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节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
一、技术与技术创新
技术: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时使用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知识、经验,具体包括生产工具、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以及生产技能、管理方法与经验等软技术。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创新: 是技术发展中的突破,是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的、对技术本身和经济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重大变化。
主要表现:发现新的可用资源,创造新的生产工艺,发明新的生产方法,产生新的经营管理思想及相应的操作方法等。
主要结果:发现新的原材料及其供给来源,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开发出新的消费市场,引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产生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
重要性:技术创新标志着某些领域或全面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产生出强大的推动力。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关注的焦点,成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技术创新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或者被淘汰而转移到别的区域,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作用机制:技术创新能够发现新的原材料,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或部门。
二是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使同一生产部门发生内部的分化。结果是新的生产部门建立,而一些原有的生产部门出现衰退,甚至消亡。
(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对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变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首先,技术创新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能够刺激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新产品常常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
其次,技术创新生产出的功能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人们争相购买新产品。
再次,技术创新不断地在揭示原有产品的缺陷,如使用不方便、对人的身体健康有害、存在安全隐患、对环境造成危害等,同时,又指出什么样的产品或消费方式有益于健康、环境保护等等,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最后,技术创新加快了物质产品的生产速度,使人们在物质需求相对满足的情况下,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趋于上升,物质消费性需求相对下降。
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改了区域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使区域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
(三)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制度:制度是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与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活动中的资本、土地和劳动这些基本的要素只有在制度的作用下才能发挥功能。
制度的重要性及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经济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导因之一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
技术创新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人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就改变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利益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的认识和行为。
(四)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如使用人工合成的材料代替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自然资源。现代高新技术的出现使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靠资本、劳动和土地投入的格局被打破,知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于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资源丰富的区域将在经济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技术创新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技术创新力强的区域,其产业的技术先进程度高,所生产的产品因技术含量大,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
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贸易在区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区域在对外贸易中越来越占据优势,甚至可以凭借技术创新获得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制定游戏规则、进行一定程度垄断的权力。
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内涵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益被接受,即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单纯依靠增加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生产规模扩大的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甚至被排斥。依靠技术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共识。
美国硅谷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何塞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硅谷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的电子工业基地。已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所产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
80年代后,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纷纷出现,该地区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半导体工业聚集区的代名词。
美国“硅谷”,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高技术工业区,是世界高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刺激“硅谷”迅速崛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2)气候宜人(3)有高等院校(4)便捷的交通(5)军事订货
三、技术创新的空间差异与区域经济格局变化
技术创新空间差异的原因:
技术创新是一个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需要有大量的资金和智力资源的投入,要求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科学文化基础。
技术创新面临着技术开发失败、市场对新产品不予接受、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来支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等风险。技术创新要求有较强的承受风险的实力,只在少数地区进行,其它地区接受或引进创新,导致区域创新的地区差异。
地区之间技术创新差异引起经济增长差异:
技术创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快于其它地区。而且,导致技术创新的要素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具备创新条件的地方,产生技术创新行为与过程的正向循环,技术创新在少数地方不断地强化。而其它地区的技术创新存在较多的困难,技术进步比较缓慢。区域内部因此而存在或加大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如果没有外来力量,这样的经济格局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变化的。
四、区域创新网络
技术创新在较大程度上得益于创新主体(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或接近,以及各种的地方联系的综合作用。创新主体在地理上的集聚及相互联系的加强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技术创新空间组织形式--区域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集聚在某个区域的企业、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等创新主体,经过相互之间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的长期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
创新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市场中介组织、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以及有关个人。
创新资源:信息、知识、政策、制度、规则,资金。
关系通道:会议交流、合作协议等正式通道和日常人际交流、公共活动、休闲活动等非正式通道。
空间:创新涉及的地点和场所。
节点:创新主体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扩散行为。区域创新网络的特征
系统性:各创新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创新可以引发模仿、集体学习等借助系统得以放大。
开放性:创新主体与外界相互联系。
动态性:系统内部要素的数量、规模、联系方式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非中心化或平等性:创新主体及其联系方式不是等级的,而是一种网络 的、平等的。
本地化:创新主体及其节点立足于本地。
区域创新网络与区域发展
区域创新网络是区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创新网络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有效降低创新主体学习和创新的交易成本,有利于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分工协作而降低风险,共同推进区域的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创新网络要不断适应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措施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法制、政策、文化环境等)。
全要素生产率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全部要素的生产率(TFP)无法从总产量中直接计算出来,故只能采取间接的办法:
GY=GA+aGL+βGK
其中:GY——经济增长率
GA——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
GL——劳动增加率
GK——资本增长率
a——劳动份额
b——资本份额
举例:如果在生产中投入劳动、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存货等劳动创造的资本财物)、土地(包括一切自然资源在内)等生产要素共计100万美元,而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为150万美元。那么,这150万美元的产量是由两个方面的贡献构成的,其中100万美元是由于投入了100万美元的生产要素所引起的,其余50万美元则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如果本年度的产量比上年度增长15%,而其中要素投入量的增长为10%,则其余5%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
