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经典诗文知识竞赛
中华经典诗文知识竞赛
1.天苍苍,野茫茫,--(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2.一夫当关。--唐.李白《蜀道难》,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4.两岸青山相对出,--唐.李白《望天门山》
--宋.苏轼《题西林壁》
6.山重水复疑无路。--宋.陆游《游山西村》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8.气蒸云梦泽。--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飞流直下三千尺。--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商隐《乐原游》
12.明月几时有?。--宋.苏轼《水调歌头》
13.海上生明月,--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唐朝.王维《鸟鸣涧》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唐.杜甫《春夜喜雨》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等闲识得东风面。--宋.朱熹《春日》
--唐.白居易《忆江南》
20.接天莲叶无穷碧。--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晏殊《浣溪沙》
22.林间新绿一重重,--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宋.王安石《泊船瓜洲》,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25.不知细叶谁裁出。--唐.贺知章《咏柳》
26.停车坐爱枫林晚。--唐.杜牧《山行》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韩愈《初春小雨》
29.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30.竹外桃花三两枝。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2.海日生残夜。--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唐.杜牧《清明》
34.无边落木萧萧下,--唐.杜甫《登高》
35.但使龙城飞将在。--唐.王昌龄《出塞》
。--唐.杜牧《泊秦淮》
37.山河破碎风飘絮。--宋.文天祥《过零丁洋》,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39.谁知盘中餐。--唐.李绅《悯农》
40.朱门酒肉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42.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歌》 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44.老骥伏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
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46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49.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李白<<静夜思>>
52今夜月明人尽望。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54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5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57莫愁前路无知己。唐.高适<<别董大>>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59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
60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
6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63问君能有几多愁。南唐.李煜<<虞美人>>
64抽刀断水水更流.李白<<宣州谢眺楼贱别校书叔云>> 65别有幽愁暗恨生.白居易<<琵琶行>>
66.羌笛何须怨杨柳。唐.王之焕<<凉州词>>
6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0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
71盈盈一水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73月上柳梢头.欧阳修<<生查子>>
74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无题二首>>,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78衣带渐宽终不悔.柳永<<凤栖梧>>
79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
80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长歌行>> 81莫等闲,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
82我劝天公重抖擞。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83欲穷千里目.王之焕<<登鹳雀楼>>
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85沉舟侧畔千帆过。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6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登飞来峰>>
87不识庐山真面目.苏轼<<题西林壁>>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91子曰:“,可以为师矣。”《论语》
9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9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欧阳修
《出师表》 诸葛亮
96黄发垂髫,并。《桃花源记》 陶渊明
97天下兴亡。顾炎武
98千里马常有,而。韩愈《马说》,惟吾德馨。《陋室铬》 刘禹锡
100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范仲淹
第二篇:中华经典诗文
中华经典诗文·四季”诵读会主持稿
2010-03-09 20:37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
男:敬爱的各位家长
女:亲爱的老师们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女:乘着学校人文艺术节的快乐翅膀
男:沐浴着书香校园读书节的金色阳光
女:今天,我们走进唐诗宋词
男:今天,我们走进现代经典
女:经典文化是一座巍巍丰碑,它计数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
男:经典文学是一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奇珍异宝 女:我们将去触摸春的婀娜,夏的热情,秋的妩媚,冬的灿烂
男:我们将去感受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的浓烈情怀
女:我们与圣贤为师
男:我们与经典相伴——
合:叔同实验小学“中华经典诗文·四季”诵读会现在开始!
