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

时间:2019-05-13 15:3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

第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都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它们决定问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三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级自治组织的工作给予指导、帮助,但不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第二章 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

第四条 村民大会是行政村的最高决策形式,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具有本行政村户籍;或者户籍不在但在本行政村有固定住所,并连续居住一年以上者,可称为本村村民。

第五条 召开村民大会,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驻在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村民会议。

第六条 村民大会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大会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相抵触。

第七条 村民大会每年最少应举行一次,所有带有规则性的事项以及其它只要有五十名以上村民认为重要的事项,均应由村民大会决定。

第八条 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每届任期三年,由每个村民组选举一人组成。

村民代表会议首席代表主持村民代表会议。首席代表由村民代表会议代表按姓氏笔画从少到多轮流担任,一次任期为三个月。村民代表会议代表每年可以从村财政获得相当于成年村民年平均收入两个月的补贴。

第九条 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最少举行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应由它决定的事项。

第十条 村民代表会议对村民大会负责。职责是:

(一)及时召集村民大会,必要时也可召集全体村民会;

(二)起草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并在村民大会通过后监督执行;

(三)根据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提名决定对村民委员会委员的任命;

(四)审议村民委员会制定的村发展规划和本届村委会任期目标;

(五)审议、批准村民委员会制定的村预算、决算;

(六)讨论、决定20名以上50名以下村民提出的事项;

(七)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各组长的工作;决定是否向村民委员会成员或组长提出书面表扬或警告;是否向村民大会提出弹劾某村委会成员、组长提案;

(八)执行村民大会授予的其它短期权力。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的行政执行机关,执行村民大会及其常设机关依法决定的事项。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每届任期三年。村民委员会成员每年可以从村财政获得相当于成年村民年平均收入四个月的补贴。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负责设立本村财政,编制本村年度财政预算、进行决算;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国家法规规定的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宣传宪法、法律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的权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和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村民加强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第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

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下列事项,其中涉及财务的事项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接受村民的监督:

(一)本法规定的由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事项的实施情况;

(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

(三)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

(四)水电费的收缴以及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公布内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工作。

第十七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有关部门,对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进行教育、帮助和监督。第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可以与村民代表会议举行联席会议,调整本行政村的村民组,一般每个村民组由靠近居住的约三十户村民组成。然而调整决定只能在下届村民委员会任职时生效。村民组设组长和副组长,组长和副组长由该村民组有选举权的村民民主选举产生。

第四章 选举及罢免事项

第十九条 村民代表会议代表,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村民组长、副组长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以上人员。

村民代表会议代表,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村民组长、副组长每届均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以上人员均可连选连任。

以上人员可以在同一个选举日选举产生。组长、副组长,各组应当选出的村民代表会议代表也可分别在各组选举产生。

第二十条 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正在服刑的人员没有被选举权。

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二十日以前公布。

第二十一条 需要选举产生的人员的选举,由村选举管理委员会主持。村选举管理委员会应在换届选举前两个月成立。村选举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应当是在乡镇政府所派民政助理或其他干部的指导下,由村民代表会议首席代表或将陆续接替首席代表的代表担任副主任,由每个村民小组推举委员一名,然后所有委员和副主任一起选出主任一名。选举管理委员会主任不得竞选村委会主任、副主任。

主任主持选举管理委员会的工作。

第二十二条 乡镇政府根据该村上一届选举经费支出情况对本届村选举补贴一半选举经费,其余由村财政支出。

第二十三条 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二十人联署直接提名村民委员会主任候选人;由相应村民组有选举权的村民十人联署直接提名村民代表会议代表和组长候选人。被提名的人报名参选后,即成为正式候选人;

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随意改变候选人名单。提名和报名情况应当及时公布。

选举应选人员,有选举权的村民的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的相对多数选票,即可当选。

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选举时,设立秘密写票处。

第二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候选人在选举前得指定竞选伙伴,即未来的村委会副主任一名共同参加竞选。当选主任在半个月内向村民代表会议提出村委会其他成员名单,由村民代表会议对每一提名投票批准;对于未被批准者,当选主任应在一周内提出新人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非依法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组长候选人在选举前得指定竞选伙伴,即未来的副组长一名共同参加竞选。

第二十五条 候选人可以接受竞选捐助,但每笔捐助不得超过人民币一千元,并且必须公开每笔捐助的数额和捐助人的姓名、职业。候选人个人竞选资金亦不得超过人民币一千元。

第二十六条 候选人可以以刊登广告、散发材料、讲演等办法进行竞选,但是不得收买选票,不得以威胁、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获得选票。必要时,选举管理委员会应组织候选人与选民的见面会、答问会乃至候选人之间的辩论会。

选举日当天,不得进行竞选。

第二十七条 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人人有权向乡级人民政府及县级公安部门举报,有关机关应当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当选的,经选举管理委员会调查属实并由村民大会确认,可以在村民大会当场宣布其当选无效,并当场或随后组织补选。

第二十八条 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可以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罢免要求应当提出罢免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村民代表会议应当及时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罢免要求。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有选举权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第五章 其它事项

第二十九条 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参加村自治组织,不属于村办的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可以不参加村自治组织。但是,他们都应当遵守有关村规民约。所在地的自治组织讨论和处理同这些单位有关的问题,应当与他们协商解决。

第三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

第三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十二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同时废止。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

2012-3-14 22:17:59 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第四章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第五章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三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有 1 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原则设立。

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村民居住状况、集体土地所有权关系等分设若干村民小组。

第四条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五条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第二章 村民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责

第六条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

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妇女成员,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成员。

对村民委员会成员,根据工作情况,给予适当补贴。

第七条 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不设下属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工作。

第八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 2 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

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

第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男女平等,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

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村民委员会应当教育和引导各民族村民增进团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遵守并组织实施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决议,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热心为村民服务,接受村民监督。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

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 3 以连选连任。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

村民选举委员会由主任和委员组成,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

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退出村民选举委员会或者因其他原因出缺的,按照原推选结果依次递补,也可以另行推选。

第十三条 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村民委员会选举前,应当对下列人员进行登记,列入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

(一)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

(二)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

(三)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

已在户籍所在村或者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第十四条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日的二十日前由村民选举委员会公布。

对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名单有异议的,应当自名单公布之日起五日内向村民选举委员会申诉,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三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公布处理结果。

第十五条 选举村民委员会,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村民提名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

选举村民委员会,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当选人数不足应选名额的,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的,第一次投票未当选的人员得票多的为候选人,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总数的三分之一。

选举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应当当场公布。选举时,应当设立秘密写票处。

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选举期间外出不能参加投票的,可以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村民选举委员会应当公布委托人和受委托人的名单。

具体选举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六条 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被提出罢免的村民委员会成员有权提出申辩意见。

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第十七条 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当选无效。

对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虚报选举票数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举报,由乡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并依法处理。

第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丧失行为能力或者被判处刑罚的,其职务自行终止。

第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出缺,可以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补选。补选程序参照本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办理。补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到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时止。

第二十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自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十日内完成工作移交。工作移交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监督。

第四章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

第二十一条 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

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召集村民会议,应当提前十天通知村民。

第二十二条 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十八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或者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村民会议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法律对召开村民会议及作出决定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召开村民会议,根据需要可以邀请驻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

第二十三条 村民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 6 员的工作;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有权撤销或者变更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

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审议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工作,撤销或者变更村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第二十四条 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

(二)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三)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四)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六)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七)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八)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九)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村民会议可以授权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前款规定的事项。

法律对讨论决定村集体经济组织财产和成员权益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

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 人。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代表应当向其推选户或者村民小组负责,接受村民监督。

第二十六条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第二十七条 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违反前款规定的,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第二十八条 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应当有本村民小组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三分之二以上,或者本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

