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几个问题(合集)

时间:2019-05-13 15:3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几个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几个问题》。

第一篇:关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几个问题

关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几个问题

一、蓝海社区规划占地520亩,其中村庄占地243亩,厂区占地48亩,现状空地229亩;集中改造居住5个村庄。改造范围总占地575亩,其中原村庄占地527亩,原厂区占地48亩;回迁户数950户,回迁区用地110亩;腾空出的工业建设用地444亩;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为181亩。拟采用商业开发的政策进行改造。问题有两个:

1、集中区的空地能否用于商业开发?空地开发建设时是否享受优惠政策?

2、规划社区内的空地,是否可以采用土地置换进行开发建设?

二、滨海社区规划占地565亩,其中村庄占地463亩,现状空地102亩;集中改造居住8个村庄。改造范围原村庄占地1846亩;回迁户数2239户,回迁区用地260亩;腾空出用于复垦的土地1383亩。拟采用土地复垦的政策进行改造。问题有两个:

1、规划社区内可容纳8个村庄,社区内现有3个村庄,近期拟改造区内3个村庄及区外1个村庄,若将4个村庄全部集中建设到上孟家原址,原闫家店、泊王村腾空的土地就要复垦,明年造成其他4个村庄无法搬迁进区内,这类问题怎么解决?

2、规划社区内,现有3个村庄基本相连,中间有很小空地,是否可以将此空地进行置换?

三、北海社区规划了3个村庄,由于现状地质问题以及村庄建设的楼房较多;另外北皂前村的增减挂钩已通过省土管批复,是否可以保留为一个社区?

四、通海社区是否可以利用已批复的住宅用地(现状为空地,手续已完备),进行整村回迁?回迁区土地是否享受政策?腾空的土地用于商业开发是否享受政策?????

龙口开发区城建局2010-07-13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政策

六、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二十四)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切实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2008年初步安排财政支农资金2904亿元,比上年增加786亿元,增长372%。坚持以县为主、自愿整合的原则,对试点县(市、区)实行考核进退机制,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全面深化支农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省财政厅)

(二十五)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建立“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中心”或金融超市,优化信贷结构,扩大支农信贷投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信用模式创新,重点推广“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推动林权抵押贷款。(人民银行武汉分行)

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工作。全省农村信用社全年计划累放“三农”贷款345亿,比上年新增35亿元;年末“三农”余额达到480亿元,比上年末净增70亿元;全省涉农信用社新增“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达到70%以上。(省农村信用联社)

(二十六)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省内各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指导,总结经验,搞好协调,跟踪督办。(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摘要: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北京市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和体现, 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提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实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小流域 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 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小流域地区, 大部分由于经济欠发达, 人类活动不断增多, 土地、水资源日益稀缺, 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更为严重。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明确的流域综合治理思想和实践行动。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兴起的可持续发展思潮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解决小流域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小流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以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例, 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从而提出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治理的道路。流域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流域概况

北京市延庆县白河周边的小流域是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区域、小流域位于延庆县东北部,总面积36.68km2, 水土流失面积21.4km2, 治理任务为1.5km2, 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0%。小流域所在地区, 地势西高东低, 南北高中间低, 山坡坡度较陡, 大于35°的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0.3%。沟壑密度1.56km/km2, 山势陡峭参差, 林草分布不一, 为山洪和泥石流的易发地区。

小流域地区为大陆季风性半干旱气候, 年均降水量为490mm。植被种类繁多, 800m以上的阳坡, 分布着成片的天然次生林, 覆盖度一般约40%, 800m以下的阳坡半阳坡, 覆盖度在50%左右。

1.2 存在的问题

(1)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历史原因, 加上连续多年的干旱少雨, 使原本就稀少的植被急剧减少。近些年, 随着人类活动增加, 裸露荒地面积呈增长趋势, 使小流域内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86%, 侵蚀模数达到1090t/(km2·a), 有机质减少, 土壤肥力急剧减退。

(2)土地利用不合理。流域内耕地较少, 林草地稀少,光能利用率差, 保水保肥性能差, 土地生产力极低, 流域内农林经济结构畸形, 难以形成区内林、草、肥的合理动态平衡, 小流域发展缺乏后劲。流域综合治理

2.1 治理原则

根据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结合当地小流域的特点, 确定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治理工作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多层次优化利用资源, 综合规划, 统一治理,优化配置, 全面发展。在流域治理过程中注重将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口物质投人和技术投入相结合, 以治水改土, 绿化荒山, 控制水土流失为重点, 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中心, 发展生态经济为突破口, 尽量做到对有机物质的多层次循环利用, 缩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周期,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治理措施