【第一卷:春之歌】
男: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女: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男:我们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
女: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蒙学经典,其乐融融。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诗文经典,书声琅琅。男:这里有碧波万顷,烟波浩渺,如梦如幻。
女:这里有莺歌燕舞,花红柳绿,如诗如画。
男:春天带着崭新的气息一路走来,盛开了万紫千红。
女:春天随着阳光的节拍一路走来,催绿了山山岭岭,男:春暖花开,我们讲述一个春天的故事,女:春暖花开,我们寄托一个崭新的希望。
【第二卷:夏之韵】
男:夏天是一个“十里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季节。女:夏天是一个“出水莲蓬,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季节。男:夏天是“接天的莲叶,映日荷花别样红。”
女:夏天是“一色裁的罗裙,芙蓉向脸两边开。”
男:在夏夜的精彩里我们迎来了粽叶的飘香。
女:在夏夜的雨声中我们迎来了艾草的风摇。
男:不管风雨
女:无论多艰
男:这个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
女:这份守了祖祖辈辈的祭典
合:它总如期而至„„
【第三卷:秋之思】
男:我们在诵读中与历代圣贤平等对话。
女:我们在诵读中感受历代圣贤的思想。
男:诗词歌赋里,有多少篇章都对秋天寄托情思
女:经典诗文里,有多少诗人都对月亮浅吟低唱。
男:在这里,我们能找到李白窗前明月光的故乡情,女:在这里,我们能找到苏轼明月几时有的思念情。
合:让我们共同传承民族智慧,在秋的思索里且吟且唱。
【第四卷:冬之乐】
男:经典的文化能使美好的人生更加精彩
女:深厚的底蕴能使灵动的精神得到升华。
男:我们捧起这些佳作,与圣贤相会
女:我们吟咏这些绝唱,与历史对话。
男:最是书香能致远,书香伴我们一路远行。
女:腹有诗书气自华,好书养育我们的灵魂。
男:让我们走进冬的世界里,去感受快乐的雪花。
女:让我们徜徉在过年的喜悦中,去领略春节的欢喜。
【结尾】
女:历揽千载辉煌
男:长歌浩叹古今
女:今天,我们吟颂诗篇,演绎经典 男:今天,我们积淀智慧,传承文化 女:我们从历史的珍宝馆里满载而归 男:我们一起共享这场精神的盛宴
第三篇:中华经典诗文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告子上》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尚书 说命中》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韩非子 喻老》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 儒效》
君子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已
《礼记 坊记》
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
《礼记 表记》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 荣辱》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以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用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学而》
道听而途说 德之弃也
《论语 阳货》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第四篇:中华经典诗文
《赠汪伦》学案分析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传诵。入选教科书的古诗,语言高度精练,节奏感强,学生学习起来朗朗上口,更是易于背诵。而且,经典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叙事抒情佳作。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待发之际,诗人忽然听到岸边传来踏歌声,一个“忽”字,写出了李白心中的惊喜;后两句是抒情,诗人以水深喻情深,在诗人看来,桃花潭虽碧水幽深,却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这首小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二 学情分析
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能力,如朗读、理解等,但不同的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因而,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三 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诗词的教学要求“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着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2 精读一首《赠汪伦》,拓展延伸一组送别诗,丰富学生文化底蕴。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想、悟、诵、唱等来达成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 懂得珍惜人间友情,有交朋友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 教学准备
诗歌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潜入诗词意境,陶冶情操。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让学生收集李白的资料备交流,预习古诗.五 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整个教学过程归纳为“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感诗情、诵诗歌”来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及其重要。不管是教师的积极引导,还是多媒体课件对情景的再现,我都不断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古诗教学读是基础、悟是关键,以诗为本,重在悟情。由于本诗语言含蓄、凝练,而又极富情感,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的方法,并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景,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以情促读,最终领会诗意,融入诗境。
六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知诗人
1、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听儿歌,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儿歌吧.课件(1):播放歌曲《静夜思》
2、听出来了吗?这首儿歌的歌词的作者是谁?
3、板书:李白。课件(2)出示李白像
4、那么,同学们,关于李白,你知道些什么呢?
5、学生先交流,老师适时给予补充。课件(3)出示李白简介
6、是啊!李白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一身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赠汪伦》吧。
(二)借助旧知 解诗题
1、板书:赠汪伦
强调“赠”的读音应是平舌。
2、一起读一遍课题吧。
3、有谁知道“赠”是什么意思,题目又是什么意思吗?
