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修之死对秘书的启示》演讲稿
杨修之死对秘书的启示
演讲人:彭斌
大家好:
我是法政学院08级行政管理2班的彭斌,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杨修之死对秘书的启示>>,杨修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 杨修(公元175——219年),汉末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修生于官宦人家,杨氏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杨修因其才而受到曹操的重用担任其主簿,“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世语》),杨修担任曹操的主簿(秘书)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既聪明又能干的人,最后却被自己的聪明所误,让曹操给杀了。
至于杨修的死因却是众说纷纭,各书多有记载。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其一,《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记有三条:一是曹操将由汉中撤军,但犹豫不决,而杨修由曹操的教令“鸡肋”一词,便猜知曹操心事,使曹操大为恼恨。二是杨修为曹植预作答记,皆中曹操之意,后知其情,更加忌恨。三是由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虑为后患”,于是借故把他杀了。曹操当年曾欲借袁术这个社会关系问题杀杨彪而未得逞,怀恨在心,十几年后仍以这个问题将其子杨修杀害。
其二,《资治通鉴》卷六十八却有另外的说法:当初,杨修和丁仪兄弟策划立曹植为魏太子,曹丕对此很担忧,把朝歌长吴质藏在旧竹箱中,用车接进府中,请他帮自己出谋划策。杨修将此事告诉曹操。曹丕感到恐惧,告诉了吴质。吴质说:“没有关系。”第二天,又用竹箱载绢进入曹丕的宅邸。杨修又报告了曹操。曹操派人进行检查,里面却没有人。曹操因此对杨修等人产生怀疑。后来曹植因为骄纵而被曹操疏远,但曹植却不停地主动和杨修联系,杨修也不敢和他断绝往来。每当到曹植那里,杨修都揣度曹操的心事,预先为曹植草拟了十几条答辞,告诉曹植手下的人:“魏王的训诲来时,根据他的问话,作出相应的回答。”因此,魏操的训诲刚刚送来,曹植的答辞就已送去。曹操对这样迅速的回答觉得很奇怪,经过追问,真相才暴露出来,便公布了杨修多次泄漏魏王训诲,交结诸侯的罪状,把他抓起来杀了。其三,《三国志?陈思王植传》写到杨修之死和《资治通鉴》写的是差不多意思。主要是说:杨修在做曹操秘书期间,正在与其兄争太子地位的曹植与他交往甚深,杨修不知不觉地卷入了这场争斗的旋涡之中。他为曹植出了几个主意,效果很好,可是后来被曹操发现,心中忌恨他,“乃收杀之”。
除了上面几种说法外,另有几件小事也值得关注。
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他看了后不给评语,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众人皆不明其意,杨修看了,说:在门上写“活”,就是“阔”字,丞相是嫌门阔了。竟不问曹操,擅自命人把门改窄。曹操知道后,口虽称美,“心甚忌之”。
塞北送来一合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见了,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他答:“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丞相之命岂敢违反?”曹操虽嬉笑,而心恶之。
曹操为了测试曹丕和曹植的应变能力,便叫他们到城外去办事,暗中却叫门卫不要放人外出。杨修告诉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斩杀他。曹植虽然成功出外,但曹操知是杨修所教,认为这是杨修与曹植联合欺骗自己,非常愤怒,于是有了杀杨修之心。
曹操老担心别人暗害他,于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你们切勿靠近。”一天他睡午觉,被子掉在地上,一位唯恐侍候不周的勤务员马上进房把被子捡起来盖上。曹操从床上跳将起来,一剑把勤务员杀掉,又上床再睡。睡了半天后起床,惊问道:“谁杀了我的勤务员?”大家告诉他经过,曹操放声大哭,给死者开了隆重的追悼会
然后厚葬。大家都认定,曹操确有梦中杀人的病症,只有杨修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在送葬时,杨修对着死者的灵柩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杨修因此惹恼曹操,被曹操借故杀了头。
坦率地讲,从秘书学的角度看,杨修根本不了解秘书工作的性质,虽才华出众,却不具备领导人秘书的素质,因此难免遭杀身之祸。可以说杨修是个失败的秘书,但是他的死却给想要从事秘书职业的人或者正在从事秘书职业的人很多启示,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秘书工作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秘书人员必须大力加强政治修养。通常所说的政治修养,主要是指觉悟性修养,就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工作中注意从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讲原则,讲团结,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杨修却严重背离了这条原则。他和曹植结成小帮派团体,为曹植争夺太子地位出谋划策,挑拨曹氏兄弟不和。曹操一直认为,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打败袁绍,主要是因为袁氏上下不和,子孙互相争斗,否则他是难以轻易拿下河北的。可以说,帮助曹操战胜袁绍的正是各为其主的袁氏谋臣,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挑起袁氏子孙争斗不休是导致袁败曹胜的决定性因素。袁氏前车之鉴,曹操岂能很快忘记。因此,曹操心中最厌恶、最担心的人,莫过于挑拨自己的子孙互相攻讦的人。而杨修为了自己将来的飞黄腾达,偏偏选择了一条用助曹植夺权的手段来谋求今后更大发展的道路,因此说,杨修的政治性是不强的,曹操以“交结诸侯”之罪杀他,实在不冤。
