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

时间:2019-05-13 00:0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

第一篇: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潘略辉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

温州第四中学 潘略辉

摘 要:《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就是要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回归生活。教师应在课前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以及把生活化学习延伸至课后。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教学

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有活力的学科知识、技能、方法,并能学以致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那么究竟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落实纲要所提倡的这种“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呢? 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备课要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

1、教师按生活化教学的需要,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由于教材中呈现的史实、地理特征、案例很多是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换、增添、删选即“重编”。

第一,替换教材中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材料,使知识具有亲切感。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教材是选用学生比较陌生的蓝田人家园今昔变化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对教材进行改造选用我们自己家乡今昔变化的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补充相关资料,使知识具有真实感。例如在教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时候,我补充温州过年的传统习俗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变迁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贴近本地生活。

第三,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巧妙结合,使知识具有时代感。例如教师在讲九年级教材中的联合国、欧盟、世贸组织这些内容时可与伊拉克问题、伊朗核问题、温州打火机进入欧盟遭遇壁垒等问题相结合,从而使枯燥的知识贴近社会生活,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2、学生按生活化教学的需要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教师不是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选好“生活点”。如对《屈辱的岁月》一节中“鸦片战争”的教学可以有很多种教法,但按生活化教学的要求,就要选准离学生生活近的,学生所熟悉的一个点,这个点是什么呢?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发现这个点就是“毒品”,我就选择了出现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所熟悉的吸毒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当代吸毒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及危害,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上课时,我紧紧抓住学生所熟悉的吸毒这个敏感、引人注目的问题,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及探究知识的“启情点”,然后才讲述鸦片的危害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以此来说明历史上中国禁烟的正义性,抵抗英国侵略的合理性。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更浓。既实现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又充分发挥了历史与社会学科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教学的生活化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实践表明,生活化教学应具备五基本环节:

1、激活生活经验,启迪设疑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教“时区与日界线”一节时,我设置了一个生活情境:有一轮船自西向东航行,船上有一个孕妇顺产了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小孩诞生于西十二区,后出生的小孩诞生于东十二区,可是先出生的小孩却要叫后出生的小孩为哥哥,先出生的小孩却成了弟弟,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脸上露出困惑的表情,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日界线。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设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旧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但是《历史与社会》中的历史部分内容具有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过去性,生动的历史场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遥远又不容易记忆的历史知识,精心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与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如在讲授《丝路明珠:楼兰》这一节时,可以将角色扮演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创设一个超越时空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楼兰昔日因丝绸之路而辉煌,也因之而消亡的历史沧桑。步骤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事先准备好的关于丝绸之路、楼兰古国的文献资料,丰富学生学前理解。步骤2: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张骞出使西域图》、《楼兰古国遗址图》、《楼兰美女复原图》等图片;播放歌曲《楼兰姑娘》、视频《楼兰遗梦》和电视剧《汉武大帝》剪辑片断等。通过这些经由现代教学技术处理的再创性历史实物创设一种虚拟历史场景,刺激并丰富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在超越时空的情境中体验历史的真实。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一个商人,请你想像和描绘出你穿越时空沿着丝绸之路进行买卖的情形。步骤4:引导学生结合上述同学的模拟表演,以4 人小组进行讨论以下问题:古楼兰国的消亡对今天有何启示?你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何建议?等。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这节课的所思所想写成一篇小论文,通过写文章使学生将交流讨论中的见解、观点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意义的生成,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信念。

3、迁移应用实践,培养能力 获取知识的目的是应用知识,但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学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第二单元第二课的“人口警钟须长鸣”之后,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回答。如温州市区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难问题、老年化问题、资源短缺与环境恶化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消除学生“多子多福”的落后传统观念,树立优生优育的先进理念,从而把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内化为自觉行为。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就可以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4、总结知识方法,发展思维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例如在上《变革与争霸》新授课后,我及时指导学生总结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影响,用“比较法”分析改革对于社会进步的作用,深化理解标题“变革”与“争霸”的关系,并进一步延伸到今天我们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学生学会区别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今天的改革目的是不一样的,当时的改革是为了争霸的需要,而今天的改革开放为了发展我国经济,改善人们生活,提高综合国力,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历史与社会课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

5、大胆畅想质疑,回归生活

生活化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畅想和困惑,让他们大胆质疑非常重要。例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看不见的手》时提出:股市的涨跌是不是也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在操纵?我们应该怎样炒股?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通过学以致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

