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科学上册 形形色色的材料教案 湘教版
形形色色的材料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单元“各种各样的材料”所研究的“材料”是指可以直接制造成品的东西,如造纸用的麻、纺织用的棉纱等。共有四课:《形形色色的材料》、《我们的衣服》、《纸》、《材料的应用》。教材力图通过对几种生活常见物品制造材料的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物品是由不同的材料制作。认识材料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材料可以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研究,使学生认识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要根据物品的使用需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2.课程分析:
本课是湘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由“我们身边的物体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并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引出材料的多样性。并根据材料的不同给观察的物品分类。本课还要让学生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并按照这个标准给归纳出的各种材料进行分类。
3.活动分析:
本课有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教师里的物品,判断它们各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这个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材料的原有认知,初步判断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第二个活动是将教室的物品按不同材料分类。经过调查、学生确定了一些常见材料,然后给物品按材料不同分类;第三个活动是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按这个标准对材料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了解关于材料的更多知识。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根据生活经验对材料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知道材料就是能做成物品的东西,例如:做铅笔用的木头,做杯子用的塑料等,但对具体材料的性质还很模糊,对于物品是由哪种材料制造的,只能凭借经验,还判断不准,甚至不能判断,所以本课看似简单,学生也会自以为明白,但到了具体问题上,就会出现困难,例如:橡皮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学生就很难说清楚。而本课能将学生领进材料的世界,对常见材料有个全些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目标:
用心爱心专心 1
按《课标》内容,关于“材料”这部分,要求学生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如:木头、金属、塑料、纸等,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本课具体目标如下:
科学概念
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了解材料的多样性。
2.常见的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等,初步建立“材料”的概念,并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3.知道可以把材料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身边的物体,分析制作物体的材料类型并用词语描述做好记录。
2.把不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几种常见材料做成的物体,记录单。
学生准备:由各种材料组成的物体,包括教室内、书包里和学生的服饰及生活用品。
教师准备的物品应尽量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比较常见的、容易判断的材料制品。让学生对材料的概念有个具体形象的认识。学生是从三个方面来准备,一是学生的服饰,二是学习用品,三是教师摆放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准备能让学生认识到材料的多样性及人类是如何根据需要选择制作物品所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
谈话:(出示一些常见材料制作的物品,如:玻璃杯子,木头尺子等)你们知道是用什么做的吗?我们就把这些能用来制作物品的玻璃、木头叫材料(板书:材料)。你们还知道那些材料?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入手,了解学生对材料概念的原有认知,同时也让学生对材料这个概念产生具体形象的认识。]
二、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做的1.观察、记录身边的材料。
谈话:同学先看看我们周围都有哪些物品?可不可给它们归归类?(引导学生我们周围的物品大致包括三类,有身上物品、书包里的学习用品,还有教室里摆放的物品等等。)它们分别都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你们能做出判断吗?.判断的结果应该怎么办?(在每组桌子上都有一个调查表,有的是“身上物品调查表”、有的是“学习用品调查表”、有的是“教室摆放物品调查表”。要求:(课件出示)①表上记录着要调查物品的名称和制作物品所使用的材料,还有一些空格同学们可以继续补充。②以同桌的两个人为一小组,共同来完成这个调查活动。③有困难的判断不出来的或是判断不准的做上标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足够多的信息,一方面了解材料的多样性,另一方在判断物品究竟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过程中,对材料又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经过小组两个人的思考,比较,充分调动原有认知做出判断,同时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一个积累。]
2.交流、整理和分析调查记录,进行分类,对材料形成新的认识。
交流:汇报学生的调查记录情况。(学生按上面三类表格边出示实物边汇报,及时纠正判断材料有误的,其他小组补充汇报)
整理分析: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通过你们的调查记录和同学的汇报,你认为我们常用的材料有哪些?(板书常用材料: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并适当解释一下,比如纤维这种材料就不好理解,可以出示具体的实物让学生理解)
分类:我们可不可以把同学们观察的物品按材料的不同分分类?(学生分类)
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上面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归类,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材料有个新的认识,还会发现有的物品根据需要由多种材料制作。这个活动是整节课的关键,学生要把常见的材料种类归纳出来,还要根据这个依据进行分类。分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概括思维能力,是小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由最初对周围物品的外在浅显特征的分类到探究物品本质特征的分类,学生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过程。]
3.小结:同学们,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也很善于思考,这都是学习的好习惯。材料真是一个大王国,有许多种类,可谓是“形形色色”“琳琅满目”。(板书:形形色色的)
[设计意图:是对上面活动的小结。]
三、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谈话:(课件演示)材料的种类这么多,它们都来自哪儿?(可以引导学生是来自大自然还是经过人类加工而成,如制作筷子的材料是木头,木头这种材料来自哪儿?(大自然)我们就把像木头这样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叫天然材料,并举例说明;在看矿泉水瓶的材料是塑料,它来
自哪儿?能在大自然直接找的,而是经过人类合成制造的材料,我们就把这样的材料叫人造材料,并举例说明)
那我们可不可以把材料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分分类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都有什么材料?怎么分?(师生一起给材料分类,演示材料分类过程。)
[设计意图:既是对材料概念的巩固,也是对材料的一个深入认识,能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四、课堂延伸
介绍材料发展史:
(课件出示)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一出现就开始了使用材料。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纯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所以是材料发展的初级阶段。到了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材料发展到第二个阶段。人类开始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等等。20世纪初,材料的发展进入到了第三个阶段,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如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20世纪50年代金属陶瓷的出现标志着材料的发展进入到复合化阶段,复合材料的时代到来。如玻璃钢、铝塑薄膜、梯度功能材料以及最近出现的抗菌材料等。在近三、四十材料开始向智能化阶段发展如:形状记忆合金、光致变色玻璃等智能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离理想智能材料的目标还相距甚远,还需要你们去努力呀![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发展史的介绍,让学生对材料的历史发展有个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欲望。]
五、总结:
总结:听了上面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节课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形形色色的材料正是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的物资基础,希望你们现在学好本领,日后也能在材料发展史上创造出辉煌,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二篇: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2、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3、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了解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为了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继续学习有关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了解了本文介绍的人物,也知道了文章所描写的是一个蒙蒙细雨的早晨发生的事。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妈妈冒雨回家取借给许小燕的蓝_。)
(3)学生自读,读后议一议(四人小组讨论)
A、母女俩有哪些意见分岐,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B、你认为谁的意见对,为什么?
