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工业园区街道村干部管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xx工业园区街道村干部管理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落实科学发展观 规范村干部管理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近年来xx工业园区、xx路街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园区街道社会和经济发展新形势,不断加强和规范村干部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一、控减职数,优化结构
为落实科学发展,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杜绝人浮于事现象的发生,近年来,我们严格控制村两委成员职数。将村干部主要分为四类纳入管理:一是村定职干部,包括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辅导员;二是村级园区(街道)管干部,包括村党组织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三是村一般干部,包括其他的在村在岗工作的村两委成员;四是村后备干部,包括在村相关岗位工作的年轻同志。目前园区街道所属12个行政村,村党组织委员职数设定为5人,分别为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各1人,委员3人;村委会委员职数同样设定为5人,分别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各1人,委员3人。提倡两委成员交叉兼职。通过2004年和2007年两次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实施,村两委成员的职数得到了有效控减,村两委成员结构得到了优化。目前12个行政村共有村党组织委员58名,平均年龄41.5岁,女性17人,占28%;35岁以下14人,占23%;高中以上文化47人,占78%。共有村委会委员58名,平均年龄45.6岁,女性19人,占32.8%;35岁以下5人,占8.6%;大专以上文化8人,占13.8%。“两委”成员91人,其中交叉兼职25人,书记、主任一肩挑2人,村干部结构得到了优化,村干人数得到了精简,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促进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二、加强培养,注重选拔
近年来,园区街道党工委着重在“提、选、派、挂”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实施村干部的选拔任用。“提”,就是在村主要干部岗位干出业绩的年青同志,适时提拔到园区街道相关部门岗位工作,让他们更好发挥能量、服务群众,近年来先后有3名村党组织书记走上了乡局级领导岗位,4名同志调到园区街道相关部门担任负责人,大大调动了其他村干部干好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选”,就是重点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种养大户、外出务工经商回乡人员等优秀青年人才中,通过公开考试、党内党外群众推荐等途径,使一批农村优秀人才走上村干部岗位,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舞台上锻炼提高。现在职村两委成员中“双强型”达87人,占91%,“能人型”党组织书记9人,占75%。同时确保每个村保持3名以上后备干部力量,为村干部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证,增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今年上半年,我们在宫涵村试行了大学生村后备干部公开选拔招聘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相关做法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派”,就是对工作难度较大或暂时没有合适党组织书记人选的村,从园区街道机关事业单位中,直接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直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挂”,就是通过上挂锻炼的方式,加强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对政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村级后备干部,适时抽调他们到园区街道的相关部门参与中心、重点工作,以此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升工作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对复杂情况的协调处理能力。2007年以来,先后从村抽调9名村后备干部参与重点工程建设、农业普查、工业普查等中心、重点工作,有力的促进了村后备干部的健康成长。三、强化教育,提升素质
为促进村干部素质的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和载体加强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一是及时组织参加上级培训,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及村委会主任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二是组织好本级培训,每年年初,结合园区街道年度中心重点工作,有针对性拟定培训计划,组织村干部进行培训,为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注重日常培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的优势,及时组织村干部对新的理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学习,促进他们对新形势、新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四是组织实施学历培训,有针对性地及时将部分同志送到党校大专班进行系统学习,提升学历层次,2004年,我们选送17名在村工作的年轻同志参加了区委组织部举办的大专班学习,随后先后又有近10名年轻村干部参加了党校的学历培训,党校在课程安排上能紧密结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使他们的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村级三个文明建设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目前,12个行政村中,已具有大专以上村干部24名,占村干部总数的25%,其中村党组织书记为大专学历的5人,占42%。四、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为加强村干部管理,切实改善村两委班子中存在的懒、散、庸、浮现象,全面提升村干素质,党工委出台了《村干部管理办法(试行)》,设立了村干部管理的三项制度:一是定期回报制度,即要求各行政村支部书记每月向园区、街道党政办公室上报月度工作计划。园区、街道每月末周一召开各村支部书记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回报例会,各村回报当月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及下月工作打算,强化效能监督;二是谈心谈话制度,即园区、街道党政领导每年至少联系村主要干部谈话两次,其
