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夏雨有痕————语文教学大比武评课稿
夏雨有痕
————语文教学大比武评课稿
6月24日我参加全市语文教学比武评课议课活动。有幸倾听了杨庄社区李燕燕老师的二年级上册的《假如》一课。整节课课堂上李老师以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教学设计、娴熟的教学技巧把学生带入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巧妙的将语文实践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了语文课堂的教学的无穷魅力。
整节课李老师有以下亮点,值得我学习:
一、整节课教学设计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与学生初次见面交流,老师用一首《种太阳》走进孩子,给孩子们带去了快乐,迅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整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时而读诗歌,时而识字,时而做游戏,时而唱,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老师激情四溢,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和孩子交流。孩子们是最容易感动的人。你对他们笑,他们就会对你笑。这就是我们激励性评价效果好的原因。这也是我们教育的力量源泉。
二、李老师注重孩子的倾听习惯的养成。王富仁教授在《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必要性》中明确指出:学生首先要学会倾听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要有四心:
1、专心。无论是老师的讲课,还是同学们的发言,一定要集中精力认真听完别人的话。
2、耐心。特别是别人回答问题错误时,不要急于举手,要仔细听完别人的发言。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可以在别人发
言中思考组织自己的语言。
3、虚心。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建议要虚心接受。
4、用心。别人的发言要仔细辨别正误,以便自己吸收利用。
三、李老师在课堂上很好的展示了自己。上课伊始,一首《种太阳》,优美的歌声既拉近了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有赚足了印象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板书课题时没有忘记展示自己的简笔画。把小树、小鸟、西西用简笔画来表现,获得很好的效果。另外课堂上用儿歌、小游戏来组织课堂。当然这是低年级课堂的特点。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语文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艺术的课堂。我觉得李老师有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完美。我提出自己几点浅薄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在指导书写生字时黑板上却没有田字格,指导书写没落到实处。指导写字首先让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然而在李老师范写的时候黑板上却没有田字格,不免遗憾。我昨天看到一篇文章《真范写,假范写》讲得就是这方面的事。我认为李老师在这一环节没有落到实处。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应该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李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精彩,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的理解、感悟不能代替学生的感受。多给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感、去悟。当然这也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一节课只有45分钟,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多给孩子时间。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三、老师倾听习惯有待提高。李老师注重了培养孩子们的倾听
习惯,然而自己却有时对极个别孩子的回答倾听不够仔细。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其实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教学要求我们高投入,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的一言一行。李老师可能有所疏忽。以后我们以此共勉!
夏日炎炎,李老师的课就像一阵清凉的雨水为我们带来了一缕缕清凉。正可谓夏雨有痕、有情、有味!
第二篇:大比武、教案说课评课稿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说课稿
黄集一中 杨少春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代数第一册(上)第四章第三节,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属于第九课时,即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复习课。
2、地位、作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代数初步知识、系统学习了整式加减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对整式运算的进一步深化和认识。解方程时的各种变形,又使得同解原理得到充分、灵活的运用,这也是以后学习多元方程和不等式的基础,而且,为后面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作了必要准备,同时也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难度。
本节课是在教授了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之后安排的。巩固复习了每个步骤及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优良品格,逐步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养成正确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熟练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学生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方程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练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法。