村民小组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村民小组组长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

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企业和其他财产的经营管理以及公益事项的办理,由村民小组会议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讨论决定,所作决定及实施情况应当及时向本村民小组的村民公布。

第五章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二十九条 村民委员会应当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

第三十条 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

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公布下列事项,接受村民的监督:

(一)本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的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

(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

(三)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补贴补助等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

(四)村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

(五)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前款规定事项中,一般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财务收支情况应当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随时公布。

村民委员会应当保证所公布事项的真实性,并接受村民的查询。

第三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人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依法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三十二条 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 9 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

第三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以及由村民或者村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聘用人员,应当接受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对其履行职责情况的民主评议。民主评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由村务监督机构主持。

村民委员会成员连续两次被评议不称职的,其职务终止。

第三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应当建立村务档案。村务档案包括:选举文件和选票,会议记录,土地发包方案和承包合同,经济合同,集体财务账目,集体资产登记文件,公益设施基本资料,基本建设资料,宅基地使用方案,征地补偿费使用及分配方案等。村务档案应当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第三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包括下列事项:

(一)本村财务收支情况;

(二)本村债权债务情况;

(三)政府拨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

(四)本村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以及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情况;

(五)本村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出让情况,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

(六)本村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

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部门、财 政部门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审计结果应当公布,其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在下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之前公布。

第三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村民委员会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事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需要经费的,由委托部门承担。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公益事业所需的经费,由村民会议通过筹资筹劳解决;经费确有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适当支持。

第三十八条 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但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并遵守有关村规民约。

村民委员会、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与前款规定的单位有关的事项,应当与其协商。

第三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本法的实施,保障村民依法行使自治权利。

第四十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结合 11 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四十一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完)

村 民 自 治 章 程

第一章 总

第一条:为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保证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第二条:本章程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本村实际,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制定。是全体村民的行为规范,无论党员干部一律平等,都必须严格遵守。

本章程由村委会具体负责实施,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大会监督执行。

第二章 村 委 会

第三条:村委会由主任一人,委员二人组成,任期三年,受镇党委、政府指导,村党支部的领导。

第四条:村委会工作职责:

1、组织村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协助镇政府开展各项工作,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3、制定发展规划和计划,促进经济发展,带领村 民致富。

4、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举办各种公益事业开展社会救灾救济,拥军优属活动。

5、大力协助维护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解决好村民反映的问题,促进生产、生活的稳定。结合本村所在规划区的地理位置,抓住机遇,立足长远,根据当前黟县县委、政府对新区规划要求,建议本村尽快配合好县委、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规划,切实有效地对该村乱葬坟地进行规范。本村委会决定成立公墓管理小组,实行村民自治权利。将对村内村外所需在我村葬坟户实行专人管理。统一安排地点,统一收取土地占用费。按上级有关部门规划要求,在过境路外300米以内严禁私自葬坟,自公布之日起执行,有违者责任自负。

6、在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组织村民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第五条:村委会的工作制度

1、村委会成员除参加支部组织学习外,自身还要对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进行自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意识,虚心听取群众意见。

2、实行村务公开,时间不定期。公开内容:村、组财务收支情况;救济、救灾款物发放情况;上级拨款投入水利、交通等资金使用情况等。

3、村干部必须以身做则,廉洁奉公,勤奋工作,不以权谋私,充分发扬民主,涉及村中大事要事要与村民商量,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第六条:充分发挥村民、党员的聪明才智,协助村委会解忧排难。

1、调解工作: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调解民间纠纷,协助政府、公安部门做好司法行政工作。

2、治安工作:发动和依靠村民搞好本村社会治安,签定有效责任书,全面协调政府公安保卫部门做好工作。

3、公共卫生工作:依靠群众,共同努力,做好本村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和环境美化,道路硬化、亮化工程工作。

第三章

村民小组

第七条:村民小组是村委会的下属机构,是实行村民自治的最基层单位,村委会应加强对村民小组的建设。

第八条:本村划为五个村民小组,由本组村民选举产生一名组长,其主要职责:

1、向本组村民宣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2、执行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决定,及时反映本组村民的合理化意见和要求,并做好本组村民的政治思想工作。

3、带领村民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 营,积极完成村委会下达的各项任务。

4、办好本村民组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第四章

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第九条:村民会议由村委会召集本村年满18周岁以上村民过半数参加或三分之二的农户代表参加,每年召开一次。有十分之一以上村民或二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开村民会议。村民会议行使职权:

1、制定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2、听取和审议村委会的工作报告,村财务收支情况报告,评议村委会成员的工作。

3、制定村发展规划和计划。

4、修改和否决村民代表资格,村委会不适当的决议、决定。

第五章村务公开制度

第十条:村委会应根据本村多数代表意见和建议,对村财务、村务加大力度进行监督。采取有效机制措施,并成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五人监督理财小组。

1、督促村委会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各项制度。

2、检查、督促村委会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事项。

3、反映村民合理化建议、意见、督促村委会即使办理。

4、检查、督促村委会村务公开及财务收支情况,协助开展对村集体财务、财产进行审计,并及时公布上墙。

第六章

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

1、此项工作由支部书记组织实施总负责。

2、上级镇党委政府下派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应吸收村委、村民部分代表参加对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

第七章

“一事一议”制度

1、村内兴办公益事业筹资项目和标准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采取“一事一议”专题讨论通过,方可实施。

2、实施项目结果情况,定期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第八章

社会秩序管理

每个村民都要学法、守法,自觉遵守维护法律尊严。各户家长应做到以身作则,教育好子女学法、懂法,增加自身防范意识。遵守道路交通管理,时刻注意交通安全。

1、不打架斗殴,不寻衅闹事。

2、禁止用猎枪捕野生动物。

3、遵守公共秩序,不得妨碍公务人员执行公务。

4、严禁偷盗个人或集体财物,要自觉爱护公共财产,不得损害水利、交通、通讯、广电等公共财务。

5、加强道德修养、讲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和睦相处。

6、学习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做到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严格执行“一上二扎”节育措施,杜绝计划外生育。

第九章

违章处罚

1、情节较轻的由村民小组给予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

2、情节较重的,但未能触犯刑律和治安处罚条例,由治安委员协同村委会给予相应处罚。

3、触犯法律的由司法公安等机关处理。

第十章

本章程如有与上级机关部门新规定有抵触的,按新规定执行。

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村民自治条例

日期:2011-08-18 19:18:20.0

浏览次数:1743 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为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为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制定本条例。

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包括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村民委员会的下属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的本质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治的方式就是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一. 村民会议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七条规定:“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即凡是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本村村民,均为村民会议的当然成员,不需要经过选举和其他认可程序。村民会议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参加的会议,另一种是由每户派代表参加的会议。有全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村民会议方为有效。召开村民会议,除了告知性事项外,对事关本村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时,须经到会人员过半数通过的决定方可有效。二.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政议政,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二是与推选自己的村民联系,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三是会议作出决定后,负责向自己代表的村民传达,动员大家认真执行.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5户至15户推选1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在村民中有较高的威信,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一定的参政议政和决策能力.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相同,可以连选连任。村民代表应当即使征求所代表的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村民代表开会时如实反应。村民代表开会应当由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参加,所做决定应当经全体代表过半熟通过,并不得与村民会议的决议、决定相抵触,方可有效.村民代表会议至少每六个月召开一次.有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提议,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取决于村民会议的授权。凡是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村民代表会议均可以行使。一般情况下,除选举和罢免村委会成员、村委会的撤并调整等一些涉及全体村民利益和长远的、非经常发生的事项外,村民代表会议均可代行村民会议的职权。三.村民委员会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兼任下属委员会的成员.村民委员会按村民居住状况将全村村民设为若干村民小组,小组长由村民小组会议推选.村民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本组村民开展自治活动.村民小组会议由本小组有选举全的村民或者户的代表组成.(一.)