他村干部谈话一次。对村干部思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提醒、及早解决,强化日常监督;三是激励考核制度,即每年由园区、街道组织部门对村干部进行一次年度考核,重点是考核工作实绩。年度考核采取个人述职、群众评议、个别座谈、组织考核的办法,确定村干部的考核等次,考核结果作为对村干部奖惩、提拔任用的依据。此外,园区街道还突出了村干部工作情况的日常考核,通过组织实施民主测评、班子成员谈话等方式,适时组织实施村级班子运转情况和班子成员履职情况的调研,帮助村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促进基层组织建设的不断增强。通过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的实施,促进了园区、街道村干部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有效地改善了干群关系,为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量化考核,落实待遇
围绕村干部“报酬工薪化、待遇保障化、工作职业化”的目标。2007年我们将村定职干部和其他干部的工资报酬组成确定为基本工资、考核奖励工资和贡献工资三个部分。1、基本工资:村定职干部的基本工资由园区、街道按月发放,具体标准为村支部书记900元,村委会主任810元,村总帐会计765元;村其他干部由村考核发放。(分配比例为:村党组织书记100%,村委会主任90%,村会计辅导员85%,副书记、副主任75%-85%,两委委员60%-75%)
2、考核奖励工资:对各村的考核奖励,用设定的年报酬总额,减去基本工资后的剩余部分,作为考核奖励工资的基数,按最终考核得分(每分120元)进行奖励。考核奖励工资年终一次性发放,发放渠道均由村从集体经济积累资金中支付。
3、贡献工资:由招商引资奖;集体经济发展奖;项目建设服务工作、征地工作、拆迁安置工作奖三个单项奖组成。
与此同时明确了工资考核发放的基本原则:1、村干部年工资报酬的增长必须坚持“两低于”的原则,即工资增长的总额低于集体经济积累增长的总额,工资增长的幅度低于集体经济积累增长的幅度。
2、设立村干部工资增长预警线。凡村干部“基本工资+考核奖励工资”的总额同比增幅超过50%的,以50%计发。
3、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在支付村干部年终报酬后,村级集体经济要有一定的积累;个别经济特别薄弱的村,可以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将年终考核工资作为参考,年终报酬下浮一定比例发放,下浮比例由园区街道研究确定。
4、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未完成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主要指标、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没有达到规定目标的,取消综合评奖资格。
2007年园区街道各村党组织书记(基数为1)的工资报酬总额分别为:周桥24429元,双墩29302元,许郑25163元,东唐30732元,宫涵31974元,老东河22001元,北马30225元,十里铺23082元,凌窦22674元,孙唐20290元,朱塘27977元,林南30859元。最高宫涵村与最底孙唐村相差11684元。2008年结全园区街道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在年初下发的《2008年度工作目标考评意见》中明确,考核分为党建工作、平安创建、文明卫生创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业、计划生育、村建土管、社会保障等9个方面。将村干部工资报酬确定为基本工资、考核奖励工资两部分构成,基本工资维持2007年标准不变,考核工资提升为每分150元。六、完善保障,激励工作
围绕不断完善村干部保障机制的工作思路,2002年,我们结合形势研究制定了《泰东镇村镇管干部养老保险工作实施意见》,着力规范农村干部的参保投保行为,切实解决农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2008年,结合新的形势,我们又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基层干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村“两委”成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并根据村干部工作年限和岗位的不同建立了村干部退休养老金“保底”机制。这一政策的出台既从根本上解决了村干部后顾之忧,又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村干部在到达退休年龄后,在社保部门按城镇职工办理退休养老金的基础上,街道党工委将同时对退休村干部养老金“保底”工资进行测算。村干部退休后养老金保底标准等于其各任职职务工龄乘以各职务月领取标准之和。退休后如实际领取养老金低于保底标准的,按月补足养老金差额,资金由园区街道和村各承担50%。各个职务对应的月养老金标准分别是:任村党组织书记职务的每月享受35元,任村委会主任、党组织副书记职务的每月享受30元,任村总账会计、村委会副主任的每月享受25元,任“两委”一般干部职务的每月享受20元。男性任定职村干部工龄满10年的,在按上述标准测算养老金总额的基础上每月发放的养老金数额再增加40元;女性任定职村干部工龄满10年的,在按上述标准测算养老金总额的基础上每月发放的养老金数额再增加80元。村干部各职务对应的月领取标准,园区街道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适时调整。医疗保险。从2008年7月1日起村两委成员已全部办理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含大病医疗)。新参保人员到退休时不能满足缴费15年的,除个人按规定应承担的费用外,集体承担的部分按工龄计算,任职工龄在15年以上的由集体全额承担,任职工龄不足15年的按比例计算集体承担部分,不足部分由个人承担。新当选人员按规定办理。七、实施关爱,体现关怀
为使退休村干部享受到园区街道发展所带来的成果,2007年园区街道通过深入调研,建立了2008年以前退休村干部(园区街道管)基本待遇的正常调增机制。2007年xx路街道共有退休街道管干部32名,其中支部书记5名,村委会主任(大队长)9名,副职(副支书、副主任、总帐会计)18名(3名同志未到龄办退)。退休待遇普遍较低。我们根据各个不同层次研究设定了退休金调增方案,得到退休村干部的支持和拥护,体现了组织的关怀。对于退职人员,我们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处理,一是对经批准退职的处理。对任职时间较长,在职期间工作表现较好,因年龄或身体原因由组织安排其退职,但又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参保对象,集体负担部分仍由集体承担到法定退休年龄。二是对其他退职情况的处理。因司法处理、党纪政纪处理或自动离职、落选不再属于参保范围的,离开工作岗位后,从次年起,其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费(含不足15年部分)全额由个人承担。如任期未达到退休年龄而因故死亡的,按劳动保障部门相关规定处理。第二篇: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
鼎屏镇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
情
况
汇
报
2007年以来,我镇共分来8名大学生村官。现就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7年以来共有8名高校毕业生到我镇任职,其中男3人,女5人,均为本科学历。他们分赴我镇8个社区(东外社区、桅子湾社区、北外村、中街社区、挞子丘社区、灌沟社区、西街社区、北街社区)开展工作,担任社区主任助理职务,2008年,有4名村官考录为国家公务员。现在我镇服务的村官还有4名。
从一年多的工作来看,选派的大学生村干部,确实为社区带去了新的理念、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在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传播先进文化、打造服务社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再次表明党和政府做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决策是正确的,不失为是一项战略性举措。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如何有效加强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教育,促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已成为目前我们各级所关注和探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此,我镇对大学生进村社区工作后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认真贯彻执行《高校毕业生村 1(社区)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坚持“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目标,建立健全了使大学生村干部“安心社区、努力工作”的管理机制,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管理使用情况
