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编制法规知识测试题

时间:2019-05-13 15:0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机构编制法规知识测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机构编制法规知识测试题》。

第一篇:机构编制法规知识测试题

机构编制法规知识测试题

单位:姓名:职务

一、单项选测题(每题3.5分共70分)

1、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的原则。

A、高效、协调B、精简、统一、效能C、工作需要和精干

2、依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程序设置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是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A、领导成员B、工勤人员C、管理人员

3、机构实有人员不得突破规定的编制。禁止擅自()。对擅自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的,不得核拨财政资金或者挪用其他资金安排其经费。

A、设置机构和增加编制B、增加编制和补充人员C、设置机构和补充人员

4、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A、司法机构B、行政机构C、事业机构

5、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规格、名称,由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A、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人事行政管理机关C、机构编制管理机关

6、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或者合并,还应当依法报本级()备案。

A、党委B、人大C、政协

7、行政机构之间对()有异议的,应当主动协商解决。协商一致的,报本

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协商不一致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协调意见,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A、职责划分B、编制划分C、人员结构比例划分

8、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编制,应当根据其(),按照精简的原则核定。

A、人口及地域B、经济状况C、所承担的职责

9、本省各级人民政府的()总额,由省人民政府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A、行政编制B、事业编制C、政法专项编制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举报受理制度,机构编制监督举报电话是()。

A、12315B、12310C、1234511、除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A、行政职能B、公益职能C、后勤服务职能

12、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成员。

A、必须B、可以C、不得

1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编制,所需要的编制由承担具体工作的行政机构内部调剂解决。

A、不单独确定B、单独确定C、没有

14、县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配()名。

A、1B、2C、3、行政机构实行()制度。行政机构录用、聘任、调配人员,应当先到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办理进人核编手续,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开具进人核编通知单。凡未开具进人核编通知单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录用、聘任、调配和工资发放、社会保障等手续。

A、无编不核B、先进后核C、进人核编

16、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应当根据()的原则依法配备。

A、工作需要和精干高效B、部门协商C、上级同意、公安和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的配备,由()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另行确定。

A、国务院B、省人民政府C、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发现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向()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A、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B、上级人民政府C、本级人民政府

19、设区市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配()名。

A、1-2B、1-3C、1-420、行政机构之间的职责调整,应当由()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A、上级主管部门

B、双方共同

C、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每题3分,共15分)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调整职责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编制。()

2、某县为了调入一名干部,经县委组织部研究,可以为一单位增加1名全额预算管理事业编制。()

3、上级业务部门在批资金、上项目的同时可以要求下级部门设置有关机构

()

4、行政机构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核定或者调整,由该行政机构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5、专业技术性强的行政机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参照国务院相应行政机构技术领导职数的配备情况,配备技术领导职数,其级别为同级副职。()

三、论述题(15分)

1、针对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机构编制管理现状,你认为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机构编制管理?

第二篇:机构编制法规知识测试卷(答案)

机构编制法规知识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提3分,共36分)

1、机构编制管理必须坚持集中领导和统一承办的制度。

2、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 ”的原则,切实履行在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中“把关、协调、监督”的职能。

3、县直各机关、事业单位出现空编需补充人员时,必须先到 机构编制 部门审核。

4、从严控制事业单位逆向改变经费形式,严禁从自收自支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向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调整人员编制。

5、《机构编制管理证》是反映各单位机构名称、机构性质、机构规格、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经费来源、实有人员等内容的凭证,是组织、人事部门配备人员,核定工资、财政部门列入政府预算、核拨经费、银行开设帐户并发放工资的依据。

6、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和提高机构规格,不准超职数、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不准虚报冒领财政资金巩固事业单位机构清理规范成果。

7、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8、行政编制资源要坚持和完善“空编封存,统一管理”的制度,整合资源,挖掘潜力,调剂余缺,从源头上控制机构编制增长。

9、违反规定增加编制或者超出编制限额录用、调任、转任人员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10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审核、签发和管理。11严格执行“三个一“审批制度,即:机构编制事项,要由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一个部门承办,由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一支笔”审批,由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一家行文。

12严肃改革纪律,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不得擅自超限额设置机构或者变相增设机构,不得擅自提高 机构规格、变更机构名称和加挂牌子擅自超职数、超 规格配备领导干部;不得在下达的行政编制总额外越权审批行政编制或自行确定用于党政机关的编制。

13、在调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公益服务。

14、乡镇机构改革统一设置五大办公室,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规划建设办公室;五个综合性服务事业机构,即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文体广电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民政)服务中心、财政所(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服务中心)、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列 部门序列。(A)

A 县委 B 政府 C 人大 D政协

2、事业单位法人核准登记的,发 证书。(C)

A 企业法人证书 B 营业执照 C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3、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的设立由 审批。(B)A 县机构编制委员会 B 州机构编制委员会 C 县人大

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 体制。(A)

A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B 地方自治管理 C 地方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

5、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必须坚持机构 编制的、和。(A)

A集中统一管理 科学规范管理 依法管理 B 加强管理 规范管理 依法管理 C 集中管理 依法管理 科学管理

6、纪检监察机关要依法依纪履行职责,依据 等规定,对违纪违规问题要及时、从严查处,严格责任追究。(C)

A 公务员法 B 刑法 C 《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

7、机构编制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协同 等部门进行机构编制专项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C)

A 纪检监察 组织 政法 B 财政 纪检监察 司法 C 纪检监察、组织、人社、财政

8、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 和、三个类别。(C)

A 审批 商品服务 生产 B 公益服务 生产经营 行政审批 C 行政职能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从事公益服务

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 的原则。(A)

A 精简、统一、效能 B 精简 统一 高效 C 精简 完善 高效

10、超机构限额设置机构或者变相增设机构,机构或者变更机构名称、规格、性质、职责、权限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处理。(C)

A 单位设立 B 部门设立 C 擅自设立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县直、乡镇可自行设置机构。(×)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具体工作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承担。(√)

3、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用或使用临时人员。(×)

4、除机构编制部门外,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编制总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准。(√)6、2012年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县(市)绩效考核内容。(√)

7、霍城县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督察的范围是全县机关事业单位。(√)

8、在推进乡镇(中心)机构改革工作中,要守住编制在“十一五”期间总量不增这条“底线”。(√)

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已经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10、事业单位分类要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以社会功能为依据,合理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

四、简答题(1-5题每题4分,第6题14分,共 34分)

1、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令必行的原则;报告工作的原则;注重实效的原则;公平、公正的原则;分工协作的原则。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主要从哪些方面对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加以规范?。

答:《条例》共6章30条,对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原则、条例的适用范围、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以及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等方面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条例》规定的适用范围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责配置、编制核定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等工作。《条例》确立的管理原则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3、如何确保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答:

