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33、材料1:
2008年四季度,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9月15日申请破产保护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急剧恶化,并迅速演变为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危机从局部蔓延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
——选自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
材料2:
我国在扩大政府投资并带动社会投资方面,从2008年四季度至2010年年底,中央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总规模约4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资增加1.18万亿元,主要用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措施要求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七个方面。
——选自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辅导读本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济全球化将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什么影响?
(2)在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我国是如何建立信心应对金融危机的?
34、材料1: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材料2: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强调我们既高度重视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本课程的相关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论述题(20分)
35、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请结合实际举例分析其重要意义。
第二篇:2015版毛概选择题判断题7-12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单项选择
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B)。
A、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点的党的工作重点 B、改革开放
C、解放思想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B)。
A、阶级斗争 B.改革 C.物质利益原则 D.开放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应该是(D)。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改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B)。A.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结合起来 B.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C.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D.靠深化和继续发展解决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5、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B)。A.动力 B.前提 C.目的 D.方向
6、“三个有利于”标准是(C)。
A.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B.实用主义标准C.判断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7、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C)。A.改革的性质决定的 B.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 C.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D.改革的长期性决定的
8、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其中改革是(B)。A.目的 B.动力 C.基础 D.条件
9、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B)。A.公平合理,互惠互利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发展对外贸易,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0、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在(C)。A.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三大
1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C)。A.把所有企业、所有产品都推向世界市场 B.主要还是要“引进来” C.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D.主要是大力推进“走出去”
12、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时间是(B)。A.2001年11月 B.2001年12月 C.2002年2月 D.2003年5月
二、多项选择
1、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ABD)。A.也是解放生产力
B.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
D.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原因在于(ABD)。A.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 B.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修补 C.改革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
好与坏的标准 D.D.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3、虽然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但并不是说改革与革命没有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ABD)。A.条件不同 B.形式和手段不同 C.目的不同 D.内容和对象不同
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ABC)。A.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B.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C.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D.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
5、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要做到(ACD)。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静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C.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最重要的依据是(AB)。A.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世界的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D.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7、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是(ABCD)。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B、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C、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推进对外开放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8、我国的对外开放是(ABCD)。A.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B.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C.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D.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9、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BCD)。A.多渠道 B.全方位 C.多层次 D.宽领域
10、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D)。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坚持共同富裕
11、实行对外开放是(ABD)。
A.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B.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C.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的重要政策 D.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12、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折腾的基本含义是(AB)。A.绝不走僵化教条的老路 B.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C.绝不走方向不明的黑路
D.绝不走反复折腾的弯路
13、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的根本标准是(ABC)。
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是否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30分)
1、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改革的实质是根本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5、在改革的性质问题上,也可以不问姓社姓资。(×)
6、中国的改革只是经济方面的改革。(×)
7、我国的改革首先在城市拉开序幕。(×)
8、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9、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1、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
12、苏东激进式改革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循序渐进地开展。(×)
13、开放也是改革。(√)
1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5、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6、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就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开放。(×)
17、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开放。(×)
18、独立自主就是什么事情都靠自己去完成。(×)
19、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坚持对外开放是统一的。(√)20、利用外资的规模越大,就越能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21、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23、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4、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25、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6、我国改革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27、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8、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29、对外开放的起点是设立经济特区。(√)
30、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和谐的深刻基础。(√)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D)。
A.市场经济体制 B.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体制 C.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C)。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D.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它是由(D)。A.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决定的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决定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决定的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4、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A)。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租赁、承包制 D.国家独资经济
5、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是要(A)。
A.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人民政府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6、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问题是(A)。A.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正确处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发展非公经济的关系 C.正确处理市场主体的产权归属 D.正确处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
7、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本质上属于(D)。
A.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范畴 B.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范畴 C.不同的生产关系范畴 D.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范畴
8、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论述不正确的是(A)。A.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B.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性质 C.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 D.确立于1954年
9、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C)。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10、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A)。A.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C.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D.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1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A)。A.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民主专政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1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D)。A.坚持党的领导 B.人民当家作主
C.依法治国 D.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4、按照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A)。A.最高权力机关 B.最高行政机关 C.最高政权机关 D.最高司法机关
15、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A)。A.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B.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政体 C.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D.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基本制度
1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A)。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可信 D.爱国主义
17、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以及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这个“根本”是(A)。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 D.传承民族文化
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C)。A.马克思主义 B.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9、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时代精神的核心是(B)。A.与时俱进 B.改革创新 C.艰苦奋斗 D.助人为乐
20、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历史传说,它们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D)。A.团结统一的精神 B.爱好和平的精神 C.勤劳勇敢的精神 D.自强不息的精神
21、下列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观点有(B)。A.培育“四有”新人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D.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A)。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 C.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D.最大限度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
23、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A)。A.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B.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C.实现充分就业 D.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
24、“生态文明”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都是因(D)日益尖锐化的产物,是人类对工业化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导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
