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环境保护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范文
以环境保护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05月25日 中国环境报
今年,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无疑是保增长的重要措施。但是,环保部门也要在保增长中坚决遏制可能出现的污染抬头趋势。为此,济南市环保部门认清形势,把握关键,提前介入,积极作为,正确处理保增长和保环境、加强监管与优化服务的关系,把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有机结合,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科学编制“十二五”环保规划。明确方向,准确把握“十二五”环保工作阶段特征,认真总结“十一五”的经验,着眼于宏观调控、源头控制、优化经济社会发展,从转方式、调结构方面规划发展道路,细化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体现差异,立足各县(市、区)实际,实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统一目标、体现差异。在污染防治、总量控制及能力建设、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中,既借鉴外地经验又体现济南特色,明确“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的总体战略、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强调前瞻,按照“动态调整、重点调查、总体核算”的原则,及时开展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调查工作,算好“十一五”期间污染减排总账,为“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数据,为“十二五”期间推进污染减排提供保障。
二是积极推进区域环评、规划环评。继续坚持环境门槛不降低、环境标准不走样的原则,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用严格环境准入引导发展、以环保服务助推发展,从决策源头调控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将区域环评、规划环评作为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前提,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严把“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关,对耗能高、污染重的项目坚决不批。坚持“分类指导,有保有压”原则,对国家鼓励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等优化存量、调整产品结构的项目,以及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升级改造等有利于结构调整、改善环境质量的项目,通过采取减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的方式开辟绿色通道,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用好污染减排倒逼机制。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使环保工作逐步实现多还老账、不欠新账的目标。继续抓好火电、水泥等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完成10吨以下燃煤锅炉小烟囱取缔任务,坚决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生产能力。抓好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脱硫设施建设、优化完善和运行管理,积极安排脱硝项目的技术和设备调研工作,新进行脱硫设施升级改造的要配套建设脱硝工艺或设施。加快河道截污、污水处理站和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步伐,力争3年内实现绕城高速范围内生活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
四是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把解决影响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惠民生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执法检查活动,积极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利益诉求,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加大环境普法力度,让更多企业知法、懂法、自觉守法,不做危害环境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五是多管齐下促进结构调整。综合利用经济、法律、标准等手段,对相关产业进行限制,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建议政府设立环境保护奖励基金,通过资金奖励督促企业技术改造。按照国家环境标准体系,以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不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用经济手段倒逼企业整改,通过环境保护促进发展、优化发展。
第二篇:以创新驱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创新驱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强调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并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整个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环境。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传统的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工业经济增长和城镇建设扩张将有所收敛,对农村劳动力和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增长将相对下降。这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农业农村发展具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相对减弱,使农民增收面临相对更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相对回流,有利于改善农业投入不足和粗放经营的局面,为农业的内涵式开发和集约式经营创造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一般特征显示,宏观经济下行期间,往往也是农业的增收时期,随之而来的将是农产品价格相对走低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下滑,并将由此倒逼和进一步催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当然,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是过去的周期性波动的简单重复,而是发展阶段的实质性转换,经济发展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将发生深刻转型,在这方面,农业也不例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迫切。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拓展农业发展外延和内涵,创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业态
创新农业发展业态,构建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成本上升、经营粗放等突出问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经济转型、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契机,把现代科技成果、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和新商业模式等引入农业,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培育农业新型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善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创新农业发展业态,要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生产经营者联合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创新农业发展业态,关键在创新。要依靠科技支撑,重点发展跨产业、跨部门、高效益的新型产业,推动传统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转变,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拓展农业服务功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过程中,随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城镇居民对绿色生态和农村田园风光的需求更加迫切,乡村旅游、景观农业、民俗体验等新型休闲农业异军突起。要充分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把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与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等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多功能产业园和度假村,使农民在农业多功能拓展中获得增值收益。整合农业农村资源,推动传统单一的观光、休闲、养生、娱乐等农业休闲服务向集观光旅游、科普科研、会展营销、餐饮住宿、文化创意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提升农业的绿色生态、文化传承、科技展示等功能价值。重点在大中城市周边、典型自然生态区和传统特色农牧区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城乡发展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当前农业经营面临着规模小、地块分散、劳动力老龄化、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有效化解这些问题,激发农业生产活力,需要构建起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生产经营格局。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经营权流转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流转的土地必须用于农业生产经营,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
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是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完善农村宅基地流转、退出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基础上,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征收制度,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土地征收补偿程序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农职能作用,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特色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培育壮大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债券融资,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机制,提高涉农融资担保水平。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保险体系。
