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诊断 区域活动材料的结构与层次(共五则)

时间:2019-05-13 15:1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诊断 区域活动材料的结构与层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诊断 区域活动材料的结构与层次》。

第一篇:教育诊断 区域活动材料的结构与层次

教育诊断 区域活动材料的结构与层次

作者:刘占兰(中央教科所)

您好,我想就实践中碰到的几点困惑请教于您。

在区域创设中,为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我们班尝试了分层次投放材料的方法。在针对同一性质材料进行层次性投放时.效果不错。如探究磁铁时,我们投放攀。“试一试磁铁能做什么”、“记下来磁铁能吸哪些金属”、“好玩的磁铁游戏”这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促进了幼儿对磁铁属性的认识.并在不同层次上促进了幼儿新经验的形成。但幼儿的兴趣是多样的,况且仅通过同一种性质材料的投放对幼儿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开始尝试不同.陛质材料之间逻辑性和层次性的投放,期望在不同胜质材料之闻也建立一种联系,以利于幼儿对新经验的整合。

在尝试不同陡质材料的层次性投放时,我们首先考虑到每个区域的核心教育价值,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在各材料间建立一种层次性联系。如在数学医,我们在材料投放中考虑到数量对应和排序练习,数量对应重点在4、5的练习.也相应地进行了数量的排序,如4朵红花、5朵绿花的数量的排序.这样就在数量对应和排序之间以数量为连接点.在两种不丽性质材料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但我们也遇到了以下困惑。

在数学区中数学概念的逻辑性最强以比较容易按难易程度在材料间建立一种联系,但在其他的区域如科学区,许多科学现象的教育内容之间的逻辑性并不强,如声音的感知、实验,和光的感知、实验间就无法建立一种逻辑性联系。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可以不考虑材料的层次性呢.还是应该努力建立一种层次性的关系?

区域材料的投放往往要照顾到小组幼儿兴趣的需要,而幼儿的兴趣是多方面、个性化的,在这种情况下投放的材料更难以在材料间建立一种联系。如同样在科学区,有的幼儿对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感兴趣,有的幼儿则对动植物的生长感兴趣.在这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材料之闯很难建立一种逻辑性和层次性遇到这种闷题,是尊重幼儿个性化的需求呢,还是应该努力建立一种材料的内在联系?

我个人认为,富有层次性、逻辑性的区域材料的投放有利于幼儿在各种经验中建立一种内在联系这样能加速幼儿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使之变成自己能力结构中的一部分.但在不同性质材料的层次性投放方面有没有科学的准则呢?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徐兴芳

徐老师:您好。

您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要,这也正是目前许多老师感到困惑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科学区(发现区和自然角)中的材料(包括工具)而言,对幼儿的探究发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物化,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您的问题基本集中在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上,主要涉及同种材料的层次性、不同材料间的联系与层次性、不同幼儿感兴趣的不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要理清这些“关系”问题,需要对材料的结构与投放方式、幼儿的兴趣需求与关键经验之间的关系有更多的了解。

关于材料的结构和逻辑联系

“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科学教育中的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如,磁铁、铁块、镍块和铜块这几种材料集合起来,就有了一种内在的关系,即磁铁和某些金属(铁、镍)能发生作用,和另一些金属(铜)则不能,这便是磁铁的特性。此外,材料之间还有外在的或“赋予”的关系,假如我们面前摆放着树叶、口红、硬币、锥子、瓶盖、饼干、皮带等材料,它们之间不能发生什么相互作用去揭示任何自然现象,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我们可以给它们强加上一个关系,如按天然的、人造的,或按动物、植物、矿物,或考虑它们都是固体等把它们加以分类。一旦为一组物体建立起一个分类标准,这组物体之间也就有了一种关系。可见,结构可以指一种内在的关系的形式(属于全体),也可以是一种外在的关系(强加给一组物体)。