其二,秘书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秘书是为领导人服务的,作为领导的助手,秘书的劳动成果往往是通过领导的工作成绩体现出来,而不能独立地显示秘书自身的成绩。秘书工作具体而繁忙,加之机密性强,因而很少出头露面,留名留利。杨修却完全相反,凡是有出头露面的机会,似乎都少不了他;凡是可以显示自己才华的时候,他几乎每次都要表现一下;他的风头出得比领导还足,得到的虚名甚至远远超过他的顶头上司曹操,这样的秘书,领导怎么会喜欢?曹操具有雄才大略,但为人多疑,阴险奸诈,好表现自己。他要处处表现自己才气过人,以赢得部下的拥戴。他在门上写个“活”字,在盒上写“一合酥”,如果是自己揭开谜底,一定会得到部下的佩服和尊敬,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望,有利于巩固自己的地位。杨修却只顾为了出风头而卖力地表现自己,当然会引起曹操的忌恨,从而导致杀身之祸。其三,领导人秘书要做到没有根据的话不说,没有把握的事不做,并且特别要注意,当领导人不在时,别人提出任何建议和要求,秘书只能负责传达,未经领导授意,决不能代替领导答复或许诺,更不能代替领导作指示,否则就是严重的侵权越位行为。由此来对照一下杨修的表现,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杨修实在是过于轻狂,仅仅凭着对曹操一个“教令”的猜测,就擅自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曹操以“扰乱军心”之罪杀他,是有充分理由的。其四,领导人秘书由于职业的关系,往往能够掌握较多的机密,对领导人的想法也比较了解,心思也摸得准。本来,作为秘书的杨修应该利用这一优势,领会领导的意图,把握工作的要领,把工作做在前面,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是杨修随意揣摩领导的意图,多次“漏泄魏王训诲”,显示自己的小聪明。这样的秘书,能说合格吗?曹操以泄密罪杀他,他还有什么话可说?!
其五,秘书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不论写文章还是办事情,都是以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必须忠诚于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事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反映情况,处理问题,不撒谎,不掺假,不缩小也不扩大。决不能背着领导另搞一套,更不能故意欺骗领导。作为曹操的秘书,杨修在此方面,是做得不怎么好的。他与曹植联合欺骗曹操,本来就不应该,而在汇报吴质的问题上又被对手陷害了,从而使曹操对他产生更大的怀疑,认为他不忠诚于自己,最后借故把他杀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按照现代对秘书职业的要求,秘书人员当然还必须具备其他多种素质,如认真、细致、周到以及谦虚谨慎、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等等。但仅从以上五点分析来看,作为领导人秘书的杨修,在素质上确实存在不少缺陷,他的死,确实可以使我们吸取很多经验教训,并以此作为借鉴。
第二篇:杨修之死课堂实录
《杨修之死》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班级:2007届九年(5)班 上课时间:2009年11月23日上午第四节 教材:语文人教社版本九(上)第五单元 执教者:王炳章
单位:龙湾区永昌中学 上课记录:王茹芳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课件出示《三国演义》主题曲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着那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
教师板书课题。
师: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我再给大家一、二分钟,把自己不懂的、不理解的方面在书上圈划出来,先同桌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请班级解决。
学生阅读课文,圈划文本。
师:谁来说说自己不懂的语句,词语?(没有学生举手要求释疑,但显然不是学生都懂了,而是学生不敢或不知道怎么提问。)
师:好,那老师来检查一下。
教师多媒体出示检查阅读的题目,要求学生回答。
(1)适疱官进鸡汤(2)数犯曹操之忌(3)人皆不晓其意(4)植然其言 生:“适”是恰巧、正赶上之意。生:“忌”是禁忌、忌讳之意。生:“晓”是通晓之意。生:然:自然。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生:曹植自然按照他的话 师:同学们,对吗? 生(齐):不对。
师:那么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对的。
师:我们同学对文章中文言文字词还有不理解的地方。现在同学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地方? 生:第一段中“鸡肋”是什么意思?“鸡肋”代表什么? 师:谁来帮助他呢?
生:“鸡肋”是鸡的肋骨。
生:它不仅指鸡肋,还有其他意思? 师:等一下我们再说它的其他意思。
教师出示课件资料,要求同学们用简单话语概括文章内容。生:杨修因屡次犯了曹操的忌讳而被曹操杀死。师:几次犯了曹操的忌讳?
生:7次。他在很久以前就犯了。师:哪里看出? 生:“原来杨修为人持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讳。
生齐读
师:“数”读“shuò”,是“几次、多次”之意。最后把杨修杀掉是什么原因? 生: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生再读
师:杀他的罪名是什么? 生(齐):惑乱军心。
板书:惑乱军心
师:惑乱军心从何而起? 生(齐):鸡肋事件。
师:鸡肋怎么同惑乱军心联系起来。
生:149页第二段中。杨修的理解是“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师:这是谁的理解? 生齐:杨修。
师 :曹操把夜间的口号叫做“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是杨修的理解。曹操也是这么理解的吗?
