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主自治建设摘要
摘要: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是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它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方式、方法、程序的总和,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新形势下,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如何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基层民主;现状;完善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当前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主要体现在村民自治方面,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基层民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回顾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成效以及不足,展望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基层民主的内涵及运作
(一)基层民主是宪法对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的明确
我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人、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这就确立了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是非政权型的,其属于不具有国家性质的自治,而是一种社会自治。
这种社会自治制度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方式的总和,是人民直接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基层民主,就是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和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事件,具体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种直接民主有利于公众充分表达自身政治意愿并自主形式管理各种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利,因而是一种最直接、最广泛地体现民主政治本质的有效实践模式。
(二)农村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实现基层民主最有力的方法是基层群众自治,它有助于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可操作的制度和技术,并培养大批组织和实施民主政治的工作者并且还是使民主法治观念在广大的基层群众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因而,基层群众自治是群众性民主化的开始。
首先,基层民主建设尤其是农村村民自治体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
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性质,具有如下特征:(1)基层性,指的是这种民主制度适用的范围是我国城乡社会最基层单位,自我组织管理的事务时基层社区的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2)自治性,指的是凡属本基层社区内群众自己的公共事务和社会事务都由本社区群众通过民主方式进行决策和管理。(3)直接性,指的是基层群众的民主管理以直接民主为主要形式。基层群众直接参与本居住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这种直接参与的形式是村民大会。(4)公开性,包括公共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两方面。从以上诸方面看,笔者认为,农村村民自治的本质仍是一种社会民主。
其次,基层民主建设中主体具有广泛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基层自治的主题是自治体的全体公民,凡居住在自治区域内的全体公民,不分职业、性别、民族、种族、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年满18周岁以上者都有权参加自治体的自治活动。这充分说明了自治主体的广泛性。正式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农民自发地创造了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一民主制度。
二、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现状
(一)人文因素制约我国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1、村民的文化程度以及农村人口流动的负面效应
列宁曾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之中之所以会出现诸多问题,除了政策上的一些原因外,更多是与村民的素质有关。国家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占32.7%;初中文化程度占49.5%;高中文化程度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这些数据反应了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的一面,就使得很多村民对民主毫无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的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职能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另外,以青壮年为主的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近年来,农村人口流动出现的长期性流动的新趋势,使得很多农民长时间驻留外地,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这使得农民与他的户籍所在地的空间距离进一步扩大,不利于农民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从而影响了农民对自身权利的直接行使。虽然这些年来,全国各地采取了各种方式来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行使自身的权利,如邮寄选举,委托选举等,但终究难以达到农民亲自行使权利的效果。最终可能导致流动人口权利被忽视,出现权利得不到保障的现象。
2、少数基层干部素质低
现阶段,我国一些农村中,少数基层村干部的自身素质较低。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素质低。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当今我国农村,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村,干部拥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50%左右,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干部人数所占比例甚少或根本没有;第二,思想观念落后。“官本位”和“愚民”
等文化对乡村干部思想的侵蚀。在几千年儒家文化传统影响下,再加上信息闭塞等原因,很多干部的思想保守,“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能动意识;第三,工作作风不实。由于文化素质低和思想观念落后,少数村干部还抱有升官发财的思想,为民服务意识淡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经常虫自身利益出发,对村中的一些不利己的事情视而不见,总是想尽办法减少自己肩上的单子,缺乏实干精神。
3、传统文化的负面无形作用
村民思想深处的“清官代理”和小农意识使得农民对参与政治并不感兴趣,他们追求的是有地种、有饭吃,希望清官为他们理事,而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家庭经济和发家致富。对农村公共管理问题,一般情况下,他们采取应付和敷衍了事的态度。在民主选举中,他们往往会抱有一种“谁做都一样”的思想,良好的民主政治环境难以形成,村中民主气氛低迷,民主生活也就更无从谈起。
