【炼字炼词】“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答案:
1、D
2、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5、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思想内容】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名句赏析】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了谐音的方法,以“丝”谐“思”。巧用比喻和谐音淋漓尽致地表现主人公相思之情。本义: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奉献精神。
【赏析手法】诗人以低回往复的手法层层深入地开拓“别难”的境界,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
(4)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___________。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相关链接: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对比阅读】《蒹葭》(原文略)
【思想内容】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与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喜爱之情。
【艺术特色】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答案:1.追求、思慕、迎娶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3.窈窕淑女、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等 4.辗转反侧 采之、友之、芼之、乐之
5、《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2、阅读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1-2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思想内容】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
【名句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剪不断,理还乱”,现在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1)后来的鉴赏家都以为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请简析这一“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
(2)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试简析。
答案: “离愁”是抽象的感情,李煜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生感受,确是千古妙笔。六朝民歌中“丝”谐音思念的“思”。此词也用丝缕来比喻愁思,他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难以摆脱。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虑,千千万万的感情的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结尾一句写离愁的滋味,也是绝妙之笔,“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最真切的感受。
3、读晏殊的《浣溪沙》。完成1-2题。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思想内容】这首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在的感伤之情。
【名句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句诗是晏殊颇为自得的佳句。首先该句对仗工巧自然,浑然天成,仿佛是信手拈来,丝毫看不出雕琢的痕迹。其次在于对春末这一季节性特征的典型性描述,表达了盛情难再的无奈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
【艺术特色】在情感上跌宕起伏,相互生发;在技巧上化虚为实、一唱三叹,景与情自然结合、浑然一体,深受人们喜爱。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答案:
1、夕阳 落花 归燕
2、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
4、选出对曹操《龟虽寿》赏析有误的一项:()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抒发人生感慨的咏志诗。人不应该幻想长生不死,而应该利用有限之年,建功立业,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
【名句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是全诗的核心。成语“老骥伏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A、这首咏志的乐府诗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B、开头四句连用“神龟”和“腾蛇”两个比喻,表达对“人寿不长”的惋惜,但其用意是积极的。
C、五至八句是全诗的核心,是从正面设喻。不必为寿命而担忧,也不应因年暮而消沉,即使殉国成了“烈士”,也雄心不减。
D、九至十二句,诗人用四句议论来煞尾,强调精神乐观可以延年益寿。把说理与刻画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哲理性强。答案:C
5、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思想内容】全诗中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名句赏析】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新颖独特。“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也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
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一直望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俱在其中。
(1)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3)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3见教参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九年级诗词鉴赏(下)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
③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后人用此句表达美好祝愿:终有一天会成功到达理想的彼岸。
关键词: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艺术特色:七言歌行跳荡纵横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2、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3、读《游山西村》一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诗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名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后常用来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义是,后比喻。(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3)请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事例。答案:
1、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现在往往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绝路逢生的情景。
2、C
3、略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
(4)写出诗歌的主旨句,并作简单赏析。
答案:
1、一会儿;通(彻夜、通宵)
2、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3、时间;氛围、气氛;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4、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答案:1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叙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3安史之乱杜甫的《石壕吏》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5、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6、读下面的词,完成1—4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思想内容】这首词上片写打猎时的壮阔场景,下片写感想和愿望,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名句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处用典,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更能把读者的视野无限地扩展,让人产生无数的联想,生动形象,使文章更有张力。【艺术特色】在人物描写上,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渲染,把词中主人公的威武英姿和豪情满怀生动地刻画出来。叙事上点面结合,把纷繁的场面叙写得层次分明,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 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的 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词的结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九年级语文诗词总复习(4)对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老夫„„擎苍”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B.词的上片“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风格粗犷、豪放;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格调婉约、纤柔。
答案:
1、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 打猎 狩猎)杀敌卫国(或:渴望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
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3、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4、C
7、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思想内容】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名句赏析】①“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
②“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出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升华,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3)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4)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3、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
4、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