(4)交流。在交流中落实句式训练。
①比较句子。(投影出示)
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
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跑一趟冤枉路。
(相同点:前后两句话表达的是对妈妈这样做所持的不同看法及其理由。
不同点:句式不同。后一句将两个理由一气说出,缺乏重点和层次,前一句则先说出其中的一个理由和看法,而将要强调的另一个理由“还下着雨”放在后面,以“再说”带出,强调了说话的语势,使该句具有一种理由充足,无可辨驳的意味。)
读句子——比较异同——感情读
②练习:根据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改写句子,并说出句子表达的不同作用。
A、再见了,亲人!
B、家乡杨梅那舐津津酸溜溜的滋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5)教师小结。
(6)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妈妈的品质。)
3、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
(2)结尾与课文的开头有什么联系?(出示文章的开头)
(3)比较,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4)比较读,体会写作的特点。(与文章的开头呼应,照应文章的开头,语言优美,且耐人寻味。课文对“细雨”的描写,不但突出了妈妈的忘我精神,而且具有象征意义。运用象征手法用蒙蒙细雨来比喻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
4、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感受了一对学生位无私奉献,对工作默默无闻的老师。)
5、读写练习。
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会怎么对做,怎能么说,其他同学会怎么说,结合自己的想象,续说:假如许小燕知道了理情的_后,接过老师冒雨给她带来的蓝_后……
6、课外延伸。
阅读《红色的烈焰》一文,体会的结尾的含义。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2、认字6个,写字7个。理解“看望”、“问候”、“收藏”、“喜欢”、“美好”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学习怎样简单地对人物进行描写。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奶奶对冬冬的关爱以及冬冬对奶奶的孝敬。
教学难点:
理解奶奶为什么最喜欢那只门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你和奶奶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为什么有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发生在冬冬和奶奶之间有趣的事。
二、学习生字。
1、用自己学过的方法认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每个生字读两次。老师适机提醒“抹”、“撒”、“漆”的读音。
3、师生一起将生字补充为课文中的词语再齐读两次。4、抽生读生词。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用三角形作上标记。
2、师生一起解惑。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每个组员都读准了字音。
4、小组汇报结果。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冬冬和奶奶的一件什么事?
2、生汇报。
第二课时
一以问题导入,学习课文。
1、奶奶最喜欢哪只铃儿?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做上标记。
2、她为什么最喜欢这一支?
生:奶奶很孤独,她想冬冬来陪她。
生:只要听到那只门铃响她就可以见到冬冬。
3、奶奶为什么这么爱冬冬?
请自读课文1、2自然段,在课文中找找答案。
生:冬冬每个星期六都会去看奶奶。
生:他会陪奶奶说话,并捎去爸爸妈妈的问候。
生:他会帮奶奶做卫生。
4、找一找从哪些地方能看出奶奶也很爱冬冬。
生:第二自然段中奶奶为冬冬烤面包。
师:同桌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再仔细体会体会还有哪些话能看出这一点。
汇报品读10、13自然段,体会冬冬与奶奶间浓浓的亲情。
二、仿写13段。
1、读读第13段,看看前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后一句在写奶奶的什么。
(动作、语言)
2.写动作用了哪些词语?“揽在”和“搂着”。
3、请学生说一说有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4、把这些句子在语文天地中写下来。
三、说一说
我们在生活中应怎样关心孝敬我们的父母。
四、总结全文
大家说的都对!我们尽管还小。但也不能做爱的消费者,还应该主动做爱的生产者,传播员。我们能做的大事不多,但能身体力行的小事很多。给父母、爷爷奶奶倒杯水、捶捶背……哪怕只怕他们说说话。大家一起来吧,像冬冬一样把爱献给别人吧!
教学反思:
《奶奶最喜欢的铃儿》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奶奶与孙女之间的感人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浓浓的爱意,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文章在奶奶和冬冬这一老一小有说有笑、有问有逗的对话中,将浓浓的亲情浸透其中。文中没有提及“爱”,确处处流淌着“爱”。
当孩子们提笔写和家人之间的小故事时,孩子们记录的那一件件平时生活中“微不足道”甚至有些“习以为常”的小事竟感动了我。“亲情需要用心经营”这是作家鲍尔吉.原野说的,确实!就是在这一件件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的累积下,让那浓浓的亲情不断的流淌。虽然有些同学在描述的时候语言还不够精炼、遣词造句还不够精美简练,但孩子们是真正的融入了文本,在和文本文本对话后,产生了对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内在的情感无需包装,孩子们将心中的“亲情”直接展露出来——诚挚而美丽,让爱在课堂流淌。
湘教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1.准备歌曲《掌声响起来》。
2.课前搜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小故事,如《张海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指导认读和书写,强调“落、调”的读音,指导书写“吞”。
教学流程
一、播放歌曲,营造气氛,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
2.听了这首歌,你想说什么?
3.课前你们已经搜集了海迪姐姐的故事,说说你的想法。
4.老师出示课题:掌声
5.提问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谁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她掌声呢?掌声有什么含义?
