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时间:2019-05-14 23:1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第一篇: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新疆农业发展方式

——新疆农业科学院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59号文件精神的意见

新疆农业科学院 2015年10月15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在自治区农业发展同全国农业一样面临“两板挤压”、“双灯限行”、“六产开拓”的新常态下,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值得研究和探讨。现就新疆农业科学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文件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总体要求,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新挑战,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入户、农民培训、资源保育和循环利用工作的力度,不断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产品低级向高级、产业链条由低端向高端和产业结构由低层向高层“四大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实现。同时,切实把握好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性、规律性、时代性等三个显著特点,不断释放创新活力、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二、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到“十三五”末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通过科技创新建设强有力的自治区农业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入户率和贡献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向资源节约型、技术密集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初步解决阻碍新疆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升科技对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能力、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引领能力,不断提升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新疆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到2020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以上,农业投入品残留、重金属检出率控制在1%以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应用性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率达到88%以上,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应用率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得到完善。

(二)主要任务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自治区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进一步明确“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和主攻方向,应紧紧围绕确保自治区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聚焦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绿色增产与节本增效、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农业防灾减灾减损 等领域技术需求,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三、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

面对农业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挑战,出路只有一个,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作出的重要部署,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发挥科技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创新及突破性新品种培育 广泛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构建核心种质,挖掘功能基因,创新农作物高产、优质、抗病、抗逆育种技术和建立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大豆、油料等农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培育一批优质、专用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突破性植物新品种,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大幅度提高作物生产能力。通过开展农作物高效育种技术创新及突破性新品种培育,为自治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品种储备。

(二)建立高产高效种植栽培与农作制度

重点突破大面积单产均衡增长的栽培理论,研究开发不同生态区域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轻简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连作障碍治理技术,研究开发区域农业生产物质要素、技术优化组合及科学配置模式。通过建立高产高效种植栽培与农作制度,为自治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技术支撑。

(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通过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秸秆废弃物高效综合利用、腐植酸等新疆优势资源转化改良低产土壤,保育培育中高产土壤,研发降解膜等产品,消除土壤残膜污染,保持新疆绿洲农田土壤肥力稳步提升;研究滴灌栽培模式下作物养分时空需求变化,结合全水溶滴灌专用肥研发,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效益,达到新疆绿洲土壤改良和肥料资源高效可持续、绿洲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创新

在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溯源与安全检测、风险评估与预警等领域开展农产品质量产地溯源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新疆特色瓜果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特色瓜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及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创新

突破农业资源精准监测、农作物生产智能作业、农业环境数字模拟、农业遥感、农田生态系统监测、农业生产数字化管理与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和应用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推动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无缝结合,促进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方式逐渐由经验型、定性化、粗放式向知识型、定量化、精细化转变。

(六)农业工程与装备的研究与集成示范

重点开展农田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及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集成示范;棉花等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集成示范;新疆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集成示范;林果生产与加工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集成示范;非耕地设施农业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集成示范;设施农业生产综合管理信息化技术集成与示范;新疆肉牛羊产业化生产技术及装备研究与集成示范。

四、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建议

(一)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农业科研单位改革。强化分类指导,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落实科研单位在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推进农业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农科教、产学研、育繁推合作,消除资源共享的障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鼓励农业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员带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工作或创办企业,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与科技评价相配套的薪酬体系。

(二)健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围绕自治区农业发展重大问题组建一批联合攻关协作组,集聚农业科技优势资源,探索建立需求导向、项目任务带动、平台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推动的新型高效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持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重点 是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力度,让农业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厚积薄发。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对从事基础、前沿、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建立健全科学分类的创新评价制度。推行第三方评价,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改革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管理机制,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充分发挥专家和专业机构在农业科技计划管理中的作用。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科研项目和经费。完善自治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

(三)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全疆性的农业科技成果登记、发布信息网络,尽快形成全疆农业科技成果储备平台;探索构建一批以农业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或基地,开展重大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熟化,为企业、农民和合作组织提供公益服务。适应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瞄准区域层面、产业链层面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领域,积极组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或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队伍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环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协调对接和组团转化。建立健全农业技术市场,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市场在各种研发机构、推广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农民之间的中介作用,完善技术市场在价格发现、信息沟通、市场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功能。深化科技与金融的合作,由科技部门牵头建立由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共同投资和承担风险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以风险投资基金为主要形式,鼓励银行、保险公司、企业集团 向风险投资公司参股,积极培养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合理流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保障。