(2)能力目标:通过寻找简便方法,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和谐、简洁之美,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三、对象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完一次一元方程的一般解法之后安排的从学生平时的作业来看,对五个步骤中易犯的错误出现较多,这会严重影响后面的多元方程、不等式及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学习,所以必须及时纠正,通过复习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为了提高解题速度,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要求教师在教法上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节课也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
四、教法分析: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需要。
(1)为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自学辅导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方程 “判断改错”,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为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再作点拔、精讲。(2)为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引导探索法,同样通过精心编题,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探索,对学生分层训练,化解难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尝试,使学生体会到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3)本节课师生共同探讨,形成了教与学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本节课教学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训练量大,除了在板书上作精心设计外,还利用了幻灯机,小黑板,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过程分析
本节课须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改正学生用一般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每个步骤中常犯的错误。
(2)能根据不同方程的特点,选择灵活的解题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我是这样处理的:由于学生对一般解法已有初步认识,我精选了一组能反映学生作业情况的“判断改错”题让学生思考。(1)
方程8x-2=7x+3 移项,得8x-7x=3-2
(2)
方程x-2-(2x+1)=1 去括号,得x-2-2x+1=
1(3)
方程3x=5 系数化为1,得x=3/5
(4)
方程(2x+1)/3-(10x+1)/6=1,去分母,得2(2x+1)-10x+1=1
(5)
方程x/0.7-(3.5-0.9x)/0.2=1,变形,得10x/7-(35-9x)/2=10
出这一组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及时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须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方式是学生思考判断,然后抢答,同时,我还利用彩色粉笔标出须改正的错误之处,形成一定的视觉效果,既起到了美观板书的作用,同时又一次加深了学生的正确认识,之后,老师“画龙点睛”的点拔与精讲,又让学生对此知识“根深蒂固”。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我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不但能用一般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而且还会选择灵活的方法去解,具体的设计过程如下:
演练一:
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
(1)(x-3)/2=2-(x-3)/2
(2)3/2×[2(x-1)+2/3]=5x+2x-1+3 设计构想:这两题都是具有特殊结构的方程,估计绝大部分学生会用“常规”方法去解,并请两位学生上黑板板书,待学生做完并讲评后适时提问,从而引出本课重点,同时巧妙的提问,会让学生产生好奇,注意力也会高度集中,这样寻找简便解法也就顺理成章,为了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板书设计上也事先作了精心的安排,让学生能一目了然。
(1)解法一:(2)
解法一:
x/2-3/2=2-x/2+3/2 3/2(2x-2+2/3)=5x+2x-1+x-3=4-x+3 3x-3+1=5x+2x-1+3
x+x=4+3+3
3x-5x-2x=-1+3+3-1
2x=10
-4x=
4x=5
x=-1
解法二:
解法二:
(x-3)/2+(x-3)/2=2 3(x-1)+1=7x+2
x-3=2 3x-3+1=7x+2
x=5 3x-7x=2+3-1
-4x=4
x=-1
演练
二、根据方程特点,确定解题方法:
(1)24x-3-10x-2=12x+18+25x(2)3x-21-(9-5x-8+6x)=20
(3)4x/9-1/4+5x/9+5/4=3
(4)
(3-6x)/3-6(1/2+x/3)=2
这组题的设计目的是“趁热打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采用形式;完全由学生讨论,发表独特见解,大胆表达,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增加学生“成就感”。
演练三: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
(1)x/3-2=-(4x/3-4)/2
(2)4×[3(x –2)/2+3/4]/3-3x =5
设计构想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能得到运用和发展,并且使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真正知识的“活学活用”。
演练四:发散创造