生:是的。“曹操见碗中有肋,因而有感于怀。”这是由于“曹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
师:进不了,退又怕别人笑,鸡肋的味道怎样。生(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师:当时的境况,和鸡肋很像。
课件出示当时的背景:这篇课文节选的部分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师:曹操杀杨修是借故,罪名是“惑乱军心”。之前事件中,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怎样?一件一件归纳出来,谁来说?
生:心甚忌之,心恶(è)之。师:心恶(è)之嘛? 生:恶 wù
师:厌恶的意思,厌恶谁? 生(齐):杨修。生:愈恶之。大怒。师:还有谁补充?
生:大怒。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师:从数犯之忌中,我们看到了曹操的想法。他在忌讳什么? 生:忌讳的是杨修能看透自己想法。师:举个例子。
生:从建花园中,曹操写了“活”。杨修知道了曹操的想法。把花园拆了从建。
师:曹操忌讳别人猜中他的心思。还有吗?从第六段看,还看住了曹操的什么心思?我们一起朗读第六段。
生齐读
师:何人杀吾近侍?刚才有同学把“侍”读成“待”,要区别开来。生:让人以为他梦中好杀人。师:让我们看到了他有什么性格? 生:多疑。师:杨修的性格特点怎样? 生齐:恃才放旷。师:什么意思?
生齐: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行为不加约束。师:杨修的“恃才放旷”能否等同于“聪明”?
生:不能。“恃才放旷”含有“骄傲的意思”,不是“聪明”。师:你们赞同吗? 生(齐):赞同。
师:大家看书,从语段中找杨修的恃才放旷体现在哪里?
生:曹操只在盒上写上“一盒酥”,而杨修看懂曹操的意思,把酥给吃了。师:曹操的手下谋士武将很多,他们知道这个意思吗? 生:知道。
师:知道,但他们没有像杨修这样做。
生:149页第四段“人皆不晓其意”,在众人面前说曹操,他面子上过不去。师:还有第七段,大家也可以看出。
生:“径”字看出,曹植和曹丕都没有来告发,而杨修直接来告发,就直接导致了后来自己的死亡。
师:那说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植、曹丕争夺接班人之争中,他“直接”去告发,就没有考虑此事的后果。
出示课件资料: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杨修之死究竟是因“恃才放旷”还是因“曹操”的原因,或者是其他原因呢? 生:恃才放旷是杨修的主要死因,杨修数犯曹操之忌,而他自己却仍然纵容自己,没有收敛。师:那么你认为是杨修自己性格的原因导致了他的死亡,我们同学在今后的待人接物中要有所借鉴,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要礼貌待人。
生:我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他忌恨杨修的才干,加上杨修多次冒犯才杀死杨修。
师:你的想法同易中天先生的观点相似。易中天先生认为:曹操是为自己杀死杨修的。因为曹操作为一代专制君主,必然要采取愚民政策和专制统治,自己要知道每一个人的内心想法,让大家战战兢兢,而自己的心思不能让别人知道。但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于是找了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我们这位同学将是未来的易中天,恭喜他。(受表扬的同学面露喜色)
生:我还认为杨修是多管闲事,卷入了曹植和曹丕的斗争当中。师:那是卷入夺嫡之争中了。
出示课件资料:《三国志·魏书》: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师:对于杨修的死因,我们要有探究精神,同学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刚才出示的是《三国志》的内容,那是正史的看法,但易中天先生就敢于反驳。课外我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观看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视频,了解更多的内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演义》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探究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希望本节课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带领同学们一起去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能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作业为:课外精读《三国演义》的第72回,也可延伸阅读其他篇目。
第三篇:《杨修之死》教案
第18课 杨修之死
罗贯中教学目标: 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2.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4.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5.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重点难点: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时间: 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曽学过的有关三国的作品导入。
二、资料助读。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字音、字形庖官páo 鸡肋装yáng..lèi 夏侯憞.dūn 分食讫.qì 佯.大簏察sì 麾军huī 绰刀chāo 屯兵tún.lù 伺....恃才放旷shì 酥sū 阜fù 覃zèn(2)重点词义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谮害:诬陷,中伤。.佯装:假装。绰刀:抓取。.适庖官进鸡汤:正好。.数犯曹操之忌:多次;忌讳。..人皆不晓其意:意图。.丕如其言:遵照。.植然其言:认为„„对。.但嘉有问,植即依条答之:只要;代词,指曹操。..(3)重点句翻译①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译文:于是军营中的各个将领,没有一个不准备回去。②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译文:你怎么敢编造假话,惑乱我军心。③人皆不晓其意。译文:大家都不知道他的意思。④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译文:曹操跳起来拔出剑杀了他,又上床睡着了。⑤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译文:经常邀请杨修谈古论今,一夜也不停。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译文: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⑦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译文:丞相并不在梦里,你们才真是在梦里啊!⑧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译文: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条文来回答。
(注意,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课堂上此教学内容放在小组竞赛中以问题的形式呈现。)(3)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第二课时
一、导入:以《观沧海》导入,从诗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二、整体感知。(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三、概括故事(1)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点拨:鸡肋事件、改修花园事仲、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语破奸心)、藏吴质事件(告发曹丕)、试才干事件(教植斩吏)、代作答教事件。(厚葬杨修)(2、)面对杨修所做的这些事,曹操各有什么表现?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2)复述课文。任选其中的故事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三、理清文章结构
