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5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5:0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行政管理的手段)

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据《人民日报》报道,1985年5月25日至6月5日,某县接到上级会议通知38个,平均一天3个会议,该县领导不知参加哪个会好,无奈只好派一副县长专驻地区开会,人称为“开会县长”。另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全国的会议开支达3.3亿元;1984年全国企业管理费共280亿元,其中直接用于会议的费用达70亿元,占整个管理费的1/4,相当于全国人民近一个月创造的财政收入。而且会议质量低下,严重影响行政效率。正如一副对联所说,“今天开会,明天开会,天天开会;你也讲话,我也讲话,人人讲话。”可实际问题却“无法落实”。所以对此“会山会海”人们深恶痛绝。早在1922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针对苏联“会海”情况,发表一首讽刺诗《开会谜》,向社会发出呼喊:“假使能再召开一次会,来讨论杜绝一切会议,那该多好!”此诗受到列宁的高度肯定:“我保证这是完全正确。” 提问:(1)对于行政管理来说,会议为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而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这又是为什么?

(2)针对“会海”甚至“会害”,你对会议进行科学管理有何建议? 答案:

1.答案要点:

(1)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因为会议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用于行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会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集思广益,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贯彻群众路线,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等。

(2)适当的会议是必要的,但是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甚至“祸害”。这是因为过多的会议不仅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反而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浪费。行政人员忙于“开会”而无暇顾及工作。虽然开会有时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工作绝不是开会。甚至有借开会

之名,行吃、喝、玩之实的现象,变相贪污公款。这是绝不允许的。“会海”必须填平,“会害”必须清除。

2.答案要点:针对“会海”、“会害”,对会议的科学管理提出两点意见:(1)会议管理必须以提高会议效率、重视会议质量为核心。(2)遵循精简节约原则。

案例分析二:(行政管理主体,监督)

某市一化工厂附近的下水道堵塞,造成污水四溢,臭气熏天。附近1000多户居民深受其害,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某报记者对此作了专门的采访,并在该报的监督专栏里对有关部门提出了批评和建议,终于促使有关部门马上采取措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解决了下水道堵塞问题。提问:

(1)请从行政监督的角度看,上述报纸的报导和批评属于何种监督?

(2)这种监督具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上述报纸的报导和批评属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而实施的监督。

(2)舆论监督的特点:

①广泛性。舆论监督是社会各方面都能普遍运用的监督方式,它是以社会所有阶级、阶层、组织、利益集团及全体公民为主体的一种社会性监督;

②公开性。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监督的内容与对象一开始就摆在社会公众面前,形成一个开放的监督过程;

③及时性。舆论监督依靠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地、直接地把这些问题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压力,及时产生效应;

④评价性。舆论监督总是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被监督对象的行为作出公开评价,表达民意,对被监督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政治压力,从而达到监督效果。

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和各种不当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及时的、公开的揭露、批评,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影响,有效地改善和加强政府的工作。

案例分析三:(人事行政,依法行政)

1996年2月初,中共某县县委向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和县人民政府党组织提交了19名乡、镇长任职和免职的建议名单。县人民政府随即据此将这19名乡、镇长予以任免,并以县人民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发至县直属各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国家机关。该县人大常委会收到此任免文件后,认为该文件违背了宪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遂建议县政府予以纠正。县政府认为,对这19名乡、镇长的任免是党组织的意见,政府和人大都应

坚持党的领导,无权对党组织的建议提出异议,政府文件没有过错,所以对县人大常委会的建议不予理睬。事隔不久,县人大常委会重要负责人又向县委作了专门汇报,县委也没有明确表态。在这种情况下,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就县政府的这一任免文件进行专题审议。会上全体常委一致认为县人民政府这一任免决定事先未经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不符合法律规定,故通过了将其撤消的决定。

提问:

(1)该县政府的人事任免文件该不该撤消?

(2)发生此类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这是一起人事任免争议,我们认为该县政府的人事任免文件应该予以撤消。这是因为:首先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乡、镇长的任免必须通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县政府无直接任免权,该县政府的人生任免文件是不合法的。其次,各级国家立法机关享有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的权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国务院判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消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乡、民族乡、镇的人大有权撤消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可见,该县人大常委会撤消县政府不适当的人事任免文件是有法律依据的,是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

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该县政府以坚持当党的领导作为这次人事任免的依据是不正确的。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表现为选拔、推荐人员,提出人事任免建议,但这种建议只有经过法定程序才具有法律效力。案例中,县委对人大常委会的专门汇报没有明确表态是不对的。

(2)发生此类事件的根本原因在该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人员缺乏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在“议行合一”体制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国家立法机关,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处理国家事务的机关,各级人民政府是同级国家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对政府来说,认真贯彻立法机关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接受立法机关的监督,既是在坚持民主原则,也是在坚持法制原则。

四、深圳机场选址方案之争(行政决策)

1987年,关于深圳机场的选址方案有两种:一是在市北建黄田机场;二是在市区南面填海建白石洲机场。建黄田机场的理由是:客源主要来自内陆地区,不会影响城市的发展,便于飞机安全飞行。建白石洲机场的理由是:与香港共用,争取更多的国际客源。机场到底建在哪里,争论非常激烈。反对建白石洲机场的人认为,机场建在白石洲,妨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机场自身也无扩展的余地,机场的噪音严重影响深圳大学,而且对附近的红树林和鸟类保护区带来破坏性的影响。赞成建白石洲机场的人认为,与香港争客源是最重要的,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安装双重玻璃窗和“驱鸟器”等措施来解决。最后决定以“白石洲机场方案”作为首选方案向中央领导汇报,但反对者拒绝在该方案上签字。最后,国务院派出专门的工作组赴实地考察,在多次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否定了“白石洲机场方案”,批准了“黄田机场方案”。从深圳机场建成以来的运行情况看,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案例提问

1. 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2. 深圳机场选址决策过程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是什么?