依靠创新驱动,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
建设结构优化、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农业具有自然区域属性,要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挖掘农业内部功能,推进产业集聚、功能融合,构建农业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我省要在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环京津园艺、坝上生态、沿海高效渔业、农区畜牧、山区果品等优势产业带,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建设一批高效农业核心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园区,增强农业生产、示范和带动功能。加大农业开放合作力度,建设出口型农业产业基地,开发省外农业生产基地,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立体复合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加强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建设确保人民群众“舌尖”安全的现代农业。随着大宗农产品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局面的稳步形成,广大消费者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更加关心“吃什么安全”。要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程序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机构,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职责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检测及监管体系。全面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机制。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推进农业水资源科学利用。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经济作物生产加工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入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不断加强“四荒”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增强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能力。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蓄水保墒能力。深入实施“沃土工程”,提高施肥水平,防止土壤退化。加强耕地质量监控、地力与环境质量监测以及配套集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
第三篇:(刘勇)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日期:2010-07-01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湖北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勇
(本文发表于《湖北日报》2010年6月1日15版头条)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一项战略性工程,离不开各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其中税收作为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财力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试从税收的视角,就如何加快湖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一点探讨。
从税收的视角分析经济
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从税收的视角看经济,特别是透视近年来全省国税收入结构的变化,可以准确把握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一是从税收规模和速度看,税收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2005年至2009年五年全省国税收入总额达3409.5亿元,年均增收110余亿元,前四年税收增幅年均24%,2009年为11.6%,与当年经济增速基本协调。二是从产业税收贡献率看,第二产业税收的支柱地位更加稳固。第二、三产业国税收入比重从2007年的72.2∶27.8调整为2009年的75∶25,第二产业国税收入比重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和电力业三个行业增速最快,分别达14.2%、12.7%、36.2%。第二产业税收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反映了全省老工业改造渐显成效。第三产业国税比重略有下降,说明第三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挖掘。三是从行业税收结构看,传统支柱行业优势增强。2009年,烟草、汽车、电力、石油、钢铁等传统行业提供的国税收入占绝对比重,占比分别为15%、12.3%、11%、7.1%、3.7%,五行业提供国税合计442.4亿元,占比达49.1%。四是从税源地域分布看,经济税源日益向大中城市集聚。2005年-2009年,武汉、宜昌、襄樊三市每年提供国税收入占全省国税总量的70%左右,其中,武汉市国税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在50%左右。同期的县域税收占国税收入总量的比重在20%-22%的区间,而1998年-2003年占比为24%左右,1994年-1997年占比为30%以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五是从宏观税负看,全省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省国税收入占地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总体趋向稳定,协调性和均衡性表现较好。2005年至2009年,全省国税宏观税负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比1994年提升了两个百分点,与当期相关经济增长指标基本协调,也充分证明经济运行质量在提高,创税能力逐渐增强。六是从税收的职能看,国税与地方财政经济关系更加紧密。2009年全省国税系统提供的地方可直接支配财力293.9亿元,比2007年增加18亿元,占地方可用
财力的40%以上,有力支持了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税收是经济规模、速度、结构和效益的直接反映。综合分析以上数据,不难发现湖北经济税源结构的短板,如:税收对烟、车、电、油等传统产业的依赖过大,税收抗经济波动能力弱,税收增长的稳定性较差;私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块头偏小,县域经济税源逐渐下降等。经济税源的短板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湖北经济结构“大、全、重”,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块头偏小,经济外向度较低等特征,同时湖北是能源小省,“缺煤、少油、乏气”,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实现高增长的路子行不通,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些既是有待挖掘的发展潜力,也是湖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从战略的高度谋划税收
税收工作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肩负重任。作为国税部门,应坚持从宏观着眼,把国税工作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和部署,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使税收政策导向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相协调,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实现经济与税收的良性循环和发展。2009年,全省国税部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和税制改革措施,切实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增强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为湖北经济回升向好打牢基础,更为转方式、调结构积蓄了后劲。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国税部门继续贯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发挥税收在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结构调整、城乡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把税收政策资源用在关键处,用出大效益,为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积极贡献。
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围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振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的目标,深入开展调研,全面了解涉税诉求,帮助企业理解税收政策导向,把握发展方向。继续落实增值税全面转型、新企业所得税法等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继续保持和进一步发挥汽车、钢铁、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的优势,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推动“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型。
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新能源研发,力争拥有众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湖北的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运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税收政策的激励手段,支持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打造湖北发展的新引擎。
推进产业生态化。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运用税收调控手段,鼓励企业综合利用“三废”、投资环保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综合运用优惠税率、加速折旧、税前扣除、投资抵免等多种方式,引导资金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促进“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科技含量、高智力密集型产业,减少对能源的依赖。加强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支持自主创新方面的税收政策研究,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及时反映,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创新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大力推动核心城市及其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现代产业集群,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各城市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构筑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发展新格局。特别是要发挥武汉、宜昌、襄樊等大中城市经济带动力和辐射力,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税源规模。实施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扶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
