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方法学名著导读论文
认真对待权力
——读《认真对待权利 》有感
《认真对待权利》一书写作于20世纪60至70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在此期间,种族歧视、越南战争、公民不服从等问题成为美国政治的核心。围绕着什么是法律,法律的目的是什么,谁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遵守法律,在没有成文法依据、也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法官如何审判案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德沃金发表了自己的主张。
德沃金尖锐地批判了美国法律传统中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提出:政府必须平等地尊重和关心个人权利,不得为了社会福利或者社会利益牺牲人权。他在《认真对待权利》中论述的关于个人权利的法律与道德理论使他成为本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美国的法律制度具有自我矫正的机制,可以做到法律和政治、法律和道德的一致,不必经过其他剧烈形式的社会变革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他认为权利是法律的道德权威所在,是人们对法律有信心的理由。权利“可以防止政府和政治官员将制定、实施和运用法律用于自私或者不正当的目的”,或者在这样的情况不幸出现时,能够阻止法律对权利侵害的仍然是权利。本书中文版出版以来的十年,是中国的权利理论和权利保护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十年,成为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对话是如此必要,没有这种对话和交流,我们就无法理解他人的思维,也无法从“他山之石”得到启发。德沃金写道:“西方的很多人能够理解并且学习孔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学习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的观点。许多中国人也从西方人如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思想和观点中获得重要启示,想一想友谊和婚姻中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的作用,它跨越了多少文化差异。”本书的观点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讨论和接受也说明了这一点。
德沃金就曾在《认真对待权利》中要求政府认真对待每一个人的权利,简单地说是因为道德,但这主要不是对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而是对政府提出的道德要求,政府应当合乎道德,亦即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在此,权利的提出主要不是为了限制个人行为的,而是为了约束政府行为的。德沃金从一个法学家的观点认为,权利构成了法律的道德基础,他的一个精辟警句是:“如果政府不能认真对待权利,它也就不会认真对待法”。在德沃金看来,这种对政府行为的道德要求的要义是平等,亦即政府必须平等地关怀和尊重所有人。所谓“平等关怀“,也就是把人们作为会受挫折、会有失败和痛苦的人们来同等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所谓“平等尊重”,也就是把人们作为能理智地、自主地制定和履行他们的生活计划的人们来同等地尊重和关照他们的意志和意愿。因而前者较侧重于社会经济利益的公正分配,而后者较侧重于政治和思想言论自由等基本权利的保障。或者说,前者主要是指经济权利,指对于起码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条件的权利,而后者则主要是指政治权利。
德沃金是在与“功利”对立的意义上使用“权利”一词的,但他又指出权利与功利之间的明显对立仅仅是表面上的,权利的观念和总福利的观念同样根源于一个更基本的价值,而且,它们可以在这一根本价值、根本观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这一根本观念就是平等。这种统一表现为:在正常情况下可以以一般利益作为政治决定的正当理由,但在特殊情况下又把个人权利作为不理会一般利益、超越这种正当理由的一张王牌。
在疑难和有争议的案件中,法官是否总是遵循规则?或者他们有时自己制定新的规则,并以追溯既往的方式加以运用?实证主义者仅仅承认“由与其内容无关但是与制定或形成这些规则的系统或方法有关的检验标准,加以确认和区别”的规则承认为法律。德沃金道,无论是法律实证分析法学还是现实主义法学,都忽视了法官判决的正当理由问题。德沃金认为“正当理由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不仅影响司法权力可以延伸多远,而且影响个人遵守法官制定法的政治与道德义务的程度。它也影响一个有争议的观点可能受到的挑战的基础。”在这里,德沃金实际上是从人民对司法权力的预期以及法官角色的预期中提出了正当裁判问题。紧接着,德沃金进一步指出,正当裁判问题实际上是和司法责任问题相联系的。“如果说在疑难案件中,一个法官应该遵循已有的规定的说法是有道理的,那么,法律上的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在疑难案件中法官只能制定新的规则,那么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如果法官在实证主义意义上的法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拥有自由裁量权,那么法官直到“未来的案件创造一新的规则之前,不存在法律上的义务。”而如果法官在判决中不受法律约束,那么我们事后也就无法追究法官滥用这种自由裁量权法律上的责任。这种法官不受法律制约的观点,是和法治直接抵触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实证分析法学的第一个要点即法律的概念理论(仅仅承认“由与其内容无关但是与制定或形成这些规则的系统或方法有关的检验标准,加以确认和区别”的规则承认为法律)提出了批评,而指出了法律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规则,也包括原则。