【学生自主的质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读后评价。
4.识记生字:
(1)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
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症、镇、姿势、落、调”。
(2)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住它。
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3)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
掌声
文静
愿意
姿势
轮流
情况
慢吞吞
注视
热烈
持久
平息
情绪
讲述
普通话
动听
鼓励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要求认识的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5)检验识字效果:通过“你指我猜”、“开火车”、扩词”的方式进行。
三、再读课文,提问质疑
1.提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吧。我们来个读书比赛,看谁通过读书知道得最多,体会得最深,提出的问题最好。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拿出笔来写写画画。
3.汇报交流。
【在初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写体会。动口、动手、动脑,有助于中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作业超市
1.回家把这个故事说给家人听。
2.抄写你认为难写的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流程
一、渲染过渡
1.开始,英子是那样自卑、忧郁,后来却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力量使英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掌声)
2.课文的2.3自然段就写出了英子的变化过程。同学们先各自读课文,然后我们再来表演课文内容。
3.选一名同学当英子,同学们做英子的同学,老师当刚调来的老师
【要想演好,首先要认真读书。所以,进入课堂直奔重点,让学生在读中先感受掌声中爱的力量。】
二、表演,深入理解
1.试演:(第一次掌声部分)。
课件出示第一次掌声部分内容。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请演员上台试演。
2.评议表演。
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犹豫、忧郁”词句进行评议。
这一次掌声,你想对英子说什么?
英子有什么想说的?
【采用表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进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突破课文重点。】
3.配乐表演第二次掌声。(出示第3段课文)
(1)听到这一次掌声,你又想对英子说什么呀?
(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是为什么?
4.朗读课文第3段。
5.理解两次掌声。
(1)在这一段中,写到了大家的几次掌声?(两次)
(2)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这两句话。
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3)这两次掌声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支持、鼓励;称赞、表扬)
6.对比两个“一摇一晃”。
(1)出示两句写英子走路姿势的句子。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同一个词语,同一个姿势,英子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吗?自己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7.进一步体会掌声的力量。
英子走路的姿势是无法改变的,但她的心情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同学们的掌声给了英子以勇气和自信,使她从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姑娘逐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同学们,你们说,掌声是什么?
大家的掌声,大家的鼓励,大家的称赞,使英子从此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三、品读感悟
1.听课文朗读录音,小声跟读。
2.分角色小组试读,你们认为该怎样来读这篇课文?
3.小组比赛读。
4.全文总结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身处困境的人;平时,我们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送给别人。
四、作业超市
1.小练笔。说说生活中你见到残疾人有哪些不方便?你是怎样帮助残疾人的?
2.和妈妈比赛读一读这篇课文。
第三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收集到的植物资料按问题进行讨论。
2.引导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
3.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一盆植物。
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如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课前通知学生带这类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前大家收集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有关资料,让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植物。”
二、探究内容:
1.交流。
(1)汇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有关植物的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在黑板上。
(2)把有关书籍分配到各小组供学生研究和查阅。
2.分组活动。
(1)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征。
(2)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观察植物和查阅资料,回答:
生长发育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
繁殖后代。
身体构造。
生长环境。
运动与反应。
(注意要求学生列举与凤仙花相同和不同的植物,达到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
3.了解叶的蒸腾作用。
(1)做实验,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
(3)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
4.讨论逼供内写出植物的共同特点。
(1)师:“你能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吗?”
(2)师:“在观察和了解了许多植物之后,我们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了吗?请你写写植物的共同特点。”
三、全课总结。
四、课外拓展:
你能寻找出动物和植物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第四篇:粤教科技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打开科学之门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列举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分类。②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习惯。
③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④观察哺乳动物实物和标本,观看多媒体软件,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2、能力目标:
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教学难点: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对比法。教学准备:
图片:木叶虫、花螳螂(若虫)、竹节虫、枯叶螳螂。视频:动物的伪装。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出示图片:四位主题人物乘坐着宇宙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飞行,探索着宇宙的奥秘„„
提问:图片中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介绍:四位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主题人物。精灵可爱的小贝贝、喜欢做实验的彬彬、勤思考的妍妍、活泼好动的波波、最爱问“为什么”的琪琪。
讲述:从现在开始,主题人物将与同学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去探索、去感受这神奇美妙的自然王国: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目的:通过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学科认同感。
二、图中藏着什么?
导入:出示课本“动物的伪装”图片
第1幅——木叶虫 第2幅——花螳螂(若虫)第3幅——竹节虫 第4幅——枯叶螳螂
提问: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讲述:自然界有这种隐藏本领的动物很多,我们一起跟着科学家的摄像机,看看动物伪装的本领。视频:动物的伪装。
目的:通过从背景中寻找动物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妙无穷 和多姿多彩。
三、这是什么?
导入:出示石英砂粒表面图像图片。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
活动:拿一颗实物砂粒让学生观察、比较,说实物与图片有什么不同。欣赏图片:显微镜下的世界
目的:让学生了解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但是在科学研究中,光凭感觉器官观察到的内容是有限的,常常需要借助一些科学仪器和设备来延伸观察的尺度和范围。
四、“白雾”从哪里来? 导入:出示冰棍。
提问:仔细观察冰棍周围,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仔细观察冰棍周围的“白雾”,你认为这些“白雾”是从哪里来?
讨论: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白雾”是从哪里来。“白雾”从哪里来?
“白雾”从哪里来?是以学生们经常能够见得到的冰棍周围的白雾现象作为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出猜测。从而引出要想知道自己猜测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的结论。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你的猜想正确吗?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五、纸锅也能烧水吗? 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质疑:你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的猜想?
交流:学生汇报方法,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起确定解决的方案。活动:学生进行验证实验。
归纳:你的猜想正确吗?讲讲你的理由。
目的: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六、你会提问题吗?
