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历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辽 宁 省 北 票 市 西官营镇初级中学 姓
名:谭青杰
从事学科:历 史
《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历史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辽宁省北票市西官营镇初级中学
谭青杰
内容提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一位在基础教育战线上工作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引导下,完全采用被动式、接受式、封闭式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历史知识,这对学生本人以及中学历史教学已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是势在必行,时不我待了。我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转变学习方式
实践
反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信息技术成为全社会成员必须学习的重要知识和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促进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面对已经来临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
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新课程也强调积极的兴趣有如催化剂,能推动学生去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对于高中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直观教具或有趣的历史事件中。而计算机辅助教学恰恰具有文图声并茂等特点,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可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可近、形象、生动。使历史教学从多“静态”向多“动态”发展。由于它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并且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视听感官刺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续高涨的学习情绪。
例如,在《美苏争霸》这一课导入新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征,重点注意创设了美苏争霸的紧张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首先,我设计了一段导言:“二战结束后,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战后分裂,并分别组织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争夺霸权的活动。”在讲述新课前,我先让学生观看屏幕,通过多媒体制作,上述导言内容逐字在屏幕上跳动出现,并配有“嗒嗒”的发报声。接下来,点击“北约和华约”,屏幕上立刻就出现了一幅世界地图,北约和华约这两大军事集团所控制的势力范围先后在地图上闪动。在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完北约和华约这两个重要历史概念后,点击鼠标,在地图上从北约和华约内部延伸出两个代表美苏势力的红色箭头。这两个箭头在相互碰撞后,发出巨大的爆炸声,随之在屏幕上由小到大出现本课课题——“美苏争霸”四个字。在四个字后面,拖着巨大的阴影,笼罩住了整幅世界地图,暗示着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利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就通过声、光、画来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置身于美苏两大超级强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紧张氛围之内,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仿佛美苏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一触即发。学生想探求新知识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应用多媒体教学再现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体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度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创设相应的典型化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消除与历史的距离感,激发兴趣,启迪情感,唤起自身强烈的探究欲望,因势利导,揭示探究的新问题,为新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做好认知和情感的定向准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杨敏)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幅挂图进行课堂教学,已经很难完成了。而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的应用,能够让过去的历史人物、场景,走进我们的视野,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兴趣,激励学生探究的最佳途径。
许多历史事件、人物,都被搬上银幕,也有大量的文献记录片,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节选片段,再现历史情境,使历史课更加形象具体,并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从而理解历史概念,牢固掌握历史知识,激励学生探究精神,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讲述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段历史事件时,我播放了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录像片段。此片段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了当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一些情景,使学生的思绪被拉回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风云变幻的中美关系之中。
为了激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学生看完录象片段后,我结合录像的解说词向学生提问:在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一直孤立、封锁新中国,为什么在70年代时,尼克松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美国总统来到中国进行访问?学生的思维立刻被激活,结合所学知识和录象片段的内容做出了精彩的回答。
这样,通过信息技术再现历史情景,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讨论是缺少内容的泛泛而论,所得到的结果是从教材到教材,从结论到结论。真正作到了有史有论,论从史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3、应用多媒体教学模拟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 对于某些特定的历史情境,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古今中外科技史方面的的内容,很难用一般的办法创设历史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某些特定的历史情境能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丰富的教学信息,从而创造立体化的教学空间,使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它还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效果明显。
例如,在《美苏争霸》这一课中,讲述美国在80年代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时,我制作了一个二维动画来给学生模拟“星球大战”爆发时的情景:在深蓝色的静谧的太空中,游弋着美国的各种间谍卫星和太空武器,整个画面在平静中隐藏着杀机。突然,从苏联方面向美国发射了数枚洲际导弹,要彻底摧毁美国。就在这紧要关头,美国的间谍卫星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准确地将苏联洲际导弹的各种飞行数据计算出来,并迅速地传送给美国的太空武器和飞机、舰船。于是,太空武器发射出激光束和粒子波,飞机、舰船发射出拦截导弹,一起扑向苏联的洲际导弹,经过重重拦截,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所有的导弹全部被击落,美国终于化险为夷。
看完了生动逼真的“星球大战”的模拟演示后,学生的探究欲望高涨。在对“星球大战”有了初步的了解的基础上,我趁热打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奋点,深化他们的思维。为此,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美国从1983年起到1993年止,历时10年,耗费了550亿美元来开发研制“星球大战”计划,可是并没有成功。于是克林顿总统上台后,宣布停止研究这一计划。但美国人却骄傲地说,“星球大战”计划已达到了美国预期的目的。那么,美国人开发研制“星球大战”计划的战略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经过热烈的讨论后,都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即:一方面,通过开发研制“星球大战”计划,大大提高了美国的军事、科技实力。另一方面,它把经济实力相对落后的苏联拖入新一轮军备竞赛中,进而削弱它的实力。所以“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是美国企图争霸世界的重要一步。这样学生对“星球大战”计划这一历史概念的认识一步一步的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真正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4、应用多媒体教学演绎历史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历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朱佳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严格把握科学性的基础上,结合史实,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演绎出来。使学生产生新奇、醒目的视听感官刺激,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久热烈的学习情绪,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使课堂充满魅力。如在设计《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的课件时,在学习唐朝长安城的繁荣时,我设计了一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向唐朝求婚,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的小故事。并要求学生结合此故事,总结唐朝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在课堂上,由于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们伴随着悠扬的古曲,一边听着故事,一边观看古长安城的平面图,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打破时空界限,置身于历史之中,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与古人对话,与历史同行。有了这样的历史情境,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问题也必然迎刃而解。