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1]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我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 %。王小鲁(2000)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我国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进行了理论思考,如郑玉歆(1999)对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进行了详细讨论,但未给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估算。易纲、樊纲和李岩(2003)提出我国经济存在效率提升的四点证据,指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面临的困难,并给出新兴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但他们也未给出具体估算。本文在析比较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出我国1979 —2004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依据估算结果对此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我国经济增长源泉做简要分析。
所谓综合要素生产率是指同样数量规模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因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而导致的产出增加。由于这种生产率难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分开,故称之为综合要素生产率。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基于如下思想:总产出增长部分原因是投入(或要素)的积累,部分原因是某种不可观测的数量。也就是说,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就是产出增长不能归因于投入增长的那部分。用简单的增长核算关系来看,即:
δy=δa+αδk+(1-α)δl(12)
式中,δy是产出增长率,δk是(物质)资本存量增长率,δl是劳动投入增长率,参数α是资本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δa就是综合要素生产增长率。在实践中,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就是对上式的变换得到的余数:
δa=δy-αδk-(1-α)δl(13)
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这种衡量指标也称为“索洛剩余”或“索洛残差”(solow residual),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索洛剩余”、“综合(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三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
第二篇:论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论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文章认为,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因此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创新带动的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强,技术进步已成为支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
一、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指依靠技术创新成果,改善实体性生产要素的质量,相对减少实体性生产要素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推行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能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互动,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能以最少的生产要素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的稀缺性,重视这一点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尤为重要。首先,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又面临实现新工业化的任务,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凸显,环境失衡的压力不断增大。我国拥有的各种资源不能算少,但如果除以13亿人口这个基数,任何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就只是一个很小的量,在全球6个国土面积超过750万平方公里的大国(俄、加、中、美、巴和澳)中,我国的重要资源指数均居“末位”。中国的人口增长和资源供应短缺这一对矛盾,无疑主要应通过控制和降低人口压力来解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来解决。因此,迫切需要区域技术创新来支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生物技术对食品基因的改进,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再如研究资源的二次利用和综合利用,抓紧开发利用潜在资源和替代资源,特别是新能源、新原料的研究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相对提高自然界的资源供给能力,增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其次,与资源相对不足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推动的,许多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甚至不顾区域发展的长远利益,搞“肥水快流”,违规超采、滥采。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如果我们不能切实改变现行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按照这样一种粗放模式发展下去,势必进一步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导致经济长期波动,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区域经济竞争力虽然从表面上看,表现在自然察赋、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但是在当今社会,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创新精神和区域内的制度状况等方面。技术创新是一国(或一定区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保证。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改善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推动区域文化与制度建设,为区域
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根本的保障。
(一)改变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区城持续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不仅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而且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也为人类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使人们的职业劳动时间减少,精神生活比重不断上升,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学习知识、欣赏艺术,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经济信息交流渠道,使家庭生活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形成新的关系,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从事股票交易等职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再如技术创新不断创造的便捷的交通和通讯工具,使人们可以很快到达世界各个地方,促进了旅游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了解。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类智能的开发也是无穷的。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无限的能力,它不仅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也改变了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二)推动区城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首先,技术创新改变着社会劳动力的构成,拥有现代知识、信息、技术专长的技术创新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为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劳动力基础.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由创新企业家、经营管理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构成的中产阶级己经占到人口总数的50%-60%。其次,技术创新推动着传统的金字塔型等级管理结构转变为网络型组织管理结构。技术创新加快了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节奏,市场变得更加瞬息万变,人们的兴趣、需求和社会生活不断朝着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管理主体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反应,迅速灵活地调整战略和策略。传统的等级管理结构从获得信息到做出决策再到决策的实施需要较长的周期,己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当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垄断,管理上层和下层获得信息的范围、数量及时间上的差别正在不断缩小,形成了一种分层决策、分层管理的管理结构,成为一种快速灵活的决策系统和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系统,这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第三,技术创新推进了社会的民主、法制进程,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普遍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组织管理的能力,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愿提供了条件。
总之,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技术创新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区域间经济竞争的焦点。技术创新对区域内各要素的渗透,不断改进着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了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生产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源.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许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很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匾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竟争力,以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技术创新支撑和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纪生,刘伯军.技术创新理论探源与本质界定[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2、尹卫兵,王卉.区域创新组合与区域经济发展[J].科技与管理,2004,1.3、庄卫民.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4、唐靖廷.基于区域技术创新视角下的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研究[J]·经济理论与研究.2006,9.