A.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与自身之间的矛盾 B.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与人的矛盾 C.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D.人类活动导致的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25、(D)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都达到新的水平。A.党的十五大 B.党的十七大 C.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八大
26、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条件,五大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C)全局。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中国改革开放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D.小康社会
27、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C)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A.人工造林 B.科学技术 C.自然力 D.科技革命
二、多项选择
1、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ABCD)。
A.股份制 B.股份合作制 C.租赁、承包制 D.国家独资经济
2、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BCD)。A.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B.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C.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存在的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AC)。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AD)。A.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C.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D.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是(ABD)。A.以公有制为基础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C.以党的领导为核心 D.宏观调控能力较资本主义 国家更强
6、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指(BCD)。
A.按劳分配 B.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C.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D.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7、公有制经济包括(ABCD)。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ABC)。A.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B.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C.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能使广大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直接行使民主权力
9、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ABCD)。A.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B.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D.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
10、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ABC)。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B.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D.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1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ABCD)。A.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2、我国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ABD)。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协助统战 D.参政议政
13、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ABC)。A.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B.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C.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D.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得到加强
14、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依据是(ABCD)。A.教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B.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C.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D.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15、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ABC)。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B.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C.建设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ABC)认识上的深化。
A.共产党执政规律 B.社会主义建设规律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价值规律
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是(ABC)。A.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B.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C.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然要求
19、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ABC)。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开发自然 20、坚持(ABC)为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方针。
A.节约优先 B.保护优先 C.自然恢复 D.节能减排
21、着力推进(ABC)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A.绿色发展 B.循环发展 C.低碳发展 D.经济发展
2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ABD)。
A.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B.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C.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机会 D.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三.判断题
1、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
2、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指社会总资产中公有制经济在数量上必须占优势。(×)
4、外资经济中存在着剥削。(√)
5、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体现了社会分配中效率优先的原则,不能兼顾社会公平。(×)
6、按劳分配的客观性是由所有制、生产力和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决定的。(√)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
8、、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公民守法。(×)
9、政治体制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0、法治的概念是民主和法制相结合,而同人治相对立。(×)
11、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12、社会主义民主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就在于它由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14、毛泽东十分重视文化的作用,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思想。(√)
15、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1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7、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1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20、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问题。(√)
21、和谐社会等同于稳定的社会。(×)
22、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不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把社会建设放在首位。(×)
23、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反映。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
24、人民群众看社会是否和谐,仅仅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
25、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6、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27、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其核心是自由权。(×)
28、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29、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30、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台湾问题实质是(A)。
A、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 C、中国同英国的关系问题 D、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是在(A)。 A、20世纪50年代中期 B、20世纪6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末期 D、20世纪80年代末期 3、1963年,周恩来把我们党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和思想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B)。 A、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 B、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C、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 D、台湾外交自由
4、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D)。 A、叶剑英 B、廖承志 C、邓颖超 D、邓小平
5、“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最早提出是为了解决(C)。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香港和澳门问题
6、下列事件,前后排列顺序正确的是(B)。
①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 ②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③新华社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④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A、④②①③ B、③②①④ C、②④③① D、①③②④
7、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比其他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更特殊的权力是(D)。A、立法权 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C、行政管理权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8、为了进一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猖獗活动,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下关于这部法律的理解正确的是(C)。
A、它是针对台湾人民的一部法律 B、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组成部分
C、它是中国政府对台大政方针的法律化 D、它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战争法律
9、在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纲领和方针政策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关键和核心是(D)。A、坚持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B、大陆和台湾实现和平统一
C、大陆和台湾统一后实行各自的政治经济制度 D、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10、“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是(D)。
A、单一制 B、复合制 C、民族区域自治
D、不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11、(B)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A、1991 B、1992 C、1993 D、1994
12、下列关于我国推进国家统一的行动措施,按时间前后排列正确的是(C)。
①《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发表 ②《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并实施 ③《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④《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过并实施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①②④③
13、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A)。A、反对和遏制“台独” B、推进两岸“三通” C、促进两岸政治谈判 D、回到“九二共识”
14、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B)。
A、前者是中国内政问题,后者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 B、前者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问题 C、后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二、多项选择题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保证香港、澳门、台湾高度自治和稳定的局面 D、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现行制度永远不变
2、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中,“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ACD)。A、“两制”的前提是“一国” B、“一国”必然要求实行“两制”
C、“两制”是主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只有实行“两制”才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3、“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的关系是(ABCD)。 A、长期共存、和平共处 B、长期稳定、共同发展 C、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D、互相支援
4、“一国两制”构想及其实践的重大意义是(ABCD)。
A、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坚定性与策略性的灵活统一
C、创造性的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解决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 D、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5、台湾问题是(ABC)。
A、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D、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6、“一国两制”构想具有重大的意义,它(ABCD)。
A、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B、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D、有利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思路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ABCD)。
A、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B、香港、澳门、台湾高度自治 C、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8、台湾问题是(BCD)。
A、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不容许外国插手干涉的问题 C、中国的内政问题 D、应由中国人自己解决的问题 9、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其主要内容包括(ABCD)。A、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的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由蒋介石安排 B、台湾军政及经济建设费用不足,由中央政府拨付 C、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 D、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10、在解决两岸关系时,我国政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ABCD)。A、不是针对一般的外国人 B、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
C、是针对国际上一股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势力 D、是针对台湾岛内一小撮搞“台独”的分裂势力
11、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AC)。
