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下《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河西白云山 付静)(大全)

时间:2019-05-13 15:4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版五下《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河西白云山 付静)(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版五下《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河西白云山 付静)(大全)》。

第一篇:青岛版五下《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河西白云山 付静)(大全)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肥城市河西小学白云山校区付静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教学中我结合实际问题“中小学生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学生逐步探索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通过实际教学我个人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突出对学生设计调查表能力的培养。

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前提条件是调查记录大量的符合实际的数据,这就需要学生掌握必要设计调查表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明确调查前需要确定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设计调查表,通过交流比较得出规范、科学而又简洁的调查表,从而提高了设计调查表的能力。

二、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学生已有了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从统计表到单式条形统计图再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教学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重点,对信息的处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地“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不足之处:

1、在将调查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段统计的环节中,学生统计的速度较慢,浪费了不少时间。关键是调查表中的数据较多,加之学生对分段统计的方法有些遗忘,导致速度较慢,而且出错率较高。

2、由于新授部分的内容较多,导致练习量比较少,主要是缺乏让学生动手绘制统计图的练习题目以及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练习。

第二篇:《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统计图》教学反思

讲这节课时我依然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由于数学知识系统性的特点,温故知新的方法针对这节课同样非常有效。上完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比较深刻:

1、温故知新让学生感觉新知不新。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合四年级学过的单式折线统计图,说说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它的类同。回忆旧知,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感觉新知不新了,难点学生自己主动突破。

2、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记得去年学生在四年级画统计图的时候,往往不清楚用条形统计图还是用折线统计图合适;在画折线统计图描点的时候和条形统计图混和在一起。今天让学生比较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也发现:在题中所给的信息和两种统计图的特点不很明确时,有一个学生发现,图上面有两个有色长方形表示两种事物时,用条形;而是一条实线和虚线时用折线。另一个学生发现是水平标的名称是对着空格的是用条形,对着线的是用折线。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也是从比较中顺利掌握了这两种统计图的画法。

第三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课教学因为有上一节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在统计图的情境里,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统计观念。

在第一环节观察统计图说信息时,学生观察的很认真、思考很认真。小组讨论中也很积极,把看到的,想到的,是不是数学信息都一股脑都说了,加上教师的适当补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画统计图时,学生有了第一环节观察的基础,在小组的认真激烈讨论中,学生逐渐由了怎么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思路,确定坐标、先画点、再连线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基本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的知识的过程中,即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经历了独立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

《复式折线统计图》又是另一种统计方法,这也是统计中最基本的方法。

鉴于上一节课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放心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我让学生回顾了前面所学的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以及折现统计图的特点:反应变化趋势。然后让学生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时也是一个一个的单个画。这样学生也不会出错,有了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提出了学习要求,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但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表述,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多做练习题,先让学生跟我学习,再过渡到学生自己完成,效果也比较好。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非常重要,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知识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熟悉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的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追求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更重要的是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往的统计知识的教学,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统计要好教,就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所以我将例题改成和学生密切相关的体重变化的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观察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提出要怎么比较呢?让学生讨论,合作完成制作复式统计图,分析并解决有关问题。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的经历、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三、理性分析,恰当预测,提高统计意识。

如果说统计仅停留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那是浅层次的;我认为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才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一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4

教学由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入手,问:谁能很快回答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相差最远?学生迟迟给不出答案,从而顺理成章引出课题。水到渠成地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介绍图例等名称。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不少学生出现了种种问题,(未看清图例,没有标明制图日期,图上未注明数据或将数据写在折线上等等)。我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怎样制作才完整,美观,正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制图日期,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5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20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我又问:“对于那些比全国平均身高低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体验极限的思想,另外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6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十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安排的内容有的是让学生看图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是让学生在已经确定的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两种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数据,淡化了不必要的制图操作过程,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感知和对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体验。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建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教材上先出示了两个地区各月降水的情况统计图,我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幅统计图,分析表中的数据。为了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为什么两个城市7、8月份降水量都比较多。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发现7、8月份是夏天,所以降水就多。教材上的还有几幅统计图也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看这些统计图,分析其中的数据,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2、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我先出示中国地图,引出两地区的降水量统计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观察完统计图之后,我鼓励学生自己根据统计图提一些问题,然后由其他的同学解答这些问题,这样就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注重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好习惯,我会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可以举手补充;回答的好可以鼓掌示意。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回答,这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一个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我支持他们各自阐述理由,这样其他学生由于好奇就会认真倾听他们的理由。对于一些一听到问题就举手的学生,我便提醒他们要考虑周到。与其鼓励他们没思考好久随便举手不如鼓励他们认真倾听。

