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工作者纪念新中国60周年征文
听说村里新修的水泥公路已竣工,我便乘着这假日里和煦的阳光跨上了新买的电动车匆匆地往老家赶。新修的221省道洞口至绥宁段还未完全竣工,但水泥路上早已车流如水。哈!毕竟是新建的,电动车行驶在上面,有如风行水上,清爽极了。约过十来分钟,已进入村道位置。注意!分岔后就是一下坡路外加拐弯的危险路段了。记得小时候曾见过多辆汽车和拖拉机栽入弯道
下面的深塘里,惹得我们小孩子老远跑来瞧热闹!我减慢速度,驶到前方一看,不禁芜尔一笑。原来早已经降坡加宽了,而且拐弯处处理得很到位,根本不用多担心!驶过弯道后,就见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行在金黄的油菜花之中,伸向了前方,我不禁心旷神怡。虽然它宽约只有国道的三分之一,但质量和国道一样,类似搓衣板上的浅条纹能防止车轮雨雪天打滑。车从上面驶过,“唆唆唆”真来劲!呵呵,那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砂土路呢?
老家在邵阳市洞口县毓兰镇四合村八组,小地名叫公所灶王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名桥头公社公所大队。听父辈们说,我家屋后不远,就是以前的庄屋。解放前我们家穷,只能佣耕,就住在庄屋里,农忙耕地,农闲时蒸酒打豆腐卖,以贴补家用。在老家屋左边50米外,有一条古石板路,据说下通石桥、高沙和武冈,上接古楼、安江和叙浦,在解放前也算是交通要道吧,古道曾经比较繁华;在屋右边二百米处,曾有一条简易公路从旁经过,当时属县道,沟通桥头(今毓兰镇)、石桥、西中、高沙,眼看已经打好了路基,但由于路经的大队老百姓和干部不同意,最后从我家老屋左边一公里外的山上经过,就是我回来时那条黄尘滚滚的县道,而屋旁这原来准备做县道的路基早已是芳草萋萋了。据说领头反对县道从我们生产队经过的就是七伯,他当时是大队主要领导,我曾亲口听他讲:“修马路占我们好多的田土,还不给补偿,这些以前是地主的田地,我管不了,但现在翻了身,就是我们的了!没有了地,我们种啥?吃啥?再说,路修好了,交通是方便了,但贼也不是方便了,将来打起仗,敌人不也方便了?你们小,不知道日本人打来时我们遭的那个罪呀!万一以一打起仗来,我们跑到哪里去?”他不仅自己想不通,还暗中联络邻近的队组干部,最终让公路改了道,他为此还得意了好久。
上世纪七十年代,党号召要“实现农业机械化”,村里买了拖拉机,加上要送交公粮征购,要运回化肥农药,于是村里决定要修一条机耕路。此时七伯不当大队干部了,加上身体也不行了,自然也管不了了。但修起来的机耕路,也实在不成样子,像牛踩烂的一样,尽是高低不平,坎坎坷坷的,除乡亲们有事经过时骂几句人外,平时倒也不觉得什么,反正也很少走出村外。
包产到户后,眼见县道旁边的村组通过烧砖卖砖和其他家庭副业纷纷盖上了新楼,通过制售杂交稻种发财致富后,见自己想发财已没有了天时、地利,想修楼除没有资金外还得肩扛手提,外出打工来回都不便时,就特别埋怨当时反对在家门口修路的七伯。特别有一次,组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半夜生病了,他家离公路又远,急得家人团团转,只好轮流背着先送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见这么危重的病人也奈何不了,劝送到乡医院去。可哪里有车呢?一家人只好再用担架抬着沿机耕路跌跌撞撞飞奔而去,好几次差点摔倒,结果是病人痛苦呻吟,家人一身臭汗,病人最终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好在他有位阔亲戚,后来出资15万专门修了一段从病人家到与机耕路相接的水泥路。村民们都眼热了,噢,窄小坎坷的村机耕路呀,再也承受不起乡民们的致富期盼了。
搭帮政府村村通工程。就在前年,大家最终决定在家农民每人出资208元,在外有工作的村民每人出资300元,务必集资修好这条致富路。他们说:我们错过了昨天,再也不能错过明天了!
