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概念教学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概念教学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唐新红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中学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反映了相应历史内容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是对基本史实实质的抽象概括。基本概念在中学历史知识结构中属中间层次。因此,在高三历史教学中,概念的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及高考历史科命题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概念教学无疑对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我在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教学进行了实践与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反思多年的高三历史教学实践,我发现每年的教学过程中都会碰到一个同样的问题:学生总是在问,历史记忆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多,为什么总记不牢?的确,在和其他历史教师的交流过程中也碰到同样的问题。我认为,究其原因可能与历史学科的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第一,历史教材的编排与由近及远的记忆思维正好相反。第二,历史学课的知识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具有重复性,在教师上完课后一般不在讲第二遍。如果讲那也至少在几天或几周后,学生早忘记前面的知识点。当然,这些是学科本身的特点我们无法去纠正,如果要让学生克服学了就忘的情况,加强概念教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的办法,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一些体会。我们知道,不同的知识具有不同的智力价值,即不同的知识对人的智力发展有不同的促进作用。我们常说,学习这种知识有助于记忆的增强,学习那种知识有助于思维的提高,就是这个道理。历史知识中的基本概念,特别是其中的理论概念抽象概括程度较高,其智力价值也就较高。在我们的学习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会,曾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可能会在记忆中很快消失,但基本概念则可保持长久。不仅如此,它还为我们继续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指导,借助它形成的对基本规律的认识更可以受益终生。
二、我对历史学科概念的认识
我认为,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可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
所谓史实概念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如“太平天国运动”,包括对该事件基本史实的概括:历史背景、爆发时间、地点、基本过程;还包括对这一史实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的最高峰,是洪秀全企图利用西方基督教义改造中国。是面对阶级矛盾尖锐情况下而掀起的农民运动。
史实概念依其所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每一个历史名词都可以视为一个事件概念,如“鸦片战争”“中国同盟会”“中共一大”“五四运动”等;人物概念主要包括:所处的时代、类别、事迹、作用等。每一个具体人物都可以为一个人物概念,如唐太宗、洪秀全、毛泽东等。不少事件概念与人物概念是互相包容的,因为“事中有人,人中有事”,如“太平天国运动”与“洪秀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毛泽东“。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论事,后者侧重论人。理论概念是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共同特征的进一步理论概括。如“封建专制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事件概念与理论概念的关系,是后者包容前者,它们的内容构成都是有史有论,前者以史为主,后者以论为主。理论概念在历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掌握了理论概念,才算把握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掌握基本规律,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
三、注重理性分析史实概念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从具体史实中概括出史实概念并向理论概念推进;加强对对史实概念理论分析。我在高三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向学生提出掌握史实概念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概括中注意时间、地点、背景、过程、性质、影响几大要素的完备、准确。同时对几大要素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则学会理论上的分析。如果不这样做,只重视史实概念的话会造成这样一种结局,从表面看,学生对某一史实概念几大具体要素的掌握毫无问题,而把这一概念作为整体来看,在学生的头脑里仍然是不清晰的。如讲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在讲完英国、美国、法国等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我就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我记得前几年高考有这么一道题: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够表明这一性质的是: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D.1649年5 月英国宣 布为共和国。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这道题的测试结果不够理想。这道题要求史论结合地论证“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此题的关键是找到最能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正确标准,即摧毁封建制度的根基——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非革命的手段、方式或政权的构成 形式。理论概念由于适用范围广,抽象概括程度高,其他学科也常常涉及(如上述“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科中就已讲过),教师往往以为学生已经理解,这是造成忽视理论概念的原因之一。另外如涉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科举制度等理论概念,而这些正是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所以学生失误较多。
三、历史概念教学的反思
首先,历史教学过程上要根据各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确定各年级掌握的基本概念(史实概念、理论概念),并提出不同要求。如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主要要求他们对比较简单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高三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可以要求他们对比较复杂的史实概念进行概括,如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同时指导他们学习概括一些抽象程度较低的理论概念,如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殖民地、半殖民地等。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应该要求学生自己概括理论概念,并运用理论概念及其相关的基本规律(原理)去理解、分析新的历史材料,并作出评价。如运用“资产阶级革命”这一理论概念来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具体史实,这在1997年、1998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均 有所体现。
第二,研究不同层次的史实概念、理论概念的特点及其教学方法。如一般史实概念的概括要求简明、全面;理论概念是在基本史实和史实概念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要注意归纳、总结、分析、评价。如对原因的分析,学生一般掌握不好。我就把原因分为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两类。其中主要原因又有多个,而主要原因中的其中一个原因必然是导致事物发展的关键原因,这个原因就是要本原因。而所谓的直接原因就是不经过媒介的原因等等。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概念间的关系。在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中,史实概念是概念学习的基础,理论概念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首先可借助理论概念(尽管学生对其最初的认识是模糊的)来抽象概括史实,形成一般的史实概念;在掌握了一定量的史实概念后,还可借助理论概念对一般史实概念进行归类,并建立起相关史实概念间的联系,形成学科的概念结构。而在这一般史实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但这并不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理论概念。理论概念由于抽象程度较高,仅靠教师的解释,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必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并加以运用,方可掌握。检验学生理论概念是否掌握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运用理论概念来分析历史材料,比如说“资产阶级”这个概念,如果能清晰掌握的话,则对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的上册把握基本到位。资产阶级阶级可分为大资产阶级、中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等。根据对资产阶级的划分,从资产阶级的产生来看就比较容易把握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的关系从而认识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各自特点。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不成熟观点,仅供参考。
第二篇: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部:关志宏
一年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高三这一年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是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前沿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断积累的,在这一年厚积而薄发
一、责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尤其还要每周两个晚上10:30的自习,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
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高三这一年在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刘慧英老师和段永志老师带领下,我不断学习他们的方法与经验,我们一起听课、同头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
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对于第一年担任高三的年轻教师来说可能更注重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因为那是经过多年的试验后很有效的方法;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这一年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高三下半年会有很多城区的模拟题,但题有些是超纲或问法和答案不够准确,这时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但高三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常和多年带高三的老师交流,不限于本科的交流,有些问题会豁然开朗。
而且一定要记录和沉淀这样一年下来才会留下很多。
第三篇: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
我在近些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针对高三学生情况,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对高三历史复习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方式的反思
我在近几年带高三毕业班的时候,逐渐对多年一直所采用的多轮次教学方法产生了质疑,因为高考过后,很多同学抱怨历史学科考的跟学的没多大关系,感觉三年的历史学习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三年的努力都白费了,希望过后是更大的失望。实际上历史考试的内容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引申发散出来的、是需要学生加深理解的内容,这也印证了近年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宗旨。而这种能力仅靠学生死记硬背、靠通过多轮次的教学来维持记忆很难真正提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在高考中一败涂地。我也曾调查了几所兄弟学校,他们的高三历史复习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都是多轮次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现今高三历史教学普遍采用的方式方法,影响甚广。之所以普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理由是:如果不进行这样一遍一遍的重复教学和机械强化,间隔的时间稍长,学生就会忘掉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考试时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但实际上,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实际取得的效果,这种方法并不十分科学。
我们如果认真地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多轮次的教学并不十分合理。在高三的课时安排中,历史学科的课时安排是很有限的,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多轮次的教学,每一个轮次的复习都将是非常仓促和肤浅的。高三历史教学要在一个学年中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大量史实,而且在课堂上教师要对重要的历史概念讲深讲透,学生自己的理解消化也要落实到位,课时之少任务之重可以想象,那么采用多轮次的教学,每一轮的教学都只能是肤浅的,教师深入到位的分析和阐释,学生独立自主的理解和消化都将无从谈起。教师讲的若不到位,学生理解的必然不够透彻,这样每一轮的复习学生就变成了一遍遍的背书,机械记忆很难持久,遗忘很快就会发生。加上近几年,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一节高效课堂应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主体,教师仅仅起到导演的作用,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需要时间,如果每一节课教师都在匆匆赶进度,那如何才能稳住脚步、真正发挥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高考结束后,我们作为老师,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历史学科考的内容跟自己平时背的相差甚远,感觉自己一年的付出没有回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对自己的学习产生疑问,甚至对老师不信任,这是我们作为教师也感到非常痛心的。而这些如果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循序渐进的一遍式教学,每一个教学课时完成少量的学习内容,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在课堂上也可采取“三三智慧课堂”的模式,复习课上先让学生自己整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然后由老师讲解重点、挖深难点,最后精练,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也可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这样给学生留出了自己的时间,让其充分消化和理解,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那么其结果必然会好很多。
其次,每一个轮次有限的教学时间被各种各样的练习题所充斥,学生没有时间充分地认知和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老师们都知道要精讲精练,但同时又害怕学生不做大量的练习就不能很好的巩固基础知识,无奈的让学生陷入题海,多轮次教学的教学时间本来就很有限,又有一半左右的时间被用来做题,结果对教学内容的阐释少之又少,最后只能期待通过解题和讲题来强化记忆和补充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事实上,我们在给学生讲评试题时会发现,多数试题总体质量不高,重复现象极其严重,甚至会出现有问题的题目,这样做无用功只能是害了学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学生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形成错误的认知,如果以后没有机会纠正,就会对高考产生严重影响。
最后,新教材新课程需要的是学识渊博的、勇于接受挑战的、善于接受新知识的、广泛阅读的以及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理论学习,平时经常阅读一些教育教学专著和杂志,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素养的提高,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及时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多媒体教育手段,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加强与本校及其他学校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如每周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同校或其他学校同仁的课,极参与县、市教育局组织的历史教研活动和各种业务培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但是在多轮次高三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深挖教材和更新知识的压力,二轮三轮教学只是换了个角度但依然是在一遍遍的重复已讲过的基础知识,在这一遍一遍的肤浅的教学中,完成了高三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沿用,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难以培养出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高三历史教学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循环往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高考成绩乃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整个高三历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主干知识,理清线索,又想把基础知识讲深讲透,还想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现有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也是很紧张的。如果我们再把有限的时间分割成第一轮、第二轮……甚至更多,那么,每一轮的教学都是肤浅的,教师深入到位的分析和阐释,学生独立自主的理解和思维都无从谈起。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消磨殆尽,学习只是一种苦役,完全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而且,本应在历史学习中养成的批判和质疑精神在浅尝辄止中也很难萌发,学生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高三历史复习应注重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察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对基本概念要挖深挖透,就要注重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上一个问题中已有所阐述,采用一步到位的复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最终目的是要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常说素质教育,很多人认为高三不可能是素质教育,只能是应试教育,上面提到的多轮次的教学方法正是应试教育的是实施。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想,只要我们的教学阐释细致到位和富于开放性、启发性,我们的设问能够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够带领每一个学生随着教学的展开不断的理解和思考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这就是最现实的也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学生的高考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个问题做好做透呢?