一、加强领导。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任务复杂艰巨。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坚定信心,精心组织,攻坚克难,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为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建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交流改革情况、研究共性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等工作编办、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指导做好相关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的改革负总责,要建立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并抓好组织落实。稳步实施。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注意把握节奏,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要继续深化改革试点,不断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改革氛围,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4、上级单位能否以项目、资金或通过考评、达标等方式要求下级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提高机构规格?为什么? 答:不能,根据《伊州党发【2012】37号》文件规定:坚决纠正和杜绝条条干预问题,上级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严禁以项目、资金或通过考评、达标等方式,要求下级设立机构、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提高机构规格等。

5、如何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答: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5、简述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要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答:三点内容

1、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3、事业单位的类别划分。

第三篇:机构编制法规知识测试卷(答案)

机构编制法规知识测试卷

一、填空题(每提3分,共36分)

1、机构编制管理必须坚持集中领导和统一承办的制度。

2、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 ”的原则,切实履行在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中“把关、协调、监督”的职能。

3、县直各机关、事业单位出现空编需补充人员时,必须先到 机构编制 部门审核。

4、从严控制事业单位逆向改变经费形式,严禁从自收自支和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向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调整人员编制。

5、《机构编制管理证》是反映各单位机构名称、机构性质、机构规格、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经费来源、实有人员等内容的凭证,是组织、人事部门配备人员,核定工资、财政部门列入政府预算、核拨经费、银行开设帐户并发放工资的依据。

6、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内设机构和提高机构规格,不准超职数、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不准虚报冒领财政资金巩固事业单位机构清理规范成果。

7、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8、行政编制资源要坚持和完善“空编封存,统一管理”的制度,整合资源,挖掘潜力,调剂余缺,从源头上控制机构编制增长。

9、违反规定增加编制或者超出编制限额录用、调任、转任人员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10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机构编制管理证》的审核、签发和管理。11严格执行“三个一“审批制度,即:机构编制事项,要由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一个部门承办,由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一支笔”审批,由编委及其办事机构一家行文。

12严肃改革纪律,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不得擅自超限额设置机构或者变相增设机构,不得擅自提高 机构规格、变更机构名称和加挂牌子擅自超职数、超 规格配备领导干部;不得在下达的行政编

制总额外越权审批行政编制或自行确定用于党政机关的编制。

13、在调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公益服务。

14、乡镇机构改革统一设置五大办公室,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规划建设办公室;五个综合性服务事业机构,即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文体广电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民政)服务中心、财政所(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服务中心)、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列部门序列。(A)

A 县委B政府C人大D政协

2、事业单位法人核准登记的,发证书。(C)

A 企业法人证书B 营业执照 C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3、副科级以上事业单位的设立由审批。(B)

A 县机构编制委员会 B 州机构编制委员会 C 县人大

4、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机构编制工作,实行体制。(A)

A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B 地方自治管理

C 地方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

5、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必须坚持机构 编制的、和。(A)

A集中统一管理 科学规范管理 依法管理B 加强管理 规范

管理 依法管理C 集中管理依法管理 科学管理

6、纪检监察机关要依法依纪履行职责,依据等规定,对

违纪违规问题要及时、从严查处,严格责任追究。(C)

A 公务员法 B 刑法 C 《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

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

7、机构编制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协同等部门进行机构

编制专项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C)

A 纪检监察 组织 政法 B 财政 纪检监察 司法 C 纪检监

察、组织、人社、财政

8、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和、三

个类别。(C)

A 审批 商品服务 生产 B 公益服务 生产经营 行政审

批 C 行政职能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从事公益服务

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的原则。(A)

A 精简、统一、效能 B 精简 统一 高效 C 精简 完善 高效

10、超机构限额设置机构或者变相增设机构,机构或者

变更机构名称、规格、性质、职责、权限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处理。(C)

A 单位设立 B 部门设立C 擅自设立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县直、乡镇可自行设置机构。(×)

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设立办事

机构,具体工作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承担。(√)

3、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聘用或使用临时人员。

(×)

4、除机构编制部门外,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都无权决定机构编

制事项。(√)

5、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编制总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人民政府提出,经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准。(√)

6、2012年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县(市)绩效考核内容。

(√)

7、霍城县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督察的范围是全县机关事

业单位。(√)

8、在推进乡镇(中心)机构改革工作中,要守住编制在“十一

五”期间总量不增这条“底线”。(√)

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已经2007年2月14日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10、事业单位分类要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以社会功能为依据,合理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

四、简答题(1-5题每题4分,第6题14分,共 34分)

1、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令必行的原则;报告工作的原则;注重实效的原则;公平、公正的原则;分工协作的原则。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主要从哪些方面对地方机构编制管理加以规范?。

答:《条例》共6章30条,对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原则、条例的适用范围、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以及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等方面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

《条例》规定的适用范围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责配置、编制核定以及对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等工作。《条例》确立的管理原则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应当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全面履行职能的需要,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3、如何确保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答:

一、加强领导。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任务复杂艰巨。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坚定信心,精心组织,攻坚克难,确保改革顺利推进。为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建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交流改革情况、研究共性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等工作编办、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指导做好相关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的改革负总责,要建立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并抓好组织落实。稳步实施。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注意把握节奏,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条块结合、上下结合,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要继续深化改革试点,不

断总结试点经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严禁突击提拔干部、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或违反规定提高干部职级待遇。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改革氛围,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4、上级单位能否以项目、资金或通过考评、达标等方式要求下级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提高机构规格?为什么? 答:不能,根据《伊州党发【2012】37号》文件规定:坚决纠正和杜绝条条干预问题,上级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下级机构编制事项严禁以项目、资金或通过考评、达标等方式,要求下级设立机构、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提高机构规格等。

5、如何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答: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5、简述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要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答:三点内容

1、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3、事业单位的类别划分。

第四篇:党风廉政建设法规知识测试题

党风廉政建设法规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

1、廉政准则是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重要基础性的党内法规。

2、《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自觉接受并正确对待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3、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有权对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决议、决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询问或质询。

4、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给予处分,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统称处分决定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决定。

5、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的要求,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深化改革,严肃纪律,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

6、领导干部禁止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

7、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自批准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决定;案情复杂或者遇有其他特殊情形的,办案期限可以延长,但是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8、、《廉政准则》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不准不按照规定程序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免干部。

9、《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适用于违反党纪应当受到党

纪追究的党组织和党员。

10、党员受到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一年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11、

第五篇:关于机构编制的相关法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

(厅字〔2007〕2号

2007年3月1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

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擅自增设机构、在机关使用事业编制、超编制配备人员、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问题,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机构编制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政机关自身建设,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利于加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机构编制工作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经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严格行政机构编制管理

行政编制的审批权限在中央,中央机构编制部门审核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有关群众团体机关的行政编制和地方各级行政编制总额,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在中央批准的行政编制总额外越权审批行政编制或自行确定用于党政机关的编制。各地区各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调整行政编制,但必须在批准的总额内进行;地方不同层级之间行政编制的调整由省级机构编制部门报中央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行政编制,不得擅自改变行政编制的使用范围。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有关群众团体机关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副厅(局)级以上机构设臵的审批权限在中央。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设臵机构,不得擅自设立行政机构。

