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含5篇)

时间:2019-05-12 06:0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通过对反思性学习的条件、特征的阐述,对课堂教学中反思性途径与方法的总结,以及通过在教学中实践、尝试,并观察学生,就有没有反思、能不能反思、会不会反思与学生会不会学习,学习有效性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反思性学习;实践;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知识呈现,学生吸收→储存→再现,教师更多地扮演着“搬运工”的角色,学生则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特别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不仅获得知识,更让学习过程成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我学着用“反思性学习”来改进历史与社会教学。

反思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通过反思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而反思性学习符合新课程倡导的以“主动、探索、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并能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此,本人对就反思性学习进行了自我的学习、借鉴、思考、实践、探讨。

二、反思性学习必要的条件及其特征

(一)反思性学习的条件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没有经过反思训练,学生往往不会反思性学习,不懂得反思性学习。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反思性学习,教师就要作好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创造反思条件,引导学生自觉反思。为此,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训练学生的反思意识

让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来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即“一说二自问”。“一说”,就是在每节课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疑惑,说自己的收获,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等等;“二自问”是指学生需不断地问自己,我理解了吗?这个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关?谁的方法更合理?等等。

2.给予学生反思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足时间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从而充分创造反思的时机。

3.为学生反思性学习下达明确的任务

由于学生的能力及学识水平所限,不易发现问题,要使反思性学习顺利开展,教师通过情境必须给学生明确的要求、问题、范围、知识层面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被动的反思中,慢慢学会自我主动地去开展反思性学习。

4.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与教师志同道合的参与者,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二)反思性学习的特征

1.探究性

反思不仅是“回忆”“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也就是在考查自己活动的经历中探究其中的问题和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并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以外的信息。反思性学习的灵魂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自主性

反思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冷静的、主动的自我反省过程。它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获得自我体验。它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和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反思性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3.发展性

常规学习是学生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的、直觉的、重复的操作活动,它以“学会知识”为目的,关注的是学习的直接结果,即眼前的学习成绩;而反思性学习则以“学会学习”为目的,既关注学习的直接结果,又关注学习的间接结果,即学生眼前的学习成绩和学生未来的自身发展。

4.创造性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究行为。通过反思可以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反思是同化,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造。历史上许多新的发展都是在反思过程中产生的。

5.批判性

反思的实质是批判性思维,习惯于批判性地、反复深入地思考问题,认知结构会更完整、更牢固,思路会更开阔,见解会更深刻、更新颖。

三、课堂教学中开展反思性学习的途径与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培养学生反省思维能力,养成反思习惯。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以下尝试和探索:

(一)在探究中反思

在探究新知识中,反思是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方法、操作程序以及获得的结论等。

如在学习“保护身边的古老文明”时,我让学生小组完成“塘栖古镇的开发与保护”的调查报告。要求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

(1)塘栖古镇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你最关注的是什么问题?

(2)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学生经过实地考察、走访当地村民、查阅资料等后,都完成了各小组的学习任务,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他们领略了气势恢弘的明清古建筑群,感触了民俗民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谈谈每个小组的“闪光点”,对自己的启发等,学生都能针对问题自我质疑、互相质疑。如:

一小组反思:自己一开始就去走访群众,结果对群众的观点不能加以鉴别、归类、分析,只能人云亦云,后来我们及时进行了调整,在图书馆、阅览室、网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再去走访群众,实地考察,最后再总结反思,效果就比较好。这使我们懂得:调查研究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获得信息,加以比较、归纳。

另一小组反思:我们小组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充分用了组员的资源。如,我们小组有一成员在塘栖有亲戚,而且负责塘栖古镇的开发工作,通过他的关系,我们不仅了解的信息比较全面,而且比较真实、客观、前沿。

通过学生的反思和交流,学生认识到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反思、调整,需要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只有在对材料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在结论中反思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反思。“相关结论还有吗?”“这个结论正确吗?”“还有不同观点吗?”等等。