根据小流域山区海拔高度的不同, 对小流域分层带进行治理。应用生物学、林学、农学和水利学方法, 构建多种形式和结构的综合防治体系。

(1)小流域山区上部植被稀少, 土壤膺薄, 岩石裸露,这一层带以种植水保林, 造林种草为主, 进行封禁管育。主要种植树种有侧柏、刺槐、黄护、火炬等。栽植方式以混交为主, 片林为辅, 构成防治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2)小流域山区中下部地带土层较薄, 过去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稀疏, 水土流失严重, 局部崩塌, 剥蚀强烈。对这一层带采取修建水平条、挖鱼鳞坑、垒树盘等措施进行蓄水保墒, 在面积较集中地区实行坡改梯, 配置道路、排沟。在背风阳坡或半阳坡发展集中成片果园, 种植经济作物, 发展生态农业, 提高水土资源时空利用率。对于坡度大于25°的荒坡, 实行荒坡造林, 尽量就地拦蓄降水, 大力发展山区五小集雨工程, 形成第二道防线。

(3)小流域山区下部局部平坦地区, 土壤较厚, 利用深厚土层保墒抗旱, 修建拦水埂保水保土保肥。流域水土流失的沟谷坝地, 采取自上而下修建谷坊、拦沙坝、截水沟等缓水拦沙、留淤、蓄水工程措施, 控制沟道下切, 拦蓄径流泥沙, 减少水土流失现象发生。通过层层控制、节节拦蓄, 组成串珠式条带状防治体系。在保水、保土、保肥的工程措施附近, 因地制宜地种植适合当地气候的经济作物如:李子、桃等。在村庄、房屋、道路两旁种植树木, 鼓励农户发展庭院经济, 构成防治体系最后一道防线。

通过上述综合整治措施的实施, 整个流域形成了多层次横向条带和拦坝挡墙的纵向网状防治体系, 各种非工程措施因地制宜进行配套, 为小流域立体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使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林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 使流域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138元增加20%—30%, 农作物产量提高20%—40%, 经济作物产量提高30%—50%, 果品产量提高30%—60%, 流域综合保水能力将增加25.5万m3, 保土能力增加1.2万m3。由于当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有国家级地质公园——硅化木公园、滴水湖、鸟龙峡谷。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 必将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生态效益。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 当地森林覆盖率上升, 植物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对净化空气、调节局部小气候有良好影响;地表蓄水能力增强, 土壤侵蚀明显减小,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土壤耕作层中有机质含量增加, 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商品率提高, 流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大大增强, 生态系统将形成良性循环。退耕还林后, 减少化肥的施用量

1.5t/(a·hm2);同时, 当地的洪峰可以削减70%以上, 土壤侵蚀模数将大幅度降低, 大大降低流入密云水库的泥沙量, 对改善、净化密云水库的水质起积极的作用, 工程还可抵御10—50a一遇的洪灾。

(3)社会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当地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作贡献, 使综合生产力得到提高, 经济收入增加, 市场观念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投入和培训工作的开展, 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 生态意识初步树立, 山区植被得到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有较大改观,并将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使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有了保障和支撑。同时, 随着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 流域的保水保土能力将逐年提高, 必将减轻下游河道的行洪压力。需注意问题

(1)要处理好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发展小流域经济的关系。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 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必须以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这样才能做到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又充分合理地利用小流域的自然资源, 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旅游业, 使小流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良环境。

(2)要处理好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推进水土保持产业化进程的关系。水土保持产业化是在综合治理和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集治理与开发、生产与加工、流通与服务于一体的资源型产业化。这就要求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展经济作物, 进行规模治理, 建立有一定规模效益的生产基地, 形成以基地联结农户和市场为基本模式的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小流域综合治理只有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才能促进治理区资源、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有利于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 增强自我积累、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 实现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调整了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和协调了地区产业发展中的不平衡关系。通过综合防护体系的建设, 基本上解决了当地小流域的水土问题, 充实丰富了生态位,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增强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科技投人的加强和能量物质的合理分配, 有效地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对生产发展的限制, 使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在一个新的更高层次上达到动态平衡。小流域综合治理在一定意义上是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 增强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功能, 生态承载力大大提高, 促进了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湖北省工商联组织、引导、支持民营企业 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三)利用光彩事业活动,以项目推进新农村建设

光彩事业是统战部、工商联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和主要手段。在实施光彩项目中,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光彩事业,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参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广大农民共同致富。连续5年,省工商联与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湖北省委统战部先后在大别山老区、宜昌三峡库区、十堰丹江口库区、荆州洪湖老区、襄樊、咸宁以及恩施少数民族地区等地,举办了全国性光彩事业行活动,工商联组织30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并配合老区、库区、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进行项目推介,组织民营企业实地考察,洽谈项目等工作。几年来,我省光彩活动共签约项目223个,合同资金达846亿,目前有近30%的项目开工建设。

