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丹式幸福
“不丹式幸福”的启示
瓜田推荐辞:这篇文章值得一读。瓜田长期以来对“不丹的幸福”存在误解,以为这种与世隔绝的小国寡民,活得很封闭,很容易获得一种井底之蛙式的满足。看了文章方知道,人家并不封闭,观念也不落后,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也不是浪得虚名。人家的“国民幸福总值”是从9大类72个子项的综合统计中得出的。GDP只是其中的一项,也就是说,只占1/72!人家认识到:一个衡量人类幸福和生活美满的新指标应包含这些维度:工作和收入有保障、衣食住行无忧、教育和医疗公平有保障、居住环境宜人、拥有充分的安全感和人权保障、享有亲情友情爱情“人类三情”所带来的愉悦和美好,等等。中国人距离这样清醒的认识差得还很远。国民时时被创制拆迁所困扰,被有毒食物所毒害,怎么幸福的起来?幸福的标准不正确,就算GDP遥遥领先于美国,国民也是痛苦的。
人口不过70万的不丹是一个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佛国,经济不很发达,却因国民拥有很高的幸福指数而蜚声全球。2006年之后,不丹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因为它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亚洲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十三。
人类的笑容是不会骗人的,我看到过好几张展现不丹魅力的笑脸,只能说这是真正幸福的笑。其中一张是不丹年轻英俊的国王与民同乐的照片,那是一种灿若朝阳、艳若夏花、发乎真心、极具感染力的表情。我想也许可用专用名词来命名幸福的笑,即“不丹笑”。不丹招牌式的笑也许是地球上最美的“花”,纯净无邪、灿烂于心、美好亲切。看到这种笑,我们能感受到人性的亲、人类的爱、生活的甜和地球的美。在我看来,“不丹之笑”就是“人类之爱”。不丹古今相通的追求精神价值的发展模式解密了不丹幸福之道。如果说1972年之前,不丹的幸福之道是文化意义的,那么在四世国王推动之后就变成了政府和文化共同哺育的复合模式,变得更加自觉自在,也更加可持续和强持续。
农民占全国人口80%的不丹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丹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农民,他们收入不多,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但他们都很满足、都很快乐。这是为什么?难道中国古代圣人所讲的“安贫乐道”真有其事?不丹告诉我们:佛国佛心,笑中有道。
国民生产总值GDP向来是发展的目标,但不丹早在1972年就别具一格地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GNH(GrossNationalHappiness)的发展目标。不丹四世国王吉格梅·辛格格旺楚克意识到单一强调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尽如人意地为百姓创造美满的生活,比如会出现家庭成员分散居住不利于亲密关系的维系、工作时间延长使得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等情况。特别对于不丹这样一个人口稀少、劳动和生活环境艰辛而生态又很脆弱的国家来说,不计代价地一味发展经济而无视全体国民的心理满足感,也就是幸福感,最终将导致国家衰落。
不丹的国民幸福总值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贵的理念。“国民幸福总值”以9个大类来衡量生活,包括教育、心理幸福感、健康、时间支配、文化多样性和恢复力、善治、社区活力、生态多样性和恢复力、生活水平,每个大类里有8个子项,共72项,这些数据每三年修订一次。值得注意的是,GDP只是幸福的1/72。不丹提出的国民幸福指数=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其中a、b、c、d、e分别表示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所占的权数,具体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政府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从中可见,不丹国民幸福指数高的秘诀是坚持生态效益、人文效益和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这是
不丹一以贯之的平衡、有序、有机的幸福发展观所包含的核心价值。生态效益是指优良的生态环境、美好的居住环境、和谐的工作环境所带来的效益;人文效益是人作为文化的生物,需要“家根文化”的滋养,人类在一方文化的哺育下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所以促进心灵成长的人文传统应该被尊崇;社会效益是指提高国民的健康程度、就业水平、生活满意度和文明程度所体现的社会进步;经济效益则是指在其他条件的限定下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
当今之世,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GDP的增长不等于幸福的成长。如何看待GDP及其和人类幸福的关系?经验表明,如果不给经济发展加以条件的约束,那么GDP的增长往往是以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和人类痛苦为代价的。GDP顶天了,也只是经济增长的数值,正如有钱人不一定幸福,GDP上去了,幸福指数也不一定就提高了。富裕不等于幸福,贫困更不等于幸福。相对说,富裕创造了能够带来幸福的更好物质条件,所以,错误不在于对GDP的追求。GDP是至今在国际通用、能够衡量经济成就的有效指标,不丹也在使用它。错误如果有的话,应该在于GDP的增长与实现方式以及GDP增量的分配方式上。试想,如果GDP的增长和分配是以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为代价,岂不是与以人民幸福为宗旨的发展背道而驰?例如,我国不少地方强制拆迁的做法导致政府和群众尖锐冲突甚至屡出命案的报道很多,就是典型例证。再如,如果经济发展了,贫困人口的境遇反而得不到缓解,富得撑死、穷得饿死,这样的发展也走向了我们愿望的反面、走上了与“公正发展”相悖的歧路,与人类社会公平、正义、幸福的理想南辕北辙。发展与幸福的距离是近了还是远了,可以看发展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是人民支持的还是人民反对的,是改善了民生还是恶化了民生,是稳定了社会还是动摇了社会。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GDP既不是唯一重要、也不是最为重要的指标,经济发展只是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无论多么重要,也不能破坏平衡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持续发展、人本发展、幸福发展的大原则。进一步讲,我们不能满足于“要发展”的提法,而是要明了为谁发展、为何发展、如何发展三大哲学问题。发展到底为了什么?人本主义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类的自由、尊严和价值。这个答案早在上个世纪发展经济学家古雷德等的经典诠释中就能得到。
当下,国人普遍感到苦恼的是在忙碌中丢失了生活的意义。找不到意义的生活是没有精神寄托的,不可能真正幸福。GDP看起来在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4459亿元,同比增长9.6%,但很多人的安全感、平衡感和幸福感并没有同步增长,相反,问题依旧、压力上升、挑战更大。一个衡量人类幸福和生活美满的新指标应包含这些维度:工作和收入有保障、衣食住行无忧、教育和医疗公平有保障、居住环境宜人、拥有充分的安全感和人权保障、享有亲情友情爱情“人类三情”所带来的愉悦和美好,等等。
没有心灵的满足和宁静,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不丹的“幸福指数”标准包括了精神上的幸福、健康、教育、时间的使用和平衡、文化的多样性和弹性、生态的多样性和弹性等290多个问题,反映影响个人和社会幸福感的各个方面,覆盖人类生活的最广泛领域。有人这么描述所看到的不丹:不丹就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孩子,纯净清澈,质朴天然,有信仰,有自由,复杂和世俗顿时能在不丹的空气里净化为简单,最后回归平静。不丹坚持了正确的发展之道,所以成就了一个幸福的“伊甸园”:生态自然,心态满足,物质简单,精神幸福,天地人物,和谐共生。
不丹的发展之道告诉我们:第一,不贪是避免极端、维系平衡的前提。人生以不贪为宝,生命以平衡为好;国家以不贪为贵,发展以平衡为上。第二,“国民幸福总值”是一组经实践证明指向明确、为幸福加油的好指标。考核是指挥棒,GNH是考量经济成绩、刺激幸福生产的好指标。第三,幸福需要信仰和安宁。物质越是丰裕,沉溺于享受的人性越容易沉沦,人类离幸福就越远。人性单纯,生活简单,知足常乐,幸福之道不远人。市场经济对人性的最大挑战可能是泯灭良知善性、激发机心狼性,那么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美好的人性、人心和人情之中,幸福的人一定不可或缺善良的人性、知足的人心和亲密的人情。人类幸福的不二法门是都需要灵魂的导师、信仰的指引、心灵的升华和价值的创造。第四,问道不丹,正确的发展应该以生态发展为前提,以人口发展为主体,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发展为轴心,以人文发展为灵魂,以平衡发展为指向。
大学生村官“八问”如何破题
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8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热持续升温,这些村官各有其特长,因为他们毕竟是通过“凡进必考”才有幸迈入了这道门槛。他们之中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城乡统筹、村镇规划以及农牧专业等,可以说书本知识已经具备,他们现在渴望的就是如何把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然而现实确给了他们许多无奈和困惑。
一、经济待遇低,部分地区无“三金”保障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待遇维持在800元/月左右的水平,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远远低于中组部提出的按照当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水平确定的补贴标准,相当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有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反映,其所在地区的大学生村官没有“三金”待遇,并没有按照当初考取村官时出台的政策给予兑现。经济待遇过低,对许多已成家育子的大学生村官来说,随着当今物价水平的上涨,加上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额外花销,早已不能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在离职的大学生村官中,因待遇过低而辞职的占九成,通过网络、媒体和电话投诉等各种渠道反映大学生村官待遇问题的占到100%。
大学生村官是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对比还流浪在社会上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算“幸运儿”,至少他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也是光明的,他们有盼头、有奔头、有想头。但笔者认为他们的待遇还是很差,因为现实中他们的工作都已经延伸到乡镇了,他们比很多公务员还累,然而他们所得到的也就是财政拨款给村官应得的那点基本生活费,乡镇有良知的领导还能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我看有很多就没有把他们“捡到篮子里”,总认为年轻人应该吃苦,人生都是这么走过来的。而村官呢,他们敢怒不敢言!只因为以后的推荐、考核、考察、评比都还要靠乡镇“父母官”帮忙美言几句!
