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学习方式__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
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比较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缺乏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使师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是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幸福与快乐。“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主动地学习;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基于此,我校作为谷城县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完成县教育局、县教研室下达的三项课题研究任务的过程中,重点研究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我们认识到,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现将我们一年多的实验情况小结汇报如下: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如何实现儿童的权利,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承认他们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的等价性;尊重他们现实的生活及其兴趣、需要、游戏等的独特价值,而不仅仅将之视为教育的手段或工具;欣赏每个儿童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特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健康成长。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为学生创造选择的环境,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一)关于自主学习的认识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
通过学习、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只有在下列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是:
⒈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我国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教师的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包括外在的物质环境,如教室的布局要精心朴素、设施要实用方便等,让学生感到温馨、舒适;又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爱护学生,严于律己,给学生一种向上的力量。此外,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以此影响、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赖,并要善于组织、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之建立起团结互助的班风。
⑵利用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课文内在的美,用美震撼学生的幼小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数学课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很有用。
⑶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做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如根据内容不同,可设计成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就教学手段来讲,有的可以不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语文可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只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有的则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写景的文章,播放实景录像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还可以把不同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结合运用,如目标教学法、学法指导、情境教学法、探究—研讨法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不再程序化,教学方式与方法根据学情来确定,符合学习规律,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
⑷及时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要为学生不断创设成功的机会,且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及时给予中肯的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说教,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⒉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仅有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时间一长,在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因而我们的教学必须适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⑴认同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怎样才能增强目标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自学行动呢?
一是帮助学生认识所定教学目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如果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就引发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
二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多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水平,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目标空间。如一位教师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引言揭题以后,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目标如下:①查找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②读文章,弄清作者描写小兴安岭
美丽景色的句子;③作者写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又是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写的;④学习本文作者的写法,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风景。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⑵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探索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示范点拨,从老师和优生身上获得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二是领悟自得,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进程,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三是交流中获得,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过程中,利用学生交流时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学到他人的学习方法。
⑶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的高度,以学定教。如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四步八环”模式,教师的定向导趣、设问导疑环节,就很宽松地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⑷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课堂管理权独握的做法,注意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课堂。有些教学内容,完全交由学生组织学;有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要求进行学习,如限定时间、限定行为等,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⑸学习结果自我反馈,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学中的很多总结,大都由教师来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在把这一环节交给学生来做,就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但能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⒊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地增长着的资本,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培养。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觉。
二、融入群体,发展自我——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要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一)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如果学校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既不按智力水平分班、又不采取体罚的措施,那么这种学校就不太会发生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以及违法犯罪等事件,同时也不会因为强调竞争而降低学习成绩。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⒈合理分组。划分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一般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为2~6人。时间越有限,小组的人数越不能太多。小组分配由教师安排或儿童自己组合,但一般情况下由老师安排小组要适当一些,可采用低与中、高与中、低与高等两种能力组合的方式,不必拘泥于低、中、高三种能力混合的小组状态。
⒉合作学习小组要形成一定的机制。合作学习小组内可实行轮流小组长制,组长要起组织者的作用,让全组成员责任明确,都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流利表达,认真倾听,并对同学的发言及时评价。在班级交流中,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其发言代表小组的意见,概括其他人讨论时的论点。如果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未能表达小组同学的意见,其他成员应积极补充。