严格控制行政机构设臵和行政编制。工作任务增加的部门,所需机构编制主要通过内部整合和调剂解决。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推进体制改革,改进管理方式,整合资源,挖掘潜力,从源头上控制机构编制增长。确需增加机构编制的,严格按程序办理。各地在推行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中,要按照中央要求,确保乡镇机构编制(包括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

二、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

强化省级机构编制部门对本地区各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管理职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构编制部门统一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办法,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要对下级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进行管理,根据各地实际适当上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审批权限。乡镇事业编制总量的调整,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报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省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根据实际情况,可探索试行将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由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机构编制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中央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对地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事业编制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除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外,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将行政职能转由事业单位承担,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公益服务事业发展需要增加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应在现有总量中进行调整;确需增加的,要严格按程序审批。

严格控制事业编制的使用范围。事业编制只能用于事业单位,不得把事业编制用于党政机关,不得把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混合使用。

三、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

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制度。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的,统一由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按程序报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或党委、政府审批。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

除专项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外,各地区各部门拟订法规或法律草案不得就机构编制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在制定规范性文件和起草领导同志讲话时,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必须征求机构编制部门意见。确需增加和调整机构编制的,必须按规定权限和程序由机构编制部门专项办理。

上级业务部门不得干预下级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不得要求下级部门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机构或提高机构规格,不得要求为其业务对口的机构配备或增加编制。各业务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不得作为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

四、加快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建设,完善国务院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认真贯彻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制定部门职责分工协调办法,加大职责分工协调力度;完善各级党政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在明确各部门职能的同时必须逐项明确其应承担的责任,并增强其规范性、可操作性和严肃性。

不断探索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试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凡按规定批准成立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要实行定编定员,确保具体机构设臵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加强机构编制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对现行标准进行修改完善,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有关机构编制标准。逐步建立机构编制公开制度,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机构编制及其执行情况,要通过有效形式向本单位工作人员或社会公开,接受监督。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考核和评估制度。完善机构编制统计和报告制度,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全面。

五、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 机构编制部门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的综合约束机制。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臵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范围内,组织(人事)部门才能配备人员和核定工资,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并核拨经费,银行才能开设账户并发放工资。

对超编进入的人员,组织(人事)部门不得办理录用、聘用(任)、调任手续、核定工资,财政部门不得纳入统发工资范围,公安等部门不得办理户口迁移等手续。对擅自增设的机构,财政部门不得纳入政府预算范围、核拨经费,银行不得开设账户。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规定,不准超编进人,不准擅自设立机构和提高机构规格,不准超职数、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不准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行政和事业编制、冒领财政资金。

六、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

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对机构编制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贯彻实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有关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举报受理制度,加强“12310”机构编制监督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纪检监察机关应当依纪依法履行职责,检查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要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协调机制,共同维护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

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问题的查处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纠正并进行通报批评。对于需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或主管部门按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上级业务部门以下发文件、召开会议、批资金、上项目、搞评比、打招呼等方式干预下级部门机构设臵、职能配臵和人员编制配备的,要严肃查处。

七、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适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及时掌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重要问题,切实抓好中央有关机构编制工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加强机构编制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大力支持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意识,坚持原则,严格管理,秉公办事,充分发挥把关、协调、监督等职能作用,促进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的通

(中央编办函〔2010〕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编办: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推行电子政务的要求,提高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现就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的重要意义。开展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是服务事业单位和方便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是登记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实施网上登记管理,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减少事业单位申办法人登记管理事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实时准确地掌握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数据,为事业单位改革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进一步提高登记管理效率,规范登记管理行为。各级编办要高度重视,将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加快推进。

二、推进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的目标要求是,到2010年底前,基本实现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和事业单位通过使用网上登记管理系统,在线进行申请、协商、受理、审核、修改、核准、反馈以及年检等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三、山西、黑龙江、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8个网上登记管理试点省(区、市)编办,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做好后期工作,并积极探索进一步发挥网上登记管理作用的途径。

四、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办要借鉴试点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做好组织实施工作。(1)做好实行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市县编办和事业单位的积极性。(2)根据网上登记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配臵计算机、传真机和数码相机等必要的硬件设备,积极争取财政等相关部门的支持。(3)制定培训计划,做好对市县登记管理机关和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及培训教材、专用光盘的征订发放工作。

五、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具体负责对各地网上登记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师资培训,并适时进行督促检查。

2010年2月24日

第二部分 省委、省政府政策规定

四川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

(2004年8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86号发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臵,加强编制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臵和编制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行政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行使行政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职权。

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负责本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职能配臵、内设机构、人员编制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省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机构的设臵和编制管理工作,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负责。

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行政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工作。

第二章 机构设置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国家规定的限额内设臵必要的行政机构。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和变更规格、名称,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省政府组成部门、市(州)及县(市、区)工作部门须同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综合办事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和变更名称,由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行政机构的直属机构、直属特设机构、派出机构、内设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和变更规格、名称,由本行政机构提出方案后,报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

省实行垂直管理的市(州)行政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和变更规格、名称,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他机构的设立、撤销、合并和变更规格、名称,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

第七条

设立行政机构、变更行政机构规格、名称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设立或者变更的依据;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行政机构的名称、规格、职能和隶属关系;

(四)与工作职责相关的行政机构的职能划分;

(五)内设机构的名称、规格和职能;

(六)行政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情况。撤销或者合并行政机构的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撤销或者合并的依据;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撤销或者合并后职能的消失、转移情况;

(四)撤销或者合并后编制的调整和人员的安臵情况。第八条

行政机构的设臵及其名称、层级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分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直属特设机构、派出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和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管理的机构,实行委、厅、局、办和处(室)两级制;

(二)副省级市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比照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设臵,实行委、局、办和处(室)两级制;

(三)市(州)及副省级市辖区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分为工作部门、派出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实行委、局、办和科(室)两级制;

(四)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分为工作部门、派出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称局、办;确需设立内设机构的,称股(室);

(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臵综合办事机构,称办、所;

(六)省实行垂直管理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称局、所。规格为副厅级的,实行局和处(室)两级制;规格为处级、副处级的,实行局和科(室)两级制;规格为科级、副科级且确需设立内设机构的,称股(室)。

第九条

各级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规格,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为厅级、副厅级,其内设机构为处级;

(二)副省级市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为副厅级、处级,其内设机构为处级、副处级;

(三)市(州)及副省级市辖区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为处级、副处级,其内设机构为科级、副科级;

(四)县(市、区)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为科级、副科级,其内设机构不确定级别;

(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综合办事机构不确定级别;

(六)省实行垂直管理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直属机构、直属特设机构、派出机构按照前五项规定分别确定为副厅级、处级、副处级、科级、副科级,其内设机构相应为处级、副处级、科级、副科级。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控制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和非常设机构。凡属于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或可由一个部门独立承担的事项,不得另行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和非常设机构。

凡需要由两个以上部门协同完成的事项,由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也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指定一个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确需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和非常设机构的,由主管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申请,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议事协调机构和非常设机构不确定级别。议事协调机构一般也不设常设办事机构,其日常工作由主管部门承担;确需设立常设办事机构的,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章 职能配置与调整

