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5%B3于邵阳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邵阳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本文依据对邵阳市316位村民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活动较为单调,文化资源相对匮乏,一些不良风气盛行。制约农村文化健康发展的原因,既有认识上的误区、经济上的限制,还由于一些倡导的文化脱离群众。因此,农村文化需要在政府的积极引导、扶持下,依靠村民的自主创新来发展。调查主要是针对村级文化建设状况来开展的,调查对象为村民。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20份,收回316份,有效问卷316份,有效率达100%。在调查的316位村民中,85%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在调查的村民中,年龄小于25岁的村民占27%,25岁到55岁之间的村民占64%,55岁以上的占8%,分别称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调查涉及河北省7个市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整理,我们了解了邵阳市新农村建设的状态,现将相关情况汇总。
一、农村文化现状与问题
(一)农村文化活动个体丰富而形式单调
1.个体文化活动相对丰富
在农村,主要的业余活动就是看电视。村民的主要业余时间集中在晚上和农闲时,晚上看电视成了最主要的休闲活动。此外,打麻将、串门聊天也成为村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调查显示,69.81%的村民最主要的业余活动是看电视,通过电视,村民可以欣赏到各类电视节目、了解信息、接触外面的世界;34.90%的村民闲时喜欢串门聊天,农村的串门聊天既有利于沟通邻里之间的感情;28.53%的村民主要业余活动是打麻将,打麻将成了农村主要的消遣方式之一。调查显示,青年人和中年人的业余爱好有所差别。青年人除了看电视之外,业余活动主要是睡觉和看书,而中年人则喜欢串门聊天和打麻将,这从侧面反映了农村中适合青年人的文化活动很少。
此外,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老年人的空闲时间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加充裕,但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缺乏。在调查的村庄中,几乎没有老年活动中心。调查显示,29.38%的村民所在的村庄老年人平时的活动是坐在家里或坐在大街晒太阳,27.81%的村民所在村庄的老年人主要是帮助儿女们看孩子,且较少有老人单独拥有一台电视机,适合老人看得节目非常少,所以对于老人来说,即使看电视也是盲从。
调查显示,农民中看书报的比较少。29.53%的村民经常看书,62.67%的村民很少看书,7.8%的村民从不看书。在将近10%的村民从来不看书人群中,主要是老年人。许多村民认为自己没有看书的必要,看看电视,既能了解新闻,又能娱乐,是大家的首选;有些村民的阅读物主要集中在武侠小说,甚至一些不入主流的作品上,对其他作品不感兴趣;而另一些村民认为自己忙,没时间读书。
2.群体文化活动萎缩
与个体文化相比,群体文化活动在农村已经很少。调查显示,8.09%的村民所在的村庄经常组织集体文化活动,72.25%的村民所在村庄偶尔组织集体文化活动,19.66%的村民所在村庄从没有组织过集体性文化活动。大众传媒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大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但电视机的普及,村民习惯通过电视欣赏到戏曲、电影、文艺节目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直接参与的文化生活减少了。
在组织过集体文化活动的村庄,传统的扭秧歌、敲锣鼓仍是农村集体文化活
动的主导。调查显示,农村组织的文化活动中最常见的还是传统的扭秧歌(82.33%)、敲锣鼓(65%)、搭台唱戏(46%)。一些现代的体育比赛(11%)、棋赛(6%)等活动很少有,并且村民最关心的科技培训(14%)也较少。
(二)文化资源缺乏
1.个体文化资源投入不足
在村民拥有的个体文化资源中,电视机是主体。调查显示,有电视机的占95.3%。电脑的购置在农村相对较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36.9%的村民由于经济条件不行买不起,24.6%觉得电脑在农村没啥用,10%怕影响孩子学习,28%不会使用电脑。可见村民不去购买电脑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些思想观念、接受事物能力方面的限制。对书报的投入方面,调查显示,在看书的村民中,44%通过自己买,5%从图书馆借,26%从邻居处借,18%书籍是孩子的,7%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图书。在调查的人群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村民偶尔看报纸,经常看报纸的村民更少,而购买报纸的几乎没有,大部分人是通过村里的报栏读报的。
在所调查的村庄中,几乎都没有健身器材。调查显示,只有15.41%的村民经常做体育运动,其他村民很少或不做体育运动。主要原因:70.2%的村民由于平时干活比较累,没有精力做体育运动;23%的村民不喜欢体育运动,就算有时间也不会去做;6.6%的村民认为体育运动是城里人的“专利”,农村人跑步运动怕被人笑话,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的思想在作怪。
2.基础设施建设缺乏
调查显示,大部分村庄有广播站,可以进行有线电视安装。35%的村庄已铺设了网线,但是体育用地和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的拥有量很少。
调查显示,村民对农民频道的评价总体来讲较好,有65%的村民认为农民频道播出了一些适合农民的电视节目,23.81%认为农民频道试图贴近农民生活,但效果不好,11.01%的村民认为农民频道跟别的电视频道没有什么区别,无特色而言。总体来讲,农民频道播出了一些村民喜欢的电视节目,但仍有一些节目太形式化。
在调查的村民中,只有不到10%的村民所在的村庄有文化活动中心。在有活动中心的地方,村民对活动中心的评价是:37认为很好,经常去参加一些活动;47%认为还行,偶尔去参加活动;11%没什么感觉;3%觉得纯属摆设。说明村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落后。在有活动中心的地方,大部分村民对活动中心的评价比较高。可见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缺乏,设施极为不足,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传统文化氛围较浓
1.庙会和集市的盛行
调查显示,58%的村庄有庙会。但是随着物质需求越来越强烈,仅仅一年一度的庙会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出现了许多集市。县城、镇上、村里隔三差五的都会有集市。在调查中,53%的村民所在的村庄有集市,39%的村民所在村庄的邻村有集市,只有7.24%的村民所在村庄及周围村庄都没有集市。
庙会和集市是农村典型的商品市场,农民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是从庙会或集市上买。通过对村民服装消费的调查显示,村民的衣服41%从集上买,33%从庙会上买,的服装小店里买,4%从商场里买,3.5%同过其他途径购买。网上购物亦存在,一些新兴文化传入农村,对村民有一定的影响。2.传统节日的重视