为了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我们强调为幼儿提供有适宜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各种物体和材料发现各种关系,获得有关经验。一般来说,幼儿通过探究和操作常见的各种材料,会发现三种最主要的关系:材料的特性。如颜色、形状、大小、重量、质地、弹性等,幼儿只有在了解材料的基本特性之后,才能进一步了解到各种材料之间的差异;材料的变化,有些材料制成的物体可以通过压扁、弯曲、拧、伸长等过程变形,有些材料在加热或冷却时会发生变化等;重要的相互关系.如沉浮、生锈、摩擦力、磁力等物体间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的特点。依据这种基本关系的线索,我们要研究并清楚地知道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所具有的结构及其所蕴涵的具体关系,以及幼儿在探究和操作这些材料时发现这些关系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着幼儿认识水平的发展进程。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有些关系会体现出层次性和渐进性,有些关系则不会;有些关系在不同的年龄段会呈现出层次性,在同一年龄段则可能大致相同。所以,我认为所有的材料都要有结构,结构也可以说是某种逻辑联系,但不一定都呈现出层次,因此也没有必要所有的材料都追求层次性,实际上也不可能做到。

所谓“层次”,是指“事物的次序,排列先后的顺序”。您在案例中提到在探究磁铁时投放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实际上,有关磁铁的探究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层次。幼儿通过探究会发现磁铁的属性:能吸引金属制成的物品,但不是所有的金属;具有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磁力能够穿透各种材料;磁力是可变的。我们可以组织不同的探究活动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不同的活动需要具有不同结构的材料,但这些活动并没有绝对固定的先后顺序。幼儿对颜色的探究则会呈现出层次性和先后顺序,当我们为幼儿提供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的液体,让幼儿自由操作和发现时,他们会先后发现以下几种主要的关系:两种颜色混合生成新的颜色,发现固定的搭配关系,发现深浅与量的关系。幼儿面对三种基本颜色的液体,他们最想做、最先做的事就是混合,把各种颜色放在一起搅拌、添加、覆盖等,这个过程持续很长时间,从中他们感知到了颜色混合可变成另一种颜色的特性。此后,他们才可能注意到固定的搭配,再后来,才可能去探究颜色深浅与量的关系。

在自然角中,我们也可以把动植物及种植、养护所需要的物品都看作材料,这就是广义的材料。我们给幼儿呈现的动植物也应有一定的结构,但并没有明显的层次性,因为这些材料展现给幼儿的是一种植物或动物生长的过程、需要的条件和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的多样性。

关于材料的呈现方式

材料的呈现方式直接关系到能否引发幼儿的探究活动,能否引导幼儿逐渐发现事物间的各种关系。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材料呈现方式:

开放性呈现。科学发现区(及科学发现室)和自然角的各种材料一般以一种开放的方式呈现。在这种呈现方式下.幼儿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和乐于操作的各种材料。面对同样的材料,幼儿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操作、发现和感受到事物不同的特点和关系。这种呈现方式也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原有水平。并提供进一步的引导。值得注意的是。以开放的方式投放的材料也应该是经过教师仔细研究、斟酌和选择的,是结构好了的,而不是随意投放的。教师对幼儿操作各种材料可能出现的情况。如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可能发现的事物间的关系等都应有充分、明确、清楚的预想,以便在幼儿需要时给予适宜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使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设想,有更多的发现。

按明确的主题或任务投放材料。教师也常常会采用一种有“主题”和“任务”的投放材料的做法。如为了引发幼儿的技术制作活动,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让幼儿做娃娃或做汽车,在固定的科学发现区或手工区按主体材料、辅助材料和主要工具三大类为幼儿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幼儿在这些材料范围内选择。教师也可以给幼儿提出某个具体问题或任务,让幼儿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材料,尝试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分为两部分:构成问题或任务的材料,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材料,这些材料能为幼儿解决问题提供暗示和线索。

材料的投放构成问题情境

使材料具有适宜的结构,并使其构成一个问题情境呈现在幼儿面前,这将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如,“种在石头、沙子、锯末和土里的四盆种子.谁先发芽?谁长得壮?”“我们借助于磁铁,从玻璃缸外面能把哪些东西取出来?”等等。

分层呈现材料。我们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地探究和发现,努力让他们体验人类的科学探究与发现,重演科学的历史,关键是要给幼儿一种处于科学家地位的感觉,给幼儿一种发现和能胜任的感觉。而这种重演是让他们简约式地重演,让他们在半小时或稍长的时间里做到第一个发现者用了许多星期甚至许多年才做到的事,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分层投放材料就是一种有效的引导,教师通过不断地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的发现由很不精确到接近精确、从很少到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知识经验。通过材料在幼儿的兴趣和关键经验之间建立联系