二、出路政策≠实际就业,自主就业成摆设
据2011年最新出版的《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调查得出的数据表明:2011年中国将有6万名大学生村官面临分流,2012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7万。《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共有
1.95万名大学生村官有了创业项目,其中独立创业的5916人,合作创业的1.36万人。面对期满的大学生村官,许多省市开始出台期满政策,但实际意义并不理想,待遇低,成为许多大学生村官不愿意续聘的重要原因。考公务员成为绝大多数人员的选择,但是公务员队伍吸纳能力毕竟是有限,公务人员也趋于饱和,吸纳比重将逐渐下降,考取难度非常大,很多大学生村官最终不得不放弃。对大学生村官的专升本、考研政策,不具备多大的吸引力,因为毕业后又要面临找工作的竞争压力。大部分村官还要走自主就业的路,许多大学生村官乐意在农村创业,但是因缺乏创业资金而不得不面临再次失业,重新流入社会踏上寻找工作的漫漫长路。最终,大学生村官再次陷入尴尬的创业难和就业难的两难境地。
三、77%的村官称曾被借调到乡镇,甚至1/3大学生村官存在不在岗现象
据最新出版的2011《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2008年至2010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西部地
区有1/3左右的大学生村官基本不在岗,中部地区有超过1/3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到岗时间不到5天。2010年9月进行的调查再次显示,有77%的大学生村官有被乡镇借调的经历,其中23%的人被长期截留到乡镇而不在村里工作,甚至部分地区村官表示该地区有三分之一的村官存在长期在外务工,不在岗的情况,并且补贴一直在领取,每年年终考核均合格,甚至被评上优秀。这些不在岗的村官,在社会上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工作,仅在年底考评时才出现一次,乡镇村委两级干部迫于其所持有的“后台”关系对不在岗的情况视而不见,甚至包容纵容。
不知什么原因,近年来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人员流动的随意性相当大,“借调风”盛行,“借用”一词成了时尚,县属部门差人,找乡镇借、大镇差人找小乡借、条件好的乡镇差人找边远地区借„„如此种种。凡借之人没一个还回原单位的,因此乡镇都显得人手紧缺。于是大学生村官也成了“借用品”,据调查了解有99%的村官没有专用,美其名曰把他们安排在一个村,其实质就在负责乡政府某个部门或某个方面的工作。因为大学生听使唤,他们刚步入社会,又有激情又听话,电脑也熟,只要给事做,待遇也不谈。有的村官一年就很少有时间去做自己所在村里的工作了,一年两年以后,也许没多少村民能认识他们。
四、考核合格均享受加分政策,在岗村官称“不公平”
在各省地市级和县级事业单位招考考试中,基本上每个地区对符合一定工作年限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均享有地市级加5分,县级加10分的加分政策。这一政策遭到大部分在岗的大学生村官的反对,尤其是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许多长期不在岗且一直在领取补贴的大学生村官在享有同样的照顾政策,这无疑对一直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形成竞争压力,造成非常不公平的待遇。“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的大锅饭政策对在岗的大学生村官来说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五、评选先进村官,存在靠关系,走路子现象
部分地区大学生村官反映,当地政府评选的“优秀村官”“先进村官”“十佳大学生村官”等优秀村官评选活动,完全是再暗箱操作。有村官爆料,其地区评选的优秀村官活动,因长期请假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却榜上有名,受到重奖,而长期在岗的工作成绩杰出的大学生村官却得不到表彰。这种暗箱操作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在农村基层工作优秀村官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一部分村官辞职,人才大量流失。评选优秀村官活动,靠关系,走路子,这种做法是危险的,是不公平的,更是万万不可取的。
六、创业资金缺乏,优惠政策不够
一部分出身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愿意在农村创业,但是某些地区乡镇并未真正落实政策帮助其在农村创业,而是假借大学生村官的名义申请国家帮扶资金,投资在乡镇企业,大搞形象工程建设,国家的优惠政策并未真正落实到大学生村官身上,造成他们创业激情受挫,进而造成他们对自主创业的迷茫。当地乡镇这种做法不但没有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起到积极的帮扶作用,反而引起当地大学生村官的反感情绪,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也变成一纸空文。
七、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把大学生村官当“临时工”用
绝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对大学生村官重视度不够,不注重后续培养,只管“拿来”用。有些乡镇把大学生村官借调到乡镇当“临时工”使用,只要大学生村官能做的工作,尽量压倒他们身上,美其名曰“免费的临时工”,乡镇财政也无需负担他们的补贴。许多被借调的大学生村官称大都任务繁重,事情繁琐,有的大学生村官除干村里的工作外,还承担乡镇的打字员、通讯员、计生员、农保信息员和人口普查员等多种职务,身兼数职,一个人干多个人的工作量,沉重的工作压得他们透不过气,许多大学生村官自嘲自己的工作是“牛马工作”,甚至有的大学生村官被累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而相比某些乡镇干部,整日清闲得忙于觥筹交错的腐朽生活中。这种“临时工”的用法,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既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又违背中央政策的初衷,对大学生村官来说是一种损伤。
八、现实条件导致难以长久立足
我没到外面的世界去调研,我只知道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贫困山区有这些现象,大学生在所分配的村难以立足,也难以插手,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缺乏吃苦精神,难以适应现实条件。我们有很多村办公条件还相当差,即使有办公用房的,也形同虚设。大学生村官多是外地人,吃住行都没基本的保障,加之初来咋到,一看条件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村里的办公条件与农民的小康步伐都相隔太远了,再一想,两年啊,怎么熬出头?二是“老村官”要保名保位,把“新村官”当“叫小口”的使唤。很多村书记或主任本身就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土皇帝”,工作几十年了,他们害怕丢掉手中的“杵路棍”(权利),我了解还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在位的啊!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就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做一些业务工作,填填表、跑跑腿,像对待驻村干部一样,不给他们能发挥作用的机会,更不给他们有展示才华的平台。三是人生地不熟,难以融入村民当中去。两年的锻炼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外地大学生要能把自己融入村民大家庭,确实谈何容易?不管是风土人情、语言交流和感情融洽,那都有一个过程。因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三农”问题的迷惘、彷徨、惊恐,应该是对他们的真实写照。