融入经济全球化。实施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的税收政策,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产品出口,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全省出口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外贸出口持续发展。把握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契机,积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块金子招牌,吸引国内外的资本、企业和人才向湖北集聚,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做大涉外税收“蛋糕”。
从发展的角度优化服务
税收环境是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税部门,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大局,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不断优化税收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
首先,发挥聚财职能,为湖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好务。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最稳定、最可靠的来源。这就要求国税部门坚持依法治税,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为保障社会民生和促进经济发展筹集充足的财政资金。为此,全省国税部门要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原则,切实做好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建立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加强税收收入能力估算和税源分析,努力实现税收随经济发展稳定协调增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其次,坚持公正执法,为各类市场主体实现公平竞争服好务。今年,全省国税部门
试点开展创建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活动,推进法治国税建设。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执法上缺位、错位、越位现象,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开展税收执法风险排查,探索建立税收执法内控机制,防范执法风险。开展行业性税收专项检查、区域税收专项整治和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推行分级分类稽查制度,避免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
第三,突出减负提效,为广大纳税人营造良好的办税环境。以标准化办税服务厅、湖北国税网站为依托,推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纳税人创造更加便利、优越的办税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办税环境,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建立国税局与地税局合作办税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建立大企业定点联系和协调制度,实行纳税服务直通车制度,根据企业不同需求“量身定做”服务项目,提供个性化服务。扩大网上办税面,使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企业基本实现网上申报,个体工商户通过银行划缴税款。加快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保证所有纳税人能够通过该系统实现税款电子入库。科学设计业务流程,梳理简并重复环节,合理确定办税时限,清理简并涉税资料,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提高出口退税工作效率,将生产企业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批权逐步从地市级国税局下放至符合条件的县(区)级国税局,使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短到13个工作日。今年4月正式开通运行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实行全省集中呼入呼出,来电统一接驳,事项统一受理,为广大纳税人提供纳税指南、涉税查询、税务公告、政策咨询、投诉举报等全方位服务。
第四篇:转变学习方式__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
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在传统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比较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缺乏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使师生的个性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是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体验幸福与快乐。“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主动地学习;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基于此,我校作为谷城县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的课程标准的精神,在完成县教育局、县教研室下达的三项课题研究任务的过程中,重点研究了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实践、反思,我们认识到,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现将我们一年多的实验情况小结汇报如下:
一、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如何实现儿童的权利,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承认他们的生活与成人生活的等价性;尊重他们现实的生活及其兴趣、需要、游戏等的独特价值,而不仅仅将之视为教育的手段或工具;欣赏每个儿童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特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中健康成长。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为学生创造选择的环境,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一)关于自主学习的认识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
通过学习、观察、研究,我们认识到,只有在下列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
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是:
⒈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我国两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因而,教师的教学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环境,既包括外在的物质环境,如教室的布局要精心朴素、设施要实用方便等,让学生感到温馨、舒适;又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尊重、爱护学生,严于律己,给学生一种向上的力量。此外,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以此影响、感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赖,并要善于组织、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之建立起团结互助的班风。
⑵利用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课文内在的美,用美震撼学生的幼小心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数学课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很有用。
⑶借助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做到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如根据内容不同,可设计成讨论课、探究课、活动课;就教学手段来讲,有的可以不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语文可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只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语言,有的则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等写景的文章,播放实景录像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还可以把不同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结合运用,如目标教学法、学法指导、情境教学法、探究—研讨法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不再程序化,教学方式与方法根据学情来确定,符合学习规律,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
⑷及时评价,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要为学生不断创设成功的机会,且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及时给予中肯的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说教,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⒉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仅有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若没有自主学习的方法,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时间一长,在遭受学习挫折后,自主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因而我们的教学必须适时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⑴认同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意识。教学目标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教学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怎样才能增强目标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自学行动呢?