讲述:科学家都是一些爱思考、爱提问的人,伟大的科学家往往从疑问开始,探索科学的海洋里有无穷无尽的知识与奥秘。
任务:你对自然现象或科学现象有什么疑问,请你把它写下来。我们将通过以后科学课的学习,逐步找到答案。
目的: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一个小测验。知道科学就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问问“为什么”,研究问题,回答疑问,探究“为什么”。
《寻找生命》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在周围事物中初步认识生命。
2、知道什么是生物,了解生物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观察、记录、整理的能力。
2、学习分类、比较的方法。
3、培养认真探究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感受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3、懂得尊重他人,不随便打扰他人。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分组,并介绍组内成员分工(包括记录、保管找到的物体、代表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等)。
2、工具:放大镜、小铲子、镊子、塑料袋、小瓶子、小桶等若干。
3、探究评价表。
三、探究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本课探究问题
1、在《打开科学之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科学的,还知道了在玩的时候也有科学。今天,我们就来像科学家们那样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
2、揭示课题:寻找生命(板书)。交代本课探究任务。
(二)指导探究,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活动1:草地里有什么?(1)探究准备
谈话:在我们学校的草地里你曾发现有什么? 学生结合学校的生活经验猜想。
讨论交流:进入草地观察寻找东西时要注意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提示学生要团结协作、注意安全、爱护花草等。)
学习放大镜、镊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小组长领取工具(放大镜、小铲子、镊子、塑料袋、小瓶子、小桶等)。(2)探究活动
教师与学生一起在草地里进行探究活动,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指导。
(3)探究的整理
小组讨论:小组找的东西中哪些东西有生命,哪些东西没有生命?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要求讨论是声音要适中,不要影响其他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完成记录表。
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要求畅所欲言。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说出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什么是生物。并板书:生命 非生命
2、活动2:我知道的生物(1)谈话激趣: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动物、植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属于生物,你见过屏幕上的这些生物吗?你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吗?
(2)课件一出示课本中的十二中生物图片,让学生观察。指名说说它们的名字,学生边说教师边点击这种生物的名称。(3)说说这些生物中哪些是动物,哪些是植物。
(4)课件二出示一些课本以外的动物、植物,让学生欣赏,感受生物的生命力。
(5)把你认识的生物的名字写在课本第十二页的表中,并分类。学生填好后交流。
(三)探究评价
1、小组长按组内人数领评价表,并分发。
2、学生填表,教师巡堂指导。
3、填好后上交评价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就像一位位小科学家一样运用了观察、分类、比较的方法,研究了身边的物体,初步认识了生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随时随地的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为科学领域开拓一片新天地。
(五)探究延伸
动物、植物还可不可以进行分类?板书:
1、寻找生命 生命
非生命
《红番茄》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通过观察能认出植物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并知道叶子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番茄的果实,了解番茄果实的内部结构。
3、认识番茄的种子,知道番茄是靠种子来繁殖的。
(二)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实验记录的能力。2、培养学生操作解剖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观察探究的细心和耐性。
3、认识较小事物的内部世界,培养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
1、启发学生由表及里对番茄进行观察。
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身边的事物。教学难点:
解剖红番茄,并认识它的内剖结构。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准备:
1、教具:番茄图片、实物、课件,有关资料。
2、学具:每人带番茄4只、碟子、小刀,收集番茄资料。教学过程
一.融情入境,问题激趣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老师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植物园(挂图)。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番茄是什么样子的? 生:红红的。生:圆圆的。
师:都是红红的,圆圆的吗?
生:我见妈妈买回来的番茄带有一些青色。生:我也见过绿色的番茄,那是没有长大的。
师:你们看见过生长着的番茄吗?我们的植物园里也种植了番茄,你 们发现了吗?
(学生虽然还坐在小凳子上,但兴奋的目光已经开始在植物园里寻找。)
二.任务驱动,初试体验
师:今天老师想让大家认真观察一下番茄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的,并试一试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好吗? 生:好。
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观察。约5分钟后,集中学生开始汇报。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番茄有花,还有叶子。生:我发现番茄还有根。师:根在那里? 生:在泥土里。师:你是怎样看到的? 生:我拨开泥土看到一点点。
师:我们平常吃的番茄其实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呢? 生:果实。
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花、叶子和果实都是长在藤上的。师:藤? 生:枝。
师:其实同学们所说的藤或者枝在植物学上都称为植物的茎,知道了 吗? 生:知道。
师:那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番茄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的? 生:番茄有茎、花、根、叶和果。
师:观察和表述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从下往上,或者从外到里。生:番茄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组成的。三.观察进阶,能力提升
师:刚才大家认真地观察了整株番茄的组成,下面老师要求同学们对番茄的叶子进行观察,你们打算从那几方面对叶子进行观察呢? 生:颜色,形状。生:看看里面的纹。
师:你指的纹是叶子的叶脉吗? 生:是的。
生:还可以比较叶子的大小。
师:怎样比较呢?我们能把叶子摘下来吗? 生:不行!
师:那如何进行比较呢? 生:可以量一量叶子的长度。
师:大家都说的很好,我们在观察番茄叶子的时候可以选择一种不同种类的叶子进行对比,我建议大家可以选择玉米的叶子。记住,要随时记录你们观察到的东西。
学生开始进行观察。这次学生观察得更加仔细了,记录的方法也 多了,有的写下来,有的利用了老师发的表格,还有的画了下来。师:谁来说说观察的结果?