案例分析

首先,深圳机场选址决策一案告诉我们,决策必须有选择,即围绕决策目标拟定两个以上的决策方案,比如“白石洲机场方案”或“黄田机场方案”,通过联系实际,综合考虑,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做出决策,如国务院批准“黄田机场方案”。

其次,决策方案的分析对比、选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决策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各种决策方案的优劣并不是简单明了的,常常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白石洲机场方案”与“黄田机场方案”就各有优劣,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做出选择。

最后,决策过程中要尊重不同意见,认真对待不同意见,深入分析不同意见。决策人员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异,对决策方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是正常的。决策方案的选择过程就是不同意见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过程。每一位决策者都应独立思考,坚持原则,追求科学,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本案例中“白石洲机场方案”反对者的精神可佳,值得发扬光大。同时,每一位决策者都应象别人尊重自己的意见一样去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

案例

五、人事局局长临阵脱逃(自然环境与行政管理)

1998年6月中旬以来,我国福建、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遇到了严重的洪水灾害。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已经出现七次洪峰。松花江流域嫩江出现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

在这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战。广大干部和共产党员身先士卒、模范带头,全国军民万众一心、风雨同舟。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但是,在这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广东省某市人事局局长黄××,却临阵脱逃,用公车急速携带全家人员躲住到外地的招待所。黄××的逃兵丑恶行径,很快被人揭发,在当地的党政军民中,造成很坏影响,激起民愤,纷纷要求当地政府严肃处理。

案例提问 ①运用行政学有关原理,分析黄××行为的成因; ②如何处理?③今后如何防止这类事件的再产生?

案例分析

①运用行政学的有关原理有:一是自然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原理。行政管理应适应自然环境,遵循生态规律和特点,来调节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的发展。二是社会变迁与行政职能的转变原理。社会变迁是行政职能发展和转变的根本原因,行政管理是政治上层建筑。三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中的社会职能原理。四是行政领导原理。在社会主义国家,行政领导是行政权力的象征,也是人民公仆的体现。五是行政首长的基本素质要求的原理。行政首长在政治思想方面,必须牢固地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品格作风方面,要勤政廉政。黄××在抗

洪抢险紧要关头擅离工作岗位,携带家眷逃离抗洪第一线的事件,完全是黄××丧失了一个领导干部应有的觉悟,违背了上述行政学原理,不具备行政领导的素质所造成的。

②处理意见:广东省某市人民政府,应报请该市人大常委会,撤销黄××的市人事局长职务。

③防止这类事件再发生的举措:一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行政领导应系统、全面、认真学习行政学原理。二是强化行政管理法制。三是加强行政监督力度。四是不断提高国家公务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案例

六、回避(公务员制度)

案例1

国务院某部部长张某某的秘书小王,因近一、二年的工作关系与张部长的女儿接触较多,从而相互爱慕,并产生了爱情。小王、小张于2000年的“情人节”登记结婚并举行了婚礼。此前,王秘书在向部机关人事部门递交领取结婚登记申请书、介绍信的同时,也递交了一份请求调出该部而到另一部门工作的申请书。这两份申请书同时递交,有“局外人”非常纳闷,不知何故?

案例2

2001 年6月,在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做会计工作长达6年之久的小宋,经几位热心人“牵线”、“搭桥”,终于可以跳出企业,进入国家行政机关,到该市政府的审计部门做“本行”工作。说来也巧,小宋的堂兄宋某某正是该市审计局副局长。两个月后,当出国学习半年刚刚回国的堂兄宋副局长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告诉堂弟小宋,“你必须调离审计局,除非我辞职”。小宋听了,象泄了气的皮球,虽抱怨堂兄不近人情,又不知到底为了什么?

案例提问

什么是公务员的回避制度?公务员应回避的亲属关系、回避类型有哪些?上述两案例所述属何种回避?他们是什么亲属关系?

案例分析

公务员的回避制度是指为了防止公务员利用职权为亲属私情而对其执行公务和任职有所限制的制度。公务员应回避的亲属关系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和近姻亲关系。公务员回避的类型有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区回避。

上述两案例所述都属任职回避,即国家公务员在担任某特定职务涉及应回避的亲属关系时,必须回避。既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别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等工作。其中,案例1 所述的回避双方是近姻亲关系;案例2所述的回避双方是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第二篇:《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

1、食品安全监管:“六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

人民网2009年2月27日消息:[案例]多部门的食品监管——为何几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由于食品安全的特点,涉及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对食品的监管由多个部门执行,交叉管理的现象层出不穷。

试运用有关行政学理论来分析,为什么“六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 “六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说明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严重问题:政府行政部门齐抓不管,多头管理,却责任不清、权限不明。这就造成“比较好管的,或者有一定好处的,有一定权力的,大家抢着管”。而责任大、问题多、难管理的,彼此相互推诿,没有主要部门管理。在多个部门管理,却又互相推诿责任的食品安全监管中,本质上是部门利益在阻碍高效的监管体制。按照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机构也具有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监管机构会选择性地执行对机构利益最大化的措施,按照部门利益来衡量监管环节。

解决“多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难题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的立法,明确责任。通过立法明确食品监管机构的责任分工、权限划分,并统一监管标准。通过立法强化企业食品安全责任,明确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食品安全监管执行上,必须克服政出多门,都管却管不好的现象,监管主体和主要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必须清晰和明确。

