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傅汝仁
当前,我省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一条适合山东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对于在新的起点上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意义重大。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一是加快农业增长由追求数量的增加向注重质量效益的提高转变。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促进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二是加快农业效益由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三是加快农业功能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不断开发农业功能,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功能由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功能,向同时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转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优质高效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加快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投入转到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来,由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经营管理上来,由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建设经营集约化、功能多元化、发展可持续、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具有山东特色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努力提升农业整体素质。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以良种培育、生物技术开发、绿色肥料研制为重点,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尽快取得突破。二是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业科技交易市场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在搞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突出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三大重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撑。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把标准化生产贯穿到产业化经营全过程。二是加快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三是实施质量兴省和名牌战略,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叫响“山东产”这个大品牌,建设农产品品牌大省。积极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促进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要积极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研发能力,鼓励跨区域经营和相互间的联合与合作,“走出去”建立国外生产基地,促进龙头企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合作组织参与加工和流通,帮助农民把产品变成商品,实现增值。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鼓励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对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以节地、节水、节能为重点,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搞好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等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增值,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培育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等绿色产业,推广间作套种、高效立体种养等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化。推广科学施用技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注重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进一步提高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迎接世界经济挑战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必要性,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理念的转变。
切实搞好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分类指导。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面广量大,在区位环境、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新、特、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增强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工作重点的确定上,各地要各有侧重,从自己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选好突破口,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坚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改革30年的历程表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长期坚持。同时,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也暴露出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问题,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是在法律规定上,要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具体、更明确、更具法律效力,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不变。二是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完善土地流转办法,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的规模效益。三是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近郊要扩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通过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办法,促进农民变市民。四是积极探索适应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村集体之间的土地置换制度,为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创造条件。
进一步加大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支持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在全省加快形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等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要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营造鼓励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制定更加具体有效的扶持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同时,要认真抓好政策的落实,保证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考核监督体系试行意见,制定农村工作考核监督具体办法,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切实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二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须正确处理十个关系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河南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迫切要求和根本途径,在实际工作中须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
正确处理加快当前发展与实现长远发展的关系。立足当前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确保河南农业发展不停滞、不倒退,更不能出问题,继续当好保障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定盘星”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着力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性、协调发展的整体性、绿色发展的永续性、开放发展的融合性、共享发展的公平性,坚决把过高的农业资源利用强度缓下来,把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正确处理扩大数量增长与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关系。河南现有人口超过1亿人,常住人口超过9000万人,吃饭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必须继续扩大农业产能。强调数量增长,绝不意味着忽视质量效益。按照更均衡更全面的现代农业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数量、质量、效益三者并重,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效益,向科技创新要质量,向科学管理要效率,向节本降耗要利润,实现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确保数量、质量、效益同频共振、协同共进。
正确处理保障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底线,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高品质口粮基地作为重要目标,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做到藏粮于土、藏粮于技,是河南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保障粮食安全绝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要建立完善种粮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扩大粮补项目,增加补贴金额,让农民获得更多政策性收入。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粮食加工转化,让农民以粮食入股,并获得加工增值收入。培植新的收入增长源,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实现保粮增收。