在科学区,努力使材料具有结构是至关重要的,但结构不仅限于层次,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同种材料的结构可能会表现出由浅入深的顺序性、渐进性,而不同材料之间的结构可能揭示某种关系,也可能呈现某种现象。因此,不必刻意追求一种实验与另一种实验、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材料与另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材料之间的联系。

您在文中提到了“感知声音和感知光的实验间无法建立逻辑性联系”的困惑,事实上,声音和光是有联系的,它们同属于“物质和物理科学”的范畴,都是一种能量存在的形式,都可以在介质中传播,但又有许许多多的不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无法建立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在为幼儿提供探究材料时,没有必要刻意追求这种逻辑联系。

同时.我们既要尊重幼儿对材料的选择.又要关注幼儿获得必要的关键经验。您在文中提到,“有的幼儿对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感兴趣,有的幼儿却对动植物的生长感兴趣。在这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材料之间很难建立逻辑性和层次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幼儿对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的探究积累的是关于地球物质特性的关键经验。对动植物生长的探究积累的是关于生命特征的关键经验,这两方面的关键经验对幼儿来说都是应该获得的。因此,教师首先耍支持幼儿在其各自的兴趣点上j围绕着关键经验进行充分的探究,在探究告一段落后。再采用主题或任务式、或问题情境式等生动有趣的材料呈现方式,激发幼儿

对其他内容的关注。当两组幼儿都对自然材料和植物的生长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可以建立两者的联系。如.请幼儿探究“植物在土里、沙子里、石头里,哪里会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一定需要水吗?”等等。从而将水土沙石等自然材料作为植物生长的条件,与植物的生长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总之。科学区的材料是复杂的,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在幼儿的兴趣和关键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了解和把握幼儿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并物化在适宜的材料及其结构之中,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育技能。同时,要能够判断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所蕴涵和能够实现的关键经验,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支持和引导幼儿的主动挥究和发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刘占兰

来源:学前教育

第二篇:教育意识及其结构层次论文

摘 要:世界经济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而振兴教育关键在于师资;对教师素质的研究,应当很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而从“教育意识”入手,揭示形成教师良好而适宜的教育行为的内动力,能为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提供一个新研究视野。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是21世纪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显然,振兴教育,关键在于师资。

对教师效能的研究,从重视对教师的思想、能力、仪表、经验、智力等个人特质对教学的影响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实际研究中,有的教师说起来一套一套的,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态度又是一个样;有的教师在上面检查或公开课时是一个样,而平时的表现则又是一个样……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是缺乏教育行为的动力。本文从“教育意识”这一角度入手,寻找教师良好而适宜的教育行为的动力源泉,为目前正处于困惑中的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提供一个新研究视野。

从中外研究者有关对“意识”和“教育意识”的研究及笔者对优秀教师的观察和访谈资料的分析中,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意识是指---教育者基于对儿童发展和教育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规定和责任认识,在教育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职业对主体自身的意义,主动将外在职业要求与自身结合起来,产生主体体验,形成职业认同,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内化为自身的兴趣、需要、倾向等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指向于教育者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其自觉有效的教育行为的动力系统。

教师教育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除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外,它本身还拥有一个复杂的结构。教育意识是由教育者的认识活动、情感体验、职业认同及行为实践等构成的稳定的动力系统。在教师素质提高的不同阶段,由于这几个部分表现的不同水平,教育意识也存在着从低到高的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

1.认识活动

即教育者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及外在的职业要求、规范的认识。教育意识源于认识,人“总是要先有一定的有关的知识,才能意识到某种现象”教育意识形成过程中教师的认识活动,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即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个性倾向性方面的认识,表现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弥补不足之处,努力调动自身全部的知识才能去行动;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即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其创造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对教育过程的认识,即对教育过程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这一认识体现于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师生观等方面,表现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并在其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等等;对职业的认识,即对职业及其意义的理解。“教育对人的意义是由教师来承担的,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承担自身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教师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类文明传递者和灵魂塑造者所担负的使命,并身体力行,树立起教师应有的职业形象”。由于职前所受的专业教育,教师对教育理论和职业规范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同的人,对这些外在的理论的理解不同,对职业的体悟也不同,由此也使得他们这种认识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水平来。如同样是“尊重儿童”,有的人把它理解为放纵孩子的一切言行;也有的人认为,尊重应与要求、与约束结合起来;还有的人认为,尊重应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因此应是在发展的基础上的尊重等等。