德沃金认为“在一个表面上是语言学的问题的深处存在着道德原则问题”对不同“法律”概念的理解进行选择“对于法律责任的分析有着极大的影响。”德沃金认为,事实上,法律原则在法律上也是一直存在的。在第二章分析亨宁森案件的时候,德沃金说了这么一段话,说明了法律原则事实一直存在于法律概念之中以及这种存在的重要意义:“假设在亨宁森案件中,法官对汽车制造商对他们的用户负有特别责任的原则未作任何考虑,或者,未能考虑法院力求保护那些在交易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们的原则,而是仅仅援引合同自由的原则作出对被告有利的判决。那么,他的批评者决不会满足于指出他没有考虑别的法官有时注意考虑的事情,大多数批评者们会说,采取这些原则的措施是他的责任,原告人有权要求他这么做。”通过把法律原则重新引进法律的概念里,德沃金否定了实证分析法学的第二个观点,即在疑难案件中,对具体案件没有明确的规则可以适用的时候,法官存在强势意义上的自由裁量权。因此,法官就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法官在裁量的时候就是在履行他的法律义务,考虑那些他应该考虑的原则。因此,实证分析法学的第三个要点也遭到了德沃金的否定。
总体上看,德沃金的权利理论融合了人们对于秩序的追求和对于正义的向往,颇为有效地解释了当代美国法律的权威问题和发展问题。原则要素的存在为个人主张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通过由原则构成的严密的网,即使在疑难案件中法官也可以发现先在的权利;这是法律的宗旨,也是法律能够获得权威和尊崇的原因。政府必须平等地关心和尊重它的人民,这是文明社会的前提,它提供了用以评判现有政治法律制度的标准,即保障权利原则,使人们得以抵御政府权力、批评现存政治制度和法律实践,并为其发展、更替提供建设性意见。
更笼统地讲,德沃金所言的原则指的是在制定某些规则时所依据的一种抽象标准或理由:它说明一项政治决定之所以是合理的,并不是因为其促进了或保护了某些集体目标,而是因为其尊重了或维护了某些个人权利。在这种意义上,原则就蕴含在过去的一切成文法和先例中,存在于整个法制传统中。
而如今众所周知,受教育权是人的一项基本人权,是人生存、发展与完善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条件。无论是世界人权宣言和国际人权公约,还是我国宪法和法律,都对受教育权这一基本人权作了明确规定。从世界人权公约与我国宪法与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第一,受教育权是人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第二,权利平等与成绩面前机会均等是受教育权的核心,高等教育应当根据成绩而不是职业、家庭出身、地区等因素向全社会平等开放。权利不平等与机会不均等现象,不仅背离了世界人权公约的人权精神,也违背了我国宪法与法律的基本原则,准确地说是一种严重违宪与违法行为。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从制度上根本消灭了人人不平等的起源,经济上以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人民当家作主,都使不平等的根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人权利面前、法律面前平等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赖以维系的根本准则。相同的人相同的对待、类似的情况类似地处理,既是社会主义的法治原则,又是社会主义的正义要求。在今天,如果谁还平等着但却差别着甚或歧视着,就是对平等这一根本准则的最大破坏。只有认识到人人在根本上是平等的,才能奋起反对对人一切的差别与不平等的制度或现象。仅仅由于出身与出生地即籍贯不同而导致分数比值的差别,实际上就为受高等教育的人在权利平等的原则前提下人为地又划上了一条不可逾越的权利不平等的分界线,这样所谓的“权利平等”最终会因籍贯和出身的不同而走向更大的不平等,这大概出乎所有善良的人的愿望。英国历史学家梅因在其名著《古代法》中曾把人类社会的进步运动归纳为“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主体身份不同,权利享有的量即不同,这是封建专制社会的典型特征。如果我们至今还缠绕于身份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比传统社会进步了多少呢?也许我们有我们的国情、省情、县情,抑或还有乡(镇)情、村情乃至家情,但无论如何,都不应成为权利不平等的新的起源,成为权利不平等甚至歧视的借口。
即便有差别、有不平等,那也是权利平等原则的例外或有益补充,即这种不平等必须遵循着罗尔斯所说的社会正义原则:机会均等应向那些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倾斜而不是相反。只有对处于最不利地位者给予更大的关注与照顾,才能使人们趋于平等。这种措施被描述为“鼓励行动”。实际上这种做法遍及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每个角落。我国法律和制度对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等权利的特殊保护,就是基于一种“不平等”的保护,其目的在于使他们的权利不致因事实上的不平等而陷入更大的不平等的事实之中,所以这种“不平等”事实上反而是对真正平等的追求。然而我们目前各省市区在高考录取中存在着的考试分值不平等的现象却恰是一种价值颠倒,越是发达地区的考生、越是处于有利地位的考生,反而越是受到社会的照顾与优惠,从而致使事实上不平等的现象愈趋不平等、不公正。大家知道,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地区在经济条件、师资力量、仪器设备、教育理念与教育投资等硬软环境方面都普遍存在着落后局面,与发达的地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地区的考生的受教育权事实上已经处于极不对等的竞争劣势地位,因此,法律和制度在被平等地实施着的同时可能就包含着不平等,那么在类似情况类似处理并不足以保证实质的社会正义时,就应当向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实行政策及措施倾斜,从而实现或体现社会真正的平等与公正。然而遗憾的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着的“权利平等但差别”现象,非但没有使他们享受到优惠待遇或同等待遇,反而使他们陷入了事实上本来就不平等的更加不对等的境地。这样,在导致贫富两极分化日渐扩大的同时,使这种高等教育的两极分化亦愈趋严重,远远驶离了权利平等这一基本社会价值的航标。
