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手》《地球上的星星》——来分析“本色”电影的魅力(大全)
《推手》《地球上的星星》——来分析“本色”电影的魅力
看过《推手》《喜宴》《卧虎藏龙》等作品以后,感觉李安的作品略显“压抑”,甚至有淡淡的哀伤,其中主人公的韧性、执著似乎都源自“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这一处世哲学;看过《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印度往事》等作品,感觉阿米尔?汗的作品比较凸显勇往直前、积极争取的精神。
根据麦克莱兰的说法:“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别问他,因为他不能总是准确地告诉你。而要研究他的想象和梦。如果你这样做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他的脑子里不断重复的主题,而且这些主题就可以用来解释他的行为。”
查阅了李安和阿米尔?汗的相关资料以后,笔者认为二人的情感和性格与其作品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用真实的自我影响观众,难怪大家会对二人的作品推崇备至。
因为李安的身份更多是“导演”,阿米尔?汗的身份更多是“演员”,所以,为了提高二者的可比性,笔者结合两人都是导演的影片——《推手》《地球上的星星》——来分析“本色”电影的魅力。
一、李安与《推手》
李安既是《推手》的编剧,也是《推手》的导演。1991年开拍的《推手》获得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并最终摘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评审团特别奖等3项大奖。《推手》的诞生首先应该归功于李安赋闲在家6年的“家庭主男”生活——这使他更多地关注家庭生活,因为这段时间与外面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偏少,相关的经验也偏少。《推手》中儿子的挣扎与“妥协”、父亲的“坚持”与孤寂,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也可以从李安与其父亲之间的故事中发现他在影片中寄托的情感。
李安既懂中国文化,又懂美国文化,所以成功地在影片中“制造”了无法和解的矛盾——传统的父亲,美国的儿媳。
《推手》中的父亲背井离乡到美国去找儿子,如果不是“在儿子家”“与儿媳相处”,入乡随俗的理念和本领,父亲应该是有的。但是,就因为这特殊的空间、特殊的对象,父亲没有顾及太多,很“坚持”自己。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中,父亲是绝对的权威,其他人要主动地适应父亲,父亲绝对没有必要为其他人而改变自己。当然,如果父亲体贴其他人而自觉地改变,其他人会知足感恩。
《推手》中的儿子非常理解父亲,但让自己的美国媳妇为适应父亲而改变是不可能的。首先,她不懂中国文化,不知道如何以父亲满意的方式行为做事;其次,根据团体动力学的观点,在美国本土要让某个美国人在生活习惯、观念等方面“中国化”是不可能的。
可怜的儿子被夹在了父亲与妻子中间,根据纽科姆ABX模式,父亲与妻子的关系已经让身为儿子的男主人公很难过了,更何况他是在中国“子不嫌母丑,母不嫌儿陋”等“孝道”思想下熏陶长大的呢?——因为自己的妻子,父亲在美国并没有如愿以偿地享受天伦之乐,所以儿子很愧疚。但是,站在美国文化的视角审视自己妻子的行为,她也没有错,毕竟她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推手》中的儿子没能实现父亲的“理想”,父亲的哀伤、孤寂刺痛了观众的心。面对这一结局,身为儿子的男主人公,其内心又将是何等的沉重呢?片中儿子对父亲的愧疚之情,其实是李安对其父的真实情感:“李安的祖上是江西望族,可以说是正统的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在28岁时就成为江西崇仁县的县长,后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到台湾后一直出任台中一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毫无疑问,李安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诗礼传家的楷模,但李安却选择了被传统思想所鄙视的“戏子”专业;为了儿子的前途,父亲主动提议他到美国深造,希望他有所成就,结果他硕士毕业后,就没能找到一份与电影有关的工作,窝在家中当了6年的“家庭主男”,一家人只能靠妻子微薄的薪金度日。在台湾“新闻局”举办剧本征