三、课后延伸生活化

要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通过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资料或者通过社会实践,亲自体验课堂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这样就使学科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中一展风采,达到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享受了学以致用的快乐。同时,学生也认识到今天在学校里学习就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从而增强了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作业类型可以分以下几种:

1、生活化开放型作业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变单一机械的书本作业为有声有色的生活化作业,“作业过程生机盎然”才能激发学习动力。如讲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节内容时,我针对平阳水头镇皮革工业的水污染问题,要求学生写小论文提合理化建议,向平阳县政府、人大、政协就污染问题建言献策。开放的问题,多元的思维,收获了丰富的“金点子”,培养了学生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

2、生活化实践型作业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有许多章节的内容可以布置生活化实践作业,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情感内化。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来自家乡的报告》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探寻温州》参观考察菜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实践体验生活。在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事项:(1)结合课本知识,明了社会参观考察的基本要求,写好考察提纲;(2)让学生自愿结合组成4 人考察小组,做到任务清楚、分工明晰、责任明确;(3)考察任务必须在1 周至2 周内完成,考察成果可以是纯文本报告、DV摄影及PowerPoint 演示文稿等形式。各小组上交考察报告后,教师精心组织一次“《探寻温州》专题报告会”,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各自的心得体会,然后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考察成果进行多元互评。这种实践型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人文素质。

3、生活化研究型作业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创业有方,诚信无价》这一章节时,教师会面临这样的困境:教材虽然尽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创业的学问及诚信的重要性,但学生仍然不能有效地理解文本的旨意。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可以布置一次生活化研究型作业,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主题为“找回身边的诚信”的社会调查活动。要求:各小组事先拟好调查访问提纲;调查时可采用笔录、录音及摄影摄像等形式作真实的记录;调查结束后,对记录进行整理,如果每个成员都有记录,应当互相核对,务求记录准确教师在学生完成调查访问后,收集好学生的调查报告,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交流、总结和归纳,从而加深对这次调查活动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并将诚信内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

4、生活化选择型作业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身边的故事》这一章节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收集相关材料,说明家庭或者社会生活变化的历程,收集我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物品或工具,在不同年代的图片、实物,如收集家庭在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收集以前使用的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煤票等各种票证。同时学生也可以说一个故事、写一首诗歌、画一幅画来表达生活的变化。学生选择其中一项即可,这样的选择型作业会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都得到发展。

总之,实施生活化教学实践使我感悟到:教学必须让学生课前做好调查准备,积累生活经验;课上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以创新精神与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篇: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以《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笔者以八年级第四单元的《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讲述了课堂生活化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论述: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使学生的心很快地收回到课堂上来。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照本宣科”式的讲法,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对重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而生活化的教学将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重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适应了学生发展认知的内在要求。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住,记得久。

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难点之一是知识具有抽象性,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所以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生活化教学加以突破。

四、课堂拓展生活化。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总之,随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学习的多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强了,探究式学习氛围浓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生活化 教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生活即教育》等。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屠棠:《生活教育理论的精辟阐述》,《生活教育》2006.3 4、刘金赟:《生活化教学概述》。《生活教育》2006.4 5、邓秋萍:《“教学做合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与应用》。《生活教育》2006.8

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实践

--以《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笔者以八年级第四单元的《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为例讲述了课堂生活化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论述: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四、课堂拓展生活化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生活化 教学

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具体目标指出:“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就要求教学回归生活,使教学联系生活,这也是关怀学生的体现。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融历史、地理、政治、思想品德、法律等基础知识为一身的综合性学科,这就决定了它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应以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社会现象,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学习研究社会的基本方法。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去建构,自主去体验,因而也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新课导入的生活化

教学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巧妙合理能使学生用最短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掀起教学小高潮。贴近生活的课堂导入,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使学生的心很快地收回到课堂上来。

于是,笔者设计了“情景辨史”的环节,力求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我虚拟了这么一个历史情景:

西域是我国葡萄酒的发源地。在秦朝时,葡萄就得到了秦始皇的喜爱,为此,秦始皇还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保证西域葡萄和葡萄酒的供应。

然后设问:“你能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表述?”在上述历史情境中,有以下的语句不符合历史事实,“葡萄和葡萄酒”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才传到中原地区的,秦始皇时期并没有见过葡萄及葡萄酒,哪来喜爱;西域都护府是在公元前60年设立的,目的是保护商路。所以并不是秦始皇时期设立的。

通过改错,学生的心一下回到了课堂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 做好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新课重点的生活化