(四)提升农业科技条件能力

加强和完善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布局,明确功能定位,建设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性/专业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农业科学观测站为延伸的学科群重点实验室体系。提升农业科研野外试验基地共享服务能力。统筹全疆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试验基地资源,推进合理布局,加强共建共享,建设试验示范、观测监测、南繁疆繁、中试转化、示范展示五大基地体系。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国家、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与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衔接。鼓励各地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与科研、推广、教育机构的对接,实现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教育与推广紧密结合。发挥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作用,探索面向市场的运行与服务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连续、全面翔实的基础数据。

(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探索科研团队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科研骨干、后备人才梯次配备合理、专业互补的人员结构,打造一批在重点学科领域具有明确主攻方向,团结协作、创新拼搏、竞争有力的创新团队,并在项目申报、人才与队伍配备、科研与试验条件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在职学历、学位教育,以硕士研究生在职培养为重点向博士研究生培养转移,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骨干和后备创新人才。加强在 职培训和交流。每年选派年轻科研骨干到国内外院校、研究机构考察、研修和合作研究,提升青年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紧密结合学科发展,通过内培外引、引培并举,加大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力度,积极打造国内及区内知名专家队伍。采用客座研究员、博士后工作站、项目合作研究和季节性工作专家、假日专家等柔性引进政策,建立人才引智流动站,吸引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疆进行兼职或中、短期工作,借力提升新疆科技人才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六)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面向企业建立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指导农业科教单位开发共享科技资源,建立面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开放机制。促进涉农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自主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或与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企业面向生产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和培训。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完善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等融资服务体系。探索完善科企合作新机制新模式。加强农业科研单位与企业对接,通过人才和项目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积极推进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企业提升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水平。鼓励涉农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聚集优秀人才,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七)推进农业科技国际合作

紧紧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大力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把握世界最新研究领域和学科前沿,在引进先进适用 技术、智力资源的同时,加大优质农业生物资源的引进力度。促进技术输出工作。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科技服务输出和产能合作,开拓农业技术和产品国际市场。在不同国家,特别是周边中亚国家建立一批联合研发、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平台,推动农业技术产品全球化应用和农业人才队伍国际化发展。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农业科技国际合作,促进区域内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八)努力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推进自治区农业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强化宏观顶层设,进一步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制度,在划定的生态红线内规范并约束资源利用的方式和强度。着眼解决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完善规划引导机制和红线保护制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探索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逐步减下来,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发展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高效节本技术,使技术进步成果转化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整合现有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筛选和集成一批覆盖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全链条的先进实用技术与模式,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典型,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美化生活、保护生态,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劳动者素质,进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农业生态文明。

第二篇: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读《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感

通篇阅读温总理有关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章使我获益匪浅,温总理从五个方面逐层深入的分析了当下中国应该如何依靠科技创新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温总理提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建国60多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高速铁路、实验快堆、铁基超导、超级杂交水稻、基因测序等。“天河1号”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0万亿次,使我国大型计算机技术进入世界领先行列;TD—SCDMA无线通信标准研制成功,成为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第三代无线通信国际标准;“龙芯”系列高性能处理器研制成功,实现了高性能处理器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自主研发的65纳米12英寸刻蚀机正式装备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微电子加工制造业有了一个较大飞跃;在量子通信这个通信技术尖端领域,我国建成了世界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制成功,为深海探测和开发深海能源提供了保证;2009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成功培育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使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进入世界前沿;等等。这些成就必将极大的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基本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加快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途径。科技作为现代化的发动机,越来越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不可替代的 支撑。特别是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中,科技的强大支撑引领作用能够得到突出的彰显。这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观察当前各国应对危机的普 遍举措得出的科学结论,更是我们经过探索实践得出的深刻启示。

从历史发展看,近现代以来有两大趋势充分证明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的巨大能量。一是科技引领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与经济发展加速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周期不断缩短。科技创新日益成 为各国综合国力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主要途径,成为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二是每一次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复苏,往往 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能够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引领社会发展进步 的根本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谁就能为实现经济复苏和未来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当前世界形势看,世界正处于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各大国都着眼危机过后的繁荣超前布局。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目前,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思路,把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许多国家将新能源、生物、信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支持重点,力求在未来的国际竞争格 局中占据制高点。近一段时间,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全球都在探讨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根本上也要靠科技进步。重视自主创新已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各发达国家 和新兴大国都在抓紧部署、付诸行动。