第一、深入阐释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地不留下认识理解上的死角和含混不清之处。
例如必修一第3课提到“三省六部制”这个概念,多数学生只知道“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可是一做题还是会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解释的更深入一些就可避免,如这样解释:凡是军国大事,中书省各官员都得用本人名义提出主张,可以各执所见,中书省长官审核这些主张,再由门下省官员加以拨正,最后奏请皇帝裁决。尚书省是国家事务的执行机构,下设六部。如果这样讲,学生一目了然,既明白了三省工作程序,又印证了皇权的重要性。第24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在本课中提到“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这几个概念,但并没有对这几个概念做深入的解释,在很多练习题中则频繁出现这几个词,这时教师就要承担起弥补教材缺陷的职责。不仅要讲清几个概念,还要讲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如要告诉学生: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奠定基础,在雅尔塔体系下,两级对峙的表现是冷战,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再如必修二教材在阐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时说到两点: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已经难以维系;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机制。在解释背景时,教师应该基于历史事实向学生阐明这样的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在金融和贸易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没有一个国际机构和国际性的金融贸易机制来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结果导致危机的更趋严重的后果。正是有鉴于此,各国在一起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样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框架,不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一些断点或疑惑。
第二,在教学中要将必修一二三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结合,建构其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历史问题。
如关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历史,必修一二三分别作了阐述,必修一先后叙述分封制和宗法制;继而又叙述了春秋时期这些政治制度的崩坏,分封制的格局受到挑战;必修二讲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必修三叙述了通过军功的途径和教育、学术下移的途径,士这一阶层在政治舞台上日益充任主要的角色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如何将教材上这样一系列史实整合成一个系统性的演变,进而使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本质含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而且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仅仅靠把这些现象简单地复述一遍让学生硬记下来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也就是说,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系列史实中本质性的联系和转化。这一系列史实,在讲解时可以本着基本规律把事情讲清楚。经济决定政治思想,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随着井田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百家争鸣。随着小农经济经济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认知过程既是知识的深化,也是整体性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和养成。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毫无疑问会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认识和形成整体性思维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网络图,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在一堂一堂历史课中,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问题,随着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把历史现象整合成一个宏观认知结构。正所谓把书读厚再读薄,厚积薄发,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图,可通过展览、评比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过程总揽全局,思维和表述收放自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也才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2
今天,听了黄守金老师的一课,讲完后,大家评了课,结合大家的意见,根据自己的反思,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1、备课应全面,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有对教材的延伸,自己在教学中,可以说对教材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延展度却没有,证明自己读书太少,列宁除了为俄国自身,还为人类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很多事,而这些是自己在教学时没有想到的,也证明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正向我们组老师和说的一样:教师不仅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让自己更充实。
2、注意对学生的及时表扬,在学生出现小错误的时候,也要先肯定他带给了大家什么优点,在这节课上,一个学生问题的一个方面回答得特别好,但因为回答的不够全面,黄老师忽视了表扬与激励,而是忙着去纠正孩子的不足,我想这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的一个问题。
3、在教学中多一点期待,在分析列宁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时候,同学回答的很精彩,尤其是在评价列宁时,很多同学都特别想表达自己的意思,黄老师总是给与足够的耐心,认真的倾听,而后系统总结。而我在平时上课时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会打断学生们的话,为什么不多点等待,多点倾听,难道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吗,老师更应该学会倾听,因为学生们的发言的生成比教师的预设更精彩。
4、在设计每一个环节时,我们不妨多考虑一下自己这样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能够让学生捕捉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让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预设为主,怕达不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使劲拽着学生走,这样不又成了教师的为主体吗?
5、无论在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要紧张,真正听清学生的每一句话,用冷静的心去面对自己的课堂。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3
历史教学在进入高三以后,时间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了。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在讲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课时,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实际,依据教材、教学大纲和历史新课标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及时巧妙地渗透了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不断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并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化,使学生对历史形成网络化认知,具备基本的应试能力。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试素质。
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落实考点,深挖教材;联系热点,研究动态。
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思维为主导。双边互动,练讲结合,问答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处: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活化历史知识,切准发展脉络、把握时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维。
2、突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热点,延伸历史的发展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和谐社会等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习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自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之间应和谐发展,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3、教学媒体使用合理,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真正起到辅助教学作用。
本节课头绪比较多,内容繁杂,学生理解记忆比较困难。为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如复习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时,利用图示教学法,形象直观,较好地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减轻了学生记忆负担,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
4、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运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和图示法,以及歌诀记忆法等解决教材重难点内容,如歌诀记忆法就利于学生记忆所学知识,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授课时适时联系地理知识和政治理论,及利用文学作品《天龙八部》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结合历史知识,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也适应了文科综合考试的需要。
5、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恰当,反馈训练的设计,考虑到层次性、开放性和教育性。
(二)不足之处:
1、如果说本节课的教学有缺憾的话,就是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教法,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放开,再多给学生发言讨论的机会和时间,课堂气氛再活跃一些就更好了。
2、在教学设计中贪多,课堂知识容量过大,时间分配不合理,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总体说来,通过这次公开课,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收获不少,对以后的学习、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我将继续探索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复习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4
从书本内容上看本节内容教少,内容少意味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少,老师的教学任务轻;第二,教学任务轻,那么老师可以发挥的空间大,更能体现老师的个性和考察老师的知识储备状况充分展示教师的才华与价值趋向的引导作用。如何上好这节课我心理很没有谱,如何进行教材的取舍足够我头疼,迅速搜寻有关本节的知识储备,理清头绪,决定从经济的发展所经历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个阶段来引入新课,在导入的同时,顺便复习了知识经济的相关内容。新课导入后,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经济部门,让学生充分明白本节的大致框架结构,有了框架然后在慢慢补充内容使本节内容有血有肉。
第一部分农业与牧业
强调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引发学生思考农业和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农业与商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从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农作物,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几个方面来看夏商周的农业发展,其中农作物种类发展状况中,五谷是一个很值得讲的问题,古人讲一个人的堕落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中学生,能分五谷的又有多少,时代使然,无谷不分,照做社会栋梁。社稷当讲,作为“五谷之首”的稷,有必要认真分解,分析“江山社稷”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小字部分,作为统治者的夏商周统治者为何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作为,使学生得出农业是夏商周的最主要的经济部门。牧业从农业的分离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开始,到这个时期对动物的驯养,进一步发展,今天我们常见的禽畜都一定的出现,那么为什么要驯化家畜呢?家畜的功用和分类,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生存的必要性。家畜的驯养实质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一种体现。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手工业发展
青铜作为一种物质,一种最早的人工合成物质,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礼器到农器,从最初高贵的国王贵族的专利,到普通生活的大众用品,一个方面体现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效率在各个行业的提升,另外一个方面联系政治,价值随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进而对比玉器的雕琢与装饰,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玉器的工艺高超,此时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巨大,玉器工艺进一步发展,但玉的生产和加工一直没有得到质的飞跃,因此如今的玉器依然归珠宝一类。商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规模大,技术精,主要的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樽。丝织业的发展,刺绣的出现,陶瓷业有重大的发展,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这些都成为以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工业部门,在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漆器的使用不仅进是装饰与艺术,也可以说成中国人使用的防腐材料,集装饰与防腐与一体。漆器演变成找的艺术门类,适当展开谈漆器,谈漆艺,谈中国传统艺术。(本打算就庄子(我们这里
是庄子的家乡)做过漆园小吏谈漆树的种植范围变化,谈古今气候的变化,地形的变化)
第三部分商业
交通和城市,这个部分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都与商业的发展相关,商业的兴起根源在与生产力的发展下的'剩余产品的出现,人们对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专门以交换剩余产品的行业就是商业,交换剩余产品的中介就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最早并不是黄金而是当时认为比较稀少珍贵的贝壳,我们称为贝币。商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商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和交通的发展。夏、商、西周的都城是政治,交通,商业中心为最为繁华,繁华的地区人员频繁,道路的通达,通达偏远,路程遥远响应的设施制度的建设随时间的推动而发展。
本节课内容很少但可供发散的知识点非常多,如何在发散的同时润物无声的对学生进历史展观的教育,善与美的教育,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非常重要。从今天我上课的状况来看,虽调动了学生知识的渴求欲,但与现实联系教少如何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历史指导生活,历史关注生活,历史就是生活。任务艰巨,期待方家的指点。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5
一、高考试题分析
1、今年试题中国古代史有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这三大知识版块分值大体相当。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中,政治史比重过大,有92分之多;经济史仅8分;文化史分值竟然为0。所以试卷结构极不均衡,这样的试卷让人抓不到重点。许多学生考出来后说很多知识读了都没用,其实,选择题的命题回避了历史教学的重点及高考复习的热点,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灵活掌握、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考纯记忆的基础知识不多,重点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如第14、16、17、20、22题)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13、15、19、21、23题)。
2、试题偏难,考查内容中涉及到课本注解、楷体字甚至一些边缘知识。第38题考查的美国修改中立法,就和教材注解相关;而旧人教教材对租借法案只字未提,造成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方面的困难。第17题(国民革命军的特点)、第20题(整理党务案)都是楷体字内容。而第12题关于帝王谥号、庙号等概念属于边缘知识。这再次提醒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复习好知识,练好史学基本功,不要存任何猜题、押题之想。答好试卷不仅需要读教材,还需要相应的知识积累和学科素养。
3、文字材料太长,如第38题。由外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材料本来就比较难读懂,何况材料又很长,更增加了学生阅读障碍。试题对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阐释材料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40题是跨学科综合题,以金迁都燕京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和表格出现得比较多,对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要求较高。(如21的图表)
根据以上试卷特点和本届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我们的学生还是发挥了应有的水平,成绩比较理想。
二、回顾一年来备课组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调整,及时应对。本届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够扎实,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学习习惯不太好,抓落实难度大。我们根据这种情况确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础,长期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和目标相结合,以落实到为为目标,针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宁愿放慢速度而不因应付阶段考试而赶进度导致夹生饭。在制定计划或调整计划时都事先向学生预告,让学生心中也有复习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
2、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3、加强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总结规律,掌握技巧。今年的考题出得较偏,分布不均衡,许多知识点都过于边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学生如果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运用平常训练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样可以做对的,这种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与运用是关键的能力。
(1)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
