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灾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灾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研报告
—以四川省崇州市三管村为例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灾难,灾难发生不久全国各地人民众志成城,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中。灾区人民的家园被破坏,心灵也遭遇巨大的创伤,家园需要重建,而人民心理的安抚和恢复也迫在眉睫。当地政府大力开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人民提供娱乐场所,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使灾民娱乐身心、尽快走出灾难带给他们的阴影。事隔两年,灾后重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解灾区人民的生活现状特别是精神状态、心理健康的恢复等情况,我们重庆科技学院“赴崇州社会实践服务团”在2011年暑假奔赴四川崇州市怀远县三官村作深入调研,得到了灾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第一手信息。
一、调查地—三官村背景
三官村位于崇州市怀远镇西南角,距怀远镇约4.5公里。目前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365户,总人口1410人(妇女677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1050人,现有劳动力830人,常年在外打工210人,低收入户150户,380人,特困户45户,185人,五保户4户,残疾人员25人。“5.12”汶川大地震中,全村受灾较为严重,农房倒塌和严重受损128户,各种公共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三官村生产方式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经过近几年产业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生产方式仍较为单一,大面积种植的基本上还是一些普通农作物,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由于缺乏支柱型产业的支撑,农民的土地也没有形成规模化高效种植,农村富余劳动力未能达到充分转移,导致农民收入偏低,增收难度较大。
二、调查方式
为全面的了解灾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搜集人民意见建议,我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调研。
1.问卷调查。以怀远镇三官村为样本主体,覆盖从20岁到80岁年龄人群发放《关于崇州市灾后重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调查问卷》此次问卷调查总计发放调查问卷100余份,收回60余份,有效问卷59份。
2.访谈调查。走访怀远镇三官村主要了解灾前灾后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变,以及精神文化生活对他们走出地震阴影起到的积极作用,共调查36户人家。
二、调查对象
三管村村民
三、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在灾难发生前,人民居住较分散,村民之间互相交流较少,该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几乎没有村里统一组织的活动,也无任何文体组织;业余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基本以打麻将为主;参与人数较少,无影响力。灾后重建以后,几个队的村民都集中在灾后重建修建的小区内,村民互相交流了解更多,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村委会及当地基层党员带领村民自发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村民都表示精神文化生活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常参加这些文体活动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使人心情愉悦,创造和谐美好的人际环境,提高文化修养,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总的来说,灾后重建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在三管村取得了巨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庆路深入民心,交通方便促发展。
三官村后的环山公路由重庆市支援建设,耗资10.5个亿,直接通往成渝高速,村民们亲切地称这条路为“重庆路”。原来坑洼不平的泥土路变成平坦畅通的柏油马路,村民出行十分方便,交通问题的解决给三官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
遇,机遇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状态也好了起来。
(2)健身广场设施齐全,坝坝舞强身又怡情
重建后的三官村基础设施齐全,健身器材和宽阔的广场都随时向村民开放。基层党员组织村民学习健身舞蹈、看广场电影,还组建了自己的舞蹈队,参加成都市的比赛并获奖,业余生活十分丰富。每天晚上,大家准时聚到广场一起跳坝坝舞。虽然舞蹈并不专业,但每个人都收获了喜悦,在舞蹈放松的同时也促进了邻里乡亲和谐关系。
(3)村村响设施齐备,每天放送最新资讯
村里有自己的音响室,由村委会定期播放新闻资讯,宣传国家新政策,通知村内事务,在茶余饭后播放音乐相声等娱乐节目,使村民足不出户也能及时了解时事政治和村务进展情况,同时也为村民提供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
(4)配套设施完善,教育卫生全保障
三官村分为A、B、C三个区。A区设有村干部办公室,会议室,卫生服务站,图书阅览室,活动室等,是处理日常事务的主阵地。村干部办公室方便了干部同志的日常办公,村民有问题需解决时可及时找到相关负责人。会议室主要供村内各种会议,解决民事纠纷时使用。医务室配备了基本的药品,以防不时只需。图书阅览室中陈列着许多名著古籍,务农技巧等书籍,方便村民学习各方面知识,提高文化修养。三管村活动室,则提供了免费网络,让对网络感兴趣的村民可随时上网学习。B区设有幼儿园,担负着三官村幼儿教育的重任。C区设有敬老院,赡养优待老人,将村里的五保户、孤寡老人等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使他们老有所依。各小区每天都有环卫工人打扫清洁卫生,环境整洁,小区内绿化良好,空气清新。村民生活在这样一个面面俱到,贴心舒适的生活环境里面,心情也更加愉悦,精神面貌很好。
(5)陈列馆忆灾难悲恸,铭记恩情自强不息
小区内设有地震陈列室,里面记录了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损失,受灾群众的悲惨记忆,也展示了灾后重建中党中央各级领导的关怀图片,和灾区人民志强不息重建家园的感人景象。这样的陈列室既是祭奠逝去的生命,也提醒着在灾难中存活下来的村民坚强的面对生活,勿忘逝者,勿忘恩情。
(6)“三基地一窗口”,三新政策成效显著
三积极响应成都市的推进“三基地一窗口”建设,即在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区开展 “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建设活动,把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引入农村,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促进农民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三新政策在三管村取得了积极成效。
五、存在的问题
在三管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
(1)村民入住新房后,三官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均已承包给土地承包商。当然土地的承包不是强制执行,均为自愿,但是导致村民无地可种,本地就业机会少,而且大多数村民没有一技之长,因此造成很多居民闲置在家,收入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很多家庭没有固定收入。所以就业安置问题是当地的目前最迫切的问题,而当地就业培训等相关服务相对滞后。
(2)村里虽然书籍电脑等设施齐全,但是愿意主动学习的占少数,大多数村民的娱乐活动为打麻将,扑克,缺乏引导和鼓励村民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机制和政策。