在我看来,一个村就是一个缩影,是一个乡、一个县甚至一个市的缩影。我们曾经是农耕社会,以农为本。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我们怕过没有土地的日子。但如今社会已进入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时代,以后还要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没有交通,就没有信息,也就没有了效益。所以,在邵怀高速公路经过我们洞口时,村民们听说后很兴奋。现在又听说要修衡邵怀铁路,大家更高兴。其实啊,我们不想别的,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些呀!
第二篇:小学教育工作者新中国60周年征文
母亲,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和共和国同龄;我,一个生活在幸福中的青年,也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同是老师,在风风雨雨中的六十年时光里,演绎出了祖国乡村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六十岁的母亲,一生的故事都离不开教育。年幼的母亲好学上进,尽管当年的日子困苦的几乎连饭都吃不上,可母亲依然以优异的成绩,于1964年毕业于单县一
中,并成了被保送上学的对象,可是阴差阳错,母亲没能上成,从此母亲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由于母亲是当时村里学问最高的年青人,所以,她做了村里的第一个民办教师。
当民办教师的日子里,母亲的生活是艰辛的,更是艰难的。学校条件极差,三间土坯房本是生产队的牛圈,收拾收拾就成了村里的第一所学校,没有粉笔,没有黑板,母亲就自己动手做,她还抽空纳鞋底挣钱为穷苦的学生买学习用品。母亲常在日记中告诫自己,要牢记毛主席的教导,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要不记个人得失的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事实上,母亲也是这么做的。整个学校,母亲既是校长又是任课老师。全校所有的学生,都在这间土坯房里一起上课。母亲马不停蹄,白天里,她教完了一年级再教二年级,教完了二年级再教三年级……晚上,她还要给大人们上夜校,夜校回来她还要在昏暗的劣质油灯下批改全校学生的作业,母亲的眼睛被熬成了高度近视。即使这样,母亲仍说自己是在享受党和人民给她的福。
母亲年年都是县里的优秀教师。我记事时,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母亲每月也只有三元五元的收入。儿时的我,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不满,我们兄妹四人常说她不是我们的妈妈,而是她那四十多个学生的妈妈。的确,下雨天,母亲会冒雨给路远不能回家的学生送去热腾腾的饭菜……母亲嗓子好,会唱歌,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乐老师,她会在学生学习疲劳时教给他们。母亲的课堂,永远都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睛。她的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多才多艺。
由于种种原因,母亲没能转正。但她始终深爱着教育,为了这份爱,母亲甘心情愿做了代课老师,这一教又是十几年。我不能忘记年过五旬的母亲,风里雨里骑着一辆破旧的解放牌自行车来回奔波三十里的身影,为了下一代,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她依然恪尽职守,从不让一节课马虎过去。
几年前,因为母亲身体有病,她不得已离开了陪伴她半生的讲台,尽管她离开了讲台,可她与教育的情结仍是那么的深。现在的母亲,身体日渐衰退,虽然她早已离开了讲台,但她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教育,我每次去看望她,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好好教学,千万不能误了人家的孩子的前途。”她最关心的,也是我的学生我的教学成绩。在工作上,她不容许我有丝毫的马虎,她常常告诫我要认真工作。每周回家,母亲都会给我上一课,她会不厌其烦的把自己的教学经验讲给我听,大到如何讲解一类课文,小到如何分析一个汉字,母亲甚至把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都给我预料到了……