2.产生情感体验,形成职业认同

“在人的意识中,不仅包含着知识,而且也包含着体验”(鲁宾斯坦)。有人在讨论社会规范学习时提出:“在规范学习中情感过程渗透在认识学习与行为学习的所有方面”,“没有情感体验相伴随的规范认识是一种僵化的教条,无法实现其对行为的导向功能。没有情感驱动的规范行为是机械被动的盲目行为或虚假行为,失去了道德的本来意义”。因此“道德活动本质上是一种靠内心舆论、价值体验调控的自主活动,情感需要是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情感体验或者信念是克服内心冲突、产生道德意志的重要条件”。张燕也提出教师“要提升教育观念的层次,将知识形态的教育观念转化、上升为职业理想与信念---个体理解的观念并产生主体体验,从情感上认同,使代表社会道德价值的正确观念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要求,成为个体行为准则、生活和工作的态度”。

我们认为在教师教育意识的动力结构体系中情感体验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性一环。教育者只有将所从事的职业与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主体体验,在情感上心甘情愿、乐意接受这些要求,才可能谈得上行为上身体力行;否则教育者观念再新、说得再好,在心理上没有接受这些要求,没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能是说的和做的“两张皮”,这便是当前教育实际中某些教师行为中存在的较普遍现象。因此,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就是真实地促进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而其行为的动力是关键、是核心。在教师的教育意识形成中,不同的教师,其对外在的职业要求接纳的程度不同,因此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有着层次上的区别。有的人仅仅为了生存、为谋生而去工作,职业为其不得已的选择,表现为情感上“无奈的苦捱”;而有的人随着对所从事职业的感悟,逐渐从职业中感觉到成就感,找到了乐趣,所以他们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满足的;还有一些人,他们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几十年,终生无悔,职业与他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其中体验到的是幸福,是不断创造发展与社会的共同进步的幸福体验。伦理学家石克里说过:“人们不能追求幸福,不能寻找幸福,因为它不能被人们从远处认出来,而只会在它出现时突然揭开自己的面纱”,所以“人们不应该追求幸福,而应力求成为值得享有幸福的人。”

职业认同是指教育者对外的职业要求不仅有所认识,而且从内心深处承认它、接受它,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需要,从而自觉的表现在行动中,也就是“实践主体理解某种教育观念,并接纳它作为自己的生活原则,从而在行动中遵循它”。幼儿教师具有个人意义,因而外部的教师职责、要求转化为主体内部需要,二者融合在一起,成为激励人积极行动的动机,知情意行相统一。虽然同为教师,对职业的认识、理解不同,产生的情感体验不同,因此在职业认同上也存在着没有认同、部分认同和完全内化等层次上的差异。

3.行为实践

育科学是实践性的科学,形成教师正确有效的教育行为不仅是幼教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育意识的集中体现,更是衡量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关注教师的教育行为是研究教育意识的重要内容。教师只有经过实践环节才能够成才,教育意识也必然只有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够形成与发展。在幼儿教师教育意识形成的不同阶段,由于他们对职业责任的认识水平不同,产生的情感体验不同,职业认同的水平不同,由此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的教育效果。在教育行为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与职责,其行为往往是非自觉的、是“下意识”的,是在外界偶然刺激或自身冲动情况下做出的盲目被动的行为;或者有的教师本来可以做的很好,但其行为多是出于应付检查,而不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其日常表现为不愿意或者非自觉、自主、自愿的行为;有的教师虽然意识到自己的职责,但没有完全接纳、内化,因此行为带有一定的表演性、刻意性、约束性。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将职业与自身联系起来,产生主体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教育实践中出现大量能为自己意识到的自觉有效的教育行为,工作带有很强的动力性,表现为较强的自觉性、主动性,经常探索,主动反思,永不满足。