第二篇:关于不丹尼泊尔习俗
关于不丹、尼泊尔的习俗
不丹民俗
不丹人长期在闭关自守的国度里生活,且受宗教影响较深,风俗习惯常常带有较为浓重的宗教色彩,生活方式极为简单。
服饰:
不丹人的服饰与我国西藏族相似,男人多穿用厚棉布或毛织品制成的过膝长袍,这种长袍称为“果”(Gho),普通称为“波库”,腰间束一根棉的或毛的带子,宽松的衣服袖口向上挽着,胸前的衣服褶层当口袋用,可存放很多东西。这种服装是不丹的民族服装。从国王到普通老百姓都穿这种服装。几乎所有男人都在腰间佩戴一把短剑,用于割肉、砍木材、削水果等,必要时还可当武器使用。脚上穿皮靴,头上戴一顶用牦牛毛制作的帽子。帽顶有个斜槽斜向一边,便于排除雨水。妇女通常穿长袍或“旗拉”(Kira)。
“旗拉”是一种从肩拖到踝关节的服装,用“柯玛”(金、银制造并用绿松石点缀的饰针)固定在肩的附近,在腰间束一根宽带子。这根带子与男人们束在腰间的带子相似,只不过要宽些。富有家庭的女人通常在“旗拉”外面穿一种锦缎或丝绒制作的宽松衣袖的外衣。而贫穷家庭的女人往往在“旗拉”外面穿一种普通纺织品制作的外衣。妇女们喜欢珠宝饰物,特别喜爱猫。她们通常佩戴珊瑚和珍珠项链。上流社会的妇女更喜爱戴昂贵的珊瑚、珍珠、钻石和其他宝石饰物以及绿松石点缀的金项链。妇女们还喜欢戴戒指、手镯和耳环。
以前不丹人除了贵族外一般都喜好打赤脚。有长者在场时,所有晚辈必须打赤脚。国王在他父亲面前也是如此。现在,人们都穿皮靴或普通鞋。在集会或宗教仪式等正式场合,人们往往穿一种皮底绣花布帮传统长靴。穿普通鞋时,就要穿一种长统袜。基堪布(宗教领袖)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的人们就得把膝盖露在外面。现在,基堪布通常在10月离开廷布的扎西却城堡夏宫去普那卡冬宫。他一离开,廷布市的人们都在“波库”里面穿一件长到踝关节的衣服,以此御寒。
发式:
过去,除与中国西藏和印度相邻地区的极少数妇女和女孩子喜欢蓄长发外,不丹人一般喜爱蓄短发,其中包括大多数妇女。蓄长发被认为是不成体统,会受到惩罚。因此,许多男人,包括前国王,喜欢把头剃得光光的,据说这是尊重佛教传统的一种标志。随着不丹与外界交往的不断增加,近年来,这一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不丹的男人和女子们都开始蓄长发,而老一代大多数人对此表示不满。
饮食:
不丹人的饮食与我国藏族基本相同,除南部杜瓦尔平原地区居民主食大米外,其余都以小麦、青稞炒面为主,多食牛羊肉,也吃猪肉、奶酪,爱喝酥油茶和青稞酒,有些地方的居民也常用谷物和水果酿成米酒或果酒。不丹人外出时,通常将食物装在密封的竹篮里,把酒(白酒或青稞酒)装在特制的竹编容器里。妇女一般不喝酒,可东部地区的妇女偶尔会喝一点。中部地区的不丹人喜食槟榔,他们的衣袋里常装有槟榔或槟榔叶,互献槟榔是中部地区不丹人的敬客礼仪之一。不丹人待客首先献茶,客人一般不应拒绝饮第二杯茶,以表示愿意做主人的朋友。不丹人还喜食辣椒,每家每户都储存有红辣椒和辣椒制品,不丹食物里常见红红的辣椒,这种习惯与我国四川省的饮食习惯相仿。
居住:
不丹居民家里的家具十分简陋,通常席地而坐,睡吊床。现在,富裕家庭有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手表等物品。
受地形限制,不丹人的村落一般只有几户人家,房屋较拥挤,住宅也很简单,通行的住宅式样是长方形和人字屋顶,倾斜度常常为45℃或更大些,房梁以竹子或木头构造的柱子支撑,梁上为竹制的屋顶。屋顶上通常竖有一面写有经文或祈祷词的长幡迎风飘扬。几乎每所房屋都有一个庭院,庭院一般以树枝、竹条、石头或泥墙围着,供猪或鸡等家畜家禽在里面自由活动。由于地势、气候的不同,房屋的建造也不相同。北部和南部地区的房屋多数是平房。中部地区多数是三、四层高的楼房,有的还修有阳台。楼房的底层一般为牲畜的厩栏,二、三层为经堂和起居室,最高一层一般用来存放东西。北部和中部地区房屋的墙一般用石头、木材、泥土或水泥等材料建造;楼板、门窗、房梁、天花板、楼梯等用木材做成。门窗一般都雕刻有精美的(传统)花纹图案。屋顶盖的是木瓦、石板、干草或铁皮。南部地区房屋的墙有土墙、土石结构墙、竹条墙或一、二面用石头和泥浆砌好后,再涂上一层灰泥,其余的用竹条编织而成的墙。屋顶有草屋顶和竹条编织的屋顶。每到雨季前都要维修。沿印度边界平原地区,富裕人的住宅是土墙茅屋,而贫穷人住宅是枝条或竹条篱笆茅屋。不丹以前的寺院和城堡都修建在山顶或悬崖上,设计精美,结构复杂。建筑物非常坚固,有护墙。现在的住房一般修建在较平坦的地方。
婚姻:
在不丹,只要男女住在一起,就算是结婚了,完全不需要仪式。而其中一方离家出走不归,造成了离婚的事实就是离婚了,双方根本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在不丹,只有贵族或富人才会举行宗教味儿浓厚的结婚庆典仪式,大宴宾客。不丹的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一场耗资巨大的婚礼。在不丹民间,反倒是葬礼来得很隆重,在这充满佛教气氛的国家,如果让百姓选择消费效益,几乎百分之百的人会选择邀请各个德高望重的出家僧众来为亡者诵经超度。
葬礼:
不丹人死后一般要停尸数日,遗体在家中停放时间的长短和葬礼规模的大小一般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社会地位决定。一般来说,死者地位高,家庭经济条件宽裕则停尸时间长,反之则短。穷人家的葬礼极为简单,请几位僧人主持一下仪式就行了。富裕人家除了举行隆重的葬礼外,在人死后的49天中还要请喇嘛主持特别仪式超度亡灵。传说是:死者的灵魂在这49天中处于半死状态,喇嘛主持的特别仪式可帮助死者的灵魂走上去天堂或地狱的路。在此期间,通常要在死者前供奉食品并提供陪伴(即守灵),点酥油长明灯。亲朋好友还要到寺院布施粮食和酥油并捐钱为死者做祈祷,同死者共享功过,以便他到极乐世界后能再生。不丹传统的葬人方法是天-葬法,即把遗体放在高山上,点燃松柏树叶,用浓烟召唤秃鹫飞来把遗体的肉吃光。现代不丹人死后一般采用火葬,这种火葬不是在火葬场进行,而是在野外,火葬的形式同我国藏族相似,火化的日期往往由当地的星术家决定,火化后将骨灰撒入江河。对自杀或传染病的死者,一般采用地葬,即先将遗体在土中掩埋三天以上,等肌组织腐烂后,家里人才把其遗骨取出火化。不丹国王或高级喇嘛驾崩或圆寂后,火葬仪式往往在两年后举行。仪式通常由4组僧人组织实施,每组由一位重要喇嘛领头,按照指南针指示的东、西、南、北4个基本方位围着火葬柴堆进行。火化后,把骨灰投入河流或放入佛塔。死了人或在庄严时刻不丹有插幡的习惯,即在长布幡上写上一些祈祷词或圣歌。1972年7月,吉格梅·多尔吉·旺楚克国王逝世时,不仅廷布市,而且全国各地都插了许多这样的幡。
礼节:
不丹人热情好客,待人很有礼貌。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主人总是非常热情地招待客人。近年来,他们在同世界的交往中认识到对客人来说要连续喝两杯茶有时是不便的。他们现在找到了一种既不会使客人感到不便,又不会丢掉自己民族由来已久的习惯办法,即把茶水沏好,等客人喝了一两口后,马上给茶杯续茶。这样,客人就会自然而毫无拘束地喝第二次茶,同时又表明他是主人的朋友。要是同主人很熟悉,你可以有礼貌地拒绝他招待你的第二份东西。否则,他会感到很伤心的,认为你没有把他当作朋友。
不丹人欢迎宾客的普通形式是主人面向客人,上半身向前弯曲,同时伸出双臂。宾主第一次见面时,主人习惯向客人献哈达。不过,今天献哈达只限于仪式和长者使用。国家首脑来访时,欢迎形式通常是国王和其他皇室成员交换哈达。如果第一次被国王召见,可以向国王献哈达,国王一般会赠送他其他礼物。
尼泊尔民俗
婚姻
尼泊尔人有一套独特的婚、丧习俗,尼泊尔人一般不经过正式的登记注册就结婚,离婚的很少。尼泊尔至
今保留了几种不同的婚姻形式:
一夫一妻制,信奉印度教的人遵守一夫一妻制,按印度教的仪式举行婚礼,女孩子的嫁妆很重要,陪嫁少,夫家会觉得很丢脸,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不能随便离婚,在没有生出儿子之前只能听命于婆婆。
一夫多妻制,尼泊尔西北部山区从古至今都保持着这种婚姻模式,丈夫在迎娶了妻子的同时等于连妻子的所有姐妹都一起迎娶了,最小的妻子可能只有几岁。赚到啦!