(四)发挥商会作用,引导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省工商联有计划的组织省内行业商会和外省湖北商会会长、秘书长、会员企业参加农业项目推介会及投资考察活动。经我省工商联牵线搭桥,湖北省江苏商会通过整体投资13亿,在洪湖市新滩镇建江苏工业园,采取公司价基地+农户+商会的管理模式,引进科技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加工生产,可为洪湖市提供上万名农民工就业。2009年,省工商联会同省委统战部,先后组织广东省湖北商会、云南省湖北商会、上海市湖北商会、北京市湖北商会、武汉市温州商会、武汉市台州商会、湖北省山东商会、湖北省陕西商会等省内外企业家16批次,180余人赴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实地考察、洽谈对接项目。2009年11月27日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仙桃市隆重举行,签约投资项目45个,投资额达123.32亿元。项目涉及农产品深加工、生态环保、轻工纺织、机械制造、生物科技、市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二是通过外省湖北商会平台,实施回归工程,使用乡情感召,动员组织湖北籍在外成功人士回家乡投资兴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上海湖北商会常务副会长、致盛企业集团董事长张润斌在武汉市黄陂区武湖农场沙口分厂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园区,示范园区包括占地500亩的农民新城镇(配套农民居住房屋25万平方),2600亩的现代农业服务集聚园区,3300亩观光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为“一镇、三区、七大项目”。目前,一期农民新镇已竣工。

(五)采取“民企联村”结对帮扶,做实新农村建设

2009年5月,为进一步推进“民企联村”工作,省工商联联合省委统战部共同召开了全省民企联村工作会议,会议总结全省民企联村工作情况和经验,部署了下一步工作,印发了《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关于进一步推进“民企联村”工作的意见》和《湖北省工商联常委企业联村方案》,进一步动员民营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参与新农村建设。省工商联在服务46位已结对联村常委企业基础上,通过协调推荐,项目介绍,组织考察,对尚未结对联村的66位常委企业采取一对

一、多对一、一对多的形式进行了对接。其中最多的联村企业—湖北劲牌公司同时与18个村进行了联村对结。我会副主席、福星科技集团董事长谭功炎,先后扶持福星村、李花村建起村级企业,投入3000多万元,疏浚河道、硬化沟渠、改造冷浸田、新建排水闸,建起蔬菜大棚300多亩,扶持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大户18个,2007年,福星村经济总收入达4.4亿元,村民人均村收入达1.3万元。

(六)通过安置就业,丰富参与新农村建设内容

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是工商联采取组织企业家捐资方式,通过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外出务工能力。二是通过组织多场面向农民工的招聘活动,吸纳农民工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来丰富充实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2007年,在湖北省工商联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向民营企业家发出《积极参与“温暖工程”,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倡议书》,组织重点企业带头捐款,现场23家企业捐款1300万元,为2.89万剩余劳动力培训提供资金。省工商联这项“捐资培训,招工扶贫”工作得到了省委副书记杨松同志的重点批示,对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而且近年来,省工商联与劳动、工会等部门每年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还与省人力资源和社

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三方合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形成长期固定合作机制,三方共同开展招聘活动。近三年,三方共同组织民营企业举办多场招聘会,共吸纳从业人员30多万人,其中安置农民工10余万人就业。

(六)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优质水稻、优质棉花、“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优质三元猪、优质水产品、速生丰产林、柑橘和优质专用小麦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壮大家禽、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烟叶、中药材、牛奶、板栗、蚕茧、苎麻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全省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15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50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基地150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40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00万亩;发展各类标准畜禽养殖小区1500个,养猪千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0000个;在山区建设牛、羊养殖基地,在平原湖区发展鸭、鹅等水禽养殖业;水产品名特优新品种养殖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依托种植业板块、畜牧小区、水产片带,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对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实行以奖代补,省财政每年增加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到2010年达到2亿元。对烟叶集中产区,省里每年筹措专项资金支持烟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力争在全省培育壮大50家年营销收入过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和50家年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工贸型龙头企业,打造20个以上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知名度、有竞争力的湖北农产品及加工品品牌。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财政资金参股经营,对有产品市场、有技术支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予以支持。落实对内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平台的作用,按照省政府与国家政策性银行签订的信贷合作协议,切实用好农发行和开发行的贷款。省发改委每年增加专项投资,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和扶持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联合会(社)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落实和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提高农业开放开发水平。

湖北省地税六项优惠政策助新农村建设

湖北省地税局将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分为“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支持农业生产”、“支持搞活农村流通”、“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六大类,并加大宣传力度和监管力度,将政策交到农民手中,促进政策不折不扣执行。

省发改委:

1、启动实施19座大型泵站的更新改造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尽快核定首期项目的补助投资3亿元。

2、组织实施黄冈大型商品粮基地续建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安排投资2500万元,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地方配套资金1250万元。

省财政厅:

1、加强财政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持。认真落实好省委今年一号文件明确的省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新增172320万元,达到306776万元的资金安排。

2、实施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对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市),以2001年为基数,仍执行省集中增量全额返还的政策,其出口退税超基数负担部分,省财政给予20%的优惠照顾;对其他47个县(市、区),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增量,以2003年为基数,到2007年继续实施新增增量财力全额返还县(市、区)的政策。

3、整合财政资源,支持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支持46个粮食主产县(市)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一批高产农田。对列入中央和省粮油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范围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补助。用好300亿元农业产业化政策性贷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认真落实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国家生态效益补偿等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推行各项惠农补贴资金“一折通”发放。

建议查看当地政府的拆迁公告。农村拆迁依据《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条 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征收城市郊区的菜地,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是,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三十倍。

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高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

第四十八条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公告,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问题

不断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取向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农民日益成为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农村已不可逆转地融入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然而,由于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致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短缺,农村公共服务长期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如何合理配置公共产品资源,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公共产品:边界范围与基本特征