(3)该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
关于崇州市灾后重建人民精神文化
生活现状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崇州市民,我们是重庆科技学院赴四川崇州实践服务团,为了解在灾重建灾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等相关问题特制定此调查问卷,希望您能尽力完成我们的问卷,我们承诺问卷调查内容只以数据形式出现,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衷心感谢你的支持与配合!
一、地震前
1.您的年龄:________岁
2.您居住的三官村举办精神文化活动的数量?如:文娱活动,体育活动
无 □少 □较少 □一般 □较多 □多 □
二、地震后
1.您居住的三官村举办文体活动的数量?
无 □少 □较少 □一般 □较多 □多 □
2.您参加文体活动的数量?
无 □少 □较少 □一般 □较多 □多 □
3.您认为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您的重要程度?
无 □少 □较少 □一般 □较多 □多 □
4.您对本村精神文化建设还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第二篇:xxx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研报告
xxx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研报告
xxx团办“2011”30号文件《关于在全省开展2012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通知》明确了2012年‚面对面‛活动的主题是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本地或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因此,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青年农民工,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青团关注和服务的重要对象。为全面呈现新生代农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充分表达新生代农民工文化利益诉求,有效维护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共青团xxx县委于2011年9月组织开展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研活动。
此次调研选择xxx县农民工集中且具有代表性的制造型企业:xxx公司、xxx公司和服务行业:xxx集团下属xxx酒店中的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的方式收集一手资料。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有效问卷258份。现将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我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问题以及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作一分析研究。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育情况、学历、技能、工作时间、月收入。
(一)性别、年龄、婚育情况
从有效的258人数据看,新生代农民工中男性为134人占到52%,女性为124人,占48%,无明显差别。年龄主要集中在22至27岁年龄段,为168人,占到65%,其中16至18岁年龄段人数为31人,也占到了12%。未婚的191人,占74%,已婚的67人,占26%,其中有小孩的56人,占已婚人数的83%。性别、年龄、婚育情况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以男性为主,女性也从农村走进城市务工,改变了以前在家种地带小孩照顾老人的生活状况。新生代农民工不论男女都倾向于晚婚晚育,不愿过早地承担家庭负担。
(二)学历、技能
从调查结果看,新生代农民工学历的人数比值是:初中和高中的最多,分别为41%和54%,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初中以下的为1%。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从掌握技能的情况看,64%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参加技能培训的经历,55%的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与现在所从事行业的1门以上的专业技能。
(三)工作时间和收入
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其中8-10小时的占到88%,10-12小时的占到12%,12小时以上的没有。月收入600-1000元的占12%,1000-1500元的占68%,1500-3000元的占12%,3000元以上的占到8%。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月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在承受更大的劳动强度。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是从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内容两个方面来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一)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
1、企业组织
从调查问卷所反映和访谈的情况看,三家企业都给员工提供文体娱乐场地和设施,并在重大节假日组织员工开展集体性的文体娱乐活动。所开展的文体活动主要是唱歌、看电影、篮球比赛。从组织活动的次数看,2次及以上的仅占24%,76%的为1-2次。
2、社区组织
从调查问卷反映,绝对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从未参加过社区组织的活动。从未参加社区组织活动的原因分析中,没有时间的占76%,不感兴趣的占15%,不知道的占8%。
3、自主安排
在节假日和闲暇时间,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也会自主安排感兴趣的活动。通过调查了解到,自主安排的活动基本以个体为主,较少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二)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
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生活、文化意识、人生态度。
1、个体性的文化生活主要包括阅读、上网、看电视或电影和其他。其中49%的选择上网,32%选择看电视,14%的的选择阅读,8%的选择其他。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传统文化生活内容---阅读已经被新兴的网络冲浪取代。
2、文化意识是指个体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观意愿。主要表现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据调查,48%的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并加强日常学习和积累,32%的人渴望提高文化素养但未付诸行动,16%的文化意识不强或缺乏文化意识。
3、人生态度是指对生活现状的主观感受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18%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现状满意,72%的人对生活现状基本满意,10%的人对生活现状不满意。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上,65%的新生代农民工相信会越来越好,30%的人认为生活不会有很大改变,5%的人对未来感到迷茫。
三、新生代农民工作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
