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秘书史
一、填空
1、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即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二、单选(2%*10)
1、汉朝皇帝颁布重大制度的命令性文书称——制书;
2、明代司礼监中,作用最大的是——秉笔太监;
3、历史上首个名实相副机构的主官为——秘书令;
4、元代中央政府内专门公文传递的机构是——通政院,另设急递铺,专掌递送紧急公文;
5、清代负责寄递记录外务部和驻外使馆间往来公文的机构——文报局;
6、清入关前,皇太极设立的性质类似于内阁的机构是——文管;
三、名词解释(5%*4)
1、西周时期主要秘书机构
答:太史寮,主官太史,执掌各异的史官,它对中央政府而言,是一个辅助机构,起着参谋咨询、处理日常事务的作用。如:拟制,处理公文,保管档案等,它是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
2、历代主要选官制度?
答:(1)察举制(两汉时期):皇帝征召大臣,依标准推荐人才进京,由皇帝提出政治问题,考其学识才能,及对策、射策;
(2)征辟制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4)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
3、政事堂的设立?
答:是唐朝属于外朝的一个机构,相当于秘书机构,宰相的总办公处。政事堂是为了协调中书省和门下省之间出令与封驳的关系而设立的。
4、唐宋的信访机构?
答:唐朝匦使院,宋代的信访机构:鼓司,受理天下投书。二者比较:
1、宋代的中央信访机构,分为两个各自独立、层次不同的部门,鼓院为初级部门,检院为高级部门;2 唐武则天鼓励吏民投书的目的是为了打击政敌,宋设两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皇帝直接了解下情,这就扩大了信访工作的范围,增强了作用。
3、就隶属关系而言,两院与皇帝更亲近。
4、两院的业务已有了规章,效率较高。这些区别反映出宋代的信访处理比唐代有明显的发展,其机构设置也趋于合理。
四、简答(5%*4)
1、秦汉时期尚书台地位的演变?答:汉初,丞相权力日重,汉武帝削弱相权,起用少府中尚书;汉成帝时,进一步信用尚书,设立尚书署,将尚书组织独立成官衙;东汉以后,取代“三公”。
2、宋代文书工作制度?
答:公文用纸制度;完善公文折叠制度;详细了公文的装封、编号制度;贴黄制度;补充了拟制和誊录制度;严格了公文的签名和判署制度;重申公文一文一事制度;公文移交制度;引黄;公文抬头避讳制度;公文格式;公文军邮制度;文书工作中的保密制度。
3、秘书起源?
答: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起源于黄帝时期;萌发与夏朝;形成于殷商。
4、唐代朝廷秘书机构?(内侍机构)答:
1、隋唐时专设内侍省,为皇宫生活服务;
2、唐中期以后,削弱相权,任用身边宦官,使其处理奏章。
四、论述(10%*2)
一、清代主要秘书机构?
答:内阁:清入关之前,设立文馆,负责翻译汉文书籍和记注本朝政事;几年后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将内三院改为内阁;三年后,又改为旧称;康熙亲政后,又改为内阁;后沿用至清亡被废。
内阁内部设置十二房,其中有十一房均承担秘书业务。内阁官职有:大学士,正一品;协办大学士,从一品;学士,从二品。内阁总编制达280人。
内阁的执掌,主要有:第一,参与议政;第二,办理本章;第三,拟撰、承宣谕旨;第四,筹备、组织大典;第五,收存重要档案;还有,负责组织修书。可见内阁主要是处理朝廷例行公文和日常事
务、辅助皇帝施政的办事机构,作用和地位相当于皇帝的“办公厅”。
军机处:取代内阁,成为最重要的辅助决策部门;
结构:非常简单,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
执掌:
1、参与议政;
2、拟写谕旨;
3、办理奏折;
4、开列赏单;
5、备顾问当参谋;
6、参与审理档案;
7、奏补文武官员;
8、催办稽查公文;
9、办理随时皇帝交办的事项。
特点:被皇帝严格控制,执掌宽泛,人员精明强干,保密严格。
二、唐代三省六部制?
答: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第二篇:秘书史复习资料
秘书史复习资料
1.简述甲骨文书。
答: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书是商王室用甲骨文写下的,记录以商王室的各种活动的文书,已初步具备文书的基本要素
2.简述周代的“史官文化”。
答:先秦的史官作为我国秘书的鼻祖,表现出时代特点,有的特点被日后历朝的秘书官员发扬光大,成为传统。概括起来,他们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宗教色彩由浓至淡,史官的分工、分层次由浅至深,产生了职业道德,形成了职业个性,文化素质优秀。
春秋初期,情况发生变化,史官地位衰落,新秘书官职出现,大批士加入秘书队伍。这些都说明,我国秘书工作的初创时期,秘书是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优秀分子,表明了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和其职业要求的严格性。
3.分析“士”担任秘书的积极意义。
答:(1)春秋战国时期,大批士加入秘书行列,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
(2)对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提高了秘书的地位和声誉。(3)使古代秘书工作中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业务相对分离为独立性较强、各由专门秘书承担的两大部分,对日后的秘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简述秦汉中枢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答:秦汉中枢机构的演进是从丞相府到尚书台。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为政府的中枢机构,其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寺为辅。至汉代先后经历削弱相府、起用尚书,而后设立尚书台。尚书台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形成,最终尚书台取代相府,成为皇帝的办公厅。这标志着从汉武帝开始的将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的任务已经完成。
5.结合尚书台取代丞相府的过程分析中枢秘书机构变更的主要原因。答:汉代时,丞相的地位有所提高,丞相府也演变成为政权实体,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开始削弱抑制丞相的职权,并设立尚书台。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步取代的过程,说明封建社会中,皇帝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一旦该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予以抑制、削弱,或直接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
6.简述曹操、诸葛亮任用秘书的原则及方法。
1)曹爱才敬才,不计私怨,不拘小节,唯才是举,广纳天下之士,而且知人善任,根据这些人才的特长,分别将其用为不同类型的秘书。
(2)诸葛亮用人不注重门第资历,只要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者,一律任用,任人唯贤。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别具一格,在任用之前,从七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诸葛亮除了要求秘书忠于职守以外,还非常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为此,他专门建立了“参署”制度,让秘书能充分发表意见,实行“纳言之政”。“参署”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三条,即“违覆”、“直言”、“进人”。
7.简述“九品中正制”及“寒门掌机要”。
答:(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包括各级秘书官吏)的基本制度是自曹丕起始的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称帝后,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的,即令中央的一些官员兼任其原籍所在州郡的中正,根据“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的原则,察访本州郡的人才,列为九等,以备选用。(2)九品中正制设立的原意是为了网罗天下贤士,为国所用。然而,它很快就演变成以门第划分等级,按等级高低授官的腐败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官都由门第显赫的世族担任,这些人垄断各级政权,而出身低微的寒门子弟只能充任僚属和低级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这一腐败制度使大量人才受到压抑、埋没,没有机会理政。担任高官的世族往往自鸣清高,不屑从事具体事务,且常常身兼数职甚至数十职,实际上连一职也不能胜任。所以,这一时期,在公府和地方政府中,主官位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位卑而权力膨胀,形成了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造成了“寒门掌机要”的状况。8.简牍文书
简牍文书是刻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书,是先秦时期使用最多的文书形式。
9.上书:臣下向天子或国君陈述政见的文书是后代奏、章、表、疏等的前身。上书往往就一件事,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依据确凿的历史事件,纵横议论,逻辑性很强,富有说服力,而且语言形象、生动,音节铿锵有力。其代表作如李斯上秦王的《谏逐客书》
10.奏:臣子向君王进言上书的统称。臣下评议政事、陈述政见、弹劾官员的文书。
11.章:官员受封赠后向皇帝谢恩的文书
12.表:官员向皇帝陈述事情的上行公文。用处广泛,凡论陈、劝请、进献、荐举、庆贺、请安、讼理、弹劾均可用表。
13.疏(上疏):官员对政事的建议以及弹劾官员的上行公文,类似表。
课件中的重点:第一章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1、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
2、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文字和公务文书。
3.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
秘书工作是领导部门的辅助性工作,因此,只有出现了领导部门,才会随之而产生秘书和秘书工作。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
领导部门为了颁布命令、制定规章制度、记录事件,以便实施管理,需要制作文书,因此产生了公务文书。
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和秘书工作。4.纳言 官
进善旌、华表木(诽谤之木)、敢谏之鼓是我国信访工作的原始形态和早期表现。
5.《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设史官 6.商朝的史官
(一)史官的分工与名目