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求,市场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或服务[1](P89—94)。很显然,这些社会产品或服务会使农村受益,农民受惠,但外部性的存在又使得其中有些社会产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地区。根据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变化,我们将农村公共产品分为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种类型。经济发展型指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支撑和促进作用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气象、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型指保障农村社区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运转的公共产品,如乡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经济发展规则等;社会保障型指为提高农民社会福利水平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公共产品,如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济、农村文化与体育设施等;生态保护型指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共存,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农村生态保护、环境建设、村庄绿化、农业灾害防治等。

农村公共产品既具有公共产品的一般属性,还具有特殊性,具体表现为:一是运行成本高与利用效率低并存。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和村庄布局的松散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农村人口密度不高且分布不均衡,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较低,公众受益范围较小。二是高依赖性与低供给率并存。由于制度变迁,农村集体经济制度裂变为为数众多的农户,农户的分散经营决定了其生产和生活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高度依赖;农业生产是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交织,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一直是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三是高外在经济性与低内在经济性并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高低影响到农业外的其他产业,但是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户的脆

弱性使得农村公共产品具有较低的内在经济性。农村公共产品能够促进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它有较强的外在经济性。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本格局与问题透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形成,特别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的到来,农村公共产品的覆盖范围不断拓展,公共产品的供给有了长足进步。然而,必须看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单

一、区域布局不合理、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并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规模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近几年来,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我国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力度,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总量达到2626.2亿元。国债资金在总规模减少的情况下,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550亿元。但总体上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仍然严重不足。表现为:(1)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转。据调查,目前全国病险水库约有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其中大中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接近30%,小型水库的病险占有率更高,结果是农业抗灾能力下降,大部分地区还是靠天吃饭。(2)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不容乐观。统计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没有用上卫生厕所,“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3)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目前城乡社保覆盖率之比高达22∶1,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市,基本上没有延伸到农村;占全国总人口60%左右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九成左右的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农村中学生是城市的4倍,但教育经费只占全部教育经费总额的3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既有制度内的原因,也有制度外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城乡分割、工业优先、城市倾斜的发展战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工业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和资金保证。但由于国家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长期是重城市,轻农村,实行的是城乡差别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自筹解决,国家提供少量补助,造成公共产品供给的巨大差距。二是受分税制影响,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量事权,但却没有稳定的财源,由于财权和事权分离,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如义务教育、民兵训练等是典型的公共产品,理应由中央财政承担,而事实上这些事权却下放到了乡镇。由于基层财力有限,长期入不敷出,无力承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

2.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的数量构成和比例。我国现行社会管理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指标的行政化体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大多由各级政府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提供,农民缺少实质性的参与。这种方式直接导致了供给与需求的脱节,供需结构失衡。据调查,近几年

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增幅较快的是交通、通讯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基础教育支出,说明农民对交通道路、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的公共产品需求增长很快,但在实际供给中,乡村道路和医疗卫生服务等严重不足。统计表明,国家教育经费投向农村的不到1/3,农民人均医疗卫生经费仅为城市居民的1/4。相反,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升级达标,倾心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样板工程”,不仅造成公共资源浪费,而且直接导致地方债务的增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有:(1)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一直是“自上而下”,决策机制沿袭的是以行政手段强制性供给机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不是农民需求的表达,没有体现农民意愿,而是由上级的指令决定。在这种决策机制下,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和支出结构容易出现错位。(2)由于县乡财政困难,基层政权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保运转,无力进行公共产品供给,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60%~70%用于人员供养和行政开支,而用于基础建设的支出比重不高。(3)基层政权的目标函数和农民的目标函数并不总是一致。基层政权追求的主要是政绩,农民追求的是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和消费的效用最大化。比如,政府为了政绩工程,可能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大水利,而农民直接受益的是小水利。但是,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造成公共产品供给比例不协调。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指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四类公共产品配置不存在帕累托改进。总体上看,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居住的分散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水利投资看,“十五”期间,计划的农村饮水解困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全国5700多万群众告别饮水困难;对213个大型灌区和23个重点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亿亩,可以说是成绩斐然[2]。但是国家对农村小水利建设、人畜饮水、灌区节水、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财政支农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区不顾农村的客观条件,热衷于投资一些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项目,而不愿提供一些见效慢、期限长且具有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一些贫困落后地区大力修建农贸市场、休闲广场、歌舞剧院、高档宾馆等,还冠之为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美名,而实际上这些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公共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低下的原因:(1)信息不对称造成了供给效率低下。一方面,农民由于受信息渠道和手段的限制,获取和拥有的信息不充分、不对称;另一方面,政府在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情况下,又不能提供真实准确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因而,常常出现一哄而上和一哄而下的进入和退出现象,造成资源浪费,供给效率低下。(2)逆向选择导致了供给效率低下。在政府有限问责制度下,项目申请人的收益不可能小于零,并可以通过项目寻租,却不需要承担项目风险。假定项目的收益一定,只有那些成功时收益较高的项目才会申请;但是,给定期望收益相同,较高的成功收益意味着较低的成功概率(较大的风险)。这样,高风险项目驱走了低风险项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出现逆向选择,财政支农资金得不到高效率利用。(3)长期博弈下的低水平均衡。政府的公共投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一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和低水平的组织化程度,使得农村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平均水平,这势必会在下期降低公共投资在公共财政中所占比例,进一步降低公共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农村公共投资将收敛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带来供给效率的低下.三、增加和改善公共产品供给,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思路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真正赋予农民国民待遇,这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表现。单一的政策选择、制度变革或资本注入并不能完全改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现实,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完善政策。