二、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我在教学时有些拘谨不够放松;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比较单调,没有变化,教学时间的把握还不行。我还要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7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你们还记得暑假里那个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吗?)、激动人心的视频、回顾金牌数量情况等环节,在学生的回忆、复习、观察、对比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问题设计上注意层层递进。通过思考“是不是比较起来有困难?要想比较起来更方便,谁有好办法?”这些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另外,在练习时,出现陈亮的单元成绩,刚开始孩子仅仅根据一张简单折现统计图就得到陈亮在第三单元发挥有点失常的结论,可是面对接着出现班级平均成绩,孩子不由自主的开始议论纷纷,重新评价:原来第三单元的平均分这么低,陈亮还是考得不错的,因为他的成绩总在平均成绩之上,可能是考试内容考得有点难吧?通过二条折线的先后呈现,使学生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学生也在体验中学会了辩证的来思考、分析我们的所碰到的问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教学时有些拘谨不够放松;还欠缺教学激情,所以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不能及时的捕捉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学习,博采众长,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8

带着学生去光盘播放室上完了复式统计图,谈谈一下几点感受: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它的优越性。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为了照顾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分别出示了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降水量统计图,然后让这些基础比较弱的同学说说两个统计图中的数据,并问你获得了哪些数据?基本上钱皖、王波能说出图中的信息。

接着出示问题:你能看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思考,我下去巡视,这时我看出有的学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写在青岛市的统计图每月的下面;有的学生则观察两个表中的每个月,然后记下他们每月的差;还有几个学生没有思路,青岛市统计图看一下,昆明市统计图看一下,找起来很困难。

这时我让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结果,然后追问:解决这个问题要看两个统计图,你觉得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要细心、仔细,有的预习同学则说:看起来不方便,可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这样看起来直观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但这是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追问:如果你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你会怎样合起来?这是学生引出了两条折线不能一样,可以用实线和虚线区别开来,然后我在追问横轴和纵轴分别是什么,改变吗?学生很清楚地回答后,我觉得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个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时我再出示统计图。学生很快判断出前两个问题。效果还不错,特别在第三个问题,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更是积极。朱详甚至把这个月的降水量是另一个月降水量的几倍给找出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但出现了不足:一是整节课的容量不大,在照顾后进生复习以前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花的时间多了,还有在让学生回答“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时,很多学生想说,花的时间稍多了。二是本节课我只是局限于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以及去认识和分析统计图,没有意识到学生统计观念的情感培养,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很把统计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9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统计观念。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总体分四个教学阶段: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3)的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3)的答案:12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四,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让学生比较,交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身高的平均值。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这节课中,我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这几个步骤中让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统计观念,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岛、昆明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提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学生发现问题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的答案:7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3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3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学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1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同时,让学生在简单的方格纸上进行简单的描点、连线,学会制作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对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更为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家与学校距离”的数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简单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和熟悉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2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 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20xx年月平均气温的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第四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

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运用,学好统计的初步知识非常重要,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而统计知识的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兴趣,熟悉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的恰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追求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更重要的是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一、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往的统计知识的教学,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统计要好教,就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所以我将例题改成和学生密切相关的体重变化的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通过观察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提出要怎么比较呢?让学生讨论,合作完成制作复式统计图,分析并解决有关问题。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身的经历、动脑、动手、动口的活动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三、理性分析,恰当预测,提高统计意识。