1、坚持原则,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在大学生村干部的安置上,我们既尊重大学生考录是自己选择的社区岗位意向,又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既充分考虑大学生村干部的所学专业和特长,为他们施展才华,发挥优势,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平台,又充分考虑全各社区的特点及需求,同时还考虑方便大学生村干部生活和工作。为此,我们结合本镇干部需要和社区的实际情况,在我镇的8名大学生村干部被分配到村和社区担任了村委主任助理,并择优用在了镇机关的部门岗位,使其发挥自己的特长,8名大学生有四名抽调到镇机关部门协助工作,有二名抽调到县交警大队工作。
2、实施关怀,坚持以人为本。为了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够稳下心来,安心基层,顺利开展工作,我们按照“思想上引导,工作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的工作思路,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学生村干部赴任之前,镇党委召集有关社区的领导,召开欢迎大会,镇委书记亲自进行集体谈话动员,使他们明确社区建设需要他们这样的人才,而他们的成长更需要在社区建设的实践中接受再教育、经受再考验、经历再磨练,并营造舆论氛围,让社会广泛关注和关心这些大学生村干部,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二是实施待遇优惠制度,大学生村干部到任职之前,镇党委都督促协调社区落实他们的食宿、落户等问题,有的社区的确无法安排住宿的,镇上安排了住宿问题,解决了大学生的生活问题。并实行工资保障制度,大学生村干部的工资一律从其到社区的日期算起,确保大学村干部的工资在他们到村、社区的第二个月发放到他们的手中,从而达到了暖心留人的效果。三是在政治上关心。我们明确提出,在发展党员上对于非党大学生村干要重点培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展。
3、加强培养,使其尽快进入角色。社区工作对大学生村干部来说,是人生一大转折。他们初到社区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干。为了使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尽快转换角色,适应社区工作,一是集中辅导课堂培养。我们在大学生村干部上任之前,都要集中五天时间,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在此基础上,定期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二是实行“三结”连环培养。我们明确镇党委书记、社区党总支部书记、社区能人分别与大学生村干部结成对子,通过传、帮、带使大学生村干部每月能完成社区村安排的工作任务,形成了大学生村干部学着干、能人帮着干,社区主干带着干、政府领导教着干的连环培养锻炼机制。三是一人多岗实践培养。我们镇、社区两级有意识地让大学生村干部在计划生育、社区 服务、环境卫生整治等多个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在大学生村干部搞好社区工作的同时,还让他们参与镇上的其他工作。如有的抽调到党政办、民政所、群工办、社区服务中心等工作,通过以上措施,大大增强了大学生村干部的政策法律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
4、加强领导,规范日常管理。2007年我镇就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由财政、民政、劳动、农业、计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便益发挥特长,8名大学生村干部中有4名大学生村干部参加了镇机关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每周在社区工作1-2天,由社区考勤,在机关工作3天,由政府考勤,社区“两委”具体给大学生村干部分任务、压担子,教办法、传经验,严管理、勤关怀,从而形成了镇、社区两级齐抓共管及教育、培养、使用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在我镇没有一名大学生村官因不受纪律而被解聘或惩罚教育。
5、明确目标责任,严格督查考核。我们要求每名大学生“村官”入村、社区工作后,要在3个月内拿出切实可行的聘期工作目标和工作目标,并向社区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作出公开承诺,并报镇党委和县委组织部备案。在此基础上,我们坚持把平时考核与考核、考核工作表现与考核工作实绩、组织考核与群众评议结合起来,并明确要求,大学生村干部要一季度一汇报,半年撰写一份调研报告,一年 一次工作总结;社区要做好大学生村干部工作的日常监督;镇上经常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出勤和履职情况进行督查;党委每半年采取听、看、查、评等方式,进行一次督查评议,结果要进行综合排队,评出考核等次,并记录在案,作为提拔使用、评选先进等重要依据。同时我们还依据考核结果,每年评选出1名优秀大学生村干部进行表彰,对工作能力差、群众意见大、考核不合格的,按聘任合同和有关规定建议县委予以解聘。去年以来,我镇有一名被市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大学生村官,一名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大学生村官。
三、主要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管理教育实践,我镇的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大学生村干部综合素质明显提升。通过管理教育和监督考核,大学生村干部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坐下能学,提笔能写,张口能讲,有事能办的能力大大提高。在去年全市市面向社会公开考录公务员时,有4名村官被录用为公务员。
二是大学生村干部管理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通过以上管理制度的提出和实施,基本上形成了互相衔接和配套的镇村互动培养管理大学生村干部的良好局面,为大学生村干部安心社区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是大学生村干部扎根社区、安心工作的责任心明显增强。通过实施人文关怀,大学生村干部的感恩国家、奉献基层的境界大大提升。目前,8名大学生村干部除4人考上公务员外无一人流失,并且都能扎根社区,积极工作。
四是为社区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大学生到社区工作,有效地优化了我镇社区“两委”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为两委班子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五是为打造服务社区、促进社区文明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生村干部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科普宣传、科技推广、支教扶贫等方式,向居民传授实用技术、市场知识、法律知识和生活知识,传播最新的科技信息,为居民带去了新的思想观念,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也办了许多实事和好事,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我镇大学生村干部共为社区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0余项,参与解决各种纠纷120起,为群众讲授科普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现对技术50余场次,为居民收集和发舆情信息220条,使群众对大学生村干部由猜忌到信任、由不理解到认可。