就作用而言,贞卜史官、作册史官偏重于在政务方面为商王服务;
祭祀史官、记事史官则偏重处理事务,而作册史官和记事史官的职能与现代秘书最为相近。7.史官的来源:贵族(殷商)
8.太史寮:是至今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这种秘书机构到西周时得到发展,臻于成熟。
9.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10.卜辞的基本结构: 前辞——某日某人卜问,史官姓名
命辞——卜问何事 占辞——“兆”显示的答案
验辞——日后是否应验
第二章: 两周的秘书工作
11.史官的特点 12.史官衰落的原因
13.士加入秘书队伍的历史背景、特点、意义 14.甲骨文书 简牍文书 檄文 上书
15.西周时期,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成形,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天府设立,两周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初创时期。16.太史寮的“五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 17.史官的特点
(一)宗教色彩由浓至淡
(二)史官的分工、分层次由浅至深 18.产生了职业道德
“书法”
“秉笔直书”的行为规范和“君举必书”的行为准则 19.形成了职业个性 : 刚正不阿、威武不屈 20.文化素质优秀:
学校“六艺”
秘书人员是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优秀分子
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职业要求的严格性 21.史官衰落的原因
(一)人治观念继续增长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二)史官与国君在观念上发生冲突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出私门”
“君举必书”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
商鞅变法后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22.士充实秘书队伍
(一)士加入秘书队伍的历史背景
私学的兴办,政治的需要
(二)士担任秘书工作的特点 1.职能单一:参谋顾问,辅助决策 2.作用大、地位高
3.任期短,流动性大 24.士充实秘书队伍的意义
1.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
2.促使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业务相对分离为独立性较强、各有专业秘书承担的两大部分。25.两周时期的文书表现形式:
甲骨文书、金文文书、简牍文书、缣帛文书
26.甲骨文书:甲骨文书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官方文书实物,广泛应用于商朝后期,西周的甲骨文书绝大部分是贞卜文书,后被简牍文书和金文文书逐渐替代。
27.王命文书(下行文)誓、诰、命、策、典、训、令、檄文 28.上行文:谟、上书、事书 29.中央档案机构----天府 的设立
第三章、秦汉的秘书工作
30.秦汉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确立时期 秦代: 1.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秘书机构 2.建立起全国划一的各项秘书工作制度
汉代: 秘书工作制度趋于稳定,并确立下来。其基本内容为以后的历代王朝所仿照、沿袭,被视作基本模式
31.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为政府的中枢机构,其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寺为辅。
32.尚书台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正式形成。
33.尚书台取代相府所揭示的规律:P81 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步取代的过程,说明在封建社会中,皇帝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一旦此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予以抑制,削弱,或直接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这种现象自西汉武帝开始,在以后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形成一条规律。我们称之为“膨胀——回位”现象。它导致封建社会中央秘书机构处于反复建立、兴盛、削弱、解体的周期性演变之中,致使秘书官员的职称处于不断变更,秘书人员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34.西汉武帝时,将中央官员划分为“外朝”和“中朝”两大体系,中央秘书机构随之划分为“皇宫”和“朝廷”两部分。
35.察举制:察举即皇帝诏命大臣,依据标准推荐人才进京,由皇帝提出各种政治问题,考其学识、才能,凡对策(书面考试)、射策(抽签考试)成绩合格者,即分等授官。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主要形式 36.秦朝的“五善”、“五失”考核法 37.汉朝的“常课”和“集簿 38.文书种类:秦代:制、诏
汉代:“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制:皇帝颁布重大政治制度的命令性文书。
诏:又称“诏书”,是皇帝发布一般性命令、训示、答复臣下上奏,或皇帝即位、逝世时颁告天下的文书。
39.臣下上呈皇帝的文书有:奏、章、表、疏、议、状、书 40.文书工作制度
1.避讳制度:是指文书中涉及皇帝名字以及与皇帝名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时,必须换用其他字来代替。公文避讳制度被封建社会历代所沿袭。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知识点:中央秘书机构初步发展为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部门。领导和秘书关系协调发展。
公文写作开始和其他文体分流,成为一种独立的应用文体。纸张成为公文拟写的主要材料,新的公文制度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秘书工作大发展的时期 42.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过程: 1.以中书省取代尚书台。
(一)曹操设立秘书令
(二)曹丕设立中书监、中书令 2.设门下省分散中书省之
3.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中央机构 43.秘书令、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 名实相副的秘书官职。以秘书令为首的秘书机构也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名实相副的秘书机构。
44.曹丕设立中书监、令: 首开亲信幕僚转化为朝廷秘书首脑的先例。官署称作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掌管章奏、记录朝廷大事,参与政务。
45.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分工是“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
46.一、曹操招揽人才:《三国志》作者陈寿总结:曹操精于谋略,曹操善于用人。47.诸葛亮与秘书工作
(一)诸葛亮选用秘书的方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48.)诸葛亮对秘书的“参署”制度:违覆、直言、进人 49.、寒门掌机要
50.九品中正制的含义: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称帝后,根据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设立的,即令中央的一些官员兼任其原籍所在州郡的中正,根据“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的原则,察访本州郡的人才,列为九等,以备选用
51.中正官根据国家颁布的世、状、品三个标准(家世、道德、才能)把本地人才评为上上至下下九个品级。
52.寒门掌机要p122:这一时期,在公府和地方政府中,主官位尊而大权旁落,秘书位卑而权力膨胀,形成了名实相反的主从关系。造成了“寒门掌机要”的状况。
53.曹操公文的写作特点:
1、以叙事为旨,开门见山,直叙其事;
2、权威严肃,指令性强;
3、篇幅简短;
4、表述明确,指示具体;
5、文辞朴实。
54.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55.出现了专写公文的“手笔”。沈诗任笔:沈约为诗赋大家,公文写作却不及任昉。其余如陈琳、阮瑀、王粲等。56.刘勰 对公文研究最有贡献
57.《文心雕龙》论著初步构成了我国古代公文的理论体系。58.文书制作制度:公文用纸制度、连署制度、一文一事制度 59.60.61.62.
第三篇:秘书史
自考“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
(三)2007-04-11 17:43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7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央秘书机构呈不稳定状态相反,政府各部门内及各级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机构却沿袭两汉,相对稳定。汉代设立的三公府中的长史,从三国至南北朝一直沿置,无甚变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单位的建制为州,郡,县三级,各级政府部门中设有秘书机构。汉代设置的州府主薄,魏晋时成统兵开府大臣的重要幕僚,由大臣自行聘任,负责上下行文,保管印鉴,总领府内日常事务,作用权力都颇大,为秘书首脑。郡县衙门中仍又郡丞,县丞监管秘书工作。各设有主薄,郡府主薄一职一直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县府主薄一职一直被沿用
到清朝末年
72.简述文笔的区别和意义:曹操之后不久,公文成为一种正式的独立文种。当时,文章有了文笔之分,文即文章,诗赋,必须有情辞声韵。笔即公文,不需要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要直叙,着眼于述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都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类似于近代的文牍。文笔之分:说明公文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技能,有它独特的要求,规格。这无疑大大有助于提高公文的质量,它是文书工作史上的一大飞跃。
73.诸葛亮从哪个方面对秘书人才进行考察:1.是“问只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对方提出相互矛盾的问题,看对方的辨别能力2.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反复同对方辩论一个问题,看对方的辩才和机智应变的能力3.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变”就是请对方就某一问题出谋划策,提出咨询意见,以看对方申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是“告之以难而观其勇”就是将面临的危险告诉他,看他勇敢程度和献身精神5.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就是在开怀畅饮的场合,观察对方的自制能力和酒醉以后显示出来的本色6.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就是让对方面临有利可图的机会,看对方是否廉洁奉公7.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