一妻多夫制,女孩子出嫁的同时等于嫁给了丈夫所有的兄弟。我的天啊!还好这种制度仅存在于夏尔巴民族。
尼瓦尔民族是比较聪明的,他们为了能让女儿获得婚姻上的自由,会在孩子青春期前先与象征永恒婚姻
的“贝尔果”成婚,然后将这种果抛进圣河里。如果女孩婚后感到不幸福,就可以将贝尔果放在丈夫的枕边
离开屋子就算离婚了。
生育
尼泊尔人生孩子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孩子出生后的第6天,这家人的大门要打开并点上灯,这样便于神
进来为新生的婴儿带来一生的好运。第11天要请祭师举行火祭,并根据星宿给孩子取名字。还有第一次喂
食大米,第一次剃头,圣线典礼,成年礼等等。
丧礼
尼泊尔死后通常会进行火葬,但是未婚或未生育的女子不能火葬,只能将尸体放在河边用石头压住,等河
水上涨师就让洪水带走。当亲人逝去,家属会居丧13天,儿子用白布包头,腰缠白布,剃去全身毛发,每 天只吃一餐并举行连续几小时的祭祀。遗体焚化后,骨灰将被撒进河流随着河水流入印度教徒心中的圣地
——恒河。
血祭
每逢周二、周六的上午尼泊尔人都会到附近的神庙祭拜,让后将鸡、羊、牛等畜生交给专门的血祭师宰杀,并把鲜血喷洒在卡莉女神的神像上,藉此祈求神的庇护和保佑生育。尼泊尔并不认为宰杀血祭是件残忍的事,而是一件对神,对人和畜生都是有利的事情。
国兽
黄牛被尼泊尔人视为国兽,黄牛可以随意地在大街小巷溜达,如果需要让路肯定是人和车,绝对不会是黄牛。尼泊尔人非常尊敬黄牛,尤其是颈后带有驼峰地黄牛更被视为神牛,人们不吃牛肉,忌讳任何牛皮制
品,政府还专门立法规定神牛和母牛受法律保护,不能随意宰杀。
同意不同意
尼泊尔人的点头表示不同意,摇头表示同意和高兴。千万别搞错咯!
第三篇:帕罗塔&不丹国家博物馆景点介绍
帕罗塔&不丹国家博物馆景点介绍
杜克耶古不丹国家博物馆 :位于不丹西部重镇帕罗Paro境内,早先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墙身就有两米半之厚,后来不丹政府于1968年改为博物馆。古时,这个建筑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帕罗塔Paro Ta Dzong=不丹国家博物馆 Bhutan National Museum 博物馆的圆形外观,据说是佛教吉祥法器海螺的形状。博物馆分6层,各层的文物分别不同,包括宗教、国家发展
历程、邮票、老照片、生产生活、动植物等各方面。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数量很大,有三千多件文物。况且它本身就是一件文物,里面包含各种器皿、武器、乐器、佛雕、旧经文、唐卡画和邮票等,尤其是邮票,发行的题材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系列,如蝴蝶、花卉等,到国外名人系列,从戴安娜,到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系列,到人类登上月球,无所不有。
NATIONAL MUSEUM At the top of the hill above Paro Dzong is an old watchtower that was renovated in 1968 to house the National Museum(Gyelyong Damtenkhang;271257;nmb@druknet.bt;locals/SAARC nationals/adult Nu 10/50/100, monks free;9am-4.30pm Tue-Sat, closed Sun, Mon & national holidays).The unusual round building is said to be in the shape of a conch shell, with 2.5m thick walls;it was completed in 1656 and was originally the ta dzong(watchtower)of Paro Dzong.There is said to be an underground tunnel that leads from
the watchtower to the water supply below.There is a specific route to follow through the entire building that ensures that you walk clockwise around important images.Cameras are not allowed inside the museum but you can photograph the grounds.The museum is an attraction for locals as well as tourists and you may be accompanied by Bhutanese from remote villages or groups of school children on an outing.You start off on the fourth floor with a description of early history that perfectly illustrates how magic and science are inseparable in Bhutan.Early stone implements are described as the weapons of the naga(snake)spirits;early rock carvings and inscriptions are labelled as ‘self-created’.The fifth floor has an impressive collection of thangkas,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depicting all of Bhutan’s important saints and teachers.The sixth floor reveals the eclecticism of Bhutan’s philatelic collection, including some stamps that
you can listen to on a record player.At the end of the gallery a doorway leads to the Tshozhing Lhakhang, the Temple of the Tree of Wisdom, a complex four-sided carving depicting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with its schools and lineages.The four branches represent the Sakya(with images of Sakyamuni), Nyingma(Guru Rinpoche), Gelug(Atisha, Tsongkhapa and Nagarjuna)and Drukpa Kagyu(Channa Dorje, Marpa, Milarepa, Naropa and Tilopa)lineages.Clean your shoes on the yak-hair squares when entering the temple and walk clockwise around the room.Back down on the fifth floor is the Namse Lhakhang, with a collection of religious statues and stone carvings.The lower-floor galleries highlight teapots, clothes, musical instruments, stuffed animals, religious ritual objects and a display of ancient weapons and shields, many captured during various Tibetan invasions.Look out for the astrological water clock, rhino shield, frog-skin saddle and fish-scale hat!Displays even show you how to make a
poisoned arrow from the mangsut flower.It’s great stuff.After visiting, you can walk down a path from the museum to the dzong and back to the town, enjoying good views of the valley and of Ugyen Pelri Palace.杜克耶古不丹国家博物馆 :位于不丹西部重镇帕罗Paro境内,早先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墙身就有两米半之厚,后来不丹政府于1968年改为博物馆。古时,这个建筑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帕罗塔Paro Ta Dzong=不丹国家博物馆 Bhutan National Museum 博物馆的圆形外观,据说是佛教吉祥法器海螺的形状。博物馆分6层,各层的文物分别不同,包括宗教、国家发展历程、邮票、老照片、生产生活、动植物等各方面。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数量很大,有三千多件文物。况且它本身就是一件文物,里面包含各种器皿、武器、乐器、佛雕、旧经文、唐卡画和邮票等,尤其是邮票,发行的题材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系列,如蝴蝶、花卉等,到国外名人系列,从戴安娜,到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系列,到人类登上月
球,无所不有。
NATIONAL MUSEUM At the top of the hill above Paro Dzong is an old watchtower that was renovated in 1968 to house the National Museum(Gyelyong Damtenkhang;271257;nmb@druknet.bt;locals/SAARC nationals/adult Nu 10/50/100, monks free;9am-4.30pm Tue-Sat, closed Sun, Mon & national holidays).The unusual round building is said to be in the shape of a conch shell, with 2.5m thick walls;it was completed in 1656 and was originally the ta dzong(watchtower)of Paro Dzong.There is said to be an underground tunnel that leads from the watchtower to the water supply below.There is a specific route to follow through the entire building that ensures that you walk clockwise around important images.Cameras are not allowed inside the museum but you can photograph the grounds.The museum is an attraction for locals as well as tourists and you may be accompanied by
Bhutanese from remote villages or groups of school children on an outing.You start off on the fourth floor with a description of early history that perfectly illustrates how magic and science are inseparable in Bhutan.Early stone implements are described as the weapons of the naga(snake)spirits;early rock carvings and inscriptions are labelled as ‘self-created’.The fifth floor has an impressive collection of thangkas,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depicting all of Bhutan’s important saints and teachers.The sixth floor reveals the eclecticism of Bhutan’s philatelic collection, including some stamps that you can listen to on a record player.At the end of the gallery a doorway leads to the Tshozhing Lhakhang, the Temple of the Tree of Wisdom, a complex four-sided carving depicting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with its schools and lineages.The four branches represent the Sakya(with images of Sakyamuni), Nyingma(Guru Rinpoche),Gelug(Atisha, Tsongkhapa and Nagarjuna)and Drukpa Kagyu(Channa Dorje, Marpa, Milarepa, Naropa and Tilopa)lineages.Clean your shoes on the yak-hair squares when entering the temple and walk clockwise around the room.Back down on the fifth floor is the Namse Lhakhang, with a collection of religious statues and stone carvings.The lower-floor galleries highlight teapots, clothes, musical instruments, stuffed animals, religious ritual objects and a display of ancient weapons and shields, many captured during various Tibetan invasions.Look out for the astrological water clock, rhino shield, frog-skin saddle and fish-scale hat!Displays even show you how to make a poisoned arrow from the mangsut flower.It’s great stuff.After visiting, you can walk down a path from the museum to the dzong and back to the town, enjoying good views of the valley and of Ugyen Pelri Palace.杜克耶古不丹国家博物馆 :位于不丹西部重镇帕罗Paro