三十五岁的我,对共和国经历的苦难没有任何的体会,从小到大,我的生活都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也有煤油灯相伴的短暂时光,但却没有母亲那时的饥饿难耐,从我记事时起,我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没上学时,我就跟着母亲在学校玩,大学毕业后,我就走进了乡村小学,做了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虽然刚开始工作时工资不多,但比起母亲当年的三块两块,我可以算得上是万元户了;学校的教室也都是十几年的破旧瓦房,但比起母亲,我幸运多了,至少我不用点那种劣质的油灯,更不用自己想办法做粉笔做黑板甚至自己纳鞋底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我可以不用一天到晚的连轴转,我还可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属于我自己,我可以画张画,写篇文章,看些报刊,做自己喜欢的事;教室里有明亮的日光灯,我再不会像母亲那样承受被油烟的煎熬了……而今,乡村小学变成了排排漂亮的教学楼,整洁而明亮,学校里有了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更加吸引乡村娃娃眼睛的,还是那一台台崭新的电脑……电脑上了网,乡村小学一下子和世界联系了起来,乡村孩子们的习作、绘画、手工制作,都通过电脑发表到全国多家报刊上,校园生活幸福而多彩。但最令孩子们感到幸福的是,国家减免了小学生们所有的学费,不仅如此,就连学生们用的新课本、新作业本,都是国家送给他们的。这多好啊!这再不用让老师纳鞋底为孩子们挣书钱学费了。当然,我教学也更省劲了,再不用像母亲那样,一个人同时教几个年级,课堂上,我有了很多现代化的帮手:投影仪、电脑、录音机……也得益于母亲的指点,我很快在教师中成了佼佼者。
每当我载誉回来,母亲的脸上总会挂满幸福的微笑,仿佛她才是成绩的获得者。为了母亲脸上的微笑,为了替母亲圆她一生的教师梦,更为了自己一生的无憾无悔,我努力工作着,业余时间努力把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都变成铅字。
六十年的发展变化,让乡村学校改变了模样;六十年的全心全意,两代人的教育情结越来越深。女承母业,实现着乡村教育人的生命价值。我坚信,祖国明天的乡村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好……
第三篇:国税职工纪念新中国60周年征文
乡下麻舅
麻舅,乡下的远房亲戚,是远得不能再远的亲戚。很多年没有走动了,我对他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在记忆深处,只知道麻舅的家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山沟沟里,坐车都要几个小时,还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翻几道山梁,淌几条河。
麻舅家很穷,因为交通不方便,他们所在的那个小山村,守着绿水青山受穷。麻舅的儿子眼看着就要到县
城里读中学了,可学费、生活费都还没有着落。乡下的那几分水田和几只鸡鸭鹅根本无法供给儿子读书的费用,再加上他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每天都要花钱买药,现在家里开销很大。为了能让儿子不再像父辈那样,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决心就是累死也要供儿子读书,更何况儿子成绩也不错,麻舅不忍心让他辍学。万般无奈,他就托父亲传个话,希望我能在城里帮他找个活干干,好帮儿子挣几块学费钱。出于对麻舅的同情,我托人走关系很快帮他在隆联公司里找到了一份适合他干的工作。隆联公司是一家涉外企业,由台湾老板开办的,是专门生产销售牛奶的大型企业。
隆联公司,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听说最近还开了几家分公司。公司安排麻舅在大院里做些杂活,扫扫地,整整花草,工作很轻松,而且每月有1000多块钱的工资。我心里想,麻舅家里的生活这回该有保障了。
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月不到,麻舅突然来找我,说他不想干了,要回家。他说他在城里过的生活不习惯,自己干的那份工很累,又挣不了几个钱,来久了很想家。听他这么一说,我既感意外,又有点生气,好不容易帮他找份工作,也不知道去珍惜。看着执意要回家的麻舅,我也不想再多说什么,回家拿了几件旧衣服,就打发他上路了。
麻舅回去不久,父亲就来城里小住几日。说起麻舅,我就向父亲倒出了一肚子的怨气:“麻舅这人呀,不懂味。我好不容易帮他找了份工作,他却不当一回事。他以为现在的钱在大街上随便捡就能捡得到的”
听到我这样埋怨麻舅,父亲生气了,拿起烟杆吓唬我,说:“你呀,错怪你麻舅了,他是为了你,才回去的。”
“为我”听了父亲这么一说,我更加奇怪了。看到瞪圆着眼睛的我,父亲才慢慢告诉我其中的原由。
原来,麻舅在那儿做事的那个隆联公司,经常偷税漏税,被城关镇税务分局查了出来,要给予重罚。老板知道麻舅的亲戚在税务局工作,就悄悄的塞给他几千元钱,要他来找我,想让我出面摆平这件事,并还威胁着麻舅,如果他不去找我,就不要他在那里上班了。
麻舅虽然没有好多文化,但经营纳税的道理他还是懂的,偷税漏税那是违法行为。他知道,他来找我,那是给我出难题,他怕我为了他,真的去帮老板摆平这些事,结果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所以,他把老板给的钱丢在桌子上,卷起铺盖头也不回就走了。
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我深深地为自己误解麻舅而自责,也为自己帮不起麻舅感到不安。思量再三,我托父亲带去1000元钱,想尽自己一份力帮帮他。
没多久,父亲来信说:你麻舅不肯收我的钱,他说他来城里的那几个月,已经够麻烦我了,上次跟我借的那几百元钱还没还呢父亲还说,麻舅已经南下广东了,现在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挑砖挖土样样都干,每天还能挣70元钱呢!