权利平等即法律平等是法治的基石。权利不平等不但破坏了社会公正原则,而且也破坏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权利不平等即意味着权利歧视,法治原则要求的是权利主体的普遍性,而权利的普遍性一旦被破坏,法治大厦即会坍塌。所以,不平等是法治的死敌,只有平等地适用法律和平等地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获得权利救济。
权利,人们为之向往与追求的东西;法律,人们为之信仰与尊重的东西;无论怎样,人们都应认真对待它们。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为权利也就是为法律而斗争。这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第二篇:西方名著导读(定稿)
西方名著导读(网络公选课)、《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谁的著作(2.0分)
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孟德斯鸠D .拉托维尔2、奥古斯丁是什么时候的人物(2.0 分)
A .古希腊B .古罗马前期C .古罗马中期 D .古罗马后期3、世界上哪一个地方率先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2.0 分)A .东亚B .北非C .北美洲D .西欧 4、英国经验主义的开山是(2.0 分)
A .休谟B .洛克C .培根 D .亚里士多德、人民是最高裁判官,如果政府违背了社会契约,人民就有权反抗。是谁的观点。(2.0 分)
A .卢梭 B .休谟C .洛克D .列宁、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最后被处死时喊的是(2.0 分)A .和平B .人权C .勇敢 D .自由、《独立宣言》是哪个国家在1776年制定通过的(2.0 分)A .法国B .英国C .美国 D .刚果、小说《新爱洛伊丝》的作者是(2.0 分)A .伏尔泰B .傅里叶C .卢梭 D .基尔克郭尔、《爱弥儿》的作者是(2.0 分)
A .康德B .黑格尔C .卢梭 D .伏尔泰、谁认为最坏的政府也好过无政府(2.0 分)A .卢梭B .霍布斯C .伏尔泰D .洛克11、功利主义的现代鼻祖
是(2.0 分)A .洛克B .卢梭C .边沁 D .休谟、不属于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是(2.0 分)
A .纯粹理性批判B .实践理性批判C .判断力批判D .形而上学批判、世上最早的民主制度是在哪个国家出现的?(2.0 分)A .巴比伦B .希腊 C .中国D .印度、好奇出智慧是谁提出的?(2.0 分)
A .亚里士多德 B .泰勒斯C .苏格拉底D .柏拉图15、“助产术”是谁提出的?(2.0 分)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D .康德、哪位伟人写的《苏格拉底之死》?(2.0 分)A .苏格拉底B .亚里士多德C .密尔D .柏拉图、哪个不属于柏拉图的著作?(2.0 分)
A .《治国篇》B .《理想国》C .《忏悔录》 D .《苏格拉底的申辩》、“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是谁提出的?(2.0 分)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D .奥古斯丁、哪个不是基督教的传统道德?(2.0 分)A .谦卑B .同情
C .勇猛D .仁爱、笛卡尔的怀疑论是为了达到什么?(2.0 分)A .自由B .公平C .真理 D .民主、“自由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哪部著作?(2.0 分)A .《人类
理解论》B .《论宽容》C .《政府论》D .《论自由》、17至18世纪哪个国家是整个欧洲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中心地带?(2.0 分)
A .希腊B .美国C .英国 D .法国、哪个不是孟德斯鸠的著作?(2.0 分)
A .《论法的精神》B .《罗马盛衰原因论》C .《波斯人信札》
D .《论自由》、哪个不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2.0 分)A .伏尔泰B .卢梭C .孟德斯鸠 D .笛卡尔25、“人类在过去一百年里面所创造的财富,比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全部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得多。”是在哪部作品中出现的?(2.0 分)
A .《对英格兰政治制度考察》B .《永久和平论》C .《共产党宣言》D .《政治自由主义》、人权观念就是在什么时代是一个高度的普遍化了的观念?(2.0 分)
A .封建时代B .文艺复兴时代 C .启蒙时代 D .古希腊时代27、“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谁说的?(2.0 分)A .莫扎特 B .卢梭 C .黑格尔D .孟德斯鸠28、在西方现代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对文明的价值,正面提出怀疑的是哪部作品?(2.0 分)
A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B .《论科学与艺术》C .《政
治自由主义》D .《忏悔录》、在康德看来什么应该是一种绝对命令?(2.0 分)
A .自由B .道德 C .仁爱D .同情、《新工具》是谁的著作(2.0 分)
A .休谟B .洛克C .培根 D .亚里士多德 判断题(40分)1、轴心时代指的大概是在公元前五世纪。(2.0 分)是否、苏格拉底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老师。(2.0 分)是否、勾股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2.0 分)是否4、基督教会在中世纪后期已经变得非常腐败。(2.0 分)是否 5、三位重要的社会学的奠基人是马克思、涂尔干与韦伯。(2.0 分)是否、《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是法国的宣言(2.0 分)是否、霍布斯认为通过契约,人们把全部权利交给国家。(2.0 分)是否、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文化的中心地带。(2.0 分)是否9、孟德斯鸠在《对英格兰政治制度考察》中谈到三权分立。(2.0 分)是否、启蒙时代也被称之为理性时代。(2.0 分)是否、“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 高指导之下”出自《独立宣言》(2.0 分)是否、功利主义认为快乐痛苦这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的法