四、几点建议
1、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干部 “三保一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落实途径和运作模式,切实确保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工作。
2、要切实解决大学生村官的生活问题,特别是异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一到基层,首先是解决的住宿问题和吃饭问题。基本生活条件无法解决就难以再谈工作。这应该作为安置大学生村官的首考问题。
3、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村干部带领居民创业管理机制,解决他们带领村民创业启动资金缺乏的问题,政府能不能拿出一部分资金无息或贴息贷款,对他们给予支持。
4、建议积极探索拓宽大学生村干部二次就业的有效途径,尽快出台大学生村干部二次就业的优惠政策和办法。如有明确的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队伍或乡镇事业单位队伍的具体条例和政策。
5、建议上级部门定期召开大学生管理工作会议,使各乡镇之间能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互相借鉴经验,取长补短。
2009年5月5日
第三篇:村干部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村干部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近几年来,××镇坚持把对村干部的选拔、教育、管理作为一项重中之重工作来抓,相继出台了《××镇村级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及《××镇村级财务管理办法》,着力在村干部选人用人、教育培训、待遇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下功夫,努力探索村干部管理的有效办法和措施,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一、具体做法
(一)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切实优化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注重在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坚持“能人当政、能人上岗”的原则,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创业能人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利用其技术和信息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和带动群众快速致富。先后从政治素质高、经营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好的致富能手中选拔了8名村干部。藤桥村党支部书记谭才生不但带头致富,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使村民人均收入从原来的2150元增加到现在的3190元。钓源村原有“两委”班子主要干部年龄偏大,打不开工作情面,工作很难推动,属于全镇后进村。为此在去年的换届中镇党委政府开拓选人视野,跳出原有圈子选人,即在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深挖人才。当得知在外拼搏多年既有一技之长又年龄较青的欧阳盛琪想回来勇挑重担干一番事业时,镇里及时选派干部对其进行考察,最后纳入村支书人选。欧阳盛琪担任该村村支书后,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大胆冲破原有工作思维,雷厉风行,工作有声有色,得到了镇领导的认可与群众的满意,大大改变了原有村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二是在机关干部中“派”。大力实施“精镇强村”工程,选派了具有一定业务强,有创业精神的机关公务员到村任职,改善了村级班子结构,帮助村上理清发展思路,找准了发展方向。罗塘村党支部书记邹建发作为我镇机关干部,为罗塘村委会引进项目6个,资金近1000万元。
(二)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一是依托区委组织部搞好集中培训。每年办一期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的老师对我镇村干部、支部委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系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到先进地区取经,搞好外出培训。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到经济发展较快、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学习文秘杂烩网取经,拓宽发展经济的视野。三是利用镇党校培训载体搞好轮训。我镇党委充分利用镇党校、农民技术学校等载体,通过“内请外聘”典型交流、现身说法、专家坐堂、电化教育等形式,对全镇村干部、种粮大户、致富能手进行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
(三)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切实规范村干部行为。一是规范村务民主决策。积极推进村民民主自治进程,深入推进“三项创建”、争创“十面红旗”等活动,全面实施“村账乡管”的制度,并设立了廉政义务监督员制度,聘请遵纪守法、公道正派、为人正直、德高望重的村民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义务监督员。村委会还实行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村务公开,让村民们对村干部进行监督和批评。二是推行村干部首接首办制度,设立“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村民代办点。第一个接到村民反映问题的村干部负责牵头将事情办理或答复完毕,杜绝村干部在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拖拉疲沓和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全面实施村干部目标管理制度。每年年初镇党委、政府都将制定《村干部目标管理考评办法》,年底由镇党委、政府对村干部进行考核,对业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戒勉或及时给予调整。
(四)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切实解决村干部后顾之忧。一是加大村干部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对村干部养老保险的承担费用比例为:乡镇10%,个人40%,村委会50%,全镇共为 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进一步调动了村干部的积极性。二是对德才兼备、表现突出、符合有关规定的村干部择优推荐参加录用乡镇公务员考试,较好地增强村干部的成就感、荣誉感和事业心。
二、村干部存在的不足与原因
这些年来,我镇在村干部管理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层偏低。我镇现有村两委干部96人,其中55岁以上的有5人,占5.2%,36-45岁之间的有27人,占28%,46-55周岁之间的有58人,占60%,35岁以下的年龄段的有6人,占6.2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85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有3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8人。