一是帮助学生认识所定教学目标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促进学生的内在动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如果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这样一个联系实际的问题,就引发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
二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多考虑学生的不同需要和水平,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目标空间。如一位教师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引言揭题以后,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目标如下:①查找有关小兴安岭的知识;②读文章,弄清作者描写小兴安岭
美丽景色的句子;③作者写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又是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写的;④学习本文作者的写法,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风景。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⑵重视学习方法的获得。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探索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示范点拨,从老师和优生身上获得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二是领悟自得,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进程,在学习实践中“悟”出学法;三是交流中获得,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过程中,利用学生交流时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学到他人的学习方法。
⑶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设计,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的高度,以学定教。如当前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四步八环”模式,教师的定向导趣、设问导疑环节,就很宽松地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
⑷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课堂管理权独握的做法,注意让学生自主参与管理课堂。有些教学内容,完全交由学生组织学;有些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要求进行学习,如限定时间、限定行为等,以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⑸学习结果自我反馈,提高自我反思的能力。过去教学中的很多总结,大都由教师来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在把这一环节交给学生来做,就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机会。这样的机会,不但能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而且能培养学生主动反思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⒊给学生充足时间自主实践,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地增长着的资本,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那里得到利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培养。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觉。
二、融入群体,发展自我——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要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一)对合作学习的认识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如果学校强调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既不按智力水平分班、又不采取体罚的措施,那么这种学校就不太会发生以大欺小、打架斗殴以及违法犯罪等事件,同时也不会因为强调竞争而降低学习成绩。事实证明,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⒈合理分组。划分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的基础条件。一般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为2~6人。时间越有限,小组的人数越不能太多。小组分配由教师安排或儿童自己组合,但一般情况下由老师安排小组要适当一些,可采用低与中、高与中、低与高等两种能力组合的方式,不必拘泥于低、中、高三种能力混合的小组状态。
⒉合作学习小组要形成一定的机制。合作学习小组内可实行轮流小组长制,组长要起组织者的作用,让全组成员责任明确,都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流利表达,认真倾听,并对同学的发言及时评价。在班级交流中,中心发言人轮流担任,其发言代表小组的意见,概括其他人讨论时的论点。如果中心发言人的发言未能表达小组同学的意见,其他成员应积极补充。
⒊合作学习的任务明确、适当。合作学习的任务选择非常重要,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在活动中,小组是一个整体。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每个组员的成就来衡量的。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各组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去帮助其他学生;而成绩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所在小组不会因自己失败而失败。如我校在开展“汉江襄樊段知多少”和“庙滩街道社区市面文字的调查”等活动时,因地制宜地确定任务,因人制宜地分工,小组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从而使活动开展得有条有理,学生收获颇丰。
⒋小组的学习形式与其他学习组织的有机结合。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合作小组学习之前,每个学生都不能要独立地思考和学习,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小组成员合作的效果则不会理想。
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后的全班交流。合作学习结束,要让各小组向全班汇报交流,分享其成果。全班交流应注意这样几点:①交流的内容要包括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要求;②要让大家认真倾听;③各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的是小组。
⒍教师要发挥好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成果给予恰当的评价,评价方式可采取团体奖赏、表扬专用的布告栏(利用表格或海报记录特别表扬的小组、班级,甚至个人)、特别的表扬庆祝、额外的休息或游戏活动。