第三篇:市场结构对区域工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论文(共)
一、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理论背景浅析
不同的市场结构,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关于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理论学者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较为典型的,主要是以下三种观点。
1.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关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形态下,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和效率。它的理论根据是,在开放型的完全依赖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参与竞争的主体都是通过在市场中通过市场行为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这种对利润的渴望会驱使他们对各种生产资料、社会资源进行最为科学有效的配置,以此来实现企业福利的最大化。对于企业福利的最大化,不是指企业单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福利是综合企业主体与社会两个方面来考虑,既要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要求社会所取得收益最大化。这是这项理论学说的主要观点。
2.熊彼特观点
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不同,熊彼特认为“垄断性的市场结构更加有利于整个市场环境下的技术创新工作”。他的观点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来予以展开。首先,技术创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具有潜在风险的工作,它需要资金、人力等方面大量的投入,成本高,收益不稳定,这是技术创新工作不可避免的特质。其次,垄断会加强经营主体对技术创新的渴望,处于垄断地位的经营主体并不会因为自己的优势地位放弃对技术的创新,反而是基于自己优势的地位,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次,弱势地位的经营主体即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也缺乏觉悟进行技术创新。综合以上原因,熊彼特认为只有在垄断性的市场结构下,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市场技术创新。
3.可竞争市场理论
这种理论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该理论认为,在开放性的市场环境下,即使存在具有垄断地位的优势企业,只要整个市场允许有新企业的进入,那么垄断企业能够获得的收益也要低于完全市场竞争结构下的市场收益。只要有竞争对手的存在,那么任何垄断企业渴望高于正常收益的行为,都会引来其他行业主体的竞争。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无论企业是否具有垄断地位,都会选择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提升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通过技术的创新来实现市场的均衡。可竞争市场的显著特点是它是以实现福利最优化为主要目标。
上述三种理论,是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分析方式作出的解释,但是,对于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在那一种市场结构下能够更好地实现技术创新,我们难以从中得出结论。无论哪一种理论,都告诉我们,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对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分析市场结构对于市场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要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解析。除了继续使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外,我们结合长吉图地区的客观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长吉图是图们江区域的核心领域,它的范围主要涉及到吉林省的长春、吉林市和延边州的部分地区。在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确立了长吉图地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方案,工业的发展,是整个经济方案发展的重中之重。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发展,在纲要正式确立之前,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一区域的工业发展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整体实力在不断进步,经过21世纪头十年的发展,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正在不断的优化,长吉图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产业结构的进步缺乏有效的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整体的产业结构还是工业内部结构,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当前长吉图地区工业发展的市场结构现状,下面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1.竞争程度