同时,还必须建立部门的责任制度,即问责制,严格执法。

食品安全监管的低效反映出了行政机构的多头管理、职责重叠、权利交叉的弊端。必须订立明确的法律规定、划分职权、严格执法。

2、“大部门体制”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2007年出现的中国出口商品在欧美遭遇查封和质量起诉的一系事件表明,我国现有政府体制在新的对外开放条件下遇到了新的挑战,分头行使同类性质职能的政府部门(海关、边检、出入境检疫检验、商务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未能迅速作出一致反应。

这些现象为通过改革政府体制提高职能行政效率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改革的背景是政府部门的设置依然具有行业管理和过于专业化的特征,因而妨碍了管理效率的提高和职能的有效行使。

3、驻京办现象

⑴集权与分权。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容易引起地方政府的“寻租”活动,以争取政策和利益。

⑵政府的职能。如果政府集中了过多的社会资源,必须造成地方政府重视通过与中央政府的公关活动。

4、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政府管理

1992年6月1日,《广州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实施,引发了全国的“禁放”潮。此后,全国280多个城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法规。

自2000年以来,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近些年春节期间的实际表明,违反禁放法规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北京、广州等相当一部分城市重新修订了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允许居民在规定的区域和时间内燃放烟花爆竹。

政府职能的边界:

⑴政府职能:市政府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属于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市政府可以制定、修订和执行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全和城市环境的良好,但不应对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过死,而应适当方便群众的节日正当需求,即坚持服务性原则。

⑵政府职能应实现职能方式和职能关系的转变,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强化监督和宏观调控部门,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管理好社会的公共事业。市政府对燃放烟花爆竹应加强监控,既对违反禁放法规的人依法惩治,保障群众生活秩序良好,又应允许居民在规定的区域和时间内燃放烟花爆竹。

确立行政职能要从提高社会福利、为人民服务的角度考虑。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正是从保护公民财产、生命安全的角度,建立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所作出的行政规定。行政职能具有执行性的特点,行政职能在执行过程中要遵循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到对违反规定的行为依法惩治,但又允许在规定的时间

内做出规定的行为。行政职能的执行不仅可以采用行政手段,也可以采取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对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行政规定,可以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以行政手段为主,思想教育手段为辅。

5、“齐抓共管”的缺陷

实质:

⑴各主管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

⑵多头管理、出现缺位。

⑶缺少协调机制或机构。

⑷主管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互相推诿,缺少工作责任感和积极性。

解决办法:

⑴理顺关系、明确职责。

⑵进行必要的协调,共同解决问题。

⑶对工作人员进行服务意识教育。

6、官员问责制

责任政府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意味着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于其承担的任务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并对其行为负责,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其应当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就是失职,必须为由此而引起的不利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特别是随着我国行政改革的深入和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建设的推进,公民导向的观念逐步深入,行政官员必须对公民负责,对所制定和执行的政府负责已成为政府治理的基本观念。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行政问责暂行办法》、《行政过错追究暂行办法》。2004年4月,中央又批准实施了《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作出严格规范。

行政领导是职权与职责的统一,没有责任监督的权力就失去了约束。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建立责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是对政府权力归属的回归,政府权力来自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建立以行政领导为主的问责制度,将行政官员对人民负责这一思想落到实处。

7、行政领导决策盲目性导致的后果

盲目决策与投资造成损失不会像贪污、受贿一样被视为是犯罪,甚至还不会被视为错误,而至多只是一种“失误”,因而决策者不会因此而受到什么追究。这就为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上“有恃无恐”打开了“放心之门”。而如果“碰巧”决策正确呢,决策者的个人政绩簿上就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样一种追究与奖赏不对等情形下,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上的“冒险”意识就被激发起来了。冒的是政府与百姓而非自己个人的险,正是一些领导干部敢于在决策上“挺而走险”,拥有极强“心理承受力”的缘由所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做到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决策失误就应当由相关责任人承担起相应责任。当然,任何决策都有风险,不能要求所有决策万无一失。我们反对的是盲目决策、轻率决策、武断决策、不负责任决策。事实上,只要善于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种种监督,严格履行决策程序,很多失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8、网络与信息公开

⑴网络、信息公开,是一把双刃剑,在实现政府目标、解决一定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会形成一些新的问题;同时,也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问题通过信息公开就可以解决。因此,在倡导政府信息公开的时候,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避免产生不利的影响,要提高政府“执网能力”。

⑵政府要制定和明确政府信息处理、信息公开的具体策略,处理好4个“度”:态度;速度;尺度;梯度。

⑶政府要积极引导,消除网络的不利影响。

网友的某些自发行为,从公民责任心、运用网络表达意志、进行社会监督等方面来说是值得称赞的。但这不能归结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常态,其对社会的潜在破坏性值得警惕。

第三篇:《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案例分析一:

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据《人民日报》报道,1985年5月25日至6月5日,某县接到上级会议通知38个,平均一天3个会议,该县领导不知参加哪个会好,无奈只好派一副县长专驻地区开会,人称为“开会县长”。另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全国的会议开支达3.3亿元;1984年全国企业管理费共280亿元,其中直接用于会议的费用达70亿元,占整个管理费的1/4,相当于全国人民近一个月创造的财政收入。而且会议质量低下,严重影响行政效率。正如一副对联所说,“今天开会,明天开会,天天开会;你也讲话,我也讲话,人人讲话。”可实际问题却“无法落实”。所以对此“会山会海”人们深恶痛绝。早在1922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针对苏联“会海”情况,发表一首讽刺诗《开会谜》,向社会发出呼喊:“假使能再召开一次会,来讨论杜绝一切会议,那该多好!”此诗受到列宁的高度肯定:“我保证这是完全正确。”

提问:

(1)对于行政管理来说,会议为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而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这又是为什么?