生:我发现了番茄的叶子有绿色的也有黄色的。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有的叶子长得很好,有的叶子已经开始干了,我发现叶子是从边上开始干的。师:说的真好。
师: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番茄的叶子有大的也有小的。师:呵呵,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番茄会长大的。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种番茄,看一看叶子到底是怎样的变化的。生:番茄的叶子比玉米的叶子要小多了。
生:老师,我还发现番茄的叶子边缘有角的,不是平滑的,生:玉米叶子比较滑。师:观察得真仔细。
生:我觉得番茄的叶子象手掌,生:我看玉米的叶子象拱桥。师:形容得真形象,好美的叶子啊。生:番茄的叶子象枫叶。师:你见过的叶子真多。
生:番茄叶子的叶脉是交叉的,玉米叶子的叶脉是不交叉的。师:说的好。
生:我还发现番茄叶子上面长有毛。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连细致的东西都观察出来了。四.适时引导,掌握方法
师:对于刚才我们进行的两次观察活动,大家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认为在观察的时候要仔细。生:还要全面。师:对。
生:观察要有耐心,不然有些东西就会忽略的。师:对呀。生:还要做记录。
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了解观察这种学习方法了,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这种方法。五.自由研究,知识拓展
师:刚才大家观察了番茄的叶子,发现了番茄叶子的很多秘密,自然界中叶子的种类很多,各种叶子都各自有很多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在我们的植物园里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叶子进行观察,和番茄的叶子进行对比,并做好观察记录。
学生分散活动。学生观察的范围很广,有的学生发现含羞草一碰就缩起来了,就兴奋的玩了来;有的跑道水生植物的养殖区对睡莲仔细观察了起来,还对植物可以生长在水中感到了很大的兴趣;有的同学发现仙人掌是没有叶子的,兴致勃勃的问老师;有的同学一次观察 多种的植物,专门对植物的形状作起了研究。当老师看到学生观察得差不多的时候,召集学生进行汇报。师:谁愿意把观察到的记录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们发现含羞草的叶子用手一碰就会缩起来的,有趣极了。生:我们发现玉米的叶子是长形的,又象彩虹又象拱桥。生:我发现有的叶子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生:有的植物的叶子长的很大,有的叶子很小的。生:睡莲的叶子是圆形的。
生:我不知道仙人掌尖尖的刺是什么。
师:大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叶子啊,其实大自然中拥有比我们植物园更多的叶子,不同的植物也各有不同。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利用观察这种本领,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和大家一起分享。刚才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时间把自己的观察记录说出来,我想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记录都贴到后面的黑板上,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好。
学生把观察记录贴在黑板上。
虽然下课了,但同学们还在忙碌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发现贴在黑板上并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松软的土壤》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知道土壤是由水、空气、砂、粘土以及 腐殖质等主要成分组成,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与人协作进行实验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挖土壤、观察土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指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
三、课前准备:
生每人带一把小锹,师采集一些不同的泥土、准备一次性塑料杯(每生一只)、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谈话:穿过森林,越过田野,足下的泥土可曾吸引了你的注意?岩石和土壤,是对亲密的好兄弟,可植物却总爱把根扎入土壤里?土壤是我们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我们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与土壤有着密切的关系。(板书课题:第九课 松软的土壤)(二)自主合作,亲身体验、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土壤里有什么? 谈话:我们要研究土壤,怎么研究呢?学校哪些地方有土?老师准备带你们去校园挖土,在挖土之前,请你猜想一下,预计我们能挖到些什么?
生猜想,师板书:砂、树叶、蜗牛、蚯蚓、铁、粘土等(活动1)
(老师带领学生去校园的某一个地方)师:给你们的时间是10分钟,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就回到教室和黑板上的对照一下,看看哪些是你挖到的,哪些是你没挖到的。(提示注意安全)
下面我们就开始挖土,用手中的小锹,只要挖一杯土就行了,注意不仅要把预计到的东西挖回来,还要把那些没预计到的也要挖回来。师:我们进行了课外土壤考察活动,采回了土壤的样品,现在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土壤? 生:(略)
师:请大家观察自己采集的土壤,想一想,你还想知道与土壤有关的哪些问题
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师:很好!大家提出了想知道土壤为什么能生长植物?土壤里含有什么?为什么土壤里植物长得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先研究土壤里究竟有什么?也就是土壤的成分。(板书:土壤的成分)
老师拿出课前采集到的各种泥土,引导学生对土壤试着从颜色、气味、粗细等几个概念来对土壤进行比较(如摸、嗅、看等)
小组之间比较一下,土壤与土壤之间是否相同?师及时出示各种不同颜色的土壤图片,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填入课本66页表中。
(三)实践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用谈话的方式引出本课时要突破的问题:(1)土壤里是否含有水?(2)土壤里是否也含有空气?(3)土壤里含有砂和粘土吗?(4)土壤中还有其它成分吗? 1.分析土壤里含有水。
师:根据你们的经验,你认为土壤里含有水吗?你怎样知道的? 生:土壤里含有水,我从„„(以下举实例)。
师:大家都从土壤里潮湿的这一现象(板书)推断出土壤里含有水(板书),很好,大家既注意现象,又从现象中思考出结论。2.实验分析土壤里含有空气。
师:刚才,我们知道土壤里含有水。也就是说水是土壤的一种成分。土壤的成分还有什么?