让学生自己动手,编一些有特殊结构的一元一次方程,并比较谁的题目编得好,解题方法灵活,我记得有一位同学就编了一道很好的题目,0.81x+2x/7=4-0.19x-5x/7。通过这一环节的练习,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使刚学过的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本节课自始至终我都是有意识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心态下去完成学习任务。
六、评价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好的,它的成功之处我认为是在于一种教学思想的转变。课堂设计首先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抓住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避免了教学中可能采用的“填鸭式”,让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阻碍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本案中一元一次方程的简便方法的寻找,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而获得的。这种发现学习法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与创新意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尝试。
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法
学习目标:1.正确熟练地解分母中含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及含多重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进一步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3.用一元一次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解分母中含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及含多重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学习难点:分母小数整数化以及去多重括号的方法。学习要求:1.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限时25分钟完成本导学案(独立或合作);
3.课前在组内交流展示,组长对组员进行等级评价。
一、自主学习:
1.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式子的分母化成整数.0.120.x40.2a0.3________ ;
(2)
__________.0.30.052x15x21
2.解方程:
.32(1)
3.若式子3x10.2x0.1比式子小1,则x=_________.20.3
4.你会下列解方程吗?试试看:
(1)
0.1x0.2x11113
;
(2)[(y3)3]0
.0.020.5222【注意】(1)解分母是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方程,可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此时,分子.整体要加括号,不是去分母,不能把方程其余的项也扩大若干倍。
(2)对于多重括号的,可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若有大括号,最后去大括号,或由外向内去括号,有时也可用去分母的方法去括号。
二、合作探究:
141
11.对于方程[(2x3)x变形,第一步较好的方法是()
432(A)
去分母
(B)
去括号
(C)
移项
(D)
合并同类项
2.解方程 :
(1)
3. 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两车的相遇点距A、B两地中点处8km,已知甲车速度是乙车速度的1.2倍,求A、B两地的路程。
0.5x20.3(0.5x2)2121x
;
(2)5[(x1)x]x7.0.030.254
52三、学习小结:
四、课后作业:
1.解方程:
2.一块金与银的合金重250克,放在水中减轻了16克,已知金在水中称重量减轻银在水中称重量减轻
0.2x2.71.62x1.5x4
.0.10.20.51,191,求这块合金中含金、银各多少克? 10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评课稿
周四下午第二节课,我们听了王老师施教的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一堂课。听课之后,深有感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的瞬间,对本课的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勉。
复习引入:
1、怎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2、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评析:本课的重点是移项,而移项的依据是等式基本性质1,因此建议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可不用复习。
情境设置:
多媒体幻灯片显示天平(左盘里有四个质量均为x的物体,右盘里有三个质量均为x的物体和一个50g的砝码)。
师: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你能由图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吗? 生:4x=3x+50 师:谁能解出它? 生:解:4x-3x=3x+50-3x
X=50
评析:由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平图片,得出一元一次方程,而解方程的过程恰好是刚学过的等式基本性质1,让学生都感觉新课不新,引新课于无痕中,且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而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过,本人认为本课不妨直接从天平开始说起,把“4x=3x+50”改设为“4x=2x+50”,然后在学生解题过程中直接复习等式性质1和等式性质2。设计如下:
解:两边同时减去2x,得
4x-2x=2x+50-2x(依据:等式性质1)
合并同类项,得
2x=50
两边同时除以2,得
x=25(依据:等式性质2)引入新知:
王老师把解方程4x=3x+50的过程增加一步4x-3x=50,问:比较这两个方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4x=3x+50
4x-3x=50
(左边多了什么?有什么变化?右边呢?)
让学生讨论后,归纳回答:3x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右边移到方程的左边。师:那方程中的项能否从左边移到右边? 生:不能。
师:方程中的项改变符号后能从方程的右边移到方程的左边,也能从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左边移到方程的右边。(从而引出移项的概念。)