2、村干部双带能力不强。目前,村民渴求致富的愿望很高,党组织要求村级干部要具备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人。而村干部面对市场,往往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拿不出新办法,找不到新门路。
3、村干部工作被动应付多,主动出击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许多行政命令少了,多的是服务性工作,许多村干部的服务意识一时很难转变,对上面下达工作任务与群众的服务需求,敷衍置之。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1、村干部后备力量削弱。近年来,在改革浪潮的影响下,绝大多数有些本领或有点文化的青年纷纷外出务工,力图摆脱从前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为家带来更多的务工收入。留在家里的大多数村民属于进取精神不强、思想不够解放、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的村民,从客观上造成了村干部后备力量的严重匮乏,从而导至有时在换届时村干部难选的尴尬境界。
2、创新意识不强。由于村干部大多数年龄偏大,这些村干部缺少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尽管各级部门给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技术培训,大多数存在学时感慨万千,学后无行动局面。村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前怕老虎后怕狼,导致带头致富本领不高,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
3、村干部后顾之忧思想严重。村干部是土产土长的村民,村干部的工作具有双面性,既是服务员又是执行员。由于当前有些村民意识低,法制观念淡薄,传统思想浓厚,村干部对群众服务如何周到,他们都有不说好,但一遇到同村民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如计生、征地拆迁需要配合工作时,他们就骂村干部,部分村干部忧政治前途,忧生活,忧退路,思想顾虑重重。所以有些村干部怕得罪人,就充当和事老,做讨好人,导至工作有时很难开展,上面下达工作尤其是急难险重工作缩手缩脚,被动应付,敷衍了事。
4、村干部工作热情不够高。当前村干部经济待遇低,工作压力大,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我镇绝大多数村村集体收入不高,其主要收入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经费,村干部年平均工资也只有3500元左右,一般村干部工资甚至更低,再加上有些村近年来加大通村公路的建设力度,债务负担极为严重,村干部工资收入很微薄。然而村里工作任务很多,俗话说“上面万条线,下面一根针”,很多工作都需要基层去落实,这种过重的工作压力与低工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成正比,影响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少村干部身上了出现自卑、埋怨和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
三、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村干部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一是创新培训方式,突出实践性和灵活性。充分利用区委党校、镇党校、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阵地,根据不同类型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二是丰富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围绕本镇本村资源优势与产业特点,大力开展生猪、肉牛养殖及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的培训力度,整合各部门技术力量,深入到村,进行培训指导使每个村干部都熟悉掌握了1至2门农业实用技术,成为具有“双带”能力的典型,增强了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本领。三是增强培训实效,突出针对性。组织广大村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民主管理等内容,促进村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健全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激发工作热情。一是不断提高在职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区委、区政府可借鉴社区干部管理模式,建立村干部工资待遇财政专户,根据村级规模,采取“固定工资+绩效补贴”确定待遇标准,实行区级统一管理,规范运作,确保在职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及时发放到位,稳定村干部队伍。二是实行离任村主职干部生活补贴制度。确定村主要离职干部发放生活补贴标准,力所能及地解决了离任村干部的生产生活困难,使村干部在生活上有甜头。三是区级财政应拿出一部分资金,承担在职村干部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的20%。,努力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村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建立健全村干部绩效考核制度。乡镇党委政府年初应与村“两委”签订目标责任书,每季度检查一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年终进行全面考评,考评结果与村干部的报酬、奖惩、任免挂钩。二是实行村干部述职制度。村干部每年向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述职,进行民主测评。乡镇党委对党员、群众满意的村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测评为不称职的村干部进行告诫谈话、督促整改。三是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定期征求群众意见制度,积极推行村级党务村务公开,广泛接受监督。严格对村干部的工作经费实行监管,落实 “一事一议”制度,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违规违纪行为予以惩处。四是规范村干部办公制度,方便群众办事。结合当前开展的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村居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及乡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积极推行村干部坐班、轮流值班、定期办公,公示村干部办公时间和联系方式,确保群众办事找得到人、办得好事,规范村干部工作记录。