4、李白之所以要送给汪伦这首诗,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很深厚的感情,同学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道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那么,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怎样的一首诗来赠送给汪伦呢?
(三)自主合作 读诗文 课件(4):出示古诗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有问题的可以和同桌的同学交流,也可以待会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刚才,同学都读得很认真,有没有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3、指导学生互评读书情况。
4、听古诗范读。课件(8):播放录音
5、生齐读。
(四)师生探究 明诗意
1、同学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了吗?
2、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3、同学们,带着我们的理解,一起来朗读一遍古诗吧!
(五)循循诱导 感诗情
1、同学们,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
2、请欣赏故事《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课件(6):出示故事视频
3、同学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5、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体会李白与汪伦的这份深厚情谊。
6、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那么深吗?课件(7):出示诗句
(2)同学们,汪伦虽是用计将李白骗去,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在那短短的十几天里,他们过得非常愉快。然而,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正要离开的小船上,看着那幽深的潭水,更加触动了他的离别情怀。同学们,有谁知道桃花潭里的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到底有什么关系吗?(水深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
(3)李白哪里是想说水深,他分明是想说„„(4)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展开想象,体会诗情。(5)是呀,纵然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啊!这真是水深,情„„(更深)
板书:更
(6)在李白看来,桃花潭水的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让我们用读把李白对好友的深情用读表达出来吧!
(六)不拘一格 诵诗歌 课件(8):配乐并引导学生三读古诗。
(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将要离岸的小船上,忽然看到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的心一定会为之感动,你会脱口而出„„(齐读古诗)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古诗)
(3)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反复吟唱着感触之言,渐渐的远去了„„(引导学生重复诵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同学们,你们有谁听过周杰伦的歌?他唱的歌很快很特别,今天,我们也换一种朗读古诗的方法,你们想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吗?
(5)师范读(桃花潭水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汪伦送我情。„„),生读。
(4)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样的读诗的方法吗?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首诗唱出来,你们想学吗?(欣赏并学唱儿歌古诗《赠汪伦》。)
课件(9):播放儿歌《赠汪伦》
(七)拓展延伸 内化“情”
1、同学们,还是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自古以来,描写友情的诗作,数不胜数。像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
2、引导学生朗读一组描写送别的诗作
(1)诗人高适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的音乐家董兰庭„„课件(10):出示《别董大》(齐朗读)
(2)元二是王维的好朋友,王维借酒为他饯行,送友人西出阳关„„ 课件(12):出示《送元二使安西》(齐朗读)
3、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一份美好的情感。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配乐齐背诵古诗《赠汪伦》)
七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能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这节课,我的板书尽量做到简洁,用最简洁、明确的词句概括体现诗句内容的词语,使学生一目了然,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五篇:中华古诗文知识竞赛
中华古诗文知识竞赛
姓名:
班级:
分数:
答题说明:
A、竞赛时间为90分钟。全卷只有100道选择题,每道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B、每道题1分,全卷共100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朋
B、人
C、师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
A、《论语》
B、《庄子》
C、《礼记》
3、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而小天下”。
A、泰山
B、嵩山
C、黄山
4、《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A、足
B、乏
C、困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A、悲伤
B、伤悲
C、忧伤
6、春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作者是()
A、李白
B、苏轼
C、李商隐
7、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
A、似曾相识鸟归来
B、似曾相识雁归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
A、慎于行
B、慎于思
C、慎于言
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10、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