评析: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得,虽然学生的回答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这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设计层层推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甚为巧妙。老师的适时提问与点拨,澄清了学生后续学习中的疑问。
巩固新知:
1、请你判断,下列方程变形是否正确?(1)6-x=8
移项,得
x-6=8(2)6+x=8
移项,得
x=8+6(3)3x=8-2x
移项,得
3x+2x=-8(4)5x-2=3x+7 移项,得
5x+3x=7+2 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指出:
将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把已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右边。评析:(1)适当的巩固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师生共同判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移项的概念。对于这个环节,本人认为作为抢答题更为合理,调动课堂气氛,让每位学生都主动参与,同时也能关心“弱势群体”,让他们认识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提高学习注意力,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2)老师在学生纠错后应及时让学生感受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是用前节课的直接用等式性质1简便呢?还是用移项简便?使学生在后面的解题过程中是乐于并自觉地选用移项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用等式性质1,同时也能明白移项的依据就是等式性质1。(3)具体解题时,到底哪些项需要移动,哪些项不需要移动是本节课学生的一个难点。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道方程解好后的一般形式是“x=?”。再由学生归纳“如何决定移动哪些项”。之后老师再做统一要求:将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把已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右边。这时的知识自然水到渠成。
2、例
1、解下列方程:
(1)5+2x=1
(2)8-x=3x+2
老师板书完成解题书写格式后,让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1:解下列方程,并口算检验
(1)2.4x-2=2x
(2)3x+1=-2
(3)10x-3=7x+3
(4)8-5x=x+2
让4位学生上来板演,然后让板演的学生先做自我评价,指出自己可能错在哪儿,再让全体学生来评价。
评析: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出色之处,可谓是一个亮点,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多元的评价主体不仅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而且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例
2、解下列方程:
(1)3-(4x-3)=7
(2)x-=2(x+1)(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多了去括号。老师板演后,归纳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拓展练习:
再让学生做了一道解方程过程的改错题与2道解方程练习题。也让学生自评与他评。
评价:(1)讲解例题时,从掌握知识的角度,层层推进,由浅入深,教师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2)解方程过程改错的设置非常好,遗憾的是王老师匆忙点击电脑完成了改错过程。学生的思考需要时间,特别对于学困生。点击电脑节约了时间,可学生却感觉想放电影一样,一些细节尚未回味过来就转眼即逝。据科学分析:人的思维速度与板书的速度是同步的。数学教学中的板书在某些时候还是不可替代的。
不过大家都有一种体会,评别人的课容易,自己上课难。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课,我们只能追求上更好的课。有评得不周到的地方,敬请原谅!
第三篇:语文教学评课稿
评课是在课堂教学领域内,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运用现场观察的手段,收集课堂教学过程的事实性材料,对能够认识和进行评价判断的教师、学生行为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经常性地开展评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切磋技艺、共同提升。正如有位专家所说:科学的评课可谓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先进教学手段的演示台、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新观念的着力点。因此评课对于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评课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有要领可操作,有一定的原则可引路。
评课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有个性化的创见,需要一种智慧去演绎。评课形式多样,如: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评课稿的撰写当然属于书面评议式,这种形式可以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地咀嚼回味课的全程,冷静地用相关的理论去审视剖析,较从容地做到说理透彻、分析到位。
在正规的教学论文范畴内可能找不到评课稿的概念,但实事求是地说,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的入情入理地剖析难道不是最好的教学论文吗?起码可以避免一线教师充当某些专家的传声器的两难境地。
一、存在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