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工作,科技在应对危机、推动经济率先复苏

中大显身手。面对历史 罕见的金融危机,党和政府沉着冷静,积极应对,一方面立足当前度难关,另一方面着眼长远上水平,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强调通过科技创新应对当前困难、支撑长远发展。要求以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着力点,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实施重大专项,确定一批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建设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创新基地,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围绕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先进制造等重 点产业,加强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逐步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科技活动的规律出发,完善促进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显著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深知我们能够领先世界的技术是有限的,在其他方面我们的科技水平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搞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会受制于没有外国的关键技术或者核心器件而无法做出与国外同等水平的科技产品,所以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国虽然已成为科技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发展还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必须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快推进我国的科技发展,坚持自主创新,瞄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冲破外部封锁,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其次我们要抓住机遇,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一些重要科技领域显现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质科学、能源资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学与生物科技、生态环保科技、海洋与空天科技等领域,都酝酿着激动人心的重大突破,并将深化我们对人类自身和宇宙自然的认识,提升人们的科学理性,开辟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人类 社会发展面貌,催生以知识文明为特征的新型人类文明。其次温总理提到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加大,特别是耕地、淡水、能 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强化。近10年来我国每年平均净增739万人,人口数量在增长,耕地面积在下降,人地矛盾突出。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21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衡。北方黄淮海地区人口、经济总量、粮食生产都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但人均淡水资源仅400多立方米,不到全国的五分之一。即使南方,季节性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我们一方面面临人口总量继续增加的压力,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快的压力。总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土地、劳动力投入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成为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因此我们要积极响应温总理的号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认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们要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大核心电子器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宽带移动通信、高档数控机床、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等重大战略性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建设大型油气田、大

型核电、水污染治理等一批对产业发展整体带动性强、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国家示范工程。同时,还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着眼于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对重大专项进行必要的调整。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是同步的。从这点看机遇是抓住了。但是从实施进展情况看,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无序发展,一些地方热衷于铺摊子,重复投入、重复建设;二是缺乏核心技术,许多领域还处于起步和跟踪模仿外国技术阶段;三是条块分割,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脱节。具体到一些领域或产品,技术路线、发展方向还不十分清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合理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增加政府投入,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抓出成效,在这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传统产业必须与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特别是前沿技术的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改造传统产业要与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从趋势上看,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的融合正在不断加深,若干年后许多领域将难分彼此。我们必须紧紧把握这一趋势,注重利用新兴科技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二者融合发展。

接着温总理提出我们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重点:⑴完善基础科学的学科发展布局;⑵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重点部署研究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等八个重大问题与重点方向;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集中开展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研究、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调控、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基础材料改性优化,新材料设计探索及其服役失效机理研究、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航空航天的重大力学问题、支持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等十个基础科学重大问题与重点方向的研究;⑷启动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等重大科学研究专项计划;⑸提升我国研究试验基地与条件平台的水平;⑹建设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前沿高技术领域研究的战略重点为:在信息技术领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并在重要环节形成竞争优势。加大纳米尺度集成电路设计、高端系统芯片、基础软件的开发力度,突破若干战略性高技术。加强核心技术与系统的集成应用,开发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互联网,研制高效能计算机网络设备,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实现若干高档数控装备、重大成套高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发展微纳制造和智能机器人技术及新兴产业;在材料技术领域,取得一批事关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性创新成果,力争局部跨越。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需要,实现结构材料功能化,功能材料智能化,在高端产品方面大幅度提高竞争力;在能源技术领域,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促进能源多元化发展,提高化石能源开发和利用及水电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新能源技术;加强能源装备及核心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水平;提高能源区域优化配置能力,重点发展先进可靠的国家电力输配系统,提高输电效率;在交通技术领域,不断提高交通装备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交通智能技术,为提高运网能力和运输效率,实现各种交通技术的有效衔接提供技术支撑;在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交通技术设施建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然后温总理提出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但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省级科研院所的科技体制和机制基本上还是按原苏联式计划经济时代模式,还处在类似 于传统农业社会由政府包办下来的阶段,这是一个科技体制和机制的矛盾,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以解决。要发挥科研创新为经济作贡献的作用,不可能还 是依靠类似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科技体制,只有顺应工业化市场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快我国科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上述类似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落后科技体制它的浪费是巨大的,如果像前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与落后的科研体制是摆脱不了经济短缺和贫穷的,是缺乏效率低经济效益 的。而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工业化企业生产是人类的精巧发明,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价格信号和竞争机制则给科研者与生产者带来强大的动 力,这样一来,就能将稀缺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到各个科研与生产环节,迅速满足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的需求,所以科研走向市场经济、走向企业生产就是从短缺 经济走向富裕经济、走向有效益科技经济之正确方向。当前我国大量科研院所借鉴前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模式,不是设置在企业之内,不是集中资源在国家级政府实验室研究所及高等院校。而是大量独立设置在企业之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科研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所以,我国应当把设置在企业之外的科研院所逐渐地大部分都并转到企业,这样才能够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而不能够是科研与实际是脱节的。