从同对方约定某件事上看对方是否守信用
74.为什么说唐,宋时期是秘书工作的成熟时期:在隋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朝,其朝廷的秘书机构分置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内,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一度设置政事堂为朝廷中枢的秘书机构,皇宫秘书机构则有翰林学士院,信访机构有匦使院,地方各级秘书机构健全。唐朝的秘书人员来源多样,素质颇高,职责分明,作用明显,对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化。唐朝以律令的形式制定了全面而详细的秘书工作制度,文书工作和档案开始分流,公文文体整齐,划一。在宋朝,朝廷三省中的秘书机构专业化,形成为系列。皇宫的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继续发展,信访机构演进为鼓院,检院两个系统。秘书人员的选拔
制度更趋专业化,文书,档案工作全面分离,秘书工作制度较唐朝又有发展
75.唐朝中书舍人的职责是:1.初读中央政府各司和各地官员的奏章表议并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呈进皇帝。同时,凡上报的大事件,也由中书舍人转呈。2.负责起草诏,制,敕,玺书,册命等皇帝颁发的文书,进呈皇帝批准后,按规定发有关部门执行。3.下达的制,诏,敕等文书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误差,有责任向皇帝奏明,并加以政正,起到
信息反馈的作用。4.逢有百官聚会,朝廷大典时,中书舍人须侍从皇帝左右,代表皇帝接受百官的奏状。5.皇帝在朝廷上册封,赏赐大臣时,由中书舍人宣读册封,赏赐的诏命;作为特使慰问有功的将帅和国家的贵宾。中书舍人名义上隶属中书省,实际上是皇帝的高
级秘书,其地位和作用都很大
76.唐朝门下省的主要秘书官职有:唐朝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其职掌为出纳帝命,顾问答对,慰问朝拜的大臣,监修起居注,审定并主持六品以下文武官员的授职议事。其副手为门下省的实际主官,负责掌管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审议中书省拟定的制,诏等公文。门下省的重要秘书官员还有:给事中-掌封驳之权,可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是门下省中的要职,地位仅次于侍中,门下侍郎。典仪-职掌偏重于负责
礼仪性的事务。符宝郎-掌管皇帝的御玺和朝廷的符节
77.宋朝中书省内秘书部门,其中书舍人分五案办事:秘书部门,主房事-掌管文书的收发,登记。哲宗元佑年间改称开拆房。点检房-掌点检各房的文书工作,由中书舍人统领。催驱房-掌督促,催办各房的文书。班薄房-掌管百官的名册以及有关官员基本情况的文件。制敕库房-掌收受制诏,保管并编录成册,并负责架阁库的管理。五案划分:上案-负责册礼和朝会事务。下案-负责收发文书。制诰案-负责制作皇帝的制,诏等文书。谏官案-负责处理与中央其他政府机构往来的文书。记注案-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言行,起居
78.宋朝门下省的主要秘书部门及各自职责:通进司-隶给事中,负责收受三省,枢密院,六曹,各寺,监百司的符牒,文武近臣的表疏,以及银台司收受的各地的章奏案牍,具事目后进呈皇帝。皇帝批示后,由它颁布。它是中央政府处理文书的总枢纽。银台司-掌抄录天下奏状案牍事务,并发付有关机构检查,以纠正其违失,监督其执行,以防文书积
压
章奏房-负责收受天下章奏案牍送交通进司。封驳房-掌文书的审议,封驳。发敕司-掌收受中书省,枢密院交付的宣,敕,登记后颁发。进奏院-其具体职掌为:摘录地方送京文书章奏事由,报告门下省,如是案牍及申禀文书,则直接投送有关省司;收受发往地方的诏敕;三省,枢密院的宣,六曹,寺,监百司的符牒并转送给地方;将中书省检正,枢密
院检祥的每月将颁行事状抄报各地,以交流信息,让地方了解朝廷政务的情况
79.唐朝外官的含义,其幕府中的重要秘书部门:唐初,各州,均设有都督府,为地方驻军的指挥机构,后改称节度使,总揽数州军,政,财权。此外,中央政府还派观察使,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田练使等名目繁多的大员,到地方任职,掌管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统称外官,他们均建有幕府,有不少秘书人员,重要的有:掌书记-负责府内各种表奏,命令,书信的制作,是地方大员的高级文书秘书。判官-临时受谴充当地方大员的大臣,按制度是从中级官员中选用的,负责处理文书工作的属官。孔目-地方大员幕府中掌管文书,档案的属吏。县府内,则有主薄,录事等秘书人员。此外,还有
记室参军,均以地方大员幕府中负责文书工作的属吏
81.唐朝的甲库:唐朝,设立了专门的档案库-甲库。唐行科举制,凡参加省试,选试者,其职名,姓名,籍贯,考绩,考选及授官等情况均有详细记载,形成人事档案,称官
甲,甲历或甲敕,保存官甲的库房就是甲库。尚书省的吏部与中书省,门下省三处各设有甲库,分别存藏官甲。甲库置有甲库令史,负责甲库工作,玄宗时定制,吏部的甲库由员外郎,主事各一人专管,中书,门下两省的甲库由主书,录事各一个掌管,每年更换一次,中途不得调动。甲库的工作人员专司抄录,收藏官甲,不负责拟制文书,属于单纯的档案工作人员,甲库也不兼有学术机构的性质,是单纯的档案库。官甲和甲库的产生,表明唐代已开始缉拿感档案工作从文书工作中划分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职业,从此,文书是档案的源流,档案是文书的归宿这一界限已经明了。这既是档案工作,也是秘书工作成熟的一个标志
82.唐,宋朝廷及地方官衙的下行文有,官衙间的平行文有:下行文:堂判-唐朝政事堂宰相对各类事务判决和处理的文书。堂贴-唐朝政事堂宰相指挥政府百司行政文书。后改为政事堂行遣小事时所发的公文。宣-宋代时,凡枢密院以皇帝名义版下的文书皆称宣。其底本称“宣头”。箚-宋朝时枢密院本身向下级官府下发的文书。札子-是中书省,尚书省,枢密院处理公事时命下级官府执行的公文。部府-尚书省六部,寺发给下级官府的公文,文末有“府到奉行'字样。部省礼-尚书省处置公事,长官签押后发付给诛司,路,监,州,军执行的文书。符-州暑发给下属县衙的公文。平行文:唐,宋官衙间的平行文除关,刺,移以外,宋朝还增加有:咨报-翰林院移文三省,枢密院时使用的文体。密白-枢密院的机速文本,不经中书省而直接送门下省的公文。牒-内外各官府不相统属者相互往来的文书
83.比较唐,宋的信访机构:宋代的鼓,检两院与唐代的匦使院相比较,有如下不同:1,宋代的中央信访机构分为两个各自独立,层次不同的部门,鼓院为初级部门,检院为高级部门。吏民须先投书初级部门,遭拒绝或不满其处理结果,可再投书高级部门,这就给上诉者多了一个申诉的机会,不致被一个部门所压制。2,武则天鼓励吏民投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政敌;宋代设两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皇帝直接了解下情,这就扩大了信访工作的范围,增加了它的作用。3,唐代匦使院隶属中书省,宋代两院隶属门下省,门下省是皇帝的近侍组织,故就隶属关系而言,宋代两院更亲近于皇帝。4,宋代两院的工作已有了规章,这些规章的制定,使处理上书的手续有了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
总之,宋代的信访机构处理比唐代有明显发展
84.唐,明的“贴黄”制度的区别:唐代的贴黄制度是一种公文纠误制度,又叫押黄。凡拟制敕书时,有写错或谬误之处,因敕书一般用黄纸书写,故需在错处贴上黄纸,在黄纸上改正。而明朝的贴黄是崇祯皇帝为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公文处理效率,命令上呈奏的官员,按照内阁制定的统一格式,将公文中的内容用一百以下的字数概括出来,帖附于
文尾,以便其迅速了解奏章内容,避免耽搁对急件,要件的处理
85.辽,金,元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融合时期:辽,金,元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地方或全国性政权。这些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前,其社会发展程度低于汉族;进入中原后,他们努力吸取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文化,加速了向封建化过渡的进程。因此,他们的秘书工作既带有其原有的旧制痕迹,又糅合了唐,宋的一些经验,表现出两者混合的特别。辽,金,元时期秘书工作的水平从总体而言没有超越唐,宋,但在某些方面有所创造,如辽,金,元的各级秘书机构中都配备有懂多种民族
语言的秘书官吏;辽代的秘书机构分为南北两套班子,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行政管理;金代创设了传递紧急文书的集递铺制度;元代则在秘书官吏的选拔,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和公文传递制度方面颇有建树,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一些证明,我国历史上秘书工作的经验是各民族共同积累起来的,辽,金,元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融合时期
86.辽代是如何学习宋朝的秘书工作经验的:辽代统治者十分注意学习,吸取宋代的秘书工作经验。1,在辽与宋的交战中,俘虏和招纳了不少汉族士人,统治者大都注意任用,让他们担任秘书官职,以图依靠他们的经验,学识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秘书工作2,辽统治者不惜重金,常以十倍的高昂价格收购并用各种方法竭力搜求宋朝的文书档案,既从中了解宋王朝的内部动向,也作为开展秘书工作的参考。3,由于与宋王朝长期对峙,时有战争,和宋王朝一样,辽统治者对本期的文书档案工作十分重视,规定无论是文书档
案,还是国人著述,只准在其境内流行,如有传于境外者处以极刑
87.元代中书省的秘书部门:承发司-负责文书的收发。管勾司-掌出纳四方文书,启拆缄封,邮递的程期。检校司-掌检校左右司,六部公事程期,文牍稽失。照磨所-负责文书的照刷,磨勘。时政科-负责记注皇帝言行和省,台,院,诸司奏闻之事
88.明朝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强化时期: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大大加强。明太祖朱元璋时取缔丞相一职,皇权进一步集中,但皇帝亲自处理政务的数量也随之剧增,于是,强化秘书工作,依靠专职的秘书机构直接指挥国事。明朝的中央秘书机构数量众多,阵容强大,且已系列化。中央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员的实际地位很高,在国家管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各项业务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趋于完备。秘书人员主要来自科举出身者,文化水平高,从而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因此,明代是我国古
代秘书工作的强化时期