三、勇于创新,尝试成功——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这番话很好地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一)对探究学习的认识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充分发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探索;它与其他学习方式不同,是学生利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
(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⒈指导学生实施好探究过程。探究学习一般分为五个过程,即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交流阶段。各学科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县教研室研究推介的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自然等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⒉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老师出示布置“六一”儿童节的场面,出示一面红旗,一面黄旗,让学生猜第三面,第四面是什么颜色的彩旗,然后依次排又是什么颜色呢?这时学生找到了规律,更加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⒊要营造问题空间。有一个公益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同样的在探究学习中,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问题从哪儿来,一方面是教师设计,一方面是学生提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要做到诚心请学生发问,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发问,创新的起点,几乎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⒋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探究就成了一句空话。
⒌要提供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从理论上讲,儿童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而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文本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素质。
第五篇:以思想观念创新促进领导方式转变
以思想观念创新促进领导方式转变
作者:成定伟 来源:濮阳日报 字数:1500
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重大的发展课题。因为,落后的领导方式,注定的结果是落后的发展水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必须转变领导方式。转变领导方式,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有与之相适应的深刻转变和创新。这里,围绕几个重大的发展理念问题,就领导方式的转变谈些认识。
一、“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要贯穿领导方式转变的全过程发展是前提,转变是手段。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这是转变领导方式的着眼点。要牢固树立“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在“好”上做文章,在“快”上下力气。结合濮阳的实际,目前我们的发展应该以“快”为前提,突出“快”,在“快”中实现“好”。慢就意味着不会有“好”,只有快才能有“好”。因此,转变我们的领导方式,首先是要适应从慢到快的转变,进而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应成为当前我们领导方式转变的一个突出重点。
二、“市场经济”的理念要充分体现到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中去发展经济就要懂经济,就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实现我们的领导方式。毋庸置疑,好的发展方式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领导方式。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创新和转变领导方式,是我们最好的发展方略、最快的发展之路。就濮阳来讲,现在经济总量不大,综合竞争力不强,按部就班肯定落后。必须大力度解放思想,善于按市场经济规律出牌,而且要超常规。这就要求我们在领导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大量融入市场经济的一些规律、规则和办法。要讲互惠互利,讲双赢,讲竞争,重视品牌培育,宣传策划等,以此提升我们的竞争力,谋求濮阳的大发展。
三、“科学发展”的理念要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范谈领导方式转变也好,发展方式转变也好,实质上都是在探索一套科学的领导方式和科学的发展方式,因此,转变领导方式一定要讲科学。领导方式向科学谋事、科学干事转变,多融入科学的思想,多运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的效率、效益、质量就会有更大的提升。
在一些重大的发展问题上,要强调用科学的手段和措施来评估、论证、决策、实施,比如城市建设、产业布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等。同时,要善于科学设计、合理运作、创新办法。最近,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县区综合考评办法,充分体现了领导方式的重大转变。还有最近实行的周例会制度、观摩点评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和办法肯定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四、“共享发展成果”的为民理念要成为检验领导方式转变实效的重要标准领导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强市富民这个大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领导方式转变的效果怎么样,发展方式转变的效果怎么样,要由这个标准来评判。也只有这个目标、这个标准明确了,心里装着民生,想着全市的美丽、富裕,相应的转变才有正确的方向。转变领导方式,一
定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尽心尽力为群众谋福利、办实事,围绕群众看得起病、有所居,弱势群体有人帮,生活环境有改善等方面实现转变,这样才会取得真正的效果。
五、“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要成为转变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实现领导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领导者要有责任意识,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这样才会有转变的动力,才会有转变的行动,才会有实效。有了这个动力所在,就会自觉地践行“四个重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我们的党委、政府要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靠教育,靠机制,引导、督促领导干部转变作风、转变观念,集中精力谋发展。要继续深入开展“一创双优”活动,给压力,给动力,使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在此基础上,把濮阳的事情办得更好,不辜负濮阳人民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