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核心。“照本宣科”式的讲法,过于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对重点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人为地在学生和教师间竖立起了一道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沟通、争鸣的屏障。而生活化的教学将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重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适应了学生发展认知的内在要求。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住,记得久。

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作用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的重点,在学习丝绸之路的作用时,笔者让学生扮演各国商人,选择货物及选择交易城市?并请这几位同学上台即兴表演经商。在丝路经商中,学生感受到西方商人把葡萄、苜蓿、核桃、马匹、毛皮、香料、木笛、药材、珠宝等带到了中国,中国商人则把丝绸、陶瓷、锄头、漆器、小麦、水稻等带到了西方,从而说明了丝绸之路的作用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中国的冶铁技术、蚕桑技术、四大发明由此传入西方,西方的魔术、音乐、舞蹈、宗教等传入中国,从而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中国连结同中亚、西亚、北非、欧洲的友谊之纽带,感悟丝绸之路的作用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在学习大运河的作用时,则通过结合课本P102-103的知识点,四人小组的小组活动,通过几个问题来解决:

1、谈谈你对大运河的看法?

2、隋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对大运河进行哪些治理?

3、大运河的重修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与回答,学生明确了大运河的作用:

1、大运河促使运河沿岸的城镇更加繁华。

2、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大运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

三、新课难点的生活化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结论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难点之一是知识具有抽象性,过去性、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所以要以形象、直观、实践的生活化教学加以突破。

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大运河是本课的难点,为此笔者选用了两位唐朝诗人对大运河看法的诗句:

《汴水》 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河怀古 》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胡诗认为隋炀帝开运河是隋亡的主要原因;皮诗认为开运河造福后代,功大于过,若没有巡游江都之事,其功可与大禹治水相比。从而引导了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大运河。一方面,隋炀帝为修大运河,大量征发民工,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运河沿岸的城镇更加繁华,加强了中央集权。这种引导比我们平时空白无力的说教显得更加有力。

四、课堂拓展生活化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运用知识于生活的能力。如果局限于教条、枯燥、僵化的教材内容,也就无法生动地揭示历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无法给学生“鉴古知今”的启迪,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完成书本的教学任务,还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必要的知识拓展,使学生在课堂中就能领略知识运用的无穷乐趣和运用之后的成就感。

学习完知识点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丝绸之路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它们在沟通东西南北,促进中外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传承与保护好这些古老的文明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畅所欲言,谈到了以下多个方面:(1)恢复昔日繁荣和美好的生态环境;(2)加强法制,依法保护(3)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加强对历史的了解,增强民族凝聚力;(4)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公众监督;(5)建立和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等等。其中的一些做法恰好是正在实施的,一些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正需强化的,学生的回答之精彩真不由让老师赞叹不已,现在的孩子啊,真是了不起,真是“不怕他们做不到,只怕老师想不到!”学生也在回答中获得了充分的满足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了解了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改变了一些学生觉得学习过去的知识毫无用处的错误看法。这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巩固,更是过程的体验、能力的发展。这些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生活化教学”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教学。随着“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学习的多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强了,探究式学习氛围浓了,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得到了提升。这一切都有利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从而更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体验和感悟历史,去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这种活的教学,正像“鸟到森林”自由飞翔,也像春光之下的花草欣欣向荣,“一天新似一天”。

【主要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生活即教育》等。2、胡国枢:《陶行知新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屠棠:《生活教育理论的精辟阐述》,《生活教育》2006.3 4、刘金赟:《生活化教学概述》。《生活教育》2006.4 5、邓秋萍:《“教学做合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与应用》。《生活教育》2006.8

第三篇: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

熊咏霞 临江乡龙潭小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

(一)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我们的教学必须打破课堂教学中长期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该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 “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城乡巨变》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如我在教学《社区我的大家》一课上,我思考着:怎样让学生去体验感受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远亲不如近邻》的小品。观看后先分组交流感受,再让孩子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邻居的重要性,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在活动中,让学生共同分享各种体验,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充满希望。

(三)让生活以活动的形式在课堂中再现。

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品德与社会》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来到了书上,都走进了课堂。而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生活的再现。比如《我是一个消费者》。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合作的力量,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方便面、各式衣服、膨化食品等。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商品,进一步领会买卖中的道德及价格的秘密,我组织开展了班级商品订购会。同学们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到了商业人员工作的辛苦、产品质量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参与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及规则。