89.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职责,作用和地位:1.收受内外奏章,参验稽考,驳正其违失,分类抄写后发交所对口的部办理。2.皇帝上早期时,六科轮流派官员一人,侍立朝堂一侧,记录圣旨。3.将每天收集的奏章,逐一抄成副本,汇编成册,五天一送内阁,以共编篡。4.所收受的题本,奏本,状和奉旨发落的事件,由六科都给事中于早期时一起送御案前呈皇帝。5.检查各官暑奉旨执行的热闹物是否完成,或进展情况如何,五天一清理,完成者即予注销。六科集唐,宋时期的门下省,起注院的责任于一身,既辅助皇帝处理公文,又有封驳弹纠六部,监督,催促六部处理公文之权,又负责记注皇帝圣旨,是职掌颇宽的秘书机构。皇帝依靠它实现对六部的领导和控制,它是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产物,但
六部给事中的品秩低微,只是七品至九品的小官
90.明代秘书官吏的来源:明代选用各级秘书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科举考试。中央六部,五军都督府,御史台等官署中的秘书官员大多由进士担任。地方各级政府中的秘书官员,也需从举人,贡士等科班出身者选用。由此可见明代秘书官吏的素质比较高。明代选用秘书除了要求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外,还注重实际工作能力,于京城设国子监,挑选秀才或举人入监读书,称为监生。监生历事欺满,根据其能力,表现,送吏部附选候补
91.明代的公文文体:明代皇帝颁发的下行文有诏,诰,制,册文,谕,书,符,令,檄等,其中“谕”在习惯上又作为皇帝所颁布文书的总称。臣下上呈皇帝的上行文的有题,奏,表,讲章,书状,揭贴等:题,指凡以官署的名义向皇帝陈述,请示有关政务,军情,钱粮等公事的上行文。奏,是京官以个人名义呈送皇帝的上行文,内容多为具奏者本职以外的事情。揭贴,由内阁直达皇帝的机密文书,皇帝阅后退还被人不予公布。各级官府的上行文的咨呈,呈状,中状,牒呈,牒;下行文有照会,札,下贴,故牒等;平行
文有平咨,平关,平牒
92.明代秘书官吏的地位:明代中央机构的秘书人员虽然品秩不高,地位却比前代重要。如负责起草制诏的内阁学士,官位仅为五品,但是,明成祖却将他们与二品大员的各部尚书相提并论。有如六科给事中,仅为七品至九品的小官,但却有权封驳弹纠,监察督促由二品大员主管的六部。地方官衙门内的秘书人员地位也颇高,如县府内负责收发,处
理公文的典史,如遇县丞,主薄不在时,规定由他们带领县丞,主薄的职务
93.清代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高度强化时期: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王朝,它是由满族建立的政权。清初,国家机构的设置与各项工作制度全面仿效明制,因此,清朝的秘书工作不但没有落后于前代,后而在明朝的基础上,一度扭转了明朝中后期以来秘书工作衰退的现象,解决了宦官秘书干预政务的问题;并采用严密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控制住了中央主要秘书部门的越权问题;同时,秘书机构和人员仍具有较宽的职掌,且功能更全;文书档案等各项工作也发展完善,尤其是被皇帝紧紧控制的军机处,制度周密,人员精干,办事迅速,效率甚高,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务的得力辅助机构,其工作制度和军机章京的选拔制度已高度完善。因此,清代是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高度强化时
期
94.清代内阁的职掌;参与议政,内阁职官中能参与议政的主要是大学士。办理本章,这是内阁最主要的,大量的日常事务。拟撰,承宣谕旨。筹备,组织大典。收存重要
档案。组织修书
95.清代通政司的职掌:收受各省题本,如发现题本不合格式,报内阁参办,有逾期的则移文与相关部交涉。查核本章,凡各省将军,都统,巡抚等官,每季度须将上奏过的本章诰册,咨送通政司查核。参与议政,遇有交九卿议办之事,位居三品的通政使可参加商议,提出意见。负责上访事务,凡军民有冤屈者,可击鼓鸣冤,由通政使亲自询问,如
确系有冤,奏报皇帝后交刑部办理
96.清代外务部的秘书部门及其职掌:司务厅,负责收受文书,领用印信。翻译房,负责翻译各国文书和承担口译工作。清档房,掌管档案的编撰,校对等事宜,后增设秘书股,负责机要文书的拟稿和编辑。机要鼓,负责收集机密事宜。电报处,专掌以电报拍发
公文和翻译,传递电报事宜。文报局,负责寄递外务部与驻外使馆间的往来公文
97.清末责任内阁的各秘书部门及其职掌:承宣厅,负责宣布诏令,办理奏折,文移,保管图书,档案。制诰局,负责拟制诏诰敕,进呈贺表。收文处,负责收受京外衙门
投送京外衙门投送内阁的公文
98.清代幕僚盛行:随着地方官衙事务日益繁重,原先的一些秘书人员逐渐只担任某方面的具体工作。这样辅佐人员相对减少,需要有人来补充,这是幕僚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清王朝的正式腐败,从反动推动了幕僚的盛行,这可从幕主,幕僚两方面看:从幕主方面讲,相当一部分主官昏庸无能,他们或是花钱买的官,或是依仗一定背景而得的官,本身就不具备理政能力,难以胜任政务;对秘书吏员的业务要求大大提高了,而从正常途径任用的秘书则达不到其要求;主官对书吏大多存有戒心,自雍正对书吏进行整顿后,任用书吏又受到严格限制。从幕僚方面讲:为求取出路。清代官场黑暗,有才干之人常难迁升;卖官过多;科举考试腐败;迫于生计,他们为生活计,投到地方各级官员门
下,某得一职,以养家度日
99.清代密奏制度的特点:密奏制度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各地凡重大之事,均上密奏请示,秉承皇帝旨意去办理,这就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务中枢的职权,加强了皇权。密奏制度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密奏直达皇帝,周转环节减少,能得到迅速处理,不少事当即便可决定,当即就下令实施办理,效率很高。密奏制度使地方大员彼此监视,各存戒心,不敢擅权行事,肆意妄为,有利于控制官员,整肃吏治。密奏制度还为我们提供了宝
贵的文书工作经验,对今天的秘书工作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
100.北洋政府档案工作的发展情况:已有类似区分全宗整理档案的具体做法;规定了文书处理部门立卷,移交的原则;明确地提出了档案的编目工作;创新了卷套;规定了档
案的保管期限;规定了销毁档案的原则,方法和手续;改善了查阅档案的办法
101.国民党政府秘书工作的特点:秘书机构的越权现象不再出现;对文书档案机构工作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使秘书人员的个体业务水平明显提高,文书档案工作趋于规范化;向国外学习文书档案工作经验,使我国几千年来处于封闭状态的秘书工作首次吸收国外先进方法,有助于我国秘书工作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对文书档案工作进行的学术研究及其取得成果,使文书学,档案学开始形成,秘书工作中的这两类重要业务开始学科化;学校培
养专业秘书人才,使秘书人员的素质有所提高,拓宽了秘书人员的来源
102.北洋政府秘书机构的特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机关,均普遍设置有秘书机构或秘书人员;秘书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趋向一致;各机关大多只设一个机构负责全部秘书事务,只有少数机关才分置几个秘书机构,主要是将起辅助决策作用的高级参谋顾问人员和负责机密或重要文书的高级文书工作人员分开;秘书机构的职权范围明确;秘书机构的级别名称比较混乱
103.党中央最早的秘书的职责:负责本机关的文件处理;负责筹备会议及会议记录;负责保密党中央的文件材料;负责与委员长一起签发笔必要的文件和指示信;负责党内外的通讯工作
104.中共中央最早的秘书的特点:中共中央最早的秘书是一种领导职务。他是党中央的领导核心之一,参与最高层次的决策和领导工作,同时还兼任中央某一部门的主要领导
职务
105.中央秘书处文书科的职责:负责会议的安排和会议记录;负责一般文件的起草;负责文件材料的抄写,印刷;负责文件材料的接收,分发;负责文件材料的收集,保管,整理,统计;负责保密工作;负责刊物的发行工作。
第四篇: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共)
中国秘书史复习资料
一、古籍中“秘书”的含义:
指宫禁中的秘藏之书。指谶纬图录等类书。指官职名称。指官署名称。
我国最早从事具有秘书性质的工作人员称“史官”,我国最早的朝廷秘书机构是产生于商末周初的“太史寮”。
二、据《辞海》中秘书的定义我们宜将历代秘书的工作范围划定为:
1、记录帝王、长官言行、这么回事,拟制、处理文书,保管档案。文书工作是秘书工作中最早出现也是最主要的业务。
2、了解下情、传达命令、起上通下达作用。
3、接待吏民上访,向皇帝或长官汇报,并向上访者传达处理结果。
4、处理官衙内日常事务及交办事项。
现代秘书工作还具有参谋、咨询作用。
三、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中国秘书史”是研究我国历代秘书工作现象和规律的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历代秘书机构、历代秘书人员、历代秘书工作制度。
历代秘书人员——包括他们的来源、培训、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素质和优良传统。
历代秘书工作制度——包括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公文文体、信访制度、保密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
历代秘书机构——即历代各级各类秘书机构的设置、智能、地位、作用和演进过程。
中国秘书史的任务是在搜寻到翔实史料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力求勾勒历史上的秘书工作的概貌,研究其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为做好现实秘书工作服务。
要学好“中国秘书史”这门课程,需要打好两个基础、掌握两种方法。两个基础是指掌握秘书学、历史学专业。
两种方法是指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即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文字与公务文书。
古籍记载黄帝左右有不少史官。例如,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执掌记录言行。后来有人将他说成左史,偏重于记事。孔甲是黄帝的史官,“主书史之流”、“执青纂记”。大挠、沮诵、隶首、宾成“皆黄帝史官”,可见,在黄帝时代,史官不少。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
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由于有关夏朝的记载甚少,尚难断定其秘书工作是否形成。
商朝的史官名目众多,有十几种,被分为不同层次、不同职掌,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1、贞卜史官:有占卜、多卜等名目,负责占卜、解释“卜兆”(即神意)、刻写卜辞。贞卜史官在商朝这种神权统治中,实际上参与了军国大政的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辅助商王朝的决策,实施神权统治,是商王的高级助手。
2、祭祀史官:有祝、多尹等名目,负责商王室祭祀事务。祭祀是商王朝头等大事。祭祀的对象有四类:天神、地、人鬼、物魅。天神包括日月,星辰、风雨。地,包括山川、海河。人鬼,包括祖先、圣贤、功臣。物魅指各种精怪。祭祀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庇护。职责类似于现代大会或典礼上的会务人员。
3、作册史官:称乍、乍册右史等,职责相当于现代起草重要公文的文字秘书。
4、记事史官:有史、卿史等名目。他们主要承担文书档案工作。
这四类史官中,占卜史官和祭祀史官占多数,地位较高,带有宗教色彩,所以有的学者称他们为宗教官,就作用而言,占卜史官偏重在政务方面为商王服务,祭祀史官、记事史官则偏重处理事务。其中作册史官和记事史官的职能与现代秘书最为相近。