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分依赖教师和教科书,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巧用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励学生探究精神的教学方法是符合上述精神的,必然也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并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网络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当然离不开多媒体教学网。它是利用电脑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教学活动的一个系统。是在电子教室中把图象、声音、和文字等功能及控制实时动态的引入教学过程中的一种专用教学平台。它涵盖了电脑教室、语言教室和电化教育视听室的大部分功能。目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装备。它是连接学校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桥梁。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正在加速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范围的形成。通过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学校的师生们将能够获得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实质是通过多媒体教学信息的传送来实现教学”。(《网络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党宝津)正因为网络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有上述不同,所以它在课堂上的应用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性。
1、应用网络技术,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网络环境下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的约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实现”。(《网络环境下学历史》张丽霞)针对历史学科网络教学的上述特点,网络课件的设计,首先应该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淡化强制与约束,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的练习,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在不同范围内解答疑难问题,调控教学进度等作用。例如,在《唐朝经济的发展》一课的网络软件中,我们设计了学习步骤建议:明确学习目标(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并对本课三部分内容中至少一部分进行深入学习)→学习基础知识→通过习题测验→有选择地深入学习(如唐朝农业、手工业、唐都长安城,在这部分中,学生要回答教师设计的思考题)→开展网上讨论,解答思考题→课后下载课件,继续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人的学习活动:每个学习环节的时间;深入学习的专题;重点阅读的内容;解答思考题的方法(如:独立完成、和同学讨论完成、接受教师辅导完成。)这样,虽然学习步骤建议是线形的,但全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非线形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自学、讨论的情况进行监督并给予个别或普遍的指导、帮助。
2、应用网络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中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资源是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事先设计好,再在网络环境下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语交流较少。因此,设计历史网络教学软件应特别注意选择具有启发性的的教学资料,设计启发学生思考的提示语言及出示提示语言的恰当时机,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计算机程序或教师本人的适时启发下,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避免“以机灌人”。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可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情况用计算机向全班或某个学生发出提示性语言,指点学习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使之完成学习目标。
3、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在班级教学环境中,交流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而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教学,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适宜空间,也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因此,设计网络教学应特别注意将个性化学习与集体活动结合起来,即围绕一些历史问题展开师生、生生、个人与小组、小组与小组、班与班之间的网上讨论、交流,使每个人(学生、教师)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相互激发学习的灵感,优势互补,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唐朝经济的发展》一课的网络软件中,编制了支持网络讨论的功能。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地进入“唐朝农业”、“唐朝手工业”和“唐都长安城”三个网上讨论室,选择向教师求教或是与同学切磋,不同范围的交流贯穿始终。此外,我们还设置了电子举手功能,利用这个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电子举手接受教师的单独辅导。
三、应用网络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1、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共有六条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正应为如此,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网络技术有利于学生开展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的交流帮助和高效适时的处理等条件。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又称网络探究学习。目前,网络探究学习正渗透在各学科中,而它在历史学科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互联网上有诸多的历史网站,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有各种各样的对历史的不同认识,宏观到历史进程、社会形态的划分,微观到某个事件发生的年代,还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情况。由此可见,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必能开辟历史教学的新天地。
3、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方式的实践 下面围绕高七年级《秦帝国的兴亡》,谈谈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计划及信息技术在其中的运用。
一、设计思路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有利于使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但是,网络信息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师生需要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及应用。本单元的学习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尤其是关于辛亥革命的内容,教材有新的表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培养创新能力。
二、实施步骤
1.首先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是网上信息的搜集下载、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中学生已开设信息技术课,只要做一些实用技术的指导和演练即可。
2.把课题布置给学生,由学生通过课内外资料的收集,来完成联合国建立的背景、经过及评价的学习过程,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对某一专题深入研究。
3.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生将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计划。这里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在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中将是特别重要的。
4.小组学习情况。
在这次活动中,全班有45个学生愿意进行深入的研究,在教师帮助下,分成3个小组。第一组:查找秦王扫六合的有关资料 第二组:查找陈胜、吴广起义的有关资料 第三组:查找楚汉战争的有关资料
三、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成果的共享,学生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将共同完成的关于秦帝国的兴亡的论文,在课堂上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多媒体的演示文稿,以生动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应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作为学生的参考。学生演示文稿应以评价量规为参考。在3个小组中,最后又遴选了8位对历史学习特别感兴趣的同学组成核心小组,来完成网站的建设,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发布到学校校园网上展示。
参考书目:
①杨敏《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②朱佳英《历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
③党宝津《网络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④张丽霞《网络环境下学历史》
第二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樊城区竹条二中 杨飞 【摘要】:本文从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入手,简要描述了当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然后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并结合实例谈了自己对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及发展前景的认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发展 学习方式
变革 【正文】:
如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对知识掌握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尤其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逐步提高,习惯的逐渐养成,归跟到底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结果。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的本身,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彻底明白;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与现今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如何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加速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进程,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呢?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储存、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信息技术的交互平台,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条件。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做到和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局限于四人小组等小范围内,另外教师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也很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强大的交互功能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对于自己理解的知识,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对于自己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以多花点时间,不再需要跟着全班统一的教学进度;其次,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寻求直接的帮助,可以通过QQ寻求他人的指点,还可以邀请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寻求指导,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合作也可以通过netmeeting、视频会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
2.信息技术的开放环境,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良好基础。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我们一贯主张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一教学原则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个性化学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而信息技术的开放环境却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网络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例如我利用局域网上的一节网络课《总复习——约数和倍数》:我把这节复习课分成问题情境、知识点滴、问题解决、分层练习、友情链接等几个大块,有的学生可以直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却要在先复习了相关知识点以后才能解决;有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觉得第一层练习太容易直接跳过第一层进入第二层甚 1 至第三层进行练习;有的学生还在练习,有的学生已经徜徉在友情链接中汲取网上其他知识的琼浆。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我在每个内容上都设置相应的链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3.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学习的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信息的来源更为广泛,信息量也更为丰富,这就使得今后的学习必须由学校的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这是一个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小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的价钱,交通工具的速度,大到现代数学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际社会时事,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到,互联网上的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我们说“数学来源生活,反映生活的需要,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接近生活的窗口。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互联网将成为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化学习将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我们要真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其实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不管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何种工具,充当着何种角色,发挥着何种作用,它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认知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而信息技术也必将走近每一个学生,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行动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现代社会集中的表现出信息化、全球化和以人为本的三大基本特征。信息化、全球化将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使劳动者的结构、劳动者工作内容、劳动者工作对象发生变化。要求人们对知识的学习、知识的更新、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要求人们的交流、共处、协做等能力不断提高,要求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对现代技术工具的操作和更新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变化。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什么是学习方式呢?不少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这样看来学习方式主要是一种行为和认知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比较,可以这样类比,就像战略与战术。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因素,所以,学习方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于接受学习与掌握知识强调的多了一些,但这并不是错误,只是长此以往形成教师讲学习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教师让学生观察什么学生就观察什么,教师让学生思考什么学生就思考什么,教师让学生练什么学生就得练什么的被动学习的局面。这种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的认知方式变得单一,单一的认知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认知方式,培养不同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尽量多的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观,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与行为。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科学事实和资料的能力、建立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检验和评价等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使学生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能充分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扩展了信息传递的途径,丰富了信息资源的门类,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手段,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同时增强了人们的信息意识,这使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而且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因此信息技
术可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工具,例如,利用各个网站,可以获得网络环境下珍贵的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库,学生可以从中查找所需的学习素材。
信息技术可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工具,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或网络技术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以超文本的方式进行集成处理成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根据学习的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进行发现和探究。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利用多媒体所呈现的虚拟实验环境等使问题得以解决。
信息技术可成为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工具,信息技术所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极强的通讯功能,学生通过网络方式进行相互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和对话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可成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的工具,信息技术所提供形成的练习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了解、自我评价等等。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实践研究
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入学习、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信息技术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创造了适合学生,能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案例
1、软件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 《带电微粒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全日制高级中学物理第二册
主讲教师:北京25中学:李智
《带电微粒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现行的考试大纲中是Ⅱ级要求。
电场、重力场在哪,什么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这种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场物质如何使让学生感受到呢?如何建立直观、科学的理想模型呢?如何使学生对带电微粒在复合场中的运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呢?