竞争程度,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一个市场现有的竞争激烈程度,我们需要采用多个具体的指标来进行分析。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市场的竞争效果尚未完全体现,市场竞争表现并不激烈时,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工业主体在数量上应该较少,但是在整个市场中的资产贡献率却很高。所以如何衡量一个市场的竞争程度,可以以工业企业的数量和工业企业的资产贡献率两个因素作为研究指标,通过这项分析,了解当前长吉图地区的市场结构。
2.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如何作用于市场结构,在研究领域主要是通过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不同的企业规模,在促进工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大型企业更有利于进行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垄断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能够更加有利于技术的创新进步,企业规模不需要过大,适度的中小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做出更好的应对,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各项技术的创新。
3.行政垄断
垄断作为经济运行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中,在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按照垄断的不同形态或者产生的原因来分,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市场垄断、自然垄断,以及行政垄断。”我国虽然缺乏由于生产力进步和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垄断地位,但是行政垄断现象却大量存在。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市场的集中程度不高,市场竞争的特性表现的还不明显,政府或者国家是这些行业的垄断经营主体。行政垄断的出现,影响了市场经济规模化的形成,阻碍了行业技术的创新,对市场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长吉图地区,也存在着政府垄断经营的行业,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明确行政垄断对于市场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
4.具有特殊优势的市场主体
市场上,存在一些市场主体具有特殊市场地位和优势,从而具有影响市场结构的能力。例如,具有免税优势的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市场优势;具有资金优势、渠道优势的企业能够迅速拓展市场覆盖范围,阻止竞争者进入;具有技术专利的企业能够利用法律保护创造利于自己的市场结构等等。外资企业多来自于经济发达国家,在中国当前的市场中具有资金、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能够对市场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曾经大力扶持各种外资企业的进入,企图通过“用市场换技术”这一方式,来实现工业的发展。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的确给我国的工业发展带来了许多动力,但是并没有在技术领域有很大的进展。许多外资跨国公司,利用他们强势的市场地位,在我国不断地扩大市场规模,对我国的市场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长吉图地区,同样不乏外资企业的进入,通过协整分析和面板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对外资企业对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市场结构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利于未来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路线和发展规划的确定。
三、市场结构对区域工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得到不同的结果。本文主要以长吉图地区的工业发展为蓝本,了解市场结构对于区域工业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
1.沉没成本影响
沉没成本,是指某一个企业在退出之前发展经营的产业时,其必须面临的在设备、技术、资产等方面的成本损失。“具体的来讲,就是一个企业如果发展的规模越大,在一个产业中发展的时间越长,资源积累的越雄厚,那么它在放弃原产业进入新产业的时候,它的沉没成本也就越大。”这种沉没成本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已进入企业和新进入企业之间的对比来分析的。已进入某项产业的企业,无论是生产技术、设备、还是组织生产方式,都与产业形态密切相关,如果这些企业要进入一个全新的产业,那么他们就必须面临重新研发技术、重新购买设备、重新组织生产的问题,原有的技术、设备、资产将会随着新产业的进入成为沉没成本。相反,新进入企业则不需要面临沉没成本的问题。所以,通过这项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于一些规模大的企业而言,他们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受到沉没成本因素的干扰。并且在原产业中积累的经验也不再使用,双重损失的情况下使得大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要求更为严格。而新进入的小企业,虽然缺乏一定的实力,但是不需要面临沉没成本与经验损失的威胁,在技术创新工作上更具有活力,技术创新更有动力。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并非企业规模越大,其技术创新的动力就越强。