在农村,最注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中秋节,再次是元宵节,还有一些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也会有些活动。相比于这些节日来说,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些西方节日,很多村民都没有听说过。调查显示,89.48%的村民通过走亲访友拜年,7%通过电话,3.6%通过短信,0.55%通过明信片。当电话、短信拜年在城市盛行的时候,农村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拜年方式,一方面是因为过年在村民生活中是一件大事,另一方面是由于平时农村集体文化活动少,村民缺少沟通的机会,拜年成为一个很好村民交流、增进感情的机会。
二、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认识上的误区
1.基层组织不重视
调查显示,30%的村民所在的村庄有文化下乡活动,而69%的村民所在的村庄并没有文化下乡活动。在有文化活动的村庄,36%认为“三下乡”只是形式,很少有活动,19%认为脱离农村的实际。有44.5%的村民认为“三下乡”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只是组织活动少,很难满足村民的需要。说明文化下乡活动需进一步深入到农村文化生活中。
2.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调查显示,37%的村民认为文化生活可无可有,4.3%认为文化生活一点也不重要。一些农民认为挣钱是第一位的,文化消费不能增加财富,还需要花钱,文化建设可有可无。还有一些村民认为干农活已经够累的了,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去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对于当前农民而言难度很大。
(二)经济上的限制
1.政府投入不足
首先,政府对一些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以村民看书难为例,农村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交通不便,而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重视不够,客观上给村民书刊消费带来不便;农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又缺乏相应的扶助措施也限制了村民的书刊消费。
其次,政府对“软文化”的投入也欠缺。调查显示,在有农村集体文化活动的村庄中,活动的组织者主要是村委会,经费也主要是从村委会出,48.5%的村民所在的村庄集体文化活动的经费来源是村委会出钱,26.92%的村民所在的村庄是农民自发集资。无论是村委会还是村民自发集资,其实钱还是来自村民自身。
2.个体经济条件的制约
电视机基本上各都有,而36.9%的村民由于经济条件较差买不起电脑。在所调查的村民中,2006年家庭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4.79%,1001元—2000元的占27.02%,2001元—3000元之间的占15.32%,3001元到5000元的为12.81%,5001元以上的占20.06%。村农民收入低,并且主要的支出用于了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少有人顾及自己的文化消费。在农村,村民购买书籍和报刊的比例也很小。对个体的文化投入尚且如此,对集体的文化活动更不用说了。
(三)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接受能力较差
村民的文化程度偏低,绝大多数村民没有文化的概念,认为农村或农民谈不上什么文化建设。在调查中的村民中,没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比例分别为:3%、12%、53%、28%、4%。
村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既导致对知识的渴求不很强烈。又制约了村民文化需求。此外,对于村民来说,物质生活是第一位的,他们奔波于基本生存,自然对文化需求也就无暇顾及。
(四)农村文化消费供需不平衡
调查显示,有10.83%的村民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娱乐活动,56.39%的村民认为自己的文化活动非常单调,31.39%的村民认为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比较丰富,只有1.39%的村民认为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丰富。文化水平高的村民对自身文化活动的满意度比相对低的村民要高。从村民自身来说,并不认为自己的文化活动丰富。调查显示,有57.68%的村民认为文化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37.97%的村民认为文化生活可无可有,4.35%认为文化生活一点也不重要。可见,村民并不是不重视自己的文化生活,只是由于主客观原因,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调查显示,由于大部分农村没有图书馆,村民看书成了一大难题。只能通过自己买,而村民的经济能力所限,买书的较少。在村民喜欢看的书籍中,主要是一些故事书,其次是农业科技类的书籍,而对于一些名著之类的很少有人问津。一方面是由于村民文化水平较低,欣赏不了;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购书难,一般村民买书主要是从集市上的地摊上买,多是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书。一部分村民迫切需要农业科技方面的书籍很难买到,印象农民购书的积极性。
如果村里组织集体文化活动,50%有空的话就去、7%一定不去、33%感兴趣的话就去。可见,村民参与集体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只有不到10%的村民一定会去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村民由于没有时间不一定去。有将近1/3的村民感兴趣的话会去参加,说明目前农村组织的集体文化活动不一定能引起村民的兴趣。目前村民的文化需求较之以前要求高了,一些传统的节目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对传统的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内容陈旧、形式老套的文化活动,受到农民群众的冷落就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三、政策建议
(一)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力度。继续实施“文化三下乡”工程。做到村民喜爱什么送什么、村民需要什么送什么,提高送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社会文化资源尽量向农村倾斜。电台、电视台开办农村频道,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报刊杂志多出版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农村文化建设应该覆盖每个年龄段的群体。