(3).第一个小故事按时间顺序是第几个?(第7个)为什么用插叙?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倒叙)找出插叙叙部分并思考插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插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4)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3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第二部分(4至9段)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10至12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插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四、板书设计:
鸡肋事件——操杀修
改建园门——甚忌之
分食酥饼——心恶之
语破奸心——愈恶之
告发曹丕——愈恶之
教植斩吏——操大怒
代作答教——操大怒
失利葬修 第三课时
一、人物形象分析
(1)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杨修之才具体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关键句,举例子回答)
小说中杨修“放旷”表现在,我是从
读出来的。(抓住人物语言)
杨修: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
目中无人
耍小聪明
二、讨论
探讨杨修的死因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以“杨修之死,过在于_,因为__”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同学们对“杨修”这个人物颇感兴趣,因他才华横溢,特别聪明。杨修因其才受到曹操的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斩首,这是为什么?我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是因曹操妒才,有的说曹操心狠手辣、奸诈、坏……,气氛热烈。教师趁机点拨:杨修之死仅仅只是曹操的原因吗?“不!”有学生看着书说,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还有人认为是杨修太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太自以为是,太骄傲……这时教师概括学生讨论的两种意见:(1)杨修恃才放旷,终招杀身之祸;(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是因其心胸狭窄,忌贤妒能。然后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态度,结果大多数同学认为杨修之死是第一种原因,教师因势利导:何谓“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而不拘礼俗,用现在的话讲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狂妄轻率,耍小聪明,无视他人的存在,不拘小节。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有!”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有学生说我们班就有这种人。教师引导:对!由于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有些同学唯我独尊,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缺乏爱心和责任感。若是成绩优秀,那更是有了“资本”。在家里随意辱骂父母,在学校稍不顺心就随意责骂老师和同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叫“人格障碍”。人格又称个性,它表现为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个人特征,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格障碍是人格特征偏离了正常,也称病态人格。这种人缺乏调节情感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放荡不羁、缺乏对情感情绪的自制力,偏离正轨、低级趣味占优势的人。杨修的“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实际上是一种人格障碍,一种心理疾病,只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而只是认为是其性格不好。那么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应从杨修之死中明白什么呢?教师让学生讨论,然后总结: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正常人的心理,这当然需要从小培养,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关怀、爱抚,心中装盛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相关,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杨修之死”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便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作业:写一篇文章题为《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
第四篇:杨修之死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读后感1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杨修之死读后感2读完整篇文章,我的脑海中不禁浮出一个疑问: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细想,这是杨修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首先,纵观杨修一生,他并没有像谋士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或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对策,只是一味地在“门内添活乃阔”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他还自解“鸡肋”,惑乱军心,这是何等大事,曹操岂会放过他?
他还参与曹氏立世子的争斗中,这本就是为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现在不杀他,日后,曹丕也一定不会放过他。
当曹操问谋士贾明的时候,贾明没有表态。单从这一点上看,贾明比杨修聪明多。
再有曹操“梦中杀人”,本来就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而杨修偏偏要说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杨修有确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能够读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觉到曹操的杀修之心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他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啊!
我认为,杨修之死怪不别人,只怪他卖弄才华,锋芒太露,又恃才放旷,不知检点。
所以,一个人聪明,学识渊博是好事,但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否则一定会惹祸上身!
杨修之死读后感3但在我看来,杨修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自身,在于自身的狂妄不羁。不仅这样,他还多管闲事,诋毁领导,曹魏集团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少,应该说是够杨修忙的了,可他却非要忙里偷闲对于自己无关的事情瞎掺和,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才会走上不归路。
威信,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也往往是一个团队能正常运行的的保障,团队的成员都应该知道,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份内的是做好,业余时间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关心领导的家事和领导的私生活当作自己的工作重点,不当场合的大放厥词更可能成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个本分的下属,或许一身的亮点没有几个,但永远受人尊敬,做一个飞扬跋扈的下属,或许时常有人夸你有胆量,但一旦栽了个跟头,你就更容易受伤,甚至不得翻身。
1.他提醒我们不要太想出风头,要懂得审时度势,切忌恃才放旷,懂得怎么样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有所作为!
2.要懂得知人,不要在无论什么人面前都逞能,锋芒毕露,忘乎所以。在奸诈的曹操之类的人面前,还是收敛点好。
恃才放旷不得善果。对领导的意思要适当的懂了装不懂。这样才能显出领导有水平。再说你什么都明白了,功高盖主,对领导的地位有威胁。有才不是错,不知道收敛就是你的不对。
这是外面都有的!!!