2.垄断与竞争性市场结构
垄断与竞争是两种对立的市场形态,对于工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我们从垄断与竞争比较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垄断市场结构,按照威胁地位和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威胁的垄断和不受到威胁的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主体,会随着地位的变化对于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如果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处于平稳的随着生产力进步而演进的状态,垄断者的地位不会因为这种平稳的技术进步使自身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形下,垄断与竞争两种市场结构,对于技术的创新进步影响并不大。但是,一旦技术的进步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新产品的出现对垄断主体的地位造成了威胁,在这种情形下,垄断市场机构将会比竞争市场结果在技术创新方面爆发出更大的实力。所以在当前开发性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垄断形态的市场结构,仍然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是一些理论学家的观点。
3.产业集中度影响
对于产业集中度与工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在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理论认为,产业的集中程度越高,那么这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就会表现的越活跃。任何一种技术创新,都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集中程度越高,代表着这个产业的竞争越激烈,企业通过技术革新获得高于一般剩余价值的渴望就越强烈。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集中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着阶段性,也就是,在产品的技术开发潜力较大,处于大规模的创新阶段时,竞争性的环境能够有利于创新。当产业的可开发潜力变小,创新难度增大时,需要高集中程度的垄断企业来进行创新。
4.产业规模影响
产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从当前国内的学者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产业规模的扩大,能够更加有利于整个工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对多组数据的对比实验分析,证实了产业规模对技术创新有着积极的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观点存在着例外,就是使用的产业对象是非国有企业,单纯的产业规模并不能保证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需要考虑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式和治理结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产业规模来评价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必须综合考量其他多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子君.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J].经济学家,2002(4)32
[2]赵儒煜,李晗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产业发展战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23-24
[3]傅勇.行政性垄断的经济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5219.12-14
[4]赵玉林,朱晓海:市场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8).11-12
[5]杨林.有效竞争与技术创新的因果链效应及其政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272128.23-25
第四篇:第四节 话本小说的结构模式
第四节
话本小说的结构模式
正如明清白话长篇小说几乎无例外地都是章回体一样,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也有一种贯彻始终的独特体制,那就是话本拟话本形式。话本拟话本短篇小说有一个相当稳定的结构模式,可以归纳为事理相套的论证框架。这个结构模式由宋元说话艺人草创,宋元至明文人整理定型,明清拟话本作家摹拟遵循,数百年间虽非毫无变异,但其原理和基型却是始终保持而延续的,直到二十世纪初现存最晚刊行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出版(《跻春台》,1914)为止。
比较标准的话本拟话本短篇小说,其结构层次通常有两种形态,第一种:⑴入诗;⑵入论;⑶入话;⑷入话之结诗或正话之入诗;⑸正话;⑹结论;⑺结诗。第二种:⑴入诗;⑵入论;⑶正话;⑷结论;⑸结诗。入诗可诗可词可曲,甚至可以韵文,可一首也可数首,开门见山,即把听众读者引入思考的天地,有开宗明义之功用。入论以散文形式紧接入诗展开议论,有的是通过解释入诗含意转入议论,有的不解入诗即行议论。入话是与正话相类或相反的一个或几个小故事,讲得较为简略,但有独立性,有的入话有结诗,则正话不再用入诗;由于入话与正话系共论一理,故入话与正话之间的诗句无论上属入话之结诗还是下属正话之入诗,都可兼具承上启下之功能。正话之中分叙述、描写、评论三种语态,文字则骈散相间,叙述多用散句,描写多用骈语。评论式语态则具多种功能,或以此引出叙述和描写,或插入