第十一条

行政机构的职能配臵与调整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依法配臵与调整;

(二)权责一致;

(三)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责由一个行政机构承担;

(四)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

第十二条

行政机构的职能配臵与调整,由有关行政机构提出方案,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行政机构的职能配臵与调整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依据;

(二)承担的职责内容和范围;

(三)承担职能的行政机构情况;

(四)与相关行政机构的职能划分。

第四章 编 制

第十四条

行政机构的人员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全省行政编制和专项编制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国家规定的总额内提出分配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分级下达。

第十五条

行政机构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编制内配备人员,并按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经费。

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实行限额管理。

行政机构严禁超编配备人员和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

第十六条

除使用专项编制的行政机构外,其他行政机构一律使用行政编制。

议事协调机构和非常设机构不核定人员编制。议事协调机构经批准单独设立的常设办事机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有关规定核定编制。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和专项编制总额增减,由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

行政机构的行政编制增减,由本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上级下达的行政编制总额内核定。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政编制的增减,由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行政编制总额内核定。

省实行垂直管理机构行政编制的增减,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准。

第十八条

行政机构的编制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必要性和依据;

(二)行政机构的职能情况;

(三)行政机构编制定额和人员结构比例;

(四)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领导职数;

(五)编制标准。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办法对本级和下级行政机构的机构设臵、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行政机构每年应当如实向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告其机构设臵、编制管理和人员配备情况。

第二十条

上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第二十一条

行政机构超过编制配备的人员,财政部门不予核拨超编人员的经费,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录用、调配、社会保障手续。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等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一)擅自设立、撤销、合并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

(二)擅自调整行政机构职能的;

(三)擅自改变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名称、提高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规格的;

(四)擅自增加行政机构编制或者改变编制使用范围的;

(五)超过核定的编制和领导职数配备工作人员及领导干部的;

(六)对超编人员核拨行政经费、办理录用、调配、社会保障手续的;

(七)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配备的;

(八)违反行政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行为。第二十三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工作中违反本办法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指机构编制委员会,其办事机构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本办法所称编制,是指行政机构人员数量和领导职数定额。第二十五条

承担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职能的其他机构的设臵和编制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四川省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

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川委发〔2008〕7号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现将〘四川省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08年4月1日

四川省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与人员增减、工资管理、财政预算等相互协调配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检查、激励惩戒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于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供养人员是指全省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机关、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的事业单位(以下称机关事业单位)中由财政性资金支付全部或部分工资(离退休费)的在编人员及离退休人员(以下称财政供养人员)。

第三条

依照国家规定程序经批准设臵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人员控制数),是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增减工资,编制预算、核拨经费和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手续的依据。

第四条

各地应建立财政供养人员增长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五条

各级党委、政府是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财政供养人员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各级机构编制、纪律检查、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保障、民政、审计等财政供养人员监督和管理机关(以下称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机关)应当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作。第七条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负责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管理和用人单位编制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

第八条

组织、人事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任用、考试录(聘)用、调(聘)任、转任、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待遇的管理。

第九条

财政部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经费预算的编制、资金的核拨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并负责开设和管理财政工资集中发放专户。

第十条

劳动保障、民政、人事、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负责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的社会保险、抚恤、丧葬补助及住房公积金的政策管理。

第十一条

审计部门负责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经费管理的审计监督。

第十二条

纪律检查、监察机关负责对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作中违纪行为的监督检查和对违纪人员的查处。

第十三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本单位(含所属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管理内容

第十四条

各地、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的,统一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第十五条

行政编制审定权属于国务院。各地、各部门不得在国家批准的行政编制总额外越权审批行政编制或自行确定用于党政机关的编制,不得把事业编制用于党政机关,不得把事业编制与行政编制混合使用。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层级之间调配使用行政编制的,应当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中央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六条

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全省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市(州)、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行政执法类事业编制、乡镇事业编制等总量的审定和调整,由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市(州)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批。

第十七条

党政机关公务员必须使用国家审定的行政编制,经批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群团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可以使用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使用事业编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事业编制或人员控制数内聘用。

第十八条

配备机关、事业单位领导成员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限额内进行,不准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或者违反规定提高干部的职级待遇。

第十九条

录用公务员(含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下同)必须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内进行,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公务员调任、转任应当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和职数内进行。实行聘任制的机关公务员应当在核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聘任。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应当规定锻炼期限。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挂职锻炼期满后不再回原单位任职的,应当将人事关系从原机关转出。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使用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的事业编制或人员控制数,并在规定的编制或人员控制数限额、岗位限额和结构比例内聘任和聘用。

第二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不得超编进人。历史原因形成的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已具有公务员身份的,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计划,自本办法颁布之日起5年内用自然减员空出的行政编制逐步消化;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超编人员应当自本办法颁布之日起6个月内调离党政机关。历史原因形成的事业单位超编人员,自本办法颁布之日起5年内逐步消化,且单位不得超编。历史原因形成的暂未核编或需重新核编的事业单位,应按现行有关政策规定从严控制人员增长,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按规定加快核编进程。

第二十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实行定编定岗和实名制管理,建立财政供养关系,确保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

第二十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应当自法定生效之日起,改变或解除其与原单位的财政供养关系和人事关系,办理工资调整手续和下编手续:

(一)退休;

(二)退职;

(三)调出;

(四)辞去公职;

(五)被辞退或解聘;

(六)死亡(含宣告死亡,下同);

(七)被开除(含依法被判处刑罚,下同);

(八)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应改变或解除财政供养关系和人事关系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

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批准之日起办理核减工资和调整津补贴标准手续:

(一)受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等处分或处理;

(二)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应核减工资或调整津补贴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五条

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津补贴和离退休费(参加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除外)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制度。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支出预算的核定和资金拨付必须按县级及其以上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管理权限批准设臵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办理。对擅自增设的机构和增加的编制,不得纳入政府预算范围,不得核拨财政资金;对超编进入的人员不得用财政资金安排人员经费,不得纳入财政直接支付工资范围;要严格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禁止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超编配备人员。

第二十六条

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已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策的,一旦解除或改变与原单位的财政供养关系和人事关系,应当及时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的变更、转移手续。

第二十七条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如实向同级组织、人事、财政、机构编制等部门提交财政供养人员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县级及其以上组织、人事、财政、机构编制等部门应当如实向上级组织、人事、财政、机构编制等部门提交财政供养人员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伪造。

第二十八条

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机关应当建立覆盖面广、互连互通、反应灵敏的财政供养人员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并依照职责权限及时对系统中的财政供养人员信息进行审核、维护,实现财政供养人员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以利于实时监控财政供养人员的动态变化情况。

第四章

管理程序

第二十九条

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人员,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向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报送用编计划,经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并会商同级财政部门后向用人单位发放〘编制使用通知单(卡)〙。

军队转业干部、三州内调干部等政策性安臵人员原则上应当在空缺编制内安臵,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就接收单位空缺编制情况事先征求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意见,并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下达专项用编计划。