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呼喊声如海浪拍击,生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日趋浓烈,但在评课时,我们仍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忽略学生通过学习到底发展了没有,发展了多少。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更别说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有幸提到了学生,也只是就表象的热闹与否上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没有从本质上重视学生的学情。久而久之,循环往复,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演绎教案的舞台也就不难理解了。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但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较多地存在只讲形式不讲实效的现象。选择教学形式时对全体学生的训练深度、训练广度、训练的灵活性、层次性等因素都缺乏考虑。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确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拓宽视野、增加信息,为创设间接的教学情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现代教学媒体的滥用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扼杀想象力。但不少教师对现代化的理念把握不很准确、不很全面,尚未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认为运用现代化媒体就是现代化了。在评课时,往往把是否运用媒体作为象征性的指标,贴上媒体标签的就加以充分肯定。
这重形式轻目标还表现在忽视语文学科的本位目标,评课时,较多关注的是语文教学外围上的因素,诸如:氛围、情感、合作,很少涉及到课文的特点体现、重难点落实、语言发展目标的达成。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
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但实践中有些评课往往面面俱到,试想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
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肯定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更有甚者,听了课后,所提的意见,多半是枝节问题:教者板书如何,声音大小适中否,教态优雅,拿教鞭的姿势,图表悬挂的高低等等。总之,触及不到实质问题,难怪有些老师感叹这样的评课没啥意思。所以要尽量根据每一次的听课目的和课型特点,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择其要领重点评述。这样有利于评得入木三分。
4、重宏观理论轻事实联系
我们说教学思想支配教学活动,先进的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规范与优质,落后的教学思想会导致教学活动的紊乱与笨拙。诚然评课时也需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有关理论作为支撑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评价,不能就事论事。但是,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评一堂语文课却很少运用“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等理论来评课,许多语文教学的评课稿几乎看不出是在点评语文课,通篇充斥着“素质教育”、“创新理念”、“双主并重”、“和谐民主”、“人文精神”、“生命学说”等等这些宏观的理论,这样的评课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行”。第二个问题是空谈理论,没有以事论理,很少结合课堂教学现象,这样的评课空洞无物。
二、评课要义
评课时要把所有的课堂行为放在一个关系网(场域)中去通盘考虑,重视课堂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考虑指向教学过程的——媒介指标和指向教学结果的——终极指标。并提醒自己必须理论融入实际,思考三维目标的整合,必须研究学生,关注教学内容是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突明、教育点突现,关注教学过程中是否形成增长点、构建新旧交融点┉┉阐述时必须以效定性,突出科学性;以理析课,突出指导性;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只有实实在在抓住这些最基本要素,才有可能评得到位贴肉、有血有肉,在给人以启迪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下面着重说明三点:
1、紧扣语文学科特点
教学艺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评课艺术也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是不管如何多角度、多切面,评述语文课的立足点始终应该围绕语文课的本体目标。就如跳一曲圆舞曲,不管舞步、舞姿怎样变化,它却应该有一个支撑的圆心。否则再生动、高深的评述也只能给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感。
所以评课时请记住你是语文老师,你评的是语文课。既然是语文课,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观照语文课程总目标,结合语文教改走向,立足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来审视语文课的得失优劣,着眼于“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这三者之水乳交融。这样的评课才能发挥“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之功效。
2、说够优点、说透缺点
听课评课有“临床指导”的性质,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果,应使被评者和评议者共同受到启发。评课的关键是要对被评者和参与评议者有指导意义,只有评价没有指导是消极的评价。因此,评课时要力求把优点说够,把缺点说透。
“把优点说够,把缺点说透”其一是指:注重教师的潜在发展性,不说套话、少说正确的废话,力求紧扣教研主题评出特色,评出个性,避免面面俱到。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执教者,要着重评价所展示的教学个性、可推广的应用价值,对于新教师,不能求全责备,充分发掘其闪光点,激发其内动力,应该满怀热情地在教学理念、教学规律促其思、促其悟。其二是指:对于一堂课的成功经验与典型失误,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从理论上做深刻剖析,从理性上找到根源,从