则。(2.0 分)是否、《理想国》中谈论的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以及关于人类理想的共同体生活的构想。(2.0 分)是否、“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是韦伯的观点。(2.0 分)是否、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2.0 分)是否、“人民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是人民并不总是能够看清幸福,人民绝对不会被腐蚀,但人民却往往会受欺骗,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但是为指导着公意的判断并不永远都是明智的。”是康德的观点。(2.0 分)是否、密尔认为每个个体之间的平等,才能够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2 分)是否、“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提出来的。(2.0 分)是否、柏拉图认为整个世界是和谐的,把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尽可能的数学化,这是古希腊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思想之源。(2.0 分)是否、对历史的理解不会有主观因素的介入。(2.0 分)是否
1、小论文一(100.0分)
题目要求:请在本课程所介绍的西方名著中选择一本阅读,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论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读后感。
第三篇:法学名著导读
一、试评柏拉图《法律篇》的主要内容和地位。P15
主要内容:
1、立法的最大目的是和平与善意。
2、立法者的首要素质是权力比例意识
3、婚姻继承法的原则是国家利益至上
4、刑法的基本特征是神的利益优于人的利益
地位:
二、试评亚里斯多德《政治学》中的法治理论。
1、法律和国家的关系。两者目的都是为了善德,他们又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正义。国家是最高的社团,法律是正义的具体表现。法律的好坏是以正义作为划分标准的,人们服从城邦制定的法律,也就是实现了正义。
2,法律和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中小奴隶主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既是最好的又是稳定的。中庸。划分国家政体有两个标志:一是最高治权的执行者人数是多少,二是最高治权的执行者实行统治的目的。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共和政体—平民政体。正宗政体——变态政体。
3、法治和人治。它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崇尚法治的人物之一,他主张实行法治。
(一)法治的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二)多数人的考虑要比少数人考虑周到。正确得多。其次,法律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
(三)立法。应注意国境的大小和境内居民两个因素,邻邦关系,财产限额和各个家庭子女人数。法律必须变革,但变革要慎重。立法中特别要重视教育。
4、法律定义。法律具有正义性;法律具有普遍性;法律具有平等性;法律具有稳定性与灵活性;法律具有权威性。亚里士多德发表了著名的《政治学》,从而把政治学从古代哲学和伦理学中独立出来。古代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创立了第二学园。政体构成三要素思想,既国家的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
三、试述亚里斯多德《政治学》中的政治理论。P30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国家产生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国家产生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城邦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城邦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1 .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划分政体的标准。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又有变态政体三种,它们是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政体。.政体三要素。亚里士多德还指出,一切政体都包含有三个要素,即议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审判(司法)部分。各个要素的组织如不同,也会导致政体的不同。只有当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时,相应的政体才是良好的。.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认为,三种变态的政体都是不良的政体,对任何社会都不适宜。至于三种正宗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要视社会实际情况来决定。他认为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己经过时,唯有他所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宜于实行。因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分为极富、极贫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三部分。中产阶级占居城邦公民大多数,可以调和贫富两极的对方,稳定战邦的政治。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实质是想建立以中等奴隶主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以挽救城邦制度的危机。.政体变革思想。亚里士多德还对政体的变革做了分析。他认为变革有两种;一是以较好的新法代替旧法。他认为,成文法不应一成不变,但变革要慎重,如轻率的变革必然消灭民众守法的习性。二是政体的变革,即由于治理不当引起政体的变革,由内讧诉之武力,演化为革命,革命使现行政体变革或是政权由另一个党派控制。