(二)现存政治体制之间不协调
1、基层政权与自治组织之间的指导、帮助关系被突破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民委员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虽然说镇政府与村民组织之间长期形成的领导与被领导的行政隶属关系被水解,但是,在村委会民主选举上,作为村民自治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指挥者的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选举过程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村民则希望按自己的意愿选举村委会,由此形成乡镇“控制”与村民要“自治”的对立;在村务民主决策上,镇政府坚守对农村的“领导”阵地,依旧通过行政命令来管理村委会,忽视村民自治主题的决策权,引起村委会和村民的不满。
2、农村党支部对村委的影响
实施村民自治以后,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趋于紧张。村委会由民主选举产生,权力来源于村民,对村民的利益需求比较关心重视。支委干部由上级党委任命,当上级命令和村民利益矛盾时,支委干部往往服从上级指示,忽视村民的合理需求。由于权力的来源不同,两委往往产生不同意见和做法,不能很好地协调配合,此外,还存在两种片面性:一种是个别村委会成员片面强调自治,排斥支部领导。另一种是片面强调支部独大、干涉村委事务。有的农村甚至发展到书记和主任争谁是“一把手”以及管理权和印章的冲突,形成支部和村委“两张皮”的矛盾。导致村级组织整合力和凝聚力弱化、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停滞不前。
(三)村级事务决策——运作与制度的差距
村级事务决策大致可按决策内容的重要程度区分为三种类型:日常村务决
策,日常村务决策和特大村务决策。笔者通过对若干实例的考察,应当指出,村级公共决策已在一定程度的民主基础上运作,但离有关法律制度规定的要求和原则还相去甚远。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村民群众对重大村务决策的直接参与远未达到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要求
首先,按照有关国家制度规定,在现阶段中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由村民自主决定本村重大事务。但在实践中,有的村以党员为村民的“代表”,有的则以村民小组长、自然村长为村民的特殊“代表”,参与了特大事务的决策。但村民直接参与的机会在许多地区都不多,而且对即便参与的群众对决策的实际影响程度非常有限。
其次,根据国家制度规定,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直接参与本村重大村务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但在实践中,无论是村民会议,还是村民代表会议,均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力。村民会议因各种不同的原因基本不召开,而对于少数建立有村民代表会议的组织,因一年只有两三次决策活动,另外村民会议决策过程受村党委和村委会的控制等方面的原因,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功能的发挥上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在决策实际运作中,村民代表会议的实际作用依然很小。
2.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实践与民主决策的制度原则还有一定距离
根据村民自治的相关规定,村委会是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的重要主体。但在实践中,由于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职责和功能区分不明,因此现阶段中国农村普遍存在村党支委和村委会“分工不分家”的现象。所以,制度安排中的村委会决策,在实际运作中具体表现为由“两委”组成的村领导集团的决策。村领导集团决策对民主制度原则的偏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未能充分反映村民群众的意愿。从决策形成和决策倾向角度进行分析,村领导集团的决策是各种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人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有些决策确实反映了民众的意愿,不可否认的是,在政府指示与群众意愿发生矛盾时,村干部一般倾向于维护政府意愿;第二,没有严格贯彻民主议事、集体决策的原则。村书记在决议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不同程度地操纵和控制着决策的运作,从而使得领导集团的成员难以充分表达,无法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平等地共同作出决定。第三,缺乏相应的责任制约。没有责任制约,就很难防止和避免决策过程中权力的滥用。
三、改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一套与基层民主治理相适应的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是基础
众所周知,有待提高的村民素质是提高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绊脚石,因此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村民素质,以便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性条件。不言而喻,提高村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所以,一方面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尤其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以便尽快改善基础教育设施,满足基层教
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在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村民科技培训和宣传。总之,只要有益于农民素质提高的方法和方式就要利用,从而提高农民有序参与民主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农业保护政策,提高农业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避免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根本上讲,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在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另外,就地发展非农产业,全力促进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强农村经济的内生能力,就地解决农村过剩老大难管理。农民不用远离自己的户籍所在地就能谋得赖以生存的职业,重新启动和激活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得以集体组织成员的主体观念看待自己,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二)理顺基层组织间的关系和职能是保障
在现有的法律制度范围内,补充有关乡镇政权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法律法规,明确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各自权限。乡镇政府上传下达,把上级政策更加清晰细致地传达给各村,在宏观上指导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完成工作,并在其指导下合法合理合情地解决村务,做到政府服务,村委落实,村民实践。