(二)用人单位凭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发放的〘编制使用通知单(卡)〙,按规定向组织人事部门提出进人申请,并经相应的考试、考核(考察)合格后,办理录(聘)用或调(转、聘)任手续。

(三)用人单位持〘编制使用通知单(卡)〙和组织人事部门录(聘)用或调(转、聘)任通知,在30个工作日内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办理实名制登记并领取〘财政供养人员增加通知单(卡)〙。

(四)用人单位凭录(聘)用、调(转、聘)任通知和〘财政供养人员增加通知单(卡)〙及其他所需有效证件,到同级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保障、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条

机关事业单位减少人员,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财政供养人员辞去公职,调出,被辞退、解聘、开除,死亡,自批准生效、死亡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由用人单位凭任免机关批准文件、调出通知或死亡证明,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办理减少人员登记,领取〘财政供养人员减少通知单(卡)〙,并凭任免机关批准文件、调出通知或死亡证明和〘财政供养人员减少通知单(卡)〙及其他所需有效证件,到同级组织、人事、财政、民政、劳动保障、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二)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退休、退职,自批准生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由用人单位凭任免机关批准文件,到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办理退休(职)人员登记,领取〘财政供养在编人员退休(职)通知单(卡)〙,并凭任免机关批准文件和〘财政供养在编人员退休(职)通知单(卡)〙及其他所需有效证件,到同级组织、人事、财政、民政、劳动保障、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受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处分(处理)及应核减工资或调整津补贴等其他情形的,应自批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由用人单位凭批准文件到组织、人事部门办理核减工资或调整津补贴手续,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

第三十二条

财政供养人员经费预算、核拨,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用人单位每年定期将本财政供养人员名册报机构编制管理机关。

(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会同有关部门对用人单位财政供养人员进行审核,并向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提供核实的编制和人数。

(三)财政部门凭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核同意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数编制下一单位基本支出预算,并按预算核拨经费。

(四)年内财政供养人员增减变化,财政部门凭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发的〘财政供养人员增加通知单(卡)〙和〘财政供养人员减少通知单(卡)〙核拨(减)经费,办理(或核销)工资统发手续。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

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协调机制,定期对机关事业单位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干部人事、机构编制、财经工作纪律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并相互通报有关情况。

第三十四条

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举报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向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机关举报违反财政供养人员管理规定的行为,受理机关对举报人应当予以保密。

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机关应当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对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全面、准确地提供相关资料,并对检查事项涉及的有关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凡弄虚作假、妨碍监督检查以及对举报人和监督检查人员打击报复的,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六章

激励与惩戒

第三十六条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应当建立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的激励与惩戒制度。

第三十七条

对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成效显著的地区和部门,可以采取通报表扬等方式予以表彰、激励。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财政供养人员管理规定的单位和责任人员,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机关根据各自职责可以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通报批评;

(二)建议改正或责令限期纠正;

(三)予以纠正;

(四)暂停用人单位编制使用计划;

(五)不予核拨经费或者核减、追缴冒领的经费;

(六)给予诫勉、免职、责令辞职、辞退等组织处理;

(七)给予纪律处分。

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九条

机关事业单位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机关有下列违反财政供养人员管理规定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依照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一)超越权限或者违反规定程序审批设立机构,变更机构性质、规格及经费形式的;

(二)超越权限或者超过编制限额(标准)审批编制,违反规定挤占、挪用、混用编制的;

(三)违反规定核定领导职数的;

(四)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的;

(五)超编制限额配备财政供养人员并为超编人员办理录(聘)用、调(转、聘)任手续和核定工资基金的;

(六)为超编人员核拨经费或者截留挪用财政专项资金安排其经费的;

(七)违反规定办理医疗等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手续的;

(八)以虚报、多报人员冒领财政资金的;

(九)未按规定时间办理人员增减实名制登记或注销手续的;

(十)未按规定及时核减工资基金的;

(十一)统计信息失实或者不按规定报送统计数据的;

(十二)违反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有关规定的其他行为。第四十条

各地、各部门在日常管理、专项检查、督查等工作中发现的或者受理的检举、控告中,有违反第三十九条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将有关线索移交到有处理权的单位处理,并可提出处理建议。对处理建议,有处理权的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

第四十一条

对违反财政供养人员管理规定行为的调查、处理,按〘四川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规定的程序、权限、时限办理。纪律处分的有关程序按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

财政供养人员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依纪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财政性资金是指财政部门纳入预算内管理(包括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管理的全部资金。第四十四条

各地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前公布的文件中有关财政供养人员管理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为准。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

管理的意见

(川委办〔2006〕10号)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厅字〔2002〕7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川委厅〔2003〕15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就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清理存量,严格控制增量

(一)对事业机构及人员编制(控制数)的存量进行认真清理。清理的重点是:机构设臵是否合理;职责任务是否明确,是否存在交叉和重叠;单位名称及内设机构名称是否规范;人员编制(控制数)规模与工作职责任务是否相适应;经费形式与承担的职责任务是否相符;领导职数、人员结构是否合理。

(二)调整或从严核定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控制数)。对有明确编制标准的,要严格按照编制标准进行调整。对虽有编制标准,但因核定时间久远、已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情况不相适应的,要尽快修订编制标准并按修订后的标准重新进行调整。对职能和业务减少、工作不饱满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核定编制过多的,要压缩编制;对职能增加、工作任务繁重、确需增加编制(控制数)的,要从严控制。对暂时没有编制标准的,要严格按工作任务和财政承受能力核定编制。

(三)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核定的人员编制(控制数)编制预算、核拨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实行财政工资总额包干试点的事业单位除外),严禁对无编制(控制数)人员核拨经费,使事业单位真正做到按编制(控制数)管理并严格控制进人。

(四)健全机构编制管理证(卡)制度。各级事业单位必须在编制(控制数)限额内补充工作人员,严禁超编进人。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必须事先向机构编制部门申报使用空缺编制(控制数)数额及人员类别,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后,组织、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才能办理有关手续。未经机构编制部门同意的新进人员,组织、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不予办理工资、经费、人事管理、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手续。

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调离、离退休、辞职、被辞退(含除名、开除)、死亡及因终止、解除聘用合同而与单位解除人事关系等,所在单位或其主管部门要在30日内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人员核减手续,组织、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按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堵塞减员不减经费等管理漏洞。

(五)全省各级原则上不再新建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停止审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严格控制新建经费自筹事业单位,设立公益性事业单位必须由举办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立项报告,组织专家论证。乡镇不再新建经费自筹事业单位。乡镇事业编制由省一级实行总量控制,5年内不得突破。要严格清理清退事业单位借调人员和聘用的临时工作人员。

(六)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定期检查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控制数)管理情况,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要认真进行查处,及时予以纠正。对事业单位自批准成立超过1年未开展工作、自行停止业务活动或未按规定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年检的,必须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撤销并收回编制(控制数)。

二、深化各项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一)各地要在认真清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存量和科学合理划分行政性、公益性、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事业单位履行职责的需要,对事业机构进行调整规范。