(2)在解题方法上,我们通过阶段的专项训练,每周定量完成文字题和选择题,及时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思维方式,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答题规范,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先读懂材料和设问,筛选信息,注意关键词,同时迅速把试题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寻找依托,并用相关历史语言组织严密的答案。
4、精选习题,精编提纲,整理专题资料。根据不同的阶段复习任务,先后精选精编了一套单元练习、专题练习、考前综合练习、专项训练(分选择题、文字题)、知识归纳、问题解答、重热点问题、各地信息资料等。我们的习题都是经过各种资料中筛选出来的,量不多,但针对性比较强,在做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觉得不仅知识滚熟了许多,解题很顺手,速度也快了。
5、及时帮助后进生和边沿生,加强个别辅导与交流。针对后进生比较多而影响均分的情况,我们在每次阶段考试后都重点确定个别交谈对象,对考完的试卷进行面批,并分析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及时给予鼓励;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我们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一些文艺生进行了个别补课,使他们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补救,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出现短腿现象,通过个别谈心,鼓励和方法引导,
使他们感到效果很好。及时的个别辅导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补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重新树立了信心,到了最后阶段的考试,学生已经形成了及时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好习惯。
6、关注各地信息和重热点问题,并整理成块状知识,便于学生掌握与运用。尽管历史知识点多,平常复习不敢轻易放弃任何内容,尽量做到没有知识的死角,但主干知识和重热点知识在临考前一个月一定要落实到位,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关注信息和热点时事,强化落实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对各地试卷的分析掌握了北京(京津塘地区)是一个热点,于是整理了相关的区域历史知识供学生复习;今年是建军80周年,与军队有关的知识也是重点,这在专题复习中都曾归纳过。但今年尽管试题有体现热点,可命题角度过于边沿化,导致知识复习不全的学生感到很陌生。
7、研究新教材,把新课程理念及时渗透到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方法与应用,教材内容不是单一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新教材里一些历史问题的新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清楚,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为此,我们备课组特地邀请高一备课组长庄丽红老师与我们一起集体备课,接受新教材的一些新观点。
三、存在不足
1、在课堂教学上因时间和课时的不足,使得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的现象还无法摆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
2、在课后的辅导工作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科时间分配的不合理导致该得到辅导或补差的学生没有时间补,而学生的主动性不同也导致得到的辅导不均衡,老师在这方面也显得无能为力。
四、建议
1、题目训练量要适度,难度要适中。讲评要及时、全面。在讲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存在问题的归纳与成因分析上,要特别注意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与指导。
2、系统归纳知识体系,侧重放在小专题上,以话题作为复习归纳的切入点。
3、避免学科之间的内耗,合理安排文综三科的作业量和读书时间,避免采用各种手段占用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6
高考日益临近,屈指数来,也就十几天了,对于冲刺阶段的历史如何强化复习,应该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所以,在这里我也不想再长篇大论地罗嗦,只就其中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内容略作分析。
一、关于历史复习策略。
1、牢记史实,打好基础。
如果这方面做不好,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史实记忆模糊,概念理解不准确,那考试时就很难得到高分。离开史实就没有历史,所以一定要多记基本史实和基本概念,并力求记忆准确,要尽可能的把每一个专题每一个知识点都烂熟于心,才能运用自如。无论是第一轮还是第二轮复习,切忌脱离课本,否则答题就可能似是而非。
2、知识系统化
应该说每一块知识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的历史教材可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部分,而中国古代史又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每一个社会又分为若干时期,这些仅从教材目录上就可以看出个大概。从小的方面说,一个历史概念也往往有自己的固有的结构,如讲述一个历史事件一般包括背景、经过、结果、影响、性质等几方面,甚至其中每一方面做分析时也有规律可寻,如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资本主义兴起;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日益尖锐直至激化,于是爆发革命。像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如此。
3、善于联系,融会贯通
历史不可能是孤立的知识点,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善于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一是纵横联系。纵,是从时间角度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要连贯把握,不可前后割裂开来;横,当然是从空间角度讲,同一时期同一历史问题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要学会横向比较联系。
二是中外联系。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到:复习中国史时把历史现象或事件置于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学习世界史时要联系到中国。如复习列强侵华史,就要联系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情况,发展的阶段不同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同。再如复习三次科技革命,那就要联系到
对中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中国为什么没能抓住机遇等问题。
三是历史学科和地理政治等学科的联系。现在的.文综考试也应该越来越重视此方面的联系。在答历史题时,经常会用到地图,要以一些地理知识为基础,不然很多问题将无从解决,也会经常用到一些政治知识,用一些政治理论去理解分析,经常用到的就有透过现象看本质,个性与共性,偶然性与必然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等等理论。
二、关于解题策略
1、审题:几乎每一次考试过后,总有同学说没审清题意,结果本该做对的也丢了分。所以审题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万万不可大意。在作答历史题目审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握时间,认清主体。审题就是要咬文嚼字,审清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关键词,几乎所有的历史试题都有时间限定,只不过有的具体明确,有的是隐性的,所以在审题时首先要确定该题所指的具体时间或时间段,有的需要换算或推算。这是答题的第一要素,如果时间出现偏差,全盘皆错。主体即试题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一般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国际关系等,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主体,如经济类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等方面。另外有些题目要求对事件或人物作出评价,进行比较,有些题目是要求叙述事件的经过,内容等。一道历史题目一般都围绕1—2个主体命题,要把握好主体,否则就会偏题,答非所问。
二是审题要慢,才能做到答题快。否则欲速则不达,看错一个词都可能全盘皆错,而且很容易掉进命题陷阱。如有的题目的中心词不是答“什么”,而是答“什么的什么”,这就是陷阱。举个简单的例子,问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很多同学审题不认真,答成了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这不太可惜了吗?
三是注意题目中的逻辑性。要注意寻找题目和题干之间、题目和答案之间的逻辑联系,寻找题目中的代词如“其”“此”“上述”“这些”等的含义,特别注意主观题连续的几问之间一般有着逻辑联系,层层递进设问。还有很多组合选择题,也是围绕一个主体层层设问,如关于民主化进程,可能会从古代思想中的民主性问到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再问到社会主义民主。所以我们要学会宏观把握,找出多问之间的关联,不可割裂开来,孤立地审题作答。
2、解题:
(1)对于选择题,我不再过多讲述,只说一点,就是排除法。有些同学做题时也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个别选项超出教材范围,或者自己从未注意过,于是就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在此情况下,大家一定冷静下来,再仔细看看其他选项,很有可能的是其他选项我们都能准确的判断出正误,于是答案就出来了。
(2)非选择题:一是从内容上看,要注意依据所给材料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切不可偏离材料。有些答案就直接取自于材料,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只要读懂材料,将其中的一些文字适当加工一下,最好不要摘抄原文。有些答案取自于材料和教材知识的结合,要能够把问题和教材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还有些答案是需要对材料和教材的知识加以分析,得出规律性的认识,要注意分析时总体把握所给一切材料的主旨,如所有材料都是围绕海洋来讲述,那我们答启示或认识时,就要围绕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来回答,当然还要注意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二是从形式上看,一定要注意行文的规范,尽量做到“三化”,即要点化:审清题意,看清楚要求答什么,然后写清要点,如要求回答“原因”,就先标明“原因”二字,依次类推;序号化:在每个要点前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出几个序号,一目了然;段落化:一个要点答完自然就分出一个段落,尽量使答题思路清晰地呈现在阅卷老师面前,方能得到高分。另外,在规范化的问题上,一定还要注意字体的工整,这一点对于答文科试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字可以不漂亮,不具有艺术性,但绝对不能拙劣,最起码要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写的是什么字。
最后,给进入冲刺阶段的同学们再提醒几句,一是要始终重视基础,因为高考试题的难度是3:5:2,即30%的简单题,50%的中等题,20%的难题,可见中等题始终是高考的主体和主攻方向。只有重视基础,才能把不该丢的分全都拿到手,记住,高考不怕个别题不会做,就怕每道题都扣分。二是化解压力,调整心态,轻装上阵。对于高考,学习实力和心态调整几乎各占50%,越临近高考,心态调整就越重要,要尽量使自己做到: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三是坚持,坚持,再坚持,无论多苦多累,都要牢牢挺住。因为所谓的成功者就是他在最艰难的时刻挺过来了。四是正确对待模拟考试,模拟考试考不好并非坏事,恰恰是你发现自己疏漏的机会,正好借此查漏补缺,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哪怕平常考试都失败,高考也完全有可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以上虽是老生常谈,但也期望能给同学们一点点启发,能从中汲取一点点力量,我将甚感欣慰。诚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六月圆梦!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7
高中历史教学要常联系生活,就是指教师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实现历史生活思维的有效对接,给学生以生动直观感知,达到学科教学的目的。正是教育即生活教育观念的生动体现。历史学科与生活有太多契合点,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能够建立生活切入点,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引入生活元素,体现社会热点,促使学生尽快建立立体历史认知体系,形成历史综合素质。
一、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新《历史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认知识记为目的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注意灵活掌握,要以教材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结合社会生活相关实际,创造性引入社会生活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编,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关注度。教师对教材进行微调并非是脱离教材,而是增强历史生活化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切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多元启动,形成重要教学突破。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后,主要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建立皇权、中央集权官制、全国实行郡县制。教师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还保留哪些秦汉政治样式。学生讨论认为,现在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依然保留,这些政治措施对稳定国家统治,制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作用。教师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学习历史,学生认知更为生活深刻,学习效果显著。
二、教学形式,引入生活演绎
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挂图一根教鞭,教师完全是唱“独角戏”,“一言堂”成为教学常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学习权力完全交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教学形式联系生活进行设计,教师面临更多选择。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讨论、辩论、检测、质疑,还有课堂中的演绎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等等,都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化,学生对这样的历史学习充满热情,教师教学引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进入多元、灵活、热烈、高效境界。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出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让学生课堂演绎朱元璋颁布政令的场景。学生大多不好意思演绎,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剪辑,然后找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进行展示。很快,学生都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很威严地宣布:“今后,我的子孙,不管谁做了皇帝,都不许设立丞相这个职位……”课堂呈现一片笑声。教师引入影视情节,让学生找到了思维启动点,很快就进入历史学习节奏之中。
三、教学语言,加入时尚元素
教师讲解历史需要用历史学科语言,但学科学术语言常常更抽象更呆板,有些学生不仅听不懂,而且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课堂教学语言,适当引入带有生活气息的时尚语言,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易中天、纪连海讲述历史为什么有众多听众,正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历史,可以将历史活化了。学生一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自然是最成功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习时,教师讲解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这样明火执仗地掠夺我们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衰败,不仅是闭关自守,还满足现状。这些老外更是坏透了,弄些鸦、片来麻醉国人,很短时间中国人都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东亚病夫’,我们的文化教育制度也不争气,让女人都裹脚,搞自我摧残。女儿裹小脚。怎能不落后,落后会怎么样?当然是要挨打。”教师的语言赋予生活化,学生听得真切明白,学习过程自然和谐高效。
四、教学资源,体现生活热点
高中历史教学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文本,但教师仅仅局限于文本,也是不能拓展教学宽度的。社会历史教学资源众多,乡土教材、影视资料等,都为历史学习提供生动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关注其他学科历史素材的同时,学习历史也涉猎了其他认知领域,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渠道众多,电影、电视、网络等,到处都有历史素材的展示,虽然这些影视作品有虚构有夸张,但历史因素的深度渗透不可阻挡。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历史认知会更自然更生动,这也是历史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联系社会生活有诸多便利条件,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体现。新课改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意识影响,还要主动与现实社会生活形成多维联系,启动学生社会认知体系,用生活事实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能够让学生快速建立历史崭新认知,提升人文素质。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8
本学期本人任高三(180和183班)的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个人的学习,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这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本学期在教科室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我在这一学期深入学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本学期学校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学期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探究式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高三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对导师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5、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6、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7、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8、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9、复习策略
(1)每节课默写一个重点知识点。
(2)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全面知识点。
(3)周测的进行,月考加强。
(4)强化学生复习资料:《名导学师》的知识梳理。
(5)用时间讲析资料上练习。
10、学情
(1)学生基础性较差,识记能力差,有许多知识点学了即忘。
(2)除了优生以外,其他学生的学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学习是不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学生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师生之间学科交流较少。
11、学生获得知识情况
(1)学生所获得知识并不多,许多知识点出现遗忘,学以致用的能力没有达到。(2)优生的成绩未有很大的起伏,文(180)班的朱**、莫**(183)班吴**,叶**、向**。等同学的成绩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这些优生得分主要在选择题,对非选择题学生对问题,思路把握不准,有时会出现离题的现象。
(3)中等生成绩都没有办法突破,其实许多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可能是复习是没有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只是被动的接受。