(四)探索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储备骨干力量。乡镇党委把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有效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问题的切入点,采取多途径选拔、多形式培养、多岗位锻炼的办法,培育了一支思想素质好、文化水平高、致富本领强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一是采取公开招考、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等形式,把外出务工青年、退伍军人、农村致富能人网络到村后备干部中来,建立村后备干部的信息库。二是区委党校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设村干部大专学习班,着力实现“一村一名大专生”,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质与理论水平。三是强化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通过“一帮一”、“一带一”等形式让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村干部角色,为农村干部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镇党委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在生活上多关心多支持多照顾,使大学生村官留得住、会干事、干成事,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奔小康,从而激发广大农村青年干事创业热情。
第四篇:工业园区档案管理工作情况汇报(本站推荐)
1.工业园区管委会设有档案室一间,由党委组织委员分管档案室,现有档案室兼职人员一名,尚无经过档案业务培训,尚无建立档案工作网络,档案兼职人员主要负责档案管理和查询。
2.档案工作是已列入工业园区管委会长期发展规划,尚未列入工作计划,档案工作规章和档案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但不够完善。
3.工业园区共收集文书档案165卷,共有1476件;会计档案126卷。工业园区档案主要涵盖园区发文、上级文件、基础设施建设档案及征地档案等等。
4.工业园区多次督促企业建立档案管理,并要求严格贯彻执行档案法律法规情况,园区130家企业均建立的档案,但不够完善。
5.工业园区档案设有专用的档案库房,较为安全,并严格按照“八防”要求进行管理,基本做到了库房、阅览、办公是否做到“三分开”,园区发文文件档案较常利用
6.工业园区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工业园区建立了档案文档,并建立了目录数据库,但尚未使用档案管理软件。
第五篇: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交流
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交流
篇一:浅谈不同时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重点
新形势下不同时期工业园区的发展重点
工业园区是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能有效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协同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较之于分散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是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本文根据工业园区的发展程度,从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三个时期来分析新形势下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重点。
一、不同时期工业园区的特征
(一)成长期
工业园区成长期是指园区建立至初具规模阶段,具备如下特征:一是生产要素快速聚集。园区建立之初,以政府的优惠政策为驱动,通过低成本导向,吸引一批企业落户园区,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快速聚集。二是产业类型较为单一。因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入园企业大多为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企业,园区产业也为单一的产品制造和加工。三是园区空间布局简单。为保障土地的低成本,成长期园区一般都会选择单位用地面积上拆迁房屋较少的农村或郊区,与城市基本脱离,且在企业布局上,主要是沿交通轴线布局,单个企业聚集。四是建设资金需求巨大。这个时期的工业园区发展快速,基础设施建设、征地拆迁等各项任务重,在基础设施配套上需投 入大量资金,多有入不敷出的现象。
这个时期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基础期,这个时期的建设发展成果,将直接影响到该园区的后续发展。以益阳长春经济开发区为例,园区建园之初,规划不甚完善,前期投入不足,在规划选址、项目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滞后,且没有完善的项目入园审查机制,入园企业多为传统加工型企业,缺乏支撑作用大、带动效果好的龙头企业,导致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较低;此外,该园区区域属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地域正处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过程,部分群众仍停留在农民的观念,传统思想较重,且园区因征地拆迁、查违拆违而引发的矛盾较为集中,还有个别群众不愿服从大局,以致形成了发展中的阻力。这些问题,直接导致长春经开区成长期延长,向成熟期迈进困难重重。
(二)成熟期
工业园区成熟期是指园区达到一定规模后扩张延伸阶段,具备如下特征:一是由项目主导转变为产业主导。该时期园区达到一定规模后,发展重点逐步向产业转移,各类生产要素重新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主导产业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和配套条件。二是入园企业由量转变为质。随着园区的规模化,当地的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难以满足整个园区的需求,传统企业的提质转型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促进园区企业附加值不断增加。三是项目由线型布局转变为圈型布局。当园区企业具备龙头效应后,上 下游关联企业围绕龙头核心企业延伸布局,不断形成产业聚集圈,形成一个工业园区内多个特色园中园并存的格局。
这个时期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提质期,这个时期的园区已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园区效益逐步提升。例如宁乡经开区,通过全力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功能定位,逐步构建了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框架,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具备较为完善的体系。特别是去年底他们推出的中国〃长沙丝绸之路特色产业园、智能家电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和妇孕婴童产业园4大特色产业平台项目,使之发展更为成熟。
(三)饱和期
工业园区饱和期是指园区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项目布局趋于饱满后转型升级阶段,具备如下特征:一是项目重点由新招项目转向已有项目。这个时期工业园区土地、用工等生产要素已基本饱和,无法提供新招项目的落户,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促进企业提质升级成为工作重点。二是园区产业逐步丰满。受生产要素的制约,单一的制造加工产业无法满足园区发展需求,主导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各主导产业间开始产生协同作用,逐步形成研发、制造复合型园区。三是园区功能更趋完善。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成熟直至饱满,服务行业开展进驻园区,产业聚集区、人气集中
区、文化扩散区、资本融通区等现代化综合城市功能开始完善,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开始融合,形成现代化产业新城。
