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7:0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

第一篇: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王苑邓峰

【摘要】:历史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类型,其更新过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文章从空间生产理论入手,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更新前后社会结构以及街区空间类型的变迁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在消解了街区原有传统社会关系的同时,构建了另一种开放的社会结构体系,由此产生新的空间生产需求并反映在空间景观的改造之中,这在本质上无法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最后提出控制空间使用主体的替代,促进街区的渐进式更新是一种较适宜的历史街区更新途径。

历史街区空间形态演化对城市规划的拓展性关系研究

吴陆茵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保护的内容从最开始的文物建筑保护发展成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名城的更新是中国城市今天发展的主题,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建筑质量与周围环境低下,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许多弊端已经显露了出来,文化名城的更新势在必行。目前大部分的城市开发都是割断历史文脉,摧毁了传统文化而进行的盲目的、片面的现代化建设,城市的历史遗产正在快速的消失,特色危机已经不可避免的出现。虽然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认识到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其综合价值缺乏足够而且深入的了解,其潜在的经济机制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没有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问题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答 在后来历史名城遗产保护体系中又增加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内容,形成了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现代城市经济呈爆炸式地发展,信息交流也非常迅速,城市改造更新的频率非常快。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长远的更新策略,对城市历史街区的破坏将是最大的。本文从历史街区的形态演化着手,力图从根源上找出历史街区的文脉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作一番与传统规划概念有所区别的拓展性规划研究,探讨历史街区更新发展的可行性模式,并在此观念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发展,以保持城市文脉的延续性,维系文化名城的多样性特点。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实际案例,用发展创新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历史街区的空间价值,升入发掘其各种价值的内涵,才是展现其魅力的所在,使人们对于传统的历史街区有了一个清晰而正确的认识。改变目前忽略传统文化的城市开发问题,以“艺术的形式、人文精神的灵魂”为指导原则,为城市文化名城中的历史街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一定的价值基础。正如意大利人卡尔维诺所说:“无论如何,大都会的另一种额外魅力,乃是透过它的转变,我们可以怀旧地回望它的过去。”

历史街区规划对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传承保护

仲利强

------------------

历史街区规划对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传承保护

The historical street blocks plann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ving-pattern preservation

仲利强 Zhong Liqiang

摘 要:历史街区中,富有个性的传统生活方式可以促进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传统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具有前瞻性的保护工作必须把保护的层次提到保护生活方式与内涵文化的高度上来。文章以传统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传承保护为切入点,通过对建筑遗产中城市历史街区规划的研究,说明历史街区保护的涵义、价值以及保护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 历史街区;生活方式保护;文化传承

Abstract:Focusing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 blocks of architectural heritag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meaning, value and measures of the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ving-pattern preservation.Key words:historical street blocks,living-pattern preservation,traditional culture transmittance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5)04-0055-03

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拥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重要的文物古迹,还要有历史街区。因为历史街区是这个名城历史发展中存留下来的连片的建筑群体,它记载着这座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信息;它是成片的而不是单幢的房屋,因而就能反映出城市的特色和风貌;还因为是街区,就有居民,有人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存活动,街区就能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城市文明、传统文化传承的窗口。而单个的文物古迹或历史景点虽然也能反映城市的历史,但它无法代表城市这样的内容,所以对于一座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拥有足以反映名城特色的历史街区至关重要。历史街区的保护

城市要发展,历史街区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更新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虽然历史地段的建筑大多都很破旧,功能不完善,保存价值也不高,然而许多城市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历史风貌荡然无存,无不令人对文化遗产的丧失感到震惊和痛心。目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的重要性,通过保护街道的格局,控制建筑的高度和尺度,完善各种基础设施与环境,调整居住人口的密度和功能布局,保存、修缮、更新街道的景观、建筑的风貌等等许多措施来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并通过小规模的、一步步的规划、保护措施进行有

机更新和发展的探索。然而,通过这些方法、措施来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目的仅仅是单纯的物质形态的保护吗?破旧的街坊向我们传递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呢?单纯的保护规划、修缮、改建就可以维持历史街区的更新与发展吗?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历史街区保护的实质和内涵。历史街区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传承

历史街区是历史上形成的居住区,因而它首要的功能是居住。现在,许多人认为老的生活方式根本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要求,大多数无文物价值的旧房应当拆除,然后翻造新的住宅,只要在形式与尺度上注意与原有建筑风貌协调即可,老街坊中的新小区就这样产生了。但是,即使是在浮躁的文化大氛围下,依然有一股力量在要求着传统生活方式的体验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时尚家居》中有这样一个改造实例(图1),它是一处外国人改造的北京小四合院,它只是添加了厨卫、锅炉房,对平面稍加改造并重新油漆装饰了一下,然而它却有着现有的大规模改造后的小区中难得的幽雅与舒适,它分明承载着四合院的文化,但又洋溢着现代的气息。