村民委员会的基本任务有:

1.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2.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本村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3.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本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4.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的经营自主权,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合法的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5.依法管理本村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6.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协助有关部门对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进行教育,帮助和监督。

7.组织实施本村建设规划,兴修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指导村民建设住宅。

8.向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并接受评议,执行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和决定。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二)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职责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村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使全体村民知法、懂法、守法,严格依法办事;搞好调查研究,抓好思想教育,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 21 及时调解、处理本村村民的邻里、婚姻、家庭、财产权益等方面的纠纷,防止矛盾激化,促进安定团结。(三)

治安保卫委员会工作职责

教育村民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发动和组织村民做好防火、防盗、防灾等工作;协助政府和公安机关搞好治安联防;监督、检举、揭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遏止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为本村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四)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职责

办理本村的公共卫生事务,协助建立和健全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组织村民搞好环境卫生;对本村村民进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动员组织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灭蝇、灭鼠,绿化、美化居住环境,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加强卫生保健;协助村民委员会制定本村的卫生制度,对村民进行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改革婚丧嫁娶的陋习,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向村民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有关政策,进行晚婚晚育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村民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做好节育对象的思想工作,帮助计划生育对象排忧解难,开展计划生育的民主监督和优生、优育、优教活动。(五)

村民小组主要职责

1.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

2.组织村民小组贯彻执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委员会的决定,完成村民委员会布置的工作任务,协助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3.办好小组的事务,及时反映本组村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4.组织本组村民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并对村级财务、村务及公益事业等工作进行监督,提出建议。四.村民自治组织的内外工作关系

(一)村民委员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活动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支持和保障村民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村民委员会应自觉接受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开展工作。

(二)村民自治组织的内部关系:

村民会议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是决策和执行的关系,是权力委托和受委托的关系。村民会议是村内重大事项的议事决策机构,是村里的最高权力机构,而村民委员会是 23 村民会议决定的执行机构,向村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村民会议的监督。

村民委员会与村民代表会议的关系,在本质上与村民会议的关系是一致的。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会议在特定条件下的补充形式,根据村民会议的授权讨论决定村内的有关事项;村民委员会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并严格执行它所作出的各项决议、决定,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接受其评议和监督。关键词: 承包经营权;林地流转;林权改革

内容提要: 在林权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林权改革的重要内容的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备受关注。本文从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出发,阐述了其流转应当遵循的原则以及流转方式,分析了林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过程中的问题:法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以及市场不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以促进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公允流转。

一、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及原则

(一)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概念

林地承包经营权是指承包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林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也就是依法通过家庭承包或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的林地使用权。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指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按一定程序,通过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有偿或无偿的由一方转让给另一方的行为 [1]。

林地承包经营权可分为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其他方式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主要指对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从事营造林活动,取得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包括以下权利: 依法享有承包林地使用、收益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承包林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补偿的权利;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5条的规定,以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的林地承包 经营权的具体内容由承包方和发包方在签订的承包合同中约定。

(二)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

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事关我国林权改革的一项重大事项。结合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现行法律,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才能保障其流转的公允、合理。

第一、平等自愿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要求流转的双方主体之间在法律上的地位平等,没有高低、从属之分,也不存在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双方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协商一致,达成合意,不得将一方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在进行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时候,各承包方应该平等地行使承包权,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既可以自愿放弃林地承包的权利,又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自由决定流转的方式,不受集体组织或者基层政府意志的干预。

第二、依法有偿原则。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范有秩序地进行流转。在现行条件下,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地承包经营权只有进入市场流通才可增进其价值,只有坚持有偿流转,才可以提高流转主体的积极性,推动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有序流转,促进林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其最大功能。

第三、公平合理原则。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流转的双方主体,应当公正、合理地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公平地承担各自的责任、负担风险,协调双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林地是很多林农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资料,在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过程中要防止农民大量丧失林地,流转后防止农民失业、失房,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流转后的林地不可改变林地的用途,提高林农的抗风险能力,切实做到流转的公平、合理。

二、流转方式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条规定,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林地作为土地的一种,其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当然适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相关规定。依据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我国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主要包括: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继承以及作为出资、合作的条件。

对于现行法规规定的我国土地的流转方式,转包、出租、继承等已经成为公认的流转方式且问题不大,但对于其他流转方式尚存如下疑问:林地转让要以发包人的同意为必要条件吗?抵押可否作为基于家庭承包的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能否存在以家庭承包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的方式呢?基于这些疑问我们将对转让、抵押、入股等流转方式进行探析。

(一)转让

转让是指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其拥有的部分或全部林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 的方式和条件转移给他人的行为 [2]。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受让方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也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农户。根据《物权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应当经发包方同意,转让后,原承包方将丧失对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其与发包方在该林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并进行林权变更登记。那么林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须经发包方的同意是否合理呢?个人认为是不合理的。

《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在立法上明确了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定位。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用益物权,具有物权属性。然而林地承包经营权人仅具有残缺的处分权能,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1条的规定,林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必须经发包方的同意,这与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是相抵触的。对作为出让方的承包人的非必要限制,对承包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此外,发包人的同意标准也是难以界定的,如此一来,岂不给发包方滥用权力提供机会。林地承包经营权的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不可避免地具有人身性和行政色彩。因此,建议取消转让须经发包方的同意。

(二)抵押

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是指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不转移林地占有的前提下,将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权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处分该林地承包经营权并由处分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的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林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才能抵押。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基于家庭承包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就不能以抵押的方式流转?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林业由集体统一经营,林农作为集体成员的组成部分参与林业生产,林农的收入由集体统一决定,不具有自行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林农完全束缚在林地上,不能根据比较利益或机会成本的原则来安排自己的劳动时间或流动到更适合的就业领域 [3]。然而在现行条件下,特别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过分限制林农的选择的自由,有失发展的本质。抵押是进行融资的一种重要手段,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允许其抵押具有物尽其用、兼顾抵押人利益、确保债权实现的功能。林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流转方式,恰恰满足了林农择业资金短缺的需求,为林农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满足了一些林农希望继续独立经营林地的现实需要,赋予了林农更多的选择自由权,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当前,我国林权改革起步较早的地方,如福建、江西等,已经存在着很多基于家庭承包而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用于抵押的情形,而且还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满足各方利益。这种现象的存在恰恰是对现有法律规定的一种挑战,允许家庭承包的林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国家有必要将其纳入法律规定,做到有法可依。

(三)入股

根据《物权法》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的规定,我国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入股形式组织在一起,从事农业生产,收益按股分红,是具有合作生产性质的流转形式;二是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林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股东依其所持股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4]。那么,可否存在以家庭承包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的形式呢?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28条的规定,股东以非货币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移转。作为非货币出资的一种,以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公司自然也要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移转手续。农民将林地承包经营权人股公司,便意味着农民丧失了其林地承包经营权,成为公司可以占有、支配和收益的财产权利。而且,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为了保障公司法人财产权的独立性,法律不允许股东、发起人在公司成立后随意地抽逃出资。这样一来,农民要是退出公司,只能通过转让股份或者要求公司回购其股份,但公司回购股份往往有严格的限制和约束条件。可见,农民以林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就意味着将永久地失去自己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公司就能够未经任何人同意的情况下处分林地承包经营权,这与《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精神是相悖的。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1条的规定,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符合如下几个条件:(1)转让人要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人来源;(2)经发包方同意;(3)受让方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而公司一旦取得林地承包经营权,便无须经过相对方的同意,可自由处分其财产。因此,在以家庭承包取得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农民将其入股公司是不符合现行法律规范的。