正确处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转变农户生产行为的关系。目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河南农业转方式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生产过程中粗放的生产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制约,必须引导和约束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品牌建设。要坚持“产”“管”并重,治地治水,净化产地环境,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坚决把住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两个安全关,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正确处理发挥主体功能与挖掘多样性功能的关系。农业的主体功能是生产功能,在人增地减趋势难以逆转、食物需求刚性增长的背景下,强化主体功能对河南农业发展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样性功能,积极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密切相关的循环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以及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等,不断强化农业多功能的延伸融合,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种功能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正确处理放活土地经营权与守住耕地红线的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的在于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但是,绝不能以改革的名义冲击耕地红线,这也是农村改革的底线。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贯彻好《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切不可为了追求土地利益的最大化,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导致耕地红线失守。
正确处理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但如果一味局限于家庭承包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就得不到有效释放;如果无视家庭承包经营,加快建立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就会失去根基。要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农户依法自愿采取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充分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研究制定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强化土地流转服务,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质的飞跃。
正确处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实质性成效,现已累计达2742万人。做好“转得出”这篇大文章固然重要,确保“留得住”意义更加深远。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升为农村人才发展战略,统筹重点培养农村“新农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培养现代农业新生力量;制定培育规划,实施培育工程,开展精准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切实解决“谁来种地”的大问题。
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发展资金、关键技术、种质资源、管理经验等,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是河南的一贯做法,必须继续秉承。“引进来”更要“走出去”,要充分发挥河南农业技术先进、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农业装备、生产资料等优势产能对外合作。要制订实施农业对外投资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农业大开放、大融合、大发展。
正确处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运用市场的办法指导和组织农业生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遵循。同时,要厚植重农氛围,强化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强化农业保险支持,加大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扶持,使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2010论文)
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
中共祁阳县委党校
张选旗
认真实践运用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课题和庄严使命,是我们把握“三农”工作规律的“金钥匙”。运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加快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法、手段和模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以科技含量为主的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使中国农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农业迈进,尽快完成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型。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加速推进
(一)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精神要求加速推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要求。随着实践的深入,农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发展不同步,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为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彻底突破“小农”思想的禁锢,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尽快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绩要求加速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以人为本的现实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加快农业基地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市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构调整优化、产业体系发育完善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镇,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不断变化,这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土地和加速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机遇,将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壮大板块基地规模,突破行政区划和地域界限,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格局,把特色优势、规模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
(四)用和谐发展、全面进步要求加速推进。和谐发展、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加快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建设集中连片的专业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强大龙头企业(合作社),高起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提高基地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振农民积极投身农业的信心,达到城乡差距缩小和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改善的目的,从而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用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推进。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就是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因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根据各地特点,以项目引导、协议共建、产业服务为手段,逐步扩大基地规模;根据市场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以农业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着力培植龙头、创建品牌,促进农业上档升级;根据各级政府的农业投入能力状况,筹措建设资金,避免经济发展畸重畸轻,确保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长时期内既能又好又快发展,又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遵循的原则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市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立足我市的实际情况,遵循五大原则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逐步实现强农富民兴市的宏伟目标。
(一)充分利用资源原则。永州所处地理位置属温、热带结合部,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亚热带气温条件,既具阳光丰富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又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的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适宜农作物生长,南部六县素有“天然大棚”之称。在种植业方面,大力发展粮油、果蔬、畜禽、竹木、药材五大产业集群,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水稻、生猪、烤烟、速生工业原料林、油茶和药材等主导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冷水滩的西瓜,新田、江华、蓝山的外销蔬菜,道县的脐橙,江永的香柚,金洞的茶叶,回龙圩的柑桔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壮大,市场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养殖业方面,各地在巩固提升生猪等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牛、羊、灰鹅等草食动物和名优水产品生产。通过改良品种,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强疫情防控,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挥比较优势原则。人多地少是湖北的基本省情。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多的优势,在扩大内需、满足国内省内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通过发展不同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企业。要重点支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其规模、质量、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彰显特色优势农业。要着力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协作,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农业优势互补。