其间,或评说其后,或提要故事,或补述情节,或骈或散,或诗或词,它把握着情节发展的节奏、速度和方向,规划着故事的整体布局,最实质的功能则是负责阐发故事的哲理蕴涵,并实施对听众读者反应的控制,以保证故事情节蕴含的哲理内容能为听众读者所领悟和接受。已经看得清楚,话本拟话本小说的基本结构元素其实只需抽象出两种便可归纳,以事作B,则前述两种结构一为ABABA式,一为式先讲道理再讲小故事又说道理再讲大故事最后总结道理。以此观之,以理引事,事中出理,事套理中的结构框架一目了然。ABABA式之于道理,“一篇之中而三致意焉”本拟话本中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它或它们实质上是在充当说话艺人和拟话本作者说理的论据。一个拟话本作品,在构思立意上无异于一篇论理文章,入诗、入论、入话、正话之入诗、正话、结论、结诗即或者入诗、入论、正话、结论、结诗即ABA式的结构顺序,实际上正是一个一个“天理”和“人理”的论证过程。ABABA式与ABA式相较,只是一个繁复,一个单纯,是量上的差异,而事理相套的结构原理则是完全相同的。ABABA式中两个B的并列关系,如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论据并列,尤其有利于论证作品的中心论点,具有更加充实的说服力量。入话与正话之间由于插进入话之结诗或正话之入诗,还能够产生“间离效果”不要迷于故事情节,而应从中省悟人生和社会的哲理。入话还把听众读者带到更为广阔的叙述时空,从而增加了作品主题的信度、广度、深度和力度。
ABABA式和ABA式两种结构,在话本拟话本短篇小说发展史上,态的纵向发展。就共时态看,“三言二拍”及以后的作品中,两种情形都有,就历时态看,可能由于刚刚脱离说书场的缘故,“三言二拍”中ABABA式较多;而由于此后越来越文人化、案头化、书面化、个性化,局减少,ABA式的使用渐多起来,但论理成分却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明晰,在拟话本集子中更为系统周到,如李渔的《十二楼》、《无声戏》已经很具系统性,笔炼阁主人的《五色石》作者用小说“补天”(改造“缺陷世界”)的系统工程,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其故事因素几乎溶化在议论说理之中,ABA式、ABABA式虽事套理中,尚事理分明,事之感。
对话本拟话本短篇小说这种事理相套的固定结构模式,我们可以作出如下评价:第一,这种结构模式有着我们民族我们社会的深刻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的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正统文化,就其基本特性来说,属于伦理政教型的文化,以这种文化为其生存土壤的中国文学,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当封建社会后期(宋元明清时代)市民文艺兴起以后,这种文道关系的创作原则也指导着戏曲和小说这两种新兴的文类。在戏曲里比较典型的格言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小说里也有类似的表述,叫做“语必关风”(冯梦龙语)中国的文艺既以此为外在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氛围,以至于文艺作品如果没有伦理的外壳和包装,就难行于世,也难容于世;而且这种文化传统已经培养和塑造出历代文人艺人内在的心理习性和思维模式,以至于开口就要以伦理道德训导听众,提笔便觉有警世酲世的社会责任。外力和内力交互作用,就把话本拟话本短篇小说史上的成百上千个故事,都装进了人世伦常或天理报应的论证框架。从这个角度看,代表话本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的“三言”《古今小说》的原名,改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国载道文学的创作方法也发挥着巨大影响,“托物言志”是最普遍的诗学原则,这种创作原则反映到话本拟话本小说创作的领域里,就演化成因理言事事以见理事套理中的构思原则,从而形成话本拟话本小说事理相套的论证框架和结构模式。这可以说是艺术传统的影响。
第二,话本拟话本小说这种事理相套的结构框架里,不可避免地装进了许多陈腐的封建意识和落后的宗教迷信观念,这是学术界几乎众口一词地批判着的,也是今后仍要注意剔除的糟粕。过去人们对“二拍” 1 《拍案惊奇凡例》有云:“是编主于劝戒,故每回之中,三致意焉。”入论、ABA式。ABA式先讲道理,再讲故事,最后总结道理。1,尤其显示出事与理的连环相套。从这个角度来观察话既呈现为共时态的横向分布,、《八洞天》二八一十六个拟话本则已成为《豆棚闲话》的一些故事则几已事溶理中,读来有见理而不见。从诗歌散文的“文以载道”、《醒世恒言》,决非偶然。伦理政教型文化的制约机制对中
结诗都应归属评论式语态。
一是理。若以理作A,ABABAABABA式的结构顺序,提醒听众读者又表现为历时ABABA式的布,在,要由等作品贬议很多,从全部文本来看,入诗、结论、一是事,”(高则诚《琵琶记》语),到戏曲小说的“语必关风”除了凌濛初乃因抵抗农民起义而吐血夭亡之外,就是作品中更多故事是被封建伦理和宗教迷信所圈套着。想起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一段名言:“依我看来,写完小说,应该把开头和结尾删掉。在这类地方,我们小说家最2容易说假话。”可是生活在明清时代的拟话本小说家们不知可曾这样想过,那时节,没有“开头和结尾”的白话小说几乎没人写,很多的作品倒似乎就是为了好写出那个“开头和结尾”,更多的却明明只是为了写出一个好故事,却要不伦不类地套上一个“开头和结尾”。可以说,这是话本拟话本短篇小说不能自愈的通病。
第三,事情还有另外一面,我们也不要一概而论地否定作者通过故事总结人生与社会的哲理,因而也不要一般地去否定事理相套的结构模式。泰纳曾说:“对于事物有总体观是高级才智的标志,„„一个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做粗活的工匠,一个艺术求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玩乐的艺人。”他赞扬巴尔扎克“对一切事物都有概括的看法”,尽管“他的书便充斥着这些思想,而至于损坏了艺术美”,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作者随时随刻都在说理推论,他的人物也随时随刻在说理推论”,但“正是思想丰富就形成了他们的伟大”,“每一个人都挟带着他一生积累起来的巨量思考,而这些相反而又相连的思考,用它们的统一和矛盾,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3。”我们所不乐意见到的,只是哲理教条和人物形象的生硬拼合,我们应当剔除和清洗的,只是作品论理部分中那些腐朽的封建伦常观念和虚幻的宗教迷信意识。