商朝末年,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增加,国事日趋繁忙。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数量也相应增加了,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从而有效地处理的各方面事务,这促使了专门秘书机构——太史寮,其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测命及祭祀等事宜,其结构虽然简单,但是它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中央秘书机构。
甲骨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占卜即在甲骨钻一小洞,用炭火炙烤,使之因受热而显出各种形状、走向的裂纹,称之为“兆”,被视为天的示意。
甲骨文书的认定:
前辞——某日某人卜问,史官姓名。命辞——卜问何事。
占辞——“兆”显示的答案。验辞——日后是否应验。
从内容来看,它以记录商王活动为中心,并出现了类似请示、报告的上行文。它初步具备了文书的基本要素。
第二章:两周的秘书工作
太史寮的五史: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秘书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西周中央政府中形成了。它对中央政府而言,是一个辅助机构,起着参谋咨询、处理日常事务的作用;对下属职能部门而言,是一个综合性机构,凡各种请示、报告均须通过它上达中央政府,它起到中央政府和下属部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史官的特点:
1、宗教色彩由弄至淡
2、史官的分工、分层由浅至深
3、产生了职业道德
4、形成了职业个性
5、文化素质优秀
史官衰落的原因:春秋后期,诸国的政权机构逐步扩大,秘书机构和官职也随之冲破礼治制度束缚,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为史官地位的衰落,新秘书官职的出现,大批士加入秘书队伍。
“士”担任秘书的积极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大批士加入秘书行列,壮大了秘书队伍,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对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秘书的地位和荣誉。
3、促使古代秘书工作中的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业务相对分离为独立性较强各有专门秘书承担的两大部分,对日后的秘书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写在单片竹片上的称竹简,也称简册、汉简、简册、杀青;刻在单片木片上的称“版”,写上字称“牍”。先秦时期,使用最多的是简牍文书,它一直沿用到西晋桓温帝后才被废止。
2、第三章:秦汉的秘书工作
简述秦汉中枢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秦朝以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作为政府的中枢机构,秘书工作以丞相府为主,御史大夫为辅。
汉初,政体沿袭秦制,到武帝时,对政体开始实行变革,中央政府的机构也随之演进,这一演进经历的阶段:
1、削弱相府,起用尚书,而后设立尚书台
2、尚书蜀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的形成,开始将丞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使它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其首领颇受皇帝信重,不少人由此职位升任为丞相。
3、尚书台取代相府
4、尚书台的结构及地位
丞相府被尚书台逐步取代的过程,说明封建社会中,皇帝设置秘书机构的目的是集国家大权于一身,保证其实行君主独裁。一旦此秘书机构职权扩大,威胁的皇权,皇帝就对其进行抑制。削弱,或直接将其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新的秘书机构。这种现象自西汉武帝始,在以后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成为一条规律。我们称之为“膨胀——回位”现象。
西汉,皇帝中的宦官秘书主要有: 中常侍——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出人宫廷,侍从皇帝,传达诏令,掌管机要文书。侍中——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往来殿中奏事,后被提为“切问近对”的侍从顾问,能“喻旨公卿、上殿称制,秉陪见”,品级虽低,权利不小。
黄门侍郎——又称给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令。
武帝时,曾设中书令,负责起草、传宣诏命,掌管机要,也多以宦官充任。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 秦朝的“五善”、“五失”考核法;秦统一天下后,在“明主吏民,而后治民”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对官吏,包括对秘书官吏的考核标准。“凡为吏之道,必静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是对官吏的原则要求。为便于理解和落实,秦朝政府又把这些原则要求分解为必须遵守的“五善”和必须防止的“五失”。
“五善”: “忠心敬上”,就是忠顺于朝廷,尊重上司; “清廉毋谤”,就是廉洁奉公,任劳任怨; “举事审当”,就是处理政事要谨慎、妥当; “喜为善行”,即多做好事,利国利民; “恭敬多让”,即谦虚为事、诚恳待人; “五失”是: “夸以Zhi”,即防止夸夸其谈,滥唱高调而不务实; “贵以大”,即防止好大喜功、不实事求是; “擅制割”,即防止独断专行、飞扬跋扈; “犯上弗知害”,即防止犯上作乱、目无法纪; “贱士贵贝货”,即防止轻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只重视钱财。公文文体:秦朝建立后,李斯提出建议:“命为‘制’,令为‘诏’”,臣子向皇帝上书、呈文统称“奏”,获得秦始皇允准。从此,制、诏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专用公文文体,奏则成为臣子呈皇帝的专用公文文体。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王朝更迭频繁,小国林立,割据称雄,各政权机构的名称不一,相应的秘书机构也称呼各异。但是,仔细梳理史料,仍可以追溯这时的秘书机构演进的过程,其基本线索是:以中书省取代尚书台机要秘书的职能,尚书台转化为起执行作用的政府机构,设门下省分散中书省之权,初步形成了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中央机构。
曹操设立秘书令、秘书丞 曹操为了培植私人势力,进一步削夺东汉王朝的残余势力,创立了秘书令这一官职,下配备秘书左丞、秘书右丞两官职,组成一个秘书机构,负责收发、处理奏章文书,拟制传发敕令,以取代尚书台的职责。秘书令、秘书左丞和秘书右丞遂成为我国历史首次出现的名实相副的秘书官职。
五害:私结朋党,专事讥毁、打击贤能之士者;生活奢侈、哗众取宠;妖言惑众、欺诈视听者;专门搬弄是非、为一己私利而兴师动众者;只顾私利、暗中与敌人勾结者。
参署:违覆、直言、进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基本秘书制度是自曹丕时起始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原意是为了网罗天下贤士,为国所用。然而,它很快就演变成以门第划分等级,按等级高低授官的腐败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官都由门第显赫的世族担任,这些人垄断各级政权,而出身低微的寒门子弟只能充任僚属和低级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五世族”的状况。这一腐败制度使大量人才受到压抑、埋没,使历史的残渣泛起,世袭制全面复辟。
一文一事制度——即一件公文只直叙一件事,不同的事由不混于一文。此制度有效的防止了行文的关系错乱,提高了公文的针对性、时效性,加速了公文的运转。
第五章:隋唐的秘书工作
隋文帝时,定制内史省取旨,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配合,互相制约,以掌管国家大致。
1、内史省
2、门下省
3、尚书省
秘书官吏的素质:
唐朝的秘书官员素质颇高,在以下几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1、文化修养很高:隋唐以科举考试取士,促进了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为秘书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奠定了社会基础。
2、尽心尽职,严守制度:唐代的秘书官员大多对工作认真负责,能严格遵守秘书工作制度。
3、应变能力强:隋唐,尤其是唐朝秘书大都应变能力很强。
第七章:辽金的秘书工作
辽境内民族众多,为了适应统治的要求,其中中央政府分为“辽官”和“汉官”两大系统。“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官系统称为“北面官”,汉官系统称为“南面官”。北面官治理契丹居民,系根据契丹族原有制度设立。南面官治理民族居中,系辽占据部分中原地区后,仿照唐宋制度建立的。统治中枢设在北面官。北面官的各级机构又分为北院、南院,如南、北枢密院,南、北相府,南、北大王院,南、北宣徽院等。
见习秘书吏员的来源:
1、大批弃学少年为见习吏员
2、由吏员的子弟充任
3、由被开除的吏员充任
元代公文一般用蒙文、回回文、汉文拟制、颁发,凡用一种文字拟写毕,由专人翻译成其他文字,再予以缮写。
第八章:明朝的秘书工作
明朝中央秘书机构主要有内阁、六科、通政司、司礼监、文书房。内阁设有两个专职秘书机构:
中书科——中书舍人的职责仅为缮写正本、誊抄副本,事毕后立即离开,所以其官职虽与唐朝的中书舍人相同,而职权和地位却大大下降,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制敕房——设立制敕房的同时,又于内阁学士办公之处东阁设立了东制敕房,从进士、监生、儒生等人中选拔善书写者,任为中书舍人、序班、译字等官,负责缮写,誊抄诰敕,翻译敕书、外国文书,誊录揭帖、兵部记功薄及勘合等。
文书工作制度: 票拟——亦称条旨。
贴黄——明末崇祯帝即位后,惩办太监魏忠贤,取消了司礼监的批红权,亲自阅办奏章。为提高公文处理效率,他命令上呈奏章的官员,按照内阁制定的统一格式,将公文内容用不到一百字的篇幅概括出来,贴附于文尾,以便其迅速了解奏章的内容,避免耽搁急件、要件。
档案工作:
皇史窚——是专门保管皇家玉蝶、实录、肾训等御用档案的库房。后湖黄册库——是专门收藏全国皇册的库房。
内阁大库——保管明王朝在统治活动中形成的重要档案文件。古今通集库——皇帝御用的档案库房,建于皇宫内,由太监掌管。大本堂——主要收藏元朝官府档案,洪武元年修建,由秘书监掌管。
第九章:清朝的秘书工作
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机构,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特简。有些也由章京升任。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军机处成立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其办理,它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领导机关,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峰。
鸦片战争后新增设的秘书机构:
咸丰十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光绪二十七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称为外务部,其秘书机构增加到六个: 司务厅——负责收发文书、领用印信。翻译房——负责翻译各国文书和承担口译