(三)集中规模推进原则。集中规模推进就是要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土地置换集并,统一开发,统一技术指导”的原则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和加工园区,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促成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实行跨行政区域的生产基地连接和标准化生产,形成大板块经济区和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县区围绕某一农业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业专业大县和农产品加工强县建设。
(四)质量效益优先原则。质量是板块基地的生命,效益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在智力保证上,要制定完善培养、吸引农业人才的政策,创造农村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加强对农业规模经营者、农户和职业农民的培训,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靠科技教育进步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组织上,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提高优良品种的集中度,建设引领现代农业的精品园区、设施园区和生态园区,提升种养业生态环保功能。尽可能避免“谷贱伤农”、“猪贱伤农”等类事件的循环发生,使农产品价格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保持适度增长,使农业劳动者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五)维护农业生态安全原则。农业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环境、保护种质资源、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保障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等内容。维护生态安全,是“三农”建设应有的内涵要求,它意味着“三农”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不能以过度占用农业资源以及破坏植被、污染侵蚀水源、土壤、大气等为代价,必须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产出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要保护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要保护森林,开展森林资源监测;要保护其他的农业资源,包括大气、湿地、动植物物种等。
三、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从目前情况看,转变我市农业发展方式仍需坚定实施人才强农、科教兴农、产业富农战略,着力做好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的工作。为此,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按现代农业新内涵要求构建有我市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手段是集约化,模式是产业化。现代农业是个动态概念,是农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功能和定位亦在不断丰富之中。几千年形成的农业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到现在发展为“大农业”。所谓“大农业”,就不仅是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产后。如产前的农药、化肥、种子等的生产,产后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实际上贯穿了一二三产业。二产,如农产品加工、农机制造等;三产,如“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物流业等。讲农业只是一产业,已不符合发展了的现实情况。尽管官方统计口径没有调整,仍按传统方法计量农业,但这种依靠市场机制配置的商品农业,与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前些年计划经济的农业,确实有着根本的区别。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情况和资源特点,构建有永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就是“板块基地+板块经济+产业化经营”或“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服务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体化高效产业链。
(二)让农业发展建立在牢固服务基础之上。按自然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农业发展规律要求抓农业发展,求农业进步,把为“三农”发展服务的“三大体系”打牢固。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精心谋划全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一个一个地部署落实,一个一个的拿下,使功能健全的“三大体系”网络有效服务覆盖到每一个乡村、农户、农产品市场及其加工企业。
(三)形成科学的农业管理体制。扎实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委、政府只设置一个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行使“三农”工作综合协调和行政管理职能,避免政出多门,降低行政成本。
(四)设立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借鉴发达地区的做法,设立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奖,每年奖励一次,重点奖励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及产业化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研究人员和农民科技专家。对贡献特别重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给予突出贡献奖,由市委、市政府颁发重奖。
(五)着力解决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问题。现代农业建设,终究要靠职业农民,就好像国防要靠职业军人或正规军一样。一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超常规发展农业成人职业技术教育,整体推进在岗农民培训,着力实施 “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职业技能等级教育、农民学历教育等项目,系统提高千百万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其成为现代职业农民队伍的基本力量。二是要完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参加培训补贴办法,积极探索职业农民退休和接班制度,为职业农民队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必要条件,可依据《农业法》等法律法规精神,研制出台《职业农民激励办法》。
第四篇: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
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
张思华
认真实践运用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课题和庄严使命,是我们把握“三农”工作规律的“金钥匙”。运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加快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真正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法、手段和模式的根本转变,不断提高以科技含量为主的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使中国农业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农业迈进,尽快完成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型。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按五大要求推进
(一)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精神要求加速推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要求。随着实践的深入,农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发展不同步,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为着力解决这些突出问题,迫切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彻底突破“小农”思想的禁锢,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板块经济,尽快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二)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绩要求加速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以人为本的现实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2003年以来我省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构调整优化、产业体系发育完善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有关方面和“三农”工作者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三)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镇,农村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不断变化,这为加快推
进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土地和加速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机遇,将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壮大板块基地规模,突破行政区划和地域界限,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格局,不断提高板块农业的覆盖面,把特色优势、规模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
(四)用和谐发展、全面进步要求加速推进。和谐发展、全面进步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设板块基地,发展板块经济,推进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建设集中连片的专业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强大龙头企业(合作社),高起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业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提高板块基地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振农民积极投身农业的信心,达到城乡差距缩小和农村居民生活状况改善的目的,从而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
(五)用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推进。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就是要大力发展板块经济,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突出重点发展支柱产业,因时、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根据各地特点,以项目引导、协议共建、产业服务为手段,逐步扩大板块基地规模;根据市场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以板块为抓手,推进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着力培植龙头、创建品牌,促进农业上档升级;根据各级政府的农业投入能力状况,筹措建设资金,避免经济发展畸重畸轻,确保板块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长时期内既能又好又快发展,又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遵循五大原则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我认为,今后一个时期要遵循五大原则加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逐步实现强农富民兴省的宏伟目标。