从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单一,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一)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单一,与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不相适应。从调查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体验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除了企业组织就是自主安排。企业所开展的文体活动主要是唱歌、看电影、篮球比赛。从组织活动的次数看,2次及以上的仅占24%,76%的为1-2次。企业组织活动的次数太少。从自主安排来看,由于闲暇时间太少和工作强度较大,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享受文化生活,不得已选择了上网和看电视等快餐文化。从访谈中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参加文化活动,而且希望企业能经常性地组织文化活动,这样他们对企业更有归属感,生活更充实。
(二)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与新生代农民工追求个人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主要是上网和看电视,内容单调。这种个体性的文化生活,尽管也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但是长期下去,易产生孤独感、空虚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另外,网络和电视等快餐文化缺乏深刻性和系统性,各种信息混杂,不良文化和思想充斥其中,精神空虚的新生代农民工容易受其误导,引发违法犯罪行为。在访谈中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他们渴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追求个人发展,不愿做一辈子的打工者。他们把务工当作学习、提高、适应的过程,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从农民到工人到更高社会层次的生存方式与人生道路的转变。在对人生态度的调查中,65%的新生代农民工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48%的新生代农民工有较强的文化意识并加强日常学习和积累。
四、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是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生活的主导者,要把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政府要从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时间少,外出机会少和居住集中的特点出发,考虑决定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类型、规模、布局。要优先在农民工务工所在的工业园区、社区、街道,建设一批规模适中、设施齐全的文化休闲场馆,如公共图书馆,文化休闲广场等。
2、创新文化服务方式
各文化、宣传部门要把握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需求心理和特点,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方式,要让文化服务进企业,把文化服务送到新生代农民工身边,让他们分享文化建设的成果,真切感受文化生活的乐趣。要调动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加强音乐、舞蹈等文艺知识技能培训,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培养文艺工作者,组建农民工演出团队等文艺群众组织,开展农民工文化节、农民工歌会、农民工书画展等群众文化活动。
3、组织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
政府要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使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通过多层次教育体系来引导和组织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就业和创业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新生代农民工远离故土离开家乡进城务工,在各行各业的平凡岗位上挥洒汗水,为企业创收和和社会发展贡献青春。企业作为他们工作、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积极关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1、开展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企业应该制定文体活动制度,加强对文体活动的安排和组织,使活动开展经常化。要采取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和座谈会的形式,听取新生代农民工对开展文体活动的意见建议,增强活动的针对性,真正把活动办成大家喜欢、大家参与、大家受益的活动。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文艺人才,同时加强对企业文艺工作者的培训,组建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文艺团队,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和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
2、重视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氛围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都是直接从校门走进厂门,年龄少,社会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遭遇挫折的时候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再加上他们又处在情感婚恋期,容易受到情感问题的困扰。企业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服务,加大对心理健康工作的投入,开展关怀活动,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问题,举办讲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开展联谊活动,为解决婚姻问题创造条件。
第三篇:2016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2016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土地,涌入城市谋求发展。据国家统计局《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335万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已超过1亿人。为全面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为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区委根据团中央、北京团市委的部署安排,深入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进行调研,并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新生代农民精神文化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不同,他们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他们更希望融入城市,在城市里扎根。他们为城市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消费不足、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也让他们品尝了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寂寞。
一是心理压力大,城市融入困难。对于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清楚,自己来自农村,归宿也在农村,自己只是城市的“过客”。而对于新生代民工来说,不少人甚至没有农业生产经历,他们熟悉城市生活,或在城市出生长大,或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他们不愿再回农村。然而,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参加过社区或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心理上存在“城乡墙”,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如此“向往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根在农村,却对农村日益疏远”的心理让新生代农民工找不到归属感,在遇到困难或心理压力时独自承受,无力排解。