三、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范围的集体林权改革才刚刚起步,由于历史、现实、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林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中存在着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有:法律规定不健全、流转管理不规范、流转市场不完善等。

(一)法律规定不健全

当前,我国缺乏一部专门规范林地流转的法律、法规,现行规范林地流转的法律主要是《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等。然而这些法律规定并非完全一致,有些规定并不科学、合理,有些法律制定久远,一些条款已经明显阻碍了当今快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性法规的作用相对有限,很多地方的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陷入无章可循的状态。以《物权法》、《土地管理法》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大多以耕地为范本设计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而林地的商品性、林木生长的周期长、林业的生态目标,都决定了集体林业发展需要不同于耕地、农作物与农业的法律制度 [5]。如林地有生态林、商品林之分;林木的生长期限较一般的农作物要长;《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规定林地的承包期限为30-70年,明显长于耕地的、草地的承包期限;林地的承包需要发放林权证等。

因此,我们现阶段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规范林地流转的法律--《林地流转管理条例》,各地方制定相应的法规,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明确规定流转的条件、程序、方式等内容,规范流转行为,切实保证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有法可依,确保流转的有序、顺利进行,促进林权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不规范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一套规范的林地流转管理体制,在流转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在流转程序、手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一些地方林地承包经营合同不规范:不少农户采用“口头协议”方式,私下进行自发性流转,未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林地流转一旦进入市场,纠纷隐患不少 [6]。有些合同条款不规范甚至不合理,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不清,明显侵害了承包人的利益。林地承包合同丧失了其本应该发挥的作用。

第二、目前各地还没有建立相应的林地流转管理机构、经济仲裁机构等,流转后没有及时登记备案,林地权属变更登记滞后;缺乏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服务机构,政府干预过多,林地流转价格由政府一手操办,缺乏合理的评估依据,流转价格明显不合理。

第三、政府自身定位错误,为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过分强调林地的集体所有权属性,直接充当林地流转的主体,忽视林农的利益,进行强制性流转,将流转的资金直接收归村集体,作为增加村收入的途径,严重损害了林农的利益。实践运作中,林地流转所得的收益分配缺乏透明度 [7]。

针对上述林地流转过程中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我们应当对症下药:

第一、加强林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合同制度,在流转过程中严格运用合同,规范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确定争议解决方式。

第二、建立科学的流转评估制度。完善以森林资源资产产权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流转行为,保障森林资源的保值升值,维护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尽快在各地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统一培训各级人员,设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专业资格,并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纳入国家资产评估专业资格序列,设定具体考试科目。简化评估程序,降低评估成本,确定合理的流转价格。

第三、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在流转过程中的干预,对流转过程给与必要的引导及信息供给。建立要素市场,充分尊重流转主体的自由权利,逐步将林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从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

(三)市场不完善

明晰产权是林权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林农,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经营主体,其在市场上的地位与其本应该拥有的地位不相称。由于我国林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低,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市场信息明显不对称:林地市场信号虚假、垄断现象严重,林农作为承包经营者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导致交易成本过高。在农户 和公司间林权流转中,农民权利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与损害。主要表现在合同订立中公司方利用其经济实力或获得地方政府协助或与村干部“合谋”签定期限长、价格低、权利多责任少的合同 [8]。

目前,林地流转的一级市场比较完善。所谓的林地流转一级市场,通常是指通过承包、拍卖、招标等方式使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取得林地的使用权。但二级市场还未健全,导致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再流转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林地流转中介服务市场化体系处于起步阶段,中介机构匮乏,即使一些地方有中介机构,但真正按照市场程序进行林地流转的并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林地流转的地区性、封闭性强,损害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中意的出让者,影响了林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9]。

上述情况,很大程度上是由计划经济所导致的。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必须要消除计划经济的影响,减少政府干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不断健全林地流转的二级市场,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林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要实现林地流转中介服务的市场化,大力培育林地流转的中介组织,合理规划林地流转,收集发布林地供求信息、进行项目推介、规范林地流转程序、指导办理林地流转手续、协调处理各方关系、搞好林地流转的服务,促进林地流转的合理、公允,真正实现林权改革的目标。

第三篇: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2005年9月23日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2005年9月23日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05年第9号公布

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应当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展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第三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督促和检查法律、法规的执行,切实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四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条

上级国家机关所作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应当充分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60日内给予答复。

第六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制订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优先安排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和扶持。

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和进行建设,应当充分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照顾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第七条

上级财政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其他方式,充分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服务支出成本差异,逐步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种专项资金的分配,应当向民族自治地方倾斜。

上级财政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保证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正常运转、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基础教育正常经费支出。

坚持和完善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优惠政策,依照国家规范的省级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落实到县。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财政应当设立并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民族工作经费,资金规模随着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对民族自治地方依法上报的税收减免申请,属于权限范围内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批准。

上级财政对民族自治地方共享收入增量部分属于地方的收入,应当及时全额向民族自治地方转移支付。对因国家政策调整造成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部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转移支付方式给予补助。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自治地方作为招商引资和对口帮扶协作的重点,组织、协调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和企业事业单位与民族自治地方开展结对协作和对口帮扶,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和个人到民族自治地方投资,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交流协作和对口帮扶。

鼓励民族自治地方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对外贸易。支持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个人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实施援助项目。

第十一条

鼓励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法设立地方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合作组织。

鼓励金融机构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第十二条

鼓励、支持和引导民族自治地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他领域的建设和国有、集体企业改制。

上级国家机关安排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民族自治地方的中小企业予以倾斜。

第十三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扶持民族贸易、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和传统手工业品生产,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投资、金融、税收和财政政策方面给予照顾。

第十四条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国家安排在民族自治地方的交通、能源、水利、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项目,根据国家规定,需要民族自治地方承担配套资金的,适当降低配套资金的比例;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和财政困难县确实无力负担的,免除配套资金,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属于地方事务的,按照中央和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建设资金负担比例全额安排。

第十五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交通行政部门应当加大投入,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优惠措施,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采取合资合作、股份制和贷款修路等多种方式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加强对民族自治地方公路的养护和管理,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公路的畅通。

第十六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法律规定和国家统一规划,优先合理开发本地矿产资源。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在安排使用时,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投入,并优先考虑原产地的民族自治地方。

在民族自治地方建设的重点项目缴纳的耕地开垦费,优先安排用于该民族自治地方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其他项目缴纳的耕地开垦费,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留给民族自治地方依法用于开垦新的耕地,实行占补平衡。

在民族自治地方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留给地方政府的部分,原则上通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予以返还。

第十七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从资金、技术、物资、信息及流通服务等方面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优先支持发展畜牧养殖业和林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上级国家机关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农村劳动力的适用技术培训和劳务输出,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第十八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优先安排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和防治污染等工程建设项目。

上级国家机关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等措施,对为国家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给予合理补偿。

上级国家机关对从民族自治地方征收的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等,应当通过林业建设项目安排给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林业。

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内的人工商品林,应当合理安排采伐指标给林木所有者或者经营者进行人工抚育间伐;对因执行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而减少的收入,建立补偿机制,给予补偿。

第十九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水能资源,防治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帮助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在民族自治地方征收的水资源补偿费在安排使用时,优先用于民族自治地方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扶贫资金和项目安排上对民族自治地方倾斜。重点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乡村以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和茅草房危房改造、生态移民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扶贫开发。

第二十一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将民族自治地方的旅游业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产业。民族自治地方的旅游资源实行属地管理,旅游景区实行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分离。

上级国家机关鼓励、支持和引导民族自治地方采取多种形式,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

第二十二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重视和加强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镇)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对民族自治地方城镇建设的项目,优先列入计划,优先审批,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