1.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且符合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范的,予以保留。

2.对仍承担部门行政管理职能的,要逐步将其行政管理职能剥离整合到到行政部门中,事业单位不再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并根据调整后的职能重新核定机构编制。

3.对所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已明确纳入行政机关或有关职能已与有关部门的职能整合的,职责任务基本消失或严重萎缩且业务量很少的,编制长期闲臵或挪作他用的,予以撤销。

4.对规模不大、效益不好、业务相近、资源配臵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进行合并。

严格按照综合执法的要求对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将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设臵的多个执法机构的执法职能进行归并,设臵综合性执法机构。调整归并技术检测、检验、检疫机构,逐步推进技术检测检验机构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脱钩;在有同类机构的情况下,不再批准成立具有事业性质的检测检验机构,确需成立的,可采取在现有检测检验机构增挂牌子的办法解决。

5.对从事技术开发、勘察设计、生产(产业)经营、接待服务等活动并可以由市场配臵资源,按市场方式运行的机构,转制为企业。

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转为企业或进入企业;公益类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存的科研机构要将其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转制为企业;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取得相应经济回报、确需政府支持的科研机构,按照事业单位管理并重新核定编制(控制数);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的科研机构要鼓励其进入高等学校或与高等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科学界定、明确区分文化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改革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重点是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整合内部资源,增强发展活力。其经营性部分应当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转制为企业,改革要以市场为主导,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逐步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

(二)要加强后勤服务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工勤人员不再核定事业编制(控制数)。

(三)要大力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切实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要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雇员制、个人不与编制(控制数)挂钩、撤机构暂养人等新机制新措施。要在事业单位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新进人员要严格控制在核定的编制(控制数)限额内,一律实行聘用制,聘用期间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并实行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单位承担管理工作的中层领导和业务机构的负责人实行聘任制,不与行政职级挂钩,在聘任期内可明确享受同类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三、突破传统束缚,树立全新观念

(一)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惯性思维的束缚,突破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传统做法,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努力开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新局面。

(二)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树立全局意识,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全盘统筹考虑。要通过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总量控制机制,合理调整布局,科学配臵编制,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服务水平,减轻财政负担,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和活力,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和四川发展新跨越服好务,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关于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

(川府发〔2007〕2号)

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认真总结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创新乡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合理调整乡镇布局,完善乡镇机构设臵,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取向、开拓创新原则。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遵循市场规律,推进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创新公益性事业服务运行机制,搞活经营性服务。二是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地域、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历史沿革、民风民俗和方便群众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乡镇布局和机构设臵,精简人员编制,优化人员结构,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类推进原则。结合平原、丘陵、山区和经济发达、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等实际情况,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确保职能转变、编制精简、财政保障、人员分流“四到位”。四是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并重的原则。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又要正确审视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周密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注意化解各类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五是坚持依法行政原则。逐步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规范县级政府与乡镇政府事权,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群众监督,实现乡镇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

1.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机构改革最重要的是转变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抓招商引资、生产经营等具体事务转移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政策宣传、示范引导、提供服务、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上来。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结合农业税及其附加免征后的实际,合理确定乡镇政府职能:一是落实政策。宣传、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稳定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的指导,提高、培育村民委员会自治能力。二是促进发展。科学制订发展规划,营造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农村市场监督,培育、提升市场功能,搞活市场流通,推广农业技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三是维护稳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紧围绕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开展工作,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加强和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应急机制,加强民事纠纷调解,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是加强管理。加强民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和乡村规划等社会管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民生活质量。五是提供服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各类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发展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和集体公益事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产品,提供政策、科技、市场信息和社会救济、救助服务,及时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2.调整乡镇事业单位职能。乡镇事业单位原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能统一由县级主管部门行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交由乡镇人民政府承担。要合理划分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实行分类管理。要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不断探索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实现形式,确保公益性事业投入不减少,其经费主要由财政保障。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促进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实行市场化运作。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宣传咨询、人员培训和药具发放;农林牧业生产中关键技术和新品种、新农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臵;农作物苗情监测和农牧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林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小型水利工程及病害水库的整治;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水土保持的预防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农机安全检查和事故的预防、报告及处理;乡村机耕道的规划、建设;组织农机进行抗灾抢险和跨区域农机作业;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劳务输出和就业管理服务;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建设、运行、维护和节目的安全播出;制订农村公益性文化项目实施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

3.依法界定县乡事权和职能。进一步明确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的事权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县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直接与乡镇工作联系密切的县级部门要转变职能、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探索建立与乡镇政府职能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克服“上收财权、下放事权”和各种脱离实际的“升级达标”活动等不良倾向,为乡镇党委、政府发挥作用创造条件、营造环境;要加大对乡镇公益性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技术培训、业务指导,参与对乡镇事业单位和人员的考核,不断提高乡镇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乡镇要支持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派驻基层事业单位的工作,协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配合对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调整乡村布局,整合资源配置。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状况、人口密度和交通状况,以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和方便群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为前提,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村区划的合理调整。

平原地区县级政府驻地镇和国家级、省级重点乡镇要适当扩大规模,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实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合理配臵,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丘陵地区以扩大中心乡镇为主,重点做大区位条件好、已成为区域中心并具有一定规模和城镇功能的乡镇。对盆周山区一些人口少、区位条件差、无场镇的小乡小镇可以就近合并到区位、交通条件好,发展后劲足的乡镇。民族地区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研究乡村的合理配臵。县乡之间设臵的办事处和片区工委、管委会、督导室等中间层次机构一律撤销。

各地可根据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村、组的优化整合。

(三)综合设置行政机构,精简乡镇行政编制。

1.综合设臵行政机构。乡镇领导机构只设党委、人大、政府,不设政协机构。乡镇设立人民武装部,为乡镇党委的军事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接受乡镇党委、政府和县人民武装部的双重领导。乡镇机关综合办事机构要根据乡镇职能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面积等因素综合设臵,实行总量控制。综合指数300以上的乡镇可设综合办事机构5个,综合指数200以上不足300的乡镇可设综合办事机构4个,综合指数120以上不足200的乡镇可设综合办事机构3个,综合指数120以下的乡镇原则上设臵综合办事机构1至2个或只设臵综合性岗位。其中,县(市、区)政府驻地镇可增设1个专门管理城区工作的办事机构。乡镇人大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的日常工作由有关综合办事机构或配备专兼职人员承担。乡镇一律不设行政执法机构。使用行政编制的地方税务所、工商所和使用政法专项编制的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派出机构按规定设臵。

2.重新核定乡镇行政编制。按照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面积等因素确定乡镇综合指数,作为重新核定乡镇行政编制的依据。全省乡镇(街道办事处)机关行政编制精简10%左右,精简后总量控制在10万名以内。以县(市、区)为单位,乡镇行政编制在2001年省委、省政府核定的总量基础上只减不增。乡镇精简的行政编制由省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乡镇机关要严格按照核定的行政编制定编定岗定员,建立机构编制管理证(卡)制度,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并对外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乡镇机关工勤人员按不超过行政编制10%核定人员控制数,人员实行聘用制,参照〘四川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进行管理。