(2)针对“会海”甚至“会害”,你对会议进行科学管理有何建议? 答案:

1.答案要点:

(1)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因为会议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用于行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会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集思广益,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贯彻群众路线,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等。

(2)适当的会议是必要的,但是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甚至“祸害”。这是因为过多的会议不仅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反而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浪费。行政人员忙于“开会”而无暇顾及工作。虽然开会有时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工作绝不是开会。甚至有借开会之名,行吃、喝、玩之实的现象,变相贪污公款。这是绝不允许的。“会海”必须填平,“会害”必须清除。

2.答案要点:针对“会海”、“会害”,对会议的科学管理提出两点意见:

(1)会议管理必须以提高会议效率、重视会议质量为核心。

(2)遵循精简节约原则。

案例分析二:

某市一化工厂附近的下水道堵塞,造成污水四溢,臭气熏天。附近1000多户居民深受其害,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但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某报记者对此作了专门的采访,并在该报的监督专栏里对有关部门提出了批评和建议,终于促使有关部门马上采取措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解决了下水道堵塞问题。

提问:

(1)请从行政监督的角度看,上述报纸的报导和批评属于何种监督?(2)这种监督具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上述报纸的报导和批评属于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工具,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而实施的监督。

(2)舆论监督的特点:

①广泛性。舆论监督是社会各方面都能普遍运用的监督方式,它是以社会所有阶级、阶层、组织、利益集团及全体公民为主体的一种社会性监督;

②公开性。舆论监督通过新闻媒介实施。监督的内容与对象一开始就摆在社会公众面前,形成一个开放的监督过程;

③及时性。舆论监督依靠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地、直接地把这些问题反映出来,形成舆论压力,及时产生效应;

④评价性。舆论监督总是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被监督对象的行为作出公开评价,表达民意,对被监督者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政治压力,从而达到监督效果。

舆论监督的作用:

舆论监督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和各种不当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及时的、公开的揭露、批评,可以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影响,有效地改善和加强政府的工作。

案例分析三: 1996年2月初,中共某县县委向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和县人民政府党组织提交了19名乡、镇长任职和免职的建议名单。县人民政府随即据此将这19名乡、镇长予以任免,并以县人民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发至县直属各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国家机关。该县人大常委会收到此任免文件后,认为该文件违背了宪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遂建议县政府予以纠正。县政府认为,对这19名乡、镇长的任免是党组织的意见,政府和人大都应坚持党的领导,无权对党组织的建议提出异议,政府文件没有过错,所以对县人大常委会的建议不予理睬。事隔不久,县人大常委会重要负责人又向县委作了专门汇报,县委也没有明确表态。在这种情况下,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会议,就县政府的这一任免文件进行专题审议。会上全体常委一致认为县人民政府这一任免决定事先未经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不符合法律规定,故通过了将其撤消的决定。

提问:

(1)该县政府的人事任免文件该不该撤消?

(2)发生此类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这是一起人事任免争议,我们认为该县政府的人事任免文件应该予以撤消。这是因为:首先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乡、镇长的任免必须通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县政府无直接任免权,该县政府的人生任免文件是不合法的。其次,各级国家立法机关享有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的权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消国务院判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消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乡、民族乡、镇的人大有权撤消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可见,该县人大常委会撤消县政府不适当的人事任免文件是有法律依据的,是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

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该县政府以坚持当党的领导作为这次人事任免的依据是不正确的。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表现为选拔、推荐人员,提出人事任免建议,但这种建议只有经过法定程序才具有法律效力。案例中,县委对人大常委会的专门汇报没有明确表态是不对的。

(2)发生此类事件的根本原因在该县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人员缺乏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在“议行合一”体制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国家立法机关,是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处理国家事务的机关,各级人民政府是同级国家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对政府来说,认真贯彻立法机关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接受立法机关的监督,既是在坚持民主原则,也是在坚持法制原则。

第四篇:行政管理学 案例分析题

浅谈对中国官员“无官不贪”的认识

据南方都市报2005年的报道,中国仅2000年到2005年五年间,中国检察机关依法查处了包括多名省部级高级干部在内的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分子20余万人,而据公安部的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国外逃的经济犯罪嫌疑人尚有500多人,其中多为贪官,涉案金额达700亿元人民币。有学者推算,近10年间中国各种外逃资本数以千亿元人民币计,其中不少就是贪官侵吞的国有资产。

对于百姓来讲,对于中国的贪官,已经几乎是“无官不贪”的地步了,偶尔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两名反贪的“铁血战士”,但是总是经不了多长时间随即就销声匿迹或者是“被调职”等等。中国各级政府,总是努力打击贪污腐败,可是贪官是查处了一批,新的一批又走马上任。

在中国为什么贪官为什么会有“无官不贪”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成为贪污腐败的温床?

首先对于“无官不贪”,在中国社会上是十分流行“走后门”的行为的。对于行贿的人来说,他对一个官员行贿,如果该名官员不接受,那么他自然会找比他同级别的其他官员或者他的上级官员,这样如果大多数官员都妥协的情况下,这种“异类”很快就会被消灭掉。而行贿的人也因此能获得他所想要的便利。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贪,别人也会贪,而且说不定因为“我”的不贪,阻碍了别人“贪”的机会,那么我自己的“饭碗”也会保不住的。所以与其让别人贪完,而让自己完蛋,不如自己贪,这样做“帮人”又醒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上述的说法是以当代行政机关贪腐现象十分严重为前提的。在现阶段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下,反贪腐是靠别的官员来监督查处,而在百姓心目中,官场上自古以来都是官官相卫,所以要让百姓相信行政机关自己监督自己能取得成效,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在中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常是通过公务员考试录取,大部分机关行政人员都是层层领导,由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与管理,下级只需要对上级负责。这样就缺乏了民主监督。行政机关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人民有权监督政府行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监督行政等于空谈。由于官员只对上级负责,百姓说什么根本不足畏惧。对于上级领导监督考察,只要能耍些手段“忽悠”过去,那自然也安枕无忧。所以缺乏民主监督体制,是中国贪官杜绝不了的原因。也许有人会说,法律赋予我们新闻舆论监督,但是事实上我们从报纸上看到的通常是“某某官员因某某事被查处的”等的事后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在我国现阶段仍发挥不了实际的效用。正如重庆打黑时,文强被判刑后所说的,假如重庆新闻舆论能向外国新闻媒体一样“官员家里买了什么东西”等也确实报道出来,那么文强也绝对不能走到今天。