(三)亚里士多德的治国原则思想.必须实行法治。.主张公民轮番为政。.城邦的建立要选择优良的地理位置。.城邦的人口和疆域应大小适应。
四、简述西塞罗《论法律》中关于自然法特性的论述。P47
自然法的本质就是理性,将自然法置于“最高的法”的地位。西塞罗所说的理性是神与人共享的财产,因为人的理性渊源于神的理性。而他所说的神、上帝、和自然都是同义词,故理性法就是自然法。他将自然法与理性法联系起来,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人是由神创造的,神明赋予人以理性。正义以自然为依据,没有自然,便不可能有任何正义。“我们出生是为了正义,法不是以人们的意见为
基础而是以自然为基础。”“自然创造了我们,是为了让我们互相共同分配和享受法”自然是区分人的德性好坏、美丑的标准和依据。
五、简述托马斯阿奎那对法的分类。P80
阿奎那继承并发挥了奥古斯丁的法的分类理论,将法分为四种类型:(1)永恒法:上帝对宇宙秩序的合理安排,指导整个宇宙的规范,是上帝对创造物的合理领导;(2)自然法:是永恒法对人类的关系,是永恒法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是人类社会的法;(3)神法:基督教圣经,包括新旧约全书,是自然法和人法的补充,禁止各项罪恶的安排,是用来指导人类精神生活的;(4)人法:人定法,国家制定的法令,人法从属于自然法。
六、试比较洛克和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P94、P112
洛克是议会主权论的代表,在自然法和契约论中寻求灵感,认为国家从契约中产生,契约的订立者构成社会任然拥有对国家主权的最后决定权。这是因为契约订立者交出去的权利不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为了有效的保护这三种权利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并提出了政府解体和革命是思想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主张分权制衡的君主立宪,国王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七、简述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篇章结构。P110
全书中译本共分上下两册,六卷,三十一章。主要内容可概括为:①法律的定义、法律和政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和它们各自的原则(1至10章)。②政治自由和分权学说,英国范例(11至13章)。③地理与政治关系的学说及各种推论(14至19章)。④工业、商业人口、宗教等问题(20至25章)。⑤罗马和法国法律的变革、关于封建法律学说(27至28章,30至31章)。⑥一般性结论(26和29章)。
八、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P128
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他指出,政府应该排除多数人(指统治阶级)意愿的影响,捍卫自由、平等和公正。
卢梭的政治哲学中最主要的原则是政治不应与道德分离。当一个国家不能以德服人,它就不能正常地发挥本身的功能,也不能建立对个人的权威。第二个重要的原则是自由,捍卫自由是国家建立的目的之一。这也是法国大革命由政治革命而社会革命,再由社会革命而道德革命,规模和程度远超英美的一个渊源
九、写一篇关于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读后感。见附录、P140
十、试述《联邦党人文集》中关于司法权的论述。P174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第78和79篇里,对司法独立作过精彩的论述,他区分了司法独立的两个运行目标,并解释了忠于职守条款和酬金条款怎样实现这些目标。首先,他将司法独立视为一种组织上的独立,能抵御国会和总统的侵犯,从而保有对两政治部门的制约作用,他在为法官终身任职辩护时指出:“如从法院应被视为限权宪法限制立法机关越权保障出发,司法人员职位固定的理由即甚充足,因除此而外,并无任何其他规定更能使法官得以保持其独立性,而法官的独立实为其执行上述艰巨任务必须具备的条件。”在捍卫酬金条款时,他又指出:“最有助于维护法官独立者,除使法官职务固定外,莫过于使其薪俸固定。……对某人的生活有控制权,等于对其意志有控制权。在任何置司法人员的财源于立法机关的不时施舍之下的制度中,司法权与立法权的分立将永远无从实现”。其次,汉密尔顿又称司法独立为法官裁决个案时抵御多数人及其他外部干预的缓冲器,这时,司法独立更多的是充任了维护司法公正的作用,“坚定、一贯尊重宪法所授之权与人权乃司法所必具的品质,绝非临时任命的司法人员所能具备。短期任职的法官,不论如何任命或由谁任命,均将在一些方面使其独立精神受到影响。
十一、试述梅因对自然法理论的批判。P254
他并不否认历史上存在过自然法,但他认为古代人并不具备令人生存的环境。可是自然法却把过去和现在混淆起来了,自然法理论是今人强加在古人身上的一种偏见,它具有先验性和反历史倾向。他深入研究了“自然状态”、“自然法”等说法,断定这些说法都是“教条”和“幻想”。他清算了自然法理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他指出,这些理论不但使注意力离开了可以发现真理的唯一出发处,并且当他们一度接受和相信了以后,就有可能使法律学以后各个阶段都受到其最真实和最大的影响,因而也就模糊了真理。假设和传播这种自然法理论都是极其有害的,他在法国已造成了“无政府混论状态”。
十二、试评述梅因关于进步社会法律演进的公式。P258
从身份到契约这一公式虽然有种种不足,但它准确地把握了19世纪以前人类社会演进的本质规律和特点,阐明了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家族、集体或等级束缚下解放出来,过度到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进步意义。因此在指出梅因学说的历史局限性的同时,也应当肯定其学说对法律发展及法学史的巨大贡献。
第四篇:西方名著导读