A、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B、通过经济文化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C、力争和平手段来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D、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来解决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港独”从来就是一个伪命题,注定是荒诞的梦呓
B、香港基本法明文规定: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C、在“一国两制”下,“一国”是不可撼动的前提和基础,国家的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是不容挑战的红线 D、“港独”在香港社会也从未得到主流社会认同,且一直遭到社会大众的普遍谴责,可谓“失道寡助”
三、判断题 1、1958年解放军炮击金门期间,美国要求台湾当局固定金、马,并积极充当“保护伞”。(×)
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成功开启了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
3、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积极愿意与中国大陆交流合作,中国共产党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
4、美国等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威胁。(×)5、1945年10月,台湾重新回归中国。(∨)
6、中美正式建交时,美国已经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7、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8、在不损害大陆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台、港、澳可以保持高度自治。(×)
9、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是在港、澳、台坚持高度自治原则。(×)
10、两岸统一后,台湾保持高度自治,具体是指台湾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
11、“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都曾直接影响到台湾的历史发展进程。(×)
12、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的重点是《中葡北京条约》的有效性和“何时移交管治权”。(×)13、2004年,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悍然抛出“一边一国”论。(×)14、2013年胡锦涛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
15、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两岸政治谈判。(×)
16、新世纪中国的三大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其中,完成祖国统一是核心。(×)17、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两岸关系法》,这部重要法律,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18、根据中国共产党“一纲四目”的主张,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19、联合国大会第2756号决议,驱逐了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20、实行“一国两制”后,两种制度在国家内部拥有相同的地位和作用。(×)
21、实现两岸“三通”是指实现通关、通航、通讯。(×)
22、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在海峡两岸制造“两个中国”。(×)
23、“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标志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4、“一纲四目”主张和“一国两制”构想中,“一纲”和“一国”的实质是一致的。(∨)
25、《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保护每一位香港居民都有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及主要司级官员的资格。(×)26、1958年解放军炮击金门后,两岸关系转为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
27、最早提出可以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是毛泽东。(×)
28、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不享有独立的外交权、独立的防务权。(∨)
29、当前,两岸关系进入巩固和深化的新阶段。(∨)30、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两岸关系有所缓和,台湾当局停止了对大陆炮击。(∨)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C)。
A、科学与教育 B、稳定与发展 C、和平与发展 D、环境与卫生
2、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A)的开放战略。
A、互利共赢 B、损人利己 C、强权主义 D、霸权主义
3、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是(C)。A、两极格局 B、两大阵营对立
C、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 D、两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
4、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D)。
A、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B、推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 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B)。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维护国家的地位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6、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必须以(D)。
A、友好原则为基础 B、平等原则为基础 C、互助原则为基础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是(A)。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 B、互不侵犯和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C、平等互利原则 D、和平共处原则
8、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是(A)。
A、中国、印度、缅甸 B、中国、印度、越南 C、中国、朝鲜、越南 D、中国、印尼、巴基斯坦
9、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D)。
A、领土争端 B、民族矛盾 C、宗教纷争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B)。
A、独立自主 B、国家主权平等C、反对霸权主义 D、维护世界和平
1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D)。
A、意味着在必要时候可以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B、是我国的权宜之计,等国家强大了可以放弃该道路 C、意味着为了和平的国际环境,可以拿自己的核心利益作交易 D、但决不能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12、我国外交工作布局,(A)是关键。A、大国 B、周边 C、发展中国家 D、多边
13、我国外交工作布局,(C)是基础。A、大国 B、周边 C、发展中国家 D、多边
14、我国外交工作布局,(B)是首要。A、大国 B、周边 C、发展中国家 D、多边
15、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是(A)。
A、台湾问题 B、联合国问题 C、知识产权问题 D、贸易顺差问题
16、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B),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重要依据。A、国际环境 B、时代主题 C、和平发展 D、国际关系
17、在多极化进程中,(B)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性课题。
A、如何提升国际地位B、如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C、如何促进和平与发展D、如何打击恐怖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核心是(BC)。
A、东西问题 B、南北问题 C、发展问题 D、和平问题
2、当今,多极化格局最终形成前的较长过渡时期内,世界力量对比的基本态势是(ABCD)。A、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B、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 C、各种力量的对比并不平衡
D、一个超级大国和多种力量并存
3、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BCD)三大外交方针。
A、“一条线”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 D、“一边倒”
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A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A、苏联解体 B、中国强势崛起C、美国经济衰落 D、东欧剧变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BCD)。A、两极对立、和平演变 B、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C、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D、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6、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应坚持(ABCD)的外交工作布局。A、大国是关键 B、周边是首要 C、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D、多边是舞台
7、下列中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有(ACD)。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独立自主 C、互不干涉内政 D、互不侵犯
8、公正合理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ABCD)。A、共赢 B、共存 C、平等 D、互惠
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BC)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A、改革、开放 B、和平、发展 C、合作、共赢 D、民主、自强
10、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有(ABCD)。A、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11、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AC)决定的。A、社会主义性质 B、经济地位 C、在国际上的地位 D、基本国情
12、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是(ABCD)。
A、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B、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C、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 D、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13、我国新世纪面临的三大任务是(ABC)。
A、现代化建设 B、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发展 D、党的建设
14、当前世界的形势是(ABC)。
A、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B、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C、科技革命加速推进 D、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15、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有(ABCD)。A、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 C、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D、当今世界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
16、邓小平提出的全球性战略问题是指(ABCD)。
A、和平问题 B、发展问题 C、东西问题 D、南北问题
17、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上,中国坚持的原则是(ABCD)。A、相互尊重主权的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 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
18、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是(ABC)。
A、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B、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C、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D、基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况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的第三世界包括所有亚洲国家。(×)
2、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的核心是和平问题。(×)
3、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的第三世界包括所有拉丁美洲国家。(√)
4、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的第一世界是指美国、苏联、日本。(×)
5、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6、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民族复兴、称霸世界之路。(×)
7、在和平与发展时期,世界范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和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8、国际旧秩序的两个最明显特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9、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10、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确立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
1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12、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3、当代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因此,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必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14、我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15、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16、加强同邻国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17、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中的第三世界包括所有非洲国家。(√)
18、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一极化。(×)19、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认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人权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2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1、中国既要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要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22、当前,冷战已经结束,世界再也不会出现新的动荡和冲突了。(×)
2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4、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2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用来处理国内问题。(√)
26、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百利而无一害。(×)
27、多极化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28、主张和平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29、对外开放就是否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30、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意味着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是可以避免的。(√)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C)。
A、提升经济总量 B、增强综合国力C、一切为了人民 D、发展生产力
2、一切为了人民是(B)的根本观点。
A、机械唯物史观 B、辩证唯物史观C、主观唯心史观 D、客观唯心史观
3、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观点的是(D)。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改革开放
C、共同富裕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始终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A)。
A、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农民C、知识分子D、我国新社会阶层
6、(B)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资产阶级 D、私营企业主
7、我国在对待宗教信仰的原则是(B)。
A.实行政教统一的原则 B.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C.强制放弃宗教信仰原则 D.坚决反对和取缔宗教原则
8、我国的民主党派是(C)。
A、反对党 B、在野党 C、参政党 D、执政党
9、(B)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依靠力量。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 D、资产阶级
10、(D)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A、工人 B、农民 C、个体户 D、知识分子
1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关键在于(C)。
A、处理好依靠和教育的关系 B、发扬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
C、维护和加强全体企业职工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D、处理好国家和企业的关系
12、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B)。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C、新的中产阶级 D、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13、以下属于新社会阶层的是(B)。