冯梦龙、凌濛初、李渔、艾衲居士们可能没有达到巴尔扎克那样的深邃和渊博,但明清六百多年间成百万上千万字的话本拟话本作品,其中包含的哲理思考难道还不够称“巨量”么?一代一代的作者以他们各具功力的文笔和参差不齐的思想水平,“极摹世态人情之岐,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数量还是思考的质量,都远远超过那些神话故事、帝王演义和英雄传奇,秀世情小说,都从话本拟话本中汲取了思想营养,甚至直接滋育了一些杰作或其中片断的写成。拟话本作家队伍中确实存在封建卫道士、迂腐道学先生和平庸浅薄的无聊文人,但也不乏智者、思想家和反传统斗士,更多的情况则是新旧混装,良莠杂陈。话本拟话本的论理固然颇多封建说教,参与了封建文化驯化愚民的宏大工程,但另一方面又是异端进步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进步内容主要表现在,一是揭露封建社会和宗教世界的真相,二是为包括商贾、女性在内的市井细民争取人的地位,三是总结市民生活的经验教训,为市井细民提供生存智慧。以“二拍”的几个作品为例,《乌将军一饭必酬》中有一番怪论揭露了衣冠之士多强盗,儒林反不如绿林,三百六十行皆有强盗而以衣冠之士为大盗的罪恶世像;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子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及至男人家丧了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做出若干的勾当,把死的丢在脑后,不提起了,并没人道他薄幸负心,做一场说话。及至男人家撇了妻子,贪淫好色,宿娼养妓,男子愈加放肆。这些也是女娘们心里的所在。上述言论对封建性别文化进行了大胆而有力量的攻击,应归属于启蒙文学的范畴。至于“二拍”中《丹客半黍九还》、《赵六老舔犊丧残生》、《恶船家计赚假尸银》等一批写犯罪的作品,让恶人和愚人分担罪责,则似乎是着力于在经验教训中探讨生存智慧,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说《三国》、《水浒》教人忠义,《西游》、《封神》教人幻想,则话本拟话本小说教人生存。第四,形象大于思想的美学原理,在话本拟话本小说事理相套的结构模式中顽强地表现出来,作者的立论并不能完全控制故事的表意范围和论理深度,很多故事冲破了作品的论理框架,比起作者意识到了的内容,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仍以“三言二拍”为例,置于《初刻》卷首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商人为获重利而海外冒险的珍贵故事,但这个明富贵总有天数,不可强求的“天理”,如同俗语所言:商人文若虚命中该有那一场富贵,求它不来也躲它不掉的。宜春从一而终的志节,并说明姻缘若是前定,任凭波浪翻天搅散,最终也会团圆的“天理”才招婿、弃婿、复又认婿的故事中客观显现了金钱对传统门第婚恋模式的冲击。就是这样意识到或者未曾意识到地为今人提供了明代市民社会丰富复杂的异动信息。综上所述,我们对话本拟话本小说事理相套的结构模式,及其论证框架中所包含的理性内容,皆不可一般性地否定或肯定,而要进行具体分析,去发现其中尘埋的宝藏。
《契诃夫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 泰纳:《巴尔扎克论》,《文艺理论译丛》1957《满少卿饥附饱飏》里有一段议论抨击了男性特权:
402页。2期。《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优
女人少有外情,便是老大的丑事,人世羞言;不为十分大害。所以女子愈加可怜,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书。,今日学者以之作为一个表现ABABA式结构的作品,论理框架却是要说,但作品却在商人刘有“三言二拍”一百九十八个短篇,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真正人的思考,无论是思考的就是生前房室之中,无所不为,总有议论不是的,话本拟话本小说不啻是总结市民生活教训、“命若穷,掘着黄金化做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变成布”《警世通言》中《宋小官团圆破毡笠》立意只在赞扬刘
年第
第五篇: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 教案(2课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的变迁 教案(2课时)【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二章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格局,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认识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并能运用该观点解释七大洲、四大洋的形成及大洋的面积变化等地理现象。2.过程与方法:
(1)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探讨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海陆变迁的现象。【教学难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都安石头开花景区发现的海洋生物石燕等的化石,由此证明它原为海底的一部分,显示出地表形态的变化。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和探讨的海陆变迁的问题。板书:海陆变迁
活动2【讲授】师生互动:探讨地表形态的变化 板书:
一、地表形态变化
过渡: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今天地球上的地表形态仅仅是地质时期地球面貌的一个片段。你知道哪些地理现象说明地球地表形态在变化? 展示: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和东海海底发现古地质时期的古河道和三角洲的图片。(需强调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短期内不易被人们察觉)过渡: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有没有剧烈的地表形态变化呢? 展示:火山喷发和地震后的地表形态的图片