我们要知道,贪官是抓不完的,

第五篇:0277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

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于1985年4月1日施行。

为了做好施行专利法的准备工作,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相应的专利管理机构和专利服务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中国专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设置专利工作机构的通知》。专利管理机关具有执法和管理的双重职能。

据此,广州市于1984年l0月成立了广州市专利管理处,属事业单位,定编10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利纠纷案、专利侵权案、假冒专利案也逐年上升,专利处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广州市人大两次检查广告专利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市委、市府有关部门也想了许多办法,决定将广州市专利管理处改称广州市专利管理办公室,升格为副局级单位管理,编制增加至25人。

1992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修改。修改后的专利法加强了执法的力度,增加了打假的内容、手段,给专利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专利法的调整,专利工作量的增加,得到市委、市府的关注。考虑到广州专利工作的具体情况,在广州市1995年机构改革时将广州市专利管理办公室改称广州市专利管理局.编制增至35人,归口市科委管理,并明确:市专利局是市政府授权主管全市专利执法和行政管理的机构,安排有13项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增加:参与制定知识产权法规、参与重大经济政策的专利保护评价、管理专利技术许可合同、专利权、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以专利为主的无形资产评估等内容;专利执法方面增加:查处将非专利产品冒充专利产品或者将非专利方法冒充专利方法的行为,并做出处理决定等新的内容,并定性专利局就是行政管理和执法。问题:

1.广州市专利机构设置的依据是什么?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每次都较大幅度地削减了机构和人员,为什么专利管理机构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起来呢?

2.广州市专利机构经历了专利处、专利办、专利局的变化,人员编制由10人,25人.再增至35人。机构规格由低到高,人员由少到多,是否是所有行政机构发展的必然规律?机构设置一般要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

1.答案要点:

(1)广州市专利机构的设置是根据行政环境提出的要求,为了做好施行专利法的准备工作而设立的。

(2)专利管理机构建立和发展的原因:其一,尽管在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每次都较大幅度地削减机构和人员,但要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机构都相应地裁减,必须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看有没有必要。一些机构庞大,冗员过多,当然要削减。相反,有些机构“势单力薄”,当然要加强。其二,专利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是为了满足行政环境提出的要求,它的发展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

2.答案要点:

(1)并非所有行政机构都象广州市专利机构那样经历规格由低到高、人员由少到多的。有些机构则恰恰相反甚至取消。行政机构的设置与变化应符合行政环境的需要,遵循一定的行政组织编制管理原则。

(2)机构设置一般要遵循精简原则、统一原则、效能原则和编制立法原则等。

案例分析

时下,国家机关向社会公开招考领导干部的做法不再是新鲜事了。下面是摘自某市向全国公开选拔副厅、局级领导干部信息中的部分内容。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

参选人员基本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实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事业心强,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作风民主,顾全大局,清正廉洁,并有实绩。

2.具有拟参选职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有较强的宏观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现任正县(处级)职务并任职2年以上(1998年8月31日前任职),现任国有特大型企业中层正职、国有大型企业厂级副职、国有中型企业厂级正职并任职3年以上(1997年8月31日前任职)。

现任副厅、局级以上职务、国有特大型企业厂级副职以上职备和国有大型企业厂级正职职务的,不受任职年限限制。

获得博士学位的海外留学人员,不受本款任职资格条件限制,但应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

4.年龄在45周岁以下(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5.身体健康。

特殊要求:

1.报名参选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职位的人选应是中共正式党员。

2.报名参选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职位的人选应具有本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报名参选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和市旅游局副局长职位的人选,应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

笔试:笔试分公共科目考试和专业科目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进行。公共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处理。专业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拟选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笔试成绩为公共科目考试和专业科目考试的得分之和。根据笔试成绩,按拟选职务1:5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面试人选。

面试:由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组成面试评审委员会,采取演讲答辩方式进行面试。评审委员会根据面试人员演讲和现场答辩等情况,综合考察其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拟选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以及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等个性特征。面试结束后当场公布成绩,并根据成绩按拟选职务1:2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初步确定考察对象。

问题:

1.你对向社会公开招考领导干部的做法有何评价和建议?

2.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你认为行政领导考必须具备哪些素质?

3.领导班子的合理组合应注意哪些问题?从案例材料中分析说明该市公开招考副厅、局级下部能否达到这些要求?