编制民族自治地方的城镇规划,应当注意保持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鼓励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保护和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街区和建筑。

第二十三条

上级国家机关鼓励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民族工业用品贸易中心和物资集散中心,促进民族自治地方商品和物资的流通。

第二十四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制定防灾救灾应急预案,强化灾害的预防和紧急救助措施,安排防灾救灾经费应当向民族自治地方倾斜。

第二十五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加大投入,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教育事业。地方财政应当安排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

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自治地方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对民族自治地方义务教育投入应当高于一般地区,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义务教育给予重点支持,并逐步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支持和帮助在民族自治地方举办寄宿制、半寄宿制民族中小学及在普通中学开设民族班;采取各种措施资助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特别是贫困女生完成学业。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对民族自治地方举办双语教学的学校或者班级给予扶持帮助,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队伍。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支持和帮助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

第二十六条

支持和帮助符合国家办学条件的民族自治地方举办本科或者专科院校,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在民族自治地方依法办学,发展民办教育。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培养、培训各类师资;对到民族自治地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给予优惠待遇。

第二十七条

对报考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少数民族考生,在录取时应当给予适当加分照顾;对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和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考生予以特殊照顾。

省内各大专院校应当开设民族班、民族预科班,专门或者定向招收少数民族学生。

对少数民族大中专困难学生实行救助制度。

第二十八条

上级国家机关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重点扶持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第二十九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安排专项资金,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文物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鼓励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民族文化村寨博物馆的保护和建设;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文学艺术、手工制作等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抢救、征集、搜集、整理、研究、保护和开发民族民间文化珍品、文献、典籍和实物。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第三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扶持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技知识,开展科技交流和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和扶持民办科技产业发展。

第三十一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加大对民族医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大开发投入,加强民族医药的科学研究,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产业。

第三十二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支持,建立并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强民族自治地方的妇幼保健工作;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传染病、地方病。

第三十三条

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优先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并从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给予扶持。

第三十四条

上级国家机关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健康、文明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体育交流和协作。

省人民政府定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第三十五条

上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中应当合理配备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在省直机关培养和配备少数民族厅级干部。重视培养和配备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应当依法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民族领导干部,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配备领导干部时,可以划出相应的名额和岗位,定向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民族自治地方录用、聘用国家工作人员时,对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予以照顾,具体办法由录用、聘用主管部门规定。

各级民族行政部门应当协助组织、人事部门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工作。

第三十六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干部的培训力度。

上级国家机关指导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人才开发规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培养使用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各级各类人才。

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人才到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创业,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优惠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到边远、高寒等条件比较艰苦的民族自治地方工作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人才的家属和子女,在就业、就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第三十七条

上级国家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

第三十八条

上级国家机关调整或者变更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及地名,应当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民族代表人士充分协商,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批准。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开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各项活动,并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四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举办的州庆、县庆活动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第四十一条

对违反国家财政制度、财务制度,挪用、克扣、截留用于民族自治地方经费的,责令限期归还,并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国家机关违反本规定,不依法履行职责,由其上级国家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本规定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所称“上级国家机关”、“上级人民政府”、“上级财政”中的“上级”是指省及辖有自治县的市、州、地级。

第四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2007年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情况的报告

2007年贯彻执行•国务院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情况的报告 青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二〇〇八年一月)

根据•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第30条“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检查,每年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的规定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民委关于对贯彻执行†国务院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的意见‣(青政办„2006‟123号)精神,我们对省政府所属27个部门和西宁、海东、海北、黄南等四个辖有自治县的州(地、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履行上级人民政府帮扶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的职责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执行•若干规定‣的主要做法和成绩

2007年是我省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奋斗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有关地区和部门按照•若干规定‣和青政办„2006‟123号文件分解的职责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责任务,有力推动了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制定更加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的发展规划。

根据•若干规定‣第5条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省有关部门充分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在制定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时,主动征求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工作部门的意见建议,制定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特点和需要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省民委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与我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的基础上编制了•青海省贯彻落实†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实施意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和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省发改委、省民委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贾庆林主席对我省藏区发展的重要批示精神,研究分析我省藏区的现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制定了促进我省藏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建议。一是编制了•青海省藏区重点发展规划‣,包括城镇基础建设和藏区基层政权建设等六大方面,总投资21.25亿元,34个县级规划框架也基本完成。二是配合国家有关部委来我省调研支持藏区发展问题,提出加快我省藏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并汇成•青海省藏区综合研究报告‣和•支持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表‣。三是为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经济和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有关部门认真听取自治地方和民族工作部门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编制了一批专项建设规划。

(二)充分考虑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服务支出成本差异,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省财政厅认真落实职责任务,充分考虑民族自治地方在取暖、教育、医疗、离退休安置、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国家安全等公务服务方面支出成本高于其他地区的客观现实,提高计算一般性转移支付系数,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自治地方国家机关、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事关民生和社会发展经费的正常支出,缩小与其他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差距,逐步实现公平发展。2007年,省对6个自治州的补助资金总额达到64亿元,比2006年增长32%,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10.6亿元,增加2.6亿元,增长33%。同时,安排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提高少数民族工作经费,2008年在部门预算中将少数民族工作经费由20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增长50%。

(三)加大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省政府各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向中央及国家各部委反映我省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困难,争取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带动作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着力解决群众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问题。省发展改革委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领导和司局专题汇报,安排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6亿元,实施了一批藏区城镇道路、桥梁、供水、乡镇政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基层政权建设项目。省交通厅制定了•藏区公路建设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交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推进公路交通建设,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建设投资52.6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39%;积极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玉树、果洛地区修建便民桥360座和数十条约300公里的通往天葬台的公路,受到群众的广泛称赞。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等部门加大民族地区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用电问题,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解决农牧民生活用能。支持民族地区水利建设,安排项目133个,投入资金17626万元,解决了20.98万人、127.29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各有关部门在加大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时,按照•若干规定‣第7条精神,减少或免除了自治地方的配套资金比例。

(四)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

省经委、省国土资源厅、省农牧厅等部门认真贯彻•若干规定‣,根据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矿产资源、农畜产品和野生生物资源相对丰富,但基础条件和生态承受能力较差、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实际,按照省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帮扶力度,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省农牧厅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提高种养业效益,推动了农牧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省国土资源厅加强民族地区地质找矿工作,重点安排一批有色金属、贵金属、煤等优势矿产项目,满足和推动当地矿业生产的需要;加大民族自治地方资源开发力度,新批准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26个,促进了当地税收增加、就业渠道拓宽和相关产业发展;在矿产资源补偿费安排使用和采矿权价款分成上,加大向民族自治地方倾斜,返还经费大多高于征收额度;争取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民族自治地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省经委坚持特色经济发展战略,协助自治地方做好工业建设项目的筹划、申报、立项审批及资金补助等工作,截止2007年10月,用于自治地方工业建设项目支持资金近3300万元,涉及98个项目。省经委、省商务厅、省地税局、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等部门认真落实民贸、民品生产企业优惠政策,在税收、信贷、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大力扶持藏毯业的发展,加快高原农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扩大民族地区的对外贸易。这些帮扶措施和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有力推动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五)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事业发展。

省教育厅通过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两基”攻坚计划,通过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规范“双语”教学等措施,使民族自治地方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省卫生厅依托项目,为农牧民健康办实事,在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干预、卫生对口帮扶、发展民族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对民族自治地方采取优先扶持措施,改善民族地区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健康水平。省文化厅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建立了国家、省、州(地)、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通过举办民族文化旅游节、加强文化技能技艺培训等措施,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推动农牧民文化增收。省广电局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民族语文、民族古籍工作也取得新进展。