二是文化水平低,学习欲望强烈。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养家糊口”,他们被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吸引,希望在城市中增长见识,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工作的期望值也更高,不再满足于父辈们技术含量低、薪金报酬少的工作内容。然而,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大部分公司、企业入职的学历门槛要求或专业技术要求,让新生代农民工屡屡碰壁,但这也激励着这支劳动力队伍学习新技术,掌握在城市安身立命的本领,所以他们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希望通过知识技术来改变命运。
三是文娱活动少,业余生活单调。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但现实条件不容乐观。在接受调查的餐饮企业员工中,工作时间是早**:00至晚**:00,且少有节假日。偶尔倒休,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休息。另外,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较低,在经济拮据的条件下,不愿把更多的钱花在文化消费中。新生代农民工常去的文化场所主要是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免票或票价较低的场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58同城、赶集等网站低价购买转让的电影票或演唱会票,但由于时间不能自由安排,选择非常有限。
四是活动信息闭塞,信息资源不对称。新生代农民工热切希望参与所属街道或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希望在交流中融入城市生活。在面对面座谈中,参加座谈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街道负责人介绍了很多街道、社区以流动人口为目标人群开展的娱乐活动,但由于信息不对接,参与范围不广,参与人数较少。
二、**区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主要做法
**区委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本身的新特点、新要求、新意识,切实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抚慰与人文关怀,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以自信、乐观的心态迎接城市生活。
(一)以社区为主体,开展多样化文体活动。依托社区现有的文化场所及设施,举办种类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活动覆盖范围,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到社区文化生活中。开放社区图书馆,免费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借阅服务;组织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邀请新生代农民工组队参加;开展文艺演出,邀请有才艺特长的新生代农民工代表与社区居民同台献艺;开展“两节送温暖”,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帮扶对象,以真心换真情,温暖新生代农民工,为他们提供精神后盾。
(二)强化非公团建,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组织保障。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团组织作用,广泛联系和凝聚团员青年,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的工作和学习中找到归属感。以企业长足发展为出发点,以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为着眼点,组织企业员工培训,开展岗位绩效评比等活动,树立新生代农民工爱岗奉献的工作态度;发挥团组织沟通协调作用,在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维护其合法权益,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活得更有尊严”;组织企业内团员青年参加“**区青年体育节”等活动,在篮球赛、“登高爬楼”等体育竞技中展现风采;推荐优秀新生代农民工代表参加“青年学习节”活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参加“青年榜样”评选活动,挖掘各行各业新生代农民工先进典型,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积极的生活与工作信念。
(三)依托青年联合会,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是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区委发挥青联组织优势,联合各方资源,在青联委员单位和企业中积极推广“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帮助青年积累就业经验,提高就业能力。邀请具有成功创业经验、扎实专业技能、热心公益事业的青联委员成立青年创业、就业志愿辅导团,为有创业需求的青年提供免费创业技能指导;以委员“一助一”、“多助一”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实践活动,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帮扶力度。
(四)推广建立“流动青年社区青年汇”。依托社区居民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建立“流动青年社区青年汇”,配备专职总干事一名,干事若干名,竭力为流动青年提供全面、便捷的服务。针对流动青年的需求,开展思想引导、志愿服务、交友联谊、学习培训、就业创业、文化娱乐、健康关爱、公益帮扶等项目。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循序渐进,不断扩大对流动青年的覆盖范围,努力做到了解青年、服务青年、引导青年。
三、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几项建议
20**年,团中央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确定为“2016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主题,2016年团中央再次密切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将《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确定为“2016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的主题,充分显示了共青团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高度重视。为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家园,**区委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打造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氛围。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希望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关注其精神文化需求,动员用工企业、民间公益组织等多方面力量,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良好局面。