过渡: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人类的活动也能造成海陆变迁。(让学生举例)展示:澳门填海造陆造成的陆地面积变化示意图 教师总结海陆变化的原因
活动3【活动】探究学习:发现地球海陆轮廓的变化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P42“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能吻合的拼合在一起。并提出假设——两块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是漂移形成现在的位置。活动4【讲授】知识拓展: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 板书:
二、大陆漂移假说
讲述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 活动5【活动】合作学习:寻找证据
活动:假如你是魏格纳,你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需要寻找什么证据来证明? 启发学生:两块大陆的轮廓吻合就能证明它们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举例:随意两张白纸虽然轮廓吻合,但是不能说明它们原本连在一起。此时用笔在两张白纸间随意上画线,让学生观察纸上的线能否衔接得上。引导学生思考还需要寻找哪方面的证据。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和总结假说的观点 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1.下列海陆变迁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A.香港填海造陆B.大西洋的形成C.三角洲的形成 D.冲积岛的形成 2.关于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状况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形成以来一直就是现在的海陆分布状况
B.今天的海陆分布是从两亿年前零散地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块大陆经过缓慢漂移逐渐形成的
C.今天的海陆分布是从两亿年前的一块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后,逐渐形成的
D.海洋一直在扩大,陆地一直在缩小
3.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湿的环境与大片森林。冰天雪地、号称“白色沙漠”的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气候变暖
B.人类活动
C.大陆漂移
D.植被迁徙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直观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求真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有谁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呢?展示“大陆漂移过程”图
过渡:那么为什么大陆会漂移呢?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多种学说,其中板块构造学说最为著名。
活动2【活动】合作学习:运用地图找出地球的主要板块 板书:
三、板块构造学说
活动:展示六大板块空白图,让学生对照P43“六大板块示意”图,把板块名称填到空白图上。观察地图,说出六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 活动3【活动】探究学习:通过动手模拟板块运动,发现板块运动产生的现象
活动:完成P43活动2、3 小结:板块是不断运动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地表形态。演示山脉形成、裂谷和海洋形成动画 练习:主要山脉及成因 活动:P43活动4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两个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活跃,容易产生地震。
活动4【活动】合作学习:运用地图,发现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之间的关系
板书:
四、火山与地震
展示:“全球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板块之间的关系 指导学生总结: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
练习:举例近几年发生的地震,在地图上找到地震发生的地区,让学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震的成因。活动5【讲授】知识拓展:生活中的应急知识 活动:P46活动2 讲解地震带来的灾害和观看地震发生时采取的应急措施的视频 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
1.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的原因是()A.山上不断地下雪
B.位于板块扩张部位
C.火山喷发
D.位于板块挤压部位
2.2004年12月发生的印度洋海啸造成逾15万人遇难,该次海啸是由8.9级的地震引起的,这次地震与两大板块的运动有关,这种运动是由于()A.板块相互碰撞B.板块张裂C.火山爆发 D.太阳与地球的吸引力 3.日本号称“火山地震博物馆”,是因为日本位于()A.岛上
B.板块交界地带
C.板块较硬的部位
D.山区 4.根据板块运动的规律推测,以下叙述正确的有()①大西洋面积将扩大
②地中海面积将缩小
③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将分离
④南、北美洲将合并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