如果说统计仅停留在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那是浅层次的;我认为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才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一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时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你们还记得暑假里那个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吗?)、激动人心的视频、回顾金牌数量情况等环节,在学生的回忆、复习、观察、对比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在问题设计上注意层层递进。通过思考“是不是比较起来有困难?要想比较起来更方便,谁有好办法?”这些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讨论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另外,在练习时,出现陈亮的.单元成绩,刚开始孩子仅仅根据一张简单折现统计图就得到陈亮在第三单元发挥有点失常的结论,可是面对接着出现班级平均成绩,孩子不由自主的开始议论纷纷,重新评价:原来第三单元的平均分这么低,陈亮还是考得不错的,因为他的成绩总在平均成绩之上,可能是考试内容考得有点难吧?通过二条折线的先后呈现,使学生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学生也在体验中学会了辩证的来思考、分析我们的所碰到的问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在教学时有些拘谨不够放松;还欠缺教学激情,所以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不能及时的捕捉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学习,博采众长,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3

本课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课教学因为有上一节课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在统计图的情境里,学生在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统计观念。

在第一环节观察统计图说信息时,学生观察的很认真、思考很认真。小组讨论中也很积极,把看到的,想到的,是不是数学信息都一股脑都说了,加上教师的适当补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画统计图时,学生有了第一环节观察的基础,在小组的认真激烈讨论中,学生逐渐由了怎么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思路,确定坐标、先画点、再连线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基本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学习的知识的过程中,即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经历了独立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4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改的十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中安排的内容有的是让学生看图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是让学生在已经确定的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两种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数据,淡化了不必要的制图操作过程,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关注的是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感知和对折线统计图特点和作用的体验。

一、本节课较为满意的方面:

1、建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教材上先出示了两个地区各月降水的情况统计图,我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幅统计图,分析表中的数据。为了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为什么两个城市7、8月份降水量都比较多。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发现7、8月份是夏天,所以降水就多。教材上的还有几幅统计图也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看这些统计图,分析其中的数据,得出一些合理的结论。

2、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我先出示中国地图,引出两地区的降水量统计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观察完统计图之后,我鼓励学生自己根据统计图提一些问题,然后由其他的同学解答这些问题,这样就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注重倾听

倾听是学习的好习惯,我会提醒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回答,如果回答的不好,可以举手补充;回答的好可以鼓掌示意。每提出一个问题,我都会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回答,这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习惯的一个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我支持他们各自阐述理由,这样其他学生由于好奇就会认真倾听他们的理由。对于一些一听到问题就举手的学生,我便提醒他们要考虑周到。与其鼓励他们没思考好久随便举手不如鼓励他们认真倾听。

二、这堂课的不足之处

我在教学时有些拘谨不够放松;教学语言还不够简练;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比较单调,没有变化,教学时间的把握还不行。我还要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5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的统计观念。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总体分四个教学阶段: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甲、乙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3)的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3)的答案:12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四,实践活动

一般来说,学生每年都要测量身高,这为学习统计提供了很好的数据资源,因此测量身高的活动可以贯穿整个小学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学生把每年测量身高的数据都保留下来,养成保存资料的习惯。本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运用学习的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上课时首先指导学生将全班同学的身高进行汇总,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以及统计图的特点,选择用复式条形图来描述数据。

(3)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汇总后的数据和统计图发现信息,比较男女生身高分布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别在哪个身高段的人数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别相差了多少(这实际上就是中学所学的“极差”)。教材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高位于全班身高的哪个位置,学生可以回答位于哪个身高段,也可以从图中直观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于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还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让学生比较,交流,使他们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身高的平均值。

(5)使学生体会到数据统计的作用,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应肯定。比如身高的范围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设计哪些尺码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数比例可以帮助设计者确定不同尺码衣服的数量的比例等。

这节课中,我从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这几个步骤中让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6

带着学生去光盘播放室上完了复式统计图,谈谈一下几点感受: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它的优越性。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为了照顾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分别出示了青岛市和昆明市20xx年降水量统计图,然后让这些基础比较弱的同学说说两个统计图中的数据,并问你获得了哪些数据?基本上钱皖、王波能说出图中的信息。

接着出示问题:你能看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学生思考,我下去巡视,这时我看出有的学生把昆明市的每月降水量写在青岛市的统计图每月的下面;有的学生则观察两个表中的`每个月,然后记下他们每月的差;还有几个学生没有思路,青岛市统计图看一下,昆明市统计图看一下,找起来很困难。