以后父亲每来一回,我都要问问麻舅的一些情况。父亲说,现在也很少有你麻舅的消息了,今年的春节,也许他会回家过年吧。到时候,要他到家里来,你们聚聚。
麻舅,你在他乡还好吗
第四篇:村委会纪念新中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从1988年起担任**村党总支部、村委会主要领导职务,至今已经20年了。可以说,我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了农村,献给了**村这片土地。”刚过天命之年的**说。
从生产队队长,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作为村民的带头人、党员的领班人,**始终坚持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集体谋发展,为群众某福利,为村
名办实事。正是这位51岁的老书记,带领着**村村民从温饱线走到全面小康的致富道路。
弱冠之年初显锋芒出身贫苦家庭**,上学期间,寒假暑假多要回家,帮忙挣工分,“辛辛苦苦一天下来,才挣那么几分钱。”他家里一共有四个兄弟姐妹,8口人,5个壮年劳动力一年的劳动收益,连一辆广州产的自行车也买不起,当时那辆自行车的价格是110元。可想而知,那是的农民使如何的艰辛!
1975年,**高中毕业,他的目标是考大学,但其时正值中国上山下乡运动时期,还没有恢复高考,**便主动回家乡务农。当时生产大队长认为**是高中生,有文化,有冲劲,南北生产队长,那年他年仅20岁。
**刚上任便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心里一点底也没有。当时**村的9个生产队,南北队是最穷的。“土瘦地皮薄”,粮食产量低,辛苦了一年,大部分缴了公家,剩下的分给社员却吃不饱。要解决这些问题,谈何容易?但**认识到,只有大量种植蔬菜和养鱼,对立的经济才有出路。在他的带领下,社员们大量种植蔬菜和养鱼,经过一年的努力,队里累计用3万斤的蔬菜到顺德换回了两万斤的粮食分给社员,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
1977年5月,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上大学,他这个佛山三中的高材生做梦都想呀!于是他报名参加了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华南工学院。但当时国家规定高中毕业后必须参加劳动两年才能入学,而他只有一年半的劳动经历,大学之门拒绝了他。
今年不行,明年总可以了吧,当机会再一次到来的时候,**却放弃了。“既然是党教育了我,我再那里奋斗还不是一样为人民服务吗?”**感觉到家乡的这片土地需要他,于是他放弃了上学的念头,一心一意扑在农村工作上,立志要改善家乡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大胆尝试分田到户要彻底解决粮食自给问题,就要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增加粮食的产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苦虑,**提出了大胆的想法:“分田到组”,把队里的田分给各个小组耕种,小组按比例缴纳公粮后,剩下来的粮食便由社员平均分配。“这怎么能想啊?这是违反国家政策的。”当时部分人坚决反对。“分田到组”的实施,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懒人的现象。社员们劳动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从1978至1983年,粮食产量逐年提高,解决了粮食自给的问题,队里的收入也逐年递增,社员的分红也多了起来。
当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开。对于率先尝到了“分田到组”甜头的**村人来说,率先进行分田到户,村民种田的积极性更高了,粮食增产了,解决了温饱问题。由于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闲时农民可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生活日渐红火起来。其他生产队看到南北队的人过上了红火的生活,于是也纷纷效仿。
农村工业化壮大集体经济在“分田到组”尝试的同时,他积极探索工业上发展的道路,摸索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来:走农村工业化道路,壮大集体经济。
在1981年,在**村大队已经有一个五金厂的基础之上,**多次和大队协商后又上马了一个五金厂,专门做房子的铁窗和钢窗。这个拥有30名工人的小厂,开办仅一年就有了斩获:纯利润突破3万元,整个生产队320人左右,每人分红达100多元。
正是由于**有这种锐意改革进取的精神,1988年被提拔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1992年,**了解到邓小平南巡的讲话中对农村发展的“搞活农村经济,要大上快上”这个论断,他很是激动,他断言:“中国将要掀起一股发展经济的大潮,我们要抓住这一发展的好时机,把**村的经济搞上去。”在**的带领下,**村集体通过多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开办了五金厂,陶瓷厂和铝材厂等。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村已经出现了“村中有厂、厂中有村”、“店内有厂、厂内有店”的现象。