关于这方面内容的教学,大体上是经历这样几个发展过程。
(1)最早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靠教师讲,靠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到底能够理解多少,能够感受多少,建立什么样的模型,形成什么样的理想化过程那只能是学生自己为之的事情了。
(2)随着计算机逐步发展,教师尝试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在计算机技术方面钻研比较深的教师(一小部分教师)自己做些教学课件,上课时进行模拟演示,使学生有了一些直观的印象,比只靠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有了很大的进步。
(3)目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各校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软件也在不断的出现,一些软件既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为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支持。到了这个发展阶段,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软件从事学习活动。
本节是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采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例子。这节课在计算机房上,使用的教学软件是仿真物理实验室。
上课开始教师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探究带电微粒在复合场的运动规律。
2.探究带电微粒在复合场的能量变化规律。
学生人手一机,为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要经历下面几个环节:
首先学生要自行设计电场,并将电场大小、方向具体化。要设计复合场,将复合场具体化。学生要动手操作计算机,利用教学软件把复合场模拟出来。
接着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要想清楚使带电微粒在复合场中做直线、抛物线、圆周运动等条件。第三,完成思想上的设计之后,使用计算机利用教学软件将所设计的方案进行模拟验证。第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要对自己的设计形成解释,即什么情况下做直线运动,什么情况下作曲线运动,能量发生什么样的转化等等。
课的最后环节是展示学生作品,学生向全体成员做出解释,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展示作品并形成解释,这个过程很重要,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人们可以理解记忆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自信心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一个小球在光滑的圆弧轨道上的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理想化的过程。这个内容,过去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下,理解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想象出这个模型和过程。现在加上电场,并将小球带电,带电小球以后的运动情况,学生通过已有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得出结论,但是结论对不对,过去学生只有请教老师。而且加什么样的电场是教师说了算,这样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基本模型建立后,加什么样的电场,学生(一个男生先一个向右的电场,后来又加向左的电场)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形成判断后,可通过教学软件验证自己的判断,做到了及时反馈。
因为是人机对话,所以学生很有面子。学生不再有那种怕受到教师、同学讥讽的心理负担。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场,将过程进行深化,从中引发学生做进一步的设想,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习的兴趣都有很好的作用。这方面的功能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例如,班上一名女生设计了三个小球,一个带电多,一个带电少,一个不带电,在同一个复合场中运动。
接着将不带电的带上负电,在复合场中运动,并形成自己的解释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学生完成了如带电微粒在复合场中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的条件及其运动规律,完成了能量转换的情况分析,多数学生的学习达到了理解性解释的水平,有少数学生达到探究性解释的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新的方式中,教师能够发挥组织、指导作用;可以实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可方便的展示学生的作品,同学之间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和欣赏;能够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一种新的认知方式,主动建构认知体系等等。
案例
2、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二年级
主讲教师:北京文汇中学:周霄雪
指导教师:北京基教研中心物理室:陶昌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通过网上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技术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网上的观察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通过网上学习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各种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过网上的观察与演示实验相结合,通过网上学习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得到声音是如何产生,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正确结论。
3、通过网上论谈专栏使课堂教学得到延续,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延续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给学生最大限度的主动学习的精神自由,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素材的权力,给学生充分表达意见的权力,重视他们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想法,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气氛,形成一种优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