可见,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入与新型社会伦理秩序的稳固,“当人们解决了住得下的问题后,必将把审视的眼光转到它的艺术性、认知性上来[2]”,当居住的文化取向成为生活品位的重要衡量标准,市民必将要求多样的生活方式,而历史街区中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也将再度得到社会的欣赏,它虽然很古老,但构成它的空间要素———庭院、街巷恰恰反映了城市人对“个性”与“交往”的一种本质性需求,其中,庭院提供了高速变化的环境中人迫切需要的对于自我的肯定,同时安抚人过于紧张的心灵,而街巷则可找回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缺失的直接交流,有助于人对自我的正确定位。历史街区“天人合一”的空间体系与生活方式的意义在于,它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体系可以容纳现代社会需要的行为模式与人格需求,进而促进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传统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契合点,并实现稳定地发展,有助于地区性主流人格特点与价值观的形成。

在保护历史性街区的课题上,生活方式及生活形态———个性及交往空间的并存才是它们的真正核心性问题。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内在精神的要求———它不仅是过去的、也是今后的城市居民的文化载体。它超越了建筑形式的含义,甚至比街巷空间的外部形式更具有意义。具有前瞻性的保护工作必须把保护的层次提到保护生活方式与内涵文化的高度上来,保护的实质在于改造现状的混乱状况,恢复社区空间体系的原有有机秩序,并使之与现代文明一起实现延续性的发展。保护历史街区生活方式,改进保护方法

一种城市生活的基本形态可以说来源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组织形式、人文背景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要保护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保护一种文化。

3.1深化保护性规划设计

保护规划首先是一项细致深入的调研工作,对城市的历史,街区发展和演变,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形态应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对当地的建筑风格、地区特色,对具体的房屋建造年代和保护要求都要作出判定,鉴别、考证,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文化性很高的工作,考虑其特殊的历史环境,不同于一般的规划和设计。

3.1.1渐次的小规模开发、重建、改建和调整

简·雅各布认为“大规模规划只能使建筑师、政客、地产商的热血沸腾,而广大群众往往成为牺牲者”,而不间断的小规模改建是有生命力的。这种改造的实质是通过社区有机的、自发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小规模更新,在历史性街区中实现新的具有传承性的生活秩序。因而对于历史性街区,规划关心的问题就不能仅仅是区域的宏观性的资料。实际上,无论是在资料上还是在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上,都应进入个案处理的深度,才能对每一地块的每一幢房屋提出保护和修改的意见,由此而进行的规划管理工作才能做到有章可循。这是一项长期而繁杂的任务,规划设计必须保持很好的延续性与配合性,才能适应这样的要求。日本历史街区(他们叫传统建筑群)的整治,如京都的今井町是在完善的保护规划设计指导下做出整修计划,一年只修7~8幢,60年轮流一遍,修过的再重修,这样永远保持住整个街区的完整的原真风貌。

3.1.2区域性质的定位

从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来说,必须对社区今后发展的区域性质有准确的定位。历史街区应具有独特的生活形态。要体现其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持续发展,它还必须具有对外部人群的吸引力。恢复、调整其既有的商业活动的功能,增加其旅游观光的价值,在城市中分担特色购物、特色观光的职能,成为整个城市文化和经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经济上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就建筑形式说,当然要与环境协调,但如果新的商业活动需要特殊的空间,可以运用新材料对内部构造和外观进行改造。但这同样要遵循一定原则,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如上海新天地地段的改造,“旧瓶装新酒”,把原有的居住方式完全取代为商业方式,市民到这里是一种文化休闲娱乐。但这种方式的投入是巨大,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也是不现实的,只有一小部分的区域适合这样的改造,不能一味的模仿。

旅游产业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它获得了充裕的资金来对古街坊进行维修改造,另一方面,比重过大的旅游会对街区的生活模式带来伤害,并使旅游业自身因为生活模式的完全变化而丧失深层次的魅力。所以,对于历史悠久的街区,要维持它真正的内在魅力,必须使它的生活方式稳定、渐进地发展。

3.1.3保护是过程而非结果

从现有的保护性规划设计的手法上看,其更多关注建筑、空间、环境的形式,生活方式的保护并非设计的主要出发点,也缺乏指导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由此可见,为了保护古城生活方式,在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中,应注意:(1)保护性城市设计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城市设计工作应该实实在在切入每一个改造的环节。不仅应设计远期规划,也应设计分步规划成果,同时规划工作应与随后的建筑改造工作紧密配合,随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只有这样,城市设计对于古街坊的改造才可能有真正的指导性。(2)改造后社区的功能定性很重要。商业旅游应该是改造后的辅助产业,古城中大部分的街区应该保持它原有的定位。(3)保护性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恢复并发展区域内具有区域个性的生活方式,而非仅仅是具有区域特点的空间与形式。因此,城市设计不仅应着眼于空间与形式的控制,而且应对区域内的居住方式作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3.2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3.2.1问题与现状

经济基础是决定每一个街区发展是否具有活力的关键。房屋历来是以私有财产的概念存在的,因此以前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的住户,对自己的房产都负有自觉的维护意识。建国后房屋私有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限制了房屋的出租、出售,也造成了产权的所有者房租收益不能保证,参与房屋维护的积极性也不高。目前历史街区突出的状况是近几年人口的膨胀,乱架乱盖的现象普遍,环境杂乱,加上不完善的生活设施,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邻里之间由于空间紧张而变得关系紧张。恢复区域的正常生活模式意味着降低人口密度与重建生活秩序,而这些都需要有资金重新进入这些地区。