(4)差生成绩一样持平,基本上非选择题是空白卷。只是乱填选择题。许多知识点讲过几次都没有办法作对。
三、对复习的反思
1、复习时(主要梳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顾和记忆。不需要深入思考。在巩固练习中,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只需要简单再现,因而思维层次较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是强化记忆,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复习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课前的默写、背书等这些在上届学生试验基础上体现出较好的学习方法没有能够坚持到高考的日子。
3、对学生没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生的需求与不足。工作不够细,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没有真正细化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当中的缺点和方法。
4、教师本人作题量不够,以致作题的能力质量下降。因为题量不够,很难站在高考的高度进行复习。所以高三教师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拟题的演练。
5、复习的针对性较差,往往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可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没能作到因材施教,导致中等生、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放弃学习。
6、复习过程中没有充分与屯中教师的复习交流,利用他们现有的资料,屯中教师刚好是我刚毕业时的师傅,没有和她的交流学习是今年复习的一大失误。但与海口一中教师黄选英老师的交流与沟通稍多些。
四、今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要有针对性,追求有效性。教学追求有效性就必须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复习一个专题之前先提出教师自认为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作答,从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漏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答则细讲,和引导。多数人能够作答则少讲,少练。
(2)运用电子表格做一张学生学习情况表。此表的构件有利于了解学生抚恤后还没有掌握的内容,根据表中的反映情况帮助学习补充不足的知识,掌握了则强化对知识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如果这些工作做到位的话那么学生的基础打的是非常扎实了。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2、要注意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的衔接,从高一就要树立学习的思想意识,要对高一、二年级历史教师多听课交流,使他们所教的内容有目的性,兴趣性,平常高考教研分析要及时在科组内反馈,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3、自己也要多看书,多作题,提高作题的质量,特别是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作题的方法和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应付高考中的试题,高考中的题目不可能出现平常练过的试题,只能是相类似的题型,因此教师提高、掌握、探究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今后任教高三历史的重要工作。
4、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读一些史学著作,加强对古文的阅读,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5、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
6、注意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衔接和联系,加强与初中教师的沟通与合作,构建自己史学横向、纵向体系。
7、每次月考测试必须增加题量达到高考的题量,以通过考试带练,以便早点适应高考试题。
8、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细到学生都得到发展。
通过半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9
在本届高三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得以完全的贯彻执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学生为绝对主体,老师只起引导和解答的作用。
本部分主要介绍做法,并提供一些资料。下部分着重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与高三历史班的每一位学生签订合同,严格要求,半军事化管理。
这届历史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历史课预备铃响完,已经坐在座位上专心读书;正式上课前被提问是惯例;上课途中不会也不敢讲话;讨论有气氛;下课铃响必然下课决不拖堂。当然还有历史课从来不搞起立坐下,也决不刻意用电脑上课,老师板书很少等等。
二、正在试验改变课前提问方式。
以前课前提问,我都要精心设计题目,哪个同学回答等等,学生过于被动。配合天河部落高三历史学科资源的开展,现在我正在试验改变提问方式,老师不再提问,而由学生自己问自己。每个学生在课前必须按照老师规定的内容复习好以便被问,同时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准备问别人,问题的答案不准超出两分钟。回答正确,奖励一个事先已经复制好的存有高三历史资源的磁盘,回答错误将被罚。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际上,我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方法来自于英特尔未来教育方法的应用。我和其他三位老师已经在天河进修学校开办了两届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讲座,一方面在培训其他老师,另一方面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这种能力自觉地就运用在本届历史班学生的身上了。
在这个方面,可以说你随便找我的一个学生,出一道历史问题,这个学生一定会懂得从多种角度来分析,什么主观客观、必然偶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多重对象等等。
四、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
我经常对学生讲,高考就象踢足球,以成败论英雄。历史高考的25道选择题,3道材料解析题,3道问答题就是球门,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把球射进去。教练就是老师,运动员就是学生。我们不玩花哩胡哨的,简单快捷射门就行。
所以针对高考就是考试,考试就是试卷,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这届高三,我讲试卷比以往带高三更详细更认真,有时一节课只讲25道选择题。现在学生已经习惯在老师讲完试卷后做试卷分析,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不同的情况。每位学生必须自己总结每次考试的失分点和得分点,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试卷上。经过多次考试后,再把所有的试卷拿过来比较分析,在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悟。
五、不到迫不得已,不回答学生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不回答学生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练习的试卷一多,学生往往动不动就问问题,我一概拒绝之。对问题的出现,我的做法是:先不看书考虑;再翻书考虑;然后和同学讨论;还不行过一个晚上再问老师。这样许多问题学生凭自己和同学的力量就搞定了,问到老师这儿来的问题不多就有讲头了。
有一个经验,老师讲过学生已经听懂过的`问题,下次考试学生还犯类似的错误;但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下次再考效果就好得多。实际上,我的做法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不要对老师依赖和等待。
六、个人一些做教师的习惯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不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课堂非常严肃,课外可以做朋友;严格执行师生约好的规定,不惧领导和家长;老师很少板书,学生不需要笔记本,都记在书上;试题一定要精选,不能随意,重要试卷的讲解要透彻;坚决拒绝一切不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形式主义;高三的课我基本上坐着上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0
时光飞逝,搜索点点滴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遗憾。当然,高三历史教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次锻炼,一次提高。
首先,对于历史科的高考备考,我想应做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夯实基础知识,读通读活教材
2、补充重要史实史料和基础理论,拓宽知识帮助理解教材
3、重视学科之间的综合和时政热点
4、搞好历史专题复习
5、强化对学生高考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6、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
最后,对20xx届高三历史复习的`一些想法
1、夯实一轮基础,狠抓二轮提高。
一轮复习要根据学生情况,贴近学生实际进行全面而扎实教学活动。以课本为主,按教材的章节一个一个地落实知识点。在二轮复习中,要强化专题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2、提高复习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研究命题原则及命题特点,准确把握20xx届高三复习方向。认真研究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理念,新问题。研究45分钟的课堂教学。坚持能力立意,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解题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答题习惯上下功夫,减少学生不应有的失分现象。
3、强化月考
用好精品题库,保证训练质量。最好一周一练习,要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杜绝无针对性的逐题讲解试卷的讲评课,一定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留死角。
4、关注热点,收集信息加强交流。
关注高中新课程方案信息,高考信息,一年的时政热点信息和考纲变化的信息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1
回想高三这半个学期来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我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它是热烈的、紧张的、充满希望的!前沿又给了我一个展示的最好平台,让我把以前积累的知识厚积而薄发。
一、加强责任意识。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通过网络媒体和同科老师的交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半个学期来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2
一年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高三这一年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是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前沿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断积累的,在这一年厚积而薄发
一、责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尤其还要每周两个晚上10:30的自习,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
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高三这一年在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刘慧英老师和段永志老师带领下,我不断学习他们的.方法与经验,我们一起听课、同头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
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对于第一年担任高三的年轻教师来说可能更注重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因为那是经过多年的试验后很有效的方法;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这一年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高三下半年会有很多城区的模拟题,但题有些是超纲或问法和答案不够准确,这时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但高三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常和多年带高三的老师交流,不限于本科的交流,有些问题会豁然开朗。
而且一定要记录和沉淀这样一年下来才会留下很多。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3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弊病,如学校忽视师资力量建设、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学生课堂学习兴致不高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只会考前突击,事实证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突击性学习是难以获得优异成绩的。因此,笔者认为改善历史教学现状,首先要摒弃轻视历史学科的错误观念,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创新型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着重探析创新型历史教学方法。
一、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笔者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笔者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不是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讲“题外话”,在自我介绍后即兴演讲:“宁肯苦自己,绝不苦学生”,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莫用一时的欢愉换取永久的叹息”,这是我对学生们的忠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的处世箴言;“相互理解,相互原谅,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这是我的愿望;“理解万岁”,这是我倡导的口号。我的演讲博得了学生们一阵阵的掌声。从他们的表情看,笔者是第一个敢于向学生敞开心扉的老师,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立下规矩,敢于对自己念紧箍咒,确实让他们吃惊不小。通过第一堂课,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这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为我的互动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联想式巧记忆
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其实不然。死记硬背固然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显然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历史的学习有理解记忆部分,有强化记忆部分。对于强化记忆部分,为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笔者采用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巧记忆。如: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记作“拉大米”(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明朝三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记作“孙悟空卖三水馒头”;美国的国庆日7月4日记作“气死美国”等等。此外,笔者还通过编制歌谣或者编对联的方法教学生巧记忆,比如,《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一课,笔者编制对联“755~763安史之乱被平安;郭子仪、李光弼功劳最大应该记。横批:由盛转衰”。对联朗朗上口又轻松有趣,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还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知识点。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们也积极开动脑筋,编制对联记忆知识,比如,“一九四零八,百团大战发,老彭挥八路,华北把敌杀”。
三、灵活插入故事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无味,这与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密切关系。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倦情绪,笔者从不带课本入课堂,而是将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此外,为拓展学生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笔者会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插入故事。如讲授二战爆发与扩大时,为加强学生对希特勒的印象,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希特勒视察疯人院,问病人是否认识他,病人们摇了摇头。希特勒怒吼道:“我,阿道夫希特勒,你们的领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与上帝相比!”病人们露出鄙视的笑容,其中一个病人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说:“是啊,是啊!我们开始得病时也是这个样子!”言外之意,希特勒也快疯了。希特勒的疯狂、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深入浅出解难题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历史知识与自身生活联系不大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作为教师,应当化难为易地解决困惑。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兄弟俩为分家不均正在酣战,有人传信说:“快点吧,你们的弟弟快被别人打死了!”同学们猜测一下,兄弟俩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去救他弟弟。”为什么?“同胞兄弟嘛!”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就好像是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当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被搁置起来,先要全力以赴地打击外国侵略者。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教师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助于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4
传统的一轮历史复习依照重庆教科所三次诊断性考试为主要复习依据,制定复习计划,安排复习进度。
随着全国课改的有序推进,据腾讯网信息得知重庆今年将取消这种考试,由各个学校自主进行测试。这虽只有一种微调,但复习过程中难免失去了一种隐性的导向功能,重庆是自主招生自主命题的省市,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一轮复习中,我觉得继续沿用传统的做法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课改的新形势和要求了。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时常引发我思考,特别是20xx年的全国各省市的高考题,已透露出当下高考的走向,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选择题逐渐打破了主题范式,以情景史料为主,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文化生活史观等现代史学理念来出题,别出心裁,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主观题渐设一些文字障碍,古文苦涩难懂且材料众多,中外结合,古今结合,文史地结合,更是与当下时政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要登高望远,探索创新;学生要心思慎密,博学活用。在教学中更是应该博采众长,改变教法,结合我校实情(月考情况、学生情况)拟定周密的复习计划,安排好复习进度,复习任务,考试任务,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5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徐亚和常金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亚和常金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高三(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高三(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第四篇: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