A、国有企业工人 B、个体户 C、政府机关职员 D、农民
14、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B、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 C、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劳动D、核心是尊重创造
15、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A)。
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自由职业者C、一个独立的阶级 D、小资产阶级
1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是(C)。A、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B、全心全意依靠中国共产党
C、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的广泛的统一战线D、依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17、(B)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
A.经济建设B.国防和军队建设C.文化建设D.政治建设
18、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
A、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B、反对大汉族主义 C、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D、给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优惠政策
19、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是(A)。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发展 D、各民族共同繁荣 20、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D)。
A、坚持民族平等
B、实现民族自治
C、民族团结互助,维护祖国统一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1、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C)。A、民族平等
B、民族自治 C、民族团结
D、各民族共同繁荣
2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仍然是(C)。
A、与资产阶级关系
B、祖国统一 C、党的领导
D、工农联盟
2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军的唯一宗旨是(A)。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全心全意为党服务 C、为社会主义服务
D、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4、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是(A)。
A、宗教信仰自由 B、宗教与国家分离 C、限制宗教发展 D、鼓励宗教发展
25、在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中,民主党派在国家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B)。A、合作共事 B、参政监督 C、沟通关系 D、自我教育
26、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社会稳定
27、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是(A)。
A、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B、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C、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D、团结奋斗,共同发展
28、新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B)。
A、国家政权机关 B、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各阶级的联盟 D、人民团结
29、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要完成的双重历史任务是(D)。A、革命化与年轻化 B、自动化与智能化 C、电气化与知识化 D、机械化和信息化 30、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民融合源于党的(A)。A、“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思想 B、“人民战争”的思想
C、“军民鱼水情、患难与共”的思想 D、“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思想
31、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以下表述正确的是(B)。
A、新的社会阶层不是社会主义劳动者B、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不包括新的社会阶层D、新的社会阶层不包括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3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要高举(A)的旗帜。
A、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 C、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3、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A)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A、团结和民主 B、团结和统一 C、和平与发展 D、民主与科学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共同富裕是(BCD)。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2、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ABC)。
A、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B、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C、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D、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3、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范围包括(ACD)。
A、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 B、外国投资者 C、知识分子 D、人民军队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对象包括(ABC)。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B、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C、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与我国有联系的外籍华人
5、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BCD)。
A、坚持反对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B、坚持民族平等,坚持民族团结 C、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D、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
6、下列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是(BCD)。
A、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B、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 C、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 D、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因为工人阶级是(BCD)。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B、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C、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D、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
8、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CD)。A、合作共事、共商大计 B、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9、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
A、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 B、国家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方向 C、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D、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10、关于民族政策和民族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 B、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C、民族平等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D、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
11、中国的农民是(BCD)。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 B、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C、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军 D、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
1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三者密切不可分,其中(ACD)。A、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 B、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
C、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D、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3、新时期处理宗教问题要(ABD)。
A、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C、限制人们对宗教的信仰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4、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的职能有(BCD)。A、党内外合作 B、参政议政 C、政治协商 D、民主监督
15、中国人民解放军是(ABC)。
A、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B、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D、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力量
16、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CD)。
A、他们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 B、他们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 C、他们的所作所为受到我国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制约和监督 D、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7、关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C、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D、宗教信仰是公民的私事,公民的一切宗教活动都应受到国家法律保护
18、下列各项中对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理解正确的是(ABD)。A、我国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B、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C、我国宗教组织和个人不得与国际宗教界进行交流活动
D、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19、紧跟世界军事发展潮流,积极稳妥进行国防和军队改革,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就必须(ABD)。A、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 B、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C、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传统化 D、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A B C)。A、队伍迅速壮大 B、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岗位流动加快 D、不再是领导阶级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工人阶级仍然是(A B C D)。A、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 B、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C、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D、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2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A B C)。A、这是由“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B、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
C、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D、广大农民群众比工人阶级更具先进性
23、我国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是(A B C D)。
A、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开拓者 B、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授者 C、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 D、知识创新、人才开发的主力军
24、几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A B D)。A、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B、共同建设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 C、共同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D、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5、巩固和发展民族的团结(A B C D)。
A、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B、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C、关系到各民族地区的自身发展 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6、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要(B C D)。A、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仰群众放弃宗教信仰
B、要求宗教信仰者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防止政策 C、要求宗教信仰者从事的宗教活动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D、支持宗教信仰者努力对宗教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27、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战略任务是(B C D)。
A、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B、保卫领土领海领空及海洋、太空、网络电磁空间安全 C、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国家发展利益 D、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三、判断题
1、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2、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时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根本目的。(×)
3、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
4、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但其本质特点始终未变。(√)
5、作为国家主人和领导力量的工人阶级是指工人队伍中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职工。(×)
6、私营企业主是工人阶级的天然盟友和可靠同盟军。(×)
7、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的阶级。(×)
8、私营企业存在剥削,因此私营企业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利益损害者(×)
9、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誉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
10、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1、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2、宗教是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会很快消亡(×)。
13、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14、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个别宗教可以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15、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时刻准备打仗。(×)
16、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17、加强军队的革命化建设,就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
18、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年轻化正规化建设,是党一以贯之的建军治军思想。(×)
19、在新形势下,只有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高安全保障。(√)20、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民融合源于党的“人民战争”思想。(×)
2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或落后的标准。(×)
22、知识分子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代表。(×)