选时,李安银行的存折上只剩下43美元,还赶上小儿子出生。李安对妻子、儿子、父母的愧疚之情可想而知,所以他能够在剧本征选截止日期前两个月赶写出《推手》——这是他厚积薄发的结果,更是“移情”的杰作。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思想。所以,正如《推手》中所表现的那样,中国的孩子真正能够自己做的选择并不多,大都按父母意志“规划”自己的未来。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尽管李安“叛逆”了,但他无法因此而高兴。即便是现在,尽管他在世界影坛上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仍然不能释怀。《推手》在略带哀伤的氛围中结束——孤寂的父亲、“幸福”的儿子——这是儿子的选择,也是父亲让步的结果。父亲与儿子“僵持”,最后让步的往往是父亲——李安的父亲也一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李安很懂父亲,所以更觉得愧对父亲。
《推手》中的儿子可谓是“孝子”,但他既没有像“曾子休妻”一样,一切以父亲为中心,也没能保证与父亲团圆在一个屋檐下。我们曾经讽刺“举孝廉,父别居”——在这个层面上说,《推手》中的儿子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但是,《推手》的结局是“伤害最小”的选择:如果因为父亲而让自己的家庭解体,父亲一辈子都会不安;父亲独居对美国的媳妇和在美国长大的儿子没有影响。——“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李安在6年的蛰伏中,既接受现实,又在积蓄力量准备改变现实;他的“叛逆”既伤害了父亲,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份伤害降到最低。
二、阿米尔?汗和《地球上的星星》
阿米尔?汗既是《地球上的星星》的导演,又是其中的主要演员——尼克老师的扮演者。《地球上的星星》为阿米尔?汗夺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剧本三项大奖,该片还代表印度角逐2009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被美国迪斯尼以168万美元买下了北美、英国以及澳洲等地的版权。
《地球上的星星》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尼克老师对伊夏的父亲所说的话:“一个拥抱,无时无刻给他们一个充满爱的吻,让他们知道我在(被)关心。”“儿子,我爱你。如果你会害怕来找我——你出错了、失败了又怎样?我都陪着你,不要怕。”——是阿米尔?汗的父亲“传授”给他的。
“父亲越成熟,越能在孩子适应世界的过程中提供帮助。”315毫无疑问,阿米尔?汗的父亲成功地培养了他的适应能力,尤其是他的自我效能和再生能力。
“自我效能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景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自我效能的判断影响着人们在人生的各种情境下当面临困难时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和能够坚持多久。”402-403自我效能与成长环境有关,也与自己曾经的成功与失败有关。有人曾就“男孩的抱负和目标”这一问题对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的美国男孩做过调查——“抱负是指假如男孩长大后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任何工作,他们实际选择了什么工作;目标是指男孩觉得他们长大后可能会得到什么样的工作”——调查对象为在贫穷少数民族学区或者是在富有的白人学区上小学的男孩。调查结果显示,“低收入家庭男孩的抱负和目标都比较低”,而且相关的研究表明,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男孩,“他们在所有年龄段都表现了低抱负倾向”。研究者认为,“这项研究表明儿童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目标的影响:他们对他们在学校里能读到什么程度的信念。”402-403这有两层含义:其一,曾经在自己所就读的学校读过书的学长们的成就对自己的目标有影响;其二,自己在平行班、本班的相对表现,对自己的目标有影响。阿米尔?汗在这两个方面都获得了最高的抱负水平:他在孟买最一流的中学读书,不仅把网球打得很好,还以一流的成绩通过了ICSE考试。
人生没有坦途,阿米尔?汗也有失意的时候,但成长过程中搭建起来的良好自信很难被这些“断点”式的波折所摧毁,他的生活状态与《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很一致,[8]尼克老师的所作所为只是现实生活中阿米尔?汗的一个缩影。如果说尼克老师为了伊夏找他的父母、找校长、举办全校性的画展等是阿米尔?汗自我效能的体现,那么,尼克老师的教育——爱则是阿米尔?汗执行“再生力”任务的表现。