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要发挥各自应有的功能,必须从制度上对其各自职权范围作出合理的界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因此,党支部要想使自己真正成为村级组织的核心,就应当避免行政化的倾向,就应当从大量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村的发展方向的把握上。由村民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应尽可能由村民委员会根据法律制度自主处理。笔者认为,党支部的决策范围主要是:研究决定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的具体措施;研究决定其他村级组织的协调问题;部署党组织自身建设等。村委会的决策范围主要是:研究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有关问题;讨论发展生产、搞好社会化服务和维护社会治安以及村民教育管理等具体措施。村党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共同担负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的纽带作用。
(三)加强法制建设是巩固机制载体
应该进一步完善《村委会组织法》,要进一步明确村民自治的规模、组织形式和任期,要明确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在选举方面,要保证选举程序的细化,对村民委员会的产生、职责、村民的界定、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的方式、竞选规则、投票程序、罢免条件和程序等做出更加具体的规定。有必要制定民间组织管理法,提高民间组织管理的立法层级,规范民间组织的活动。
另外,可以完善村民自治的地方性法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情况差别较大,而宪法、法律规定的制度只能是原则性的,因此,完善村民自治的地方法规的意义十分重大。各地方只有因地制宜,认真贯彻根据宪法以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把宪法、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内容与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和民族结构等因素相结合,制定
本地区的村民自治地方法规,落实村民自治的宪法性法律体系,地方村民自治有关规定的完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宪法、法律规定的村民自治制度落实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莫纪宏.实践中的宪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志荣、杨海蛟.基层民主与社会发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3.詹成付.村民自治案例集——民主决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于毓蓝.农村基层民主的政治文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人民法院)
第二篇: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工作总结
社区“五抓”措施 强化社区民主自治建设
今年以来,xx充分发挥社区党总支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在居民自治工作中,本着“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抓规范、抓制度、抓硬件、抓队伍、抓载体的“五抓”措施,不断强化了社区民主自治建设。
一是抓规范运作,为强化民主自治奠定良好基础。我们不断延伸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了政府部门和社区的关系,按照“政事分离、政社分离、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探索和建立了政府与社区互动的规范运行机制。社区一站式服务平台,承担了劳动保障、教育卫生、民政劳龄残联、文明创建、计划生育、人口服务、文化体育、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政府行政职能,承担了党员管理、宣传报道、统一战线、少数民族和群团的妇女维权、工会、青少年服务等,为居民提供了便捷优质的服务,真正实现“一站式、终点式、零距离”服务。大厅日平均接待群众50余人次,特别是计生、民政、社劳动保障、综合治理等受到社区居民群众的欢迎,发挥了较大作用。
二是抓制度建设,为强化民主自治明确工作程序。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社区民主选举制度、社区居民决策制度、社区政务公开制度、社区服务承诺制度、社区评议制度,以及居民代表成员联系群众制度,社区居委会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述职制度等一系列自治制度。今年,社区在“四方”联席的居民自治工作上推行了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解决了新区实验幼儿园物业管理费收缴问题,社区xx个小高层消防楼道消防设施完善问题,xx市公有租房xx0出租房管理权限问题,社区舞台建设问题,社区配合垃圾自动化清运垃圾桶摆放问题,流浪狗清除问题;开设了xx市首家妇女“议事会”,通过议事全面打造社区xx个以上特色文化楼。与新区法院成立“诉调对接”服务室,成功解决法院立案的6起案件。5月份,在计划生育协会审议通过的《xx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章程》和《xx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公约》基础上,5月xx日进行最后90名居民代表表决。6月份,全面完成了社区妇联的换届选举工作。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实行,使社区各项自治建设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社区自治新格局。
三是抓硬件建设,为强化民主自治创造优良环境。xx街道大力加强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社区自治环境和办公设备。为方便社区居民,xx社区将在一楼改扩建事务工作平台。xx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作为广大居民“家门口的活动场所”,有近xx00平方米,为提高活动室利用效率、方便居民活动,社区四名志愿者通过“管理好一把钥匙”来实现民主管理。社区上半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xx多场,有健身操、排舞蹈、太极拳、乒乓球、桌球、围棋象棋、书画练习、读书看报、话家常等。为发挥社区自治功能创造了优良的环境。
四是抓队伍建设,为强化民主自治提供有力保障。我们以健全各类队伍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社区自治模式,形成了社区“援手”志愿者协会、社区片区志愿者服务站、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三级网络体系。社区事务工作平台13类重要工作都有志愿者组成。有:社区草根宣讲团、“六五”普法法律工作者宣讲团、文体娱乐服务队、扶贫帮困解困队、诉调对接解忧队、护楼护家巡逻队、文明创建值勤队、城市管理监督队、关心青少年“五老”队、邻里纠纷调解队。社区坚持三年,每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六大型为民服务活动。同时,成立了名人名家工作室、老年人协会和书法协会等各类协会组织10余个,还成立了“青少年维权岗”、妇女维权点、家庭暴力投诉站等服务站。各类队伍和组织利用社区这一主阵地,积极为居民提供服务。
居民自治是由社区的居民去共同决定和处理社区中的公共事务,但如果没有共同的交往,就形成不了共同的利益;而没有共同的利益,也就没有公共事务可言。为此,我们要强化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不只是仅仅与社区有联系的困难群体、老年人、残疾人、下岗职工、退休人员、青少年等,要提高社区不同类群居民参与居民自治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当家作主的意识和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正确行使居民的民主权利,依法有序地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通过社区居民自治,解社区决居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减少矛盾纠纷,共同促进和谐幸福社区的建设。
第三篇:社区民主自治建设问卷
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调查问卷
1、你认为通过以下哪几种方式来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建设的成效最明显?