高三第一学期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这一学期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1、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调整,及时应对。
本届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够扎实,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学习习惯不太好,抓落实难度大。我们根据这种情况确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础,长期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和目标相结合,以落实到为为目标,针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宁愿放慢速度而不因应付阶段考试而赶进度导致夹生饭。在制定计划或调整计划时都事先向学生预告,让学生心中也有复习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
2、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3、加强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总结规律,掌握技巧。
今年的考题出得较偏,分布不均衡,许多知识点都过于边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学生如果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运用平常训练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样可以做对的,这种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与运用是关键的能力。(1)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2)在解题方法上,我们通过阶段的专项训练,每周定量完成文字题和选择题,及时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思维方式,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答题规范,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先读懂材料和设问,筛选信息,注意关键词,同时迅速把试题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寻找依托,并用相关历史语言组织严密的答案。
4、精选习题,精编提纲,整理专题资料。
根据不同的阶段复习任务,先后精选精编了一套单元练习、专题练习、考前综合练习、专项训练(分选择题、文字题)、知识归纳、问题解答、重热点问题、各地信息资料等。我们的习题都是经过各种资料中筛选出来的,量不多,但针对性比较强,在做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觉得不仅知识滚熟了许多,解题很顺手,速度也快了。
5、及时帮助后进生和边沿生,加强个别辅导与交流。
针对后进生比较多而影响均分的情况,我们在每次阶段考试后都重点确定个别交谈对象,对考完的试卷进行面批,并分析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及时给予鼓励;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我们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一些文艺生进行了个别补课,使他们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补救,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出现短腿现象,通过个别谈心,鼓励和方法引导,使他们感到效果很好。及时的个别辅导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补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重新树立了信心,到了最后阶段的考试,学生已经形成了及时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好习惯。
回首这一学期,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希望在新的学期中,能逐步改进这些问题。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2
今天,听了黄守金老师的一课,讲完后,大家评了课,结合大家的意见,根据自己的反思,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1、备课应全面,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有对教材的延伸,自己在教学中,可以说对教材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延展度却没有,证明自己读书太少,列宁除了为俄国自身,还为人类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很多事,而这些是自己在教学时没有想到的,也证明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正向我们组老师和说的一样:教师不仅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让自己更充实。
2、注意对学生的及时表扬,在学生出现小错误的时候,也要先肯定他带给了大家什么优点,在这节课上,一个学生问题的一个方面回答得特别好,但因为回答的不够全面,黄老师忽视了表扬与激励,而是忙着去纠正孩子的不足,我想这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的一个问题。
3、在教学中多一点期待,在分析列宁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时候,同学回答的很精彩,尤其是在评价列宁时,很多同学都特别想表达自己的意思,黄老师总是给与足够的耐心,认真的倾听,而后系统总结。而我在平时上课时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会打断学生们的话,为什么不多点等待,多点倾听,难道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吗,老师更应该学会倾听,因为学生们的发言的生成比教师的预设更精彩。
4、在设计每一个环节时,我们不妨多考虑一下自己这样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能够让学生捕捉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让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预设为主,怕达不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使劲拽着学生走,这样不又成了教师的为主体吗?
5、无论在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要紧张,真正听清学生的每一句话,用冷静的心去面对自己的课堂。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3
回想高三这半个学期来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我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它是热烈的、紧张的、充满希望的!前沿又给了我一个展示的最好平台,让我把以前积累的知识厚积而薄发。
一、加强责任意识。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通过网络媒体和同科老师的交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半个学期来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4
回顾上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脚步都是来去匆匆的,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的,虽匆匆,但无悔,虽忙碌,但实在。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评价?如何实施?作为历史教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信在下学期,我的工作任务更重,挑战更多。正值学期之初,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寻求新学期的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综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两年半以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问题意识。我准备在新学期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5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讲,但学生多学。”笔者认为“导学案”教学是实现上述教育目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特别对高三而言,尤为显得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以下特征及值得研究反思的问题。
一、高三一轮复习使用“导学案”的依据
(一)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是“导学案”推行的现实需要
目前,我市文科学生高考历史学科共涉及6本教材,其中必修三册与选修三册。学生要在高三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教材的复习并达到高考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可以说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导学案”则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减少自主复习的盲目性,达到有序、高效地复习。
(二)弥补因现行教材编写体例所产生的知识缺陷,是“导学案”推行的必要性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按照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理论上,这种编写体例是对通史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而按照历史认知规律,专题史的学习应该是以通史为基础的。但由于我市初中所学的历史也并非真正的通史,中考历史近几年又是开卷考,学生基础知识很薄弱,没有高中专题史学习所必须具备的通史概念与网络结构体系。采用“导学案”复习则兼有专题与通史复习,可以将教材专题史编写模式与考纲、试题通史式的编排所产生的矛盾得以一定的缓解。
(三)教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准确把握,是“导学案”推行的可靠保证
“导学案”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但为了使学生的“学”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佳的复习效果,教师的“导”是最重要的保证。教师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是在充分了解本校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深入研究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考试说明》、近年来各省市高考卷尤其是重庆高考卷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备课的方式后编写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这是“导学案”得以推行最重要的保证。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6
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给我最深的一个感触是:历史教学在进入高三以后,时间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了。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现将本学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还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认真、细致的研读考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
1、通过研读20xx年考纲预测今年历史科的命题趋向。变化主要体现在《题型示例》上有一定的调整。这样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就可以参照样卷展示的题量题型的大致比例分布,帮助学生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同时它又是往年高考题的精选,是可以借鉴的。等20xx年考纲到来后,再插缺补漏。
2、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不管在新课教学或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就将考点置之其中,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工作目标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应当在这一方针下进行。加强对学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最后,加强落实、检测,我们应当灵活的应用考试的“指挥棒”作用,通过适度控制试卷的内容,如:基础知识与问答题的分值比例,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等,通过考试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我们的要求,使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逐渐达到我们的工作要求,完成学业。这样做有可能造成第一轮时间较紧,但是,这却是考试成败的关键,所以,在复习中我没有因此而赶进度。
二、注重知识整合。
高考受考试形式的局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后,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认识,将知识升华。同时可以将相应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小专题渗透进去,专题复习并没有都放到第二轮的当中,所以学生在第一轮复习完成之后,就已有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和知识体系。之后第二轮复习我所用时间并不多。
三、加强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以及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学中,适当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当关键的一环,下面就这一问题谈几点:
1、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慎审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2、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
3、在训练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
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四、关注课改,了解学术前沿。
命题专家大多是学术界的名流学者,他们常把史学界最新的观念和最新成果渗入命题中。
五、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
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最后,高考的冲刺阶段结束也就是在强化训练结束之后,一定要跳出题海,回归课本。在这个阶段里,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内化教材知识,通过自主训练将知识能力化,最终构建备考系统。回归课本首先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突破。由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必然形成与其他知识点的“互动”。
以上是本人在20xx——20xx学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几点体会,学识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7
在本届高三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得以完全的贯彻执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学生为绝对主体,老师只起引导和解答的作用。
本部分主要介绍做法,并提供一些资料。下部分着重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与高三历史班的每一位学生签订合同,严格要求,半军事化管理。
这届历史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历史课预备铃响完,已经坐在座位上专心读书;正式上课前被提问是惯例;上课途中不会也不敢讲话;讨论有气氛;下课铃响必然下课决不拖堂。当然还有历史课从来不搞起立坐下,也决不刻意用电脑上课,老师板书很少等等。
二、正在试验改变课前提问方式。
以前课前提问,我都要精心设计题目,哪个同学回答等等,学生过于被动。配合天河部落高三历史学科资源的开展,现在我正在试验改变提问方式,老师不再提问,而由学生自己问自己。每个学生在课前必须按照老师规定的内容复习好以便被问,同时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准备问别人,问题的答案不准超出两分钟。回答正确,奖励一个事先已经复制好的存有高三历史资源的磁盘,回答错误将被罚。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际上,我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方法来自于英特尔未来教育方法的应用。我和其他三位老师已经在天河进修学校开办了两届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讲座,一方面在培训其他老师,另一方面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这种能力自觉地就运用在本届历史班学生的身上了。
在这个方面,可以说你随便找我的一个学生,出一道历史问题,这个学生一定会懂得从多种角度来分析,什么主观客观、必然偶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多重对象等等。
四、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
我经常对学生讲,高考就象踢足球,以成败论英雄。历史高考的25道选择题,3道材料解析题,3道问答题就是球门,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把球射进去。教练就是老师,运动员就是学生。我们不玩花哩胡哨的,简单快捷射门就行。
所以针对高考就是考试,考试就是试卷,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这届高三,我讲试卷比以往带高三更详细更认真,有时一节课只讲25道选择题。现在学生已经习惯在老师讲完试卷后做试卷分析,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不同的情况。每位学生必须自己总结每次考试的失分点和得分点,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试卷上。经过多次考试后,再把所有的试卷拿过来比较分析,在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悟。
五、不到迫不得已,不回答学生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不回答学生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练习的试卷一多,学生往往动不动就问问题,我一概拒绝之。对问题的出现,我的做法是:先不看书考虑;再翻书考虑;然后和同学讨论;还不行过一个晚上再问老师。这样许多问题学生凭自己和同学的力量就搞定了,问到老师这儿来的问题不多就有讲头了。
有一个经验,老师讲过学生已经听懂过的问题,下次考试学生还犯类似的错误;但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下次再考效果就好得多。实际上,我的做法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不要对老师依赖和等待。
六、个人一些做教师的习惯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不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课堂非常严肃,课外可以做朋友;严格执行师生约好的规定,不惧领导和家长;老师很少板书,学生不需要笔记本,都记在书上;试题一定要精选,不能随意,重要试卷的讲解要透彻;坚决拒绝一切不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形式主义;高三的课我基本上坐着上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8
【内容摘要】生活化历史教学体现现代教学思想,能够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理论转化速率。教师施教过程中主动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能够为学生创设更多生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维度,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生活联系
高中历史教学要常联系生活,就是指教师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实现历史生活思维的有效对接,给学生以生动直观感知,达到学科教学的目的。正是教育即生活教育观念的生动体现。历史学科与生活有太多契合点,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能够建立生活切入点,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引入生活元素,体现社会热点,促使学生尽快建立立体历史认知体系,形成历史综合素质。
一、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