23、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24、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员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5、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6、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但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
27、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工人阶级。(×)
28、劳动、知识、人才、管理,是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29、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
30、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1、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根本条件为(C)。
A、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B、知识分子群体的壮大 C、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D、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
2、检验我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为(B)。A、立党为公 B、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巩固执政基础 D、扩大党员数量与质量
3、我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A)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
A、为人民服务 B、打倒一切反动派 C、执政为公 D、天下为公
4、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C)。
A、小资产阶级 B、知识分子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5、改革党的领导体制的关键环节是(A)。
A、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
B、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C、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D、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
6、中国共产党是以(B)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的。
A、改革开放 B、马克思主义 C、为人民服务 D、实事求是
7、党的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与时代问题是(D)。
A、与时与进,保持党的时代性 B、统筹规划,保持党的领导性
C、统揽全局,保持党的全局性 D、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8、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表现在(A)。
A、先进性与纯洁性 B、组织性与纪律性 C、高尚性与神圣性 D、人民性与杰出性
9、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与基础是党的(D)。A、战斗性 B、科学性 C、纪律性 D、纯洁性
10、保持党的纯洁性的体现与保证是党的(A)。A、先进性 B、组织性 C、纪律性 D、科学性
11、一个政党永褒生机的源泉在于(C)。
A、科学执政 B、从严治党 C、不断创新 D、执政为民
12、(A)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A、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 B、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C、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3、中国共产党认为(A)。
A、历史的主体是人民 B、先进阶级是推进历史前进的基本力量
C、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决定历史前进的方向
14、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将党的(C)放在首位。
A、组织建设 B、作风建设 C、思想建设 D、纪律建设
15、下列不属于党的组织纪律的是(A)。
A、党员在党的会议上不能对党的方针政策提出不同意见 B、下级服从上级C、全党服从中央 D、个人服从组织
16、下列关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的措施,不正确的是(C)。A、必须扩大党内民主 B、必须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C、必须加强权力的集中行使 D、必须促进党的民主和科学决策
17、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优势在于(A)。
A、密切联系群众 B、坚持党对军队领导 C、民主集中制 D、先进的理论指导
18、(A)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A、执政能力 B 先进性 C、纯洁性 D、制度
19、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是(B)。
A、反腐倡廉 B、执政能力建设 C、组织作风建设 D、群众路线建设 20、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最重要的保证是(B)。
A、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B、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C、提高党的执政基础 D、改善党的领导体制
21、实现党的宗旨的本质体现是(C)。
A、密切干群关系 B、依法治国 C、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D、从严治党
22、改善党的领导,必须(C)。A、推进军队国家化 B、推进意识形态多元化C、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D、多党派联合执政
23、对推进反腐败斗争的论述,不正确的是(D)。A、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 B、防控廉政风险
C、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D、以预防和查处高级干部的腐败行为为主要目标
24、下列关于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论述,错误的是(B)。A、积极推进依法治国 B、全面推进司法独立 C、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D、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25、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D)。
A、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B、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C、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 D、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多党共同执政的存在
26、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在党的(A)大。A、十八 B、十七 C、十六 D、十五
27、关于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A)。
A、学习是 B、服务是目的 C、创新是基础 D、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学习、服务、创新的重要结合点
28、下列属于习近平提出的重要理论创新的是(A)。
A、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我国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D、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29、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有(D)。
A、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B、中国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C、中国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D、中国工人阶级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30、下列不属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权力系统领导的方式的是(B)。
A、发挥政治影响 B、直接任命好重要岗位领导人 C、推荐重要干部 D、管好权力机构中的党组织和党员
31、关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论述不正确的是(C)。
A、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2、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D)。
A、集体领导制 B、政治协商制 C、民主选举制 D、民主集中制
33、中国共产党必须(C)。
A、抓好立党为公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B、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C、增强宗旨意识,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D、把民主执政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
34、判断一个政党性质最主要的标准是(D)。
A、看它的口号 B、看它的组织机构 C、看它的领导构成 D、看它的理论纲领与行动
35、不属于坚持党的领导根本原则的是(B)。
A、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B、坚持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组织领导 C、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 D、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6、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A)。
A、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D、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因为(ABD)。
A、中国共产党以无产阶级为其阶级基础B、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均为工人阶级D、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代表了中国社会前进方向
2、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地位是指(AB)。
A、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 B、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C、国际进步人士的先锋队 D、中国农民阶级的先锋队
B、党必须要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C、党不能干涉依法治国工作 D、任何党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
3、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BC)。
A、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B、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治国理政的本领
C、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先进性建设紧密相连D、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重要的是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4、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体现在(ABC)。
A、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B、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 C、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5、中国共产党是团结与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目标的政治力量,其原因有(ABCD)。
A、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领 B、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和谐,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 C、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 D、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
6、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原则包括(ABCD)。
A、坚持党管干部与人才的原则 B、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C、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坚持当对全局工作的政治领导
7、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ABCD)。
A、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B、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 C、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D、密切联系群众
8、新时期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包括(ABCD)。
A、外部环境考验 B、市场经济考验 C、改革开放考验 D、执政考验
9、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必须(ABCD)。
A、严格执纪执法 B、加强思想教育C、严格规范权力行使 D、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
10、中国共产党除面临四大执政考验外,还包括其他一些危险,主要有(ABCD)。A、能力不足的危险 B、脱离群众的危险 C、精神懈怠的危险 D、消极腐败的危险
11、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有(ABC)。
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B、密切联系群众 C、自我批评的作风 D、不断革命的作风
12、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复杂形势和挑战有(ABCD)。
A、敌对势力仍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 B、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C、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复杂 D、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1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表现在(ABC)。
A、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全局工作的组织领导 B、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的领导
C、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 D、对在华国际组织的领导
14、党的能力不足表现在(AB)。
A、一些党员干部不善于学习、不愿意学习B、一些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 C、一些党员干部组织纪律松懈 D、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危难视而不见
15、为了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必须做到(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C、党不再干预司法审判工作,实现司法独立 D、加快实施政企分开
16、提出党是两个先锋队的思想,有利于(ABCD)。
A、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B、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C、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D、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17、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C)。
A、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B、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党的群众基础问题
C、坚持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义事业要不要党的领导问题 D、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以作风建设为核心
18、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主要保证有(ACD)。
A、建设服务型政党 B、建设战争型政党 C、建设服务型政党 D、建设学习型政党
19、党的制度体系建设必须以(BC)。
A、党章为根本 B、民主集中制为核心 C、创新为原则 D、服务为体现 20、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作到(BCD)。A、全面提高党的建设法治化水平B、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C、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 D、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
21、建设创新型政党,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ABC)。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增强预见性
22、下列有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论述,正确的有(ABCD)。A、纯洁性是先进性的前提和基础 B、先进性是纯洁性的体现和保证 C、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D、都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与发展
23、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ABC)。
A、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B、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C、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D、保持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
24、执政党对于国家权力机构的领导,主要通过以下途径(BCD)。A、军事领导 B、政治领导 C、思想领导 D、组织领导
25、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基本原则(ABC)。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 D、从严执政
三、判断题
1、所谓创新型政党,就是党在执政过程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党执政的好不好,最终要看综合国力的提升程度。(×)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宪法规定的,这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
4、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5、保持、发展先进性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的思想政治任务。(∨)