如上例“塘栖古镇的开发和保护”中,小组交流了自己小组的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

生:可以将塘栖古镇开发成为富有江南水乡文化内涵的田园式旅游景点,集小桥、流水、人家于一体。

生:在开发的同时,更好地保护了古典文物,现在的塘栖古镇在某些方面是不是“太新”点儿,这样使古运河文化被现代文化冲淡了。

生:那倒未必,塘栖古镇丰厚的古运河文化底蕴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生:如何提高塘栖居民的文化内涵,让龙门的居民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活导游”。

生:如何让经济开发和塘栖古镇的开发联系在一起,打一套“组合拳”。

……

虽然以上有些观点还比较偏颇和稚嫩,却也有好多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反思中将新知识得到内化,从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通过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层次的知识建构。

(三)在作业后反思

作业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源头”上找问题,在与旧知识相衔接、易混淆的知识点上找问题,在知识“是什么”上找问题,在知识的“为什么”上找问题,在知识的“归类或分类”上找问题,在知识的“拓展延伸”上找问题,以期达到反思的目的。

例如,在有关“大跃进”内容的读图练习中(图见课本18页1-20、1-21),教师出示三个思考题:A.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B.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C.今天,我们可以吸取什么教训?

师:在刚才的读图分析中,你是怎样完成这个过程的?有怎样的感悟或想法?

生:第一个问题是对材料的概括性描述。第二个问题是探究原因,需要结合书本的知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第三个问题是结合现实。

生:这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

生:这是我们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目的之一,学习历史,以史为鉴。

生:这个学习过程是完成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个问题。

师:实际上,整个初中三年历史与社会的知识体系不正是这“三部曲”吗?七年级认识了我们的世界是怎样的,八年级了解了我们的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九年级将懂得怎样建设我们的家园的问题,即“怎么办”的问题。

通过作业后的师生共同反思,不仅对学习方法进行了反思,更对已有的知识线索进行了整理、归纳。在应用练习时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享受反思带来的成果。

(四)在课堂小结中反思

课堂小结是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重要环节,在每节课结束前3~5分钟,可以让学生反思: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较大的联系?今天哪位同学的学习方法你最欣赏?为什么?今天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如,在完成九年级《巩固新生政权》新课教学后,让学生说说今天有什么新的感触。

生1:原来新中国刚成立时,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解放。

生2:1949年虽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当时形势不容乐观,如果在各方面不处理好,随时都有可能被颠覆。

生3:打江山不容易,开辟江山更不容易,守江山会更难,也使我体会到毛泽东说的,战争的胜利仅仅是开始,后面的路会更长更难。

生4:学习了今天这一课,使我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赢得了国际威望,从而为我国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生5:抗美援朝战争时,当时的苏联没有参加,是因为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为了避免两大集团发生正面冲突了是吗?

通过课堂小结中的反思,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堂课的理解、认识;能逐渐注重新旧知识的链接;利于知识框架的形成。并且让学生知道,我在哪一方面还有待提高……日积月累,让学生养成时时都反思、事事都反思的习惯。

(五)在反思后反思

反思是没有终结的。在随时可能进行的反思中,教师可采用“因果假设与反思、比较归纳与反思、正误设问与反思、迁移设问与反思”等方法来对前面的反思进行再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交流中学会反思与推理,以使达到理性交流层次。

比如,在学习《古代科技的典范》时,教师出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小结和思考。

师:这些科技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地后,人们是如何应用它的呢?

生1:西方人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

生2:西方人把火药应用于战争,促进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

生3:印刷术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师:那么,中国人是如何应用这些科技成就的呢?

生4:中国人则把指南针用来测风水,乞求平安和幸福;用火药来制爆竹,驱除鬼神;用印刷术来印佛经,祈盼来世升入天堂。

生5:这些用法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和挨打。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你有怎样的感想?