关于历史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新《历史课程标准》有明确规定:“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认知识记为目的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化做法。”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注意灵活掌握,要以教材文本为主要教学材料,结合社会生活相关实际,创造性引入社会生活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改编,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关注度。教师对教材进行微调并非是脱离教材,而是增强历史生活化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切入角度,促使学生思维多元启动,形成重要教学突破。在学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教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后,主要采取了哪些统治措施。学生讨论后得出结果:建立皇权、中央集权官制、全国实行郡县制。教师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还保留哪些秦汉政治样式。学生讨论认为,现在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依然保留,这些政治措施对稳定国家统治,制定社会秩序都有重要作用。教师让学生联系社会现实学习历史,学生认知更为生活深刻,学习效果显著。
二、教学形式,引入生活演绎
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挂图一根教鞭,教师完全是唱“独角戏”,“一言堂”成为教学常态。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学习权力完全交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教学形式联系生活进行设计,教师面临更多选择。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讨论、辩论、检测、质疑,还有课堂中的演绎活动、实践操作活动等等,都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化,学生对这样的历史学习充满热情,教师教学引导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进入多元、灵活、热烈、高效境界。在学习《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时,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指出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让学生课堂演绎朱元璋颁布政令的场景。学生大多不好意思演绎,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剪辑,然后找性格比较活泼的学生进行展示。很快,学生都找到了“当皇帝的感觉”,很威严地宣布:“今后,我的子孙,不管谁做了皇帝,都不许设立丞相这个职位……”课堂呈现一片笑声。教师引入影视情节,让学生找到了思维启动点,很快就进入历史学习节奏之中。
三、教学语言,加入时尚元素
教师讲解历史需要用历史学科语言,但学科学术语言常常更抽象更呆板,有些学生不仅听不懂,而且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低效的。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课堂教学语言,适当引入带有生活气息的时尚语言,自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易中天、纪连海讲述历史为什么有众多听众,正是因为他们运用了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历史,可以将历史活化了。学生一旦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自然是最成功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习时,教师讲解列强侵略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这样明火执仗地掠夺我们呢?因为当时的中国太衰败,不仅是闭关自守,还满足现状。这些老外更是坏透了,弄些鸦、片来麻醉国人,很短时间中国人都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东亚病夫’,我们的文化教育制度也不争气,让女人都裹脚,搞自我摧残。女儿裹小脚。怎能不落后,落后会怎么样?当然是要挨打。”教师的语言赋予生活化,学生听得真切明白,学习过程自然和谐高效。
四、教学资源,体现生活热点
高中历史教学资源主要来自教材文本,但教师仅仅局限于文本,也是不能拓展教学宽度的。社会历史教学资源众多,乡土教材、影视资料等,都为历史学习提供生动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关注其他学科历史素材的同时,学习历史也涉猎了其他认知领域,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都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对历史的关注渠道众多,电影、电视、网络等,到处都有历史素材的展示,虽然这些影视作品有虚构有夸张,但历史因素的深度渗透不可阻挡。学生从这些渠道获得历史认知会更自然更生动,这也是历史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联系社会生活有诸多便利条件,这也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体现。新课改不仅要求课堂教学要摒弃传统教学意识影响,还要主动与现实社会生活形成多维联系,启动学生社会认知体系,用生活事实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能够让学生快速建立历史崭新认知,提升人文素质。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9
时光飞逝,搜索点点滴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遗憾。当然,高三历史教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次锻炼,一次提高。
首先,对于历史科的高考备考,我想应做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夯实基础知识,读通读活教材
2、补充重要史实史料和基础理论,拓宽知识帮助理解教材
3、重视学科之间的综合和时政热点
4、搞好历史专题复习
5、强化对学生高考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6、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
最后,对20xx届高三历史复习的一些想法
1、夯实一轮基础,狠抓二轮提高。
一轮复习要根据学生情况,贴近学生实际进行全面而扎实教学活动。以课本为主,按教材的章节一个一个地落实知识点。在二轮复习中,要强化专题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2、提高复习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研究命题原则及命题特点,准确把握20xx届高三复习方向。认真研究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理念,新问题。研究45分钟的课堂教学。坚持能力立意,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解题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答题习惯上下功夫,减少学生不应有的失分现象。
3、强化月考
用好精品题库,保证训练质量。最好一周一练习,要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杜绝无针对性的逐题讲解试卷的讲评课,一定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留死角。
4、关注热点,收集信息加强交流。
关注高中新课程方案信息,高考信息,一年的时政热点信息和考纲变化的信息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0
期中考试已落下帷幕,回顾本阶段以来的各项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现将本阶段的工作情况分析总结如下:
一.卷面分析
本次考试总体来说,试题难度较大。试题一共有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外校出的试题,一部分是我加入的.黄冈中学9月份的试题。从考查的知识来说,考察的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内容较多,古代史分值在18分。从学生做的情况来看,古代史部分,正确率较高;中国近现代史(上),错误率较高,尤其是选择题。从平均分来看,三个普通班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在62分左右;一班的在74分左右;复习班在73分左右。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三班的各项指标都超额完成,较好;二班指标基本上已经完成;其他几个班也都超额完成,不过与三班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向三班学习。
二.教学过程分析
1、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部分学生关心、交流不及时,使他们放松了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以及知识的巩固。
2、平时在课堂教学中讲的过多,生怕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准确,从而造成教学进度过慢,以及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背知识点。
3、讲评课效率较低,从而造成部分同学对做过的习题,把握不准确,变换形式之后,仍然出现了错误。另一中情况是,同学对老师传授的做题方法没有真正的吃透,做题时不会灵活的运用。
4、通过这次大题的成绩可以看出,前一段大题的专项练习与讲解,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一班的平均分比原来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达到30分,其他的班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能够做到,见到大题怎么来入手、解题。
三.跟进措施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上好课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所在。始终坚持个人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2、上好讲评课,注意讲评课的分层次教学。做到讲一个问题,让同学会一类问题,触类旁通。该讲的一定要讲清楚,不该讲的,一个字都不讲。
3、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一测之前,提前结束一测的考试范围,从而给同学们充分的时间去记忆、练习。
4、利用好周测,出好每一份试卷。坚持做到,自己没有做过的题,不选;有争议的试题不选。充分利用好,学校提供的一切教育资源。
5、用心,尽力的备战每一次考试,不管是大考还是小考。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1
一年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高三这一年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是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前沿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断积累的,在这一年厚积而薄发
一、责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尤其还要每周两个晚上10:30的自习,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
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高三这一年在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刘慧英老师和段永志老师带领下,我不断学习他们的方法与经验,我们一起听课、同头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
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对于第一年担任高三的年轻教师来说可能更注重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因为那是经过多年的试验后很有效的方法;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这一年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高三下半年会有很多城区的模拟题,但题有些是超纲或问法和答案不够准确,这时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但高三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常和多年带高三的老师交流,不限于本科的交流,有些问题会豁然开朗。
而且一定要记录和沉淀这样一年下来才会留下很多。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2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徐亚和常金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亚和常金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高三(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高三(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3
我在近些年的高三历史教学中,针对高三学生情况,在长期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中,对高三历史复习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对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方式的反思
我在近几年带高三毕业班的时候,逐渐对多年一直所采用的多轮次教学方法产生了质疑,因为高考过后,很多同学抱怨历史学科考的跟学的没多大关系,感觉三年的历史学习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三年的努力都白费了,希望过后是更大的失望。实际上历史考试的内容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引申发散出来的、是需要学生加深理解的内容,这也印证了近年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宗旨。而这种能力仅靠学生死记硬背、靠通过多轮次的教学来维持记忆很难真正提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在高考中一败涂地。我也曾调查了几所兄弟学校,他们的高三历史复习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都是多轮次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现今高三历史教学普遍采用的方式方法,影响甚广。之所以普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理由是:如果不进行这样一遍一遍的重复教学和机械强化,间隔的时间稍长,学生就会忘掉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考试时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但实际上,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实际取得的效果,这种方法并不十分科学。
我们如果认真地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多轮次的教学并不十分合理。在高三的课时安排中,历史学科的课时安排是很有限的,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多轮次的教学,每一个轮次的复习都将是非常仓促和肤浅的。高三历史教学要在一个学年中广泛涉及古今中外的大量史实,而且在课堂上教师要对重要的历史概念讲深讲透,学生自己的理解消化也要落实到位,课时之少任务之重可以想象,那么采用多轮次的教学,每一轮的教学都只能是肤浅的,教师深入到位的分析和阐释,学生独立自主的理解和消化都将无从谈起。教师讲的若不到位,学生理解的必然不够透彻,这样每一轮的复习学生就变成了一遍遍的背书,机械记忆很难持久,遗忘很快就会发生。加上近几年,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一节高效课堂应该进行师生角色互换,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主体,教师仅仅起到导演的作用,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些都需要时间,如果每一节课教师都在匆匆赶进度,那如何才能稳住脚步、真正发挥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高考结束后,我们作为老师,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历史学科考的内容跟自己平时背的相差甚远,感觉自己一年的付出没有回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对自己的学习产生疑问,甚至对老师不信任,这是我们作为教师也感到非常痛心的。而这些如果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循序渐进的一遍式教学,每一个教学课时完成少量的学习内容,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在课堂上也可采取“三三智慧课堂”的模式,复习课上先让学生自己整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然后由老师讲解重点、挖深难点,最后精练,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也可让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这样给学生留出了自己的时间,让其充分消化和理解,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那么其结果必然会好很多。
其次,每一个轮次有限的教学时间被各种各样的练习题所充斥,学生没有时间充分地认知和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老师们都知道要精讲精练,但同时又害怕学生不做大量的练习就不能很好的巩固基础知识,无奈的让学生陷入题海,多轮次教学的教学时间本来就很有限,又有一半左右的时间被用来做题,结果对教学内容的阐释少之又少,最后只能期待通过解题和讲题来强化记忆和补充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事实上,我们在给学生讲评试题时会发现,多数试题总体质量不高,重复现象极其严重,甚至会出现有问题的题目,这样做无用功只能是害了学生,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学生接受了错误的信息,形成错误的认知,如果以后没有机会纠正,就会对高考产生严重影响。
最后,新教材新课程需要的是学识渊博的、勇于接受挑战的、善于接受新知识的、广泛阅读的以及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师。“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理论学习,平时经常阅读一些教育教学专著和杂志,注意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历史素养的提高,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及时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多媒体教育手段,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加强与本校及其他学校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合作与交流,如每周都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同校或其他学校同仁的课,极参与县、市教育局组织的历史教研活动和各种业务培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但是在多轮次高三教学模式下,教师没有深挖教材和更新知识的压力,二轮三轮教学只是换了个角度但依然是在一遍遍的重复已讲过的基础知识,在这一遍一遍的肤浅的教学中,完成了高三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沿用,不利于教师自身的成长,难以培养出适应新课改的新型教师,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高三历史教学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循环往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高考成绩乃至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整个高三历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主干知识,理清线索,又想把基础知识讲深讲透,还想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现有的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也是很紧张的。如果我们再把有限的时间分割成第一轮、第二轮……甚至更多,那么,每一轮的教学都是肤浅的,教师深入到位的分析和阐释,学生独立自主的理解和思维都无从谈起。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消磨殆尽,学习只是一种苦役,完全体验不到其中的乐趣。而且,本应在历史学习中养成的批判和质疑精神在浅尝辄止中也很难萌发,学生在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高三历史复习应注重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在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察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对基本概念要挖深挖透,就要注重拓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际上,这个问题在上一个问题中已有所阐述,采用一步到位的复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最终目的是要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程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常说素质教育,很多人认为高三不可能是素质教育,只能是应试教育,上面提到的多轮次的教学方法正是应试教育的是实施。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想,只要我们的教学阐释细致到位和富于开放性、启发性,我们的设问能够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能够带领每一个学生随着教学的展开不断的理解和思考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这就是最现实的也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在这样的教学中,素质教育与学生的高考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个问题做好做透呢?