境内,早先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墙身就有两米半之厚,后来不丹政府于1968年改为博物馆。古时,这个建筑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帕罗塔Paro Ta Dzong=不丹国家博物馆 Bhutan National Museum 博物馆的圆形外观,据说是佛教吉祥法器海螺的形状。博物馆分6层,各层的文物分别不同,包括宗教、国家发展历程、邮票、老照片、生产生活、动植物等各方面。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数量很大,有三千多件文物。况且它本身就是一件文物,里面包含各种器皿、武器、乐器、佛雕、旧经文、唐卡画和邮票等,尤其是邮票,发行的题材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系列,如蝴蝶、花卉等,到国外名人系列,从戴安娜,到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系列,到人类登上月球,无所不有。
NATIONAL MUSEUM At the top of the hill above Paro Dzong is an old watchtower that was renovated in 1968 to house the National Museum(Gyelyong Damtenkhang;271257;nmb@druknet.bt;
locals/SAARC nationals/adult Nu 10/50/100, monks free;9am-4.30pm Tue-Sat, closed Sun, Mon & national holidays).The unusual round building is said to be in the shape of a conch shell, with 2.5m thick walls;it was completed in 1656 and was originally the ta dzong(watchtower)of Paro Dzong.There is said to be an underground tunnel that leads from the watchtower to the water supply below.There is a specific route to follow through the entire building that ensures that you walk clockwise around important images.Cameras are not allowed inside the museum but you can photograph the grounds.The museum is an attraction for locals as well as tourists and you may be accompanied by Bhutanese from remote villages or groups of school children on an outing.You start off on the fourth floor with a description of early history that perfectly illustrates how magic and science are inseparable in Bhutan.Early stone implements are described as the weapons of the naga(snake)spirits;early rock
carvings and inscriptions are labelled as ‘self-created’.The fifth floor has an impressive collection of thangkas,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depicting all of Bhutan’s important saints and teachers.The sixth floor reveals the eclecticism of Bhutan’s philatelic collection, including some stamps that you can listen to on a record player.At the end of the gallery a doorway leads to the Tshozhing Lhakhang, the Temple of the Tree of Wisdom, a complex four-sided carving depicting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with its schools and lineages.The four branches represent the Sakya(with images of Sakyamuni), Nyingma(Guru Rinpoche), Gelug(Atisha, Tsongkhapa and Nagarjuna)and Drukpa Kagyu(Channa Dorje, Marpa, Milarepa, Naropa and Tilopa)lineages.Clean your shoes on the yak-hair squares when entering the temple and walk clockwise around the room.Back down on the fifth floor is the Namse Lhakhang, with a collection of religious statues and stone carvings.The
lower-floor galleries highlight teapots, clothes, musical instruments, stuffed animals, religious ritual objects and a display of ancient weapons and shields, many captured during various Tibetan invasions.Look out for the astrological water clock, rhino shield, frog-skin saddle and fish-scale hat!Displays even show you how to make a poisoned arrow from the mangsut flower.It’s great stuff.After visiting, you can walk down a path from the museum to the dzong and back to the town, enjoying good views of the valley and of Ugyen Pelri Palace.杜克耶古不丹国家博物馆 :位于不丹西部重镇帕罗Paro境内,早先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墙身就有两米半之厚,后来不丹政府于1968年改为博物馆。古时,这个建筑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帕罗塔Paro Ta Dzong=不丹国家博物馆 Bhutan National Museum 博物馆的圆形外观,据说是佛教吉祥法器海螺的形状。博物馆分6层,各层的文物分别不同,包括宗教、国家发展
历程、邮票、老照片、生产生活、动植物等各方面。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数量很大,有三千多件文物。况且它本身就是一件文物,里面包含各种器皿、武器、乐器、佛雕、旧经文、唐卡画和邮票等,尤其是邮票,发行的题材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系列,如蝴蝶、花卉等,到国外名人系列,从戴安娜,到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系列,到人类登上月球,无所不有。
NATIONAL MUSEUM At the top of the hill above Paro Dzong is an old watchtower that was renovated in 1968 to house the National Museum(Gyelyong Damtenkhang;271257;nmb@druknet.bt;locals/SAARC nationals/adult Nu 10/50/100, monks free;9am-4.30pm Tue-Sat, closed Sun, Mon & national holidays).The unusual round building is said to be in the shape of a conch shell, with 2.5m thick walls;it was completed in 1656 and was originally the ta dzong(watchtower)of Paro Dzong.There is said to be an underground tunnel that leads from
the watchtower to the water supply below.There is a specific route to follow through the entire building that ensures that you walk clockwise around important images.Cameras are not allowed inside the museum but you can photograph the grounds.The museum is an attraction for locals as well as tourists and you may be accompanied by Bhutanese from remote villages or groups of school children on an outing.You start off on the fourth floor with a description of early history that perfectly illustrates how magic and science are inseparable in Bhutan.Early stone implements are described as the weapons of the naga(snake)spirits;early rock carvings and inscriptions are labelled as ‘self-created’.The fifth floor has an impressive collection of thangkas,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depicting all of Bhutan’s important saints and teachers.The sixth floor reveals the eclecticism of Bhutan’s philatelic collection, including some stamps that
you can listen to on a record player.At the end of the gallery a doorway leads to the Tshozhing Lhakhang, the Temple of the Tree of Wisdom, a complex four-sided carving depicting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with its schools and lineages.The four branches represent the Sakya(with images of Sakyamuni), Nyingma(Guru Rinpoche), Gelug(Atisha, Tsongkhapa and Nagarjuna)and Drukpa Kagyu(Channa Dorje, Marpa, Milarepa, Naropa and Tilopa)lineages.Clean your shoes on the yak-hair squares when entering the temple and walk clockwise around the room.Back down on the fifth floor is the Namse Lhakhang, with a collection of religious statues and stone carvings.The lower-floor galleries highlight teapots, clothes, musical instruments, stuffed animals, religious ritual objects and a display of ancient weapons and shields, many captured during various Tibetan invasions.Look out for the astrological water clock, rhino shield, frog-skin saddle and fish-scale hat!Displays even show you how to make a