(二)提高活动参与率,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和村民“零距离”。根据村民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习惯,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注意文化活动的导向性、示范性,注重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让先进文化与村民“零距离”。
(三)自主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如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等。挖掘农村特色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总之,经过此次的调查,我们了解到邵阳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呈良好状态,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虽然其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严格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农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与多彩。
第二篇: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研究报告
.学生姓名 张羽东 院系名称文 学 院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班 级 2015级1班 学 号 201510025162
前言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供不应求的状态已迫在眉睫步。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建设。社区可以划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都市社区,此后提及的社区主要是指都市社区。这些特点要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稳定功能和发展功能。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文化产业是建立在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有着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与高新科技紧密相连,又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文化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增长点。
一、研究背景
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间相辅相存,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囊括了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设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含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时也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发展提供充足的依据与重要支持。
二、研究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文化建设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其他方面不能替代的,通过此次调查主要是对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一是要弄清楚新农村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二是深入了解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助于引起相关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重视,三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利于以后的改正,为当地部门提供参考意见。
三、研究过程
1.提出问题: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村民的娱乐方式
2.研究问题:根据村民的娱乐方式,推断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解决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发放深入了解问题 4.得出结论
四、调查结果
普集街乡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活动经费较短缺。由于目前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少、镇政府财政规划缺陷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有的地方前期工作已经做好,后续工作却没有跟得上。
2地区建设不平衡。由于镇政府辖区农村地区较多,政府建设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未能及时跟上,例如普西村虽然也有群众娱乐广场,但是修筑于村外,村民进行娱乐活动不太方便。全镇地区靠近镇上的几个村庄文化建设迅速,设施较为完善,而较为偏远一些村庄则建设缓慢,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比如在调查许多村民反映,普中村,高王村,黄家村,柳林村至今还没有游乐广场。
3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不少地方的娱乐文化设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现象严重,无法使用。比如普东村虽然有篮球场,但是场地不规范,而且篮球架损毁严重。
4农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普遍的农村文娱活动主要为婚庆典礼表演、丧事送葬民俗(搭戏台唱戏)商品促销演出(仅限镇上街道商家)村庄大广播定时播放歌曲、戏曲等。大部分人平时的文娱活动以打牌、看电视为主。
五、结论和建议 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一)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民在城乡二元结构角色观念上的转变,培育新型农民。农村城市化从表面上看是农民由普通的村庄聚居状态变为城市社区居民状态,实际上这种聚居状态的改变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所谓“新型农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发展,其关键是新型农民的培育问题。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创新能力和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在中国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关键是调动农民的自主创造能力。通过对先进农业技术、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实现农民人力资本的自我增值,进而使得农民收入持久性增加。