A、《离骚》
B、《九歌》
C、《诗经》
1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不受嗟来之食”。
A、智者
B、廉者
C、仁者
12、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是:
A、谢灵运
B、柳永
C、李煜 13《七步诗》的作者是()
A、曹植
B、曹丕
C、曹操
14、“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A、阴山
B、边关
C、燕山
1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
A、“花重绵阳城
B、花重锦州城
C、花重锦官城
16、“问君能有几多(),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煜的词句。
A、忧
B惆
C愁
1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
A、《游园不值》
B、《春望》
C、《春夜喜雨》
18、四大古典戏剧:《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A、梁山伯与祝英台
B、窦娥冤
C、《水浒传》
1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读作()
A、kuǐ
B、guī
C、wā
2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的文章。
A、文天祥
B、辛弃疾
C、范仲淹
2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周敦颐称赞()的名句。
A、牡丹
B、菊花
C、莲花
2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的诗句。
A、王勃
B、李白
C、白居易
2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是文天祥的诗句。
A、汉青
B、汗青
C、汗清
24、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作”的意思是()
A、工作
B、开始、起步 C、做
25、《礼记•大学篇》中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A、修其身
B、正其心
C、诚其意
26、韩愈《师说》中“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上句是()。
A、弟子不如师
B、弟子必不如师
C、弟子不必不如师
27、“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的作者是()
A、李白
B、崔颢
C、王维
2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
A、因为
B、坐下
C、座位
2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
A、戚戚
B、凄凄
C、泣泣
30、陶渊明的《移居》(其二)中“春秋多佳日”的下句是()
A、登高赋新诗
B、闲暇辄相思
C、有酒斟酌之
31、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
A、多少楼台烟波中 B、多少楼台风雨中 C、多少楼台烟雨中
32、朱熹的《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的下句是()。
A、为有源头泉水来
B、为有活水源头来
C、为有源头活水来
33、成语“朝三暮四”源自()。
A、《老子》
B、《庄子》
C、《列子》
34、《淮南子》中说“治国有(),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A、纲
B、常
C、方
3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出自()的词《如梦令》。
A、李清照
B、陆游
C、辛弃疾
3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下句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也常有
B、千里马不常有,而伯乐常有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7、屈原的《国殇》中“诚既勇兮又以武”的下句是()。
A、终刚强兮不可凌
B、魂魄毅兮为鬼雄
C、身既死兮神以灵
38、李白的《将进酒》中“烹羊宰牛且为乐”的下句是()
A、人生得意须尽欢
B、斗酒十千恣欢谑
C、会须一饮三百杯
39、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
A、人之正道也
B、人之正路也
C、人之道理也 40、“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而不可夺赤。”
A、志可磨也
B、丹可磨也
C、心可磨也
41、陆游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棺”。
A、盍
B、盒
C、阖
42、左思的《咏史》中,“世胄蹑高位”的下句是()。
A、由来非一朝
B、英俊沉下僚
C、白首不见招
4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逝者”的意思是指()
A、失去的人
B、消逝的时光
C、流淌的水
44、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是()
A、司马光
B、范仲淹
C、王安石
4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诗句。
A、王维
B、王之涣
C、王勃
46、《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47、《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
A、咎
B、灾
C、害
4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A、知天命
B、耳顺
C、不惑
49、“欲生于无度,邪生于无()。”出自《尉缭子》。
A、制
B、禁
C、境
50、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句中“大贼”的意思是()。
A、最大的危害
B、大盗窃贼
C、大的影响
51、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 《
》。()
A、《孔雀东南飞》
B、《木兰诗》
C、《陌上桑》
52、《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者强。”
A、知足者
B、强行者
C、自胜者
53、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A、威武
B、武威
C、武力
5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
A、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B、王昌龄《出塞》 C、杜牧《江南春绝句》
5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
A、春色
B、梨花
C、雪景
56、“重湖叠巘人家,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的词句。
A、宋代的词人柳永
B、五代的词人李煜
C、宋代的词人姜夔
57、“自古圣贤尽(),何况我辈孤且直!”出自南朝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