首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当然领导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过当然,领导如果说错咯,做错咯。也要及时说。不过有时和领导说话也要婉转一些。因为如果说话太直接,领导不怎么喜欢这种秘书哈。不过,也不要恭维领导,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不要让别人说闲话,还有有时领导心情不好说了你,把气发在你身上,你有时候要忍着,杨修为什么被杀?
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杨修之死读后感4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之罢。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杨修。这看似已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
杨修之死读后感5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杨修聪明灵敏,知晓君王,但是为何最后却被曹操所杀呢?
在《杨修之死》中穿插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由这些事情可以知道杨修这个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善于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于在同级或下级面前,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杨修这个人偏偏喜欢与曹操较劲,不仅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还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说一说。而曹操并不心胸宽阔,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狭隘,爱面子,不喜欢承认自己的.错误,虽是表面赞扬杨修这个人,但暗地里已将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杨修说话不看形势,这便是他最终被曹操所杀的根本原因,读后感《杨修之死的读后感》。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会保持一种神秘感,然而曹操这个魏王做的一点隐私都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个臣子看的透透。而杨修喜欢猜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能猜中,这便是犯了大忌的。曹操遇到这样的人会怎么想?我一个君王,被你杨修看得一清二楚的,那还怎么统御百官,统治亿兆黎民,况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这王位上坐坐,对我又是这么了解,我还不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吗?留着他干什么,养虎为患吗?干脆杀了他,以除后患!正应为如此,杨修最后因著名的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
杨修之死读后感6杨修,一个素服才名的文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甚至无视他的“上司”曹操。但有很多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结于曹操身上,认为是曹操嫉妒杨修的聪明,从而得出了职场的潜规则,就是下属绝不能比上级优秀,说白了就是你必须比领导傻,尤其是必须要让领导认为他自己比你聪明,只有这样,你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来,杨修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自身,在于自身的狂妄不羁。不仅这样,他还多管闲事,诋毁领导,曹魏集团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少,应该说是够杨修忙的了,可他却非要忙里偷闲对于自己无关的事情瞎掺和,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才会走上不归路。
据《三国演义》里杨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认为,这些并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储君之争和揭露曹操梦中好杀人的真相,才是真正给自己掘坟的原因。
作为曹操的“秘书”,插手别人的家事,明显就是不务正业,揭领导的短,损害领导的形象,更是不把领导放在眼里。面对一个多管闲事,不维护领导尊严的下属,无论谁心胸多么的开阔,估计心里的怨恨都少不了。
威信,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也往往是一个团队能正常运行的的保障,团队的成员都应该知道,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份内的是做好,业余时间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关心领导的家事和领导的私生活当作自己的工作重点,不当场合的大放厥词更可能成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个本分的下属,或许一身的亮点没有几个,但永远受人尊敬,做一个飞扬跋扈的下属,或许时常有人夸你有胆量,但一旦栽了个跟头,你就更容易受伤,甚至不得翻身。
让我们从杨修身上吸取教训,在社会上有一个立足之地,切勿耍小聪明。
杨修之死读后感7《杨修之死》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讲述了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前因后果。在这篇文章中,杨修与曹操的个性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杨修为什么会死呢?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揭示了杨修性格——狂。杨修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曹操赏识,当上了主簿。他必然是知道曹操气量小的,可他却毫不顾及主公曹操的感受,屡犯曹操之忌,足见他的恃才放旷。在曹操建花园的事件中,杨修道出曹操在门上写“活”字的用意,曹操心忌之;之后又指出“一合酥”的含义,曹操心恶之;再后来他又识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曹操闻愈恶之。除此之外,杨修又几次使曹操不悦,直至后来的鸡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乱军心的罪名给杀了。
杨修因才而被曹操赏识,却又因才被曹操所杀,都是狂妄惹的祸。杨修之死也非都是杨修的过,杀人者曹操的责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是奸诈至极,同时又气量不大。他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意是想扩大花园门,同时也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智慧,不料却被杨修轻易看出,这对曹操是一种羞辱。后来“一合酥”事件又一次让曹操不高兴,再后来杨修识破了他梦中杀人的骗局,更是让曹操对杨修极为厌恶。直到后来“鸡肋事件”,曹操忍无可忍,便把杨修杀了。
事实上,杨修除了激怒曹操,还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杨修是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拥护者和老师,在曹植与哥哥曹丕“世子之争”的过程中,杨修极力帮助曹植,甚至为曹植拟好了答案,使曹植面对曹操的问题对答如流。本出于好意的杨修后来被人陷害,背上了诬陷曹丕的黑锅,使得曹操觉得杨修对自己的接班人不利,甚至觉得自己的江山快要改姓“杨”了,看来杨修是不杀不行了。
杨修是有才,但也终究斗不过曹操。他本恃才放旷,又遇上了妒贤阴险的曹操,还数范曹操之忌,多种原因共同促成了杨修之死,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啊!
杨修之死读后感8杨修是一个恃才放旷、卖弄小聪明的人。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惹来了杀身之祸。
但这幕悲剧不是不可避免的,杨修没有认清自己,这是他身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认清自己是一个人的必修课,而这门课程远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
首先要学会谦逊。如果你学会了谦逊,就会像迷路的人寻找到了方向。只有认清自己,才会获得更多的智慧,得到更多的力量,才会针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思想的创新、灵魂的升华、人格的提升。请选择谦逊,远离自以为是。这样,你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丰盈!