2.新农村文化特点和功能
特点:乡土性、时代性、流动性、多样性
功能:a助推经济 b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c凝聚人心 d教化传承
3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建议
(一)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利用宣传栏、标语、宣传单及广播等有效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使全体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二是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全体村民大会,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提高群众认识,使广大村民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使村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角色、主体作用。通过这些方式,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建设新农村为了群众,新农村建设要依靠群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由群众共享。建设新农村,就是要从群众最需要解决,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充分听取、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上急下冷”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抓村容村貌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制定村庄规划方案,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保护工作,责任到人,具体分工,科学管理;二是成立村级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制定卫生管理办法,落实清扫人员及其工资待遇,使此项工作有章可依,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三是经常性组织村民开展房前屋后卫生大清理、大扫除活动,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四是把村建设管理同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五)抓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一是要村、组干部带好头,节俭办理农村红白喜事,努力减少铺张浪费;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娱乐氛围,成立普东村锣鼓队、篮球队和群众自乐班,不定期的开展活动,不断繁荣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认真组织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十大孝子”等的评选活动,在村里树立榜样,在广播里对她们的先进实际进行宣传,号召全体村民向她们学习,树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第三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2012年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
——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专业班级:给水排水工程1101班 姓名:冯涛 学号:20114510136
一、活动简介:
1、时间:2012年8月1日-2日
2、地点: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新集镇
3、活动方式:
(1)收集资料,了解新集镇地理位置,经济现状等。
(2)采取调查问卷、入户调查、随机咨询路人等方式,了解当地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建设情况。
(3)查询资料,了解当地乡土文化特色,民俗民风,娱乐方式,居民文化程度,主要文化形式。
(4)了解当地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程度和需求内容,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5)了解当地居民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满意度。
二、新集镇概况:
新集镇位于仪征市东部,是风景秀丽的仪征“迎客松”,素有扬
州“西门第一集”之美誉,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是沪、宁、扬、镇等城市群带上的一座新兴工贸城镇,镇区距扬州10公里、南京60公里、镇江20公里,处于宁镇扬产业带的接合点,是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核心区。京沪线、沪宁线、宁通线等多条高速公路会聚于此,宁启铁路、沿江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紧邻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扬州火车站、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扬州港和扬州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2个街道,13个行政村。新集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自古以来,新集便是扬州西郊重镇。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集传承悠久的人文传统,依托发达的现代文明,外资内资齐头并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镇实现三业总产值24.4亿元、财政收入49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48元。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镇、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扬州市环境优美乡镇。
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经过近几年新集镇镇政府的着力建设,新集镇在乡镇环境、景点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效。如:科学布局镇西工业生产区、镇东商贸住宅区、镇中公共服务区、镇北生态观光区四大功能片区,合理规划庙山汉墓、青春园林、福临农庄等景
三、区,加快开通农村数字电视网络服务进程,逐步完善农村综合文化站建设等,致力把新集规划建设成既有乡村风情、汉风古韵,又有优良人居、现代商贸的江南水乡型城镇。