1.建立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共同承担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责。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外溢性特征和供给的现状迫切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有效供给力度。各级政府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应着眼于全体公民、全部社区,尽快改变公共产品供给上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倾向,真正承担起农村社会最起码的公共产品供给[3]。二是重新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县、乡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农村公共产品构成上的层次性决定了各级政府间责任划分的原则:属于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承担,属于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由地方政府承担,一些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可由地方政府承担为主,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协调。三是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政府间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将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转变为制度内供给,使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理顺公共分配关系,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对于应有中央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转移支付。

2.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公共财政不可能覆盖到农村所有领域,也不可在短期内大规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研究者依据公共产品供给的回报率,了解农民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从研究结果看,对全国而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依次是科研、教育、道路、通讯、电力和灌溉。国家财政部农业司在实际调研中设计了相关问卷[4],结合对浙江、四川、陕西、河南四省的调查,财政部农业司认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优先序,对东部地区而言,第一,建立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和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第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重点是农村中小学必要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四,农村文化建设。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主要是:

(1)保障基层机构的正常运转,主要是编制内的人员工资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2)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重点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必要教学设备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培训;(3)支持乡村道路建设和清洁饮水主要设施建设;(4)

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防疫体系建设,重点是农村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农村大病医疗救助;

(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弱势群体发展,主要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农村扶贫开发;(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重点放在中部粮食主产区。

在符合WTO规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财政的实力,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以及农民的关注度,笔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优先序是,经济发展型: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乡村道路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型:乡村债务化解、乡村规划、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型: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生态保护型:农业灾害防治、生态建设、村庄绿化、环境保护。

3.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各类农村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受益范围,因而其适应性的供给机制和制度安排也就有所不同。诚然,政府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但政府供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提供,我们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既要考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又要保证社会公众的福利最大化[5](P224—228)。根据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应广辟渠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主要应是政府,政府不能推卸责任,但政府绝不是惟一的供给主体。政府在目前有限的财力下,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明晰产权关系的条件下,积极引进民间投资,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资源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这样一方面可减轻财政供给公共产品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实际上我国目前已出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诱致性变迁现象,如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的民间供给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或大中型农机具的私人化等。政府应创造条件诱导和促进这些创新行为,以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拓宽公共产品筹资渠道,形成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格局。一是采用许可证经营的方法,吸引市场资金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如学校、农资供应、小型水利设施、乡村卫生院等公共产品,以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吸引私营企业进入经营领域,让农民代表监督。今后,在明晰产权、加强管理的前提下,要有多元化投资的思路,多渠道融资,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逐步扩大范围和增加内容。二是实行政府与市场共同分担的筹资机制。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投入机制和“以农为本”的筹资机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新机制,政府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公共产品分别采用委托代理、公开招标等方式为农村公共产品筹集资金。

4.建立“由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必

须重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程序和需求表达机制。一方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变迁,目前,须逐步将“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变为“自下而上”的供给模式,满足广大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实际需求,构建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程序。另一方面,建立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变由外生变量即来自社区外部的各种因素来决策公共产品的供给为由社区内部需求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使一个村或一个乡范围内多数人的需求意愿得以体现。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由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对本社区的公益事业项目进行投票表决,使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的意见。

第四篇:开发区建设用地问题及对策

开发区建设用地问题及对策

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问题及对策

一、开发区利用土地及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三、开发区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保障开发区利用土地的对策和建议 编制单位:贵州省红果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二0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一、开发区利用土地及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㈠开发区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红果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8月,1995年经黔府发 〔1995〕36号文件批准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的中心位置,东距贵阳380公里,西距昆明250公里,南距南宁和北成都均在500公里左右,距北海出海口700公里。南昆铁路的建成,使其成为西南腹地的出海通道。现有320国道、贵昆铁路盘西支线、南昆铁路贯穿红果经济开发区境内,水柏铁路、内昆铁路、株六复线的建成以及正在修建的镇胜高速公路和拟建的毕水兴高等级公路,使红果成为西南三省距出海口最近的交通枢纽城镇。红果属亚热带夏湿春旱温暧气候区,年均气温14℃至1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基本同季,享有“小春城”的美誉。随着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和盘县党政机关的搬迁,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地方经济迅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的6036万元增加到2004年的7亿多元;财政收入从203万元增加到7500万元,个体工商户从90户增加到1600多户;私营企业几乎为零增加到400户,红果已成为盘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㈡土地利用现状