二是组建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志愿服务队伍。积极依托社区青年中心等资源,联合心理医生、心理专业学生成立志愿服务小组,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组织素质高、业务精的律师队伍成立公益律师服务团,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法律指导,处理劳资纠纷。与此同时,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公益活动,作为志愿者为和谐城市的建设做出贡献,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
三是畅通信息流通渠道,实现信息无缝对接。对辖区内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其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基本诉求,根据现实需要,开展符合实际、乐于参与的文娱活动;在社区以“便民小黑板”等简单易行的形式,公布文艺演出、知识讲座、电影欣赏等文娱活动的具体信息,邀请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有条件的可以建立网站、微薄或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动态,实现信息无缝对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不断变换、生活物品带走不方便,丢弃又非常可惜的情况,在社区内定期设置跳蚤市场,进行二手货物交换。通过在社区公告栏发布信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生活用品交换平台。
四是开展“书香企业”评选活动,掀起读书热潮。多读书、读好书,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素养。以共青团组织为牵头单位,以建团企业为参与单位,开展覆盖广泛、参与人数众多的“书香企业”与“读书成才”评选活动,推动企业建立鼓励职工读书的激励机制,定期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努力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读书爱书热情。
五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才艺展示舞台。新生代农民工中很多人身怀绝技,应鼓励有文艺才能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在舞台上展示新生代农民工的风采。支持新生代农民工社团的建立,为其组织活动提供指导,协调活动场地,确保其作用的发挥与存在的延续性。同时,汇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智慧与力量,创作符合这一群体实际需求与心理特点的文艺作品,吸引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到社团组织中来,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六是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引导企业定期或不定期根据不同员工的岗位职责开展培训课程,鼓励员工提高自身素质,既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又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知识的渴求;组织基层团工委为以行业分类为基础,为新生代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对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机构给予资金和物质方面的补贴。同时,为接受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与用工企业牵线搭桥,实现劳资双方的有效对接。
七是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圆梦计划”。扩大“百家团支部一助一”活动覆盖范围,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帮扶群体,与高校、职业技能学校达成合作意向,资助优秀新生代农民工深造,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求职中的文凭受限问题。以街道团工委为单位,定期举办电脑技术等实用技能培训班,对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的学员发放合格证书,为新生代农民工求职就业增加砝码。)
第四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为了切实了解青少年的普遍性利益诉求,深入剖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我区共青团的工作,团区委就我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本次课题的调研范围涉及XX区11个乡、镇(街道)。调研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研和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在公司企业发放问卷,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行业性质,二是在农民工聚集区随即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67%。
一、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特征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社会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一)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面貌以团员为主。
XX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绝大部分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文化和文盲比例低,受过小学教育的占4.65%,受过初中教育的占26.33%,受过高中(中专)教育的占45.61%,大专(本科)以上学历占23.41%。共青团员在所调查人员中占64.32%。
(二)法律意识加强,期待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开始增强,对劳动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开始了解,在遇到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新生代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趋向理性化,75.46%的人会通过法律途径或有关组织解决问题。67.56%的新生代农民工比较了解团组织的基本职能,并认可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三)生活状况满意度高。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工资收入范围较为集中,平均月收入达到1200-1600的占67.67%,1600-2400的占15.75%。由于本区多数农民工为附近地区农民,因此居住状况多为自家住房,23.74%居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26.46%为与人合租房。78.64%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生活现状“很满意”或“基本满意”,其中“基本满意”约占62.48%,“很满意”约占16.16%。只有21.36%的人对目前现状“不满意”。
(四)文化生活种类较丰富。
XX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以外的业余生活形式多样,“上网”占77.32%,“参加文娱活动”占54.67%,“看电影、电视”占47.35%,“读书看报”占45.73%,“逛街”占37.58%,“其他”占24.55%。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诉求
随着XX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调查表明,目前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在这个经济社会转型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经历的冲击使他们面临着生活和工作上的一系列问题。
(一)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不成熟。