四、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活动经费较短缺。由于目前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少、镇政府财政规划缺陷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进程较为缓慢,有的地方前期工作已经做好,后续工作却没有跟得上。
2、地区建设不平衡。由于镇政府辖区农村地区较多,政府建设能力有限,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全镇地区靠近镇上的几个村庄文化建设迅速,设施较为完善,而较为偏远一些村庄则建设缓慢,有的甚至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设施。
3、管理力度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不少地方的娱乐文化设施有了不同程度的损坏,老化现象严重,无法使用。
4、农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较少,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贫乏。普遍的农村文娱活动主要为婚庆典礼表演、丧事送葬民俗(搭戏台唱戏)、商品促销演出(仅限镇上街道商家)、村庄大广播定时播放歌曲、戏曲等。大部分人平时的文娱活动以打牌、看电视为主。
五、加快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需要内容丰富健康、题材生动活泼、适合广大农民群众口味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比较充实的地方,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状况一般较好。而那些文化生活贫乏的地区,不论富裕程度如何,就会出现封建迷信势力就会抬头,社会治安恶化、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是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式,而且农村群众文化中心和文化网络的建立可以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水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农村群众得以享受先进的文化讯息,同时在稳定社会、发展经济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我们建议:
1、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加强政府职能,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文化素质,同时进行业余文化人才普查,大力培植业余文化队伍,以此带动农村地区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2、均衡发展,共同建设。切实解决号农村地区建设不平衡的 问题,可实行“以点带面,点-线-面”的发展方式,在临近的几个村庄中先选择文化建设基础比较好的村庄进行着力建设,待其基本完善后,以其建设经验为指导,带动周边几个村庄的文化发展。同时注意做好统筹全局,避免出现不同区域文化建设有较大失调的问题。
3、加强管理力度,使已建设好的文化娱乐设施物尽其用。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对这些文娱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避免出现“设施损坏无人管,设施老化不更新”的现象。
4、多组织集体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由各村相关负责人负责,在村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集体文娱活动,如:电影公映,开展棋、球类比赛,组织民间文艺演出,在重大节假日搭戏台唱地方戏等较为高雅一些的文化娱乐方式,以防止一些人沉迷打牌等赌博活动,影响社会风气。
5、切实做好“数字电视进万家”,加快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和互联网服务建设,使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看电视、上网等更加便捷,与外界沟通同、获取外界信息更加方便。附录:
新集镇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男 女
2.年龄 20—44岁 45—59岁
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含中专)
大专及以上
4.您的政治面貌 共产党员 共青团员
民主党派
群众
5.您的职业: 农民村两委干部
乡镇干部(含乡镇事业单位)农村文体骨干乡镇文化员
其它(请注明): 6.您的家庭2011年全年收入 5千元以下 5千元—1万元
1万元—2万元
2万元以上
7.您的家庭2011年用于购买图书和报刊的支出(不含学生用书)1千元以上 5百元—1千元
1百元—5百元
1百元以下 几乎没有
8.您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吗? 比较了解
只是听说过,不太了解
没听说过,不了解
9.您当地比较隆重的节庆活动有哪些?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元宵节元旦集市庙会婚丧礼其它(请注明): 10.平时,您的文化体育娱乐生活主要有哪些? 看电视
看电影
看戏(文艺演出)读书看报
打牌、打麻将、下棋 上网
唱卡拉OK(歌舞厅)听广播
跳舞或健身活动 其它(请注明):
11.您更喜欢哪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农民自编自演文艺演出 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 政府组织的乡镇文艺会演
政府组织的送戏(文艺演出)下乡 政府组织的送电影下乡
政府组织的送图书科普知识下乡
政府组织的文化工作者下乡服务(培训、写春联、摄影)营利性文艺演出活动(电影、演戏)其它(请注明)
*12.您在农村经常看戏或文艺演出吗?平均每年5
平均每年
平均每年
没有
次以上 3—5次 1—2次 看到
*13.您在农村经常看电影吗?平均每年12平均每年平均每年没有次以上
6—12次
6次以下
看到
*14.您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15.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公共设施? 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 建立基层文化资源共享中心 建立村广播室 建立村级文化室 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 为您安装广播电视 建立农家书屋 增添村级体育健身方式 其它(请注明):
16.您所在的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吗?是否经常到文化活动中心参加活动? 有 没有
不清经常参偶尔参没有去楚
加
加
过
17.您认为乡镇党政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是否重视? 重视
较重视 不重视 不了解 18.您认为当地最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是什么?建议怎么样加强建设和发扬光大?