生6:说明外国人比中国人聪明。

生7:那倒未必,他们毕竟是学习我们中国人的技术,要说聪明还得算我们中国人。

生8:如果科学技术发明了没有应用到恰当的地方就没有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只有用到生产实践中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生9:一个民族需要不断的学习,吸取人家的长处,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生10:看待问题应该一分为二,不能绝对化。

通过对四大发明应用的分析和反思,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融合,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识重组,在反思中进一步得出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些反思后再反思的过程,将思维的整个过程呈现给了所有学生。

(六)知识易错处的反思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有许多的“错”。若能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问题:我国的对外交流活动对世界做出了什么贡献?有很大比例的学生回答成了我国的外交成就。针对这一问题的错答,让学生进行反思并探寻产生错误的原因。

生1:由于审题不正确,失误造成的。

生2:由于审题时对“贡献”这一词语理解错误造成的。

生3:审题时不要急着下定论,要多看几遍,充分理解、肯定后再下笔,可以减少错误的产生。

生4:审题时也要注意找出关键字、词,如这一题中有“对世界”“贡献”,并且得准确理解才行。

通过这一反思性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审题时要把握的环节,方法,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开展“反思性学习”的实践效果与问题思考

曾记得在一所学校的墙壁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沐浴晨光而来,今天要学什么;踏着夕阳归去,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学习反思的最好注解。可以这样说,没有反思,就没有学生学习的突飞猛进。有效的学习,往往是通过反思来进行学习计划的调整和学习策略的调整,包括学习动力和学习意志等。事实上,只有具备了及时快速的计划反思心理意识,才能实现学习频率上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思性学习是学习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策略之一,学习的好不好,方法对不对,怎么提高效率常常是通过反思来实现的。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现有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时间紧,与反思性学习在课堂上占有的时间上往往会发生冲突,制约了反思性学习的普及、深入。

(2)现只有一门学科在尝试反思性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假若所有的学科都能开展,效果会更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时间的不足,因此需得到上层的支持配合。

(3)反思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学习习惯的形成是终身受益的,但在实践中,学生的反思往往不能很好的坚持,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尤其是自尊性较强、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与其沟通的难度更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反思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行为中内化为学生的习惯,进而提升为学习策略。

(4)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反思型教师。只有教师有反思的意识和反思的习惯,才能有意识、有计划去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正如熊川武教授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所说:“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因此,反思型的教师为反思性学习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

五、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的后续发展

目前学生开展的反思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还停留在表面,开展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积累也不够。自我设想,通过加强反思性学习的理论学习,实践尝试积累,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并希望通过边学习,边实践,边积累以逐渐形成一套系统的,简单可行的反思性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斯滕伯格.培养反思力[J].袁坤,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01.[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7.[3]殷伟康.论反思性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02-04.[4]徐永忠.剖析错因,反思教学[J].数学通报,2003(10).[5]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城东中学)(作者单位

第二篇:《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反思性教学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与反思性教学

四川宜宾学院B区 罗艳

摘 要:反思性教学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新理论,笔者运用该理论结合当前中学历史课改的新动向,提出历史教师应当从学科教学知识、历史教学原则、教师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反思.通过重新解释和构建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颁布,经过两年的试点,目前新教材已在全国中小学普遍使用,具体情况如何?新课程新在那里?学生该怎样学,教师又应具备什么素质才能胜任新教材的教学?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运用反思性教学理论,通过实践调查和系统研读“课改”的相关文本,对中学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的“教”提出几点思考。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教育界兴起后,就倍受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界说,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本文中的反思性教学取自熊川武教授的定义:“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在群体研究的支持下,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省评价,推动教学行为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辞海的解释,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返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3]。教学中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能素养的过程。反思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被视作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是那些既能思考发现并能提炼出实践当中碰到的教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教师。他们能把教学的信念和技巧内化,并以之研究自己的教学,同时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更应该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因为从宏观上讲,历史学科是一个反思的学科,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开展教学反思。