1、开发区规划情况。1997年5月,开发区管委会组织编制了红果经济开发区暨红果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上级验收,在与城市总体规划及盘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后,1999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1997年8月,盘县人民政府及红果开发区管委会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模为基础,着手编制盘县县城(红果)总体规划,于1999年5月通过专家评审,2002年经六盘水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总面积98平方公里,分为红果中心区、干沟桥副中心区及旧铺、砂陀、沙坡、火铺四个工业组团。经建设部报国务院批准,红果是贵州省在2010年前将要建成的7个中等城市之一,即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2020年达到25—30万人,纳入了全省城镇规划体系。现建成面积7.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7万人。

2、土地利用情况。开发成立以来,经有权人民政府批准,征用土地597.79公顷。在土地利用中,本着集约与开发并重,充分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则,进行有计划开发,彻底杜绝闲置荒芜耕地。对于征而未用的土地,继续由村集体管理、耕种;对于已批准的项目用地,项目资金未落实,未在规定时间开发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㈢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积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能满足10万人生产生活需要。在城市路网建设方面,建成宽五十米主干道,与宽四十米、三十米次干道及宽二十五米、十六米、九米的支道相互贯通,建成城市道路40余公里。在供水方面,建成日供水一万吨的自来水厂二个,日供水三千五百吨的水厂一个。在供电方面,已经建成二百二十千伏变电站一座、一百一十千伏变电站二座和三十五千伏变电站一座。通讯方面,程控电话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网络覆盖了开发区全境。文化教育方面,建成完全高中两所,职业学校一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等三十多所。医疗卫生方面,已建成设五百张床位的盘江煤电(集团)公司总医院及设三百张床位的盘县第二人民医院以及规模私立医院五座。㈣相关项目建设情况目前已建成各类重点工业项目15个,总投入建设资金22.2亿元;在建项目9个,预计投入建设资金14.7亿元。㈤征拨利用土地情况严格执行《划拨供地目录》,对于符合划拨条件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用地及其他用地,实行划拔供地。不符合划拨条件的,一律以出让方式供地。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及资金来源渠道开发区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5.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投入4.65亿元;银行贷款投入5200万元;招商引资投入10.51亿元。

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经验 ㈠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情况严格执行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土地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土地市场机制,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盘活国有土地资产。2001年,开发区进行了首次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尝试,取得圆满成功。2002年,国土资源部11 号令下发后,除按国家政策对遗留问题进行处理外,新供应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开