6、党的理论创新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7、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8、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9、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
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和根本保证。(×)
11、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体现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体现。(∨)
13、党的理论创新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14、创新型政党建设,要求把求真务实作为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15、服务型政党的提出,回答了“学习为了什么、创新为了什么”的问题。(∨)
16、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依宪执政的重要理论。(∨)
17、胡锦涛提出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
18、军队国家化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方向。(×)
19、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20、理论创新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
21、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鲜明政治立场。(∨)
22、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
23、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
24、知识分子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阶级基础。(×)
25、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阶级基础。(×)
26、中国共产党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27、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关键是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28、多党制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9、解放思想属于建设创新型政党的基本要求。(∨)30、工人和农民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第三篇:毛概分析题
五、分析题
材料1: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
材料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摘自《十七大政治报告》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1和2分析,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如何才能做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1.[答案要点](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同时也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具体而言: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我国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有: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
(3)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关系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既不能因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简单地排斥社会思想多样化,也不能因为存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倾向而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其次,必须进一步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的水平。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思想的不同性质和变化过程,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要使多样化社会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必须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共铸和谐,形成社会思想领域既百花齐放又主旋律鲜明的生动局面。
五、分析题
材料1:惠山区堰桥街道城塘村村民王涌明,因长年患重症失去劳动能力,去年全家5口人一年的收入只有1.5万元,虽略高于低保标准,但一家老小生活依然十分拮据。令老王暖心的是,今年3月,惠山区在无锡率先启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程,3000元临时救助款如及时雨,为窘迫的家庭送来了甘露。
暖心的,绝不仅仅王涌明一家。就业培训政府买单,百姓收入一路攀高,“五保”老人安享晚年,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公交线路四通八达……这一年里,老百姓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样的幸福感受。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综述》,新华网,2008年10月28日。
材料2:近日,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重庆市江津区的徐云贵老人,写下平生第一篇散文,歌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原来,老人2007年患脑溢血住院用去1.2万元,却拿到了1.075万元的报销款。2007年,全国2448个县(区、市)里有7.3亿像徐云贵一样的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86%,累计受益人次接近2亿。这种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党和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之一,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热烈欢迎。
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
材料3: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十七大政治报告》
材料4: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什么?
1.[答案要点]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答案要点] 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正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与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3.[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首先,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为其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五、材料分析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材料2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九四九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仍然是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目标。”
“早期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无限期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看到的。”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
419、423页。
材料3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摘自:《十七大报告》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第六条 国家采取下列措施,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
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增进了解,增强互信;
鼓励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互惠互利; 鼓励和推动两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鼓励和推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
鼓励和推动有利于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其他活动。
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材料2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根据材料请回答:
两岸关系的现状是什么?
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国民党统治集团,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集团退踞台湾后,在美国的扶持下,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台湾问题由此产生。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台湾问题产生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碍破坏祖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
2.[答案要点](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两岸关系现状的这一定义,丰富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在这一基本立场的基础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开拓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第四篇:毛概材料分析题
第一单元
1.2002-34分析题: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指导全党恢复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又坚决地批评了借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倾向,强调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他指出: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根据邓小平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这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统一了全党思想,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事业。
【解读】本题考查内容为邓小平对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问题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及其意义。回答本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着手:首先,指出在毛泽东去世后,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其次,阐述邓小平对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是如何科学评价的。这部分是主要内容。邓小平是在批判当时党内外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最后,阐述它的意义所在。
2.2009-37 材料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回答问题: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5分)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①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006-36.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着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以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答案要点:
(1)新中国成立,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5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在一定程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利益。(5分)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分)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5分)
解读:中共对资本主义与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问题,这历来是《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经常考查的知识点。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认识与政策问题。此题同当前强调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关,体现党中央的精神。
问题(1)的回答应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出发,可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成立,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是五种经济成分并存,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仍采取保护政策,因为它对国民经济的恢复、生产力的发展、国计民生及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仍然有积极作用。既然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就必须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存在,只是这种剥削要受到限制。
问题(2)则要求回答1953年——1956年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的原因。这要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着手。具体地说,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唯利是图的本性也暴露无遗,必然要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改造提到日程上来。此外,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了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如果考生再能写些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完成的意义就会更加完善。
一.辨 析 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但不能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第一个基本方面,是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侧重从运动发展的规律、客观要求方面揭示其本质。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还有另外的二个基本方面,即“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它们把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追求崇高社会理想的过程,从历史活动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最终目的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可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但不能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本命题不完全正确。
其中前一句是正确的,后一句是不正确的。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是正确的。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特别是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后一句不准确。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本命题正确。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是建成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也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第五篇:毛概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关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材料: 材料1: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和国内两资源、两个市场。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壮大自己,这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一条成功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引进来”方面成绩很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必须加快实施“走现去”的战略。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发展全局的大战略。“走出去”和“引进来”,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这二十年来,我们是以“引进来”为主,这是完全必要的。不选“引进来”,我们的产品、技术、管理水平就难以提高,你想“走出去”也出不去。现在情况与二十多年前不同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条件更具备了,要求也更迫切了。
-----摘自《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 材料2:
截止到2002年6月底,我国在境外设立的企业总数近700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89亿美元左右,分布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贸易、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境外投资加工装配企业382家,年带动出口约20亿美元。油气和紧缺矿产等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开始取得成效,带资承包有新的进展。与此同时,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752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220亿美元。
而这还只是经国家批准或备案在册的,而由于审批及其他方面原因,实际企业及投资数额还远不止于此。
-----摘自《开放扩大:竞争谋长远》 根据材料,请回答:
(1)如何正确认识对外开放中“走出去”战略?