poisoned arrow from the mangsut flower.It’s great stuff.After visiting, you can walk down a path from the museum to the dzong and back to the town, enjoying good views of the valley and of Ugyen Pelri Palace.杜克耶古不丹国家博物馆 :位于不丹西部重镇帕罗Paro境内,早先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墙身就有两米半之厚,后来不丹政府于1968年改为博物馆。古时,这个建筑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帕罗塔Paro Ta Dzong=不丹国家博物馆 Bhutan National Museum 博物馆的圆形外观,据说是佛教吉祥法器海螺的形状。博物馆分6层,各层的文物分别不同,包括宗教、国家发展历程、邮票、老照片、生产生活、动植物等各方面。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数量很大,有三千多件文物。况且它本身就是一件文物,里面包含各种器皿、武器、乐器、佛雕、旧经文、唐卡画和邮票等,尤其是邮票,发行的题材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系列,如蝴蝶、花卉等,到国外名人系列,从戴安娜,到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系列,到人类登上月
球,无所不有。
NATIONAL MUSEUM At the top of the hill above Paro Dzong is an old watchtower that was renovated in 1968 to house the National Museum(Gyelyong Damtenkhang;271257;nmb@druknet.bt;locals/SAARC nationals/adult Nu 10/50/100, monks free;9am-4.30pm Tue-Sat, closed Sun, Mon & national holidays).The unusual round building is said to be in the shape of a conch shell, with 2.5m thick walls;it was completed in 1656 and was originally the ta dzong(watchtower)of Paro Dzong.There is said to be an underground tunnel that leads from the watchtower to the water supply below.There is a specific route to follow through the entire building that ensures that you walk clockwise around important images.Cameras are not allowed inside the museum but you can photograph the grounds.The museum is an attraction for locals as well as tourists and you may be accompanied by
Bhutanese from remote villages or groups of school children on an outing.You start off on the fourth floor with a description of early history that perfectly illustrates how magic and science are inseparable in Bhutan.Early stone implements are described as the weapons of the naga(snake)spirits;early rock carvings and inscriptions are labelled as ‘self-created’.The fifth floor has an impressive collection of thangkas,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depicting all of Bhutan’s important saints and teachers.The sixth floor reveals the eclecticism of Bhutan’s philatelic collection, including some stamps that you can listen to on a record player.At the end of the gallery a doorway leads to the Tshozhing Lhakhang, the Temple of the Tree of Wisdom, a complex four-sided carving depicting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with its schools and lineages.The four branches represent the Sakya(with images of Sakyamuni), Nyingma(Guru Rinpoche),Gelug(Atisha, Tsongkhapa and Nagarjuna)and Drukpa Kagyu(Channa Dorje, Marpa, Milarepa, Naropa and Tilopa)lineages.Clean your shoes on the yak-hair squares when entering the temple and walk clockwise around the room.Back down on the fifth floor is the Namse Lhakhang, with a collection of religious statues and stone carvings.The lower-floor galleries highlight teapots, clothes, musical instruments, stuffed animals, religious ritual objects and a display of ancient weapons and shields, many captured during various Tibetan invasions.Look out for the astrological water clock, rhino shield, frog-skin saddle and fish-scale hat!Displays even show you how to make a poisoned arrow from the mangsut flower.It’s great stuff.After visiting, you can walk down a path from the museum to the dzong and back to the town, enjoying good views of the valley and of Ugyen Pelri Palace.杜克耶古不丹国家博物馆 :位于不丹西部重镇帕罗Paro
境内,早先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墙身就有两米半之厚,后来不丹政府于1968年改为博物馆。古时,这个建筑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帕罗塔Paro Ta Dzong=不丹国家博物馆 Bhutan National Museum 博物馆的圆形外观,据说是佛教吉祥法器海螺的形状。博物馆分6层,各层的文物分别不同,包括宗教、国家发展历程、邮票、老照片、生产生活、动植物等各方面。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数量很大,有三千多件文物。况且它本身就是一件文物,里面包含各种器皿、武器、乐器、佛雕、旧经文、唐卡画和邮票等,尤其是邮票,发行的题材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系列,如蝴蝶、花卉等,到国外名人系列,从戴安娜,到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系列,到人类登上月球,无所不有。
NATIONAL MUSEUM At the top of the hill above Paro Dzong is an old watchtower that was renovated in 1968 to house the National Museum(Gyelyong Damtenkhang;271257;nmb@druknet.bt;
locals/SAARC nationals/adult Nu 10/50/100, monks free;9am-4.30pm Tue-Sat, closed Sun, Mon & national holidays).The unusual round building is said to be in the shape of a conch shell, with 2.5m thick walls;it was completed in 1656 and was originally the ta dzong(watchtower)of Paro Dzong.There is said to be an underground tunnel that leads from the watchtower to the water supply below.There is a specific route to follow through the entire building that ensures that you walk clockwise around important images.Cameras are not allowed inside the museum but you can photograph the grounds.The museum is an attraction for locals as well as tourists and you may be accompanied by Bhutanese from remote villages or groups of school children on an outing.You start off on the fourth floor with a description of early history that perfectly illustrates how magic and science are inseparable in Bhutan.Early stone implements are described as the weapons of the naga(snake)spirits;early rock
carvings and inscriptions are labelled as ‘self-created’.The fifth floor has an impressive collection of thangkas,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depicting all of Bhutan’s important saints and teachers.The sixth floor reveals the eclecticism of Bhutan’s philatelic collection, including some stamps that you can listen to on a record player.At the end of the gallery a doorway leads to the Tshozhing Lhakhang, the Temple of the Tree of Wisdom, a complex four-sided carving depicting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with its schools and lineages.The four branches represent the Sakya(with images of Sakyamuni), Nyingma(Guru Rinpoche), Gelug(Atisha, Tsongkhapa and Nagarjuna)and Drukpa Kagyu(Channa Dorje, Marpa, Milarepa, Naropa and Tilopa)lineages.Clean your shoes on the yak-hair squares when entering the temple and walk clockwise around the room.Back down on the fifth floor is the Namse Lhakhang, with a collection of religious statues and stone carvings.The
lower-floor galleries highlight teapots, clothes, musical instruments, stuffed animals, religious ritual objects and a display of ancient weapons and shields, many captured during various Tibetan invasions.Look out for the astrological water clock, rhino shield, frog-skin saddle and fish-scale hat!Displays even show you how to make a poisoned arrow from the mangsut flower.It’s great stuff.After visiting, you can walk down a path from the museum to the dzong and back to the town, enjoying good views of the valley and of Ugyen Pelri Palace.杜克耶古不丹国家博物馆 :位于不丹西部重镇帕罗Paro境内,早先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墙身就有两米半之厚,后来不丹政府于1968年改为博物馆。古时,这个建筑是用作帕罗宗瞭望塔的“塔宗”。帕罗塔Paro Ta Dzong=不丹国家博物馆 Bhutan National Museum 博物馆的圆形外观,据说是佛教吉祥法器海螺的形状。博物馆分6层,各层的文物分别不同,包括宗教、国家发展