⒊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适当。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在活动中,小组是一个整体。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每个组员的成就来衡量的。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各组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去帮助其他学生;而成绩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所在小组不会因自己失败而失败。如我校在开展“汉江襄樊段知多少”和“庙滩街道社区市面文字的调查”等活动时,因地制宜地确定任务,因人制宜地分工,小组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从而使活动开展得有条有理,学生收获颇丰。
⒋小组的学习形式与其他学习组织的有机结合。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小组学习之前,每个学生都不能要独立地思考和学习,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小组成员合作的效果则不会理想。
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后的全班交流。合作学习结束,要让各小组向全班汇报交流,分享其成果。全班交流应注意这样几点:①交流的内容要包括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要求;②要让大家认真倾听;③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的是小组。
⒍教师要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成果给予恰当的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团体奖赏、表扬专用的布告栏(利用表格或海报记录特别表扬的小组、班级,甚至个人)、特别的表扬庆祝、额外的休息或游戏活动。
三、勇于创新,尝试成功——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一)对探究学习的认识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充分发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探索;它与其他学习方式不同,是学生利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
(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⒈指导学生实施好探究过程。探究学习一般分为五个过程,即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交流阶段。各学科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县教研室研究推介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等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⒉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老师出示布置“六一”儿童节的场面,出示一面红旗,一面黄旗,让学生猜第三面,第四面是什么颜色的彩旗,然后依次排又是什么颜色呢?这时学生找到了规律,更加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⒊要营造问题空间。有一个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同样的在探究学习中,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问题从哪儿来,一方面是教师设计,一方面是学生提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要做到诚心请学生发问,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发问,创新的起点,几乎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⒋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探究就成了一句空话。
⒌要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从理论上讲,儿童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而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素质。
第二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樊城区竹条二中 杨飞 【摘要】:本文从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入手,简要描述了当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教育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然后从多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并结合实例谈了自己对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学的价值及发展前景的认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
发展 学习方式
变革 【正文】:
如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综合体,对知识掌握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尤其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逐步提高,习惯的逐渐养成,归跟到底都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结果。所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的本身,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彻底明白;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与现今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帮助学生改变这种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究如何在开展有效地接受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注重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加速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进程,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呢?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储存、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信息技术的交互平台,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条件。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很难做到和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局限于四人小组等小范围内,另外教师因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也很难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强大的交互功能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对于自己理解的知识,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对于自己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以多花点时间,不再需要跟着全班统一的教学进度;其次,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寻求直接的帮助,可以通过QQ寻求他人的指点,还可以邀请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寻求指导,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合作也可以通过netmeeting、视频会议、聊天室、留言板等多种方式进行,从而实现合作方式的多元化。
2.信息技术的开放环境,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良好基础。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我们一贯主张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一教学原则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个性化学习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而信息技术的开放环境却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网络教学中,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学习资源,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使学习变成了一个各取所需的过程。例如我利用局域网上的一节网络课《总复习——约数和倍数》:我把这节复习课分成问题情境、知识点滴、问题解决、分层练习、友情链接等几个大块,有的学生可以直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却要在先复习了相关知识点以后才能解决;有的学生在完成练习时觉得第一层练习太容易直接跳过第一层进入第二层甚 1 至第三层进行练习;有的学生还在练习,有的学生已经徜徉在友情链接中汲取网上其他知识的琼浆。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我在每个内容上都设置相应的链接,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化学习得以实现。
3.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学习的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信息的来源更为广泛,信息量也更为丰富,这就使得今后的学习必须由学校的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这是一个教育社会化、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为教育走出校园,迈向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小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的价钱,交通工具的速度,大到现代数学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国际社会时事,在互联网上都能查到,互联网上的内容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我们说“数学来源生活,反映生活的需要,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网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接近生活的窗口。相信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教育将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走向乡村,走向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方。互联网将成为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网络化学习将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我们要真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其实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不管在如今的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何种工具,充当着何种角色,发挥着何种作用,它最终将成为辅助学生认知的高级认知工具,并带动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而信息技术也必将走近每一个学生,给他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第三篇:(刘勇)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日期:2010-07-0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湖北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勇