“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2)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同时,要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材料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材料二 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意味着未来15年,我们必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要超过7%。实现这一目标靠什么?归根到底还是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力支持。据测算,如果我们继续保持40%的投资率,要如期实现翻两番的目标,那么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不断向创新型国家行列迈进。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总体上依赖资金高投入、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它们的4—10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量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展难以为继;牺牲稀缺而宝贵的资源环境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这样的代价过于高昂。
材料四 8亿件衬衫才抵一架波音飞机”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深深的痛。有人对汽车合资业作了这样的概括:外方用30 %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四流企业卖苦力。”而大量依靠““卖产品”或者“卖苦力”生存的企业还导致了以下恶果:高能耗、高污染、低技术导致国内外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国内企业价格上的无序竞争面临国外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等限制。
材料五 十七大指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2.结合材料二、三、四说明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第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第三,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3.结合材料五说明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一,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第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材料一:2009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第三次全体会议作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报告。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域比较严重。”,“坚决查处腐败案件,依法惩处腐败分子。”
材料三: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用于拉动内需,为国内市场注入强劲动力。为确保资金合理有效使用,“雪中送炭”而不“锦上添花”,中国成立24个检查组严格监管“4万亿”不出现权力腐败。(1)结合材料,请你谈谈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意义?
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等。
(2)材料体现了我国实施什么治国方略?这一方略有何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3)在反腐倡廉斗争中,我们大学生能做到哪些?
我们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应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遵纪守法,正确行使自己的监督、建议等民主权利,尽到主人的责任,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尽一份力量,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4)请你为反腐倡廉工作设计4则警示语。
如:“勤政廉政,上下一心;同心同德,百姓顺心”。“不忘公仆形象,常思百姓冷暖”。“大事小事秉公办事,大节小节守廉为节”。“一身正气严格执法,两袖清风勤政为民”、“诚实做事,廉洁做人”。
材料一:
邓小平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材料二:
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材料三:
据有关材料。美国目前已经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事实上,文化实力的大小,反映着物质实力的大小,从而也反映着综合国力的强弱。
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的认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材料一 :
2006年3月31日,人民网举行了“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网上座谈会。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与网民共同探讨了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座谈会期间,强国论坛在线人数最高时近12万人,2万多人在线收看视频报道,直播和论坛的页面浏览量达3500万次。人民网、新华网、央视国际网等网站的网民留言和跟帖提问达2800多条,内容涉及医疗卫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材料二:
在教育事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尽快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材料三:
如果要问现在大家意见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其中一个可能是房价太高。虽然20多年来,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近几年,在一些大中城市,房价上涨过快,普遍超出了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稳定房价,解决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是广大群众的强烈呼声,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
1、材料2和材料3反映出的问题是否说明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不然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说,当前我国社会从总体上讲是和谐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社会现在没有矛盾和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和买房难、买房贵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不同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收入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等等。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只看到存在的问题,而不承认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总体和谐的社会,就会一叶障目,让我们对未来失去信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失去了基础;看不到存在的问题,不积极地加以解决,社会矛盾就会加剧,社会和谐的水平就不能进一步提高。(2)上述材料中反映出的问题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什么样的启示? 题中材料
1、材料2和材料3反映出的问题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上述材料
1、材料2和材料3中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和买房难、买房贵等问题。
材料一
20年前,邓小平向撒切尔夫人解释“一国两制”的构想时,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即香港回归祖国后,“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弹指一挥间,回归10年的香港,“马照跑、跑得更欢;股照炒、炒得更大”。材料二
“目前,香港经济处于20年来最好的时期”。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说。2006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增长6.8%,最新失业率为4.3%,是近9年来的新低。2006年底,恒生指数首次冲破两万点,创历史新高。香港仍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2007年,美国传统基金会公布经济自由度报告,香港连续13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材料三
回归十年,香港人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在维护法治的前提下,市民可以各抒己见,不时就各种议题,包括如劳工福利、文物古迹保护、政制发展、教育改革等,以和平方式举行集会和游行。材料四
回归以来,香港特区以适当身份参与了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活动,并以“中国香港”名义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WTO第六次部长级会议、2006年世界电信展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先后在香港成功举办。材料五
据香港一所大学今年4月的一项调查,香港同胞对“一国两制”的信心上升到78%,创历史新高;对国家和香港前途的信心分别上升到89%和81%,是1997年回归以来的新高。
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和 “马照跑、跑得更欢;股照炒、炒得更大”? “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比喻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其基本制度不变,继续发展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体现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精髓。“马照跑、跑得更欢;股照炒、炒得更大”比喻香港回归十年来,“一国两制”取得巨大成功,香港保持了繁荣、稳定、发展的局面。
2.结合材料,你认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表现在:
第一,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继续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进一步提高。第二,政治上,“一国两制”和基本法得到成功落实,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落到实处,香港居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民主权利。第三,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越来越得到广大港人的认同,广大香港同胞对国家、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3.“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有何启示?