(四)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的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但有时学生在认识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与社会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是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的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五)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做课外的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农村小学上环保内容的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向父母调查一下在他们小时候:每人有多少耕地?村庄的范围有多大?村子附近有没有小河、小树林?小河里的水是什么样的?树林中有哪些小动物?井有多深?„„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情况,这样的调查结果是很有说服力的。再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把家里这一周的每一笔收入都记录下来,老师再指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周的花销,这不但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也会对家庭的日常消费起一个健康的指导作用,从而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及时解决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

总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第四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谭宝成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王场镇小学校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诚然,教育源于生活,因为生活的存在才形成了生动有趣的品德教育素材,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世界中相关的教育主题与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对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效地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并且使他们在学习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即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几点体会,望能收到抛砖引玉之功。

一、立足生活需要,教学目标确定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本课程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如此,我们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观点,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动态生成教学目标。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是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 1 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驾照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平安回家》一课时,因为学生都是当地的农村孩子,他们对城市交通法规缺少了解,在实际的生活中接触交通标志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虽然学校和老师也经常就此问题进行教育,但对于接触不到这些知识的孩子来说则收效甚微。所以,教学这课时我就从细微之处入手,让学生学会常见的交通标志,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指导学生学会遵守交通规则。由此这堂课的目标不仅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掌握农村山多、水多导致的安全注意事项,还补充了更多的学生不常能看到的一些交通知识,甚至更要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让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安全”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 2 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我家门前新事多》这一课时,在引领学生对比学习“我们村里的变化”、“我们学校的变化”和“家乡路的变化”后我就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家乡的社区、学校和交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三、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我为家人添欢乐》时,让学生知道家人对他们付出了很多很多,学会体察家人,管好自己,体谅家人的难处,尽量少给家人添麻烦,自己能做的主动做,不会做的学着做,让他们真情回报家人爱!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 3 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如在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公共场所拒绝危险》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处的公共场所往往人多物杂,一个小小的无意行为就可能引起危险,于是通过“案例再现”让学生从一些鲜活的事例中对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公共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

第五篇: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我们教育界有一句老话叫“给学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所以,教师平时知识的积累是很重要的。我坚持看书学习,特别是注意收看电视新闻、专题报道,阅读报纸杂志,以扩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时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我收集资料的办法多种多样,或做索引,或剪报,或抄录于卡片和笔记本,或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作业做得好的我也保留下来。我把这些资料归纳分类,使用起来很方便。讲到这个问题就感到左右逢源,轻松自如。可见,教学者,欲教必须先学,作为教师,应该教到老,学到老,教学相长永远是个真理。

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总结:

(一)社会课的语文教学法

在社会课中引入语文教学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社会与文学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任何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并反映某一个方面的社会现实,因此,对社会的表述不仅可以借鉴,而且必须借鉴文学的方法。另外,把一些语文教学方法运用到社会课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社会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考试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论述题改为“社会小作文”,或写读后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社会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 是很有益处的。

(二)社会课上的辩论赛

课堂讨论一直是社会教学的难点,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各自陈述意见,再自由争论,最后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顺境逆境孰利孰弊”,正方的观点是“顺境利于成长”,反方的观点是“逆境利于成长”,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三)社会课的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抽签,机会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认真看书,积极动脑筋想问题,不敢懈怠。所抽的签可用纸片做,每张纸片上只写一个学生的名字,装入信封中。提问时当众抽签答完后将签装入另一个信封。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不公布),记入平时成绩。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作书面回答和写在黑板上,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社会课上的热点问题

社会与政治部分家,教学内容还涉及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要启发学生从社会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有人也许会认为这样做,上社会课会离题,扯得太远了。其实不然,首先,从社会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些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想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我会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以上的几个方法是我在教学海洋边拾到的几个贝壳。

林冰淑

2015-1-25

下载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历史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与背景 当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应试教育观念和氛围的影响下,存在着课堂设置单一、课堂教学高耗低效、教学模式与手......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 新课标明确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与探讨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与探讨 (云南省宣威市第四中学)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高中政治生活化问题逐渐走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仅获得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要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4年6月30日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又一个学年转瞬即逝,这一学年,我既经历了困惑,也收获了欢乐。由于是带毕业班,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因此,我对教学工......

    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初一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赵丽萍 第一次拿到初一下册《历史与社会》的教材,看到内容之后,感觉这本书不象初一上册的《历史与社会》讲的是地理方面的知识,而有些象思想品德的教材......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与思想品德的教学任务,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4、5、6)班。一学期来,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教学因你而精彩 ——谈生成性课堂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全面铺开和推进,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正得到不同程度的“扬弃”。在这新旧教学模式的转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