杨修之死读后感9杨修死了,他是被曹操寻了一个过失杀死的,一个有才华的人被杀死,着实可惜。
杨修,字祖德,死时37岁,其父杨彪曾为汉朝“三公”。曹操掌朝政后,杨彪曾被曹操执辱。
杨修确是有才学的。在一般人看来,杨修本来会依靠自身的学问,平安度此一生,但杨修犯了二个致命的错误,引来杀身之祸。
其一,卷入曹氏诸子夺继承权之争,干预了曹氏家事,为遭祸埋下伏笔。
其二,触犯了“为尊者讳”的原则,是死的直接原因。
凡为长官者,或多或少都喜欢故弄玄虚,以便摆弄出一副高深莫测的嘴脸来。曹操虽为政治家,也免不了来这一套,你嫌门阔,只消一句话便解决问题,可他故意写一个“活”字在门上,不是故弄玄虚又是什么?本来期待下属向他叩教,他再大加炫耀:何其愚也!门中写活,岂不是阔乎?于是导演出诸人叹服的戏剧性场面来,却想不到被杨修一语点破。所以“曹虽称美,心甚忌之。”趁别人睡去之时杀人,本是曹操的拿手好戏(暗杀董卓)。曹操怕别人对他也来个“克隆”,于是:“一日昼中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事过之后佯为不知,所以众人都认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却独被杨修捅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对此恨得牙痒痒。终于以“造言乱军”之名杀死。
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受正统教育,把君主与国家等同,忠君爱国是知识分子的基本操守。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也出现了一大批爱国者,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然而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终被某一阶级所利用。
杨修所处的那个时代,战乱使社会道德标准扭曲,在杨修身上,体现了一种矛盾性格:一方面被曹操这样的新兴豪强集团所利用;一方面怀念其过去的“世代继簪缨”的日子。这可从杨修与张松的对话看到:松曰:“……敢问公为朝廷何官?”修曰:“见为相丞相府主簿。”松曰:“久闻公世代簪 缨,何不立于庙堂,辅助天子,乃区区作相府门下一吏乎。”杨修听后,“满脸羞惭”。可见杨修被曹操所用是不大情愿的,是没有面子的事,在这种心态驱使下,杨修不时捅破曹操是很自然的心态流露。本来,“为尊者讳”自古以来是为官的秘诀之一,“尊者”的“私处”被曝,又岂能成为“尊者”耶?终于曹操想起杨修的“家庭出身”,杀之以免碍手碍脚,话又说回来,即使杨修“夹着尾巴做人”,一旦利用价值用完之时,也将被杀,像荀彧叔侄二人,忠心耿耿为曹操筹谋划策,到头来也难逃一死,这正是杨修等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
【杨修之死读后感】相关文章:
1.《杨修之死》读后感
2.《杨修之死》课件设计
3.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4.《杨修之死》评课稿
5.《杨修之死》教案
6.《杨修之死》读书心得
7.《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8.杨修之死原文翻译
9.《杨修之死》优秀教案
第五篇:杨修之死读后感
杨修之死读后感
杨修之死读后感1
小时候,总听教师及尊长告诫:可别成了贾宝玉,聪明反比聪明误;再长大一些,又说听说了:收敛一些,不要成了杨修的下场!那时虽不知杨修是谁,却大约猜得出:人很历害,只是爱表现吧;最终很惨的吧。上初二吧,学了《杨修之死》那篇课文,才最终弄明白杨修的问题了!因大人训诫,我读三国是很晚的,其它倒较早。
以后,从一些史料中得知,杨修竟与我等是“同乡”,应当是死于曹丕和曹植的争储斗争中;是曹操担心杨修所主谋的曹植集团会给既定的曹丕集团带来麻烦以引起生灵涂炭,而下决心除了这一能臣的`吧此论点不在此文讨论之列。从演义《杨修之死》中观照,用一句现代话说,杨修的个性太过张扬、太能理解、并提前泄露了领导意图,最终获得了彻底被炒。这一论点应当说与目前做事立世有违。
此刻的企业求贤、个人创业,多要求要能伸张个性、尽可能地发挥才干。所谓“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无才有德,培养使用”。那么即使有德有才,如何被明白呢依我看,可能仅有去张扬表现了。只要说你能借助企业平台创造效益,并与公司提前约定利益分配,那么,你发挥的结果一般来讲,是不会成为杨修的。因而,在正确理解了“我从小所受之训诫”之后,又应从杨修的所做所为中吸取有益、有效之成份。
师长们之所以不让在小时读三国,是要我以杨修为诫,是担心从小就不务实,去勾心斗角;或象杨修一样只顾表现而不注意言行的负面后果。
杨修之死读后感2
其实说到底,杨修的死在于他不懂得收敛锋芒,而越王勾践的性格却与此大不相同。
在越国将要被灭国时,身为越王的勾践有两种不一样的选择:一是拼死守国,保全自我身为王的`“荣耀”;二是忍辱负重,保全实力伺机复国。勾践选择了第二种,勾践在吴国被吴王当作马夫,受尽了羞辱。可是却一向隐忍不发,最终最终灭了吴国。
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赏勾践的做法。这不仅仅保全了自我,也为将来越国复国埋下了成功的种子。勾践极具聪明才智,他能复国的原因就在于懂得审时度势,能把握何时含蓄内敛,何时锋芒毕露的时机。
勾践的臣子文种,又是和杨修相似的情景。文种和范蠡是助勾践复国的有功之臣。在越国复国后,范蠡便发现了越王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便退隐江湖并给文种留下忠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期望他也能激流勇退,免遭杀身之祸,然而文种一意孤行,不愿离去,最终被逼自刎。
杨修、文种两人的死,令人唏嘘不已,也同样令人深思。在当今社会上,审时度势也是一项职场法则,要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锋芒毕露便易遭人嫉恨,为人陷害,所以做事审时度势是十分必要的。
杨修之死读后感3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杨修聪明灵敏,知晓君王,但是为何最后却被曹操所杀呢?