发区管委安排国土、规划等部门对存量土地进行了清理,认真制定土地供应计划,按计划出让。截至2005年上半年,开发区共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80宗,面积357.6亩,收取出让金6086.65万元。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推进了土地集约利用,积累了更多建设资金,加快了开发过程。㈡加强开发区建设发展规划执行情况红果经济开发区作为盘县县城所在地,城市规模和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开发区建设发展中,始终坚持:一是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省、市对开发区的建设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好开发区相关政策和灵活机制,明确目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做好新城建设。二是高度重视开发区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确保开发区城市建设管理的规范运作,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分步实施。三是严格规划审查,按照城市规划功能分区及规划控制指标的要求,严格进行规划审查,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批准动工。四是针对历史因素出让地块碎小的情况,要求用地者联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基本经验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的基本国策,充分合理利用土地。一是加强建设用地预审。对各类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定额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国有存量土地和原有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盘活国有土地资产。三是加强批后用地监督管理,以免造成土地闲置和浪费。㈣充分利用企业土地存量和闲置厂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兴办各种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和基本经验在招商引资中,充分利用企业土地存量和闲置厂房,积极消化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共节约用地500余亩,实现工业年产值 9000多万元。如:红果磷肥厂由于建厂时间早,原用地面积过大,部分土地长期闲置,为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在厂区内闲置部分建成红果水泥厂,年产值达1476万元;投资2.5亿元的火铺矸石电厂座落在火铺矿的闲置土地上,该电厂正在建设中,投产后,年产值可达6623万元。㈤解决和安置失地农民的基本经验一是将征地补偿安置费及时足额支付给农户,从不拖欠;二是招工安置,几年来,共从被征地农户中招用环卫工人60余人;三是实行社会保障。报上级批准,对开发区内建设占地的村整体撤销建制,实行农转非,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拆迁安置,规划农民街,由开发区统一规划设计、管理,对征地拆迁的农户统一进行安置。在居民住宅较集中的地方,作小区规划时,将拆迁安置纳入小区规划整体考虑,既解决拆迁农户安置问题,又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积极与用地单位协商,将一些基础工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承包给被征地单位施工队伍;被征地农户进入农贸市场给予减免部分摊位费等。通过以上措施,尽管农民土地被征用,但收入稳步上升,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干群关系融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㈥开发区建设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⒈开发区建设是城镇体系建设的需要。红果地处滇、黔、桂、川四省结合部,距周边的水城、曲靖、兴义等几个中等城市均在150—200公里之间,按照城市空洞理论,红果正处在这几个中等城市的结点上,经建设部报国务院批准,红果是贵州省2010前将要建成的7个中等城市之一。⒉通过开发区建设,盘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盘县既是农业大县,又是煤电大县,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随着红果开发区的建设,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⒊盘活民营资本,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开发区成立初,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较差,盘县本地资金大量外流。通过几年的建设,大大吸纳了本地资金,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盘活了民营资本。⒋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发区建设,红果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较成立之初增长均在10倍以上。㈦在开发区建设中,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人数,促进第二、第三业发展的情况在开发区建设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几年中,累计兴办第二产业86个,提供就业人数12000余人,兴办第三产业2000余个,提供就业10000余人,缓解了地方的就业压力。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土地资产处置是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方面,完善土地资产配置体系,发挥土地资产效益,显化土地资产,将会促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改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积极参与,优质服务,认真做好土地产权界定工作及地价初审,几年来,共为盘江煤电(集团)公司、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人保、中国财保作了产权界定和地价初审,保证了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完成。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经验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耕地。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做到“占一补一”。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一些限制性的项目限制供地;对国家禁止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建造安定、舒适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管理,争创文明卫生城市,提高城市品位。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对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及各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给予坚决打击。四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切实推进政务公开,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五是切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三、开发区建设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征地补偿和保征企业进区的土地供应问题。征地方面,主要存在:一是开发区成立以前,红果仅为一个边远小镇,到处乱石林立,荆棘从生,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随着开发区的建设,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民对土地的依恋程度仍然较高,征地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开发区承担着建设盘县县城的任务,由于不是独立的行政区域,管理体制不健全,征地工作得不到乡镇及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全力支持,给征地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企业进区土地供应方面,由于企业用地选址的不确定性,有的企业在选址时,选用土地不符合国家耕地保护政策而无法进区。㈡土地补偿问题和土地转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征地安置方式单一,开发区虽对多渠道安置进行了一定探索,但安置方式相对单一,并未找到既符合本地实际又便于操作的安置方法。土地转让方面,2001年以前,许多党政机关搬迁时因无资金,在获取土地使用权后,采用联合建房或转让的方式操作,以弥补资金上的不足,给房地产市场调控带来一定影响。㈢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比例偏低工业项目用地与其他用地相比,比例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是自开发区成立以来,机构不健全,财政体制不独立,对进区企业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无法负担,项目进区的积极性有所影响。二是企业选址的不确定性,有的企业选址与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相悖而无法进区。三是按照县政府“以搬迁促开发,以开发促搬迁”的工作思路,开发区成立以来,为促进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和盘县党政机关搬迁做了大量基础工作。随着两大机关搬迁红果,对办公、住宅用地需求较大。四是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切实改善招商引资环境,为引进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㈣开发区建设与土地供应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红果开发区属自费开发,在国家未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完全靠经营土地来进行城市建设。在开发区建设与土地供应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二是上级下达的农用地转用指标较少,不能满足开发区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城市建设受到一定限制。㈤成片开发建设和保护基本农田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基本农田划定不合理。开发区以建设用地为主。以前进行基本农田划定时,由于对经济发展速度估计不足,建设预留地较少,确定预留地范围不合理,将开发区范围部分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㈥治理整顿开发区和加快开发区建设的矛盾和问题国家提出治理整顿开发区,主要是原开发区设立过多、过滥,有的开发区大量圈占土地,造成耕地闲置、荒芜,对开发区进行整顿规范,同时给审核保留的开发区带来充足的发展空间,使开发区真正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和改革开放的窗口。但由于在治理整顿期间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且对开发区审核时间较长。开发区一些资料齐全、资金到位的项目,因无法申报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而无法动工,开发区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四、保障开发区利用土地的对策及建议 ㈠新时期开发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按照国家、省、市对开发区的有关政策要求,结合红果在区位、能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实际和开发区社会发展的特点,红果经济开发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盘县百万人口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建设滇、黔接壤区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建设以能源开发为重点的加工、贸易、运输为基础产业的新型工业城市。㈡新一轮开发区建设产业用地的重点、规模和发展布局

1、城市及工业布局红果经济开发区分为红果中心区和干沟桥副中心区。干沟桥副中心区按照《干沟桥中心区详细规划》,主要布置盘江煤电(集团)公司各建设项目。红果中心区为盘县党政机关所在地,按照《红果开发区详细规划》,主要布置城市配套建设项目及交通路网。工业区的布局充分考虑工业生产对城市的影响和污染情况,对城市污染不大的工业尽量安排城市周围,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运作。对城市有一定干扰污染,在达到环保要求后,避开城市主导风向,安排在砂陀、沙坡和旧铺工业区。同时加快现有的火铺、金佳两个工业区的发展。