“**村的经济发展要上到一个新台阶,就必须破除旧有的发展模式,创造发展思路。”**回忆说,迈进21世纪,在旧有的发展模式下,经过十年的发展,**村的经济发展已经处于瓶颈状态,面临着很多困难。
针对**村处于禅城区中心组团重要位置的优势,以及**村即将融入城市化所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认为只有致力抓好**村产业结构的提升,以物业改造为抓手,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规格、高档次、高质量的物业,切实提升了**村
第五篇:国庆征文:巨变--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国庆征文:巨变--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国庆征文:巨变--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1960年,我出生在北国海滨城市大连。在那里,我度过了天真烂漫的童年,读完小学,上完中学。1979年,随部队离休回乡定居的父亲,回到祖籍地安徽皖西的一个小县城。同年,县人事部门招干,我被当地的农业银行录取,工作多年后,调农村合作银行工作至今。转眼30年过去了,30年来,我一路奔波着,忙碌着,记忆中的许多往事,今天回想起来,已变得遥远而模糊不清了,但伴随我一路走来的风雨岁月,并没有完全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却是日久铭新,点点滴滴令我终生难忘。
记得那是30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只身来到皖西一个山区小镇的银行报到。那时的银行非常地简陋。小镇上,几排青砖瓦房,临街的几间对外营业。厚重的木门旁,悬挂××支行××营业所的牌子,远远望去,那样朴实,素静,简单,不事张扬。门前是青石搭起的台阶,拾级而上,步入银行室内,环顾四周,昏暗的营业间里,有两位五十多岁的工作人员在低头忙碌着,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珠算声„„。连结营业间与外室通道的是半人高、用水泥砌成的台子,台内墙角边靠着两个蠢蠢的、笨重的大木柜子,柜头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中间摆着古老而破旧的桌椅,桌子上放着珠子已磨得发亮、显得破旧的算盘和一册册发黄的账本。桌子旁的板凳上,放置着一个用了很久的小木箱,里面摆放着一打打捆好的钞票„„,这就是30年前基层银行或信用社所有的家当和真实的工作写照。
从北国滨城来到偏僻的南方山区小镇,对我这个城市里长大的青年来说,一切都是新鲜而陌生的。每天清晨,小镇的空气是清新的、湿润的。街上拥挤着操着山腔,讨价还价,熙熙攘攘上街赶市的小贩、市民和农民,偶尔看见穿着红色衣衫的靓丽姑娘从街上走过,在那个衣着单调的年代,显得格外地耀眼。街边田野里,有弯腰收拾庄稼的汉子,有低头伺侯菜园子的妇女,有光着身子、牵着水牛、嘻笑玩耍的孩童。极目远眺,小镇周围群山环抱,绵延起伏,远远望去,一片蒙蒙的墨绿色,像一幅淡淡的山水画。在稍近的山坡上,到处生长着水杉树、板栗树和山茶树,山林中偶尔夹杂着一抹抹翠绿,仔细一看,那是竹子,是一片片小小的、不成气候的小竹林。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竹子,虽数量不多,面积不大,但在春风吹拂下,竹枝摇曳,不时飘来阵阵泌人心肺的竹香„„。
从踏入银行大门的那一天起,我的一生便与金融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小镇银行,我干过会计,搞过外勤。调到县支行后,干过业务,搞过行政,当了多年的部门领导。由于从事农业信贷工作的关系,我主要同农民打交道。在这个两千多平方公里,九十多万人口,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中工作,我要经常上山下乡、进村到户,了解掌握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为信贷决策提供服务。为此,我睡过“百家床”,吃过“千家饭”,脚步踏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弹指一挥间。
转眼30年过去了,我这个当年只有20来岁的毛头小伙子,现已步入中年,携家带口,孩子大学毕业后也参加了银行工作,成为金融队伍中的一员。
时光已转入30年后的今天,30年时光,30年巨变。今天的银行早已告别了传统依靠算盘手工作业的时代,变了模样。无论你是身在城市,还是小县城,人们所看到的最为壮观的建筑是金融大厦。就是偏远的小集镇,盖得最高、装璜最考究的房子,也是银行。那些统一着装、统一标识、青春靓丽的银行员工,无论是英俊潇洒、神采熠熠的小伙,还是热情大方、美丽动人的姑娘,在铺满着洁白大理石、装着空调、宽敞明亮的营业大厅里,操纵着电脑、击打着键盘的工作场景,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令许多人驻足观望,羡慕不已。今天的银行,现代化的办公条件,早已取代了昔日的手工操作。工作效率成倍增长,融资能力显著增强,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昔日那些头戴草帽,身背挎包,走村串户、饱经风霜的“老农金”形象,深深地扎根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的脑海里怎么也赶不走、抹不去„..。