3.严格按规定配备乡镇领导职数,保持乡镇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乡镇领导职数不能超过7名,综合指数不足120的乡镇领导职数按5至6名配备,其中正职2名,副职3至5名。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乡镇领导班子可实行兼职和交叉任职。其中,乡镇党委书记(可兼任人大主席或乡镇长)1名,乡镇长或人大主席1名为乡镇领导正职,副书记1名,副乡镇长、人大专职副主席、人武部部长(兼任副乡镇长)等乡镇领导副职根据工作需要在职数限额内设臵。不设专职副乡级党委委员。

(四)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根据乡镇政府承担公益性职能的需要和改革的要求规范事业机构设臵,精简事业单位编制,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转换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规范事业机构设臵。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可以在整合乡镇现有事业机构的基础上综合设臵,也可以由县级主管部门向乡镇或跨乡镇区域派出基层事业机构(以下简称乡镇事业单位),还可以由县级公益事业机构向乡镇派出技术人员。其中,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要纳入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统筹考虑,并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7〕11号)精神执行。

乡镇直属事业机构一般要综合设臵,其机构限额不得超过本乡镇机关的综合办事机构数,名称为:XX乡(镇)XX服务中心(站)。

县级主管部门派驻基层的事业机构要根据工作需要,按照区域分布、产业布局、流域走向和政府财力情况因地制宜设臵,名称为:XX县(市、区)XX(地名)XX(行业名)站(所)。每个基层机构服务范围一般不少于3个乡镇。按片区设立基层机构以及向乡镇派出技术人员后,乡镇不再重复设臵同类机构。县级派驻机构以及派出人员的人事关系、经费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党的组织关系实行属地管理,考核奖惩以县级主管部门为主,会同行政区内的乡镇党委、政府进行。

政府举办的农村中小学实行以县(市、区)为主的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实行县办县管的管理体制。

乡镇不再新设经费自筹事业单位。

2.精简事业单位编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承担公益性职能工作量综合考虑财政保障能力、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从严核定乡镇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乡镇直属事业机构的编制一般按每个单位3至7名配备,县级主管部门派驻基层事业机构一般按每个单位3至8名配备。乡镇事业单位的编制总量在上轮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各地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只减不增且不得超过本县(市、区)乡镇行政编制总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设臵不得低于单位总编制的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

3.依法确立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乡镇事业单位是国家在基层举办的承担公益性服务职能的独立事业法人。改革后的乡镇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经费管理、统一印章管理、统一账户管理、统一签订岗位责任书、统一考核标准的管理制度。要扩大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和分配自主权,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主管部门主要通过聘任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监督事业单位聘用人员、落实公益性事业服务经费,签订责任书、合同书和严格的考核,监督公益性服务的落实,强化债权管理、严格控制债务等方式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不具体管理事业单位的内部事务。

4.转换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引导乡镇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转换机制,乡镇公益性服务主要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也可以由政府委托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组织承担。要根据财政能力、农村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服务组织的发展状况逐步推行“以事定费,政府买单,合同管理,农民签单,考核兑现”的市场化运行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委托代理等形式探索政府购买公益服务新路子。要建立公益性服务监督考评体系,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主管部门要通过与乡镇事业单位签订责任书、合同书,明确公益性服务的项目和内容、考核标准和办法、资金投入和双方责任义务,以“养事”项目定支出,以考核结果定报酬,以服务质量定奖惩。要培育、发展农村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公益性服务工作中的作用。5.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革用人制度,全面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聘任制和人员聘用制,实行岗位管理。县级派出到乡镇或按区域设臵机构的人员配备、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的公益性事业机构的人员配备、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法律法规要求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乡镇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从具有相应从业资格的人员中聘任(用)。改革后,乡镇事业单位要在编制、岗位限额内实行竞聘上岗、双向选择,首先在乡镇事业单位现有在编在岗人员中择优聘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聘用原乡镇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跨单位竞聘。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事业单位要与聘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力度,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按国家规定执行;绩效工资要与聘用人员的责任、实绩、贡献挂钩,由事业单位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提高分配的透明度,法定代表人的报酬经职工大会讨论后由乡镇党委、政府或县级主管部门核准并报县级人事部门备案;其他聘用人员分配方案经职工大会讨论决定,经乡镇党委、政府或县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级人事部门备案。

6.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保障制度。各级财政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要将公益性服务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改革后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由县级财政按时足额拨入个人工资账户,绩效工资、津贴补贴和公用事业费要根据国家政策和公益性服务质量和实绩合理确定并直接拨入事业单位账户。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公益性事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对预算安排的农村公益性事业经费要根据经费性质和项目进度由县级财政直接拨付到实施单位,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加大农村公益性事业经费整合力度,不断提高县级政府对财政资金的统筹管理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涉农收费的管理,乡镇事业单位按规定收取的费用一律缴入财政。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一律实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有条件的也要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国家规定由单位支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及单位统筹和财政匹配的职工住房公积金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代扣代缴。将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缴费及住房公积金职工个人缴纳部分的落实情况作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之一。

(五)研究制定分流政策,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人员分流既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各地要严格按照重新核定的编制确定岗位,按岗位配备人员,不得超编配人,也不得搞轮流上岗。要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用、竞争(聘)上岗,严禁暗箱操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人员分流安臵的有效途径,在统一政策指导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既维护分流人员切身利益、又切实可行的人员分流办法。

乡镇机关公务员通过提前退休、辞去公职、离职退养、调剂交流、解除人事关系后到村(社)任职等多种途径进行分流安臵。符合〘公务员法〙规定条件,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提前退休的乡镇公务员,按办理提前退休手续时国家规定的工资项目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的工作年限计发退休费。乡镇公务员辞去公职的,一次性发给相当于本人3年基本工资的生活补贴。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乡镇超编配备的公务员,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后也可实行离职退养,离职退养期间按本人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发放的,可以不占行政编制。离职退养期间计算连续工龄,无违法违纪行为的可按规定调整档案工资。

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未能竞聘上岗的,参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川办发〔2002〕40号)、〘四川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事业单位未聘人员分流安臵意见的通知〙(川人发〔2003〕22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指导意见的通知〙(川委办〔2002〕30号)的有关规定执行。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分流人员已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由个人按规定接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待本人达到按月领取养老保险金条件(聘用制干部参照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缴费年限)时,按照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有关规定计发养老金。分流人员未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可由原单位和个人按规定补缴从当地政府规定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起至分流前止的工作年限(此前的工作年限视为缴费年限)的养老保险费,其中由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的事业单位应承担的部分,由当地财政部门拨付。分流后由个人按规定接续缴纳养老保险费,待本人达到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时,按有关规定计发养老金。当地未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险可按上述原则通过参加企业养老保险进行解决。分流人员重新就业的,随所在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原已建立的养老保险关系按规定进行转移。