3.2.2方法与对策

3.2.2.1开发性保护

单纯依靠政府来进行财政补贴是杯水车薪,而且会因为保护行为的滞后使工作陷入被动,而一般房产公司没有实力来应付全面保护的投入资金与投入周期。开发商业、旅游业虽然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来保持对历史风貌的保护,但是同时过多的这些内容也会带来对原有生活模式的破环,所以,这是一种途径,但对于大多数的历史街区中也只是占小部分的。

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图2),关注的是再生上海里弄生活形态所带来的商业机会,然而正是这种关注带来了建筑保护的机会。

西安的书院门和北院门是西安人和中外游客最为津津乐道的两条传统街区,书院门以碑林为核心以传统书画艺术,民间工艺等为主开发的传统商业街区;北院门(图3)是以钟鼓楼为依托结合回民传统饮食形成的传统商业街区,商业使传统街道极具活力,传统文化特色是经济效益也很突出。虽然街道上的建筑大多是模仿明清建筑,但是街道的尺度,照明条件和由于街道上的活动而产生的品质(商店,餐饮,各种展览),以及传统的建筑风格共同形成的整体氛围是很吸引人的。

3.2.2.2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保护

引入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以保证居民分享权力的公正,另一方面历史街区的形成,集中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它的保护和发展,一定也要依靠他们的智慧和力量。真正有生命力的保护是来自街区的居民、房屋的所有者,对自己生活场所的尊重和维护。应鼓励和帮助原来居民进行主动更新维护,延续他们在那里的生活,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才是理想的保护方式。UIA2001亚澳地区学生竞赛中有一方案(图4)对西安历史街区的居民生活区提出了一种自我更新的方法。先由居民自己沿街进行临街店面的更新改造,开发传统商业如饮食手工艺等类型,激发旅游业,用由此得来的经济利润进行后区内院的更新维护,还可开发旅游住宿等多种功能用途,逐步使整个历史街区自我保护更新。

3.3深入细致地推行规划管理措施

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是一项细致的规划设计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引导管理,它是历史街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现有的规划与管理体系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只能做到在宏观上实行把握。对于每一街坊的琐碎事务须成立专门的分支机构进行日常性事务管理,这一城市设计管理的性质是管理者、设计者、使用者的紧密配合,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结语

我国大多数历史街区中的精神遗产———庭院生活与街巷邻里关系不仅是老年人的精神依托,也会有众多的中青年人爱之恋之。而推土机正“轰隆隆”地推倒一片片旧房,使之成为

一片片瓦砾,保护古城的生活方式正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为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有必要对我们的保护概念与工作方式作一些深化与调整:(1)保护历史性街坊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保护一个街区的生活方式,必须使之稳定、渐进地发展;(2)保护性城市设计更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3)保护性城市设计更多地应该为一种管理,而非一定型设计;(4)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

参考文献:

[1] 顾莹惠.保护传统有形文化.弘扬传统无形文化.传统文化研究.白山出版社.2002

[2] 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3] P ·克莱芒.城市设计概念与战略———历史连续性与空间连续性.世界建筑.2001.6

[4](挪)Harald Heyem.西安鼓楼回民居住区更新实践.世界建筑.2001.6

[5] 刘宛.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四个原则.世界建筑.2001.6

[6] Vinci Carlous.都市对田园的想象.时尚家居,2002.12

[7]阮仪

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8]宋凌.探索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理论的思考,安徽建筑,2002.1

[9] 吴良镛、方可.以城市设计的观点和方法推进历史文化地段的保护与发展,建筑师.1999.4

[10] 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0.2

[11] UIA2001亚澳地区学生竞赛作品集

第二篇: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张玮玮)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问题日益严重。分析二者的涵义及内容,阐述二者的关系和异同,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旧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桐芳巷”和“新天地”两种典型的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城市发展中如何对待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旧城更新;“桐芳巷”模式;“新天地”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 and update of the old city is a growing problem.Analysis of its meaning and content, elaborate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both cases, and point out tha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exist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 and update of the old city, then analyze two typical modes of “Tong fang alley” and “the New world” lane to explore how to deal with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 and update of the old city in the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Key words: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 Update of the old city, “Tong fang alley” mode, “The New world” mode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就斐然。与此同时,城市旧城改造的步伐也大大加快,近20 年来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然而,城市改造是一把双刃剑,在大规模的改造中, 也发生了许多空前毁灭性的开发改造,各地大拆大建,“旧貌换新颜”,造成许多有价值的、承载城市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已经慢慢消失,城市特色风貌失去应有的保护。

于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进行旧城更新保护并延续其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的呼声已日渐高涨。在城市化和城市改造当中, 要求我们要具体界定好历史街区的内涵,厘清拆除与重建, 再开发与扩充, 修复与保护等的区别,将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与旧城有机更新相结合,既可加快城市化的步伐, 又不失历史文化的传统底蕴,同时保护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优势,延续城市文脉。

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内涵

1、历史街区保护的内涵

历史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其基本特征是:(1)历史街区有一定的规模,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没有严重的视觉环境干扰,能反映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2)有一定比例的真实遗存,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3)历史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社区,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因此,对于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不仅包括保护街区内的文物建筑、传统建筑群、街巷格局、建筑风貌及河道水系等外观整体风貌,而且要保护街区所承载的文化,即保护地名典故、民俗礼仪等非物质形态内容,维持文化多样性。