(六)推动民族自治地方扶贫开发。

省有关部门继续做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异地扶贫开发和社会帮扶等工作,加快民族自治地方贫困人口脱贫。省扶贫办整合资金23125万元,在民族自治地方的230个贫困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4.03万户、18.58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筹资324.46万元,实现了转移培训贫困劳动力4337人目标。下达扶贫贴息贷款计划6500万元,加强民族自治地方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投入1458万元在9个民族县实施异地扶贫工程和小型调庄移民项目,搬迁安置贫困人口650户、6060人。省发展改革委、省民委、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部门认真实施•青海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撒拉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2006—2010年)‣,重点安排好群众受益面广的建设项目,完成中央专项投资3667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318.86万元,分别占规划投资总额的40.74%和46.12%,建设速度快于•专项建设规划‣的同期要求,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一年来,省政府有关部门和辖有自治县的州(地、市)人民政府进一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青发„2005‟15号),对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利用法规和政策优势,积极主动的争取资金、政策,想方设法地解决制约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较好地履行了上级国家机关的职责,推动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由于我省民族自治地方自然环境艰苦,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成本相对较高,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仍然困难重重。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问题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工作重点难点都在民族自治地方,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必须要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扶持。但由于我省省级财政困难,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大,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高,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履行上级人民政府帮扶职责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建议省政府各有关部门以落实•若干规定‣为依据,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向中央、国家有关部委反映我省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困难和问题,请求给予更多的特殊照顾和支持,不断提高上级国家机关对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的关注、关怀和支持力度。特别是省有关部门要根据•若干规定‣第8条第3款“国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贡献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合理补偿”的规定,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反映,争取国家将青海作为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省份,尽快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我省藏区的财力补助。

——1993年11月22日在湖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次会议上

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 袁仲由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报告我省1992至1993年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的情况,请予审议。

我省是全国8个既有自治州,又有自治县的省份之一。全省共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1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96%,居全国第11位。我省民族自治地方“一州两县”(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总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6。

两年来,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的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下,我省在进一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绩。

一、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

省委、省政府多次听取民族工作汇报,强调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的精神,把应由地方行使的权利交给自治地方,支持自治地方用好、用活、用足自治权。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关广富同志主持省常委会议,听取了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汇报,并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行了研究。1992年3月,省委、省政府责成省民委等部门就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现场指导。7月14日至16日,省委、省政府在武昌召开了全省民族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关广富作了题为《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为实现我省各民族共同繁荣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他代表省委、省政府提出来了九条措施,并要求民委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情况每年进行一次检查。1992年,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汉章带领省民委、省财政厅、省法制办到民族地区检查《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的落实情况。民族自治地方10县市也普遍开展了民族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检查工作。恩施自治州、宜昌市分别于1992年、1993年开展了对民族方面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的执法检查。为了加快我省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入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地区改革和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省委、省政府于1993年5月17日召开了研究恩施州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主要问题和建州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专门会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广富、贾志杰和副省长陈水文、苏晓云以及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决定财政拨款500万元专款用于州庆活动(包括目前尚未竣工的建设项目)。5月25日,关广富同志亲自率领调查组深入恩施自治州8县市调查研究,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广富关于恩施自治州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9月3日,省政府为了落实省委意见,召集省直34个厅局负责人会议,专门研究我省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的工作。10月,省委组织部、统战部和省民委召开了全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省委副书记钟书樵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讨论了我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八年规划。

二、民族法制建设逐步配套完善

为了保证《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的贯彻实施,根据国务院国发(1991)70号文件精神,在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的督促下,我省今年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在省教委等9个部门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的具体办法的基础上,今年省计委、财政厅、卫生厅、广播电视厅和乡镇企业局等部门的具体办法也将陆续出台。此外,省政府今年下发了《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加强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供应工作意见>的通知》。省政府的这些重大举措,必将促进《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的贯彻实施,必将推动我省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上级国家机关的领导和帮助下,我省民族自治地方一州两县都先后制定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今年7月,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合作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条例》。9月,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了《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乡村公路条例》。这些实施细则或办法以及单行条例的不断出台,使我省民族法制建设逐步配套完善。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步伐加快

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的重点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两年来,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加强扶贫工作,实施“温饱工程”。省计委、省财政厅、省民委今年共为民族地区安排温饱基金830万元,省农行元至9月发放农业贷款3700万元,省建行截止今年8月发放贷款3500万元。此外,我省还利用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援助款1210万美元,2.5亿日元,在恩施、利川、宣恩、咸丰、来凤等6个县市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施的建设。

二是帮助民族地区上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的4个计划外烟厂(长阳、咸丰、恩施、巴东)纳入了国家计划;咸丰朝阳寺电站、五峰锁金山电站、利川长顺电站等一批重点工程已开工兴建;许多坪机场是省委、省政府扶持恩施自治州的交通重点工程,为保证庆10周年通航,省委、省政府今年又解决缺口资金366万元;恩施市的小尿素改造项目,经省经委多次努力,今年已正式列入国家小尿素改造计划,并争取到国家贴息贷款3700万元。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省交通厅91至92年对民族自治地方共安排以工代赈资金1398万元。到去年年底,恩施自治州公路达8154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公路达620公里。现在恩施公路网已基本形成,全州755个区辖乡有740个通了公路,410个乡通了客班车,分别占乡总数的98%和55%。同时抓了民族地区10县市的客运站的建设。截止93年8月底,除巴东客动站未竣工外,其余9县(市)

二、三级站全部投入营运,还帮助建了10个乡镇客运站。为解决恩施至武汉的长话出口难,省邮电管理局于去年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恩施至宜昌的数字微波。在恩施市、巴东县已实现程控化的基础上,94年底之前其余各县市将全部实现程控化。

四是认真落实各项民族经济政策。根据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规定,我省每年对民族自治地方10县(市)落实财政三照顾(机动金、预备费、民族补助款)1447万元,民贸三照顾(自有资金、利润留成、价格补贴)520.5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270万元,1993年新增发展资金750万元,温饱基金440万元,民族补助款220万元,民族自治地方干部生活补贴393万元。

五是发展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省商业厅贷款75万元用于长阳、恩施、巴东三个县的商场建设。省供销社贴息贷款166万元,先后在鹤峰走马、利川长顺等乡镇建商场、商店7个。省农行发放贷款1846万元兴建农贸、工业批发市场6个。省工行先后发放商办技改贷款和商业网点贷款2260万元,支持民族地区建设了一批商办工业和商业网点。今年,省民委还对民族企业贷款近700万元发展生产,省经委安排民族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贷款80万元。

四、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等项事业有了发展

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现有小学4500所,学生48.52万人;普通中学415所,农业职业中学47所,共有学生13.48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总数的64.4%。为解决高寒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子女读书难,民族自治地方兴办了72所寄宿半寄宿制的民族中小学,试办了高山少数民族降线班21个,民族初中9个,还举办了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班。今年省里落实民族教育专款170万元,省计委对湖北民族学院作了重点安排。这些投资将进一步改善民族教育、文化的条件。

民族文化艺术也得到发展。在1992年昆明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我省恩施自治州歌舞团聚参赛的《大山之歌》节目深受好评,并应邀赴深圳表演;在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比赛中,我省5名选手进入复赛,2名进入决赛,分别获三等奖和优秀歌舞奖;在今年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会上,长阳南曲《昭君别乡》获创作、演出两个一等奖;在全国少数民族学讲普通话大赛中,《大山的呼唤》获“楚雄杯”优秀表演奖,小品《请家教》获“楚雄杯”优秀节目奖。