一、对学科教学知识的反思

由于历史讲的是不可重复、无法实验的、过去的事情,人们认识历史就只能依据史料(或证据),历史学习中这种“史由证来,论由史出”的意识,决定了史学不断变化发展的运动特性。只要新的材料出现,只要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就会产生与以往不同的“解释”。这就产生了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因此在这个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时代,历史教师为了更好地阐释历史知识的时代意义,就应该在准确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对所教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和研究,认真改正过去在“斗争哲学”“冷战思维”影响下的解释或看法。比如,在关于农民战争问题的认识上,过去是站在农民造反有理的角度去歌颂农民起义的正义与伟大,现在则要求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去讲,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为什么会不稳定,社会矛盾的对抗和冲突为什么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尖锐化。

二、对历史教学原则的反思 历史教师以反思的精神去重新审视历史教学,注重历史教学的人文性素养的开发,让历史教学恢复自己的本性,即回归自身的特性。教学中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就是让学生形成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中,学生通常是在教师的讲授中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结论),他们成了充实而迷茫的学习者,头脑里装满了答案,却不知道问题在哪儿,在不断的记忆和“占有”中他们不仅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也失去了主见和判断,没有学会思考,更没有学会创造,对拥有的知识变得冷漠。要扭转现状,历史教师就应当把问题还给学生,因为我们所学的许多的历史人文知识和人文事件都不是关系到学习者自身的,是在学习者自身生活世界之外产生或发生的。要使它们转化成为学习者自身的切身追问,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开始于问题,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鼓励学生学会从史料的阅读中或者从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处发现问题,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向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鉴别问题的价值,学会升华实质性问题;通过自主的努力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直至解决问题。根据课改新理念,历史教学应当开始于问题,教师应当具备把知识变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针对学习内容,设计出与学生的经验相关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来开始和推进教学。历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个体通过“自问”“自答”或“互问”“互答”,使获取知识的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互动─构建”;由“接受答案”转变为“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升华为含有理性独立批判的、自觉探索问题的较高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历史动态意识。

即前文已述的历史发展变化的“运动性”特征。从“认识”历史的意识出发,教师应该更多地呈现前人认识历史的过程,创设历史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地体验历史认识的过程;并且告知学生:“这是我们目前所知道的历史,并能够做出的解释和评价,问题可能多多„„”,使学生知道历史实际上还有很多是有待认识、研究的,现在的认识程度是这样;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察历史的视角日趋多元化,对历史本身的认识也会愈见丰富多彩,逐步逼近历史的真实。帮助学生树立历史知识、历史思想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的观念,从而避免把历史的相对真理绝对化。

3.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证据或史料是我们了解史实的唯一根据,在课程设计中,历史教师应当选择典型的史实摆出证据,交代证据的来源,分析证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帮助学生形成证据(或史料)意识与认证能力;将依据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是根据什么得出的认识或解释,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历史是重证据的,重证据的思维习惯在市场经济、法制社会中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什么认定的史实,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地向学生渗透,使他们形成追求证据的思维习惯。

4.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真实是历史学的根本属性,是史学的立身之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向学生传达准确的历史知识,就应当注意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不要急于让学生探讨为什么,而应先引导学生搞清是什么,在搞清是什么的过程中探讨为什么,形成不先念、不盲从(或“不唯上,不唯书”)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意识与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历史教师应当从历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交汇点上,选择适当的时机,典型的史实、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听到不同的声音,以萌发求真意识;让学生懂得多元理解,以促进思维发展;让学生知道相悖评论,以孕育创新精神。

5.培育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习不仅包含着记忆,也包含着质疑。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知识,往往只是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不要把它奉为千真万确、毋庸置疑的真理。课本、教师和科学的权威都不能构成强迫学生接受知识的理由[9]。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大胆怀疑,对教材的结论进行严肃的理性的质疑和反思,并要求学生敢于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敢于力排众议、独树一帜,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对历史教师教学理念的反思