历程、邮票、老照片、生产生活、动植物等各方面。博物馆内收藏的文物数量很大,有三千多件文物。况且它本身就是一件文物,里面包含各种器皿、武器、乐器、佛雕、旧经文、唐卡画和邮票等,尤其是邮票,发行的题材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系列,如蝴蝶、花卉等,到国外名人系列,从戴安娜,到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系列,到人类登上月球,无所不有。
NATIONAL MUSEUM At the top of the hill above Paro Dzong is an old watchtower that was renovated in 1968 to house the National Museum(Gyelyong Damtenkhang;271257;nmb@druknet.bt;locals/SAARC nationals/adult Nu 10/50/100, monks free;9am-4.30pm Tue-Sat, closed Sun, Mon & national holidays).The unusual round building is said to be in the shape of a conch shell, with 2.5m thick walls;it was completed in 1656 and was originally the ta dzong(watchtower)of Paro Dzong.There is said to be an underground tunnel that leads from
the watchtower to the water supply below.There is a specific route to follow through the entire building that ensures that you walk clockwise around important images.Cameras are not allowed inside the museum but you can photograph the grounds.The museum is an attraction for locals as well as tourists and you may be accompanied by Bhutanese from remote villages or groups of school children on an outing.You start off on the fourth floor with a description of early history that perfectly illustrates how magic and science are inseparable in Bhutan.Early stone implements are described as the weapons of the naga(snake)spirits;early rock carvings and inscriptions are labelled as ‘self-created’.The fifth floor has an impressive collection of thangkas,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depicting all of Bhutan’s important saints and teachers.The sixth floor reveals the eclecticism of Bhutan’s philatelic collection, including some stamps that
you can listen to on a record player.At the end of the gallery a doorway leads to the Tshozhing Lhakhang, the Temple of the Tree of Wisdom, a complex four-sided carving depicting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with its schools and lineages.The four branches represent the Sakya(with images of Sakyamuni), Nyingma(Guru Rinpoche), Gelug(Atisha, Tsongkhapa and Nagarjuna)and Drukpa Kagyu(Channa Dorje, Marpa, Milarepa, Naropa and Tilopa)lineages.Clean your shoes on the yak-hair squares when
第四篇:打造幸福企业需要教练式领导力
打造幸福企业需要教练式领导力
嘉宾:
徐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才系主任、教授
教练式领导力和教练文化
所谓“教练式”就是采用提问题、引导的方式与人沟通。发问是教练式的有效方法,在发问中搭建一个桥梁,让对方走到彼岸。早期教育管理界的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只负责提问题,但是不负责解决问题。”他早就认识到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提问得当能把对方的潜力激发出来,让他自己寻求方向感,同时挖掘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提高他的自信心,同时也能提升他的快乐指数。同时,这也为他创造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教练式的团队能把所有人的积极性都激发出来,其效果比自己单打独斗更好。
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也有很多与现在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照搬。在伊春空难中,机长示意飞机即将降落,副机长认为雾太大建议不要降落,而机长认为航班时间不能更改,坚持按时降落,结果发生了灭顶之灾。正因为机长不能理性地采纳别人的建议,固执己见,才导致了这场灾难的发生。其中,机长文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现在提倡市场经济,教练式领导力恰恰是开放式的、信任式的、相互激励式的,是企业文化、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在企业当中的投射。文化用在开会、组织讨论、人才的招聘与考核、员工的薪酬与职业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有利于促进有效沟通、深度挖掘、潜力激发和业绩提升等。所以,教练式领导力首先是教练文化,即以对方为导向,从而创造性地实现目标。
教练式文化的产生
美国有很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管,他们靠强制的方法统治企业。随着职业环境的变化,员工的需求也随之改变,强制的领导方式已不能被员工所接受。现在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考核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制度、流程、标准也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这些新的变化是不可逆转的,以激发员工能量为导向的新型管理方式必须要落地。
最早的开放式市场经济产生在美国,已经影响了欧美国家几十年,教练式的招聘、培训、考核、薪酬沟通、员工发展计划和员工关系处理方式都在不断地演变。我在2006年曾经到英国考察企业怎样在员工的职业发展上使用教练式技术、教练式文化。在那里,大学老师和企业之间的结合非常紧密,企业内部人员定期到大学里面接受辅导,因为企业的经理人不一定懂得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和实践进行结合,就是老师和企业进行结合。企业把老师请过来,把管理者和下属都请过来,进行三方面会谈。会谈中,经理人事先做出一个完整的员工培养计划,并跟手下的员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大学老师在旁边进行旁听,听他们使用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员工由于获得了领导的不断认可而非常开心。同时,领导也能慢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他们的职业发展倾向,让他们产生一种幸福感。从这点就可以发现,在欧美一些国家,企业更注重于把教练式的方式用到员工职业发展设计、能力提升、潜能激发上,这已经变成了非常常规的事情,而且大学跟企业之间的结合也非常紧。
人才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标准化管理;第二阶段是绩效管理;第三阶段就是教练式管理,即情绪、智能管理,赋予员工能量,让他愿意交流和沟通,减少其负面情绪,激发正能量。其中,教练式管理大大激发了企业品牌的正能量,让员工更愿意加入企业的发展大业中去,从而树立更好的社会形象。
教练式管理最初是从文化建设开始的,并逐步落实到制度流程标准。具备教练式领导力的领导及教练式企业文化是打造幸福企业的必经之路。
第五篇:践行参与式管理 打造幸福校园1
践行参与式管理 打造幸福校园
兴隆县六道河中学 贾利民
我校始终坚持“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承德一流,河北前茅,国内知名,教育高质,管理高效,校园和谐,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多年来,学校一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师为本,树立“师以校名,校以师名”的教师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形成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学生观。
学校始终以让“山区的孩子上好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宗旨,以“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目标,以“关注全体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关注每一名教师的精神需求,关注教育过程的和谐与幸福”为出发点,以创新学校管理机制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为突破口,以规范、改革、创新为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创新学校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如今我校形成了以“参与式教育实验研究”为主体,以中华传统教育和课堂改革为两翼的办学特色。参与式教育就是建立一套权利分享系统,创设一种参与平台,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参与式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关系,都积极主动地全面深入地参与教育活动中的决策、计划、实施、管理、评价等,各自都拥有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在使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自主、活泼、生动地发展的前提下,教育者、管理者也受到教育、得到发展。
我们构建了参与式教育体系,它包括参与式德育、参与式管理、参与式教学、参与式评价、参与式文化五大体系。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是参与式管理体系。
“参与式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朝向人性化发展的。学校通过参与式管理,使员工、学生和家长在决策上有参与的权力和机会,以激励个人的内在工作和学习动机,提高兴趣,增加效率。同时,校长的办学思想更容易被教师从思想上、情感上接受,从而对学校的办学追求和领导方略等产生认同感。在参与管理过程也能使教师产生自尊、自荣的心理,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并激励教师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最终达到人人要面对管理、人人要从事管理、人人都是管理者。目前,我们形成了“369”参与式精细化管理模式
“3”即“三情”管理理念(有情的领导、无情的管理、绝情的制度)和“三全”管理形式(全员参与: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全时段督导:管理无缝隙,时时有人管;全方位管理:分工不分家,补台不拆台),从而达到全校一盘棋:我为学校学校为我。
“6”即六道管理攻略和六步管理策略:布置→检查→量化→排队→公示→奖惩
“9”即每天九个检查部门:日查组、质检组、督查组、稽查组、艺体组、门卫组、宿管组、学管会、校助组。
领导班子成员的“三重身份:校长、科长、主任 年级校长:年级校长负责制是在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学校内部所构建的一种微观管理机制。它将年级组作为学校的一个相对独立完整而又重要的管理层次。
学科科长:承包一个学科组,负责学科组听课、教学案的检查签字,每天深入学科组备课参与学科教研,每天负责本学科学生课堂实效抽测。
部门主任:作为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代表学校就部门工作面向全校各年级、各部门实行宏观管理,就各自分管的工作面对全校提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
一、学校管理决策中心与年级组管理委员会构成“1+3”全员参与管理平台
“1“是学校有一套完整的行政领导班子,构成了学校管理决策中心;“3”是三个年级组中的每个年级组又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班子,构成了年级组管理委员会。领导班子分别承包各个年级组,其中一名领导班子任年级校长。
1、年级校长负责制的性质和特点。