(本文发表于《湖北日报》2010年6月1日15版头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一项战略性工程,离不开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其中税收作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财力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从税收的视角,就如何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一点探讨。
从税收的视角分析经济
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从税收的视角看经济,特别是透视近年来全省国税收入结构的变化,可以准确把握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一是从税收规模和速度看,税收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2005年至2009年五年全省国税收入总额达3409.5亿元,年均增收110余亿元,前四年税收增幅年均24%,2009年为11.6%,与当年经济增速基本协调。二是从产业税收贡献率看,第二产业税收的支柱地位更加稳固。第二、三产业国税收入比重从2007年的72.2∶27.8调整为2009年的75∶25,第二产业国税收入比重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业三个行业增速最快,分别达14.2%、12.7%、36.2%。第二产业税收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反映了全省老工业改造渐显成效。第三产业国税比重略有下降,说明第三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三是从行业税收结构看,传统支柱行业优势增强。2009年,烟草、汽车、电力、石油、钢铁等传统行业提供的国税收入占绝对比重,占比分别为15%、12.3%、11%、7.1%、3.7%,五行业提供国税合计442.4亿元,占比达49.1%。四是从税源地域分布看,经济税源日益向大中城市集聚。2005年-2009年,武汉、宜昌、襄樊三市每年提供国税收入占全省国税总量的70%左右,其中,武汉市国税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在50%左右。同期的县域税收占国税收入总量的比重在20%-22%的区间,而1998年-2003年占比为24%左右,1994年-1997年占比为30%以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五是从宏观税负看,全省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省国税收入占地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趋向稳定,协调性和均衡性表现较好。2005年至2009年,全省国税宏观税负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比1994年提升了两个百分点,与当期相关经济增长指标基本协调,也充分证明经济运行质量在提高,创税能力逐渐增强。六是从税收的职能看,国税与地方财政经济关系更加紧密。2009年全省国税系统提供的地方可直接支配财力293.9亿元,比2007年增加18亿元,占地方可用
财力的40%以上,有力支持了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税收是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的直接反映。综合分析以上数据,不难发现湖北经济税源结构的短板,如:税收对烟、车、电、油等传统产业的依赖过大,税收抗经济波动能力弱,税收增长的稳定性较差;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块头偏小,县域经济税源逐渐下降等。经济税源的短板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湖北经济结构“大、全、重”,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块头偏小,经济外向度较低等特征,同时湖北是能源小省,“缺煤、少油、乏气”,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些既是有待挖掘的发展潜力,也是湖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从战略的高度谋划税收
税收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肩负重任。作为国税部门,应坚持从宏观着眼,把国税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部署,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使税收政策导向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协调,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循环和发展。2009年,全省国税部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和税制改革措施,切实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为湖北经济回升向好打牢基础,更为转方式、调结构积蓄了后劲。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国税部门继续贯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发挥税收在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结构调整、城乡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税收政策资源用在关键处,用出大效益,为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积极贡献。
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振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的目标,深入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涉税诉求,帮助企业理解税收政策导向,把握发展方向。继续落实增值税全面转型、新企业所得税法等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继续保持和进一步发挥汽车、钢铁、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动“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型。
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新能源研发,力争拥有众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湖北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运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税收政策的激励手段,支持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打造湖北发展的新引擎。
推进产业生态化。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运用税收调控手段,鼓励企业综合利用“三废”、投资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综合运用优惠税率、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引导资金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促进“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型产业,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加强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支持自主创新方面的税收政策研究,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及时反映,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创新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大力推动核心城市及其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现代产业集群,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构筑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特别是要发挥武汉、宜昌、襄樊等大中城市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税源规模。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扶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
融入经济全球化。实施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税收政策,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全省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外贸出口持续发展。把握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块金子招牌,吸引国内外的资本、企业和人才向湖北集聚,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做大涉外税收“蛋糕”。
从发展的角度优化服务
税收环境是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税部门,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不断优化税收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首先,发挥聚财职能,为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好务。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最稳定、最可靠的来源。这就要求国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保障社会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筹集充足的财政资金。为此,全省国税部门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切实做好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建立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加强税收收入能力估算和税源分析,努力实现税收随经济发展稳定协调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其次,坚持公正执法,为各类市场主体实现公平竞争服好务。今年,全省国税部门
试点开展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活动,推进法治国税建设。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执法上缺位、错位、越位现象,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开展税收执法风险排查,探索建立税收执法内控机制,防范执法风险。开展行业性税收专项检查、区域税收专项整治和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推行分级分类稽查制度,避免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