众所周知,一个教师在生命过程中可以自然地成长,但他的发展则需要自身用心去努力达成。教师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反思和更新是推动教师通过他们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成长的机制,因此,自觉性的反思行为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坚持的。当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碰壁或遭遇到有意的挑战时,教师产生了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由此促成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就是教师反思的起点。历史教师还应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用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尤其应当注意课后的反思。教师通过对自己已经上过的课的情况进行回顾和评价,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及时进行自我肯定,并从中开掘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为今后的教学做准备;在反思中将过去形成的过时了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做法予以解除或摒弃,只保留合理的部分。反思性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在自觉自主地、坚持不懈地进行个体反思的基础上,主动寻求教研组同行的帮助与群体支持,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反思性的行动研究,共商改进对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改进建议,直至解决问题。为了让教师的反思落实到对实践中不合宜的教学行为的改良上,以修正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学,历史教师还应反思个人的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教师应当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话、研讨来反思自己的缄默知识以及这些缄默知识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使自己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从而来剖析、批判和检讨、扬弃一些约定俗成而又消极的教育行为与观念。由此把反思引向抵达教师的意识结构层次以触及其灵魂,进而完成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这样的反思才是深刻的、全面的。

综上所述,在反思性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把自我反思作为自身专业化的研究态度的组成部分,成为自己和学生的优秀的诊断者和观察者;并通过反思,在学生的“错误”中求发展,在教学的“失败”中寻发展,在教材的“局限”上谋发展,使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学会教学,并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使反思性教学成为教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第三篇: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以《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笔者以八年级第四单元的《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讲述了课堂生活化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论述: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使学生的心很快地收回到课堂上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照本宣科”式的讲法,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对重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而生活化的教学将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重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适应了学生发展认知的内在要求。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住,记得久。

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难点之一是知识具有抽象性,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所以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生活化教学加以突破。

四、课堂拓展生活化。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总之,随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学习的多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强了,探究式学习氛围浓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生活化 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生活即教育》等。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屠棠:《生活教育理论的精辟阐述》,《生活教育》2006.3 4、刘金赟:《生活化教学概述》。《生活教育》2006.4 5、邓秋萍:《“教学做合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与应用》。《生活教育》2006.8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以《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笔者以八年级第四单元的《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讲述了课堂生活化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论述: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四、课堂拓展生活化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生活化 教学

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就要求教学回归生活,使教学联系生活,这也是关怀学生的体现。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融历史、地理、政治、思想品德、法律等基础知识为一身的综合性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应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社会现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学习研究社会的基本方法。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

教学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巧妙合理能使学生用最短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掀起教学小高潮。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使学生的心很快地收回到课堂上来。

于是,笔者设计了“情景辨史”的环节,力求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我虚拟了这么一个历史情景:

西域是我国葡萄酒的发源地。在秦朝时,葡萄就得到了秦始皇的喜爱,为此,秦始皇还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保证西域葡萄和葡萄酒的供应。

然后设问:“你能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表述?”在上述历史情境中,有以下的语句不符合历史事实,“葡萄和葡萄酒”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才传到中原地区的,秦始皇时期并没有见过葡萄及葡萄酒,哪来喜爱;西域都护府是在公元前60年设立的,目的是保护商路。所以并不是秦始皇时期设立的。

通过改错,学生的心一下回到了课堂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做好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

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照本宣科”式的讲法,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对重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为地在学生和教师间竖立起了一道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沟通、争鸣的屏障。而生活化的教学将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重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适应了学生发展认知的内在要求。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住,记得久。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作用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的重点,在学习丝绸之路的作用时,笔者让学生扮演各国商人,选择货物及选择交易城市?并请这几位同学上台即兴表演经商。在丝路经商中,学生感受到西方商人把葡萄、苜蓿、核桃、马匹、毛皮、香料、木笛、药材、珠宝等带到了中国,中国商人则把丝绸、陶瓷、锄头、漆器、小麦、水稻等带到了西方,从而说明了丝绸之路的作用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中国的冶铁技术、蚕桑技术、四大发明由此传入西方,西方的魔术、音乐、舞蹈、宗教等传入中国,从而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国连结同中亚、西亚、北非、欧洲的友谊之纽带,感悟丝绸之路的作用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在学习大运河的作用时,则通过结合课本P102-103的知识点,四人小组的小组活动,通过几个问题来解决:

1、谈谈你对大运河的看法?