2、旧城更新的内涵

所谓旧城,是指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产物, 是指较完整地保持了最初的风格, 在功能上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使用者实际生活需求,在结构上日益危旧,但更多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而且现在仍在发展的城市居住建筑集中成片的生活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健全, 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 环境恶化等问题。旧城更新则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期,吴良镛先生通过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长期研究,在对新都市主义等城市发展理论认识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理论,即旧城有机更新理论。北京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

图1

北京菊儿胡同 正是这一理论的成功范例(图1、2)。吴良镛先生在归纳这一实践成果时提出:“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图2

北京菊儿胡同

三、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异同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是不可割裂的、相得益彰的。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是旧城更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包含在旧城范围之内, 是旧城更新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对象,是旧城更新的前提和目的,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都注重历史

两者在保护过程中都注重挖掘历史文化优势, 延续城市文脉, 充分体现尊重历史的规划理念, 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

2、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都考虑环境优先

两者都综合考虑环境功能, 包括绿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交通环境、人文环境和风貌的塑造与延续, 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 都强调公共空间、绿地、城市交通组织、社区服务设施等的整体规划。

3、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两者的“无形文化”在于他们通过保持良好的居住模式、组织形态、生活方式等以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在精神和物质上给居民提供更好的环境空间。历史保护给人以亲切感, 让人遐想, 回忆过去;城市再开发则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 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内涵。

4、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两者的目标不同

旧城有机更新是一个集开发、修复、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 主要以城市的再造为主, 这种方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可以大大增强城市的活力;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则是以保护与整治为主, 是人们对于历史价值的充分认识和尊重。

5、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两者的层面不同

旧城有机更新从区域角度全盘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结构调整,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同于纯静态的保护, 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则更多地从建筑的角度来考虑环境的整体风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是旧城有机更新的深化。

四、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 既是历史文化的客观载体,又是社会经济的物质景观。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为城市功能更新、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各个不同时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 做到保护与发展并行。目前, 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城市的面貌固然焕然一新,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也随之消失,城市变得 “ 千城一面”,此时我们不禁要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我国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旧城更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

历史街区保护大都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 因此, 历史街区多是作为旧城改造的一部分, 由政府出政策和场地, 房地产开发公司出钱进行“ 保护”。在有的城市中, 旧城用地成为个别开发商追求高额利润的竞争地, 从而与历史街区的保护背道而驰。

2、历史街区建筑的大拆大建

由于决策者对城市现状与发展缺乏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 盲目地开展规模大、内容单一的投资项目, 致使对历史街区大拆大建, 造成城市外部空间丧失、历史文脉断裂和社区归属感模糊等问题。

3、历史街区生活网络的破坏

对历史街区的任何保护措施, 都会对当地居民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然而, 在保护规划方案中, 居民少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侵害居民利益的现象经常发生。出于保护要求, 必然需要降低历史街区的建筑密度, 减少那里的居住人口。但考虑当地居民各种潜在的生活危机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模式的探索

历史街区作为旧城的历史遗存,是城市历史进程的产物,它的保护与更新是对城市传统风貌最直接的保护和继承。针对目前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旧城更新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做了一系列的探索。苏州 “桐芳巷”小区改建与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保护、旧城更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和旧城更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1、苏州“桐芳巷”模式

“桐芳巷”位于古典园林狮子林南部的古城区,面积约3.6公顷,规划设计以“再现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为思想,在建筑上除保留一栋质量较好的老建筑外,其余均拆除新建,新建建筑和小区空间结构从风格和尺度上尽量接近苏州传统,使整个小区与古城风貌相协调,成功地继承了苏州城市的传统特色;道路系统则保留原有的“街—巷—弄”的传统街区格局,在原有街巷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打通。以“桐芳巷”为代表的“新建街区,风貌延续”已成为苏州古城更新的主要模式(图3、4)。但是昂贵的价格,使得居民的回迁成了一句空话,原有的社区网络遭到破坏,目前居住的大多是外来的富人。

图3 桐芳巷:再现传统街巷风貌

(资料来源:谭庆琏.城市住宅试点小区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7.)

图4 桐芳巷:传统风貌的联体小住宅

(资料来源:谭庆琏.城市住宅试点小区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7.)

此后,苏州的一些街区大都按此模式进行改造更新,如定慧寺巷改造、狮林苑小区,甚至是商业街区的建设(如学士街的改建、拙政园附近的园外苑改建)等。不同的是,以后的街区更新更多地采用了现代小区规划的基本理念与传统形式的结合,即现代多层公寓式住宅,配以传统风格的外表和外部空间局部节点的传统装饰,借此与苏州古城传统风貌相协调。然而,这种商业性开发模式必然带来整齐划一的建筑布局和道路结构,使“再现和延续”大打折扣,继承传统变成了对城市传统特色的简单模仿。

2、上海“新天地”模式

上海“新天地”里弄改造是保留传统形式、改变原有功能的代表性实例,成为在尊重历史和建筑文脉的基础上保留外观、更新内部设施的历史街区更新模式。

“新天地”位于上海卢湾区东北角的太平桥地区,紧靠淮海中路、西藏路等商业街,区位条件优越。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中共一大会址”和许多建于上世纪初属于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该地块要