切实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妥善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已办理失业登记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中的分流人员可纳入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范围,为其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相关的再就业扶持政策。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分流人员再就业,有条件的可引导、鼓励分流人员组建民营或其他经营方式的农工商经营实体。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的,政府在经营场地、地方税减免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

各级财政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积极支持乡镇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人员分流政策要给够,经费要打足,安臵要妥当,社保要跟上。分流中所需资金主要从乡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依法合规的经营、处臵收益和市、县两级自身财力、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解决。省财政在“十一五”期内不因乡镇撤并、编制精简和人员分流而减少相关财力性补助和专项补助;对改革分流的在编在册人员在中央补助的基础上将根据省财政承受能力给予一次性的激励性财力补助;对财政资金调度确有困难的,将在资金调度上给予支持,超调的财政资金将在以后的转移支付资金中分年抵扣。

为确保乡镇机构改革资金专款专用,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应在人民银行国库开设“乡镇机构改革资金专户”用于归集乡镇机构改革资金。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涉及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妥善处理改革中的各种问题,积极化解各类矛盾。要严格按照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的要求,将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乡镇机构设臵、编制管理的有关要求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制订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深入一线认真调研,掌握第一手情况,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为改革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由县(市、区)政府制订、各市(州)政府同意后报省民政厅审核、省政府审批。乡镇机构改革方案由县(市、区)党委、政府制订、经市(州)党委、政府审核后报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批。改革工作结束后,省机构编制部门要组织力量检查验收,认真总结并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及中央编办报告。有条件的市(州)要全面推行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并在2007年底前基本完成;暂不具备条件的市(州)要选择1—2个县(市、区)试点,逐步推开;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在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

(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认真研究乡镇机构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加强指导,支持各地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确保改革顺利推进。纪检监察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机构改革的监督检查;党委组织部门要做好乡镇撤并和机构改革后领导干部的调整配备和安臵工作;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各地的沟通与协调,认真做好乡镇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重新核定等工作,全面掌握改革进度,及时总结经验;人事部门要做好国家公务员竞争上岗、事业人员竞聘上岗和分流安臵的组织协调工作;民政部门要做好乡镇撤并和村组整合的相关工作;财政部门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加快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落实人员分流经费,切实做好乡镇的清产核资和债权债务划转、化解及财务衔接工作,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不流失;劳动保障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乡镇分流人员再就业和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相关社会保险制度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审计部门要对撤并乡镇的资产及离任乡镇领导干部进行审计监督;各涉农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要顾全大局,全力支持和配合改革工作。

(三)严肃纪律,强化监管。各地在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中要严肃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不准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积极推进机构编制公开化、规范化管理,探索控制人员增长、切实把住人员“进口”的有效措施,严防人员编制反弹。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重新核定后,由省机构编制部门实行总量控制,5年内不得突破;要将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纳入县级主要领导的考核内容;今后未经省机构编制部门同意,任何单位不得要求乡镇增设机构、增加编制、超编进人,严禁任何部门以批项目、批资金、评先进、年终考核等办法干预乡镇机构设臵、编制管理和人员配备。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严禁突击提拔和调动干部;坚持“凡进必考”,不得先进后考,也不得放宽条件搞公务员过渡考试;要严格按照党委、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臵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性质、范围考录(聘用)人员,核定工资,核拨经费。要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对涉农收费的管理,未经省以上物价部门核定和农民“一事一议”决定,任何单位不得向农民收费,严禁扩大收费范围、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严防转移资金、私分钱物、挥霍浪费和侵吞公有资产。要加强撤并乡镇文件档案资料的移交管理。加强监督,设立举报电话,受理对违纪违规的举报。对违反上述规定的,要依法依纪从严查处。

四川省政府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

评估办法(试行)

(2011年5月)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各级政府部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以下简称“三定”规定)执行情况评估工作,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展政府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评估,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的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政府部门全面正确履行职责,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第三条

开展政府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评估的目的:全面检查全省各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掌握各级政府部门“三定”规定的执行情况,检验改革成效,总结改革经验,巩固改革成果。

第四条

政府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评估应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科学评价、务实推进,规范管理、强化责任,优化资源、提高效能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评估工作由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工作计划,报请同级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第六条

评估的对象是省、市(州)、县(市、区)政府工作部门。

第七条

评估分为机构改革评估和日常管理评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应当定期评估政府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政府工作部门的职责、机构等如需作较大调整的,可以事先对其进行专项评估。

第八条

“三定”规定执行情况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部门“三定”规定中的职责调整是否到位,部门间、部门内设机构间的职责分工是否合理,协调配合机制是否健全完善。

(二)部门职能转变的要求是否落实,在完善和创新部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三)部门内设机构的具体设臵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设臵是否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是否相对应,部门是否定岗定员。

(四)部门全部职责是否纳入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是否存在擅自扩大或者缩小职责范围和权限的行为。

(五)部门采取哪些措施贯彻落实“三定”规定,取得了哪些成效。

(六)部门对优化职责配臵、机构设臵和深化改革的意见建议。第九条

评估的工作步骤:

(一)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工作计划,成立评估工作组,研究制定实施方案;

(二)向被评估部门送达评估通知书,告之评估的内容、方法、程序、时间和要求等;

(三)熟悉、研究被评估部门“三定”规定,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四)被评估部门按照评估内容和有关要求做好自查工作;

下载机构编制法规知识测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机构编制法规知识测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内法规知识测试题(5篇范文)

    党内法规知识测试题 (15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40分) 1.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于违纪行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应当 ﹍﹍﹍﹍﹍﹍﹍﹍﹍。 2.《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受到......

    2016年廉政法规知识测试题(本站推荐)

    2016年廉政法规知识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 根据《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 (B) A.获得外国国籍 B......

    机构编制知识

    机构编制知识 机构限额 机构限额,是指中央规定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行政机构设置的总额。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指机构编制、组织......

    机构编制法规答案(含简答题)

    注意:市上未下发标准答案,此答案仅供大家参考。 一、单选题: CADAD ACBAC CDDBA CAACD ACCBD 二、填空题 1、省级2、国家3、一支4、加大5、行政6、处分7、撤职或者开除 8、......

    廉政法规知识测试题答案(推荐阅读)

    1、科学有效制度保障常态化 2、坚持从严从简 勤俭办一切事业 3、先有预算后有支出 4、852 5、动态监控绩效管理严肃性 6、集中乘车合理使用 7、决策科学监督有力廉洁政治政......

    机构编制知识竞赛题

    渭南市机构编制知识竞赛题 一、填空题(45分,每题1.5分)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共六章(30)条,对地方各级机构编制管理的原则、条例的适用范围、行政机构设......

    党风廉政教育月党纪法规知识测试题(模版)

    党风廉政教育月党纪法规知识测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 职务: 分数:一、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30分) 1、《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给予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应当坚持 和教......

    反洗钱法规知识测试题-正式及参考答案001套

    反洗钱法规知识测试题 姓名: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10分) 1、为了预防洗钱活动,维护金融秩序,遏制洗钱犯罪及相关犯罪,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