2、隋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对大运河进行哪些治理?

3、大运河的重修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与回答,学生明确了大运河的作用:

1、大运河促使运河沿岸的城镇更加繁华。

2、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大运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

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结论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难点之一是知识具有抽象性,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所以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生活化教学加以突破。

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大运河是本课的难点,为此笔者选用了两位唐朝诗人对大运河看法的诗句:

《汴水》 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胡诗认为隋炀帝开运河是隋亡的主要原因;皮诗认为开运河造福后代,功大于过,若没有巡游江都之事,其功可与大禹治水相比。从而引导了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大运河。一方面,隋炀帝为修大运河,大量征发民工,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运河沿岸的城镇更加繁华,加强了中央集权。这种引导比我们平时空白无力的说教显得更加有力。

四、课堂拓展生活化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如果局限于教条、枯燥、僵化的教材内容,也就无法生动地揭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无法给学生“鉴古知今”的启迪,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完成书本的教学任务,还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领略知识运用的无穷乐趣和运用之后的成就感。

学习完知识点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它们在沟通东西南北,促进中外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传承与保护好这些古老的文明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畅所欲言,谈到了以下多个方面:(1)恢复昔日繁荣和美好的生态环境;(2)加强法制,依法保护(3)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公众监督;(5)建立和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等等。其中的一些做法恰好是正在实施的,一些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正需强化的,学生的回答之精彩真不由让老师赞叹不已,现在的孩子啊,真是了不起,真是“不怕他们做不到,只怕老师想不到!”学生也在回答中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了解了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改变了一些学生觉得学习过去的知识毫无用处的错误看法。这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巩固,更是过程的体验、能力的发展。这些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生活化教学”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教学。随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学习的多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强了,探究式学习氛围浓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得到了提升。这一切都有利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从而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体验和感悟历史,去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这种活的教学,正像“鸟到森林”自由飞翔,也像春光之下的花草欣欣向荣,“一天新似一天”。

【主要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生活即教育》等。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屠棠:《生活教育理论的精辟阐述》,《生活教育》2006.3 4、刘金赟:《生活化教学概述》。《生活教育》2006.4 5、邓秋萍:《“教学做合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与应用》。《生活教育》2006.8

第四篇: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赵丽萍

第一次拿到初一下册《历史与社会》的教材,看到内容之后,感觉这本书不象初一上册的《历史与社会》讲的是地理方面的知识,而有些象思想品德的教材。开学后的第一节课在讲评了上学期期末试卷之后,介绍本学期的内容时,学生的感觉也都和我相同,都认为不是社会书而是思想品德书,以至之后的有几次上课都有学生把书拿错。

于是我再次借来了初一的上下册《思想品德》书,将其中的内容和初一下册的《历史与社会》内容进行对比,发现的确有多处雷同的地方,比如:初一《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你我他的世界》第二框《尊重与平等》与初一《思想品德》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第三框《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雷同;初一《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与初一《思想品德》下册的相关内容雷同,都是讲权利和义务,还有哪些法律,一些经常可能发生的侵权行为以及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规条文等;其他诸如发掘美好情感,生活高尚情趣等都是差不多的内容。

我还发现初一《历史与社会》的教材内容不仅和初一《思想品德》有类似的地方,和初三的《思想品德》也有一处重复的内容,是有关于如何进行合理购物的教学内容。

基于以上发现,我认为初一下册的《历史与社会》教材内容应当适时的进行调整,不然的话是一种浪费,不仅浪费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因为教学内容的重复,也造成书本的成本浪费。况且现在的初三中考不仅要考初三的内容,还把初

一、初二的地理、历史内容也作为考试范围,我认为这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情,因为这么做他们可以把知识掌握的更为牢固。从初三中考的内容改革让我想到初一的《历史与社会》下册应当加强地理方面的知识,不能仅仅在上册上了一部分之后,就没了下文,这样的话就象是半途而废了,而且现在学生的地理知识相当肤浅,我认为应当补充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这对他们是有好处的,最起码他们在上高中地理的时候不会显得一无所知,一些最基础的地理知识能够有所掌握。

