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卷 2014年春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
2014年春八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的标志是:
A、西藏和平解放B、解放军攻占南京C、开国大典D、土地改革
2、建国初期进行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这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B、肃清了反革命
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消灭了地主阶级
3、下列人物,属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时代英雄是:
A、黄继光B、邱少云C、邓稼先D、王洪文
11.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个体生产拉大了农民之间的差距
B.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C.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很难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10.小明的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在1954年9月时,曾经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爷爷参加的活动可能是()
A.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B.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小男孩将家里皮箱上的铁扣拿下来交给街道办事处,这件事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B、抗美援朝C、包产到户、包干到户D、全民大办钢铁
5、文化大革命错误发动的原因是:
A、毛泽东对形势错误判断B、党内存在资产阶级司令部
C、林彪反革命集团夺取了中央领导权D、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
6、小李的父亲在读中学时,学校停课闹革命,他参加了红卫兵,这样的事发生在:
A、建国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四五运动时
7、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的受害者是:
A、刘少奇B、林彪C、周总理D、邓小平
8、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的是:
A、“九一三事件”B、“四五运动”C、二月逆流D、五四运动
二、非选择题。
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使当地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也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此后每年的十月一日成为我国的什么节日?(2分)(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宣告了我国哪一地区获得解放?其解放的方式是什么(2分)
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节录《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材料二: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回忆录。请回答:(1)材料一唱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什么心声?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司令员是谁?(2分)(2)材料二中美国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是指什么协定?(1分)(3)抗美援朝的胜利对我国产生什么重大影响?(2分)
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在人民革命战争已取得全国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当面临的最大课题已不是如何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而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也在于此。——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材料三:1950年冬,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由于翻身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不断增加.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1)根据材料一回答土地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各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回答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2分)(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士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2分)(4)假如你是当时分管农业的官员,结合材料三思考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了26.9%,给你什么启示?(2分)(5)我国当前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分)14、15、(7分)问答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回答:
(1)中国共产党哪一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分)
(2)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和人民政府制订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什么计划?这个计划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2分)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什么?(4分)
16、(8分)2008年,电视连续剧《金婚》在全国热播。《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佟志和文丽)50年的婚姻生活,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
请从下列镜头回放中,挖掘出相关历史信息,回答问题。
镜头1:《金婚》第4集中,1958年,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1)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你可以从中推断出当时全国正在掀起什么运动?(2分)镜头2:《金婚》第12集中,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佟志说:最高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
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和文丽背靠背推向墙边站着,一边高喊:最高指示,打倒一切反动派!
(2)请问:这一场景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2分)
镜头3:《金婚》第36集中,1991年,工厂要和港商合资,动员职工买股票。
(3)镜头3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这一社会现象,当时这个工厂正在推行什么制度改革?(2分)
(4)以上三组镜头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启示?(2分)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复习要点
20、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各是什么?
答: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全国人大加强立法工作,颁布的法律文献:
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
22、改革:A:农村的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内容: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B:城市的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其内容有哪些?
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3、开放:A:1980年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B:确立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为开放城市。C: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了上海浦东开发区。
24、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答: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5、时间贡献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1982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十三大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992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997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26、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具有什么意义?
答: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7、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采取了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成就:西藏地区废除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的商品粮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为我国的第二大橡胶基地。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出现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28、“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由谁提出的,含义及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提出者邓小平。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29、港澳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答: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意义:中国人民洗血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30、中央不同时期分别对台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新中国成立后武力解放台湾
50年代中期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两岸关系的发展:
答: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38年的格局状态被打破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九二共识”,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
1993年 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1994年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努
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
程的指导思想。
32、目前,海峡两岸的交往主要是在哪些领域进行?