第四篇:基层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基层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按照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工作的安排,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笔者通过工作实际和工作积累,以及平时观察、了解,对我县基层乡镇文化建设工作作如下调研:
一、工作情况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我县采取“三驾马车”齐驱(领导重视、部门协力、群众参与)的办法,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进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领导重视,强化组织责任。新的历史时期,我县将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口,着力抓实、抓牢、抓到位。按照文化工作“以钱养事”机制的合同任务,对乡镇文化工作进行了细化、量化,确实增强了文化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意识。
(二)积极引导,激发参与热情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群众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就应该自己办。为了让广大群众增强这一意识,通过引导积极开展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老年文化、乡土文化等社会文化活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形成合力,构筑文化舞台
文化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必须形成齐抓共管之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各部门积极配合,开展健康有益的文
化、体育活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构筑了新的文化大舞台。
二、主要成效
(一)破解了乡风文明的难题。强劲的文化建设让广大群众思想意识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呈现出“三多三少”现象,即发展经济的多起来了,参与抹牌赌博的少了;婚丧喜事移风易俗的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的少了。
(二)破解了治安管理的瓶颈。通过新农村文化建设,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三)破解了小富即安的意识。一些村民有小富即安的思想。通过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激发了新的创业热情。
三、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领会上级文件会议精神,使其真正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广大农村基层,深刻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进
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村看科技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有线电视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转变等待观望、权宜之计、资源有限等思想观念,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破解“四难”问题的有关工作。
2、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主导机制。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文化事业,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应起到组织牵头的作用。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切实把破解“四难”问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二是建立公益文化推介机制。充分利用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将破解“四难”工作做为每年一度公益文化项目推介的重点,公益事业社会办,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相结合,确保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借鉴外地在各乡镇文化站整合流转借阅的办法,保证看书的可持续性,扩大图书的综合利用率; 在解决看戏难方面,也要充分整合全县范围内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互相交流学习,以提高送戏下乡的水平和质量。
3、发挥民间力量。发挥民间蕴藏的力量,不断探索破解“四
难”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一是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继续利用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村文化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等阵地资源,将图书网点引进这些阵地,成为售书点的延伸,由文化站的负责人或文化中心户代卖代售,方便农民购书同时节省送书下乡的成本;二是发挥民间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下派村干部、文化协管员、文化中心户等工作在农村一线人员的优势,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经验;同时,要将专业文艺人才导入农村,为乡镇业余演出团队提供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演出质量。三是调动农民自身力量。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参与者。广大农民最能切身地感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优势,促进其参与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性。
4、加强沟通协调。一是要协调金融部门。在政府投入破解农村文化建设“四难”问题的资金和政策目前还没出台,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要主动协调金融部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程的资金借贷提供适当的借贷政策,共同为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应有贡献。二是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三是要协调有关企业。通过与有关企业商议,以企业名
称冠名的方式,以为企业发布信息、广告的形式,把电影、戏曲节目送到乡镇,促进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的长期开展。