五、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壮大,民族团结日益增强

目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少数民族干部已占干部总数的51.67%。在专业技术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50.9%,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分别占同级职称的49.7%和51.1%。两年来,我省民族自治地方普遍进行了民族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并以各种形式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今年,我省来凤县水电公司团委和4名少数民族青年被团中央和国家民委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3名少数民族厂长(经理)也被国家民委授予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光荣称号。通过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两年来,我省在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在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待我们继续去探索、研究、解决。一是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一系列民族照顾政策和法律法规,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落实难度很大,需要重新研究,重新调整、修改。二是民族问题的特殊性,还有待于各级党政领导进一步加深认识。用山区政策代替民族政策,用某一部门政策包容民族政策的问题时有发生,使得党的民族政策往往被忽视,民族政策、法律、法规难以落到实处。三是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现象时有发生。

九十年代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这个目标,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在新形势下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认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民族地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一方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另一方面要注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研究《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贯彻实施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推进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工作中,我们既要按价值规律和竞争机制办事,又要注意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既要促进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又要不断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巩固和完善。

二、加强配套法制建设,保障经济文化发展

从民族地区来讲,一州两县自治条例颁布后,政府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本部门的实施细则或办法,以利自治条例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要抓紧制定各种单行条例,以自治法规的形式,保障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民族特点和地方实际,发展本地经济文化事业。从省直各部门来讲,要尽快制定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我们在完善民族法规体系的同时,还要自觉地接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建立比较健全的监督机制,每年对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有重点地检查督促,并采取得力措施,以保证民族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1)理顺思路,进一步明确开放开发的发展目标。要认真贯彻全省第三次山区工作会议精神,在稳定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以脱贫致富为目标,进行有重点、有步骤、高起点、大规模的系统开发,力争在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为此,要紧紧抓住三峡工程建设和清江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川鄂湘黔四省边界贸易的条件,加大开放开发的力度,力争到本世纪末把鄂西南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以矿产、建材、重化为主的工业基地,全省最大的林果特基地,具有长江清江特色的旅游风景区,把恩施建成全国先进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2)在基础设施和骨干项目建设上,要充分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点增加投入,给予倾斜。要围绕三峡工程和清江开发,多为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骨干项目。对水电站、林产品加工、建材、玉石工艺品、磷化工以及高效经济林建设、卷烟工业以及交通、流通等,都要优先立项,重点扶持。要尽快打通几条省际间经济断头路,改善县际间交通干线建设。重点扶持边缘城镇,建设边贸市场、综合市场和批发市场。

(3)进一步落实财政三照顾和民贸三照顾政策。落实财政三照顾,民族地区反映有两点不符合规定:一是计算三照顾的基数没有按规定予以调整,而是以83年为基数;二是计算预备费时,未以州为单位按照全州支出总额的4%计算,而是把州辖县市与州直区别对待。对民贸三照顾政策,民族自治地方要求解决让利放权问题,“适宜民族自治地方经营管理的企业,立即下放给民族自治地方经营管理”。另外要解决民贸企业的自有资金和价格补贴问题,重点解决主要工业品和农副产品运费差价补贴问题。

四、继续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要从我省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教育,重点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中高级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要努力改善结构,充实专业技术干部和经济管理干部;要大胆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尤其是民族地区县市、乡(镇)两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拔和领导班子的建设。在注意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选拔在民族地区工作汉族干部,各民族干部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树立“两个离不开”的思想。

五、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

当前,要重点扶持办好一批寄宿制、半寄宿制的民族中学,解决少数民族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和特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为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培养一批实用技术人才。明年第二届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咸丰举行。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都要大力支持,办好这届民运会。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近几年来,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的贯彻实施工作是非常关心的,多次听取了我们的汇报,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每年,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都对这一工作进行部署和检查,今天常委会又专门听取我们的汇报,我们十分感谢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民族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尽管我省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若干规定》的任务还很重,还有很多困难,但我们决心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下,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工作,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法规的优势,为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努力工作。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五篇: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情况汇报(模版)

×××县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情况汇报

县人民政府

(2005年6月25日)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1年来,我县抓住国家扶持、西部开发、大湘西开发等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民族政策、民族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政治、民族经济、民族文化,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巩固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目标。

一、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县GDp10.48亿元,增长23.5%,是1984年1.24亿元的8.45倍。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36亿元、5.72亿元、2.4亿元,分别是1984年的3倍、33.2倍、8.3倍。全年财税收入1.607亿元,增长70.92%,是1984年184万元的87.3倍。在全国县域经济提升速度最快的100个县市中名列第27位。今年1-5月,全县GDp5.24亿元,比增17.8%,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0.81亿元、3.32亿元、1.11亿元,分别增长4%、26.4%、12.2%,完成财税收入1.37亿元,比增215.2%。

二是产业开发成效显著。200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6亿元,增长3.7%,粮食总产量81368吨,增长0.42%,农民人均产粮351.6公斤。培育农业产业开发大户201户,其中种植大户70户、养殖大户120户、加工营销大户11户,烤烟、水果、蔬菜、养殖、桤木等农村支柱产业逐步壮大。全县规模以上企业35家,实现产值17.42亿元,比增65.9%;增加值5.2亿元,比增87.8%;销售产值17.19亿元,比增62.8%。其中矿业产值16.07亿元,增长66.8%;完成增加值47342万元,增长47.77%;完成销售收入15.07亿元,增长47.1%;实现税收1.05亿元,增长47.13%。三次产业结构由1984年的62.73:13.9:23.37调整为2004的22.52:54.58:22.9。

三是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1984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以上,其中200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7亿元,比增27.8%,县城老街改造、城区综合宽带网络、城区电子监控网络、110千伏输变电、花民公路、佳民至望城连接线路面硬化等重点工程竣工;××、××等乡镇街道实施提质改造建设。紫竹园大市场、商贸大厦、城关集贸市场、220千伏输变电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古苗河风景区纳入省级风景名胜区。

四是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56元,增长5.4%,是1984年247元的5.8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2元,增长9%;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1246元,增长1.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完成补偿25681人次、345.68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和因病返贫问题。全面免征农业税449万元,农民人均减负19.4元,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减负十佳县”称号。民族教育投入加大,改革稳步推进,质量明显提高,一批品学兼优的民族学生进入国内外大中专院校深造,边城高级中学在全州捐资建校中规模最大,“双语双文四步转换”教学方式受到国家民委和国家教委表彰。成功承办州十运会,在历届全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屡获佳绩,先后向省州输送优秀体育苗子20多人,2003年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先进县”称号。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团结奋进精神,大力开展民族团结示范乡镇村活动,建立边区联谊制度,保持和巩固了全县安全团结的政治局面,涌现了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受国家表彰的先进个人3人,省州表彰的先进个人27人。

我县的主要作法:一是领导重视。多年来,我县历届县级主要领导都十分重视、关心和支持民族事务工作,始终把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紧抓实抓好。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民族事务部门过问和听取民族事务工作汇报,经常深入民族贫困地区调查和了解民族事务工作情况,经常带队赴黔渝鄂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联谊活动,并形成了分管政法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县人大民侨委、县政府办、县政协民宗委、县民族事务局、县司法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门班子,全面负责《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落实工作,为抓好民族事务工作提供了保证。

二是加强宣传。先后下发《关于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宣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通知》、《关于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等文件,大力开展《民族区域自治法》宣传教育活动。以县委党校为阵地,将《民族区域自治法》纳入各类干部培训班的教学内容,使全县参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学习培训的干部达90%以上。每年确定一个民族法规政策宣传活动月,采取苗歌、山歌、苗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县各集镇墟场巡回演唱,并编发宣传民族区域自治法规条例的新编苗歌、山歌小册子各5000册,在7个重点农村集镇进行宣传发放。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先后在《中华民族报》、《民族论坛》办专刊,在县电视台开辟专栏,宣传我县改革开放