(1)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2)社区志愿者队伍壮大(3)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宣传教育
(4)完善社区法律法规(5)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壮大(6)其他
2、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找谁帮助解决?
(1)社区工作人员(2)亲朋好友(3)同事(4)其他
3、你所在的社区经常采取以下哪种形式加强居民交流?
(1)居民座谈会(2)上门走访宣传(3)组织文艺演出(4)开办宣传橱窗
4、你在社区活动中的主要身份是?
(1)组织者(2)参与者(3)观众(4)不参加
5、你认为政府在社区民主建设推进中应扮演何种角色?
(1)领导者(2)引导者(3)共同参与人(4)少参与(5)不参与
6、社区民主选举时你的投票方式?
(1)亲自投票(2)委托他人投票(3)不投票
7.你认为我们社区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交通问题(2)绿化、卫生、污染等环境问题(3)治安问题(4)餐饮娱乐业等社区经济发展问题(5)菜市场等综合配套生活设施的改善(6)社区就业问题(7)社区文化建设、知识培训教育等问题(8)社区民主决策问题(9)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10)其它
8、你是否曾经作为义工或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如果回答是请接着回答第九题,回答否的直接跳到第十题)
(1)是
(2)否
9、我参加了在以下的志愿服务活动(可多选):
(1)社区绿化(2)义务打扫居民区卫生(3)捐款捐物(4)老年人服务
(5)残疾人服务(6)义务家教(7)其他
10.我认为要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度,我们可以(可多选):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社区意识(2)居委会等组织应主动与居民联系
(3)政府应减少干涉,让居民充分自治(4)社区各项服务应充分结合居民需要
(5)提高社区各项活动的作用(6)其他
第四篇:居委会民主自治建设情况调研
居委会民主自治建设情况调研
居委会民主自治是指居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自己的事务管理行使一定权利,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贵州省大力实施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大背景下,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居民群众民主意识的提升对城市居委会开展民主自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进一步促进居委会自治功能的有效发挥,推进居委会民主建设,逸景社区服务中心对进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前后的居委会自治情况进行了调研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未进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前的居委会基本情况
近年来,城市居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居委会组织法》,努力完善居民群众自治机制,深入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要内容的实践活动,在民主自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工作任务繁重,自治功能尚未到位。通过调查发现,居委会的功能突出在办理行政事务上,事实上已经成为“政府的腿”,大部分时间花在协助政府部门做好治安、公共卫生、优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上,甚至还纳入部门考核,任务繁重,不堪重负,在自我服务中做得极少甚至是空白,对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只是形式多,内涵少,更谈不上民主决策与管理,严重影响了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发挥。
(二)居委会资源短缺,工作人员待遇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居委会的远转需要相应的物质资源支持。长期以来,居委会财政完全依赖政府投入。政府拨给的经费基本上用于居委会日常开支,居民自治活动经费得不到有效供给,向社会资源动员能力又较低,易产生“拿政府的钱,为政府办事”的观念。在调查中发现,与居委会工作人员居于同一层面的劳动、城管、矫正、治安协管员待遇较高,遇年节还有福利,而居委会工作人员每月收入只有600-1000元左右,无法保障正常的居家生活,直接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的成效性。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居委会岗位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年龄结构老化。
有的退休人员把居委会作为赚取第二份收入的“增收岗位”,有的街道办事处把居委会作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的“救急岗位”,有的干部把居委会作为照顾各种关系户的“人情岗位”。直接造成工作效率不高,凝聚力不强,自治功能弱化。
(三)居委会统筹能力不强,党建跟不上。曾经有人用“群龙治水”来形容居委会的工作,上面职能部门众多,下沉业务繁重,又缺乏协调性,有利的事大家争着管,无利的事相互推诿,效率可想而知。而居委会党支部凝聚力不强,活动方式单一,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法,组织活动考虑党员实际需求不够,对辖区党员和居民缺乏吸引力,工作覆盖面不广,对两新组织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乏力,党建资源不足,对区域内其他党组织缺乏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战斗力不强;共建机制不健全,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缺乏沟通和联系,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统筹能力不强。