A、贫贱
B、贫寒
C、穷贱
58、秋瑾的《满江红》中“四面歌残终破楚”的下句是()。
A、八年风味徒思国
B、八年风味徒思浙
C、八年风味徒思乡
59、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明初()的《卖柑者言》。
A、刘基
B、刘安
C、刘禹锡 60、成语“黔驴技穷”出自()的《黔之驴》。
A、柳宗元
B、韩愈
C、苏轼
61、陈子昂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证者。”
A、风骨
B、文风
C、风格
62、《庄子》中“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A、笃
B、限
C、拘 63、司马迁《史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中“际”字的意思是()
A、边际
B、相互关系
C、实际
64、朱熹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这里“穷”是指()。
A、从根本上探究
B、贫穷
C、缺乏
65、“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更壹志兮 ”出自屈原的《橘颂》。
A、移
B、徙
C、迁
6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的《无题》。
A、李贺
B、李清照
C、李商隐 67、子曰:“工欲()其事,必先利其器”。
A、善
B、擅
C、行 68、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A、重
B、厚
C、轻
6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A、长天
B、长空
C、蓝天
7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登高》
C、《蜀相》 7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的词句。
A、岳飞
B、辛弃疾
C、陆游
72、龚自珍《乙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
A、红色
B、花
C、树叶 73、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 《
》。()
A、《国语》
B、《汉书》
C、《春秋》 74、我国第一部字典是 《
》。
A、《尔雅》
B、《康熙字典》
C、《说文解字》 75、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出自()。
A、《礼记》
B、《论语》
C、《捕蛇者说》 7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不之间也”一句出自()的散文。
A、欧阳修
B、范仲淹
C、柳宗元
77、“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出自《诗经》的()篇。
A、《关雎》
B、《伯兮》
C、《静女》 78、“海上生明月,()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A、天地
B、天下
C、天涯
7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上谁人不识君”出自()的《别董大》。
A、高适
B、岑参
C、王昌龄 80、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 《
》。()
A、《左传》
B、《国语》
C、《史记》
81、“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出自()的《天道篇第十三》。
A、庄子
B、老子
C、墨子
8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出自苏轼的()。
A、《江城子》
B、《水调歌头》
C、《念奴娇》
83、“安能摧眉折腰()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李白的诗句。
A、事
B、侍
C、仕
84、李煜词:“剪不断,理还乱,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A、离愁
B、泪愁
C、忧愁 85、老子在《下篇德经七十三章》说:“天网恢恢,疏而不()”。
A、漏
B、失
C、密
86、孟子在《尽心章句上》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天下。”
A、济
B、善
C、惠
87、“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出自杜甫的《兵车行》。
A、咸阳桥
B、洛阳桥
C、咸阳城
88、“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出自()的《少年中国说》。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89、“投桃报李”、“逃之夭夭”两个成语出自()。A、《诗经》
B、《楚辞》
C、《论语》 90、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是 《
》。()A、《搜神记》
B、《世说新语》
C、《聊斋志异》 9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A、李延年
B、李龟年
C、崔九
9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
》()A、《离骚》
B、《九歌》
C、《橘颂》
9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阑珊”是()的意思。A、冷落
B、灿烂
C、幽暗
94、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
》()A、《西游记》
B、《封神演义》
C、《梁山伯与祝英台》 95、五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A、殷
B、商丘
C、开封
96、“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的诗句。A、李煜、柳永
B、柳永、李清照
C、李煜、李商隐 97、“明日黄花”这一成语与下面哪个节日有关()。A、元宵
B、中秋
C、重阳
98、《四书》是指《论语》、《大学》、《
》、《孟子》。A、《尚书》
B、《老子》
C、《中庸》 99、“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近代()的诗句。A、秋瑾
B、谭嗣同
C、鲁迅
100、“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毛泽东写于()时期的诗句。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答案
1A
2A
3A
4C
5B
6C
7C
8C
9B
10C
11B
12A
13A 14 A
15C 16 C 17A B 19 A C
21C
22B
23B 24 B 25A C 27 B 28 A
29A A 31C
C 33B
C
A 36C 37 A
C
A
B 41 C 42 B 43 B
44C 45A
B
47A
48C
B
A 51A
C 53 A 54 A 55 C
A
57A
B 59A
60A
A 62 C 63 B 64A
65B
C
A
C 69 A
70B
A 72 B 73B
C 75 A 76A
B 78 C
79A
B 81A
B 83 B 84 A
A
86A
A 88B 89A
90B
91B
A
C 94 C 95 C
96C
97C
98C
99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