再生力的前提条件是,“发展良好的男人的其他生活方面十分稳定,这就使他们可以将资源转向外面,指向下一代”。阿米尔?汗不仅具备了这些条件,而且身体力行,2010年被授予印度公民荣誉奖,2011年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印度区第三任大使。
三、结 语
如果让阿米尔?汗导演《推手》,让李安导演《地球上的星星》,那么,《推手》中的儿子会不会努力地“改造”父亲、劝导妻子呢?《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尼克老师还会找校长、办画展吗?伊夏的父亲将是什么形象,伊夏怎样变得更“健康”呢?事实没有“如果”,但如果可以这样互换一下,我们可以肯定,即便是故事的结果一样,过程也不会相同,因为李安和阿米尔?汗对事物诠释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思路都不同。
李安和阿米尔?汗都是好“猎人”,但他们所用的“猎枪”(思维、视角)不同,所选择的“猎物”(剧本)也不同。因为他们的选择都很适合自己,所以他们成功了。他们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动不尽相同,但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其中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在电影中“投射”了真实的自我,演绎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对阿米尔?汗而言,“评价一部电影的标准是一样的,无论它是印度电影还是外国电影„„剧本要让人兴奋„„”[9]对李安而言,电影是他的一个梦,是他 “企图寻找的失去的乐园”。
第二篇: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这部印度电影长达两小时四十分钟,比一般的电影要长,主题也比一般的电影要感人,励志,突出。电影的主角是一位九岁的伊桑小男孩,他是一个让父母老师伤透脑经的孩子,因为在读写方面的问题。读书就是这个孩子最痛苦的事,在家里父母的不解,在学校老师的责骂,同学的排斥,使得这个孩子被孤立到边缘。他从三年级开始留级,直至这所学校不肯再接受他,之后其父靠关系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在这新的学校里,孩子离开了父母,这里的老师和同学还是把异样的眼光投向他,依然如故的排斥他。由此变得如此的沉默,他无声的抗争着这个凡人的世界,在他无声的世界里又充满了对阳光,对爱,对理解,关注的渴求。他在学习上也许是并不出色,但是在绘画上却表现出异样的才华,他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于绘画,但是一直以来没有人把他当成正常人来看待。直至这学校来了尼库巴老师,这位充满爱心,责任心的老师发现了异样的伊桑。通过家访,观察伊桑的作业,与校长沟通恳求校长的把伊桑留下,然后就是用课余时间用一对一的方式给予伊桑特殊的关心和教育。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在画展中,伊桑的绘画天赋被公之于众并得到众人的认可。尼库巴是伊桑的伯乐,伊桑是一位千里马,伯乐改变了千里马的命运,感动了伊桑父母,感动了伊桑。
这部电影值得每一位做父母的和做教师的人看,看了之后我们会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从而明白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才华,也许孩子的表现与众不同,也许他的行为不符合所谓的标准,但是请不要用承认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童年世界,好吗,不要把成人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好吗?孩子的世界是天真无邪的,不要玷污了孩子纯真的童年。孩子,要的并不多,他们渴望被关心,被关注,被理解,仅此而已。我们成人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反思自己可不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我相信每一个成人父母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只要你们多一份理解,这就够了。相信我们的孩子都不笨。
由此也想到了老师的教育的问题,希望看到更多的想尼库巴一样的老师出现,扼杀孩子天性的老师最好把他驱除教育界!谁都不会同意你们来伤害祖国的下一代!