20年来民族事务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三是用好民族政策。1984年以来,我县一直把用好民族政策作为民族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渠道,并积极采取措施上争外引,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2001年以来,我县共向上争取并到位各类资金19155万元,其中各类扶贫开发资金9765万元,中扶贷款资金7290万元,省州部门对口扶贫资金2100万元,为我县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特别是通过积极争取,我县民族工艺美术厂、民贸一局、民贸二局、新华书店、等企业和单位戴上了民族贸易企业或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的帽子,企业每年可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资金70万元以上。

四是深入调查研究。近年来,我县组织专门的写作班子和调研人员,开展民族调研12次,收集整理了全县105个贫困村的详细数据和资料,写出了《××县1994年以来落实民族优惠政策的情况综述》、《××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县农村民族经济及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县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民族民间工艺饮食状况调查报告》、《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民族贫困地区推进工业化的思考》等一系列调研文章,为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和《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实施以来,我县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特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集中所有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实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农村贫困人口逐渐减少。2000年,全县共有贫困村130个,贫困村占整个行政村总数的43.33%,是全国贫困村比例的二倍多;贫困人口9.1万人,遍布全县21个乡镇,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3.87%,是全国低收入贫困人口比例的三倍;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116元。到2004年,全县低收入贫困人口已减少到7.79万人,下降了4.87%;贫困村减少到94个,下降1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456元,比2000年增长30.47%,农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二是贫困村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到2004年底,全县已累计开发干果面积12万亩,开发水果面积2.9万亩,累计开发桤木林21.7万亩,种植烤烟1.46万亩,培育种养大户190户,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01以来,我县先后解决70个村的通村公路、89个村的通电、广播和有线电视,210个村开通了程控电话,使全县农村的通电、通播、通视、通水、通邮率达到100%,全县通村公路里程1800公里,连通297个村,通村率99%。新修学校教学楼8栋,新修农村卫生院大楼5栋,275个村建有村级卫生室,较好地解决了农村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建成老寨村文化表演楼1栋,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我们的主要作法:一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2001至2004年,全县累计投入各项扶贫资金17055万元用于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其中财扶4229万元,以工代赈4816万元,民族发展资金720万元,中扶贷款资金7290万元,年递增幅度15%以上。二是积极争取对口帮扶。近年来,我县通过努力,除衡阳市一如既往地对我县开展对口帮扶以外,长沙矿冶研究院、省民委、省农业厅、团省委、省农业银行、州委办、州公安局、州民政局等20多个部门也先后深入我县20多个贫困村开展对口扶贫,累计完成对口扶贫资金投入2100多万元。三是积极探索异地移民开发新路。结合蔬菜产业建设,从1999年6月开始,选择偏远山区具有一定文化、勤劳肯干的12户农民来到县高科技大棚蔬菜基地示范园边学习边生产,掌握必备的栽培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目前,这12户农民每个劳动力月均收入能达到600元,一户2个劳动力年均收入能达到1.5万元以上,实现了稳定脱贫。四是搞好扶贫项目管理。强化扶贫开发项目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将重大扶贫开发项目纳入各乡镇、各县直有关单位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明确责任主体和奖惩办法,确保各扶贫项目如期完成。同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的通知》、《××县少数民族三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资金审批程序,严格票据审核,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管理责任制,扶贫项目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终身负责。如2001至2005年,我县共申请到位各项民族发展资金807万元,其中民族专项资金600万元,民族三项经费207万元。我们通过加强项目及资金管理,确保了专款专用。在民族三项经费中,共安排42万元帮助840名贫困群众解决了住院补助,安排65万元资助5000多名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安排65万元开展民族文化体育活动10次、民族调研活动12次,安排35万元走访和慰问特困企业下岗职工、农村贫困群众715人。在民族专项经费中,共安排250万元用于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20个,安排2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结构调整项目30个,安排150万元用于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建设。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1至2004年,全县共完成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612.466万元,实施各类基础实施建设工程项目183个。为确保工程质量,堵塞资金管理漏洞,我们坚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专人专帐管理、封闭运行的原则,对50万元以上的工程都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技术负责制、项目终身负责制,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交通项目完成投资5505.466万元,实施项

目81个。其中新建和改造村级公路75公里;改造路基28.2公里,硬化路面14公里;,拉通3级路面4.2公里;城南龟形大桥投资100万元。已完工的公路项目共解决75个村525个组5.2万人的行路运输难问题。二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840万元,实施项目27个。其中面上农村小型水利投资590万元,实施项目25个,完成渠道防渗和新开灌溉支渠30公里;5痤小二型病险水库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完成投资100万元;茶峒板栗支渠工程完成投资150万元,架设倒虹吸管90米,完成渠道防渗和新开灌溉支渠8700米。为附近30个村新增灌面0.8万亩,改善灌面1.6万亩。三是人畜饮水工程完成投资213万元,实施项目33个,共架设各种管道48公里,修建大小水池20个,解决了33个村、231个组、4620户、2.74万人、1.4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四是片区综合治理完成投资587万元,实施治理项目42个,治理河道、码头、水毁恢复、草场植被绿化150平方公里。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县级财政实力有限,资金配套难。由于民族贫困地区的财政大多属于吃饭财政,保工资、保运转尚且十分吃力,根本拿不出多余的资金来配套项目建设。而目前上级要求县里配套的项目资金较多、比例较大,县级财政无力承担。如2001至2004年,省州计委以工代赈办下达我县各类扶贫资金5686万元,要求县级财政配套870万元,占投资总额的15.3%,是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69万元的5.14倍,特别是上级财政征对县级财政采取的抵扣还帐政策,使应该归上级财政拿出的投资最后也落在了县级财政,导致某些民族优惠政策在下面执行难,一些项目不能按原计划进行实施,也达不到原计划要求。建议上级部门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县级财政配套资金比例,减轻县级财政支出压力。

2、项目及资金下达迟缓,当年任务完成难。历年的扶贫项目资金大多数都在9、10月份才陆续到位,造成当年下达的项目当年无法实施。如果来年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必会导致项目资金缺口,影响项目的正常实施,造成项目超支。建议上级下达项目资金计划时适当提前时间,以利项目如期完工,也便于县级应对市场价格波动,节约项目资金。

3、民族贫困地区涉农企业做大做强难。由于民族贫困地区涉农企业实力较弱,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产品市场竞争力底下,因此从金融部门获得的资金支持十分有限,虽经多年经因营也发展壮大。如2004年我县规模以上涉农企业仅2家,销售收入不足2000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总量不足2%。而涉农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在带动农民致富、调优产业结构、壮大农村经济等方面也就缺乏带动力。建议建立民族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扶持民族贫困地区涉农企业做大做强。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情况汇报

    ×××县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情况汇报县人民政府(2005年6月25日)《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1年来,我县抓住国家扶持、西部开发、大湘西开发等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民族地......

    普法教育考试《民族区域自治法》练习题

    普法教育考试《民族区域自治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 )原则。 A民主集中制; B国务院直接领导; C完全自治......

    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情况的汇报

    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情况的汇报各位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根据会议要求,现将中卫城区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情况的报告

    文章标题: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情况的报告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党和国家坚持和......

    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情况的汇报

    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情况的汇报 各位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根据会议要求,现将中卫城区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报告(含五篇)

    向省人大检查组的汇报材料 四、恩施州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情况 恩施州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同时也是湖北省唯一的自治州,本届政府一直把贯彻好国家和省的各项涉及民族......

    七五普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考试题及答案

    七五普法学习活动-《民族区域自治法》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 )原则。 A民主集中制; B国务院直接领导; C完......

    教育局学习、宣传、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情况汇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多年来,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