实践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以理析课,以理导课,以理服人。对于一堂课的教法与学法,要善于归纳总结,补充完善,以便改进指导教学。这样的评课才具有前瞻指导性。其三是指: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诚恳地分析问题,要对教师分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组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等诸方面做一透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特别要具体表达改进建议。尽可能拥有一个“诊——断——治”的过程。
3、倡导反思性自评
一堂课的成败得失,执教者应该有切身体验,任何一堂课都不能缺失执教主体的自我评价,自评的过程就是反思提高的过程。通过自评可以使执教者进行积极的自我反馈、自我鉴别、自我总结、自我调整,十分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定期给每位教师录制教学实况,让教师在真实的过程中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剖析审视,十分有利于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提升。
三、评课的模式
承前说过,评课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一定的规则可依据,存在某些定式,但评课又是一门艺术,所以不能定式化。下面简单谈谈常见的四种模式,以供参考。
1、主题式。顾名思义,就是以某种教学理念为抓手、为线索,去展开评析。这类评课往往纵横捭阖、贯通全课;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2、总分式。阐述一分为二,一般先整体概述,然后优点展开,接着指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这类评课稿最常见。但值得再次提醒的是优缺点的剖析要抓住特色,不能都往“一个箩筐”里装。
3、工艺式。工艺式评课更多的是用于搞教学课题时的前测和后测分析,有时也是诊断性评课的需要。具体操作一般分四步:把教学过程切割分块成环节;摄取教学片段采集某些数据;用理论分析这些量化的数据;提出改进或调整措施。如对某些课进行了师生活动时间比、学生个动与互动时间比(特别注意非语文活动时间)、提问的数量与价值、课堂结构模式和预设生成等作了工艺式评课。也许有一节课凭直觉比较亮,听课现场反响也比较好,但经过这么处理解剖,发现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师生活动时间比为:7:3。
4、流程式。就是根据教学流程有目的地、适时地点评。
第一篇:
《孙权劝学》评课稿
潘三中学:刘从中
语文教学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用到质疑、讨论法,再辅以幻灯片等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目标的确立体现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按照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第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的设计很恰当过渡语的设计自然巧妙“言为心声”
等等
第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先让学生展示预习中搜集到的有关资料,目的是培养他们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归纳并强调重点,强化记忆。
第三、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指导到位,从学生发言情况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每个环节落实到位(一读)读通课文。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所以整堂课贯穿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由读通到读懂再到读出语气语调,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个层面的朗读,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学习;接下来老师指导并范读,起到引领作用。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读)读懂课文。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疏通文意,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再质疑并全班互助解决,最后复述课文,整体感受文意。在这一步有意做了铺垫:告诉学生后面有抢答比赛,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接下来的字词句的反馈练习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
总个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但也有些问题和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读,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问题,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自主的基础上去合作去探究。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深入,学生没能尽情地展示。课堂的随机应变和驾驭能力不强。比如,范读之后,应该让学生再次朗读;疏通文意部分,课堂反馈练习之后,应让学生对着屏幕再次记忆。给学生提出的任务要求不够明确,比如:复述课文这个环节,由于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复述要求,处理的不够灵活、不够深入,显得有些浮于表面。课堂的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第二篇:
昨天第四节课朱万起主任率先采用洋思教学模式进行了一节研讨课,课题是《孙权劝学》。下午第二节课语文教研组对该课进行了评议和研讨。下面是各位老师的发言。
张桂云老师:本节课能做到以学生“学”为主,对知识点能够做到强化记忆,掌握牢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但有前松后紧的感觉,可考虑用几个课时进行,这样可以完成当堂训练。另外考虑人物关系在这里穿插是否恰当?
赵岩老师:听了本节课收获很大,学生活动多,生字词能够落实,方法和思路都很好。但读课文的遍数还是少些,多媒体运用应熟练。小组学习值得借鉴。
沈丽新老师:运用洋思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已经迈出了一大步。提问的方式新颖,每节课及时总结掌握牢固。但有急于求成心理,速度可放慢些,设计内容稍多,用时紧张,落实不很到位。应注意形似字的区分。
赵敏凤老师:补充的课外内容多,课容量大,基础知识教学扎实,课上的实在。
李鑫老师:按小组编号提问学生,值得借鉴和学习。思路清楚,但老师讲的还是多了些,如作者介绍可少讲,前边用时较长。
吴力伟老师:有个别学生读错音没有及时纠正。如果放录音听读效果是否会更好些?