西方名著导读(网络公选课)1、《苏格拉底的申辩》是谁的著作(2.0分)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孟德斯鸠 D .拉托维尔 2、奥古斯丁是什么时候的人物(2.0 分)A .古希腊 B .古罗马前期 C .古罗马中期 D .古罗马后期 3、世界上哪一个地方率先从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2.0 分)A .东亚 B .北非 C .北美洲 D .西欧 4、英国经验主义的开山是(2.0 分)A .休谟 B .洛克C .培根 D .亚里士多德、人民是最高裁判官,如果政府违背了社会契约,人民就有权反抗。是谁的观点。(2.0 分)A .卢梭 B .休谟 C .洛克 D .列宁、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最后被处死时喊的是(2.0 分)A .和平B .人权 C .勇敢 D .自由、《独立宣言》是哪个国家在1776年制定通过的(2.0 分)A .法国 B .英国C .美国 D .刚果、小说《新爱洛伊丝》的作者是(2.0 分)A .伏尔泰 B .傅里叶C .卢梭 D .基尔克郭尔 9、《爱弥儿》的作者是(2.0 分)A .康德 B .黑格尔C .卢梭 D .伏尔泰、谁认为最坏的政府也好过无政府(2.0 分)A .卢梭B .霍布斯 C .伏尔泰 D .洛克11、功利主义的现代鼻祖是(2.0 分)A .洛克 B .卢梭C .边沁 D .休谟 12、不属于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是(2.0 分)A .纯粹理性批判 B .实践理性批判 C .判断力批判D .形而上学批判、世上最早的民主制度是在哪个国家出现的?(2.0 分)A .巴比伦B .希腊 C .中国 D .印度 14、好奇出智慧是谁提出的?(2.0 分)A .亚里士多德 B .泰勒斯 C .苏格拉底 D .柏拉图 15、“助产术”是谁提出的?(2.0 分)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 D .康德
16、哪位伟人写的《苏格拉底之死》?(2.0 分)A .苏格拉底 B .亚里士多德 C .密尔 D .柏拉图 17、哪个不属于柏拉图的著作?(2.0 分)A .《治国篇》 B .《理想国》 C .《忏悔录》 D .《苏格拉底的申辩》、“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是谁提出的?(2.0 分)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苏格拉底 D .奥古斯丁
19、哪个不是基督教的传统道德?(2.0 分)A .谦卑 B .同情C .勇猛 D .仁爱
20、笛卡尔的怀疑论是为了达到什么?(2.0 分)A .自由 B .公平C .真理 D .民主、“自由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哪部著作?(2.0 分)A .《人类理解论》 B .《论宽容》 C .《政府论》 D .《论自由》 22、17至18世纪哪个国家是整个欧洲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中心地带?(2.0 分)A .希腊 B .美国 C .英国 D .法国 23、哪个不是孟德斯鸠的著作?(2.0 分)A .《论法的精神》 B .《罗马盛衰原因论》 C .《波斯人信札》D .《论自由》、哪个不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2.0 分)A .伏尔泰 B .卢梭 C .孟德斯鸠 D .笛卡尔 25、“人类在过去一百年里面所创造的财富,比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的全部的财富的总和还要多得多。”是在哪部作品中出现的?(2.0 分)A .《对英格兰政治制度考察》 B .《永久和平论》C .《共产党宣言》 D .《政治自由主义》、人权观念就是在什么时代是一个高度的普遍化了的观念?(2.0 分)A .封建时代 B .文艺复兴时代 C .启蒙时代 D .古希腊时代 27、“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是谁说的?(2.0 分)A .莫扎特 B .卢梭 C .黑格尔 D .孟德斯鸠 28、在西方现代的思想史上,第一次对文明的价值,正面提出怀疑的是哪部作品?(2.0 分)A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B .《论科学与艺术》C .《政治自由主义》 D .《忏悔录》、在康德看来什么应该是一种绝对命令?(2.0 分)A .自由B .道德 C .仁爱 D .同情 30、《新工具》是谁的著作(2.0 分)A .休谟 B .洛克C .培根 D .亚里士多德 判断题(40分)1、轴心时代指的大概是在公元前五世纪。(2.0 分)是否 2、苏格拉底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老师。(2.0 分)是否、勾股定理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2.0 分)是否 4、基督教会在中世纪后期已经变得非常腐败。(2.0 分)是否 5、三位重要的社会学的奠基人是马克思、涂尔干与韦伯。(2.0 分)是否、《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是法国的宣言(2.0 分)是否 7、霍布斯认为通过契约,人们把全部权利交给国家。(2.0 分)是否、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文化的中心地带。(2.0 分)是否 9、孟德斯鸠在《对英格兰政治制度考察》中谈到三权分立。(2.0 分)是否、启蒙时代也被称之为理性时代。(2.0 分)是否、“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 高指导之下”出自《独立宣言》(2.0 分)是否、功利主义认为快乐痛苦这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最基本的法则。(2.0 分)是否、《理想国》中谈论的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以及关于人类理想的共同体生活的构想。(2.0 分)是否、“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是韦伯的观点。(2.0 分)是否、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2.0 分)是否、“人民总是愿意自己幸福,但是人民并不总是能够看清幸福,人民绝对不会被腐蚀,但人民却往往会受欺骗,公意永远是正确的,但是为指导着公意的判断并不永远都是明智的。”是康德的观点。(2.0 分)是否、密尔认为每个个体之间的平等,才能够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2 分)是否、“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提出来的。(2.0 分)是否 19、柏拉图认为整个世界是和谐的,把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尽可能的数学化,这是古希腊所具有的这样一种思想之源。(2.0 分)是否、对历史的理解不会有主观因素的介入。(2.0 分)是否