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看到那双明亮而充满沉默的抗争的眼眸,我想起了我的小堂弟——勋勋弟。同样的是小堂弟,发发却勾不起我的半点思念。一个月的相处,一个月的陪伴,小堂弟给了我太多的笑声,正能量。小堂弟,总有一天,他会长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孩,我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再年轻,不再有太多的时间陪伴你一起长大。你是否会记得在你的童年里,有一个叫林杰姐的堂姐是那么那么的宠爱你,那么那么的喜欢你,喜欢和你在一起,喜欢带你出去玩,喜欢为你买东西,喜欢和你一起去超市,喜欢和你一起玩游戏,喜欢帮你拍照,然后保留下来,留给你长大后看。若干年后你还会不会记得你是我唯一的“小野人”,我是那个唯一叫你“小野人”的人……
亲爱的小勋勋,我好想好想写一封信给你,写给15岁的你,20岁的你,抑或30岁的你,当你读书初中了,升高中了,成家立业了,我也老了,你是否还会记得我?我们的感情会不会渐行渐远?
回想起为了人生打拼的时光,获得人生丰富的阅历,同时也在离一些东西越来越远,譬如熟悉的家乡,亲情,逐渐淡化的友情……亲情,友情都需要维护才能保温,为了拼得一身成绩,我在奋斗的路上,孤独的前行,那些慢慢消失的联系的好友,你们会原谅我么?其实我也很担心,担心我有一天挣得一身光辉的成绩,也实现了自己梦想,在回想曾经的熟悉的家乡,亲友,却有了一层深深地隔膜。追梦的路上,难道这就是代价么?
第三篇: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关爱孩子,从走进他们的心灵开始
——观《地球上的星星》有感
甜甜乐幼儿园 许岚
电影结束了,但是感动的泪水还在眼角边流淌,不得不说《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真的很精彩而且意味深长。让我感动并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尼克老师对于伊夏执着的关爱以及伊夏父母对儿子的转变。
先说说尼克老师吧,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优秀老师,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立足于孩子,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的,为了让孩子自由敞开思维作画他情愿扮演小丑出场缓解紧张的教学气氛;为了让伊夏回到普通孩子中,他亲自家访,尽管受到了伊夏父亲的冷待,但是也不气馁;除此之外他还亲自花大量的时间来改善伊夏的语言问题,最后收获了成功,而原本一个在常人眼中的“另类”也重新获得了自信,明白了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的,自己应该鼓起勇气,努力奋斗。伊夏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尼克这位伯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行为,性格等古怪的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向尼克老师学习做一位伯乐,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扉,让他们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
其次我想说说伊夏的父母,从他们的种种行为中让我看到了我们许多当今家长的影子,在过分追求成绩的同时是否真正问过孩子你需要什么,是否真正用心去陪伴过孩子,有一个画面我印象深刻就是伊夏的父亲缓缓走下学校的楼梯,发现自己的儿子居然能够较流利的读海报上的内容,然后顿时泪流满面,相信此时的他也许真正意识到了自己曾经只是一味的看到了自己儿子行为等的表面现象,所以尽管自己用尽了许多的方法也不能改变自己的儿子,而尼克老师却走进了孩子的内心,真正了解了孩子需要什么,在立足于此,改变了孩子。回到现实生活中,作为同是家长的我们,其实相比别人我们有更多的优势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是为什么有时会发生孩子不愿意听我们的话或不愿意和我们交流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不要一味的追究孩子的错,反过来想想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法来拉近我们的距离,更好的帮助孩子呢。也许那时我们才可以真正做到成为尼克一样的伯乐。