闲暇之余,我勤于笔耕,用文字记录着身边所发生的点点滴滴。由于工作关系,我更喜欢金融调研和写作。主要结合业务工作实际,提出自己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意见建议。由于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加上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许多文章有幸在国家有关刊物上发表,不少文章获奖,一些书籍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并取得国家认可的著作权和署名权。为此,我曾被选为农村金融学会的秘书长,被安徽省自学活动指导委员会、省总工会授予“全省自学成才先进个人称号”,被县委聘为政策调研员,被一些杂志报社聘为撰稿员、通讯员和特约记者,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聘为特约研究员。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人总行、银监会、财政部和一些国家专业学术团体看中我,授予我“中华知名专家”、“当代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英模人物”称号,颁发我“中国科学技术功臣勋章”。我多次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礼堂开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共赴国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宣传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我知道,自己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应无足挂齿,但国家却给了我那么高、那么多的荣誉和待遇,想想起来真是感到惭愧。为了不负众望,我只有下定决心,努力工作和学习,用更多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报答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的关怀与信任。
今天,我们伟大祖国已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忆往昔,我心潮彭湃,看今朝,我感慨万千。为了民族独立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父辈那一代人付出了很多很多。正是他们,中国人民才从此站了起来。建国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冲破种种险阻,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从白手起家研制成功两弹一星,争取到了世界公认的国际地位,到港澳回归、载人航天发射成功、青藏铁路通车、百年奥运举办„„,当今的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0年的辉煌,无不令所有的中华儿女感到骄傲、自豪、扬眉吐气。中国已告别物资匮乏、经济短缺的时代,用占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是当今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贫穷落后的中国已成为历史。且不说我们今天的各行各业科学技术如何如何先进,单说说老百姓人人都在使用的手机,各种功能、各种款式、一应俱全,花样翻新,令人眼花缭乱,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与对方近在咫尺。中国人的手机拥有量是世界第一。再说说十几年前,我回一趟大连,需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中途还要转车。几天下来,是人困马乏,狼狈不堪。最近几年,我去大连,每次都是从省会合肥骆岗机场出发,乘坐一个半小时的飞机,就能准点到达。飞行途中还能免费吃着午餐,喝着饮料,看着报纸。旅行一趟,精神愉悦,格外惬意。
我深知,我自己只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缩影。伟大祖国只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历程,这是几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对真理的探索与付出,其中付出的有鲜血和生命,有苦涩和激动的泪水,而更多的是幸勤劳动的汗水。说句实话,辉煌成就的取得的确来之不易。抚今追昔,浮想联翩,感慨多多。面对今天我们这样殷实、详和、安宁的幸福生活,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作为我们的下一代,作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认真思索和回味,时时警醒和告诫自己:要倍加珍惜和维护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和幸福生活,不忘过去,牢记传统,敢于拼博,勇于创新,真情付出。相信我们的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明天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会越来越美好,前进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