答:海峡两岸的交往主要是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反思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反思聂莹莹
一、试题分析
本次期中试卷共有两种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计50分。试卷针对一至三单元知识出题,没有出现超范围的现象。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命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了对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体现了灵活性,体现了创新教育,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总之,没有偏题,漏题,怪题。
二、成绩分析
所教的八年级三个班历史成绩在整个年级中还算不错,分居前三名,依次是八四、八六、八五。前三个班的及格人数都在20人左右,而且基本上消除了个位数的现象。但达到优秀的人数不够多,还需要在此方面多下功夫。
三、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缺乏对基本历史知识的理解性把握。问题较多的集中表现在选择题第3、5、6、8、11、19、20题上。如第3题不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把《共同纲领》作为施政方针,如果学生记清的话,该会议是通过了《共同纲领》,真正把其作为施政方针的是1949年10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再如第19题只要看到题目中的要求“2001年的成就”,可以通过排除法也应该知道是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的地名,人名写错,知识系统性差,缺乏必要的梳理。试卷发下去以后,有个男生就找我“理论”了,“两弹元勋”就是邓稼先啊,我写对了,就啥给打错了。等我一看,笑了,他把“稼”写成了“嫁”,人名写错别字了,也只能错了。当然不至他一个,还有许多同学犯这样的错误,还有把“邱少云”的“邱”写成“丘”的。
3、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
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其中23题对毛泽东及邓小平两个重要人物上《时代周刊的原因,从卷子的答题情况上来看,十分不理想,不会答或根本不答,可见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不会概括!再如第24题是两个材料提出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只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从材料中都可提炼出答案来。
4、学习方法简单滞后,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学习过程。本次考试非选择题中就出现了至少三个历史事件的意义需要背答,只因平时不注重学习方法,一味的死记,不会抓关键的地方加以记忆,最终在考场上,会忘的一个字也记不起来。
四、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1、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加强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5、加强集体备课和二次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习题,备教法,备学法,分工协作。积集体的智慧为大家共用,取长补短,最后达成共识。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总结
期中考试总结
紧张的期中考试结束了,回顾考试,收获颇多: 关于学生:
1、必须对学生做好跟踪,狠抓跟踪不放松
2、课下多练
关于教:
1、备好课,只有备课充分,才能上好课
2、把握好课堂,向课堂要成绩、要效率
3、课下多做题,只有老师下题海,学生才能驾轻舟
在考试中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国学班虽说考的不错,但是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题扔失分过多,需加强基础知识的背诵,有的学生背的不错,但是考的不好,需多加强应用。而针对普通班,仍相对落后,接下来的时间,我会多跟踪,提高基础知识的学习。
八年级历史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八年级历史试卷共三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54分,第二题配伍组合题,共计8分,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共计38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试卷评析: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城乡差别和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试题比较容易。
三、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地名、人名写错,如深圳,家庭承包责任制,大跃进等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结业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时事热点不够关心。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多尝试用多媒体、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5、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对今后的教学建议
1.教师要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把握考试基本内容和要求。继续加强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考题的研究。《课程标准》是命题的范围和依据,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备课组要重视对它们的研究,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复习要求,用教师在研究考试,把握命题方向上的多投入,换取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2.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复习时尤其是对一些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内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内容,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扎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细致、到位。不能留有漏洞。
3、切实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1)加强集体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习题、备教法、备学法,分工协作。积集体的智慧为大家拥有、共用,取长补短,最后达成共识。
针对我们复习课,建议尝试以下五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第二步,考知识点的考察情况进行统计,用表格列出。使考试内容在本单元的考察情况一目了然,克服学生复习的盲目性,并且对新的考点做出预测。第三步,由导学结构和讨论思考题组成。这一部分是课堂操作的主体部分.简单的东西由学生填上并作回答即可。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通过分析加深教材或专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老师“导”的作用,学生是思维的主体。
第四步:巩固练习。题型、题量多少不限,主要是选好有针对性的题目,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练”的功能,起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导”“学’“练”三环节基本完成。第五步是课后记,类似于课后反思。对老师来说,本单元有什么不足和遗憾及补救措施可总结一下,对学生来说,本单元有什么缺憾的地方,或者有什么补充,甚至是对教师讲课的建议都可以记在上面。
(2)上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3)布置作业和训练
要科学的布置作业,体现层次性、代表性、典型性、针对性,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要精选习题,强化训练。为了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适量性原则。教师要下大力气,精选习题,把学生救出题海。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八年级历史第一单元考试试卷分析