这个时期是工业园区发展的成果期,这个时期的工业园区已具备城市功能,成为当地经济文化综合发展的重头戏。例如中关村科技园,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拥有商贸中心、生活服务区、风景区等多功能区,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新常态下工业园区发展趋势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逐步向形态更高级、层次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其发展内容和特征将逐步迎合经济发展特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趋势:
(一)功能趋向于现代化综合园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已不符合这个阶段的发展需求,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的特征将成为产业园主流,这决定了新的工业园区功能的综合性,不能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需要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 功能。
(二)模式趋向于“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三)产业趋向于科技型集群。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
(四)定位趋向于环保生态。从当前中央发展理念和国内政策来看,生态型经济的发展是目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三、新形势下不同时期工业园区发展的重点
(一)成长期工业园区发展重点
工业园区的成长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加强平台建设、奠定发展基础是这一时期工业园区发展的重点。一是要科学规划方向。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明确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例如一个具备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工业园区 篇二:推进工业园快速发展经验交流
推进工业园快速发展经验交流
奠基一年,位于开发区的****工业园,迎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凛冽寒风,谱写出快速发展的辉煌篇章——去年7月至今,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27个,17个项目开工建设,10多个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6亿元,初步形成精细磷化工、多晶硅及光伏产业、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全部投产后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速度”
在近1000亩的土地上,望不到边的钢构建筑如森林般向上生长,蔚为壮观。这是总投资110亿元,年产量500万吨、产值30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施工现场。
这个**有史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创下了被客商誉为“可与**速度相媲美”的“**速度”。去年11月18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得悉**一大型企业将在内地选址建设该项目,立即带领招商专班登门拜访;紧接着,**市委书记郭有明又带队北上,诚邀客商落户**。三峡人真诚的态度、严谨的论证分析,给客商留下深刻印象。
一周后,**投资方决策层率领30位专家抵达**考察,**工业园的产业配套能力和**的环境获得一致认可。
12月18日,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投资协议正式签订。这个大项目从得知信息到正式落户,用时仅30天!
“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市召开专题办公会,成立6个项目服务专班,实行倒计时工作制,确保60天内项目开工建设。为此,市长李乐成等领导到武汉等地为项目跑审批、办手续。
时值春节,项目选址地的干部群众打破腊月不搬家的传统,50天内完成4个村的251户村民搬迁,腾出1320亩项目用地。村民姚书宜患胰腺癌正在住院治疗。为支持项目建设,他挂着吊瓶赶到居委会签订搬迁协议。
**上下一心,以超常规的速度完成项目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立项备案、征地拆迁等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今年2月28日,全通涂镀板项目按计划准时开工建设。奠基仪式上,项目负责人感动地说:“**人说到做到,做的比说的更好!”
如今,全通涂镀板项目施工进展神速,4个月已完成投资30多亿元,预计8月底可以试生产,再次创造了项目建设的“加速度”。
活力迸发的新平台
“**领改革开放之先,创造了速度与效率的奇迹。**建设**工业园,不是为了贴个好看的标签,而是要真正把**的先进理念和机制引进来,打造更加充满活力的发展平台。”**市领导时时告诫各级干部切实转变观念和作风。
工业园所在的**开发区,把“亲商”理念落实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零距离”的“保姆式”服务之中。
6月19日,在**电池项目工地,刚从**飞过来的董事长黄德勇博士指着正在施工的4万多平方米厂房告诉记者:“我们去年11月开工,今年10月就可投产,与国外大客户销售合同都签好了。”
****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拥有国内领先的专利技术。黄德勇等人去年7月3日应邀前来参加**工业园奠基,被**的投资环境吸引,当天就敲定了投资3亿元的项目协议。此后,**再没有派人到**。而**方面则安排开发区招商局副局长邹燕专人负责,协调各部门替业主办完各种申报、注册、审批等事务。
黄德勇形象地说:“我们就是拿着种子的农民,哪里的土壤好,我们就选择在哪里播种。**就是一块最理想的土壤。”“大事不含糊,小事做到位,是这里服务的特色。”全通涂镀板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开工后,**总部派来的工作班子进驻工地。开发区招商局考虑到他们人生地不熟,专门派来女干部姚雪担任生活顾问和向导,陪他们上街逛市场,寻找采购北方需要的生活物资。
一年来,**全面开展“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再造”,出台扶持企业做强做大等10多项优惠政策,使服务“软环境”得到新的提升。
化危为机创奇迹
珠江长江携手,粤鄂深宜共赢。去年7月3日,**工业园在**开发区奠基时,全球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克难奋进,**工业园要成为**化危为机的重要支撑!”市委书记郭有明充满信心地发出动员令。
一年来,在规划总面积34.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发区实行“政府投资、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等多措并举,一年内筹资近10亿元,全面展开水、电、气、路和各种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横十一路排洪箱涵、迎宾大道综合改造、金岭路延伸段等工 程建设,综合改造道路6.1公里,完成土地成片开发2900多亩。“危中有机,要到‘冰层下抓大鱼’。”市委书记郭有明、市长李乐成等领导带队东进南下,各种招商活动同步展开。去年7月至今,**先后在全国各地组织大型招商活动20多场次,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大批上市公司、知名企业和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进行广泛接触。**工业园平均3天接待一批外来客商考察,已引进沿海地区高技术产业转移项目30个,协议投资总额达246.2亿元。