师:你能想出一个办法,也就是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看到土壤里还含有什么吗?(相互议论,打算怎么做?那样做会发生什么现象?)生:(议论实验的设计)
师:现在请同学们都说一说自己的设想。生:(汇报各自的设计方案)
师:(归纳学生的设计,同时清楚地讲述实验步骤和要求)(活动2)生:(分组实验)
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师:现在,请汇报一下你怎么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师:我把土块放入盛着水的杯子中,看到有许多小气泡从土块中冒出 来,慢慢升到水面,从冒气泡的现象是否能说明土壤里含有空气? 师:许多同学的实验都设计得很好,而且有的观察得很仔细,大家都看到了冒气泡(板书),并且从冒气泡这一现象,分析得出土壤里含有空气(板书)
3.分析土壤里含有砂和粘土。
师:现在请大家用手慢慢地捻一捻土壤,说一说,有什么感觉。生:(捻过之后)好像一粒一粒的。师:这叫颗粒。土壤里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硬。
师:这些不一样的颗粒各是些什么?能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吗?那样我们就能清楚它们各是什么。
生:用筛子筛,细的落下,粗的留在上面; 生:用手捡; 生:用风吹; 生:„„
师:大家想的都有道理,不过现在这里只有杯子、水、玻璃棒,你能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分开它们吗?议一议。生:(相互议论)
师:(考虑到学生困难后)可以这样做(以下讲解实验方法和要求),请大家做一做,可仿照课本68页的实验,把土壤放入盛水的杯子中用玻璃捧搅拌。(活动3)生:(分组实验。)
师:大家做得都很认真,现在需要把杯子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在水中沉降,看一看土壤是怎样沉降的。
师:都看到沉降过程吗?请说说你看到的沉降过程。生:略
师:对照一下你们的实验,说一说实验结果,沉降物大致可为几层?各层是什么? 生:讨论
师:大致分两层,下层是砂,上层是细土。师:请大家捻一捻上层的土,有什么感觉。生:粘粘糊糊的。
师:这土叫粘土(板书)。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土壤放在水中搅拌均匀,静置沉降后,大致分成两层,上层是粘土,下层是砂(板书),这说明了粘土和砂也是土壤的成分。(活动4)
4.分析土壤中的腐殖质成分。
师:通过几个实验,我们共同分析出土壤里含有水、空气、粘土和砂。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新的实验──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也可以分析出土壤成分。
师:现在由老师操作——用锡纸包住泥土在酒精灯上加热。师:点燃酒精灯加热土壤时,请注意发生了哪些现象?老师进行实验学生观察。师:现在实验暂停,灭掉酒精灯,请大家说说都观察和体验到哪些现象? 生:我看到土壤加热后冒出烟; 生:我闻到一股烧糊的气味; 生:我看到土壤颜色变了; 生:„„
师:好,看到土壤加热后冒烟(板书)有一股烧糊的气味(板书),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师:我们知道土壤里的水、空气、砂、粘土一般是不会燃烧的,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会燃烧呢?土壤中都长有许多植物,植物的枝叶枯死后,落在土壤里,最后又变成腐殖质
师:腐殖质(板书)是土壤的重要成分。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师:土壤中除了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外,还有其他成分。所以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物质,它是由水、空气、粘土、砂、腐殖质等构成的。(四)拓展延伸
师:最后提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树要长在土壤上而不长在岩石上?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结:虽然土壤是由岩石逐渐变化而来的但土壤里有充足的水份、空气、粘土、砂、腐殖质外还有树叶、蜗牛和蚯蚓,树叶可以作肥料,蜗牛和蚯蚓可以帮助松土,更重要的是蚯蚓的粪便里含有丰富的钾、磷和镁等元素,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养分。蚯蚓们越是活 跃,土壤中有机物的混合就越充分,也就越有利于植物根部吸收土壤中的营养,为植物创造了松软的土壤,而上节课学习的坚硬的岩石却不具备这种条件。
(五)巩固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分析,知道了土壤的成分是哪些?知道了什么是松软的土壤?谁能说一说。生:(略)
(六)总结
师:这是这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大家学得很认真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也很激烈,并且还提出了好多问题。通过学习了土壤成分,我们知道了土壤为什么能生长植物。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怎样从实验现象去思考,得到实验结论,这个实验分析用途也很大,许多科学家都在运用它,我们今后也要继续学习它,运用它。课后,老师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小组的力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板书设计:
第九课 松软的土壤
砂、树叶、蜗牛、蚯蚓、铁、粘土等
气泡——空气粘糊——粘土、砂冒烟、气味——腐殖质 潮湿——水土壤的成分
3.小白兔
一、教学目标: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和相同。
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
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
二、教学准备: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物?
2、它们生活在哪里?
3、为什么称它们为动物?
二、新课
1、揭题:“小白兔”
2、观察书本第21页,你见过这些动物吗?
3、它们叫什么名字?生活在哪里?
4、小游戏:猜一猜,它是什么?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小朋友可以提问,但答案只有是与不是,谁在最少的提问中,猜出是什么动物,那么他就赢了。例如书本第15页中的兔子、乌龟、牛等。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讲的非常好,这些动物有许多相同之处,还有许多不同之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5、找出狗和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都有四条腿。(2)都有两只耳朵。(3)都能繁殖后代。(4)都要吃东西„„ 不同点:
(1)吃的食物不一样。(2)大小不一样。(3)奔跑的速度不一样。(4)各自的作用不一样„„
6、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坚硬的岩石》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2.能力目标: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3.知识目标: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分类。[教学准备] 1. 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CAI展示在生活中应用的岩石。
仔细观察得出答案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学生更感兴趣。
2、认识过程
①感受大自然的岩石
导入:放CAI“大自然的岩石”片子。
观察:哪些地方有岩石;哪些地方岩石最多? 针对学生的实际,加强学生感性认知,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②小组内展览并讨论岩石的内容
1、分小组展览石头,引导学生往哪些方面研究岩石。
1、把课前收集了一些岩石标本,在小组内展览。小组讨论:要研究岩石的什么?怎样去研究?