清档房——掌管档案的编纂、校对等事,后又增设秘书股,负责机要文书的拟稿和编辑。
机要股——负责收集机密情报事宜。
电报处——专掌以电报拍发公文和翻译、传递电报。
文报局——光绪元年,清政府正式向外国派驻公使,设置使馆。文报局负责寄递外务部与驻外使馆间的往来公文。
第五篇:期末中国秘书史资料
中国秘书史
一、名词解释
1.诽谤之木:部落联盟时期,尧根据舜的建议,命舜在土阶前树立一根木柱,让百姓在上面书写意见,指出自己的过失,以修明政治,称为~,由于此木是舜受命而立的,舜又名重华,所以又称华表。
2.祭祀史官:是商朝史官的类型之一,专管各种祭祀,安排一切祭祀仪式.他们类似于现代负责大会或典礼的筹备,组织,服务的人员。
3.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4.卜辞:是商朝占卜时成句的贞卜文字,其内容以商王的活动为中心,其主要的殷商自武丁到纣王105年间的事情,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科学技术,等方面,是殷商王室活动的真实记录,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5.太史寮:是商朝末年出现中央秘书机构.随着商朝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人员增加了,这样导致了秘书机构的出现,以便将秘书人员组织起来,有效处理各方面的事务.太史寮的主官称太史,下隶有层次不同,职掌各异的史官,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事宜。6.卿事寮:是西周时期三公之下设置的执掌政务的官署,它以太史寮为辅助部门,作为与下属联系的秘书机构,史籍上将二者合称为“卿事寮”。
7.金文文书:商朝时期,人们开始在青铜器上镌刻文字,起初很简短,有的仅一个字,有的刻上姓名以示归属,渐渐地,文字多起来,最长的有45个字,被称为“铜器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他们的字体类似甲骨文,已初步具有史书的性质,所以,称之为~。
8.简牍文书:是刻在竹片或木片上的文书,主要用于记事.刻写在竹片上称竹简,也称,简策,汗简,简册,杀青;刻写在木片上的称木牍,版牍。
9.盟书:是西周时期,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各诸侯国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杀牲血,对神盟誓而订立的协议,它没有命令的性质,而是各方均共同遵守的规则。
10.天府: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西周时期,由于档案种类,数量增多,档案业务更加复杂,因而设立了天府来收藏保管档案。
11.尚书台:西汉成帝时,为削弱相权,将尚书组成独立的官衙,称尚书台,其办公处设于皇宫内.尚书台的设立,标志着新的秘书机构正式形成,开始将丞相府的秘书职能转移至皇宫来,使它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12.试吏法:是秦朝地方政府的秘书官吏的选用方法.所谓试吏法,就是根据各地民意反映,对地方闲散人才进行调查,了解,然后召集有关人士,由县以上官员对他们目测外貌,口试问题,选其中较优秀者,派至县,乡当秘书吏员。
13.铁券:是皇帝将封赏勋臣宿将的记录券刻于铁片上形成的文书,它既表示珍重,珍贵,又便于长久保存。
14.避讳制度:皇帝为维护自己的威严,命令无论是自己颁布的制,诏,臣下上呈的奏,议,还是吏官的记载,或各级官府的文书中,凡遇到皇帝名字的字,一律以其他字,词代替,连与皇帝名字音近似的字也不准用.这种制度称作避讳,形成于秦朝。
15.门下省:晋朝皇帝将皇宫中的侍中,常侍,给事中,黄门侍郎,谏议大夫,起居郎等秘书官员组织成一个新的秘书机构,称门下省,在皇帝左右议论大政,出纳诏命,办理交付事项。
16.骑缝,押缝制度:骑缝即在两张粘连的公文纸的连接处加盖印章;押缝即在两张 公文纸的粘连处或公文末尾署名,又称押字或押尾,这一制度根据纸制公文的特点,起到了防止公文伪造,保证其真实性的作用。
17.连暑制度:也称联暑制度,即几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公文内容共同负责。
18.通事舍人:是隋朝设置的中书省内重要的秘书官员.职掌相当于前代的竭者,皇帝临朝或朝廷大典时,负责引见,通奏,安排百官的进退,位次排列,并收受四方通表,有时也代表皇帝慰劳出师的军队,按月慰问将军家属,造访地方名士,长者,迎接回朝的军队。
19.经筵官:宋代除了起草制诏,参谋顾问的翰林学士以外,设有一些冠翰林学士之名而不属于学士院的官,有”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称为“经筵官”在皇帝左右进讲书史,相当于皇帝的学习秘书。
20.匦使院:是武则天执政时设立的信访机构,武则天称帝后,为了打击政敌,巩固皇位,采纳臣下鱼保家的建议,铸设铜匦,奖励告密.特地命令中书省设立匦使院,以谏议大夫及阙,拾遗各一人.为知匦使,主持院务,组成了中央信访机构。
21.南北枢密院:是辽代北面官系统中的国家机构之一,它分掌文辁,部族,丁赋和兵机,武铨,群牧之事,是全国军,政中枢,分别置有林牙,知院贴黄,知圣旨头子事,掌院头子等官,负责秘书工作。
22.幕职官:金朝皇统年间,为了行文方便,规定判官,掌书记,主薄等统称“幕职官”。23.六科:明朝时期,由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处理国务,需要在他与六部之间建立一个联系机构,由此产生了六科,即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作为协助皇帝处理六部事务的秘书机构。
24.秉笔太监:是明代司礼监内从事秘书工作的太监,主要负责章奏初阅,代皇帝批答,记述,传达皇帝的命令。
25.票拟:也称条旨.即内阁大学士阅读奏章后,用一纸先拟写对所奏问题的初步处理意见,贴于原奏章上,以供皇帝批阅是参考.它有些问题类似于现代公文处理中“拟办”。
26.红本:是指皇帝用朱笔批阅过谕旨的题本。
27.军机大臣: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所有军机大臣均由皇帝亲自从内阁和各部院司院及督抚中选调,无任职期限,受命后仍保留原职,皇帝可随时免除,令其回原衙门供职。
28.奏事处:是雍正时,为收受密奏而设的机构.后来,内阁,军机处承办的公文也由它呈进.奏事处由御前大臣兼管,因清制规定外官不得进入内廷,而太监又不得接近外官,故分为内奏事处与外奏事处。
29.幕僚:是由主官自行聘请来备顾问,当参谋和协助办理文书事务的私人秘书。30.发抄:清朝时,凡皇帝批示交各衙门拟办或知道的题本,由军机处发交内阁,内阁传知各衙门派人来抄回办理。
31.密奏制度:是清朝形成的一种文书工作制度,密奏,亦称密折,它是只有指定的官员才有权上呈,并由皇帝亲自启封,阅看,批复的绝密奏折.它不拘格式,书写自由,也不必贴黄和备副本,并不用送通政司转内阁,直接交奏事官进呈,由皇帝亲自处理,避免了题本的不便。
32.九部三局:南京临时政府重要的中央行政机关总称“九部三局”九部指陆军部,海军部,外交部,司法部,财政部,内务部,教育部,实业部,交通部.三局指法制局,印铸局,公报局。
33.承政厅:是南京临时政各种的办事机构,相当于后来的总务厅和现在的办公厅, 以负责秘书工作为主,同时负责会计,庶务等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处的职责和不属各司,局的事项。
34.文书档案连锁法:是国民党正度改革秘书工作的内容之一.它规定各机关由总收发室将全部公文,发文分类,编号,登记,然后将公文送往主办单位,用统一编号的方法,将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连锁起来,以改变公文运转迟缓,档案分散和垄断的状况。
35.技术书记: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和群众团体中设置的文书工作人员。36.中央秘书处: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中央专门的秘书机构,随着党中央秘书工作量的增加,技术性增强,要求的提高,仅设置秘书和技术书记无法承担如此大量的工作,于是1926年6月,中共中央第四届第三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提出设置中央秘书机构,被大会接受.自此,中共中央秘书处成立。
37.一文多套收藏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的一种档案工作制度,即党的文件不能只在某处独存一份,而应在数处各存一份,以免该处遭到破坏后文件全失损失。38.四格八法:是清朝对秘书官吏考核的措施.四格指;才,守,政,年;八法指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软,不谨。
39.四善:唐朝对德的基本标准称“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非懈,简称德,慎,公,勤。
40.录事参军:东汉末年,曹操以丞相名义带兵,幕僚多称“参丞相军事”,后省称为“参军事”或“参军”.南北朝时,由于州刺史多带军职,其幕僚也以“参军事”作为官称.录事参军属于秘书官员,“录”,即总领之意.“录事'指总领府内日常事务,为幕僚之长,相当于秘书长,事刺史的主要属官。
41.大林牙院:辽的中央政府分为”辽官“和”汉官“两大系统,辽官系统称为”北面官“统治中枢设在北面官,北面官的各级机构又分为北院,南院,是全国军,政中枢,也是秘书工作的中枢.北面官中设有大林牙院,掌管文翰,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置有都林牙,林牙承旨,林牙,左右林牙等官员,负责拟制,颁布诏书等事务。
42.满票签处:清朝内阁内部设置十二个机构,其中有十一个房承担秘书业务工作,满票签处是其中之一,它是负责拟写,蟮抄满文票签,凡满文本掌由该处校阅,验看票签式样,拟写满文草签,送大学士审定后,在蟮成正签;对各部院本章中有满文文法错误或不当的,该处有权退回部院令其纠正.另外还负责其他一些与满文相关的事务。
43.中央文库:中共中央秘书处的文件保管处原先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和秘书处在一起.根据中央的指示和中央秘书工作委员会的规定,存放文件档案的库房必须和机关分离,用单独一栋房子,工作人员组成”家庭'以作掩护,这样,文件保管处就成为中央各机关文件的存放库,即档案库,习惯上被称为中央文库。
44.军机处:雍正时,因用兵西北,往返军报频繁,军事文书骤增,清政府鉴于内阁人多事杂,易泄露机密,且内阁位于太极门外,距内廷较远,不便于皇帝随时面授机宜,因此,于雍正七年在内廷设立军机房,处理紧急军务,以期“办事密速”。
45.元代的照刷,磨勘制度:照刷是检查公文是否有稽迟,失误,遗漏,规避,埋没,违枉等情况发生;磨勘是指照刷之后,再做一次检查,看其中的错处是否已经改。
46.案牍吏员:是元朝的秘书官职.案牍是官衙中公文,档案的泛指.案牍吏员就是官衙中处理公文事务的秘书人员,是官衙中居首席地位的吏职。
二、简答题
1、秘书工作起源的条件: ①、领导部门的出现。秘书工作是领导部门的辅助性工作,只有出现了领导部门,才会随之而产生秘书和秘书工作,这是秘书工作发源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之一.领导部门是人类结成了社会组织,有了管理,指挥它的人员后形成的.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需要有人辅助,为她们处理日常事务,上传下达,参谋咨询,这导致了秘书人员的诞生。
②、文字,公务文书的出现。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为了颁布命令,制定规章制度,记录事件,以便实施管理,需要制作文书,由此产生了公务文书.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的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人员和秘书工作.因此,文字和公务文书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又一个社会问题。