胡水根
一、试卷结构: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共分两卷,第一卷选择题,共计45分,第二卷非选择题,共计55分,共5道材料解析题。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试卷评析:
1、整套试卷对教材第一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本套试卷充分考虑到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知识要熟练掌握,并且要对所掌握的知识能灵活应用。
三、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缺乏对基本历史知识的理解性把握;
2、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3、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热点不够关心。部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与把握存在欠缺导致出现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现象。
4、学习方法以死记硬背为主,忽略理解性记忆的重要性。
四、对今后工作提出努力方向:、强化基础,努力创新,强调对知识的理解性把握,注重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
2、强化训练,要明确答题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4、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
5、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复习要求,用教师在研究考试,把握命题方向上的多投入,换取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在复习时尤其是对一些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内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内容,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扎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细致、到位。不能留有漏洞。
6、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011-2012学上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胡水根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期中考试八年级参加考试的学生有 182人,平均分为55.02分,及格率47.54%,优分率1.64%;最高分为80分,最低分32分。
二、试题分析:
1、题型全面,符合中考。
2、考查面广,综合性强。
3、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本次历史试题从难易的程度来看设计的也比较合理,且对重点知识的考查很突出。
4、试题灵活,侧重双基。本份试题命题很灵活,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课本。总之,本份历史试题是一份比较成功的试题,既能考出学生的知识,又能考出学生的能力。
三、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次试题的选择题有大部分学生做得较好。选择题中出错率较高的是3、9题,原因是学生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导致失分。
(二)归纳列举题。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好的,学生失分较少,知识掌握的准确到位。
(三)材料分析题。本题学生答题情况是本份试题最不理想的,学生失分较多,知识点掌握的不够到位。
(四)综合探究题。第16、17题稍有难度,难在审题上,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不认真审题,因而导致出错。
四、教学改进措施:
1、落实好基础知识,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基本知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落实好,让学生要掌握准确无误。
2、培养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提高答题技巧,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花;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4、重视课本历史图片,对于课本的一些历史图片,一定让学生看图、读图、识图,以图来读史、用图来讲史,使学生明确历史图片也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手段。
5、重视历史知识的总结,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6、加强材料题的训练,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
中学生道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胡水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1.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历代所颂扬。我们可以把“先忧后乐”作为青少年的格言和道德准则,并注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新内容,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3.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
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和教育自己的师长都不尊敬,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因此,我们必须以此来教育学生,在家庭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在学校要尊敬师长,尊重每一位职工;在社会,要敬老爱幼,助人为乐。
5.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圯上老人”、“举案齐眉”、“曾子杀彘”、“让枣推梨”、“宾至如归”、“千里送鹅毛”等典故,分别说明了长幼、夫妻、父子、兄弟、亲友、主宾等各方面的具体礼貌原则。上述成语、典故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6.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相结合。古人是非常重视立志成才的,并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如大禹为根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为挽救楚国的危难而“上下求索”,还有“磨杵成针”、“悬梁刺股”、“羲之墨池”等故事,表现了古人有一股为实现理想而甘愿吃苦的决心和恒心,这无疑是我们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对教育中小学生立志成才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精神文明建设”。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和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采取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态度,挖掘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道德服务,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后进生帮扶措施
胡水根
后进生一般指学习成绩特别低的学生。一个班级内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以及后进生思想、学习变化情况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之一。因此,如何引导后进生增强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始终是每个教师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回顾自己在几年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在后进生身上花功夫最多,后进生进步也很明显,后进生的变化使班级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如何转化后进生,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鼓励后进生做学习的主人