这时我让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结果,然后追问:解决这个问题要看两个统计图,你觉得怎么样?有的学生回答要细心、仔细,有的预习同学则说:看起来不方便,可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这样看起来直观方便。水到渠成,自然引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但这是我并没有直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而是追问:如果你来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你会怎样合起来?这是学生引出了两条折线不能一样,可以用实线和虚线区别开来,然后我在追问横轴和纵轴分别是什么,改变吗?学生很清楚地回答后,我觉得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个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时我再出示统计图。学生很快判断出前两个问题。效果还不错,特别在第三个问题,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更是积极。朱详甚至把这个月的降水量是另一个月降水量的几倍给找出来。

整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但出现了不足:一是整节课的容量不大,在照顾后进生复习以前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花的时间多了,还有在让学生回答“从图中你还获得了哪些信息”时,很多学生想说,花的时间稍多了。二是本节课我只是局限于让学生产生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以及去认识和分析统计图,没有意识到学生统计观念的情感培养,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很把统计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7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一次又一次出现统计的知识,有序的安排在两个学段每一册中。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学习了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等。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建立统计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册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新的统计知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本册所学习的统计知识和方法,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在统计量上进行了成对分类对比,从更高的角度来表达数据、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认识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在制作方法上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学会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作出简单的预测。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

一、对教材的理解: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体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一个教学内容,新课程关于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意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就是从原来的把教学重点落在学习制作统计图表,逐渐地转移到让学生去经历统计的过程,理解统计的意义,对统计图表进行理念分析,进而做出预测、决策,提高学生根据统计图的数据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这就是我去合理进行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理念依据。

二、设计过程中体现以下几点:

1、在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观念的培养,首先应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有了意识,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学生很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问题解决中领悟和体会,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力争在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在教学这节课时,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突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引发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比如在引入部分我针对学生熟悉的并且非

常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本课时,我先充分利用教材创设的一个有趣的投球游戏,比较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以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接着让学生猜测,学生根据经验有的可能猜测单手远,有的可能猜测双手远,也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与球的大小和质量有关。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要想知道哪种情形远,需要用数据说话,这样,学生就要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清楚地知道哪种情形远?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能否在一幅统计图中表示出两组数据呢?这样,学生在相互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在练习部分也注重摄取信息,课前老师带领学生对男女生最喜欢的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最喜欢的游戏;最喜欢的电影进行调查,制成的四张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又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对生活问题进行预测、决策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无穷魅力。

3、转变学习方式“既体现自主探索又突出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提倡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次都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想好后再要求他们在小组中去交流讨论,这样既让学生有独自探究的空间,又能在小组同伴的相互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想法,能够使思维更加开阔,展现自己个性特色,获得新的发展。

4、凸显教育价值“既获得知识更经历过程”。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既要基于掌握理解知识,更要让学生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从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凸显知识的教育作用,体验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新课的导入部分让学生体会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存在必要,在例题的教学中感悟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在综合运用中更让学生深入觉悟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现实价值。

4、重视调查实践“实现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小小调查员”的课外作业,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在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书籍、体育节目、游戏、喜欢看的电影分析观察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同时产生实际调查的需要和欲望,又能让学生在调查环节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制作成统计图等活动中去更加充分地体验到统计的应用价值,更加深入地理解统计的意义。同时,对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问题,做一个小小社会人。

这节课的整个教学就是学生亲历探究,自主实践,分析处理的过程。反思整节课,留下了许多遗憾,在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统计图的解读,没有呈现一个坡度,从单式统计图过度到复式统计图,没有体现学生的探索欲望。

2、过渡语言生涩,显得过程不紧凑,不连贯。

3、评价语言不丰富,缺乏明显的指向性。

4、本课的研究点是学生多感官参与下的自主探究学习,感觉学生动口不充分,没有放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以后的课上还应多加思考。

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与高超的教学行为匹配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后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学行为的改进,在日常的每一节中去历练,每节课后认真反思,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课堂调控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8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个教学重点,绘制统计图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完成了统计数据、制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并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总结以下几点:

一、结合生活中的材料做为教学内容。

以城镇、乡村的复式统计表来复习旧知,引出新授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的例题2是学生们熟知的体育达标测试,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更容易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试一试”我选择了一组统计学生参加兴趣小组的书局,学生对这个素材比课本中提供的练习更容易收集与整理数据。巩固练习,20xx年国庆期间蒙城县和涡阳县空气质量统计图,主要是结合现在禁烧秸秆污染大气,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也让他们知道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学习起来就更有激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分析统计结果,从中了解多种信息,并提出各种问题,巩固、整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这样的设计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学生自主探索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绘制复式统计图,立刻引起了学生要制作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数据的欲望。在画图的时候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醒:画图时要注意的相关事项。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探索怎样画统计图,所以,在绘制玩体育组之后,紧接着让学生总结绘图的方法步骤,讨论之后让学生按照折步绘制余下的统计图。之后,我分别展示了几个学生的作品,比较其中制作的优缺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制图的分析能力。

三、统计无处不在

学生在体验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并会绘制复式统计图之后,我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统计图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们积极踊跃,这个环节,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统计拓展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感受到统计的趣味性。这时我抓住学生的浓厚兴趣,出示统计图在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最后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数据,制作成统计图,并试着写一份分析报告,和大家一同分享。新课到此结束,给学生留下学习的空间自己去探索。

四、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这堂课是一次公开课,反思这节课,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时间的安排的不够合理,教学评价上较为单一;课堂激情性不够高,导致学生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公开课不是上给听课教师的,而是上给学生的!课堂不能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教师跟着学生走,激活他们的思维状态,可以鼓励、肯定、以吸引的语言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今后,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改正教学上的一些不足,认真钻研教材,继续学习课改的新理念,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堂课。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9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逐步帮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同时,让学生在简单的方格纸上进行简单的描点、连线,学会制作简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对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

教材提供的素材是甲、乙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已经学过的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但在教学过程中,我选择更为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学生家与学校距离”的数据,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简单回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进一步巩固和熟悉已学过的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教师指导并同学生一起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发现其特点,学会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得到相关信息,解决新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很好的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0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 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提供了20xx年月平均气温的记录,但我觉得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乐于接受。他们已经上六年级了,几年来,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了学校的发展和进步,而学校几年来的一些事情变化的数据也很好调查和搜集,而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呈现,也可以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是非常好的素材。所以我在学生绘制完条形统计图之后,把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到了另外的世界,“这样的数据还可以用别的形式统计图呈现吗?”使学生打开思路,展开联想,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讨折线统计图的欲望。

(二)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

当有人想到了折线统计图时,我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股票行情或其他事情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

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得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让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1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新课开始我就讲述了最近发生的西南地区干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气候、降水量等与生活的关系。也激发了学生对灾区人们的情感。然后我各出示了两幅我们镇江市和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某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来观察、谈论,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我觉得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也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镇江、青岛两个城市20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合在一起”是大家共同的呼声,然后我出示了一幅简单合在一起的统计图,面对这幅乱七八糟的统计图,请学生自己讨论该怎样修改?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一下子就把复式统计图的重点和特征都得了出来,让我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比如在统计男女生的身高时,在谈论了题中的问题后,我又问:“对于那些比全国平均身高低的同学,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觉得这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这样,就把问题进一步得以延伸,体会到统计对生活产生的影响;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初步体验极限的思想,另外也是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创设情景,激发情感——设置悬念,主动探索——正确分析,大胆预测”等教学环节中学生即强化了思维,锻炼了能力,又增强了统计意识。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2

教学由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入手,问:谁能很快回答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相差最远?学生迟迟给不出答案,从而顺理成章引出课题。水到渠成地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补充介绍图例等名称。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在这节课中,我在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自己尝试着制作折线统计图。不少学生出现了种种问题,(未看清图例,没有标明制图日期,图上未注明数据或将数据写在折线上等等)。我不急于告诉学生正确与否,而是利用这基础性的资源。让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怎样制作才完整,美观,正确。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提高捕捉样本资源的意识和灵活应变能力。在课中,让学生第一次尝试制作折线统计图。教师只意识到要去寻找所需要的几种出现的状态,等待这些资源的自然生成,而缺乏有效的应变。比如: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一位学生没标制图日期,只顾着去找另几种结果;等回过去再看,那个学生已经补上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一发现这种资源,可以适当提示学生。