老师在这里只起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让学生自提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③观察研究岩石
安排小组实验,提供实验工具。
分小组进行观察研究并作好记录、汇报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总结,学会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
3、深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给石头分类
小组分类并汇报、评价。
这是对观察研究的一个总结。
4、引伸
CAI展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
学生观看学习体会
对学生知识的一处拓展。让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
通过说和看,初步岩石的用途。
由自然界到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研究岩石的作用。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对学习进行小结。
注重学生的发展。
《看不见的空气》
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学生通过试验发现用同样大的力量压缩空气和水,空气可以被压缩,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让学生明白空气的体积是会发生变化的。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教学难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与水的体积的异同。教具准备:4个水槽,4个玻璃杯,8个注射器,4根吸管,大米,报纸,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乌鸦喝水》的故事
2、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石子占据瓶的位置,水就升高了。)
3、师说明:石子、水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是不是也占据空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二、活动探究
1、出示1只空杯子,然后倒满米。问:它的空间在哪里?还能倒米吗?
(1)、学生回答
(2)、师述:杯子里不能继续倒米,它的空间已经被米占满了,这说明物体的空间是一定的。
2、出示第二只杯子,然后向杯里倒水,说说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1)、学生回答
(2)、师述并板书:水占据空间
3、出示第三只空杯,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1)、学生回答:空气(2)、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3)、师问:用什么办法知道它的空间被空气占住,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师演示:把纸团塞进空杯,然后倒放进水槽,观察纸湿了没有? 继续把纸团塞进空杯,把杯倾斜放进水槽,你看到什么?
师述: 没有看到气泡纸是干的,看到冒泡泡纸就湿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述:杯子里的空气是一定的,当我们把杯子倾斜放进 水槽里面一部份空气变成泡泡跑出来,水就进到杯子里,纸就是湿了。
4、把装满水的杯子倒立水槽,瓶口不离开水面,怎样把杯子里的水 吸空。
(1)分小组做实验(2)教师巡视
提问:哪个小组完成了任务,说说是怎么做的? 生:用吸管吹 师:看到哪些现象?
生:冒泡泡,空气占据瓶的空间,水就出来了,(3)师小结:瓶的空间是一定的,空气占据瓶的空间,水就出来了,5、比较空气和水的体积的异同。
(1)把两个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活塞,有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空气推得动,手一松活塞反退回来了。水推不动(2)师述:是啊!同学们回答非常正确,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注射器里的空气可以被压缩,体积可以改变;水推不动,体积不会改变。
(3)学生填写课本第80页的空白。
三、巩固新知
1、师演示装了半瓶洗发水的瓶,说说它的空间被谁占领了?为什么用手按一下水就出来了?
2、谁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这种现象。
3、说说生活中利用压缩空气的事例 板书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的 水占据空间不会变化
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占据空间
离不开的空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从身边的环境变化和动植物变化意识到空气对人类、全世界的重要性,空气和生命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的教育。
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人、动植物的生命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 命的必需条件。
2、难点:
(1)教学中教师能否关注学生生成性的学习内容和目标;(2)学生能否真正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进而明白“生命”的意义。教具准备:
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或学生自己仿照教材上的样
式自己制作一张记录表;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纸和小钟表。
2、教师准备比较大的挂钟一个。
3、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猜谜语:水冲不走,火烧不掉,吃了不饱,人人需要。(课件)
2、师: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板书课题: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课件)
3、师:谁能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空气? [通过猜谜,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我们离不开空气。
1、看看我们的呼吸有什么规律?(1)用手放在鼻前感受呼吸。
(2)游戏:测定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教师出示挂钟,学生正常状态下进行呼吸,统计一分钟呼吸的次数,并记在记录单上。(课件)
(3)向上纵跳20次后立刻测定自己一分钟呼吸多少次?填写在记录单上,汇报。(课件)
(4)两次测定,你有什么新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使学生认识我们在平静和运动时都需要呼吸空气,平静的时候呼吸的次数
少,活动的时候呼吸次数多。这说明我们的活动需要空气,活动越剧烈需要的空气越多。
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2、做憋气比赛游戏。(课件)如果生活中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
(1)学生两人一组比一比,看谁能不呼吸,看谁憋气的时间长?(不能超过一分钟)
教师提醒学生这个游戏的目的是感受一下不呼吸的滋味,如果感到不舒服时就停止,不要硬撑着憋气。(2)谈谈比赛时的感受。
(3)讨论游戏对我们的启发: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空气到底与我们有多重要?(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亡,无论我们到什么地方,我们都需要空气。
3、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课件)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游戏的实际感受,数据的对比分析,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三.运用所收集的资料,讨论动物、植物和空气的关系,讨论人类和空气的其他关系。
在自然界,除了我们人类需要空气,那么其他的生物呢?(结合学生自己的调查)
1、漫画告诉我们什么? 结合漫画插图小组讨论交流:(课件)(1)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2)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3)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培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
2、讨论: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
3、讨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课件)
4、讨论: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了压缩空气?(用CAI演示气垫船、油水分离器等情景)(动画课件)
[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整合,使学生体会到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以上讨论不要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引导学生拿着自己收集的资料和调查记录表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让他们各自充分说出自己的一些认识就
可以了。
5、小结:你们收集的资料真详细,说得也真好,不仅我们人类需要空气,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需要空气。
6、空气对我们很重要,那么空气被污染了怎么办?我们周围有哪些地方存在着空气污染呢?
[向学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四.举办展览会。(课件)
这里可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这节课上学生已有的资料,在课内举办展览会。二是提出新的问题,如教材的最后一个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收集资料,课后专门举办一次展览会。
[通过举办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空气单元的小结。
1、阅读本单元的“阅读与拓展”,谈谈已经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2、通过收集资料和阅读教材上的材料,你有哪些新的想法和打算?受到什么启发?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欲望] 板书预设: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我们离不开空气
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清清的水》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水的形态、性质和特点。
2、知道水的重要性。
二、探究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获取新知识及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保护利用好家乡的水资源,提高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简单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整理探究资料——表达与交流”的探究活动过程,认识水的性质及特点。[教学难点] 如何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科学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发挥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猜想、探究,从而找出水的性质及特点。
教学过程:
1、以创设情景开始,激发兴趣,呈现新知。
本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地球仪转动时你看到更多的是什么颜色?接着提出问题,合作讨论,作出猜想:
(1)为什么会是蓝色的呢?“蓝色”指的是什么呢?换成绿色或其它颜色行吗?