1、小论文一(100.0分)题目要求:请在本课程所介绍的西方名著中选择一本阅读,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论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读后感。
第五篇:西方法学名著选读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西方资产阶级法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出现了所谓“法的社会化”(亦称“私法的公法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法不应以维护个人权利,而应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基础,社会化的新法律原则代替了个人权利的旧法律原则,于是各种“社会立法”纷纷出现,形成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法律部门。
进入20世纪后,西方法学的分派比以前更加繁多。但所有这些派别多半是从19世纪甚至更早的法律思想或法学派别发展而来的。大体上可分为四大派:社会学法学派(其中又有许多支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又包括纯粹法学派和新分析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包括非神学的新自然法学和神学的即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派)和新康德主义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阶级调和与阶级合作,强调社会利益或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的结合,即强调法的社会化,等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德、意等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对外肆无忌惮地进行武装侵略,将原有的资本主义法制摧毁殆尽。新黑格尔主义法学的绝对精神、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派的组合国思想,成为他们的理论根据,为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元首至上”等法西斯思想辩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法西斯政权的崩溃,一时盛行于德、意等国的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法学已趋衰落,新自然法学复兴。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其他各国,新自然法学更为得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所谓第三次技术大革命的刺激,西方各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的法制又有发展。目前,社会学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新自然法学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但彼此观点又日益靠拢。与此同时,由于国际交往的剧增,国际法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这为法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
近现代西方法学对西方国家以外地区,如亚、非、拉美地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有重大影响。这些国家在取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一般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在取得独立后所建立的法律制度,基本上仍是以西方国家的法律传统为范本,并在不同形式下和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习惯法或宗教规范相互并存。当然,有些国家在取得独立后,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彻底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也进行了法律改革,制定了许多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并且有了自己的法。
从中世纪中期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出现和成长,同时出现了以恢复和研究罗马法为核心的新的法学,即自12至16世纪相继出现的意大利的前期和后期注释法学派和法国的人文主义法学派。这三派法学虽各有特点且相互对立,但通过它们,使罗马法在西欧大陆广为传播,从而为资本主义法律的出现和法律的统一化创造了有利条件。那时研究罗马法的法学家又一次形成了一个职业法学家集团。他们是代表市民等级,与僧侣法学家相对立的世俗法学家。这种新的法学家与近代大学的出现也是不可分的。前后期注释法学派以12世纪初创立的、欧洲第一所大学,即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为基地,这所学校最初就是传授罗马法的。
与西欧大陆不同,英国中世纪的法基本上是在罗马法之外独立地发展起来的,英国中世纪法学主要是研究英国的普通法,从大量的判例来阐述公民的权利、商品交换和其他的法律问题,但也吸收了若干罗马法的原则,以补充和丰富英国法学。