1月至5月,在****工业园强劲带动下,**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超过50%。篇三:工业园区科技企业经验交流材料
工业园区自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支持园区以来,已经从规划启动阶段,步入形态开发阶段和目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快速发展阶段。
三年来,在省政府、县委县政府及各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园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很大的发挥,并且在农科院和县科技局的帮助下,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及产品,发展了一批外向型企业,同时形成两个产业园区,即电力电器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园区内新兴的如义兴铁塔、日新光伏等科技企业日益壮大。园区的区域性经济得到很大提高。从税收的100多万提高到的1200多万元,工业产值实现5亿元,比建区前增长10倍,今天,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县县域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不断集聚着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回顾与总结过去的实践,为园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结验,为未来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与保障体系
建立园区之初,县委、县政府就将园区列为本地区发展重点,并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这里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和科技人才优势,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新兴经济区。同时,决定组建园区党组、管委会、开发公司,形成党、政、企三位一体的组织领导机构。三年来,这个组织机构很好地适应了园区开发建设的需要,充分发挥出宏观调控、统一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
二、制定规划,提出重点建设目标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在市科委及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园区先后制定了-2020年发展规划、九五计划及发展规划。发展规划经县政府同意实施后,有力调控了生产力布局,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目标。目前,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建设起步区电力电器产业园和健康产业园,建成以电力电器为主的产业基地和健康产业基地。截止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1家,在建项目5个,即将动工兴建项目9个。规划的实施不仅对生产力要素起到调控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环境效果和生态效应。
三、促进科技、经济与金融结合
建区伊始,园区就提出科技、经济与金融要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园区取得规模效益的有效出路。
科技与经济结合尤为典型。园区积极与渤海大学、农科院、畜牧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协作关系,这种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使园区科技贡献份额由建区初期的54%,提高到目前的64%。
四、吸纳了一批科技队伍
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在园区悄然崛起,如义兴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与哈尔滨船泊大学合作开发电力钢管铁塔,这项技术在国内属先进水平,并且由于南方雪灾和国家电网大改造之际,对于这种钢管铁塔的需求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借助于这项新技术拓展了发展空间和企业生命力。截止末园区吸纳了近300名技术人才,其中高级人才近10%,有近90%的人是外聘来的,为这里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园区内各类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左右。为了确保密集区的发展,我们还将在建立科技咨询、信息服务体系。
五、壮大产业化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辐射和示范作用
园区发展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取竞争的优势能力,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产业化规模。并且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使工业步入高科技、大规模、外向型的产业化发展阶段,建成两个产业园,一个是电力电器产业园,重点培育电力电器产业和多种名优系列产品,发展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和一批有相当规模的企业集团。
虽然园区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处在刚刚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提升自已,在今后园区将继续以科学技术为企业发展动力,努力构建四个平台:
1、自主创新平台
以园区骨干企业为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电力电器产业集群和健康产业集群,拉长激活
产业链,促进产业上下游进一步融合,推进产业化进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新产品领域科技成果中试转化,提升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以企业为主导,联合行业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在重点企业实现产业化,形成重大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共享和技术扩展的机制。
2、市场开拓平台
帮助基地企业开拓市场。搭建市场开拓平台,在各类重点展会展位分配上适当倾斜。在一些重要经贸活动中设立出口基地专区集中宣传与展示,提高产业基地知名度。有效为企业发布提供国内外展会信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专业展会、洽谈会。
3、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将整合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国电力电器等设备制造业的科研与生产单位的网络互动服务平台,包括投融资服务、法律咨询、园区企业信息与产品信息发布、人才与招聘信息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发布、网上交易、科技文献查询等特色互动服务。
4、招商引资平台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到园区发展,推动招商引资与结构调整良性互动,把招商引资与促进电力电器产业和健康产业的聚集紧密结合起来,把潜在的机遇变成现实成果,开展重大项目工业招商、产业招商、产品链配套招商、园区招商和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的以企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