第三,突出减负提效,为广大纳税人营造良好的办税环境。以标准化办税服务厅、湖北国税网站为依托,推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纳税人创造更加便利、优越的办税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办税环境,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建立国税局与地税局合作办税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大企业定点联系和协调制度,实行纳税服务直通车制度,根据企业不同需求“量身定做”服务项目,提供个性化服务。扩大网上办税面,使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企业基本实现网上申报,个体工商户通过银行划缴税款。加快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保证所有纳税人能够通过该系统实现税款电子入库。科学设计业务流程,梳理简并重复环节,合理确定办税时限,清理简并涉税资料,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提高出口退税工作效率,将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逐步从地市级国税局下放至符合条件的县(区)级国税局,使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到13个工作日。今年4月正式开通运行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实行全省集中呼入呼出,来电统一接驳,事项统一受理,为广大纳税人提供纳税指南、涉税查询、税务公告、政策咨询、投诉举报等全方位服务。
第四篇:学习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心得体会
在新学期的开始,我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认真组织全园教职员工学习和理解《关于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努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此次的活动,我逐渐感到幼儿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现谨就个人的学习经过,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坚持安全为先
幼儿园的根本是安全,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才能谈得到教育,谈到多种模式,只有安全,孩子们才能开心地在幼儿园成长。幼儿园应十分注重对幼儿的安全自我保护教育,因为幼儿园的幼儿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极易发生意外伤害。如何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幼儿的生存质量,已越来越成为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的问题。因此,让幼儿学会自我保护必不可少,因为看护、爱护不如自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幼儿园里,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应放在工作的首位,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帮助幼儿掌握安全知识呢?首先自己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及丰富的安全知识,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不可大意,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专题活动、宣传讲座等形式为幼儿及家长进行生动的自我保护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健康教育课上用形象的语言耐心地向孩子们讲解了遇到鼻子出血怎么办、摔倒后要注意什么、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等等具体的问题,同时用动作引导孩子究竟该怎么做,使他们真正理解了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可以通过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向家长介绍一些安全、自救的知识,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共同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二、坚持以人为本,做幼儿优秀的成长导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知识。促进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主题活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幼儿为主,转变学习方式,让每个幼儿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听、练的学习方式,激发幼儿自主参与学习,着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幼儿喜欢的多种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三、统一思想认识,确保转变教育目标
幼儿的发展应该是多样性的,不拘一格,有个性的,幼儿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发展的,幼儿的认识,理解,想法,感受以及活动的方式等主体性表面需要受到尊重。幼儿教育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体现其主体性的机会与条件,通过幼儿自主,创设性的活动,促进其发展。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有集体,小组及个别活动。因此,我们应该在各方面给他们以发挥与施展的空间,创造各种条件与环境,为幼儿的培养与教育做好前期工作,力求在孩子的启蒙阶段为他们做好铺垫,充分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活力&&让他们在起跑阶段就能打好基础,为今后求学,发展,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幼儿教育中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幼儿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在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将安全知识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使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学会保护自己。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如何促进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课改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侧重于讲述,教师课堂讲述的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大多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传统的生物课堂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新课堂标准要求教师定位自己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生物课堂教学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成就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下面浅谈几点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开展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探究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有梯度性,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技能要求较低的探究活动,如初一上学期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都以观察为主,都安排有明确问题假设、方法步骤,只要求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后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如初二上学期的探究“鱼鳍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与真菌”等,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自主制定探究计划。
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活动很多,让学生分组在课后开展探究活动,评选出完成的优劣的小组,在课堂上请小组成员上台描述探究过程,总结探究结果,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表现顽强的特点,让他们展开探究活动的比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和自主性。
二、扩展课外阅读栏目
课外阅读栏目以拓展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价值,渗透人文精神为目的。为了不让学生仅停留于教材中设置的课外阅读栏目中的知识,也为了让学生主动掌握与所学生物知识有关的内容,再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课本的课外阅读栏目基础上在课前再搜集一些相关内容,如“科学、技术、社会”中的无土栽培,让学生完成“关于无土栽培你还了解多少?”“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还有哪些?”“生物学与文学你还能找到哪些文章,诗词歌赋等?”留出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内容展示出来,对于一部分生物基础较差,分析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但喜好上网、爱好课外读物,引导他们搜集与课外阅读栏目相关的知识,并在课堂上将他们的成果分享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也给这些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三、增强角色扮演在教学中的应用
选取适宜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如在学习“病毒”的知识时,组织学生模拟“非典”期间的场景,或者模拟“禽流感导致的场面现象,可以以话剧形式,也可以以短剧、小品、自白访谈等多种形式结合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认识病毒,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再比如: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时,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让学生代表不同利益及立场的社会角色,讨论野生动物保护问题,使学生有机会认识到解决这类问题仅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但是一定要在课前组织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提前排练,要求内容健康,语言文明,表演过程讲礼貌,尽量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表演时让台下学生做文明观众,保证课堂气氛活跃又不失有秩序。另外每次角色扮演都要新内容新演员,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讲台上展现自我,得到欣赏和鼓励,增强自信心。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对知识加深了了解,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收集资料等多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