图5 新天地:中共“一大会址” 求开发建设必须严格保护“一大会址”及其原有风貌和空间格局,周围建筑的改建必须在尊重历史建筑文脉的基础上进行,在建设高度、建筑形式和保护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地段改造采用了“存表去里”的方式,通过“街—弄堂”的传统道路结构形式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传统的围合空间格局。即对保留建筑进行必要的维护、修缮,保留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对内部进行全面更新,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如图6);新建建筑则有机地融入保护区的环境之中,与保留建筑融合“共生”。

“新天地”成功地保护了包括“中图6 新天地:保留建筑外观传统形式,改变原有功能

共一大会址”在内的历史街区风貌和历史文脉,也表达了人们观念中天生保守和怀旧的情怀,并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购物、休闲、过夜生活,把这里变成为了人群高密集和环境高品质地区,带动了周边地价的全面涨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种手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六、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问题变得更复杂、更多样,它已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更新改造问题,而且还广泛地涉及到社会、文化甚至是时空等因素。我们在借鉴前人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探索适合历史街区和旧城自身特点的发展对策和实施道路。

通过研究和实践有力的证明,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和旧城更新必须坚持原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原则,必须对历史街区和旧城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重点是规划资源整合图景和激活当地的发展要素,保护历史空间的形态,在保持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现代”舒适度的同时,做到以人为本。

同时,正确处理好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界定好二者的涵义,如果说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是基础,是对城市文化的尊重,那么对旧城的合理更新就是保护的延伸,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只有将旧城更新和街区保护置于城市整体的发展过程中, 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开发, 才能最终推动城市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北京旧城和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2]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3] 阮仪三 孙 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 2001(10)[4] 陈柳,华中科技大学,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长江建设,2004年03月 [5]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6] 万勇,旧城的和谐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

[7] 田继忠,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及有机更新路径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11年 作者简介:

张玮玮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TEL)541653315@qq.com(EMAIL)张鹏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

第三篇:关于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旧城更新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旧城更新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字保护 复兴 旧城原住民 更新

摘要:

现在,该街区的改造是把大片的历史建筑全部推毁,只保留个别文保单位。然后,原址新建仿古建筑群。新砖新瓦新木料,所有的一切全是新的,给人的感觉和老街没有区别,两边都是隔扇门商铺。

我们初听之后,感觉还是有道理的.但细琢磨后,这句话简直是“无知之言”。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文物,什么是古董。这里面是由两方面造成的,第一方面是“时间”,也就是时间长了,就有了历史,变成“古”了。但,是不是时间长了就是文物呢?那还要看第二个方面,就是这个东西在当时建设时,就有生产价值,做工考究,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一个宋代官瓷,在那个年代本来就是艺术品,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工艺水平,那么到了今天就是古董,价值不菲。而宋代普通的瓷器,价格却平平,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时间。同样的道理,现在仿制宋代官瓷很简单,一个生产车间,每年能生产百万余件,你能说百年之后是古董吗?因此,所说文物或古董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时间,第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这两点缺一不可。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2.3意义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旧城:是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产物,是指较完整地保持了最初的风格,但更多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且现在仍在发展的城市生活区域。由于旧城大多是以历史建筑为主、新老建筑结合的有机体,因此,在这一区域内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街区改造,拆旧建新,这新建的建筑大都时同一批次建成,做工粗糙,工艺现代化,与当时作为大户人家建设房子的思想观念完全不同。那时的人们建设房子是作为传代的固定资产,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建设,传统工艺,精心细作。现在建设的建筑从工艺上、思想上都不可同日而语,从而叫做仿古建筑。其实这仿古建筑的前缀是“仿”,而“仿”的东西大都是垃圾,垃圾就是垃圾,200年,300年之后依然是垃圾,永远造不出来古董。

而我们现在怎么才能造出百年之后的文物或古董呢?我觉得用当代的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建筑,这现代化的建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中高层工艺水准,如果百年之后,才可能成为文物。

现在的历史街区改造,把所有的原住民统统赶走,以古建筑外表为依托,大量新建商铺与别墅。将来可能如同老街一样,弄点老头老太唱唱戏,弄点老行当表演下,搞几个古玩字画的店面。有些人就认为这就有了历史文化的气息,增添人气,提高消费,促进了旅游。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何谓历史街区?历史街区的定义是什么?保护哪些东西?

确定为历史街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街巷机理完整,历史外貌特征显著。第二是非物质形态的内容,社区传统生活方式。因此,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保护的就是街巷外貌和该街区原有的市井文化。

现在看历史街区的改造模式,将原住民全部迁出,房屋再建,外观相似,物是人非,即将建设成有钱人的新社区,或变成旅游参观的“布景道具”,完全改变了街区的性质,住民突变,那文化的传承从何谈起呢?我觉得对于历史街区,这里面应该以居住为主,根本不能从商业历史街区靠.两年多来,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南池子普渡寺地段进行了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更新的试点。这个试点是按照5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6的有关规划实施, 确定了“整体保护、合理并存、适度更新、延续文脉、整治环境、调整功能、改善市政、梳理交通”的修缮原则, 即最大限度地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和可以修好的四合院,达到保护其历史的真实性和所携带的全部信息的目的。南池子改造完成后,在6.39 公顷用地面积上共盖起或修缮103 个院落,其中31 个要按照磨砖对缝这种传统老工艺原汁原味修复,尤其是一些四合院还采用了全木的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全部是卯榫结构;在103 个院落中,31 个院落为保留院落,49 个新建复式院落既保留了京味传统又改善了居住条件,9 条胡同连同原来的名字也都保留,新开三条胡同满足了现代交通的需要。同时其改造后0.63 的低容积率也是对旧城改造和四合院保留方式的有益探索。