(四)居民参与意识较弱,自治组织发育不够成熟。居民的认同感,来源于居民对居委会事务的参与度,而现阶段有些居民认为居委会建设是政府的事,与己无关,习惯于有事找单位,有困难找政府,对居委会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参与意识不强。自治组织发育不够成熟,比如在组织募捐能力方面吸引力不够,在提供物业等专业化服务方面不足,在志愿服务方面覆盖面不广,调动不起居民的参与热情,从而削弱了居民的自治能力,制约了自治能力的发展。
二、在进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后居委会自治能力的实践探索
逸景社区服务中心是根据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后成立的新型社区,按照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由社区服务中心承接原居委会所担负的行政性事务,以促使居委会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治,自主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公益服务事业和志愿服务及纠纷调解等自治活动,依法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行弹性工作制,政府不再按人头发放补贴,其收入来源于政府通过其工作开展所支付的服务费。服务中心所辖区域是新开发的楼盘,虽然不存在旧式居委会所存在的问题,但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构成较为复杂,大家彼此间非常陌生,对所在生活区的认同度不高,向心力不强。在已入住的6000余位居民中,14岁——35岁的占14%左右,50岁以上的占40%左右,老年化倾向非常严重,就算有参与活动的热情,但精力也非常有限,在推行居委会自治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
(一)必须理顺社区服务中心和居委会的关系,积极为居委会依法自治创造条件。《居委会组织法》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对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助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也就是说社区服务中心与居委会只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行政领导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共驻共建、资源共享,从而形成自治建设合力。政府对进入居委会的工作任务要严格实行“准入制”,并且按照“人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做到责、权、利相一致。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从事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及化解矛盾、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等方面,更好地发挥其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居委会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居委会民主自治运行机制。虽然法律对居委会如何规范运作来达到民主自治目标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中我们要探索一些有效的做法,并用制度形式逐步固定下来,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民主自治运行机制。建立社情民意表达机制,规范居委会居民利益诉求工作方式方法,并对各类问题的处理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或者邀请信访部门工作人员定期到辖区进行接放,倾听居民诉求,解决问题,使居民自治形成规范、稳定和有效的工作机制。营造居民参与自治的环境,拓宽和保障居民民主参与的途径和渠道,鼓励居民参加居民代表大会或组建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协会、老年协会等自治组织,增强居民的心理认同感,激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建立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关系网络。通过邻里间的信任、合作与互助,将自我利益与团结互助结合起来,为利益相关者合作治理提供良好的信任基础。比如开通居民网络论坛、定期举行民情恳谈会、民意听证会等,鼓励居民广泛参与,切实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三)大力培育自治组织,增强居民民主参与意识。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自治组织是推行民主自治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在法律制度的框架下大力推进民间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自治组织远转灵活、覆盖面广、群众信任度高和参与度高的优势,通过扩大民间自治组织领袖的影响力,吸引居民群众参到自治建设中
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形成自治组织发展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格局。