要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正确使用,学生要能够主动地选择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处理、分析、综合信息,并能实现“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将能力转为智慧、将智慧内化为德行”。这是现代教育的理念。
信息不是知识,信息是知识的基础,知识不是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前提,知识与能力不等同于智慧,知识与能力是智慧的保障,智慧不能代表德行,智慧可以内化为德行。
作为信息技术基础的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技术范式,它使传统意义上的地域丧失了意义,各项活动因它而得以延深与扩展。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时代的教育之所需,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未来人才的迫切要求,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
本节课实践物理学科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
上课之前教师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用的基本素材等内容挂在学生熟悉的网页上。
在这个网页的界面上开设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应用、思考与练习、课堂小结、网上论坛等菜单。每一个菜单下都有与本节学习内容有关,而又大大超出教材内容的学习素材。
如在声音的产生的菜单下,有海浪的涛声,火车、汽车、轮船的鸣笛声,婴儿的哭声,乐队的演奏声,有扬声器的发声,鼓面的发声、琴弦的发声、学生唱歌时的发声、声叉的发声等生动的视频、声频素材。
学生点击声音的产生这个菜单,可以获得强烈的声音感觉,获得声源方面的学习素材。
因为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在每个菜单下都有学生熟悉的提示语,通过提示语使学生受到启发,为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提高学习技能和学习能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
如在这个菜单中有这样的提示语 “你熟悉这些发声的物体吗?“你能观察出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这些发声的物体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做着振动,由此学生得到: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再发出声音。
通过学生的上网学习,学生获得 “声音的产生”的有关知识。
如在声音的传播菜单下:有声控灯、同学间的交流等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例子。有敲击鱼缸鱼吃食,水下鲸鱼间的联络,水上芭蕾等声音在液体传播的例子。
有敲击钢轨的传声、有学生通过土电话传声,有大夫通过听诊器的传声等声音在固体里传播等视频、声频素材,有模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过程的课件。
学生点击这个菜单可以获得声音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丰富实例,为学生认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里传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背景。
通过菜单中的提示语如“你能说出你的同学、水下的鱼、花样游泳运动员、大夫等是通过什么物体或物质听到声音的吗?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同学可以说出声音是通过气体、液体和固体等物质传播的。在这个菜单里还有这样的提示语,“你想实际体验一下声音的传播吗?你想验证一下你总结的结论吗,请你动手做一做”这种提示语不是表面做样子的。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如何使同学们获得直接体验,保持物理学科的教学特色我们做了认真的考虑和安排。教室里放置了一些可供学生亲手操作的实验器材。操作这些实验器材可以探究和验证声音在各种物质中传播的结论。
学生通过小组式的动手实验,获得亲身体验,验证自已得出的结论,获得了成功感。这种实验的方式改变了教师动手做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看教材上的实验步骤然后动手做规定性的实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仅是看实验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设计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如学生通过点击声音的应用的菜单,可以看到声音在实际生活、生产、科技中应用的例子。如声音在医学上应用的例子,声音在军事上应用的例子等等。
学生点击此菜单可以丰富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认识,使理论联系实际得到落实,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观看这些例子使学生看到物理知识广泛的应用于生活、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这些物理知识的形成则是来自于自生活,来自于社会。
在这个菜单里有这样的提示语,“你能理解声音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吗?
你能对其中的一些应用声音的例子做出解释吗?请试试看。学生通过对声音现象的解释,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同时能够有效的记忆所学的内容。
如在课堂小结的菜单下,有这样的提示语,“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你获得哪些关于声音方面的知识,你得出了哪些重要的结论,能小结一下吗?
在这个菜单下教师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重要的结论等以学生熟悉的方式放在上面。学生浏览后,与自己形成的结论和小结进行对比,进行反思,从而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如在思考与练习的菜单下,这样的提示语“你可以选择一些题目做一做,可以将你做的结果放在网上论坛上”
在这个菜单里有一些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有一些让学生动手练习的题目,这些题目学生可以进行选择,学习基础不同的程度的学生可做不同难度的题目。
学生通过思考与练习中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上论坛的菜单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延深,在这个菜单下学生可以敞开自已的心扉,谈自己各方面的体会和想法,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这个菜单下有这样的提示语“本节课的学习有困惑你的问题吗?如果有请提出来我们可以一同解决。
这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能和同学们共享吗?