2、为什么说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孕育时期?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工作,因此说这个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孕育时期。
3、简述太史寮产生的社会背景: 商朝末年,大举用兵,平定了东夷,势力扩展至江淮流域.俘获了大量奴隶,史称商纣王“有臣亿万”“有亿兆夷人”.统治区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作为辅助管理者的秘书人员也相应增加了,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才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事务,这样就导致专门秘书机构的产生。
4、西周时期的下行文体: 誓,帝王动员部下讨伐地方命令性文书.诰,帝王或执政大臣代表勉励属下的文书.命,帝王或执政大臣代表国家发布的命令性文书.策,帝王封赏王族宗子,贵族,功臣及发布命令的文书.典,中央政府颁布制度,法规的文书.檄文,周天子,各国诸侯或卿大夫用来征召,晓谕或声讨敌方的文书.令,周天子发布的命令性文书。
5、西周时期的上行文体: 上书,臣下向天子或国君陈述政见的文书.事书,诸侯及地方政府官员向天子或中央机构汇报事情,请示问题的文书.丁籍,诸侯国及地方政府将多辖境内的人户,土地,车马,财物及收支数目等定期上报的文字.计书,郡县主官每年年终将下一的民户,赋税的项目,数量作出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给国君的文书。
6、西周档案被用于: ①、作为统治和施政的工具.在各种档案中被重视的是版图,各国对此无不严加收藏.各国变法中繁多的法令文书,版行后也都被妥善收存起来,以供统治者随时查用,作为施政工具.②、作为传授学问的工具,流散于社会上的档案,主要被士利用.士为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学习理政经验,十分注意收集档案,进行研究,其中造诣深者还利用档案开办私学,传授学问 ③、档案被汇编成集,孔子等人在收集了大量档案,典籍并予以整理,研究后,怀着一定的政治倾向,将其汇编成籍。
7、春秋战国时期史官地位衰落的原因:
①、社会动荡,王室衰微(人治观念继续增长)②、私学兴起,文化普及(史官与国君的观念冲突)③、注重人治,选官变化
8、春秋战国时期新秘书官职的产生: ①左徒②令正③掌书④尚书⑤文书
9、秦朝的皇宫秘书官职:
1、为皇帝处理具体事务的秘书: 尚书——战国时期秦国的主要秘书.太史令——即史官,负责记录大事.符玺令——负责保管皇上印玺.2、参谋性质的秘书
博士——皇帝的专职谋士.给事中——立于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侍中--侍从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的近臣。
3、宦官秘书
10、汉朝秘书官吏的来源:
①、察举、征召、辟除.②、学校培养.11、古代“秘书”一词的含义: 指宫禁中的秘藏之书;指谶纬图录等类书;指官员。东汉桓帝时创设秘书监一职,掌管宫中图书经籍。此称呼开始转向人。曹操设置的秘书令、丞,性质和前三种完全不同,不仅名称上由物及人,工作上也与现在的秘书工作有共同出。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曹操设置秘书令,是我国现代秘书工作的起源。(或问:为什么说曹操所设秘书令是我国现代秘书工作的起源).1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大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为了防止秘书机构的权利膨胀,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使中央秘书机构初步发展为中书,门下,尚书三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部门.这一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秘书工作,使秘书机构的作用显得很突出.有作为的政治家开始重视协调和秘书的关系,以充实发挥他们的作用,导致优秀秘书人才辈出.公文写作开始和其他文体分流,成为一种独立的应用文体,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能,因而涌现出许多专事公文写作的“手笔”开始了对公文进行理论总结和研究.纸张成为公文拟写的唯一材料,形成了许多新的公文制作制度.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秘书工作重大发展的时期。(详细见P46页)
13、简述文笔的区别和意义: 曹操之后不久,公文成为一种正式的独立文种.当时,文章有了文笔之分,文即文章,诗赋,必须有情辞声韵.笔即公文,不需要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要直叙,着眼于述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都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类似于近代的文牍.文笔之分:说明公文写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技能,有它独特的要求,规格.这无疑大大有助于提高公文的质量,它是文书工作史上的一大飞跃.14、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工作发展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写作开始从其他文体中独立出来,有了文、笔之分,出现了专门的公文写作高手,而且开始专门公文进行理论总结和研究。纸张成为公文拟写的唯一载体。
15、魏晋南北朝文书制作制度:
①、骑缝、押缝制度——骑缝即在两张粘连的公文纸的连接处加盖印章;押缝即在两张公文纸的粘连处或公文末尾署名,又称押字或押尾。这一制度根据纸质公文的特点,起到了防止公文伪造、保证其真实性的作用。
②、连署制度——也称联署制度,即几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 示对该公文内容共同负责。
③、勾检制度——魏晋起尚书台省中设置了比部,置比部郎中主官,专门稽核皇帝和中央政府颁发的下行文,说明对公文的复核已有专门部门负责。
④、帖敕——即由主持朝政的大臣在奏章后签署意见,作为敕命,批发判行。⑤、一文一事制度 ——即一件公文只直叙一件事,不同的事由不混于一文。此制有效地防止了行文关系错乱,提高了公文的准确性。时效性,加速了公文的运转。它作为公文的主要制作原则之一。
16、唐朝中书舍人的职责: 1.初读中央政府各司和各地官员的奏章表议并提出处理意见,然后呈进皇帝.同时,凡上报的大事件,也由中书舍人转呈.2.负责起草诏,制,敕,玺书,册命等皇帝颁发的文书,进呈皇帝批准后,按规定发有关部门执行.3.下达的制,诏,敕等文书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误差,有责任向皇帝奏明,并加以政正,起到信息反馈的作用.4.逢有百官聚会,朝廷大典时,中书舍人须侍从皇帝左右,代表皇帝接受百官的奏状.5.皇帝在朝廷上册封,赏赐大臣时,由中书舍人宣读册封,赏赐的诏命;作为特使慰问有功的将帅和国家的贵宾.中书舍人名义上隶属中书省,实际上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其地位和作用都很大。
17、比较唐,宋的信访机构: 宋代的鼓,检两院与唐代的匦使院相比较,有如下不同:
1、宋代的中央信访机构分为两个各自独立,层次不同的部门,鼓院为初级部门,检院为高级部门.吏民须先投书初级部门,遭拒绝或不满其处理结果,可再投书高级部门,这就给上诉者多了一个申诉的机会,不致被一个部门所压制.2、武则天鼓励吏民投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政敌;宋代设两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皇帝直接了解下情,这就扩大了信访工作的范围,增加了它的作用.3、唐代匦使院隶属中书省,宋代两院隶属门下省,门下省是皇帝的近侍组织,故就隶属关系而言,宋代两院更亲近于皇帝.4、宋代两院的工作已有了规章,这些规章的制定,使处理上书的手续有了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总之,宋代的信访机构处理比唐代有明显发展。
18、辽、金、元的秘书工作特点。
辽、金、元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地方或全国性政权。这些少数民族在进入中原前,其社会发展程度低于汉族;进人中原后,他们努力吸取汉族政权的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及文化,加速了向封建化过渡的进程。因此,他们的秘书工作既带有其原有的旧制痕迹,又糅合了唐、宋的一些经验,表现出两者混合的特点。
辽、金、元时期秘书工作的水平从总体而言没有超越唐、宋,但在某些方面有所创造,如辽、金、元的各级秘书机构中都配备有懂多种民族语言的秘书官吏;辽代的秘书机构分为南北两套班子,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行政管理;金代创设了传递紧急文书的急递铺制度;元代则在秘书官吏的选拔、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和公文传递制度方面颇有建树,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一些证明,我国历史上秘书工作的经验是各民族共同积累起来的,辽、金、元时期是我国秘书工作的融合时期。
19、明朝的秘书机构
内阁、通政使司、六科、司礼监、文书房(详见P112页)20、简述清代内阁职能及其变化: 主要职能:参与议政,办理本章,拟撰、承宣谕旨,筹备组织大典,收存重要档案。
初期权力很大,南书房成立后被分权,军机处设立后,只办理例行政务;1901年废止题本,它成为储存档案的“闲曹”,宣统三年,成立责任内阁,就内阁寿终正寝。清沿明制,仍以内阁作为政府中枢机构,但实际上内阁权力远不及明代,且权力越来越低。清初,在内阁之外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皆由满洲亲贵构成,称“国议”,凡军国机要重务,均不经内阁票拟,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策划,皇帝裁决。康熙时设南书房,一切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撰拟,内阁之权更分。雍正年间,普遍推行奏折制度,机要之务,皆由奏折直达皇帝,内阁权力大为削弱。清代内阁的演变过程,再次表明,直到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中央主要秘书部门的嬗变仍在延续,中央秘书机构仍不稳定。
21、军机处的特点:
第一,被皇帝严格控制。军机处是皇帝的附庸机构,皇帝绝不允许它发展成为影响皇权的又一新的权力中心,为此,清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
第二,职掌宽泛。在皇帝的严格控制下,军机处的职掌越来越广泛,既掌管军事机要,也掌管行政机要;既参与议政,又办理具体事务;既为皇帝撰拟谕旨、处理文书,又参与审理要案、荐补官员等等,它是皇帝的综合性办事机构。
第三,人员精明强干。军机处职掌广泛,事务繁杂,而人员却仅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最多时也不过四十几人,还必须分班人值、随侍和值宿,处理涉及各个方面的大量业务,非精明强干之人难以胜任。因此,对其选拔异常严格,从各衙门中挑选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办事谨慎的干练官员到军机处任职。
第四,办事效率很高。军机处以区区几十人的班子,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浩繁的军政事务,其效率之高,是历代皇帝机要秘书机构中罕见的。
第五,保密措施极严。军机处承办之事,多属朝廷的核心机密,故对保密问题十分重视。
22、清代内阁的职掌:
参与议政,内阁职官中能参与议政的主要是大学士.办理本章,这是内阁最主要的,大量的日常事务.拟撰,承宣谕旨.筹备,组织大典.收存重要档案.组织修书。