上述教育意识结构的诸要素中,教育者产生主体体验,形成职业认同,是教育意识形成的核心和动力。因为教育者只有将职业与自身结合起来,将外在的职业要求经过自身的思考、体验,转化为自己的兴趣、需要,才会真心领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意义,才会产生职业责任感;而只有拥有这样神圣的职业责任感的教师,才会在工作中克服一切与这种责任感不相符的因素,执着追求;拥有了这样的动力,教育者才会在教育实践中主动行动、自觉反思、不断探索创造。职业不再是为生存而进行的表演,而是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工作不仅是奉献、是责任,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没有这种发自内心的职业责任感作为动力,对教育理论的认识再深刻、教育观念再新,实践经验再丰富,也不能产生自觉有效的教育行为。根据上述对这三个结构组成要素存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分析,我们认为,教育意识可表现为从低到高三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层次结构。

第三篇:区域的层次性材料

区域的层次性材料

美工区角活动是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因为借助于美工活动,既可以让幼儿培养手眼协调的能力,掌握各项美工活动的技能技法,也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但是美工区材料的投放重要又复杂,如何提供有层次地材料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的发展需求呢?针对日常的观察与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

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案例1:

我们班创设了瓶子装饰的材料。在设计的时候我就考虑了层次性:有的是提供了剪好的花样,幼儿直接装饰;有的提供了原材料,让幼儿自己剪花样,然后再装饰。分析:

我观察到孩子们对于瓶子装饰很感兴趣,都能选择合适的事物来装饰,但是,装饰过程中也会遇到问题,通过经验的交流分享,很多孩子就明白了,但一次的讲评并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理解,还需后续通过个别指导来完成。

二、根据材料加工程度的不同

可为同一个活动区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案例2:

手工区中有一个绕毛线的材料,对于这个绕毛线是有点难度的,孩子们的能力也有差异,所以在提供材料的时候有的是已经完成的示范作品,有的是半成品,有的只是一个支架,需要孩子们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分析:

这个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去玩,我发现每个孩子的选择都会不同,有的孩子就是选择半成品,有的孩子觉得半成品的挑战太小了,就自己去选择材料来完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还会和同伴之间互相商量。

三、根据兴趣“点”添加辅助材料

教师根据幼儿不同兴趣“点”需要投放材料,幼儿对每种材料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为自己的能力转换自己的兴趣,会因材料的变化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兴趣、操作水平适时更换材料将活动推向深入。材料的可塑性很强,可以通过增添材料、改变材料的性质、作用,使活动进一步深入。或者因活动的难度增大,幼儿思考角度不同,尝试运用某种辅助材料进行活动,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经验,保持探索欲望,引发新的活动。

孩子的想象离不开实践的操作,实践与材料又无法分离。活动中,教师应了解材料的特性、材料的价值,从中挖掘材料的最大潜力,也因幼儿兴趣的转移、变化及时调整材料。每个幼儿的能力是不同的,更要针对不同的幼儿投放不同的材料。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第四篇: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三章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教学内容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已对构成生物体的细胞有多方面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材以人为例介绍了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核心问题是细胞分化。(本章第一节以人为例,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到个体,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介绍了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二节以绿色开花植物为例,从个体、器官、组织到细胞,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介绍了高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节以草履虫为例探讨单细胞生物体的结构状况。其中,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既是前面所学内容的承接和深化,又为第二、三节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感性认识,弄懂了本节的内容,后面两节的学习就较为容易和轻松了。)

二.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构成动植物体的细胞是多种多样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差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核内有遗传信息;细胞能够生长和分裂。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细胞通过分裂可以增加数量,但是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砌起来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因为生物体是有严整的结构层次的。从而进入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学习就水到渠成了。在多细胞生物体形成的过程中,核心的问题是细胞分化,高等动物体和高等植物体在结构层次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学习本章的重、难点也在这里。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3.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观察、分析、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人体的各结构层次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教学难点:

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五、设计思想

(一)教学方法

1、把握教材内容,精心提炼预习提纲。

本节课主要运用阅读指导法,提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寻求答案。

2、善于引导学生发问和思考;恰当应用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于“组织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后能够说出是细胞分化形成的,但细胞为什么要分化学生则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谈话法,激发学习热情,启迪学生发问“受精卵分裂形成的球形细胞为何要分化成不同的组织细胞呢?”,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恰当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图片、动画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认知活动,获得有关“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知识。

(二)学习方法

通过阅读、观察、分析、讨论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前准备教师:大屏幕投影、电脑、显微镜、四种组织永久切片。学生:教材、笔记本

(四)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不同动物图片,以小松鼠为例子提问

1、小松鼠是多细胞生物,这些细胞都一样吗?2.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成一个小松鼠的?