差与不差本身就是辩证的统一,一个后进生在学习上可能差,但在其它方面就不一定差。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各自独特之处”。作为教师,就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学生。不失时机地引导和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首先,我从思想上不嫌弃他们,做到了既满腔热情,耐心启发诱导,又严格要求,作业因人布置,合理适当。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引起他们主观思想的转变。如智力较好,但由于好动贪玩,不注意听讲的后进生,就对他们进行遵守纪律爱护集体的教育,帮助他们一星期改正一个缺点;而对那些智力较低,基础差的学生,则进行增强自信心,要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教育。并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有了进步,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他们不断前进。坚持思想教育的结果,使每个后进生都明确了学习目的,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上进心,从行动上表现出是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打开后进生学习动机的金钥匙
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重要情感品质。在后进生的心灵深处,也存在着闪光的东西,深沉的爱,可以打开他们那不易敞开的心灵的窗户,这内部的需要和外部刺激的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2010年我中途接了一个比较棘手的后进班,但我发现,一些认课老师反映的不守纪律的学生,劳动观念很强,并且在劳动交谈中流露出把班级搞好的愿望,于是我抓住这次机会,认认真真地上了一节主题班会“我爱我班”,表扬了平时只有挨批评份的那些同学同时我也诚恳地接受了学生们提出的“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不存偏心”的希望和要求,在这群激昂的气氛中,我提出了“有没有把班级搞好的信心了”这一问题。出乎意料之外,教室里爆发了一声响亮的“有!”不少同学是含着泪水喊出来的。这一声“有”是全班同学奋发向上的心声;这一声“有”也让我同后进生的心贴得更近了。
1、培养情感,使后进生爱学习
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着学生的学习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学生表现的是肯定的情感:愉快、满意、喜爱等,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表现的是否定的情感:厌烦、嫌恶、憎恨等,学习就变得被动消极。因此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过程中,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情感变化,察颜观色积极创造肯定的情感境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注重关心爱护学生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与对任课教师的态度有直接关系,正如罗素所述:“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就可能产生感动、兴奋、愉悦等肯定的情感,另一方面我从认真上好第一节课着手,反复研讨教学方法在后进生面前表现出一个热爱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踏实不马虎的形象,以身示教引导学生刻苦学习,使后进生从想学向爱学转变。
2、锻炼意志,养成习惯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一种心理活动,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有很大的关系。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甚至是艰苦的练习和锻炼的过程。教育无小事,对待后进生身上的缺点、过失,哪怕是微小的过失,也不可等闲视之。“蝼蚁之穴,溃堤千里” 这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应记取的名言;对待后进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因为表扬引起的情感效应比批评、惩罚更有作用。
(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的具体措施
1、科学归因,勤能补拙。
所谓学习归因,就是把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于某种原因所致。归因理论认为把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于学生内部可挖因素,易于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反之,若归因于外部或不可挖因素则容易抑制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一般来说,后进后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头脑笨,学校教学水平与环境差、知识难等,从这些学习归因现状不难看出,后进生在分析学习归因时,常把归因指向外部因素或不可挖因素,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后进生不会因学习的失败而感到内疚;归因于内部不可挖因素的常常感到自卑对自己的学习前途失去信心和希望,因此阻碍了学习动机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不仅不给予正确的归因指导,反而视后进生干什么都不好,把后进生的学习失败归因于笨,就会使后进生逐渐放弃进取。所以,教师应引导后进生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可控因素,如主观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等,告诉他们数学成功的根本归因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汗水”。通过引导差生形成科学的学习
归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整理反思,逐步提高
我还坚持每天让学生改错题,每次作业批改都有记录.在室内“学习园地”设立了“每周一题”栏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严格要求自己
(一)老师要努力上好每节课
上好课,必须备好课,我在备课时将教材中学生易犯的错误,除了反复讲解外,还编成顺口溜,使他们比较容易掌握难点部分,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了兴趣。
(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所谓学:即知识、学识也。作为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的知识每天都在更新,而我们做教师的,不能满足于现在仅有的一点点知识。因为,我们现在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每天产生的新知识,足够我们学习一辈子了。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要不断学习。特别是在21世纪,一个风云变化无常的时代,特别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我们教育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的接触面的扩展,媒体的渲染,以及当今社会的风气影响,学生比以前了解得许多、而且也聪明了许多,所问的问题也难很多。因此,我们教师要懂得更多的东西,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满足于现在的知识。
所谓德:即品德、行为也。自古对教师的最好的解释是“教书育人”。一名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人是一门非常厚的学问,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理解的。一名成功的教师,不仅在教学成绩上要有好的表现,尤其是在为人方面,更是体现教师能力的重要准绳。做一个好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外,首要的还是“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要正人,先正已。”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的人生观的榜样,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学生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品德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要求别人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这是对教师“德”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