2、数学语言要干脆、利索、准确、清晰,要到位,但不能太过于简单。

3、在课中,学生做的比较多,但真正说的机会不是很多。我没能给学生充分创造说的机会。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状态随时对教案作出调整。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3

《复式折线统计图》又是另一种统计方法,这也是统计中最基本的方法。

鉴于上一节课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放心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我让学生回顾了前面所学的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以及折现统计图的特点:反应变化趋势。然后让学生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时也是一个一个的单个画。这样学生也不会出错,有了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提出了学习要求,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能够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但在本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所以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表述,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多做练习题,先让学生跟我学习,再过渡到学生自己完成,效果也比较好。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4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因为统计与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能自发的去学习。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较复杂的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统计观念,我在教统计这一单元时是这样进行处理教材的: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青岛、昆明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数据,并分别用折线统计图进行表示。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获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提问: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学生发现问题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心理需求。由此我鼓励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思考怎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放在一起,得到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上找到问题的答案:7月份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4月份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二、说一说

鼓励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体会复式折线图的.特点。

(1)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一条折线?

(2)看图说说这两城市月那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3月到8月呈现上升趋势,其中3至5月上升平缓,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1至4月呈现平缓下降趋势,4月开始急剧上升达到最高值,从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续下降。

(4)从总体上看,青岛、昆明两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间最明显的差别是青岛市只有一个“峰”,而昆明市有两个“峰”。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关注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的不同。

三、试一试

先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说一说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瘟是怎么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又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3)从统计图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

(4)从上面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5)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呢?为什么?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学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5

彰武县前福兴地九年制学校于爽本节课教学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生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图进行数据分析,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我在课堂中设计的例题是:学生喜欢的课后游戏项目统计图。让男、女生分别画单式的统计图,进而观察其中的数据,发现不明显,让学生体验产生复式的必要性。让学生经历把两个单式男女的.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的过程,即让学生自主探究合并的过程。接着让学生来介绍其作品,如何看图,学习复式统计图的画法及提醒学生画时的注意点。引出图例后课件演示合并的过程,为进一步揭示单式与复式统计图之间的关系,及三个图之间的异同之处。最后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

这个例题的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画复式方法,通过比较能够得出,复式是在单式的基础上加一个纵条。

执教后,我感觉自己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和困惑是:第一:节约时间。

单式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在本节课中只做铺垫,所以在练习纸中,可以直接写生项目名称,不需要投影补充。

展示学生作品时,可以再紧凑一些,让一个学生回答就够了,进而电脑演示的过程,教师也可以自己来介绍。

第二:环节尽量板块式,大胆放手,相信学生。

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问题有点细碎,例题的设计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学会画复式的方法。第一个练习是小超市的棒冰、牛奶的销售情况,让学生会会数量的分析。

第五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统计的知识源自于人们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些学生熟知的大事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通过观察时速的变化情况,交流了解到的信息等活动中,充分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将统计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做到了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二)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教学完例1时,让学生大胆预测一下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前景;比较两个城市温度时,学生根据统计情况,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学生绘制完统计图时 ,让学生预测08奥运会中国的排名情况。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学生的预测结果有根有据,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关键处给予及时点拨。

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而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虽然和单式差不多,但又有其易错之处,如看不清图例,便迫不及待地尝试制作;由于牵扯两种事物,容易混淆数据等。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些地方,在没有任何提示下,让学生独立绘制统计图。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利于防患于未然,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统计方法。

下载青岛版五下《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河西白云山 付静)(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版五下《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河西白云山 付静)(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此次教研课,我执教的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110~111页“复式条形统计图”一课。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教学由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入手,问:谁能很快回答中国韩国在哪一届亚运会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哪一届金牌数相差最少?学生迟迟给不出答案,从而顺理成章......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单式、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孟楼小学 卓春花 根据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在制作方法上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之处,学会在有纵轴、横......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由于统计的知识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以后分阶段逐渐深入学习,学生已经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彰武县前福兴地九年制学校于爽本节课教学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的,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计是:让学......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由于统计的知识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以后分阶段逐渐深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学生已经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文化路第二小学韩莹 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我们的教材中,一次又一次出现统计的知识,有序的安排在两个学段每一册中。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