魏巍主任:本节课能够体现“先学后教”,但可考虑分两课时进行效果更好,本节课学习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另外提出可选择性利用课件,尽可能少些。还要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性,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分析要到位。
以上老师畅所欲言,对朱主任的课提出了很中肯的评价。自从最近要求七年级各科教学采用洋思教学模式以来,老师们的观念在慢慢转变。能够意识到了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从关注优秀生到面向全体学生,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就本节课来说,我个人认为还是不错的,虽然有些目标没有完成,存在一些不足,但老师上课时一直在遵循“先学后教,不学不教”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高效的投入到学习中,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老师给予了高度关注,使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的作用。至于所存在的问题,我想在以后不断地探索中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
最后,张校长给出了建议,提出了目标可以再具体些再明确些,避免导学案和多媒体的重复运用。对于历史人物和年代可考虑让学生作为课外补充等等。
另附:洋思语文教学模式文言文教学过程:
一、导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过程:
1、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要求认真对照课文下注释自读课文,试讲课文。
3、三读课文,要求认真自学,在正确翻译课文的基础上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主题与写法。
4、四读课文,表情朗读,背诵课文。
第四篇:语文教学评课稿
《观潮》评课稿
双溪中学 吴丹
《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听了喻丽老师上的这篇课文,受益匪浅。特别是喻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策略,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下面谈几点自己肤浅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首先喻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人们在大堤上等潮来的情景,提出“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
二、读中感悟,感受大潮的气势
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出精彩来,并跟同桌说说自己喜欢读的理由。这就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如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读,并
分组读,一层一层,仿佛大潮就在身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也读的很好,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
三、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学生通过感受到了大潮的气势,老师就问潮水真的像作者描写得那样吗?想不想亲眼看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放录像,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气势的雄伟和壮观。最后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给录象配解说词,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磨课大比武
语文课堂教学磨课大比武
听课反思
马山镇崮头小学 杨芳 5月14日参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磨课大比武的听课活动,受益匪浅,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回顾了这几节课,现在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从低年级就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责无旁贷。孙敏老师在口语交际《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中,力争贯穿口语交际的基本理念,使学生真正得到能力的提高。
1、精心设计交际话题。口语交际的话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奇妙的动物世界》就是隐性话题,如单纯的让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动物,就很容易将口语交际课上成听说课。
2、营造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标,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放下包袱,敢说,乐说。教学中,我尽力以微笑摸头等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以欣赏的眼光、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感受到的是愉悦、轻松。
3、努力实现交际的双向互动,多向互动。口语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交流,这里的生生互动是多向的,不只是两个人之间。最后,各组代表上台展示,教师也参与其中,可谓多向互动。有倾听,有表达,有应对。在“你有来言、我有去语”中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伊老师的设计非常完美。寓言故事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过程中,伊老师指导学生想象农夫当时的心理活动。伊老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语文课堂学习非常需要交流。伊老师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值得我学习。
《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儿童诗。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二是体会诗歌拟人化的写法。在这堂课中,李苗老师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朗读、自悟来感受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这一主题。整节课分成四个部分:导入新课;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品读诗歌,提炼中心;总结诵读。
李苗老师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日落美景,展示“红彤彤的晚霞”,让学生直观感受“红彤彤”的意思。这样,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感情有所升华。课文的最后,李老师还安排了课外阅读和“你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些什么?”是对本课学习的拓展延伸,使“太阳是大家的“这个主题进一步深化,学生结合学习了本课的感想和收获,尽情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李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的课堂激情感染者在座的每位老师和学生。她的诗情画意的引导,熏陶着在座的每一位。听她的课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智慧和深情。教学中王贝贝老师能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边体会课文情境,进而深刻感悟爱迪生的机智表现和优秀品质,同时从读中受到感染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王老师善于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理解人物的感情。教学中王老师的语言引导与鼓励学生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是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了扁鹊三劝蔡桓公治病,而固执的蔡桓公坚信自己没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成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张毅老师的教学设计让我耳目一新,他设计的“共同完成扁鹊专用诊笺”这一环节比较有新意,用这种有趣的方式整体理解课文,体现了病情的逐渐加重,以及相应的治病方法,治疗效果,整篇课文一目了然。在课堂接近尾声的部分,张毅老师出示了一副对联概括了整个故事,并得出防微杜渐的结论,可谓锦上添花。一天的听课让我学到了很多,它激励着我今后的教学,给自己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感谢有这次学习的机会,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学习机会,让我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