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出现,意味着一种与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相对立的法学世界观的出现。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基础上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同这一世界观是不可分的。当时这种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是17、18世纪的古典自然法学派提出的“社会契约论”或“天赋人权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荷兰的H.格劳秀斯、英国的T.霍布斯和J.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德国的S.von普芬多夫、意大利的C.B.贝卡里亚等人。尽管他们各自的政治纲领和学说有很大差别,但总的来说,他们的自然法学说同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根本对立,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纲领。这为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使法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倡导了权利平等、契约自由、罪刑法定等一系列新的法律原则,创立了宪法、国际法以及象《法国民法典》那样典型的资本主义法典。古典自然法学固然不可能超出当时时代的限制,但它起过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展开了广泛的立法活动,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法律体制。西方法律的两大传统,即通常所讲的英国法系(或称英美法系或普通法法系)和大陆法系(或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也是这一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这些现象意味着资产阶级法治的确立。与此相应,在法学领域中,古典自然法学派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19世纪的三大法学派别:历史法学派、分析法学派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的法律思想(在有的法学著作中被称为形而上学法学派或哲理法学派)。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西方资产阶级法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出现了所谓“法的社会化”(亦称“私法的公法化”)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法不应以维护个人权利,而应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基础,社会化的新法律原则代替了个人权利的旧法律原则,于是各种“社会立法”纷纷出现,形成了诸如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环境保护法以及经济管制法等新的法律部门。
进入20世纪后,西方法学的分派比以前更加繁多。但所有这些派别多半是从19世纪甚至更早的法律思想或法学派别发展而来的。大体上可分为四大派:社会学法学派(其中又有许多支派),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又包括纯粹法学派和新分析法学派),新自然法学派(包括非神学的新自然法学和神学的即新托马斯主义法学派)和新康德主义法学派、新黑格尔主义法学派。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强调阶级调和与阶级合作,强调社会利益或社会利益同个人利益的结合,即强调法的社会化,等等。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德、意等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对内实行赤裸裸的暴力统治,对外肆无忌惮地进行武装侵略,将原有的资本主义法制摧毁殆尽。新黑格尔主义法学的绝对精神、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派的组合国思想,成为他们的理论根据,为种族主义、国家主义、“元首至上”等法西斯思想辩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法西斯政权的崩溃,一时盛行于德、意等国的新黑格尔主义和新康德主义法学已趋衰落,新自然法学复兴。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其他各国,新自然法学更为得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所谓第三次技术大革命的刺激,西方各国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的法制又有发展。目前,社会学法学、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和新自然法学呈现三足鼎立之势,但彼此观点又日益靠拢。与此同时,由于国际交往的剧增,国际法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这为法学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
近现代西方法学对西方国家以外地区,如亚、非、拉美地区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有重大影响。这些国家在取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一般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所以在取得独立后所建立的法律制度,基本上仍是以西方国家的法律传统为范本,并在不同形式下和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习惯法或宗教规范相互并存。当然,有些国家在取得独立后,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彻底的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也进行了法律改革,制定了许多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并且有了自己的法律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