(四)加强居委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为居委会民主自治提供组织保证。发展居委会民主自治,必须有队伍保障。一定要注重提高工作者的自治意识,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强化民主自治的使命感。培养那些热心居委会事业、善于把握规律、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来带领居民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居委会工作者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对工作成绩突出、居民群众满意的工作者要及时宣传、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推行居委会直接选举,增强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感。从居委会自治的实践来看,民主自治的中心问题是要充分调动居民对自治事务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自治是自己的事情,从而关注自治,对自治有积极性,这样才能最终搞好自治。调动居民积极性的最好方法就是真正由居民来实行自我管理,推行居委会直接选举,在此过程中,要规范选举程序,充分发扬民主,由居民自主选择信任的带头人,从而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真正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切实增强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感。
第五篇:扩大社区民主,建设自治型社区
兴达社区位于xx新区,成立于2000年6月,社区总面积1.8万平方米,共有居民住宅楼25幢,入住居民1368户,总人口4020人。居民70%以上为失地农民,其中暂住人口近400多人,18岁以上人口2400多人。去年3月份,兴达社区在区民政局、街道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学习、动员、宣传教育、组织实施,在兴达广场举行了第二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大会,顺利进行了换届,全面完成了换届选举各项工作任务,充分体现了居民的选举和被选举权。选举是一种基本的公民权利,选举的政治含义就是把居民的形式通过投票的方式有效地转化为实质性权利的过程。兴达社区最直接、广泛、公开、公正、规范的依法“直选”变成一个活生生的现实,其最基本的启示就是依法“直选”,扩大民主。在兴达社区换届选举中84%选民的参选率及成千年满十八周岁、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的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社区选民参加了投票,首次实现全民“直选”。
1、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街道选举工作安排及选举工作方案,我们于去年3月初召开了居民代表及楼幢长会议,推选了7名同志成立“社区选举工作委员会”,以第一号公告在社区内公示于众。这7名成员中,街道社会事务科吴顺彬当任选举委员会主任,社区党支部书记朱华福为副主任,成员中有社区民警及3名居民。选举委员会成立以后,参加了街道举办的选举工作骨干培训,召开社区选举工作会议,传达街道选举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要求,根据兴达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社区第二届换届选举办法(草案),我们采取的是户代表和驻社区单位代表差额选举方式。街道还另派了一名选举工作指导员负责指导本社区选举工作。
2、广泛开展选举法规的宣传发动。强化宣传发动工作,营造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1、组织居民代表、楼幢长、积极分子学习《建邺第二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宣传手册》,发放由区政府统一印制的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1362份。
2、利用社区宣传栏,广泛深入宣传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民主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方法、步骤、程序和基本原则,及选举工作日程安排,让广大居民了解、掌握选举的方法步骤、重要意义和法规、法律的重要精神,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3、充分发动楼幢长、居民组长及社区积极分子、志愿者上门入户进行宣传发动,同时针对居民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派别等实际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充分调动广大社区居民群众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争取尽可能多的社区居民参加投票,广泛参与。同时利用横幅、标语、板报及小喇叭在小区内广泛宣传,社区共悬挂横幅3条、标语50条、黑板报2块,扩大了宣传面,营造了换届选举浓厚氛围。
3、做好选民登记和提名候选人工作。首先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二条规定,确认选民资格,选举委员会成员、楼幢长、居民小组长、志愿者分片包干,对社区内所有居民进行摸底核实,对所有符合年龄、属地、政治及健康条件的居民都进行了登记,做到了不重、不漏、不错,对居住在本地区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也进行了登记打印了社区户代表名册,兴达社区符合选举条件的居民户1208户,共2429人,并在社区内张榜公布。其次组织选民酝酿提名候选人。这项工作是选举工作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产生和确定,关系到是否真正反映居民的意愿。社区选举工作委员会为此召开了居民代表大会,结合“居民之家”建设思路,积极探索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尝试由一定群众基础,愿为社区建设做贡献的居民参选兼职主任,这一想法得到社区居民的积极拥护。经民主协商和居~名提名,共产生第二届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候选人4名,委员5名,并在社区宣传栏中公开其简介,以换届选举第三号公告的形式于选举前5日在社区内张榜公布。