孩子是我们的宝贝,让我们为了他们的明天会更好,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真真切切的关爱他们吧。2012.7.5
第四篇: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原创
凡世的星星
瞧瞧他们 像早晨的初露 依偎在叶子的手掌上
从天堂掉下来的礼物 展开 悄悄的滑动 好似娇贵的珍珠
不忘微笑的闪烁着
我们不要遗忘这些 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
像冬天里的阳光 使庭院充满着金黄色
他们将黑暗驱逐出 将温暖放入于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我们不要遗忘这些 在地球上的小星星们
——《地球上的星星》
“我们必须谨记,俗话说,清洁近乎神圣…在很多时候,每当我巡视的时候,我发现走廊都没有清扫干净…我们有责任保持校园的干净和清洁……”清晨,校园的升旗台上,女教师拖沓冗长的腔调在湿热的空气中嗡嗡作响,意义重复的字节,断断续续的碎语混杂着未醒的春困飘进耳朵,小男孩们清一色地系着红色领带,在台下毫无顾忌地打着舒服的哈欠,或是略带侵略意味地互相推搡着小小的身体。
背景音乐是手风琴干净的奏鸣。
童年的伊桑始终没办法理解所谓这个世界的秩序,妈妈在忙碌而焦虑的清晨打点丈夫和孩子们的行囊,爸爸正襟危坐以边吃早餐边看财经新闻开始新的一天,哥哥继续着光芒万丈的优等生的学习生活…..在他的世界里,世界是有感应和灵性的万物的集合,风是传递笑语和香气的精灵,水是灵敏的小鱼摆动尾鳍的美丽介质,云是小鸟在蓝色天空翻腾累了时小憩的落脚点。他爱着熟悉的毛茸茸的大狗,他爱着自行车越过水洼溅起泥浆的弧度,他爱着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午后自由的奔跑,他爱着路边偶然拾得的闪亮的金属小碎片,他爱着街边的油漆匠费力地爬上脚手架让白色的涂料挥洒,他爱着掘土机在工地上倾泻干燥温暖的褐色土块…..甚至忘记了世间自己的存在。
有点甜 又有点酸
好像很接近了
似乎没有差很远
我不过是想要 我只不过是想要
我想要的是 自由
它的距离伸手可及
但是它却像海市蜃楼般的消失了
编织的梦 像毛衣般温暖
在白云之外 就是我的世界
——《地球上的星星》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童年,于无心无意之中观察世界最微小而深刻的一面,细细咀嚼,深深呼吸,那种美好虽是彼时不知,多年之后回想却觉得身心俱碎。
然而伊桑最爱的却是各色颜料在水中缓缓融化的飘逸,他体会着浓墨重彩的美以各色姿态盛开在笔下的惊心动魄,他以自己幼拙却惊人的笔触与世界对话。
从来没有人知道在这个九岁儿童的视界里那些看似排列有序的字符是怎样的颠倒错乱,如同多层镜面的折射反射让人在梦中也时常纠缠不清。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像是别的孩子
那样读写作画?那些生搬硬套的句法是什么?我凭什么就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回答?
九岁的他不明白,也无法按照所有人似乎都默认的方式去生活,于是,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甚至愈演愈烈。他思念的,是旧时光的安逸。
我从来都没有告诉你
我是多么的畏惧黑暗
我从来都没有告诉你
我是多么的在乎你
但你知道,不是吗,妈妈?
你知道一切 我的妈妈
别把我孤独的丢在人群中
我会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别把我送到遥远的地方
一个你甚至会忘记我的地方
我真如此差劲吗,妈妈?