第一、深入阐释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尽可能地不留下认识理解上的死角和含混不清之处。
例如必修一第3课提到“三省六部制”这个概念,多数学生只知道“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可是一做题还是会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解释的更深入一些就可避免,如这样解释:凡是军国大事,中书省各官员都得用本人名义提出主张,可以各执所见,中书省长官审核这些主张,再由门下省官员加以拨正,最后奏请皇帝裁决。尚书省是国家事务的执行机构,下设六部。如果这样讲,学生一目了然,既明白了三省工作程序,又印证了皇权的重要性。第24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在本课中提到“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这几个概念,但并没有对这几个概念做深入的解释,在很多练习题中则频繁出现这几个词,这时教师就要承担起弥补教材缺陷的职责。不仅要讲清几个概念,还要讲清楚他们之间的联系,如要告诉学生: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奠定基础,在雅尔塔体系下,两级对峙的表现是冷战,冷战的加剧促成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再如必修二教材在阐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时说到两点: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已经难以维系;重建战后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机制。在解释背景时,教师应该基于历史事实向学生阐明这样的问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中,在金融和贸易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各自为政,以邻为壑,没有一个国际机构和国际性的金融贸易机制来协调各方面的矛盾,结果导致危机的更趋严重的后果。正是有鉴于此,各国在一起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样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框架,不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一些断点或疑惑。
第二,在教学中要将必修一二三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相结合,建构其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历史问题。
如关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历史,必修一二三分别作了阐述,必修一先后叙述分封制和宗法制;继而又叙述了春秋时期这些政治制度的崩坏,分封制的格局受到挑战;必修二讲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必修三叙述了通过军功的途径和教育、学术下移的途径,士这一阶层在政治舞台上日益充任主要的角色以及百家争鸣的出现。如何将教材上这样一系列史实整合成一个系统性的演变,进而使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的本质含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而且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仅仅靠把这些现象简单地复述一遍让学生硬记下来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也就是说,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一系列史实中本质性的联系和转化。这一系列史实,在讲解时可以本着基本规律把事情讲清楚。经济决定政治思想,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随着井田制的瓦解礼崩乐坏、百家争鸣。随着小农经济经济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对于学生来说,这一认知过程既是知识的深化,也是整体性思维推理能力的训练和养成。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毫无疑问会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认识和形成整体性思维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网络图,以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在一堂一堂历史课中,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是一个一个的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问题,随着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把历史现象整合成一个宏观认知结构。正所谓把书读厚再读薄,厚积薄发,引导学生自己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图,可通过展览、评比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过程总揽全局,思维和表述收放自如,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也才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4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由于传统的轻视历史学科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从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关系、联想式巧记忆、灵活插入故事、深入浅出解难题四方面提出了改善历史教育现状的创新型思路。
关键词:课程改革; 创新 ;教学方法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弊病,如学校忽视师资力量建设、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学生课堂学习兴致不高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只会考前突击,事实证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突击性学习是难以获得优异成绩的。因此,笔者认为改善历史教学现状,首先要摒弃轻视历史学科的错误观念,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创新型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着重探析创新型历史教学方法。
一、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笔者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笔者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不是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讲“题外话”,在自我介绍后即兴演讲:“宁肯苦自己,绝不苦学生”,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莫用一时的欢愉换取永久的叹息”,这是我对学生们的忠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的处世箴言;“相互理解,相互原谅,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这是我的愿望;“理解万岁”,这是我倡导的口号。我的演讲博得了学生们一阵阵的掌声。从他们的表情看,笔者是第一个敢于向学生敞开心扉的老师,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立下规矩,敢于对自己念紧箍咒,确实让他们吃惊不小。通过第一堂课,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这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为我的互动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联想式巧记忆
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其实不然。死记硬背固然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显然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历史的学习有理解记忆部分,有强化记忆部分。对于强化记忆部分,为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笔者采用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巧记忆。如: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记作“拉大米”(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明朝三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记作“孙悟空卖三水馒头”;美国的国庆日7月4日记作“气死美国”等等。此外,笔者还通过编制歌谣或者编对联的方法教学生巧记忆,比如,《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一课,笔者编制对联“755~763安史之乱被平安;郭子仪、李光弼功劳最大应该记。横批:由盛转衰”。对联朗朗上口又轻松有趣,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还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知识点。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们也积极开动脑筋,编制对联记忆知识,比如,“一九四零八,百团大战发,老彭挥八路,华北把敌杀”。
三、灵活插入故事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无味,这与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密切关系。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倦情绪,笔者从不带课本入课堂,而是将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此外,为拓展学生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笔者会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插入故事。如讲授二战爆发与扩大时,为加强学生对希特勒的印象,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希特勒视察疯人院,问病人是否认识他,病人们摇了摇头。希特勒怒吼道:“我,阿道夫希特勒,你们的领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与上帝相比!”病人们露出鄙视的笑容,其中一个病人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说:“是啊,是啊!我们开始得病时也是这个样子!”言外之意,希特勒也快疯了。希特勒的疯狂、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深入浅出解难题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历史知识与自身生活联系不大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作为教师,应当化难为易地解决困惑。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兄弟俩为分家不均正在酣战,有人传信说:“快点吧,你们的弟弟快被别人打死了!”同学们猜测一下,兄弟俩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去救他弟弟。”为什么?“同胞兄弟嘛!”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就好像是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当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被搁置起来,先要全力以赴地打击外国侵略者。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教师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助于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5
历史教学在进入高三以后,时间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了。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是我一直以来在探索的一个问题。在讲五代辽宋夏金元复习课时,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结合学生实际,依据教材、教学大纲和历史新课标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流程。在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及时巧妙地渗透了德育,重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不断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并进行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化,使学生对历史形成网络化认知,具备基本的应试能力。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试素质。
备课--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落实考点,深挖教材;联系热点,研究动态。
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思维为主导。双边互动,练讲结合,问答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及效果:
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处:
1、重视基础,强调知识的整体,突出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活化历史知识,切准发展脉络、把握时代特征,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维。
2、突出体现了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关注热点,延伸历史的发展性,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和谐社会等学生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学习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自觉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之间应和谐发展,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生活,让历史为现实服务,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
3、教学媒体使用合理,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真正起到辅助教学作用。
本节课头绪比较多,内容繁杂,学生理解记忆比较困难。为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运用多媒体课件,使知识结构系统化。如复习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时,利用图示教学法,形象直观,较好地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减轻了学生记忆负担,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
4、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运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和图示法,以及歌诀记忆法等解决教材重难点内容,如歌诀记忆法就利于学生记忆所学知识,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授课时适时联系地理知识和政治理论,及利用文学作品《天龙八部》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结合历史知识,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也适应了文科综合考试的需要。
5、教学环节衔接自然恰当,反馈训练的设计,考虑到层次性、开放性和教育性。
(二)不足之处:
1、如果说本节课的教学有缺憾的话,就是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教法,课堂教学没有完全放开,再多给学生发言讨论的机会和时间,课堂气氛再活跃一些就更好了。
2、在教学设计中贪多,课堂知识容量过大,时间分配不合理,授课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总体说来,通过这次公开课,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收获不少,对以后的学习、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我将继续探索开放高效的课堂教学复习模式,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第五篇: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
在本届高三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得以完全的贯彻执行。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学生为绝对主体,老师只起引导和解答的作用。
本部分主要介绍做法,并提供一些资料。下部分着重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与高三历史班的每一位学生签订合同,严格要求,半军事化管理。
这届历史班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历史课预备铃响完,已经坐在座位上专心读书;正式上课前被提问是惯例;上课途中不会也不敢讲话;讨论有气氛;下课铃响必然下课决不拖堂。当然还有历史课从来不搞起立坐下,也决不刻意用电脑上课,老师板书很少等等。
二、正在试验改变课前提问方式。
以前课前提问,我都要精心设计题目,哪个同学回答等等,学生过于被动。配合天河部落高三历史学科资源的开展,现在我正在试验改变提问方式,老师不再提问,而由学生自己问自己。每个学生在课前必须按照老师规定的内容复习好以便被问,同时自己设计一个问题准备问别人,问题的答案不准超出两分钟。回答正确,奖励一个事先已经复制好的存有高三历史资源的磁盘,回答错误将被罚。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
实际上,我着力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的方法来自于英特尔未来教育方法的应用。我和其他三位老师已经在天河进修学校开办了两届英特尔未来教育的讲座,一方面在培训其他老师,另一方面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这种能力自觉地就运用在本届历史班学生的身上了。
在这个方面,可以说你随便找我的一个学生,出一道历史问题,这个学生一定会懂得从多种角度来分析,什么主观客观、必然偶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外交、多重对象等等。
四、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
我经常对学生讲,高考就象踢足球,以成败论英雄。历史高考的25道选择题,3道材料解析题,3道问答题就是球门,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把球射进去。教练就是老师,运动员就是学生。我们不玩花哩胡哨的,简单快捷射门就行。
所以针对高考就是考试,考试就是试卷,我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试卷的能力。这届高三,我讲试卷比以往带高三更详细更认真,有时一节课只讲25道选择题。现在学生已经习惯在老师讲完试卷后做试卷分析,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不同的情况。每位学生必须自己总结每次考试的失分点和得分点,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试卷上。经过多次考试后,再把所有的试卷拿过来比较分析,在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悟。
五、不到迫不得已,不回答学生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我不回答学生的问题。尤其是现在练习的试卷一多,学生往往动不动就问问题,我一概拒绝之。对问题的出现,我的做法是:先不看书考虑;再翻书考虑;然后和同学讨论;还不行过一个晚上再问老师。这样许多问题学生凭自己和同学的力量就搞定了,问到老师这儿来的问题不多就有讲头了。
有一个经验,老师讲过学生已经听懂过的问题,下次考试学生还犯类似的.错误;但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下次再考效果就好得多。实际上,我的做法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不要对老师依赖和等待。
六、个人一些做教师的习惯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不以学生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好坏;课堂非常严肃,课外可以做朋友;严格执行师生约好的规定,不惧领导和家长;老师很少板书,学生不需要笔记本,都记在书上;试题一定要精选,不能随意,重要试卷的讲解要透彻;坚决拒绝一切不利于提高学生成绩的形式主义;高三的课我基本上坐着上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2
幸运的我随着20xx年国培历史的研修,看到各位名师及专家都是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使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得以更新,使我真正体会到教育教学是一种艺术,总感到还有许多学习的地方,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受益匪浅,收获极多。
现在的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究其原因是觉得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没有意思,尤其是老师对教材内容枯燥无味的介绍,那么在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中,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怎么做才科学合理呢?