启示: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有助于台湾同胞理解用“一国两制”这种方式统一祖国的意义;有助于台湾同胞消除因台湾当局长期欺骗宣传而对“一国两制”的顾虑和误解;有助于台湾同胞增加认同心理。
材料一:拿破仑曾说过,中国像一头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将为之震颤。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但中国以什么方式发展,将在世界上树立什么样的形象,这既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我们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任务还很艰巨。中华民族历来讲信修睦、崇尚和平,从来都没有穷兵黩武、侵略他国的历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反映出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与道德理性”的品格。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屡遭外来势力入侵和奴役,中国人民深知和平弥足珍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来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材料三: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白皮书指出,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述材料1和材料2说明中国为什么要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
走和平发展道路,概括起来讲,就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
(2)如何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近80万本科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进入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随着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必将进一步扩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广泛分布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涉及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
以中介组织为例,既有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的机构(如经济鉴证类的律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审计、各类评估业务,测量、协调、信息咨询类,还有监督类的质量检查、计量、检验等机构),也有为各种市场交易活动服务的经纪人组织(如商品交易、金融期货市场、房地产、保险、旅游服务、科技成果转让、文艺体育、出版经纪人等),还有大量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和商会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思想活跃,不但与国内各阶层、各方面有密切接触,而且与国外组织和个人有广泛联系。他们在经济实力增强,个人财富增加后,逐渐产生政治上的诉求,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希望在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根据以上材料请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哪些阶层? 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这些阶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
3、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以下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一组材料。
2008年8月27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美大局(该局负责与北美、大洋洲、北欧地区等国家的政党、政治组织联络交往,并对该地区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做研究工作。)派员参与了NDI(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美国全国国际事务民主学会)的邀请,他们将在丹佛以观察员身份考察民主党党代会,并参加一个外交事务论坛。有评论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美国民主党党代会派出观察员,这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增强与
国际交流的愿望。中国应该在这样的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声音”;“加强党与党之间的交流,主动跟外国人介绍中国的现状,这些是我们要做的”。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共产党派员参与国外政党代表会的现实意义何在?
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把党的建设放在全球政治力量较量、变化的大背景下思考,使执政党的能力建设有了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执政有个性,更有共性,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当然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但同时,也不能不学习和借鉴外国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其他政党活动共同遵循的规律,也就是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因此,要了解、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在政党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2)如何理解新时期大力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一,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给党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
第二,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党、老党,先后失去政权,有的甚至走向衰亡。这也使得中国共产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要求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第三,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党执政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工作机制、领导班子的素质及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
材料1 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外国先进水平低十多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资料来源:)材料2 即使今后1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每年仍将净增人口1000万。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仍将继续增加。(资料来源:)材料3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而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25%,人均耕地0.1公顷,人均森林资源面积0.12公顷,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和20%。(资料来源:)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3,分析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面临哪些问题。(4分)(2)我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3分)怎样实施该战略?(5分)1.答案要点:
(1)人口:总量大、总体素质不高,伴随如老龄化、贫困人口多等问题
环境: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而过去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严重
资源:总量多、但人均拥有量却很低,使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4分)(2)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3分)
具体措施:制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结合实际分析(5分)
4.下面是关于我国社会保障方面的材料 材料1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和实施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灾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也正在积极推进。(资料来源:)
材料2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2004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去年末,中国共有205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了5378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达到285亿元。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53万人,比去年末增加847万人。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同时要认真解决进程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城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温家宝总理《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2,说明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3分)(2)结合材料1、2、3,简述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5分)
(3)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谈谈当前应当如何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分)答案要点:
(1)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为社会成员特别是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及生活发生特殊困难的个人或家庭给予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3分)(2)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安全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创造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良好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改革发展的“减震器”,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和社会安定的“稳定器”。(5分)
(3)当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工作重点是:合理确定社会保障范围、标准和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实际分析(5分)
5.下面是关于我国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材料 材料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能力不断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江泽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 材料2 科学发展正在为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缩短,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信息科技、生物科技为主要标志的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成为科技创新和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了争夺科技制高点的步伐。——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和2,说明为什么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5分)
(2)结合材料1、2和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7分)
1、参考要点:
(1)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科技进步是应对知识经济挑
战的必然选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5分)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速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跃式发展;社会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结合实际分析。(7分)6.阅读下面关于农村建设的材料 材料1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对千名农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建设新农村,农民有“六盼”:增加收入、保证资金、科学规划、建好村级领导班子、培育新型产业、培训技能; 材料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材料3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摘自《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请回答问题:
(1)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6分)
(2)材料1显示建设新农村,农民“六盼”之首是“增加收入”,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途径。(7分)参考要点:
(1)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结合实际分析。6分)
(2)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务工收入,保障务工农民的合 法权益,取消各种乱收费;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结合实际分析。(7分)
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
材料1:199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为5.123亿吨,人均占有粮食411公斤。但从1998年后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下降,2003年更是下降到4.35亿吨,人均占有粮食333公斤,大致相当于八十年代初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2005年粮食产量虽然到了4.84亿吨,仍不能满足需求。
材料2: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为10493元,两者收比为3.22:1。
材料3: 2000年,我国GDP为8.95万亿元,财政收入为1.34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3万亿元;而2005年,GDP已增加到18.2万亿元,财政收入3.16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万亿元。“十五”期间,这几项指标都增长1倍以上。
材料4: 2006年2月21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材料5: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涌现出了江西省赣州市、广西贺州市、浙江义乌等先进典型,这些典型尽管所处的区域不同,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差异很大,但是,它们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农村建设,为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中部不发达地区和西方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请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原因?(4分)
a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协调发展。b 粮食安全出现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5分)
第一、生产发展。第二、生活宽裕。第三、乡风文明。第四、村容整洁。第五、管理民主。
结合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1分)
A城乡统筹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
B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农业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C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要加快推进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D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突出解决的问题。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要始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社会扶智扶资、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E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最重要、最
关键的目标。F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又一个重点问题 G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H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