2、交通用地布局在规划期间,建成镇胜高速公路、红果至威舍高等级公路,新建毕节—水城—兴义高等级公路。同时加大红果城市

对外交通主要干线如纸(厂)红(果)路、沙(陀)红(果)、西(冲)红(果)路的改造提级力度,改善城市对外交通结构。

3、其他项目布局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很多项目即将上马,由于项目建设具有非确定性,将根据具体情况和城市规划安排在:城市中心区、沙陀工业区、沙坡工业区、旧铺工业区和海子工业区。㈢调整开发区土地使用结构,压缩非工业和扩大工业用地比例的构想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结合本地资源、交通方面的优势,找准本地招商引资的重点,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工业引资项目。根据红果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分为一个中心区、一个副中心区及四个工业组团。中心区以居住、办公用地为主;引进的工业项目主要安排在工业用地区,扩大工业用地比例。㈣以新一轮开发区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初步计划为依据,分阶段合理确定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和相关的项目建设计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红果新城的发展目标,即2010年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2020年达到25—30万人。从现在起到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1.5万人,按人均建设用地100M2计算,加上相关配套设施,在2010年近期年预计需要建设用地1182公顷;2011年至2020年远期需1400公顷。(2010年前项目建设计划见附表七)㈤在坚持“更加珍惜和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下,正确处理好开发区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更好的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树立规划权威。能占用未利用地的,绝不占用农用地;能占用劣地的,绝不占用好地。二是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任何项目上马前必须做好前期规划和论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政策,从投资强度,容积率及用地指标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三是积极推进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和废弃地。四是积极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土地供给引导土地需求,盘活国有土地资产。五是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杜绝乱占滥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㈥正确处理开发区连片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合理确定开发区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确定各类用地规模及布局。二是加大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用地定额标准,以免造成耕地闲置和浪费。三是开发区主要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为主,在开发区有限范围内,不划定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总量应从开发区所在县级行政区域整体进行平衡。㈦在开发区建设中如何加强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一是要认真做好退耕还林工作,防止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破坏;二是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所有项目用地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免因人为活动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三是在加大招商引资的同时,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的项目一律不得进区,其他项目要达到环保要求,才能引进。㈧保障开发区建设用地需求的意见和建议在用地计划上,应对开发区有所倾斜。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实施及国家对开发区的治理整顿,经审核保留的开发区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省、市在下达农用地转用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开发区建设发展需求,适当增加开发区用地指标,不足部分应从省留用指标追加解决。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上,继续实行开发区直报,以缩短报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对一些项目资料齐全、资金落实急需上马的重点项目,在省国土资源厅审核通过后,给予动工。㈨新一轮开发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以及加强和鼓励开发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要做好新一轮开发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做好上轮规划的实施评价和规划修编前期调研,找出上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向,逐步完善和规范。二是加强规划协调、衔接。在坚持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各级规划之间,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三是加强公众参与,提高规划编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采用问卷调查、公开征询意见、组织听证、部门协调、专家论证、公告公示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保障群众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保证规划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省应制定保障开发区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在项目安排落实上,除一些特殊项目外,应尽量优先安排在开发区。附件: 表一:载止2004年开发区用基本情况统计 表二:已建成区的用地类别及构成 表三:载止2004年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及构成 表四:平均土地价

格 表五:开发区已建成工业项目基本情况 表六:开发区在建项目基本情况 表七:开发区拟建设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统计 表八:开发区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预计需要储备土地情况

第五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问答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握的原则是什么?

答: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是什么?

答: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什么?

答: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一个基本认识,即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提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政策框架。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什么?

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要引导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园。

六、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得到哪些实惠和好处?

一是可以享受到完全取消农业“三税”的实惠。在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和农业税,使农业“三税”划上了历史的句号。

二是可以更多地享受到国家财政的直接补贴。国家继续强化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饮水安全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可以在教育、医疗、保障和文化服务上得到直接好处。国家实行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将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农村医疗求助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逐步做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四是可以享受到国家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更多支持。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广大农民都可以从中央的这些惠农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如何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答:一是认真组织学习,不断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党组织要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七届九次全会精神,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同时帮助广大农民搞好学习,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措施,以及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惠,深刻认识农民自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进而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来。

二是增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要努力实现生产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骨干力量。因此,要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干部,积极发展新党员。选拔农村基层干部要突出“发展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和公道正派理念强”的要求,发展农村党员要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突出“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要求。同时,加强对现有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的培训,努力使他们掌握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以过硬的本领积极投身到全民创业行动中来,以实际行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是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路先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党员干部,组织农民深入讨论研究,制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当好新农村建设的开路者,要求农民做的,自己先走一步、先做一点,要求农民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当好帮带者,积极参加“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带领群众共同创业;当好保护者,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得到实惠;当好调解者,积极化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下载关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几个问题(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开发区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几个问题(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及文件_文档

    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政策录入时间:2007-03-20 14:02:01 3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的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代表和媒体关注的,建设社会主......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姓名:陈群香 08级法学二班 学号:200814220210 内容摘要:随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论文 农村孩子谈“新农村建设”感受 摘要:近年来,我国特别注重“三农”问题,这一问题一直作为头号文件被国家注重,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是怎样看待......

    新农村建设问题论文

    新农村建设问题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

    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

    关于新农村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三农问题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农不稳,由此我深入到了家乡的王家屯,做了一些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找到了一些方法。下面......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报告 作者:合肥师范学院 束雯蕾 摘要: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民经济的发展,土地问题的科学规划,新农村新道路的铺建给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

    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关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典型材料

    具体来说,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做法与成效有:一、加强理论学习,推动创新发展实践广州开发区政策研究室始终以科学发展理论为指导,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