(一)充分利用资源原则。在自然资源方面,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光照充足,河流纵横,湖泊棋布,土壤肥沃,农业条件十分优越,自古就有“湖广熟、天下
足”之说。多年来,粮食、棉花、油料、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肉类等产品产量大多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淡水鱼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建设板块基地,发展壮大板块经济。在政策资源方面,除鄂政办发〔2006〕77号文件、鄂发〔2006〕12号文件已有政策规定之外,省委、省政府近期出台了新的政策文件。一是鄂发〔2008〕17号文件,二是鄂发〔2008〕21号文件,三是鄂发〔2009〕1号文件,四是鄂发〔2009〕27号文件,五是鄂发〔2010〕1号文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资源,加速推进板块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挥比较优势原则。人多地少是湖北的基本省情。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多的优势,在扩大内需、满足国内省内需求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通过发展不同层次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企业。要重点支持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其规模、质量、成本上的竞争优势,彰显特色优势农业。要着力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合理分工,相互协作,打破行政地域界限,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农业优势互补。
(三)集中规模推进原则。集中规模推进就是要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土地置换集并,统一开发,统一技术指导”的原则建设板块基地、加工园区,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促成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实行跨行政区域的生产基地连接和标准化生产,形成大板块经济区和重要的商品生产基地。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县市围绕某一农业产业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业专业大县和农产品加工强县建设。
(四)质量效益优先原则。质量是板块基地的生命,效益是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在智力保证上,要制定完善培养、吸引农业人才的政策,创造农村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加强对农业规模经营者、农户和职业农民的培训,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撑,靠科技教育进步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在生产组织上,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提高优良品种的集中度,建设引领
现代农业的精品园区、设施园区和生态园区,提升种养业生态环保功能。尽可能避免“谷贱伤农”、“猪贱伤农”等类事件的循环发生,使农产品价格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并保持适度增长,使农业劳动者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五)维护农业生态安全原则。农业生态安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环境、保护种质资源、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保障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等内容。维护生态安全,是“三农”建设应有的内涵要求,它意味着“三农”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不能以过度占用农业资源以及破坏植被、污染侵蚀水源、土壤、大气等为代价,必须突出农业的生态环境维护功能。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提高土壤肥力和耕地产出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要保护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要保护森林,开展森林资源监测;要保护其他的农业资源,包括大气、湿地、动植物物种等。
三、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五点建议
从目前情况看,转变我省农业发展方式仍需坚定实施人才强农、科教兴农、产业富农战略,着力做好打基础、管长远、促发展的工作。为此,特提以下五点具体建议:
(一)按现代农业新内涵要求构建有我省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手段是集约化,模式是产业化。现代农业是个动态概念,是农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功能和定位亦在不断丰富之中。几千年形成的农业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到现在发展为“大农业”。所谓“大农业”,就不仅是种植、养殖,还包括产前产后。如产前的农药、化肥、种子等的生产,产后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实际上贯穿了一二三产业。二产,如农产品加工、农机制造等;三产,如“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物流业等。讲农业只是一产业,已不符合发展了的现实情况。尽管官方统计口径没有调整,仍按传统方法计量农业,但这种依
靠市场机制配置的商品农业,与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和前些年计划经济的农业,确实有着根本的区别。要根据发展变化了的情况和资源特点,构建有湖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也就是“板块基地+板块经济+产业化经营”或“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服务业”有机组合而成的一体化高效产业链。
(二)让农业发展建立在牢固服务基础之上。按自然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农业发展规律要求抓农业发展,求农业进步,把为“三农”发展服务的“三大体系”打牢固。在今后三年内,把“三大体系”建设当作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一样来打。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精心谋划全省县乡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一个一个地部署落实,一个一个的拿下,使功能健全的“三大体系”网络有效服务覆盖到每一个乡村、农户、农产品市场及其加工企业。
(三)形成科学的农业管理体制。扎实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省、市(州)、县三级党委、政府只设置一个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党委而言叫农综委(农村工作综合协调委员会),对政府而言叫农业厅或农业局,统一行使“三农”工作综合协调和行政管理职能,避免政出多门,降低行政成本,力争比江苏等省的这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更先进一些。
(四)设立农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借鉴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做法,设立湖北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奖,每年奖励一次,重点奖励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及产业化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农业研究人员和农民科技专家。对贡献特别重大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给予突出贡献奖,由省委、省政府颁发重奖。
(五)着力解决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问题。现代农业建设,终究要靠职业农民,就好像国防要靠职业军人或正规军一样。一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超常规发展农业成人职业技术教育,整体推进在岗农民培训,着力实施 “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职业技能等级教育、农民学历教育等项目,系统提高
千百万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其成为现代职业农民队伍的基本力量。二是要完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参加培训补贴办法,积极探索职业农民退休和接班制度,为职业农民队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必要条件,可依据《农业法》等法律法规精神,在全国率先研制出台《湖北省职业农民激励办法》。
作者系湖北省农业厅办公室主任
第五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
农业增长要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江苏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必须依靠经济比较发达和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
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等专业化服务组织,实行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推广、统一机收机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植保服务,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水平。
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
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是要着力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和高效农业规模化。“三大载体”为:现代农业园区,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此,要扎实推进以下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积极发展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积极发展优质瘦肉型猪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业,提高渔业养殖综合效益。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打响江苏品牌农产品。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等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和弃置污染水源。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
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农业贷款增幅大于贷款总额增幅。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作者:黄莉新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