南池子工程地段内原有1076 户居民,原户均住房水平为26.84平方米。回迁安置了300 户,户均面积69平方米。部分定向安置到芍药居经济适用房,户均面积达到了82平方米。货币安置居民户均补偿29.5 万元。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有关部门也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安置。通过修缮,适度疏散了市区人口,居民的居住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回迁居民,在局部进行了一些复式“四合楼”的尝试。

据有关部门测算,南池子修缮改建工程的各项支出为3.01 亿元,但东城区政府没有让房地产开发商参与,而是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和

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试点工程指挥部,并确定由负责东城区公有房屋管理的事业单位房地经营中心具体组织实施。这些举措保证了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限度的实现,而且也没给政府带来经济负担,政府直接投入的资金为5200 万元左右,而其余的2.49 亿元则是通过部分转让土地和向居民售房等方式实现资金平衡的。

1.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都注重历史:在过程中挖掘历史文化优势,延续城市文脉,充分体现尊重历史的规划理念,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2.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都考虑环境优先:两者都综合考虑环境功能,包括绿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交通环境、人文环境和风貌的塑造与延续,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都强调公共空间、绿地、城市交通组织、社区服务设施等的整体规划。3.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两者的“无形文化”在于他们通过保持良好的居住模式、组织形态、生活方式等以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在精神和物质上给居民提供更好的环境空间。历史保护给人以亲切感,让人遐想,回忆过去;城市再开发则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内涵。4.两者的目标不同:旧城有机更新是一个集开发、修复、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主要以城市的再造为主,这种方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大大增强城市的活力;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则是以保护与整治为主,是人们对于历史价值的充分认识和尊重。5.两者的层面不同:旧城有机更新从区域角度全盘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结构调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于纯静态的保护,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则更多地从建筑的角度来考虑环境的整体风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是旧城有机更新的深化。

第四篇:对家乡社会生活状况历史变迁的调查与分析

对家乡社会生活状况历史变迁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国人民不断深 化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而在我的家乡,社会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返乡时间,对我沈阳市各大区生活状况历史变迁情况进行了调查。

时间:2011年8月1日至2011年8月7日。

地点:辽宁省沈阳市

方式:在沈阳市各区政府的支持下,我对沈阳市各区的工厂、学校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走访,并记录下所调查的结果。

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等三方面对家乡社会生活状况历史变迁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市人民不断深化改革,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的同时,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市社会事业逐渐步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

1、经济方面

沈阳市工业经济增长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14.4%,比前30年高0.2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初期,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在此期间,工业经济完成了一个明显的增长周期。增长率由1981年的-1.5%上升到1985年的15.8%,最终回落到1990年的-1.0%。最大特点是平缓上升,平缓回落,仅有较小波动。这一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7%,增长相对缓慢。1992年邓小平南巡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才真正全面放开。整个九十年代,是工业生产要素大流动、大重组的时代,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工业经济增长波动相对频繁。大体有3个波峰,分别为16.8%、16.3%和22.6%;3个波谷,分别为8.8%、5.0%和6.0%。这一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7%。快速增长期(2003-2007年)。2003年以来,亚洲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并不断完善,国企改革攻坚基本完成。2003年国家做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决策。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在2002年提出“工业立市”战略决策,并于2003年起逐年推行“项目年”、“环境年”、“工业年”、“开放年”和“创新年”等一系列举措,沈阳市工业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增长时期。2003年,工业增长率达到28.5%,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之后4年增长更是高达45%左右,即使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增速也在40%以上。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42.0%。总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

(1)工业经济实现全面大发展。工业生产总量持续壮大;工业对社会的贡献不断提高,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加;新老产品不断更替;工业开放进程逐步加快;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积极转变。

(2)工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经济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化;重化工业特征进一步深化,行业更加齐全且明显升级;工业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区县(市)定位逐步明晰。

2、政治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政治建设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政治体制 也有了很好的改善,法律系统也有了更全面,更健全的改革,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3、文化方面

(1)教育事业成就喜人。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文化事业成果丰硕。解放前,沈阳市文化事业十分落后,群众文化生活相当匮乏。全市公共图书馆仅3所,专业演出团体只有4个,电影院、剧场只有23处。城市里仅有的文化资源多为外国人和达官贵人所享用,农村几乎是一片文化沙漠。解放后文化事业获得了新生和空前的繁荣。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事业建设。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沈阳市以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始终坚持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路线方针,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

(3)卫生事业欣欣向荣。卫生是民生之急,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解放前,沈阳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百姓的需求差距悬殊。缺医少药,而且费用昂贵,老百姓一旦有病,只有“小病抗、大病躺、重病等死亡”,人口死亡率高达3‰。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百姓身体健康,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投资兴建医疗机构,充实医疗设施,增加医疗人员,提高医疗水平,实行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市的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全市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三、实践调查的体会

