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鲁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定要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我国宏观经济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旧矛盾相互交织,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是当前农民和基层干部反映最集中的突出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一个老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严重不足。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小型水利设施不配套,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农村信息化滞后,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农业的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不高。与夯实农业基础的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不高,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
步步伐,特别是大力支持种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地方缺乏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专门机构,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技术落后,缺少技术推广、科学实验的工作经费,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沼气、农机等重大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配套服务严重滞后,影响了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农村金融仍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切实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去年部分农产品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小麦、油菜籽亩均纯收益比上年减少,生猪养殖效益不稳定,奶牛养殖亏损比例居高不下。从未来形势看,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难度增大。迫切需要采取增加生产补贴、加强市场干预和价格支持等方面的综合性措施,稳定农业生产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五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在农业经营收入方面,各种制约因素增多;在工资性收入方面,明年世界经济运行仍存在诸多变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还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恢复发展的困难依然较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难有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加大,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民就业扶持和引导力度,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
六是保护农业产业安全任务艰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许多国家纷纷加大对本国农业的支持保护,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困难,进口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进一步加剧。农产品出口困难、进口激增,对国内市
场份额的挤占和市场价格的打压十分明显。迫切需要继续加大农产品出口促销力度,推进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确保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和市场稳定,维护农民利益。
七是农业发展的法制和制度保障亟待加强。虽然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存在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投入增长机制不牢等问题,农业经营机制与现代农业的不适应日益显现。在农业法制建设方面,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肥料及农药管理等亟待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农业综合执法有待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加快农业法制建设,为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体制保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一年,是国民经济从超常规保增长到调结构促增长的关键一年,是巩固发展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6%以上,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2010年,中央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完善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加强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形势分析研究,及时提出政策意见建议。要狠抓措施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把粮食生产摆在首要位置,着力优化品种和区域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继续搞好油料、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生产。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监管。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建设,加快推进养殖标准化改造。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展会经济,扩大“农超对接”试点工作,推动完善和落实“绿色通道”政策。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市场布局规划,重点支持主产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协调配合、检打联动、监测预警、应急处理机制,坚决防止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快实施新一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新认定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的扶持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启动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农业重大建设项目。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地力培肥技术指导,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
模和范围,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认真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启动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农机深松作业补贴,精心组织跨区作业,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启动一批重大协作项目和区域科技项目,实施好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和948计划。加强良种培育,支持种子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扎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实加强免疫、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检疫监管、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坚决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爆发流行。进一步加强病虫监测,积极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积极防治外来生物入侵,加强重大疫情阻截带、优势作物非疫区和边境防疫带建设,加大对草原鼠虫害、毒害草的防治力度。
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新型能源化,适度发展非粮能源作物。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突破口,加快推广农业农村十大节能减排技术。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村庄环境整治,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扩大草原承包经营
规范化试点范围,加快基本草原划定进程,搞好人工饲草地建设,发展舍饲圈养,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法制建设,加快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做好农村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和承包管理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
第二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第三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理念由传统转向现代。跳出农业看农业,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努力形成包括“种养加、农机制造、农产品物流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内容的“大农业”概念,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规模、标准、质量、品牌”等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打造由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建各市区县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研试验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强包括科技基础设施、试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科技环境等在内的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
三、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要素投入使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由经验型转向科技型。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转向集中配置。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物种资源培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劳动保障等公共政策,完善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统筹城乡、统筹工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城带乡的新路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以工促农发展的新机制。(伯霞)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第四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作者:安徽省阜南县许堂乡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 刘正敏摘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适应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 机制创新 惠农政策高新技术 现代农业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今后的五年也是我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五年。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既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可以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加工原料。随着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这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关系到新形势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迫切要求。
新形势下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本文作者简介:刘正敏,男,1977年10月出生,安徽省阜南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农业经济师。1
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安徽实际的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一、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内涵,立足农村,跳出农村,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以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扶“龙头”,强产业,带农户,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由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等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二、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科技是农业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转变。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
新,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转变。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从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切实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推进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发展力度。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
四、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进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提高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高效种养生态循环、节水
节肥节药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乡村新能源,积极推广沼气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
五、依靠农村“阳光工程”农民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本文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李秉龙、薛兴利主编的《农业经济学》教材第二版,2009年1月1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第五篇: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促进农业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农业资源从粗放开发利用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促进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以规模化种养业为基础,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农产品物流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浙江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中去,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坚持富民强农基本宗旨、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和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动力,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致力于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基础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施“创新强农”战略,具体来说就是要: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创新
要树立五个农业发展新理念。强化农业人本化理念,把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贯穿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农业发展根本动力,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现代农业成为能让农民致富的产业和体面的职业;强化农业多功能化理念,顺应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农业的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致富、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推动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强化农业工业化的理念,科学借鉴现代工业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业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和生产的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强化农业产业化理念,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完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强化农业生态化理念,引导农业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轨道,优化农业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与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农地经营体制改革,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经营水平。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培育一批有强大的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物流基地,建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拍卖市场、期货市场多层次市场有机结合,实物交易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创新
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有区域知名品牌、拥有连片基地的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充分发挥浙江水稻科研力量强和稻作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推进水稻生产的规模经营,建设一批高产高质高效的水稻生产示范县、镇和稻作文化示范点,努力提高浙江粮食生产力水平。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四、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与精致型农业产业相配套的、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业功能多样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数字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新,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五、推进农业发展机制创新
要以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来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要形成农业创业创新的新机制,促进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通过设立现代农业创业贷款等多种举措,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要着力形成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机制,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来进一步促进农民的分工分业分化,进一步形成百万农村能人创业带动千万农民转产转业的机制,推进务工经商农民的市民化,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 顾益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