你对某个问题有自已的见解吗?可以将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同学进行交流。
你有不同于网上举的例子吗?让我们共同分享等等
网上论坛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所,是任你自由翱翔的广阔空间,是师生共享学习成果的乐园,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力求使每一个菜单中都有比较鲜明的主题,都有本节学习任务相关的各种学习素材,都有教师对学生做学习指导的提示语等等。但是每个菜单中都没有简单的结论。同学们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点击菜单自主选择相应学习素材,通过对学习素材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获得认识。
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教师讲学习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教师让学生观察什么学生就观察什么,教师让学生思考什么学生就思考什么,教师让学生练什么学生就得练习什么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而这种认知方式是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技能。
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人机对话,学生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取信息,学生只有自己做主、才能选择内容,学生只有用心观察,才能获得有用信息,学生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学生只有主动交流、才能扩大视野。
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能够培养学生网上学习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培养学生网上交流的能力。
课后访问部分学生他们都对这种学习方式表示欢迎和赞赏,有的说“这种方式使我们的眼界开扩了”有的说“这种学习方式方便快捷”有的说“这种学习方式使学习的内容留下更深的印象”
这节课老师们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比教师上一节常规课复杂的多、困难的多。但是我们做了,我们就经历了。我们整合了这方面的资源,我们创造了这方面的资源,我们获得了这方面的资源,我们可以享受这方面的资源,课程改革中教师需要这方面的资源。
我们做了,学生就可以获得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就可以获得一种新的认知方式,就可以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就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就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的方式的变革。
四、几点思考
1、物理教学对于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某一教学环节的内容均有可能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这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群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能力,根据学习环境,根据教师的特长,根据教师的教学技能,根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等因素而决定。
不同的学习方式最终归宿是相同的。即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共同认知的过程而且应该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2、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方法。科学探究作为教育理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把这种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处环节之中。科学探究作为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多的尝识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探究,特别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各种体验。
3、未来的教育模式建立在信息技术与脑科学基础上。信息技术与脑科学一个作为教育的外部条件、一个作为教育的自身条件。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外部条件,使教育教学的手段更加先进,它能够逐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变化。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发生变化。
人脑作为教育的自身条件,它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它可以容纳大量信息单位,脑科学的研究应使我们教学更加符合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我们研究实践多种学习学方式应着眼于信息技术与脑科学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脑科学的有机结合将使教育产生飞跃,最终使学生的“脑矿”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第四篇: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储存、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就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1、随着教学设施更新改进,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也转变了我的教育思想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管年龄有点大,我还是想尽量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课堂上,采取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培养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的能力;利用网络、PPT等手段展示问题、拓展链接,引导学生交流互动,激发学习共同研讨及主动学习的情趣与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在协作探究学习上具备了更多的潜在优势,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使学习内容有形有声有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引导学习者直接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本质属性。
2、课后,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互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探索求知的情趣,提高自学能力。师生彼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从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3、因特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特别适合于学习者“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因此结合教学内容,经常布置预习搜集资料的作业,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的学生高兴地说“老师,我从电脑上看了,钱塘江大潮真的非常壮观,除了一线潮,还有交叉潮、冲天潮、丁字潮、回头潮„„那气势可大了!”“老师,你告诉我们的有声书真好听,这两天我在听《爱的教育》”„„由此可知,能看得见、听得见的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所获取的信息量要比课堂多得多,学生们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思维更活跃,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信息的获
取、处理、创造、表现的能力,即信息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4、信息技术能够创设学习情境,促进主动学习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语言情境,如此立体的、丰富的、有趣的呈现方式,能从不同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5、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演示和浏览的工具,更主要的是为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要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教学的内容,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地呈现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来弥补教材和课堂学习的不足,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领域,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密切信息技术与其他各学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第五篇: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与思考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历史教学增“光”添“彩”
姓名:麻淑慧
单位:山东省高唐县实验中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历史教学增“光”添“彩”
作者:麻淑慧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
将信息技术引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一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扩大知识容量、提供清晰明确的知识结构,使课堂教学呈现多样性和交互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本文结合历史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更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进行学生的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历史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将历史教学内容由静变动,由虚变实,化抽象为直观,梳理结构知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史料,掌握历史人物产生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可以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颖性、娱乐性为一体,是一种新兴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如何使信息技术与本学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机整合,是值得每位历史教师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1.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1.1利用网络进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史料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对史料的搜集和积累。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也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积存了浩如烟海的史料,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因特网走进千家万户,又为学生搜集各种史料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平台。故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史料外,还要引导学生养成收集史料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史料的搜集过程也是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过程,寓教于无形。比如电影《南京》、《钢琴家》、《辛德勒名单》等,课堂教学时间决定了这些好的影片不大可能都观看,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观看。而且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南京金陵中学(历史素材库)http://;http://和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