5、对接农民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农村广大农民需求的满足,应针对当前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破解“四难”问题的各项工作。一是在送书下乡方面,当前我县农村图书的受众人群主要是乡镇干部、种养专业户、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他们主要涉及的图书种类是种养科技、医疗保健、教辅教材等。因此,有关部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要多选取这些种类的书籍,解决“书太好、书太旧”的问题,切实破解农民看书难问题;二是在送戏下乡方面,要针对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和娱乐方式,组织相关的文艺表演团体,编排适合的节目深入农村演出,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达到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三是在解决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方面,针对居住在不同地域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电视信号、频道数量等的不同需求,分别采用光缆联网或设置小前端的方式,解决农民看电视难问题。
第五篇: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附件1:
**广播电视大学
基层干部学历教育(专科)社会实践
评审表
市电大
____
教学点_____直属教学点__
专
业___
社会工作
___
学
号____
___
姓
名_______
_______
**广播电视大学
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实践基地教学考核表
教学点(公章):**电大
实践基地名称(一)
活动时间(一)
实践课题
孟良崮纪念馆
2017.3.30
理想信念教育
实践情况
实践
基地
教学
情况
出勤情况
实践态度
实践能力
实践效果
出勤
好
好
好
实践基地名称(二)
活动时间(二)
实践课题
平邑九间棚
2017.8.25
理想信念教育
实践情况
实践
基地
教学
情况
出勤情况
实践态度
实践能力
实践效果
出勤
好
好
好
实践基地名称(三)
活动时间(三)
实践课题(三)
沂蒙六姐妹
2018.5.10
沂蒙精神
实践情况
实践
基地
教学
情况
出勤情况
实践态度
实践能力
实践效果
出勤
好
好
好
实践基地名称(四)
活动时间(四)
实践课题(四)
沂南香山村
2018.8.10
美丽乡村建设
实践情况
实践
基地
教学
情况
出勤情况
实践态度
实践能力
实践效果
出勤
好
好
好
班主任意见
姓名
工作单位
学历
专业
评
语
应包含学员参加实践基地教学整体情况,如出勤、态度等内容;写明是否达到实践基地教学的要求和效果。
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市电大审查意见
审查人(公章):年月日
**电大审查意见
审查人(公章):年月日
附件2:
**广播电视大学
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社会调查考核表
教学点(公章):
****年**月**日
学员姓名
傅侵迪
性别
男
年龄
学员职务
社工班组织委员
所在村
金雀山街道**社区
本村基本情况
人口数量
3135
家庭户数量
724
年龄分布情况
<18岁人:863人,18-50岁人:1504人,50-65岁人:517人,>65人:251人。
在外务工人数
留守儿童人数
无
村“两委”人数
7人
交叉任职人数
1人
主要产业(收入来源)
批发零售业(商场、市场、农贸)、租赁服务业
村集体年收入情况
1000万元
村集体收入来源
房屋租赁
村发展特色及优势
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以房屋租赁为主,招商引资,与开发商合作共赢,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壮大集体经济收入。
调查题目
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调查内容与结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深入发展,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构建和谐社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我社区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大文化设施建设,2018年又精心打造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居民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满足社区群众求知、娱乐、审美、健身等精神文化需求。社区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社区、卫生社区、绿色社区等荣誉称号。
我社区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要看到制约社区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由于社区文化建设依靠政府主导,基层干部认识不足,社区举办活动容易产生应付心态;社区居民参与方式以动员为主,加之社区文化场所、设施不足,活动内容单一,居民缺乏参与积极性;同时经费缺乏也是社区文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基于以上情况,我建议:提高认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把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当成构建和谐社区的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落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积极探索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强对居民的引导,加强社区与居民的互动,相亲相近,共同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有效有序积极发展。
调查过程
(1)2019年5月8日-10日,查阅社区文化建设相关资料,搜集信息,并实地察看文化活动场所情况。
(2)2019年5月11日-12日,访问社区居民关于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看法、体会及建议。
(3)2019年5月13日-19日,对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思考,归纳,并撰写调查报告,提交指导老师接受指导。
(4)2019年5月20日,撰写、修改调查报告,准备答辩。
教师指导情况
姓名
工作单位
学历
专业
评
语
应包含社会调查选题情况;学生调查情况,如问卷的设计与回收,访谈情况,参加调查的态度等;综合评价,如调查内容、结果、应用价值等内容。
成绩
指导教师(签章):年月日
市
电
大
审
查
意
见
审查人:(公章)年月日
山
东
电
大
审
查
意
见
审查人:(公章)年月日
附件3:
**广播电视大学基层干部学历教育
毕业调查报告考核表
教学点(公章):
题目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评
语
成绩
指导教师:年月日
答
辩
意
见
成绩
答辩组长:年月日
市
电
大
审
查
意
见
审查人:(公章)年月日
山
东
电
大
审
查
意
见
审查人:(公章)年月日
注:可加页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近几年,根据上级安排,**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居民文化生活为目的,为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详实的调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建议,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社区文化;文化建设;建议