所以,这种构床叠房式的重复浪费设置,首先,这种科技体制是一个自封闭的垂直结构体系,科研单位只对上级领导部门负责而缺少与社会及企业之间的横向联 系,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科研与市场严重脱节,形成科技和经济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严重理论与实践脱节,大部分所谓科研成果一经鉴定验收以后就锁进了保险柜,大部分都久睡在资料库内。正如俄罗斯创新集团总裁列别捷夫坦诚所言,一方面“俄罗斯有好的科学基础”,然而另一方面“这些成果一般到不了工业生产阶段,也不为经济现状所需要。”其次,缺少一种公平的科技成果有偿转让机制,研究成果被视为国有财产,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国家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甚至存在相互矛盾扯皮的现象。

中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市场经济道路,我国已从30多年前短缺贫穷的计划经济走向较充足富裕的市场经济。但至现在还有一些地方科研体制基本上仍在前苏 联计划经济的思维下运转,还没彻底抹去前苏联僵化计划经济的思维印记,改革还很不彻底、很不完善。我国科研事业单位是从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试点改 革的,这几次试点改革,主要是撤消了一批地方省地县级别的科研所建制;同时,各地的一些科研院所实行了企业化管理和缩减事业经费;但是只是试点而已,科研 事业单位改革是很不彻底的。在改革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所以,只有继续深化改革、继续关停并转一部分重复设置在企业之外低效率的地方省级科研院所,完善事业单位体制分类改革才能解决。

最后温总理呼吁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问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仅知识的发展水平非常重要,而且它的整体知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仅仅只有少数人拥有科学知识是不够的。普通民众普遍缺乏科技素养的国家即使具有科技创新的优势也不能将

这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一个国家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从根本上决定着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科学素质的高低,对人们利用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社会生产力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取决于科技知识的质量,同时也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经表明,人力资源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千百年来,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发掘地球上的各种资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物质资源的直接占有。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能力不断发展,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力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最后作为一个正在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生,我深知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不断创造价值,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不能再依靠卖地大搞房地产或者通过挖掘稀土等不可再生资源等不科学的途径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我们不但要做科技大国还要做科技强国,所以我深刻的领会到了时代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以及其他科研工作者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肩负起用科技振兴中华的重担。

第三篇:依靠科技创新 加快转变青海经济发展方式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依靠科技创新 加快转变青海经济发展方式 作者:苏多杰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2期

摘 要:目前,青海科技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何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面临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科技创新转变青海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a)-0191-0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五年的主题,青海要打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把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路,更好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1科技创新,为转变青海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青海以建设创新型青海为目标,以体制和政策环境创新为先导,以科技产业化和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 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青海遵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充分发挥了政策保障服务功能。

坚持不懈地推进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转企科研机构中有50%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创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并组织实施了10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20个联合攻关项目和30个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123”科技支撑工程,已申请和取得了67项国家专利,实现产值156.7亿元,一些制约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得到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2 科技投入力度大幅增加,创新能力建设跨上新台阶

青海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已初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全社会R&D经费由2005年的2.9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75亿元;“十一五”省财政科技拨款是“十五”的2.38倍。国家对青海科技投入也不断增加,“十一五”期间共争取到国家项目经费累计达7.55亿元。科技投入的增加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科技基础平台与基地建设进展迅速。新建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宁农业科技园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西州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保障。

科技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全省科研活动机构达144个,新组建4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立3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企业院士工作站。认定131个科技型企业、38个高新技术企业、12个创新型企业。全省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到24个,其中2个国家级基地。

1.3 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围绕生态立省战略和“四个发展”,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生态经济与民生经济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第一,一批制约青海资源勘查综合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得到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以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初步确立。