23、论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文书工作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坚决奉行务实、高效的办文宗旨,力求摒弃封建王朝文书处理中相互推倭、拖延的官僚作风。为此,临时政府各部、局纷纷建立起办文制度,如财政部制定的文书处理程序有:挂号、是阅、办稿、缮校、发送、归档。临时政府还对公文处理的时限也作了严格规定。为了防止作弊,临时政府对收文尤其作了 严格规定,凡到总统府投递文件者,由外传事处将文件呈交收发处验阅,决定收受与否,由收发处加盖印戳,注明日期,发给收据。凡属总统府权限所管者,不予收受,但需注明该公文主管公署及地址,交由该投递人自行向主管公署投递。凡上呈文件均一律存查,分别批签。为了防止秘书人员刁难或勒索,还规定,凡投送总统府的文件,不论收受与否,均由外传事处将文件呈交收发处验阅。
24、论述北洋政府秘书机构的特点。
1.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机关,均普遍设置有秘书机构或秘书人员。尽管当时 军阀们争权夺利,统治者还是着力加强秘书机构的建设。
2.秘书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趋向一致。各级各类秘书机构的名称主要有三种,即秘书厅(处)、总务厅(处、科)、书记厅(处、室),这些秘书机构的内部组织大同小异。
3.各机关大多只设一个机构负责全部秘书事务,只有少数机关才分置几个秘书机构,主要是将起辅助决策作用的高级参谋、顾问人员和负责机密或重要文书的高级文书工作人员分开。秘书机构的职权范围明确。各级秘书机构尤其是中央秘书机构的职权范围,这时已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各为其长官的办事机构,除秘书事务外,兼管的只是本府、院、署内的行政后勤事务,及不属各执行机构所管的事务,且秘书长等秘书部门的首脑只是位列各执行机构主管之前,不能指挥他们。5.秘书机构的级别名称比较混乱。同为中央机关的秘书机构,有的叫书记厅,有的又叫书记处,至于中央直辖机关的秘书机构,其名称更为混乱。
25、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中央的秘书机构是如何建立的? 中国共产党建党开始就设置秘书,但是它是一种领导职务,后来又设置专职的秘书,即技术书记,这时的秘书已不是一种领导职务。随着形势的发展,党中央秘书工作量越来越大,仅靠秘书和技术书记已无法承担如此大量的工作,1926年中共中央第四届第三次执行委员会提出设置中央秘书机构,经大会同意决定设中央秘书处,总揽各项技术工作。从此,中央秘书处正式成立,王若飞为首任秘书长。最初设立的秘书处为中央部委一级,设秘书长一人,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工作。
秘书处下设文书、交通、会计三个科,具体负责各项事务。秘书处实行集体领导。秘书处的基本任务是总揽党中央的各项秘书工作。会务、文书处理、文件材料的管理、以及保密、交通、会计、主编秘书处通讯,办理领导交办的其他秘书工作等大量工作全由三个科室分别承担。总之,中央秘书处作为党中央的第一个秘书机构、承担了中央全部秘书工作,起到了助手作用。
26、谈谈中央办公厅的设立、结构及发展。①随着解放区的扩大,中央秘书处的日常工作越来越多,它已很难适应工作的需求。1941年中央决定在秘书处的基础上设立中央办公厅。
②中央办公厅由秘书处、中央直属机关管理局、中央直属机关党委、特别会计科构成。
③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秘书处处长、副处长,分管办公厅的各方面工作。由于敌人进犯延安,为了安全,中央决定把办公厅一分为三。到1948年,中央办公厅恢复了原建制,并增设了行政处和警卫处,与中央直属机关管理局共同承担行政事务。经过充实调整,中央办公厅得到了发展。
27、试比较中央办公厅和中央秘书处的不同。
①中央办公厅与中央秘书处相比,规模扩大了,职能更宽泛了。
②从结构上看,与中央秘书处相比,中央办公斤增加了中央直属机关管理局、中央直属机关党委、特别会计科、中央保卫委员会几个部门,共同承担中央各部委的总务、党务、财务、安全保卫工作。③中央办公厅的领导干部的人员也增加了,他们的职能范围也更加宽泛了。总之,中央办公厅比中央秘书处更能充分发挥为中央领导机关服务的作用。
28、试述历代选拔秘书人员的途径和标准。我国古代社会至秦王朝时期,史官为世袭制,而地方官街的秘书官吏则采用支试法选拔,即由县以上官员通过面试选用人才。汉代选用秘 书人员则着重于业务 能力,如规定年龄须在十七岁以上,能背诵籀书九千字以上,并能书写大篆、小篆、隶书等八种字体,还曾经过郡守和京城太史面试,合格者才能在尚书台和御 史府任尚书令史。魏晋南北朝时,秘书写作已发展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艺。统治者在选用秘书时要求精于业务、擅长书法,以提高。文书工作的质量和使文书卷面字迹美观。唐 代,选用秘书的要求已趋于全面,不但要求他们文化水平高,工于书法,擅长写作,还要求娴于辞令和处理公文的能力,以及外貌方面的要求。宋代以直接考试拟写应用公文的能力 选用秘书,将秘书选拔制度大大推进一步。宋哲宗时设宏词科,专门选拔朝廷的文字秘书,规定只有取得进士资格者才能报考。元代,秘书选拔制度已趋于 成熟,要求入选者有良好的品行、业务能力、实际工作经验,还创立了逐级升补的办法。明代,科举制度臻于完善。统治者通过层层考试,将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任用为朝廷各 部门重要的兼职或专职秘书,并由进士、举人担任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清代军机处的军机章京由军机处从内阁及各部院中初选,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亲自决定是否任用。其任用的条 件有:人品端方、年富力强、书写端正,办事敏捷谨慎。总之,我国古代选拔秘书人员的方式,主要有学校培养、科举考试及聘用,还有从具有实际经验的职官中简选和从下级机关 的秘书中提拔等。其选拔标准,有政治上可靠、文化水平高、博学多才,工于书法、业务能力强、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机敏谨慎等条件。
29、试述历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脉络。我国历代档案工作的发展脉络大致如下:夏朝,设有保管档案的官职“太史令”;商朝,按照一定的规则收藏、保管甲骨档案;周朝,建主了 我国最早的保存档案的机构“天府”,并首创“金藤之鹰”制度;秦朝,建有“藏府”、“书府”等档案库,并建立了防火、防盗和定期检查等保管制度;汉代,建造了石渠阁。兰台、东现等颇 具规模的档案库;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都有档案库,另外此时期盛行谱牒档案;唐代,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开始分离,建立了归档、鉴定、一案一卷、检查修缮、查阅等制度; 宋代,档案工作与文书工作全面分离,各级官衙普遍设立档案库,档案的集中、整理、保管、鉴定、销毁、查阅、保密等制度发展完备;明代、修建了“皇史震”、“后湖黄册库”等规模 巨大、具有很高建筑水平的档案库,其保卫、保密制度十分严格,档案的分类、装订、保管、查阅等制度进一步发展;清代,产生了档案上缴、分类存放、定期修缮等制度。在历代 档案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档案的利用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第一,将档案作为施政的工具;第二,利用档案修史和汇编典籍;第三,将档案作为教育官民的教材。30、试述和评价历代信访活动。
历代信访活动首先表现在机构的设置上:如登闻鼓最晚从晋代开始一直沿用到清代。唐朝武则天时创设专职的中央信访机构——匦使院。宋代,中央 信访机构分为两个:鼓院为初级机构,捡院为高级机构。明代,由中央总收文机构通政司兼理信访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沿明制,并将登闻鼓厅并入通政司。其次表现在信访制 度上:如逐级上访制度,历代只在中央政府设置有信访机构,各级地方政府中行政、司法不分,故不设信访机构,其信访事件由地方行政长官或僚属处理,民众遇有冤屈,须先至县 衙门申诉,然后逐级上诉,不许越级上访,更严禁动辄赴京城告状。又如交办制度,凡中央信访机构收受的信访案件,一般交原告所在地的上级衙门办理;有的则交原告所在地的衙 门办理。又如派员审理制度,有些重大的上访案件,经皇帝审阅后,委派朝官或地方大员调查处理。又如会审制度,对一些重大的冤假错案,信访机构无法解决的,就由皇帝命朝廷各职能部门共同审理。又如御裁制度,古代中央政府的信访机构权力很小,凡所收受的诉状,一般都进呈皇帝裁决。从上述历代信访制度可以看出,其中的逐级上访制度、交办制 度,减轻了中央信访机构的压力;派员审理制度和会审制度有助于提高信访处理的质量;御裁制度则使信访活动置于天子的恩威之下,起震慑作用,有助于整肃吏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古代社会的大多数时期政治黑暗,贿赂成风,平民百姓有理无钱,有冤屈而无背景,因此,上访能得到伸张正义者,实属少数。所以,历代的信访活动中,往往是黑暗大于光明,邪恶多于正义。
31、历代秘书人员的优良传统主要表现:
1、秉笔直书,即政事都得如实记载。这一规则便秘书官吏的记录保持了事件的原貌,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对统治者的言行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2.忠于职守、严守制度。这是秘书人员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借鉴与发扬。
3.拟写公文、落笔神速。历代秘书人员大都来自士人,具有很高的文字修养,因此拟写公文的速度很快。这对提高秘书人员的工作效率的确是个好传统。
4.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历代秘书人员很多 都能做到遇变不乱、临危不惧,或以高超的专业技能,补救窘局;或以聪明才智,化解危机。
5.具有民族气节。由于古代秘书官吏 来自于士大夫阶层,以治国安民为己任,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民族气节都很强。6.擅长书法艺术。在长期的撰写与誊抄文书的实践中,历代秘书人员对文字的改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2、简述历代信访机构的演进。
早在尧舜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进善旅、华表木、敢谏之鼓等方式,由部落联盟首领直接听取民众的意见,开了我国信访工作的先河。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常用的是民众可击鼓求见官员,反映情况,申诉冤屈。约自晋代始,此鼓称为“登闻鼓”,一直沿用到清代。正式设立信访机构始于唐代,武则天怀着一定的政治目的,创设起专 职的中央信访机构——匦使院。宋代,中央信访机构分为两个,鼓院为初级机构,检院为高级机构,隶属门下省,支民必须先投诉鼓院,遭拒绝或认为处理不当,可再至检院,明代,由中央总收文机构通政司兼理信访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清初,设立登闻鼓厅,后并入通政司,负责信访事务。
33、简述历代信访制度的内容。
1、逐级上访制度。历代只在中央政府设置有信访机构,各级地方政府中行政、司法不分,故不设信访机构,其信访事 件由地方行政长官或僚属处理。百姓有冤屈,须先至县衙门申诉,然后逐级上诉,不许越级上访,更严禁动辄赴京告状。
2、交办制度。凡中央信访机构收受的信访事件,一般交原告所在地的上级衙门办理,有的则交原告所在地的衙门办理。
3、派员审理制度。有些重大的上访案件,经皇帝审阅后,为弄清事实真相,委派朝官,赴地方调查处理,这些朝官常被冠 以“钦差大臣”的名衔。有时,也指派地方大员审理。
4、会审制度。对一些重大的冤假错案,信访机构无法解决的,就由皇帝命朝廷各职能部门共同审理。
5.御裁制度。古代中央政府的信访机构权力很小,凡所收受的诉状,一般都进呈皇帝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