——《地球上的星星》
直到巴库尼老师的出现。俊朗干净的线条,棱角分明的侧脸,温和宁静的眼神。老师发现着他。他的孤单,他的自闭,他的才华。男老师质地柔软的心被浸润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降临在凡世的小星星,“正如那冬日的阳光撒在院子里,驱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彻底温暖我们,我们不能失去那些,地球上的小星星。”
他翻阅着伊桑的画稿和使他受到责罚的作业本、考试卷,渐渐的,心里有盏灯开始变得明亮,那颗落在凡世的小星星的光芒刺痛的他的眼睛。“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犯错的模式?他把字母写成反向,同一个词在一夜之中有不同的拼写,相似的字就会混淆….所以,这些并不是普通的错误,他是一个有读写困难的孩子。”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毕加索….其实小时候都有读写障碍….其实,在我们周围,是那些有许多用独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改变了社会。”
“伊桑,其实刚刚,还有一个人我没有说,那个人,就是你。”
他带大家去池塘边游戏,让伊桑的才华自然显现;他说服校长让他不要放弃这颗小星星;他用伊桑的方式教会了他读写…..为了向所有人展现伊桑的绘画天赋,他特地举办了一场校级比赛,最终,胜出的伊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绘画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人手一册。
影片的最终,即将回家度过假期的伊桑紧紧地拥住了巴库尼老师,这个改变他的生命的人。片里片外,无人不是潸然泪下。
影片用细腻的笔法描述了伊桑的情感转变,让观众沉浸在伊桑的世界里,与他同喜同悲。
有人认为,整部影片所讲的是教育带来的人性升华,然而笔者却感觉到它的深意不止如此。也许其中更让人感慨的是拯救和被拯救的幸福,伊桑与巴库尼老师,原本是两个陌生的灵魂,却在无意之中相遇,为彼此带来生命的温暖和慰藉,这样的感受,是纯粹的人性美,至诚至深。
在茫茫的人海之中,没有多一秒没有少一秒,不是在这地也不是在那地,一个宽宏善良的老师遇见了那颗被人遗忘在角落的小星星,他就在那里,静静地闪耀着莹润的光芒。他羞于直视众人的眼睛,但是他的眼神却具有让人安心的力量,他微笑着,用他有力的大手牵引着小星星,让他停住脚步,享受人世间真正的阳光与欢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与脆弱,许多时候我们不信任冰冷现实的外界,于是像是空谷之
中一只独自盛放的白莲,静静等待有一个人来撷取。
我相信他会出现,他心中盛满真挚的爱,救赎我的心灵。
第五篇: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这三部教育电影每部电影看完后眼泪都会不自觉的在眼眶里打转,或许这个就是教育带来的感动和震撼。作为一名教师,在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是个多么重要的角色啊!
《地球上的星星》是我第三次看了,对于8岁的男孩伊夏来说,世界是一个惊奇和快乐万花筒,他正在用一切他能想到的方式和这个世界进行着交流,同时也充分的享受着大地万物的慷慨赠与,可是就这样的一个天真活泼认为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小孩就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认为是问题儿童,送到寄宿制学校后幸运的碰上了他的艺术老师,对他理解并给予支持,最后伊夏画完成的时候我心底沉浸在这故事里不能自拔。
《放牛班的春天》里这个名叫“塘低”的寄宿制学校里,学生大部分是大人和教师严重的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校长只顾自己的前途,残暴施压。然而也是因为这位名叫克莱蒙特的音乐老师来到了这里,为这里添了动人的音符。他组建合唱团,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扉。最后也真的做到了。
《小孩不笨》是我第一次看新加坡的电影,小孩真的不笨。但是作为家长看重的只有成绩这个衡量标准,而孩子的心里该是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啊。给孩子下定义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差生”代表着什么。最后也是这个美丽的女老师让孩子们重拾学习的兴趣,爱画画的小孩他的天分也被挖掘。感谢教育的力量,没有让这些孩子生活在阴影黑暗中。影片过后留给我的是许多心底的感触和震撼,这些懂得尊重孩子的好老师的震撼。
一、不要个孩子“贴标签”,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三部电影中的小孩都被家长或者社会无形中贴上了各种标签,贴标签就大致等同于你接受了这个孩子是这样的,他就是笨蛋,他就是坏学生,他就是什么都差。作为老师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无限种可能,不要就以一件事情一个单方面去否定你的孩子。以接纳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孩子身上那不完美的地方,这也是我该继续学习和努力的。
二、做一名会观察、会等待的老师
做一名幼儿园老师,更要学会观察和学会等待,教育不是立马见效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看了电影后更加觉得这句话需要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影片中的老师都是用自己积极的心态,去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的环境来看这个幼儿,先从了解开始,了解了才会去懂得。老师用自己的爱心慢慢的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自己,老师自己也愿意帮助学生一起成长,这是如此和谐的一种师生关系,幼儿园更是如此,学会观察学会等待。用心浇灌,静默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