第二,开展了光伏和风力发电的应用、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热利用、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研究,初步形成了包括硅电池生产、平衡部件生产和系统集成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以太阳能硅材料为主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体系和以光伏产业、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正在形成。

第三,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生产方式转变为路径,实施生态畜牧业重大专项,促进了以高原新型生态畜牧业为核心的生态产业迅速成长。重点解决了一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围绕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立了各类型退化草地人工恢复的示范点。第四,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围绕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药材、特色果品、牛羊肉、奶牛、毛绒、饲草等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加大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取得了明显进展。2以科技创新助推青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青海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复杂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求高,既是一场攻坚战,又是一场持久战,对于青海是一场更大的挑战,因此,要正视青海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战略和路径单

一、对外开放水平低、能耗水平高等现实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

2.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只有具备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并赢得主动权。

第一,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实施名牌战略,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促进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第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自主创新。要从青海产业发展实际出发,选准自主创新突破口。既要引导国内外资金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逐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也要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着力加强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

第三,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青海在研发经费总量上不断增长,但R&D投入占GDP 的比例比较低,2010年,R&D投入占GDP的0.7%,低于全国1.7%平均水平。因此,一是政府要继续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不断提高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政府对自主创新投入能有刚性的支出预算比例来保证。二是要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

2.2 依靠科技创,促进先进技术加快转移和转化

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是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资源消耗低,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比较好,代表着一种新的增长路径的发展模式。

第一,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强化政策支持,集中力量主攻最具有有利条件和竞争优势的领域,主攻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主攻具有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和转化。

第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打造若干特色鲜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强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第三,组织实施科技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拓展应用示范市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迅速得到推广应用,以市场应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3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第一,依靠科技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为产业注入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现代内涵,全面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推动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提高能源

资源的综合利用、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

第二,积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特别注重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点,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特色纺织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推进大型金属矿采选、锂电池、硅晶片、太阳能及电池组件、铝精深加工、大型多功能锻压机、不锈钢和高端玻璃等对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有支撑作用的工业项目。

第三,增强西宁和柴达木两个园区引进高新技术、打造产业集群、提高资源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的能力,设立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基金,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防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废物回收处理技术、污染治理技术,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等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通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一,确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把建立科技创新机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科技要素参与分配作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第二,建立产学研有效结合的机制。进一步提高产学研之间合作的层次,促进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的部门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互补与集成。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重点,高效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

第三,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创新载体是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各类组织或实体。一是建设研究开发载体。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学生创业园等孵化器建设,使孵化器成为催生科技企业的“温室”和培育科技企业家的摇篮。二是建设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创新西宁和柴达木开发园区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开发园区整合资源、强化特色、聚集产业、突出创新、集约发展。在青海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各种创新机构,完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增强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的创新功能。三是建设成果转化载体。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由科技厅牵头,建立有形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建立成果入市标准、企业咨询、洽谈、合作机制,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部门对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健全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推动科技成果的交易和转化。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学术委课题组.建设创新体系,加快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宏观经济论坛,2010.[2] 青海省科技厅.“十一五”青海科技成就辉煌[EB/OL].中国·青海,http://.2010.[3] 青海省统计局.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0.

第四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第五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理念由传统转向现代。跳出农业看农业,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内涵,努力形成包括“种养加、农机制造、农产品物流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内容的“大农业”概念,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把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和“规模、标准、质量、品牌”等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大力推进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建立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质量管理制度和经营机制。

二、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打造由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建各市区县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研试验站,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普及,加强包括科技基础设施、试验基地、野外台站、信息服务中心和网络科技环境等在内的农业科研基础建设。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

三、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业要素投入使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单位面积产出率,力争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由经验型转向科技型。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农业资源由分散配置转向集中配置。鼓励农民自愿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大耕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物种资源培育的力度,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四、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劳动保障等公共政策,完善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机制,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统筹城乡、统筹工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以城带乡的新路径,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构建以工促农发展的新机制。(伯霞)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下载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本站推荐)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张华建 作为农业大省、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不仅是农业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模版]

    青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近年来,青岛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化”同步发展,以服务城市、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言(定稿)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二师农业现代化进程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部署,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同样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2010年中央 1号......

    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访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须正确处理十个关系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河南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迫切要求和根本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须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 正确......

    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实际中去。科学发展观对农业的指......

    创新领导思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创新领导思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佟艳玲 摘要:绥化市是黑龙江省农业大市,经济发展曾一度陷入窘境。绥化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敢于创新思维,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依靠农业资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