在《杨修之死》中穿插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由这些事情可以知道杨修这个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善于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于在同级或下级面前,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杨修这个人偏偏喜欢与曹操较劲,不仅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还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说一说。而曹操并不心胸宽阔,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狭隘,爱面子,不喜欢承认自己的错误,虽是表面赞扬杨修这个人,但暗地里已将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杨修说话不看形势,这便是他最终被曹操所杀的根本原因。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会保持一种神秘感,然而曹操这个魏王做的`一点“隐私”都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个臣子看的透透。而杨修喜欢猜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能猜中,这便是犯了大忌的。曹操遇到这样的人会怎么想?“我一个君王,被你杨修看得赤裸裸的,那还怎么统御百官,统治亿兆黎民,况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这王位上坐坐,对我又是这么了解,我还不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吗?留着他干什么,养虎为患吗?干脆杀了他,以除后患!”正应为如此,杨修最后因著名的“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
杨修之死读后感4
杨修该不该死,不去辩论。他的才能,绝对在常人之上——能轻易掀开曹操心思的外纱,可谓奇才。可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比常人——恃才放旷的杨修,带着些傲气,不知道尊重别人,他得罪曹操不知几次,让曹操恨再爱上;应该说,他不识时务。
这个我正面对的社会,体现给我并让我在其中生活的社会,让我不得不累了自己,有时失去了真实——除非脱离社会。不过,社会是这个社会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梦想是我自己的。虽然完全实现自己的梦想很艰难,但不失去精神上的自己。有时需要伪装,必须伪装,那不要紧,因为那只是外套,因为那样做是为了自己的梦想,真正的梦想。当有一个梦想成真,便将外套换得更薄。
有两种人最不被外事所累,一种是大智的'人,他们看透了一切,看开了一切,变得无拘无束;另一类是大于的人,他们不琢磨一切,不在意一切,变得无拘无束。这两种人获得真实,充实,无论成为那种,都很不错。如果被注定活在他们中间的部分,就蔑视一切的黑暗,先往所有的光明。
杨修属于夹心的部分,他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似乎只希望那个和了自己的胃口,不看干净。
杨修之死读后感5
读完整篇文章,我的脑海中不禁浮出一个疑问: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细想,这是杨修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首先,纵观杨修一生,他并没有像谋士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或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对策,只是一味地在“门内添活乃阔”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他还自解“鸡肋”,惑乱军心,这是何等大事,曹操岂会放过他?
他还参与了曹氏立世子的争斗中,这本就是为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现在不杀他,日后,曹丕也一定不会放过他。
当曹操问谋士贾明的.时候,贾明没有表态。单从这一点上看,贾明比杨修聪明多了。
再有曹操“梦中杀人”,本来就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而杨修偏偏要说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杨修有确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能够读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觉到曹操的杀修之心了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他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啊!
我认为,杨修之死怪不了别人,只怪他卖弄才华,锋芒太露,又恃才放旷,不知检点。
所以,一个人聪明,学识渊博是好事,但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否则一定会惹祸上身!
杨修之死读后感6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可是纵观杨修一生,并没像郭嘉、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队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令,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王之肺腑”。可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明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的人。
杨修之死读后感7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杨修之死读后感8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了之罢了。
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了杨修。这看似已了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
杨修之死读后感9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之罢。
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杨修。这看似已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
杨修之死读后感10
读罢《杨修之死》,掩卷沉思,心中不禁升起疑团:修之过?操之过?思之良久,才恍然大悟,修之过也。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纵观杨修一生,并没像郭嘉、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令,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王之肺腑”。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明多。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的人。
杨修之死读后感11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杨修聪明灵敏,知晓君王,但是为何最后却被曹操所杀呢?