通过调查,我感觉到改革开放让沈阳重新又活了一次,让全中国人民知道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力,沈阳的这一切的变化充分的证明了国家政策的正确性,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而对于我而言,作为沈阳的一名公民来说,可以在这样一个城市生活工作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通过实践调查,参与生产生活,锻炼了实际观察的细致性和思考问题的系统性,严密性,辩证地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进一步明确了作为新一代青年身上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体会到精神上的又一次成长。

第五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非预设生成”的应对策略

【摘 要】课堂教学是开放、动态师生多向的对话、交流过程,因此,意味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将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的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关注课堂的现场生成,尤其是非预设性生成。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应对原则和实践策略,有效地应对生成信息,从而提高课堂实效,达到教学育人之目的。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非预设生成 策略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但在我们的课堂中,教师总是想让学生“不乱章法”地执行教案,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入圈套”,生怕“节外生枝”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我总因面对许多意外没有把握,或者没有机会利用而遗憾。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情况和事件。我们称之为非预设生成”。

“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生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活动等与教师的课前预设相左,或者是在教师的预想之外的学习生成。师生互动中的一些因教师偶然性失误而形成的结果,不应该视为“非预设生成”。一.非预设生成的原因

(一)学生差异性

一母生九子九子尚不同,班级几十名学生不是统一规格的“标准件”,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家庭、年代背景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差异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多样化、个性化学生主体间的互动合作交往的教与学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教师非预设的生成。

(二)教学开放性

新课改后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为教师处理教学和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一来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如果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的教学设计步骤,那样的课堂必将死板单调。活的课堂是教师、学生、文本在相互发生碰撞,生出灿烂火花的同时,师生得以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师生对话的空间巨大,学生的身心自由、思想自由、表达自由,会产生更多非预设生成。

(三)学生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从而非预设生成性的教学资源会不断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二.应对非预设生成的原则

(一)依标原则

这里的“标“是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着学科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指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规定了学生在不同阶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标》的重要性,自觉地运用它指导教学,为教学服务,课程标准的宽泛看似为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惑,但是也为我们根据需要选择课程资源留下无限的空间,教师认真分析了课标、正确理解编者的思路、编写意图,依据课标,对非预设生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展教学、这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和创造。我们要依据课标应对非预设生成资源。

(二)开放性原则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时间空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教学内容既不拘泥于教材,也不局限教师的知识视野,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不能局限和满足于课本,树权威、教师的所为标准答案等。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课堂教学,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特别是非预设而生成的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

(三)民主性原则

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质疑,是课堂教学适时生成、迸发思想火花的保障。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对教师而言,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形成有利于教学的民主氛围,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可见,民主的课堂能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 教学氛围。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大胆地提问和讨论,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毫不保留地表现自己,暴露自己。这样,源自学生的生动的教学资源会自然显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真心实意地与学生平等相待,交流对话。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要大胆地尝试,把每一次尝试当作锻炼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尝试中不断地成长。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倾听,要给所有学生提供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对话过程中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不因为其想法的错误而冷落他们,不因为其做法具有“破坏性”而粗暴压制他们。

(四)发展性原则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发展中的人,其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经验都处于发展之中,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促使学生的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向现实性发展,能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而“非预设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于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作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影响深远。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努力地促进预设生成的同时运用自己的智慧,及时地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活力。使学生有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去发挥去创造,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勤于思考,要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从而终身受益。

三.应对非预设生成的策略 策略之一:捕捉契机 推波助澜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会有许多自然袒露出来的感受和体验,尽管它可能落在课前预设之外,但其中可能隐藏着创造精彩的契机。所以,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大胆地展示这份意外,捕捉珍贵的契机。

在学习重建我们家园一课时,举例日本老人远山正瑛到中国自费治理沙漠。1984年,78岁的远山正瑛在日本组成“中国沙漠开发日本协力队”,自任队长。从此,开始了在中国治理沙漠的漫长历程。正当同学们啧啧赞叹之时有同学突然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是不是还侵华战争时期欠下的血债呢?一幅和谐的画卷就此破坏吗。我及时介绍有关事实:1996年9月10日,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接见了远山先生。远山向江泽民说明了他来中国治沙的两个理由:第一是替日本政府谢罪;第二是为中国办点好事,并以此来证明人类是可 以战胜沙漠的。沙漠绿化与世界和平密切相关,沙漠化的加速将使人类遭遇粮食短缺问题,而绿化沙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他常说的话是:由于人类向大自然过多的索取,才造成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师:请问远山先生是向谁还债?生:是向大自然还债,还债是人类共同的事。师:远山老人的事迹震撼着中国人民的心。他因此两次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1998年远山正瑛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奖。远山说,他希望再活30年,把这副老骨头献给库布其沙漠!我们学习历史应从全球化的视角了解和认识历史。

从新世纪全球化的视角了解和认识历史;有利于立足中华,放眼世界;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历史知识的内容。由于好奇心、创造欲的作用,学生发现新知识的内驱力远胜于教师起先创设的情境。因此,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大胆展开“额外”的探究,不拘泥于本课教学目标的限制,需要改变原定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针对新的问题进行探究,让意外的生成推动学习向纵深处发展。