答案:

1.答案要点:向社会公开招考领导干部的做法实际上就是通过考任制产生行政领导者。这种做法与选举制、任命制和聘任制相比,有它的可取之处,它便于社会上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行政领导,广招天下贤才,避免任人惟亲和滥竿充数。但在实行考任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考任制中的考试与一般大、中专院校的入学考试区分开来,考试要有针对性和科学性。(2)考试要由法定的机关主持,公开进行。

(3)最后选拔行政领导者要依据考试的实际结果而定。2.从案例材料中可归纳出行政领导者必须具有如下素质:

(1)政治素质 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和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2)知识素质。包括理论和政策水平、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业务知识等。(3)能力素质。象宏观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见材料“面试”一栏)(4)心理素质,如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自我认识等。3.领导班子的合理组合应注意如下问题:

(1)年龄结构问题。领导班子在年龄结构上应有利于取长补短和新老交替,一般是老中青相结合的梯形年龄结构。

(2)知识结构。配备行政领导班子应将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有机结合,以形成既有较宽知识面,又有精深专门知识的立体知识结构。

(3)智能结构。领导班子内应有不同智能类型的领导个体,这样才能形成高智能的、多才多艺的领导群体。

(4)气质结构。在行政领导班子的气质结构方面,应注意不同类型气质的互补,以求得领导班子的多功能化和高效能化。

从案例中提供的对参选人员的要求以及从笔试、面试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该市在招考副厅、局级领导干部时已充分注意到了这些方面,如年龄规定45周岁以上,知识方面要求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等,智能方面考察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还有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自我认知等要求,相信该市的招考达到上述要求,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案例分析

本事强不过“人事”

社会上的不公平竞争首先表现在人事竞争上。

政府部门选拔工作人员,一般由用人单位提出人选,组织人事部门参与考核。但现实中存在着拉关系、逐条子、托人情、走后门现象,搞得组织部门、用人单位无法正常工作,更无法保证用人质量。其结果是不凭能力凭关系,不看本人看后台。“公平竞争、择优录用”成了一句空话。有本事的人面对着想进去一展身手的单位,只能长叹“有心报国,无法入门”而“长使英雄泪沾襟”。社会上一句评价干部选择制度的流行话——“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可谓一语中道出了“本事强不过人事”的根子。一些地方和单位把选择干部的权力集中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里,把领导集体的多数人和多数干部群众排斥在外;把选择干部的对象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大量优秀人才被排斥在事业之外。这就决定了“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选择制度,其直接效果是不能保证人才的充分流人,也难以避免非人才的大量流入。有一段时期,领导干部都津津乐道。“伯乐相马经”,以伯乐自居。实际上,居于少数人的领域,很多时候用传统的“相马”方法,对人的了解凭感觉,靠“直观”,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缺乏民意的科学分析,因而使选人用人缺少真实的群众基础,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也产生出许多任人惟亲的现象。拉关系、走后门者有之,行贿受贿者有之。那些蝇营狗苟、拉帮结派、攀龙附凤者对“本事”不屑一顾,乃至没有那份心思去操练本事,而费尽心机去纺织“人事”(关系)。因为“本事”与取得的“效益”已不成比例,乃至不成正比了,而“人事”与“效益”则是成正比乃至成几何级数的正比。热衷于、熟稔于“人事”的“能人”得到广各种好处,如官位的晋升、利益的获得;而一些不热衷、或不擅长钻营“人事”的人,一些一门心思干点事、增长点“本事“的人反而得不到各种好处,且时时处处呕气。长此以往,遂形成风气,形成时尚,使长于“人事”者或热衷于“人事”者趋之若骛;使长于“本事”者、实心实意干点事的人灰心丧气,且日益减少。问题:

1.案例中反映了目前人事行政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本事强不过“人事”,违背了人事行政用人的什么原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

答案:

1.答案要点:案例中反映了目前人事行政中存在着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1)在人才的选拔任用方面,存在着用人惟亲、权钱交易的现象。拉关系、走后门,行贿受贿、买官卖官时而有之,这不仅是对人才的不公和浪费,对政治风气、社会风气也有极大危害。(2)在考核和奖惩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考核不实事求是,晋升不惟功,奖励不惟绩,严重压抑了一心想干点事、增长点“本事”的人的工作积报性,不利于人事行政功能的发挥。

(3)目前人事行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不公正、不公平和不公开。前面两点就是讲的不公正、不公平。而不公开即案例中提到的“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甚至由某个别领导“秘密”进行成“内定”。所有这些不良现象,我们切不可听之任之,必须杜绝!

2.答案要点:

(1)本事强不过“人事”违背了人事行政在用人问题上的量才录用、任人惟贤原则。

(2)要想克服和避免本事强不过“人事”的不良现象,必须:首先,把人事行政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和健全规范的法律休系,在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晋升与奖励等方面严格照章办事。其次,加强对人事行政的监督。干部的选拔录用等方面应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使真正有本事、德才兼备的人得到重用,做到人得其职、职得其人、适才适所、人事两宜。

案例分析

单一预算是多数国家历史上使用的预算组织形式。它编制简单,目的单纯,易于为立法机关在总收支方面控制和社会公众所了解。建国以来、我国一直采用这种形式。

20世纪90年代,我国预算管理制的—项重要变革,就是改革传统的单一预算编制方式,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复式预算。1994年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根据此规定,我国政府决定从1996年起改革中央和地方现行的预算编制方式,实行全国统一的复式预算制度。问题:

1.我国为什么要对单一预算编制方式进行改革?