(1)年级校长负责制是在校长负责制的前提下,学校内部所构建的一种微观管理机制。它将年级组作为学校的一个相对独立完整而又重要的管理层次,以年级为单位,组建相对独立、完整的管理实体,以年级教师,学生为管理对象。年级内的每一名教师又分别担任教务、政教、总务、教研、办公室等工作,真正达到了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达到了全员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具有相对独立的管理自主权。
(2)年级作为学校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多功能管理实体,它既受学校办学思想和管理目标的指导和控制,同时又可在学校大政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年级特点,创造性的管理本年级教育教学工作。
(3)年级校长负责制以“负责”为核心,年级校长是年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直接对校长负责,学校主要采用校长与年级校长签定目标责任书的方式实现对年级的管理和控制。年级校长要有较强的责任目标意识,通过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工作,努力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2、年级校长与学校三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关系。他们既是年级校长,又是三处主任,交叉平行并存。学校“三处”作为学校管理职能部门,代表学校就部门工作面向全校各年级、各部门实行宏观管理,就各自分管的工作面对全校提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并进行检查、评估、督促改进、总结提高;以年级校长为首的年级管理领导机构则是代表学校就某个年级教育教学进行全面具体的管理,即依据各处室宏观上的规范要求,结合年级实际,评估和督促、考核。校长通过各处室实现对全校的纵向管理,通过各年级实现对全校横向管理,从而构建纵横交错的立体管理机制。
3、年级校长与值日校长的关系。年级校长又分别轮流做值日校长,行使校长权利,对学校的全方位工作进行管理。目的是锻炼年级校长的能力和站位,让他们既能管理好本年级组和分管处室的工作,又能管好整个学校。
二、学校管理决策中心、年级组管理委员会、学科组管理委员会构成了“361”全员捆绑管理网络。
“3”是三个年级组,每年级都有一个年级校长,年级校长由学校中层领导担任,实际上每个年级组就相当一个小学校。
“6”是语文、数学、英语、文综、理综、综合六大学科,每个学科组设一名学科主任,学科主任由骨干教师担任。年级校长形成三条横向管理通道,学科主任形成六条纵向管理通道。
“1”是学校管理决策中心,全面负责课堂的研究、创新、量化考核等相关课堂教学管理工作,负责组建学科组、年级组,设计可操作性强的评比方案。决策中心下设质检部和督察组,他们的职责就是评价三个年级和六个学科组,他们每天对每个教师的课堂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公布存在问题,客观公正进行量化打分,督察组对教师的常规和学生的习惯进行检查量化,可以说质检部和督察组是我校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样,所有管理层都指向课堂,形成了一个扁平式、连动式的捆绑管理模式。
三、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与学校各个管理部门构成了“1+X”监督管理平台。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自治和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只是一种加快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有效性的手段,更是一种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合格公民的策略。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通过演讲答辩,竞选产生班干部、学管会干部、团支部干部、社团干部、校长助理,他们在学生自治、自理和民主参与学校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班级实行“值周班长值制”。由值周班长组阁班委会,根据我们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要求设置班委会委员,尽量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担任至少一项管理工作,从而达到“人人有事干”的目标。这一制度的实行,从机制上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展主体意识、提高服务能力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做人”。班主任切实做好“值周班长”的岗前培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权力和责任,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校自主管理的“三驾马车”
学管会:是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目的是推进学校自主德育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让学生由被动管理走向主动参与,达到以“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管理班级、参与管理学校”为特征的自主德育,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机制。学管会主席是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品学兼优、并有一定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在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主席选出后,根据意愿、特长进行组阁而成,特设学生纪检部、体育部、生活部、宣传部等方面的部门,参与学校常规管理,以提高全校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优良校风建设。学管会负责管理学校的全面工作,与学校校委会权力一样,对全校师生履行管理和监督权。
学生校长助理团:学生校长助理是在校长的指令下开展工作,并且对校长负责,在各自岗位上、在学生中积极主动收集学生对学校依法办学情况、教育教学意见或建议、校园建设、学生在校生活服务情况、教师及行政干部、职工工作等情况,并及时向校长室反馈,加强学生与学校工作的沟通,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另外,每天要对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的工作进行检查量化。
学生社团联合会:是全校学生社团的联合组织,负责组织、管理和协调校内各学生社团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学生社团联合会接受团总支和学生校长助理团的统一指导和管理。学生社团是我校学生在共同的兴趣与爱好的基础上,自愿结合在一起,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学生社团要本着“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其在第二课堂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各种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构建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广大同学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从而努力提高全面素质,以适应新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四、建立九个“日查反馈”系统,加强参与式管理的落实。要想管理到位,必须有一个“全员参与、全时段督导、全方位管理”的检查反馈系统,健全快速反应体系,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一时间妥善解决。要求检查者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回访,反馈问题是否解决,并进行总结。我们成立了九个检查组织,即日查小组“地毯式” 的全方位检查、质检组“教学常规性”的全天候检查、稽查组“推磨式”的行为习惯日检查、督导组“拉网式”的一日安全大检查、门卫、宿管组“区域式”的日管理量化检查、艺体组“流动式”的全程日检查、学管会“交叉式”的全方位日检查、学生校长助理团“监督式”的日检查。九个“日查反馈”系统,抓各种习惯、流程的落实。所有工作都按照布置→检查→量化→排队→公示→奖惩这六步进行,各个部门的检查结果每天七点前必须公示到一楼大厅屏幕上,纸介检查内容贴到一楼大厅公示栏上,当日检查需要立刻整改的要以口头、校讯通、书面等形式通知相关责任人立即整改。学校每天都将成立一个联合检查组,组长由学生和教师担任,对九个部门和某项工作进行抽查,对检查应付不到位、执行力不强、工作不及时完成的责任人,将给予量化和通报批评。所有检查结果记入班主任、教师和年级组、学科组绩效量化。
要想管理见效,就必须抓每个人的执行力。学校出了一项好的工作制度,但学校教职工没有执行,这项制度就等于没用,工作部署有千招万招,没人去执行也是没招;规章制度有千条万条,没人去执行也是白条;执行了但是没有到位,等于白费力气;执行了如果没有落实,就是浪费时间。因此我校的要求就是制度完善,执行到位,只讲制度,不讲人情,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狠抓执行力建设。只有在规章制度面前,不搞变通,不打折扣,说到做到,做就做好,学校才会政令畅通,上行下效,才会走上高速发展的通道。所以,校长对自己和教职员工都要严格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各个部门和教师按照流程系统、培训系统、训练系统、检查系统抓好工作的执行力。
五、点燃管理的四台发动机,助推参与式管理的起航。为了使参与式管理正常运转,我们点燃了“流程系统、培训系统、训练系统、检查系统”四台管理发动机。
(一)流程系统:告诉我们的中层、教师、学生怎么做,其关键之处是制订明确的执行程序和标准。与其给员工讲一千遍大道理,不如给他提供一个具体的工作程序流程。(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
制度:请假制度、备课制度、时间表、课程表等 职责:校长职责、主任职责、值日职责等
规范:学生一日规范、礼仪规范、运动会秩序册、演出节目单等
流程:课堂流程、撤离演练流程等
流程图的产生与特性:流程图是在教育教学中,每一次活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追求规范和高效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改进教育方法,探索创新最佳教育途径的过程中产生的。流程图从表面上看是固定下来的办公模式,我们应该了解,这种固定是相对而言的,它是会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管理方法的优化,再加上在工作实践中派生出的新事物,新现象而不断创新变化的。
就这一特性来讲,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不要被这些相对固定下来的流程图所禁锢,而是要学会在流程图使用中,不断去修缮它。以致让我们的流程化管理无论在任何时段中使用,都能发挥最规范、最高效的作用。
流程系统管理对于提高执行力主要有六个作用:
1、规范行为(避免人的主观随意性)
2、提高效率(减少重复劳动)
3、便于监督(工作分解一个个具体步骤,责任到人,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4、把个体的智慧变为集体的智慧(流程可以把个体的智慧一一记录下来,写出具体步骤,便于大家对于流程的执行和学习)
5、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按照先后顺序把工作任务一一分解,把复杂工作量化为具体步骤)
6、为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培训系统
告诉下属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关键之处是要有大量真实可信的证据和多次灌输,让师生转变观念。校长如果没有能力,教师就不会执行你的命令!老师没能力,学生也不会执行你的命令!校长和老师首先要具备沟通和说服的能力,善于给老师、学生讲故事。
洗脑——换脑——动脑:洗脑——多次灌输——接受;换脑——打破桎梏——改变;动脑——学会思考——创新
(三)训练系统
按照流程进行严格的训练,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其关键之处是不出格、做到位;进行大量反复的操作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关键之处是不违规操作。执行力不是强调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一个有执行力的教师,必定有着训练有素的思想和训练有素的行动。
(四)检查系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关键之处是要及时进行反思、改进。影响执行的两大因素:奖惩制度、检查制度。
人们只会认真做你检查的事情,不会认真做你布置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检查和落实。怎么检查?靠制度。
各种制度要体现全面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三大特点。如奖惩制度:运用“热炉定律”,确立制度惩处的4个原则:
我校的参与式管理让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成为决策的一员,是名副其实的自我投入。极大地激励了参与者,从而发挥他们的干劲、创造力和积极性,也激励着师生员工为学校效力并承担更大的责任。通过几年参与式管理的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