策略之二:乾坤挪移 延后处理

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或者问题太大,短时间内不能完成的问题,可以留到课下让学生思考。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许多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对学生所有有价值的生成,不一定都要当场应对。例如,当教师对学生生成的一些知识点不是很清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个知识点,回家再作一些资料收集,下次再作研究;还有,当教师发现学生生成的问题很有价值,但大多数学生还没有具备这个知识点的初步经验时,也可以延后处理;再有,当发现学生生成的问题,是这个教学活动的延续或更深一层次,无法当场解决时,我们也可以另找时间进行活动,无须当场解决。延后应对,不是回避,而是等应对的时机更成熟,等待下一个更精致的预设。

风光宇老师在介绍学习《郑和下西洋》一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时出发地刘家港是著名的港口,现为江苏太仓浏河。突然一学生课堂上问到现在的江苏太仓为什么不再是大海港。问题一出令听课老师们很兴奋又很担心:兴奋的是学生问题问的好,是学生的亮点,而且自己也不清楚着一原因。担心的是上课老师知道原因吗,如何应对呢,处理不好会导致课堂教学失败。上课老师先充分肯定该学生勤思好问,并总结学习历史就要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接着让学生猜想原因,调动学生的欲望。然后课堂成立探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课下研究。后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只一课题。该老师应对有方既保护挖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进行了学法指导,还使着一突发事件从学生亮点成为课堂亮点。课堂仅仅是个“加油站”,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学生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会引领学生不断探究,将问题抛回给学。此法一在于拖延,给自己更多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的问题或观 点确有价值的,则积极运用,如果明显偏激与理与法不合,则借讨论可把握时机正确引导。必要时教师还可将问题挪出课堂,作为课后的延伸,但要注意的是必须有及时的反馈而不能不了了之。

策略之三:因势利导 提炼升华

在学习官渡之战一节中,曹操以少胜多,统一了北方,总结取得胜利的原因:依靠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礼贤下士的美德。有部分学生出现骚动,交头接耳,课堂教学有点失控。请一名学生询问,他说看过小说《三国演义》,书中的曹操是个妒贤嫉能、多疑奸诈的人。许多同学也都点头示意赞同随声附和。露出不解的目光,怎么办?是处理学生的问题还是进行原定的教学计划?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意课堂上得生成,学贵有疑。我首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这位同学肯动脑子,还注重课外阅读,“下面我们分组讨论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为什么不同?激烈的讨论后得出结论:三国故事有真有假,小说以史实为基础,但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成分。认为历史就是电视、电影、神话故事中所讲的那个样子,会对历史教材产生迷惘,不信任的态度,区别不了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中的“历史”;另一方面很可能对发育成长的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产生错误的史学观、人生观、世界观,达不到学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的目的。

新课改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具有鲜活真实的灵动感,面对学生冲击我们的课堂进程,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超乎我们的精心预设,我们怎么办?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的,在教师的心中,应削弱教案的权威性,提升它的随机性。教师要及时抓住课堂的这些意外,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新亮点,还课堂以精彩。

策略之四:将错就错 变错为宝

由于初三学生已经关注社会思维活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教师的意图。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假如教师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作为教师,不必强求学生把思路扭转过来,可以采取“将错就错”的策略,只是教师心中要藏着目标,并通过不同途径实现目标。在学习冷战后的和平主题一课时有一插曲:

师:请同学列举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并举例 生:恐怖主义如9.11事件。(学生欢笑)

生:沙特富翁拉登策划,现在美国拿他没辙。到我家的话我会把他藏起来。(学生鼓掌笑)师:请问为什么?

生:他是英雄,很很教训自大的美国老。(许多学生点头)师:请问我们知道危害我国新疆安定团结的“东突”恐怖组织吗? 生:知道,搞爆炸和暗杀,煽动闹事。

师:许多“东突”恐怖分子在拉登的基地接受训练和支助。(学生惊讶)

师:我们要正视历史,不能仅以民族感情论事,而是要有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不能为狭隘民族主义所左右。我们如何看待恐怖活动呢?

生: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管这种恐怖主义发生在哪里,不是什么人所为,我们都坚决反对。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不应看作是坏事,而应看作一笔巨大的财富。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这一“财富”,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策略之五:伺机而动,投情入境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调控者。课堂上,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而重建自己的教学方式。相比之下,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比刚性机制极强的书面教案显得更为重要,更具有实用价值。

我在教学《资源大国还是资源小国》一课,学生刚上好体育课,天气炎热,突然停点(乡村经常)。学生的情绪烦躁用书做扇。此时,如教师无视这一变化,依然按部就班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我灵机一动,大声说:“同学们停电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反映了我国存在什么问题?”“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应对呢?”我顺势调整了教学程序,带领学生讨论起这些问题来。这样相机而作,浑然天成。课堂中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都是在所难免的。这些“意外”,教师必须直面,不能回避,或做简单化地处理,因为它们是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教师只要抓住了这种难得的机会,挖掘其隐藏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巧妙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就会激活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非预设生成必将在课堂中层出不穷源源不断。面对非预设生成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筛选生成并巧妙地利用生成,这的确对教师是个重要的挑战。“生成资源”用好了,可使课堂教学妙笔生花,用的不当反而画蛇添足,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新时代教师更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随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能及时捕捉 6 教育契机,引领课堂,实践教育智慧,与学生一起建构开放生成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叶澜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载于《教育研究》1997.9期 张翼文 《生成性课堂的几点感悟》载于《福建教育》2005.3期 陈 力 《预案 生成 反思》载于《教育理论实践与研究》2005.5期

下载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