2.何为复式预算?跟单一预算相比,它有那些特点?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的意义何在? 答案:

1.答案要点:单一预算编制简单,目的单纯,易于为立法机关在总收支方面控制和为社会公众所了解。但是它也存在如下缺点:预算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方向划分不清,易于造成经济性开支与建设性开支相互挤占,加大消费与积累的矛盾;对各项支出的实际效益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督,也不便于在预算安排上进行科学的划分和宏观决策管理等。正是这些缺点,使得单一预算不能适应我国预算管理的需要了,故对其进行改革。

2.答案要点:

(1)复式预算是把国家同一预算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按性质进行划分,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使收支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的预算编制方式。

(2)复式预算与传统的单一预算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根据财政收支的不同性质分别编制预算。单一预算是把全部财政收支列入统一的表格,收人大于支出即为预算盈余;反之,则为预算赤字。而复式预算则把财政收支依其性质不同,分别编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预算。其经常性预算不允许出现赤字;其建设性预算的赤字由国债收入弥补。

第二,能较明确地反映财政收支结构和活动效益。单一预算只能反映财政活动的总体情况,而反映不出各项收支间的对应关系及财政活动效益。而复式预算按财政收支性质分别编制和平衡,对收支结构及其活动政益的反映较明确,便于分析和保持管理,有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第三,编制较复杂,需要较高的技术。在预算的实际编制过程中,单一预算由于结构简单,内容全面,编制时采用政府会计账收支对照表方式,易于编制和审批。而复式预算则由于是按不同性质分别独立编制经济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采用商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计划书的核算方法,所以编制复杂,需要有较高的技术管理水平。(3)在我国实行复式预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实施其生产性的经济职能和非生产性的政治、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职能。②有利于提高预算支出效益。③有利于强化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④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和民主政治建设。

案例分析

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是,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据《人民日报》报道,1985年5月25日至6月5日,某县接到上级会议通知38个,平均一天3个会议,该县领导不知参加哪个会好,无奈只好派一副县长专驻地区开会,人称为“开会县长”。另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全国的会议开支达3.3亿元;1984年全国企业管理费共280亿元,其中直接用于会议的费用达70亿元,占整个管理费的1/4,相当于全国人民近一个月创造的财政收入。而且会议质量低下,严重影响行政效率。正如一副对联所说,“今天开会,明天开会,天天开会;你也讲话,我也讲话,人人讲话。”可实际问题却“无法落实”。所以对此“会山会海”人们深恶痛绝。早在1922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针对苏联“会海”情况,发表一首讽刺诗《开会谜》,向社会发出呼喊:“假使能再召开一次会,来讨论杜绝一切会议,那该多好!”此诗受到列宁的高度肯定:“我保证这是完全正确。”

问题:

1.对于行政管理来说,会议为什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而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这又是为什么?

2.针对“会海”甚至“会害”,你对会议进行科学管理有何建议?

答案:

1.答案要点:

(1)会议对于行政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因为会议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作用用于行政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会议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集思广益,丰富领导经验,提高领导水平;贯彻群众路线,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等。

(2)适当的会议是必要的,但是会议过多,滥开会议,形成“会海”,则是行政管理的一大弊端甚至“祸害”。这是因为过多的会议不仅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反而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浪费。行政人员忙于“开会”而无暇顾及工作。虽然开会有时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工作绝不是开会。甚至有借开会之名,行吃、喝、玩之实的现象,变相贪污公款。这是绝不允许的。“会海”必须填平,“会害”必须清除。

2.答案要点:针对“会海”、“会害”,对会议的科学管理提出两点意见:

(1)会议管理必须以提高会议效率、重视会议质量为核心。

(2)遵循精简节约原则。

案例分析

美国著名的行政学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学者马文曾对高层管理者进行调查.对他们提出三个问题:“你每天花时间最多在哪些方面?”“你认为每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在履行你的职责时,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结果,90%以上的回答:决策。

据有关统计,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决策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五千亿元以上,相当于1980年全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的总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作出了及时正确的决策,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使国家开始走上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

问题:

1.根据所学行政学的有关知识评析西蒙的观点。

2.马文的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3.最后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您认为如何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答案:

1.答案要点:西蒙的观点“管理就是决策”,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他主要是从强调决策在管理过程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角度来讲的,也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决策是行动的先导,行政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需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都首先依赖于行政决策。行政决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和行政管理的整个过程,任何行政管理活动都离不开行政决策。当然,行政决策不是行政管理的仅有内容。

2.答案要点:马文的调查结果说明了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是行政领导者的基本职能和重要技能。

3.答案要点;最后两段材料说明了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政府工作的成败。

4.答案要点: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必须做到:

(1)建立民主的、健全的行政决策体制;

(2)运用行政决策的科学方法和现代技术;

(3)遵循现代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4)行政决策民主化、法制化、加强监督等。

案例分析(1)

1992年春,安徽省阜阳地区政府根据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作出了《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召开万人动员大会,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迅速按照《决定》精神行动起来。

此后,各部门各单位都纷纷行动起来:大众媒体的宣传,各种形式的动员会、座谈会,还有干部培训班等。所有这些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接着组织落实。下属各部门各单位分别成立了有主要领导人亲自参加的“改革开放领导小组”或“改革开放办公室”。有的单位甚至将领导人员分为两套班子:一套抓改革开放,一套抓日常工作。绝大多数单位能做到办公地点落实,办公人员落实。

在思想认识统一和组织落实之后,便着手制定具体方案。很多单位(如太和县、蒙城县、利辛县)都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改革开放工作做得好的单位考察参观,学习取经,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以供制定方案时参考。方案的具体内容因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不同而难以尽言.大致包括转变职能、转移经营机制、简政放权、精简机构、合署办公、提高效率等。更加具体的有实行“四放开”(经营、价格、用工、分配),改革人事、住房、公费医疗、社会保险等制度。有的单位为减少改革风险,先在小范围内进行试点工作,待获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开。

在执行过程中,地区政府责成体改委组成了十个督查组,对全地区的十个县市和地直机关的具体改革开放工作进行督查。督查组写出了28份督查报告,呈递地区政府,在这些督查报告中,不仅总结了执行成绩.同时也如实地反映了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建议和设想。这些督查报告不仅有利于地区政府及时掌握执行的进展情况,而且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了基础,反馈了信息。问题:

1.本案例体现了行政执行中的哪些环节? 2.你认为该行政执行过程可作哪些改进? 答案: 1.答案要点:行政执行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案例中提到的统一广大干都群众的思想认识,体现了准备阶段的思想准备环节,培训班的举办体现的是人力准备,制定具体方案体现的是制定计划环境。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办公地点和人员的落实体现的是组织实施环节和人员配备环节。督查组的督查体现的是行政执行的行政监督环节。2.答案要点:案例中提到的行政执行过程,应把组织落实环节放在制定具体方案这一环节之后,按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一总结阶段的行政执行过程,先拟定周详的计划,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然后组织落实、全面实施。另外,组织人员到外地学习取经以及小范围的试点工作也应先行于组织落实。

案例分析(2)

西方的一些思想家认为封建国家君权的至高无上、不受制约是导致政府腐致的主要原因。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腐败,他们提出了分权和制衡的思想,认为权力没有监督就会走向腐败。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在许多国家的政治实践中,一方面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分别交与议会、法院、政府掌握;另一方面通过宪法规定了三者之间相互制衡监督的关系,以防止权力滥用。这种体制安排使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权力受到来自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内部以及全体公民的监督。西方国家一般不设统一的中央监督机构,但大多建立监察教导员制度,对公务员的违法行为进行监察和处理。美国的行政监察职责主要由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中的监察长办事处承担。美国在1978年制定了监察长法,规定各部和各独立机构设监察长,其职责是监察本单位的审计和调查、指导、协调本部门的工作,发现和防止舞弊行为,提出纠正措施,提高行政效率。瑞典的监察员制度至今已有180年历史,全国共设六个监察员组织:议会司法监察员、经济自由竞争监察员、消费者监察员、男女工作机会平等监察员、反对种族歧视监察员和新闻监察员。其职能几乎囊括了全国的行政监察、法纪监察、经济审计、工商监督等各种形式的检查监督,形成了—个很细密的监察机制和监督网络。监察员由立法机构选举或任命,独立于政府和国会履行其职责。

问题:

1.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的行政监督思想和实践?

2.政革开放以来,一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你认为在我国产生腐败的原因有哪些?

3.“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联系实际,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治理腐败? 答案:

1.答案要点:西方一些思想家认为权力不受制约、没有监督、至高无上是导致政治腐败的主要原因。于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腐败和权力滥用,提出了分权和制街的思想,并把它们运用到许多国家的政治实践中,使相互制约监督的“三权分立”成了这些国家的根本制度。西方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是有道理的,相对于封建专制制度来讲,具有进步意义。像美国、瑞典在加强行政监督方面的一些做法,如监督机制、监督网络和监督独立等,对于我国行政监督制度都有一定的借鉴。当然,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三权分立”在我国是行不通的。

2.答案要点: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多方面原因:①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广泛影响。②对外开放也会有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隙而入。③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体制、法制和政策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中存在着薄弱环节。④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起新的历史性变革的考验,丧失了理想和信念,世界观发生蜕变,腐化堕落等。

3.答案要点: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它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对于腐败必须治理:

(1)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党的作风建设,为反腐败斗争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2)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治理腐败,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要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既要对已经出现的腐败现象,采取有力的措施,一项一项地进行治理,又要深入研究滋生腐败的深层次原因,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教育、法律、纪律等手段,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尤其在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减少和消除造成腐败的条件.提高反腐工作的整体效能。

(3)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加强对各级领导于部的管理和监督。案例分析

目前,由于在“我们的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至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个机关乃至每个人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以至事无大小,往往无章可循”,产生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严重妨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加强行政立法,为行政活动提供基本的规范和程序”,使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在社会主义法制的约束下正常有效地运行。问题:

1.何谓行政立法?行政立法有何作用?

2.你同意第一段引言中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3.联系实际,谈谈加强行政立法的必要性。

答案:

1.答案要点:(1)行政立法是指有权的国家行政机关依照宪法、法律和有权机关的授权而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行政立法是兼具有立法性质和行政性质的行政行为。

(2)行政立法属于委托立法,是为了适应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千变万化,使行政机关能及时处理各种具体的事件和问题,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法律把一部分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委托行政机关进行的立法。行政立法为行政管理提供依据和手段,是行政法制的基础性部分,是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是行政机关行政有效性的保障。

2.答案要点:第一段引言中的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完全赞同。因为行政立法是准立法行为,其结果是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提供依据,而在我们的党政机构和企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行政法规,从而导致机关乃至个人职责不分、无章可循,并滋生出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

3.答案要点: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在行政立法等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以致产生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可见,加强行政立法是势在必行且日益迫切。具体来说.行政立法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强行政立法是“积极行政”的需要

下载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管理学111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0 分) 1 .伍德罗· 威尔逊在《 政治科学季刊》 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 1 )《 》 ,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2 .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

    行政管理学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行政管理学》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行政 2.管理层次 3.政府绩效 4.行政法治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如何理解行政权力......

    行政管理学 - 副本

    一:行政管理产生的功能有哪些?答:1、保卫功能2、维持功能3管理功能4扶助功能5服务功能6发展功能。 二: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答:1政治职能2经济职能3社会职能 三:政府绩效的目标有哪......

    行政管理学

    浅谈行政领导艺术行政0916 段睿 指导老师 原丁[摘 要]行政管理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且需要运用领导的技巧,这种应用技巧就是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实施领导活......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 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 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公共性 3、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2011证书班(淮阴工学院图书馆) 马玲1、简要阐述雷格斯行政生态学模式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雷格斯认为,当今各国社会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处于二......

    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概念 行政管理:国家行政机关遵循特定的价值取向,依法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行政环境:与行政系统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以及对行政系统有着......

    行政管理学

    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 全部WORD文档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一、课程代码:00277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