在《杨修之死》中穿插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由这些事情可以知道杨修这个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善于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于在同级或下级面前,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杨修这个人偏偏喜欢与曹操较劲,不仅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还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说一说。而曹操并不心胸宽阔,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狭隘,爱面子,不喜欢承认自己的.错误,虽是表面赞扬杨修这个人,但暗地里已将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杨修说话不看形势,这便是他最终被曹操所杀的根本原因,读后感《杨修之死的读后感》。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会保持一种神秘感,然而曹操这个魏王做的一点隐私都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个臣子看的透透,。而杨修喜欢猜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能猜中,这便是犯了大忌的。曹操遇到这样的人会怎么想?我一个君王,被你杨修看得一清二楚的,那还怎么统御百官,统治亿兆黎民,况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这王位上坐坐,对我又是这么了解,我还不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吗?留着他干什么,养虎为患吗?干脆杀了他,以除后患!正应为如此,杨修最后因著名的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
杨修之死读后感12
在我看来,杨修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自身,在于自身的狂妄不羁。不仅这样,他还多管闲事,诋毁领导,曹魏集团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少,应该说是够杨修忙的了,可他却非要忙里偷闲对于自己无关的事情瞎掺和,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才会走上不归路。
据《三国演义》里杨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认为,这些并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储君之争和揭露曹操梦中好杀人的真相,才是真正给自己掘坟的原因。
作为曹操的秘书,插手别人的家事,明显就是不务正业,揭领导的短,损害领导的形象,更是不把领导放在眼里。面对一个多管闲事,不维护领导尊严的下属,无论谁心胸多么的开阔,估计心里的怨恨都少不了。
威信,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也往往是一个团队能正常运行的的保障,团队的成员都应该知道,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份内的是做好,业余时间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关心领导的`家事和领导的私生活当作自己的工作重点,不当场合的大放厥词更可能成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个本分的下属,或许一身的亮点没有几个,但永远受人尊敬,做一个飞扬跋扈的下属,或许时常有人夸你有胆量,但一旦栽了个跟头,你就更容易受伤,甚至不得翻身。
让我们从杨修身上吸取教训,在社会上有一个立足之地,切勿耍小聪明。
杨修之死读后感13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杨修聪明灵敏,知晓君王,可是为何最终却被曹操所杀呢?
在《杨修之死》中穿插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由这些事情能够明白杨修这个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善于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于在同级或下级面前,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可是杨修这个人偏偏喜欢与曹操较劲,不仅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还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说一说。而曹操并不心胸宽阔,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狭隘,爱面子,不喜欢承认自我的'错误,虽是表面赞扬杨修这个人,但暗地里已将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杨修说话不看形势,这便是他最终被曹操所杀的根本原因。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会坚持一种神秘感,然而曹操这个魏王做的一点“保密”都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个臣子看的透透。而杨修喜欢猜曹操的心思,并且每次都能猜中,这便是犯了大忌的。曹操遇到这样的人会怎样想?“我一个君王,被你杨修看得赤裸裸的,那还怎样统御百官,统治亿兆黎民,况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这王位上坐坐,对我又是这么了解,我还不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吗?留着他干什么,养虎为患吗?干脆杀了他,以除后患!”正应为如此,杨修最终因著名的“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
杨修之死读后感14
读完整篇文章,我的脑海中不禁浮出一个疑问: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细想,这是杨修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首先,纵观杨修一生,他并没有像谋士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或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对策,只是一味地在“门内添活乃阔”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他还自解“鸡肋”,惑乱军心,这是何等大事,曹操岂会放过他?
他还参与曹氏立世子的争斗中,这本就是为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现在不杀他,日后,曹丕也一定不会放过他。
当曹操问谋士贾明的`时候,贾明没有表态。单从这一点上看,贾明比杨修聪明多。
再有曹操“梦中杀人”,本来就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而杨修偏偏要说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杨修有确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能够读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觉到曹操的杀修之心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他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啊!
我认为,杨修之死怪不别人,只怪他卖弄才华,锋芒太露,又恃才放旷,不知检点。
所以,一个人聪明,学识渊博是好事,但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否则一定会惹祸上身!
杨修之死读后感15
杨修该不该死,不去辩论。他的才能,绝对在常人之上——能轻易掀开曹操心思的外纱,可谓奇才。可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比常人——恃才放旷的杨修,带着些傲气,不知道尊重别人,他得罪曹操不知几次,让曹操恨再爱上;应该说,他不识时务。
这个我正面对的社会,体现给我并让我在其中生活的社会,让我不得不累自己,有时失去真实——除非脱离社会。不过,社会是这个社会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梦想是我自己的。虽然完全实现自己的梦想很艰难,但不失去精神上的自己。有时需要伪装,必须伪装,那不要紧,因为那只是外套,因为那样做是为自己的.梦想,真正的梦想。当有一个梦想成真,便将外套换得更薄。
有两种人最不被外事所累,一种是大智的人,他们看透一切,看开一切,变得无拘无束;另一类是大于的人,他们不琢磨一切,不在意一切,变得无拘无束。这两种人获得真实,充实,无论成为那种,都很不错。如果被注定活在他们中间的部分,就蔑视一切的黑暗,先往所有的光明。
杨修属于夹心的部分,他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似乎只希望那个和自己的胃口,不看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