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精神文化生活主要依靠单位组织和自娱自乐。调研中发现,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中下班以后都是直接休息,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限制致使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自行安排。而且受工资水平的限制,每个月用于精神文化的消费很少。单位方面,76.55%以上的单位没有文化设施,或者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大多数农民工也不能充分利用。
(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单一。
用人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次数较少,调查显示,68.65%的农民工选择“从未举办过文化活动”,24.46%的人选择“一年两到三次”,6.89%选择“经常举办,每年三次以上”。下班后的闲暇时间,多数人选择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
视等。多数农民工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单调、没有生气,他们希望单位能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内心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促使他们希望参与城市种种公共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缺乏身份认同感。
面对身份的转换和认同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遇到更大的困惑。由于长时间离开家乡,甚至有些“80后”本身就是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城市上学,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城市为坐标,对农村完全陌生。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看,他们完全离开了农村,对农民身份的认同变得模糊甚至不认同。在城市的生活圈中,对比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觉得自己的精神生活依然很贫乏。他们的追求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宿感延伸;由忍耐坚持向追求权益平等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自我价值延伸。
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新生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共青团组织和用人单位共同协作。
(一)政府的制度保障
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从农民工的特殊性出发,在教育、就业培训、住房保障和劳动待遇等关键环节下功夫,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效率和效力,采取针对性措施。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办法都依赖于制度的完善和变革,只有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让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挥共青团的职能
调查中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共青团员,他们对共青团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较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心理年龄并不十分成熟,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城乡的巨大差距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团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对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无疑能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要在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建立团的组织,具备建团条件的做到全覆盖。调查中57.67%的用人单位尚未建立团组织,大部分都是非公企业。对于已建团组织的单位,加强对企业团组织的工作指导。
其次,组织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并定期举办,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技术培训和指导。
再次,联合工会、妇联等专业组织机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侵权事件,增加其团组织归属感。
(三)用人单位的积极组织
对于用人单位,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体活动,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做好制度上的保障,依法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
本次调研活动的结果体现出,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融入城市,有尊严地生活,一定要做到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团组织建设和团员管理工作,发挥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第五篇: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一、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种类 彩色电视机 数字电视 电磁炉 电冰箱 空调 其他
比例 80% 70% 30% 45% 10% 3%
2、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
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从19世纪到现在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19世纪家乡人得娱乐方式
种类 玩扑克 打麻将 其他
比例 35 15 50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只变化。下面是对当前家乡人普遍的娱乐方式的调查,当然这也是我组调查的几个村的一个缩影。
2012年家乡人得娱乐方式
种类 看书 玩扑克 上网 打麻将 看电视 其他
比例 4% 15% 22% 2% 55% 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很多的弊端也随之显现了出来。从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黑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QQ。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老年人却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在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赌博严重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现在村里的一些杂货店里大多都买有自动洗麻将的机器供人们来大麻将,自己从中收取费用。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如果不加以整治任由其在人民面前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三、几点建议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使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
是农村的学生也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条件。而不能因为是乡村学校就不加配制应有的教学器件。还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