3、分裂形成的细胞是相似的,但小松鼠的细胞是不同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不一样(皮肤、毛、血液等)。前生课 学习过分裂学生有一定印象。学生可能回 答变化了等 不准确。

细胞分化成组织,,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我们就以人体为例来探讨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展示不同种的人体细胞引导学生观察形态、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归纳分化的概念。

。了解不同,感知细胞分化过程。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这些分化后的细胞是混杂在一起还是有规律的排列的呢? 让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吧。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形态结构并分析功能。展示分裂、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图。

。1.结合教材图片进行辨认。

2、以表格的形式进行练习。3初步了解人体四种基本。

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展示胃、心脏脑等器官的图片,指导学生讨论不同器官分别由哪些组织构成,那种组织为主,这个器官具有什么功能。探讨皮肤属于组织还是器官。皮肤在人体表面起保护作用,当皮肤划伤时会感到疼痛,有时还会流血,说明皮肤中可能有那些组织?归纳器官的定义

。通过分析讨论知道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并具有一定功能。具体分析皮肤加强学生对组织和器官的认识。

不同的器官形成系统,,展示人体消化系统图片,分析都有哪些器官?这些器官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归纳系统的定义。展示其他系统图片了解人体的八大系统名称及功能。

。阅读教材总结归纳

总结,,一个细胞(分裂)多个细胞 多个相同细胞(分化)组织 不同的组织(构成)器官 多个器官(构成)系统八大系统(组成)动物体或人体 构成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五篇:教育层次

层次

高等教育

类型

1.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班、硕士、博士)2.大学和学院(学士、本普 科、第二学士)通 3.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教 院(职业学院)育 4.大学分校、大专班

1.广播电视大学 2.职工高等学校 3.农民高等学校 4.管理干部学院 成

5.教育学院 人

6.独立函授学院 教

7.普通高等学校附设函育

授部、夜大学、成人脱産班

其 1.军队院校

中等教育

1.中等专业学校(中等技术学校、中等师范学校)2.技工学校 3.职业中学(高中、初中)

4.普通中学(高中、初中)

5.特殊教育学校(班)6.工读学校

1.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

2.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3.干部中等专业学校

4.农民中等专业学校

5.函授中等专业学校 6.教师进修学校 7.成人中学(职工、农民)

8.成人技术培训学校(职工、农民)

1.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

初等教育

1.小学 2.教学点 3.特殊教育学校(班)

1.职工初等学校 2.农民初等学校 3.扫盲班

1.非正规教育

学前教育

1.幼儿园 2.学前班

他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类 度

型 3.学历文凭考试试点民办学校

4.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5.普通高等学校预科班、自考助学班 6.宗教学校 7.外国留学生学校 岗1.专业证书班 位 2.职业资格培训

培3.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训 技术培训 继4.普通高等学校短训班、续 进修班、访问学者出国考教察进修

试制度 教学点 2.扫盲课程

1.职业技术培训(就业 前、上岗前、在职、转

岗)

2.职业资格教育

3.农民“绿色证书”和各种实用技能培训 4.各种类型短训班、进修班

下载教育诊断 区域活动材料的结构与层次(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诊断 区域活动材料的结构与层次(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议安全文化内涵,结构与层次特点

    浅议安全文化内涵,结构与层次特点一、安全文化的内涵特征安全文化的内涵和本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安全管理思想、安全管理模式、安全机制体系。安全文化的实施靠员工来完成,只有......

    区域活动教育随笔与反思(合集)

    区域活动教育随笔与反思(一) 今天的区域活动结束后,在收拾材料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些探索区的材料不见了,后来发现全都跑到美工区“秋的联想”区域里了,开始时我以为是孩子们没收拾......

    第四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教案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简案 聊城经济开发区蒋官屯中学 王红鸽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成的;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说明植物体的结......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

    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器官; 2、识别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3、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能力目标 1.通过分辨......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

    七年级生物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 复兴区户村中学 张利娟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组织的概念,概述构成人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土们岭中心学校 谭婧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2、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