(2)地球上没有水,看上去还是蓝色的吗?试想想,如果地球上没有水,将会是什么模样?
(3)大家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有什么性质和特点?
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看书中插图)
波波、琪琪、方方和冬冬一起到浅海湾划船。他们玩了很久,波波觉得口渴了,伸手勺起海水正想喝,只见琪琪急忙说:“波波,不要喝,海水不能喝!”方方听了,很纳闷,说:“海水很清澈,为啥不能喝呢?”
同学们,大家想解开这个谜吗?有谁可以解释一下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解开以上几个谜团。
三、新课导学:研究水的性质及特点
(一)探究活动一:看一看、闻一闻、辨一辨
同学们,实验桌上放着三杯物品,标号是1、2、3,分别装有
白酒、白醋、纯水,请同学们想一下,用肉眼能分辨出纯水来吗?(学生摇头,纷纷表示因它们颜色一样而不能用肉眼分辨出来)
1、那么它们都是什么颜色的?(有部分学生说是白色,有部分学生说无颜色,意见不一)
2、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牛奶和椰汁让学生观察这两种物品的颜色,并与刚才的三种物品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纯水是无颜色的
3、大家来看老师的这瓶矿泉水,透过瓶子,我们可以看到对面的物体吗?(能)这说明什么?从而得出结论:纯水是透明的(板书)
4、我们用肉眼分辨不出纯水,有什么好的办法呢?(小组讨论后,代表作答)
生1:我们可以用鼻子闻一闻,找出白酒和白醋,剩下的那杯就是纯水。
生2:我还可以喝一点点,尝一尝,有酸味的是白醋,有酒味的是白酒,剩下的那杯就是纯水。„„
5、据学生所答,老师强调:为了安全,我们做实验时,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更不允许品尝实验用品,那么谁有更好的办法呢?
6、学生作答:我们可以把手伸到容器口,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把物品的气味扇到自己的鼻孔,用鼻子闻此空气。远远地闻,这样就可以分辨了。(老师立即作出肯定,并说这种办法叫“扇闻法”)
7、学生分组活动,分辨纯水。
8、请你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结合刚才的实验,告诉大家,纯水是什么味道的?
9、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纯水是无气味、无味道的
(二)探究活动二:给水变个样
1、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我们用手捧起水,水会怎么样?说明水是怎样的?(学生实验后作答,得出结果:水是流动的)
2、水究竟是什么模样的?有没有固定的形状?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学生讨论后交流)
3、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下面我们验证一下,分组来做一个游戏:玩水球。怎样玩水球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师复述强调)玩水球时,各组组长拿起桌子上的气球,放进盆子里装水,注意不要装太满,然后把气球的口扎实,最后组员轮流玩水球,挤压气球,使它不断改变形状。玩的时候注意不要用力太大,以免把气球弄破,我们边玩边观察,体会水的形状变化。
4、学生活动毕,各组同学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果:水没有固定的样子,它随气球的样子变化而变化。
(三)探究活动三:给水定模样
1、让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各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如果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生猜想)
2、让学生代表出来做实验,把水倒进不同形状的容器里,观察水的形状变化,验证猜想,得出实验结果: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倒进什
么样的容器就会变成容器的样子。
3、刚才我们为什么能把水倒进容器?进一步说明水可以怎么样?(可以流动)
4、通过刚才玩水球和给水定模样的活动,我们来找一找水还有哪些特点?(学生发言)教师加以概括并板书:像水那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做液体。
5、进一步完善板书:纯水是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四)探究活动四:找同类
1、师出示幻灯片(白酒、白醋、纯水、牛奶、椰汁、盐、糖、油、小石子、泥、茶叶、清水),找出哪些物体是液体?把它们放在一起。(学生活动,老师巡视)
2、学生汇报交流。
3、生活拓展: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是液体,看谁的知识最丰富,举出例子来。(学生举例,同学互评)
(五)探究活动五:(回顾驱动页,解开方方的谜团)讨论: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1、分组讨论。
2、个别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3、小结:白酒、白醋用肉眼看起来和纯水是一样的,但它们中都比纯水多了一些物质,只是这些物质已经均匀分布有水中,被水溶解了,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关于“溶解”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去看书、问家长,先来了解一下,待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究,好吗?
4、讨论:海水很清澈,它与纯水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海水不能喝呢?刚上课时,个别同学已经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探究,现在请同学们补充自己的不同见解。
5、学生纷纷发言。
6、教师小结:海水虽然看起来清澈透明,但是,海水里面却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钙、氯化钾等物质,这些物质直接进入人的身体内将对人产生不利的作用,所以,不能饮用海水。
四、教学评价: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大家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以后应该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呢?
2、学生发言后老师总结:对了,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我们要好好珍惜,想办法节约用水,尽可能一水多用,保护利用好水的资源,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美丽,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五、提出新问题,拓展新生活。(为下一节课“往水里加点东西”的探究作准备)
请同学们回去研究一下,做做实验,看看桌子上的物品,哪些能被水溶解?猜想一下:茶叶会溶解吗?想个办法证明你的想法。
生命之水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37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植物每天“喝”多少水?(1)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2)把实验结果记在P39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第五篇: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有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纸”、“米饭喝淀粉”等六个单元的内容。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