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卫生院患者身份识别改进措施
卫生院患者身份识别改进措施
为了进一步减少医疗安全隐患,杜绝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造成医疗、护理错误事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改进措施。
1、麻醉科、手术室、ICU、产科等重点科室使用条码管理。
2、昏迷病人使用条码管理及腕带识别身份。
3、条码管理员要经过培训后方可胜任此项工作。
4、条码管理由办公室统一管理。
5、条码管理要分档进行管理,做到一人一号,不许重复使用。
6、本措施从即日起开始实施,请遵照执行。
第二篇: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为认真落实患者安全目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院临床工作实际,开展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落实《就诊者身份确认制度》活动,提高我院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健全规章制度和措施,进一步落实医患沟通和查对制度,改进医院管理模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
严格贯彻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提高医疗质量,有效防范风险,消除医疗护理隐患,更好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
成立实施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长:陶丰
副组长:韩宪云 程学玲
成员: 宋纪花 田芳 赵玲 冯莉 韩萍 臧姚远
三、具体目标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二)、保证用药的安全;
(三)、建立与完善在特殊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嘱;
四、主要措施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在标本采集、给药前等给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程序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病人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
4、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5、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门诊、病房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当病人被收治住院时,使用病人标识腕带对病人身份进行24小时随身标识。标识应记载病人姓名、病人编号等重要信息,并保证对病人身份能进行准确快速识别。病人腕带标识必须不怕水及酒精擦拭。
(2)在采取各种治疗操作前,包括发送药品、输液、输血、样本采集,必须核对病人标识腕带以确定病人身份。除特殊情况外,对标识信息无法辨别或标识丢失的病人不能进行任何处理,必须首先确定病人身份并更换标识腕带。
(3)在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值班、护理和工作人员应经常检查病人腕带,确保病人随身佩带,确保病人标识腕带上记载的信息足够清晰并可以辨认。
第三篇:住院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措施
1、在医疗护理活动中,对新生儿、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意识障碍、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以及高龄(≥75岁)、语言及听力障碍的患者必须使用识别腕带。
2、佩戴腕带应按照规定标明患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科别、床号、性别、年龄、住院日期等,填写完毕后需由双人核对(医护人员—患者、医护人员—家属、医师—医师、护士—护士、护士—医师),确认无误方可给患者佩戴。
3、按照腕带标识制度要求使用腕带,新生儿、手术病人、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危重患者或语言、听力障碍的患者使用腕带标识识别患者身份。
4、各项操作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必须执行不少于四种以上的患者识别方法,如反问式查对、查看腕带标识、查对床头卡信息等,确认患者身份无误后方开始操作。
第四篇: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措施
手术室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措施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入手术室后的各项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住院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所有患者均佩戴“腕带”标识,认真核对“腕带”上的信息(姓名、住院号、科室、性别、年龄、药物阳性),准确确认患者身份核对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进行。
3、准确确认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中的各项内容并签字。
4、对于身份不明(如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及昏迷)患者的身份核对,由护士按患者家属所提供的信息与者病历核对,准确确认患者身份。
5、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
(1)病房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的准备、物品、药品情况等,并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
(2)手术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并签字。
第五篇:卫生院就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一、患方带社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社保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二、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三、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四、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五、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务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一.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卡。
二.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三.标本采集、给药、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四.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
五、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六、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七、护士长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并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