当然初一新教材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也不是完全没有可取的之处,很多内容相当贴和社会生活,让学生有亲切感,如社会保障制度这一课,让学生知道了自己一旦遇到困难,发生了意外,生活出现了难处,可以有哪些保障制度是自己理应可以享有的,将来参加工作后,工资的组成部分应该包括哪几块,不然就是损害的他的合法利益。再比如正当权益受到伤害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课文中例举的内容都是来自日常生活的例子,有的学生还曾经遭遇过,学过课文之后,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会如何进行处理,怎样会比较合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相对合理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为什么要上这课的目的。

总的来讲,我个人认为从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讲,初一下册应该安排地理方面的内容,现在初一下册的内容贴和学生生活实际,对他们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很有好处的,可以考虑放在思想品德课上给学生介绍,这样的话就两全其美了。以上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请大家指教。

第五篇:初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初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浙江省泰顺县第三中学 杨耀文

电话:0577-67686271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三(4)(5)两个班的《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教学工作。一学期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提高。但总体回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教案、作业,只是按部就班地解决了每堂课的任务,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学习任务延续到课后。这一点很值得反思。

初三的教学任务繁重,此时应指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样老师会倍感轻松,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浓,学习效果也会提高。过去我之所以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虽然有时给学生安排了一些任务但由于没有及时去落实。这样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首先学生不会及时去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会养成一种拖拉的习惯。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确实值得反思并纠正。因此,我告诫自己今后做任何事都要雷厉风行,要在快中求好,快中求稳,快中求发展。因为快节奏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

2.在中考中历史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学内容较多,上学期在完成本学期教学内容外还要完成下学期课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快,教学方法不够好,课堂效率有时不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探求良好的教学方法。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历史,这其中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曾经学得差,对学习历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希望听听历史故事,再加上历史知识点较多,难记。历史给他们的感觉是死记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记,也不愿去理解分析;课后就更不用说去自主学习。其实只要老师恰当地引导,合理地安排,学生会自觉学习。平常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一是历史学科内容多且复杂,知识点零碎,不向学数学、物理那样能逻辑性很强。二是真正说来历史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要识记而且要理解,如材料、问答题学生能背出答案但往往答不出。因此这就需要老师作引导和指导。不能随便给学生布置一下或放任自流,而是有计划性、有目标性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指导合理的学习方法,然后定期做检查。长期进行这样工作,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定会养成,学习兴趣定会浓厚。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也是需要老师作引导和指导的。因此,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做努力和探究。通过图片、列表、影视、专家讲坛、师生讲评故事等等来激发同学们兴趣和巩固知识点。进而加深学生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完整性。

下载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与思考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历史教学增“光”添“彩”姓名:麻淑慧 单位:山东省高唐县实验中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历史教学增“光”添“彩” 作者:麻淑慧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课......

    时序性与历史教学大全

    时序性与高中新课标教学 一、 高中新课标的时序性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以模块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将教材编排体系由原来的编年体变为包括......

    高中历史 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摘要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无疑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

    学习、实践与思考

    学习、实践与思考 就“教师专业发展”,我一直都在思索着几个问题: 1、教师专业发展应从哪里出发? 2、教师专业发展应在哪里生根? 3、时下教育最缺什么样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最需要......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亟待教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落实新课程理念,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成果参评 历史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 教学反思 历史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关 键 词 历史教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反思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试卷总体难度适中,区分度比较明显。此次考试充分暴露了学生审题不仔细的缺点,加之学生基础不扎实,不能很好的利用开卷考试的优势有效利用手头资料,盲目......

    历史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问题及教学思考【摘要】我们在开展历史活动课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实践困难,主要有:活动课的开展计划不周,学生活动能力不齐,老师的重视和指导程度不够,诸多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