一、**社区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一)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随着打造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深入开展,我社区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着眼点,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积极拓宽文化活动阵地。目前,社区设有图书阅览室、绿色网吧、少儿制作室、健身房、书法、棋牌室等,这两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精心打造了多功能居民文化活动中心,投资配置了电脑、多媒体显示屏、音响、图书、健身器材等群众文化活动设备,已经初步投入使用。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丰富的文化活动必会带给居民满足感和幸福感,社区以各种活动场所为依托,连续多年举办书法笔会、乒乓球比赛、象棋比赛、“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端午包粽子等等各种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为居民自我展现、自我提高提供平台,极大的丰富了社区文化氛围,也使其成为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社区祥和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推动文明城市建设。
(三)壮大社区文艺骨干队伍,提高文化建设人员素质。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组织和指导下,社区成立了秧歌队、非洲鼓队、书法爱好社团等业余文艺团体,使之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带头人,结合节假日、纪念日,利用社区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倡导文明新风,传递社会正能量,增强群众凝聚力,促进社区稳定。同时社区吸收年轻、高学历人才,不断优化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提升社区文化建设水平。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确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目前,部分基层领导没有重视社区文化建设,主观的认为居民的休闲和娱乐等同于文化建设,社区也没有具体的文化发展措施。社区也没有专职的文化管理人员,多数是兼职,平时忙于主要工作和其它应急事务,难以对社区文化进行有效的指导、协调和服务。
(二)社区文化活动场所、设施不足,档次较低
虽然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项目比较齐全,但是场所面积不达标,存在一室多用的情况,这与日益发展的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相比,存在差距。
(三)社区文化缺乏基本的经费保障
社区资金缺乏,上级政府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有限,活动经费不能保障,一些文化活动室的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服装、道具等活动资源匮乏,导致群众性文化活动不能经常性、持续性的开展。经费不足是影响和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居民参与度不够高,参与群体的单一
大多数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目的仍停留在“丰富业余活动”、“锻炼身体”上,人们对社区文化认识的不到位,对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目前社区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活动内容枯燥单一,吸引不了居民,依靠的对象、参与的对象和服务的对象多是社区工作人员及其年龄较小的子女、社区老年群体,开展活动存在拍照片、搞形式主义的问题,活动开展不到位。
三、社区文化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到位、开展工作力度不够
社区没有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缺乏自觉参与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文化活动任务有应付思想,文化活动宣传停留在口头上,社区文化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深入实际。
(二)工作缺乏动力、缺乏创新
对于经费不足、场地不足、活动项目单一等问题没有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缺乏创新思维。
四、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抓认识,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地位
明确思想,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把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当成构建和谐社区的重点工作来抓。理顺机制,完善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健全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体系。
(二)抓关键,解决人、财、物的落实
1.进一步抓好社区文化队伍建设
对现有有培养潜力的人员加强在职培训,充分挖掘社区身怀绝技的人才,特别是党员、工作人员,鼓励他们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吸收相关文艺、体育等特长的专业人才投身社区工作,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人员素质,结合实际,提高这些人员的待遇,使人才不流失。
2.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专项投入
设专项经费列支,已保障社区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资金来源,确保社区文化中心正常运行。同时,通过社会参与、企业介入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积极鼓励和发动社会力量尤其是私营企业主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活动给予赞助,实现社区与企业互利双赢。
3.加大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
比如在解决社区服务用房时,考虑留足文化活动场所。(阅览室、体育健身场所、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等)在新建小区时,留足文化活动广场。(小广场、游泳池、健身长廊等)。
(三)抓合力,多角度探索文化建设新思路
社区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取决群众的参与率。社区与辖区单位,特别是小区物业公司联合,广泛宣传,动员群众参加社区活动。社区文化并不是政治性很强的团体活动,而是一种轻松愉快、健康向上、具有积极文化价值和良好宣传价值的区域活动。根据社区文化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社区文化活动内容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德体系相适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引导,又要丰富多彩,形式上多种多样,科普、讲座、书法、歌舞、小品、太极等一应俱全,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文化需求,通过文化的强大引力吸引社区群众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