4、召开换届选举大会。为了保证居民行使选举权,方便居民投票,兴达社区把换届选举大会定在去年3月22日星期六,根据建邺区制定的《选举办法》,兴达社区主任、副主任实行差额选举,4名正式候选人,差额1名,委员实行等额选举。经过精心准备、周密安排,去年3月22日上午9点,我社区作为全区选举工作试点先行选举,市区有关部门、本街道其他5个社区及兄弟街道全部到会进行观摩学习。四位主任、副主任候选人上台发表了精彩竞选演讲,在选举过程中,居民选举热情很高,有年近九旬的老奶奶,坐着轮椅来投票的,有的全家出动,为的是想听听候选人的竞选承诺,选出为自己办事的主任。至中午11:40分,选举大会结束,选举工作顺利结束,本次大会应到选民1208人,实到1008人,发放选票1008张,收回选票1002张,其中有效票969张,废票33张,参选率达84%。根据候选人选举得票情况,王平同志以866高票成为我省第一位不拿政府津贴,完全尽义务的社区主任,人民日报以及十多家省、市新闻媒体给予报道。选举结果让居民满意,选举大会现场氛围浓郁,组织工作井然有序,没有出现因工作疏漏而产生的抱怨、投诉现象。兴达社区“直选”遵循了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程序:
1、依法成立社区选举工作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社区自治的主体组织,应率先依法组建。
2、制定和发布主要文件:(1)《致社区居民的一封公开信》(2)《社区建设选举宣传标语、横幅》(3)《成立第二届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指导小组的通知》(4)《第二届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工作方案》(5)《社区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直选)工作程序》(6)《联合提名社区主任、副主任、委员候选人登记表》(7)《兴达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简
介》(8)《兴达社区选民名单》
3、依法选举社区居委会。(1)根据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2)根据南京市民政局2002年12月《关于认真做好全市第二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
4、遵循直接选举的原则:普遍、平等、直接、差额、竞争五项原则。
5、直接选举的主要步骤:(1)建立选举机构,周密进行部署;(2)广泛宣传发动,教育居民积极参选;(3)确认选民资格,登记公布选民名单;(4)组织选民酝酿,提名初步候选人;(5)根据差额原则,确定正式候选人;(6)坚持客观公正,宣传介绍候选人;(7)公开唱票、计票,当场公布选举结果。兴达社区选举带给人们的启示很多,但作为一种民主选举的尝试,它至关重要的是要通过选举的方式防止和扭转了以下几种倾向:第一,人事。法律规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要经过全体居民选举产生。事实表明,以选举的方式组成居委会已成为共识,并得到广泛的执行。但是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对社会动员比较有限,加上政府的直接干预,这种选举基本上流于形式。居委会的选举一般都是在街道的帮助下进行的,但出于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这种帮助实际上与直接主导居委会选举没有什么两样。居委会干部的修选人基本上是由街道工委的党群科和社会事务科来考察和选定,然后提交居委会选举,而且多采用间接选举方式。有的街道因为工作需要,在非本居住区的人员中选聘居委会干部。显然,选举成为了一种形式,在这种选举中,结果比程序更为重要。组织后的居委会的“二头”(党支部书记、主任)属于街道管,居委会中的各职能组织的干部,由居委会直接聘用,报请街道党群科备案,在这样的人事制度下,居委会干部实际上成了政府聘用的干部,因而对这些居委会干部来说,他们的工作不是直接面对社会的要求,而是直接对政府的需求。人是组织的主体,工作的主体,因而直接关系到组织的性质和功能。这样的人事关系,必然会从根本上影响并动摇居委会的群众性和自治性,这是和法律的精神不一致的。第二,职责。根据居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的职能可以概括为六大方面:政治整合、公共服务、民间调节、治安维护、政府协助、~表达。但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会所承担的工作远远大于法律的规定。居委会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八大类条项,即:环境卫生、社区治安、社区服务、计划生育、社区教育、社区文化、社区党建、民政帮困等。居委会工作范围的严重“膨胀”与居委会组织的行政化密切相关。在居委会成为政府派出机构的“派出机构”的情况下,政府派出机构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都有意无意地把居委会作为自身的各工作机构,并将自身的一些工作委派给居委会承担,于是形成了居委会干部常说的“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的工作格局,这又同居委会的选举初衷是不一致的。第三,考核。从理论上讲,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工作的好与坏应由居民或居民代表来考核、评价,而担当指导角色的政府部门主要是提建议和提意见。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在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变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的情况下,居委会工作不是面向社会,而是面向政府,因而对居委会来说,政府的评价要比社会的评价更为重要。政府为了促进居委会更好地承担政府的工作,实现政府的工作目标,往往以考核、评比代替工作上的指导,以考核、评先进为指挥棒左右居委会的工作精力投向。街道对居委会具体工作的考核,往往实行工作目标考核。这样考核实际上是办事处各科室对居委会工作实施考核。因而一到年末,居委会往往要应接不暇地接待考核和检查。尽管兴达社区直选是初步的,尚未完全成熟,尚不是很完善的,但它所追求的扩大民主、加强自治理念,它依法创新的规范,它努力严格遵循的程序,都是带有方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