一.大胆课改,引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调查表明,历史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半欢喜一半忧。其原因就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历史内容与故事,但学生的学习历来是被动的、消极的,没有学生自己劳动体验到的经历与真实幸福,因此要把课堂时间该还给学生的一定给学生,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克服学生学习的枯燥、乏味。
2.合作学习。新课改中特别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成果,增强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别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探究学习。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所以我们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生为本,体验乐趣
有关资料表明:我们阅读的信息能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能学习到15%,所经历体验过的事能学习到80%,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并落实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肯定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质疑问难)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并引导其自己解决即让学生担当教学的主角,让历史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把成功交给学生。长此以往,让学生学习历史处处有自信,时时有喜悦,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三.善于挖掘现实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给出的答案一定是:历史知识。不错,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历史知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的历史教育教学仅仅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这无疑陷入了误区。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也不应例外。我们传授历史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收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到底应怎么做?需要我们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设计教学顺序和环节。要把历史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清来源,讲清用处,使学生学习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从而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知能力,认清问题的实质,以历史事实来证明谁是谁非,最终使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整天提高的目的,学生又怎能不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总之,通过这次研修学习,我学会了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阅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专家与名师之所以能成为专家与名师,是与他们那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他们辛勤的付出、不断的积累总结分不开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其最好写照。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抱着对社会、对学生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学定教,关注学生,促进发展”“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在工作中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转变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的个性,以责任心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让自己与学生一道与时俱进,共同进步。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3
本学期本人任高三(180和183班)的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
本学期,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个人的学习,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这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本学期在教科室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我在这一学期深入学习了《历史新课程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最后,积极学习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本学期学校以探究式教学为核心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这一学期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习与探究式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探究式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1、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共同制定了较为科学的高三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对导师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5、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6、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7、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8、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9、复习策略
(1)每节课默写一个重点知识点。
(2)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全面知识点。
(3)周测的进行,月考加强。
(4)强化学生复习资料:《名导学师》的知识梳理。
(5)用时间讲析资料上练习。
10、学情
(1)学生基础性较差,识记能力差,有许多知识点学了即忘。
(2)除了优生以外,其他学生的学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学习是不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学生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师生之间学科交流较少。
11、学生获得知识情况
(1)学生所获得知识并不多,许多知识点出现遗忘,学以致用的能力没有达到。(2)优生的成绩未有很大的起伏,文(180)班的朱**、莫**(183)班吴**,叶**、向**。等同学的成绩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这些优生得分主要在选择题,对非选择题学生对问题,思路把握不准,有时会出现离题的现象。
(3)中等生成绩都没有办法突破,其实许多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可能是复习是没有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只是被动的接受。
(4)差生成绩一样持平,基本上非选择题是空白卷。只是乱填选择题。许多知识点讲过几次都没有办法作对。
三、对复习的反思
1、复习时(主要梳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顾和记忆。不需要深入思考。在巩固练习中,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只需要简单再现,因而思维层次较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是强化记忆,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复习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课前的默写、背书等这些在上届学生试验基础上体现出较好的学习方法没有能够坚持到高考的日子。
3、对学生没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生的需求与不足。工作不够细,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没有真正细化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当中的缺点和方法。
4、教师本人作题量不够,以致作题的能力质量下降。因为题量不够,很难站在高考的高度进行复习。所以高三教师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拟题的演练。
5、复习的针对性较差,往往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可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没能作到因材施教,导致中等生、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放弃学习。
6、复习过程中没有充分与屯中教师的复习交流,利用他们现有的资料,屯中教师刚好是我刚毕业时的师傅,没有和她的交流学习是今年复习的一大失误。但与海口一中教师黄选英老师的交流与沟通稍多些。
四、今后的高三复习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复习要有针对性,追求有效性。教学追求有效性就必须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复习一个专题之前先提出教师自认为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作答,从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漏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答则细讲,和引导。多数人能够作答则少讲,少练。
(2)运用电子表格做一张学生学习情况表。此表的构件有利于了解学生抚恤后还没有掌握的内容,根据表中的反映情况帮助学习补充不足的知识,掌握了则强化对知识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如果这些工作做到位的话那么学生的基础打的是非常扎实了。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2、要注意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的衔接,从高一就要树立学习的思想意识,要对高一、二年级历史教师多听课交流,使他们所教的内容有目的性,兴趣性,平常高考教研分析要及时在科组内反馈,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3、自己也要多看书,多作题,提高作题的质量,特别是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作题的方法和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应付高考中的试题,高考中的题目不可能出现平常练过的试题,只能是相类似的题型,因此教师提高、掌握、探究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今后任教高三历史的重要工作。
4、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学习,如读一些史学著作,加强对古文的阅读,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5、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
6、注意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衔接和联系,加强与初中教师的沟通与合作,构建自己史学横向、纵向体系。
7、每次月考测试必须增加题量达到高考的题量,以通过考试带练,以便早点适应高考试题。
8、要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细到学生都得到发展。
通过半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4
传统的一轮历史复习依照重庆教科所三次诊断性考试为主要复习依据,制定复习计划,安排复习进度。
随着全国课改的有序推进,据腾讯网信息得知重庆今年将取消这种考试,由各个学校自主进行测试。这虽只有一种微调,但复习过程中难免失去了一种隐性的导向功能,重庆是自主招生自主命题的省市,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在一轮复习中,我觉得继续沿用传统的做法可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课改的新形势和要求了。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时常引发我思考,特别是20xx年的全国各省市的'高考题,已透露出当下高考的走向,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选择题逐渐打破了主题范式,以情景史料为主,以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史观、文化生活史观等现代史学理念来出题,别出心裁,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主观题渐设一些文字障碍,古文苦涩难懂且材料众多,中外结合,古今结合,文史地结合,更是与当下时政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要登高望远,探索创新;学生要心思慎密,博学活用。在教学中更是应该博采众长,改变教法,结合我校实情(月考情况、学生情况)拟定周密的复习计划,安排好复习进度,复习任务,考试任务,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5
从书本内容上看本节内容教少,内容少意味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少,老师的教学任务轻;第二,教学任务轻,那么老师可以发挥的空间大,更能体现老师的个性和考察老师的知识储备状况充分展示教师的才华与价值趋向的引导作用。如何上好这节课我心理很没有谱,如何进行教材的取舍足够我头疼,迅速搜寻有关本节的知识储备,理清头绪,决定从经济的发展所经历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三个阶段来引入新课,在导入的同时,顺便复习了知识经济的相关内容。新课导入后,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部门,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经济部门,让学生充分明白本节的大致框架结构,有了框架然后在慢慢补充内容使本节内容有血有肉。
第一部分农业与牧业
强调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引发学生思考农业和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农业与商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从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农作物,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几个方面来看夏商周的农业发展,其中农作物种类发展状况中,五谷是一个很值得讲的问题,古人讲一个人的堕落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中学生,能分五谷的又有多少,时代使然,无谷不分,照做社会栋梁。社稷当讲,作为“五谷之首”的稷,有必要认真分解,分析“江山社稷”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小字部分,作为统治者的夏商周统治者为何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作为,使学生得出农业是夏商周的最主要的经济部门。牧业从农业的分离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经开始,到这个时期对动物的驯养,进一步发展,今天我们常见的禽畜都一定的出现,那么为什么要驯化家畜呢?家畜的功用和分类,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生存的必要性。家畜的驯养实质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提高的一种体现。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手工业发展
青铜作为一种物质,一种最早的人工合成物质,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礼器到农器,从最初高贵的国王贵族的专利,到普通生活的大众用品,一个方面体现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效率在各个行业的提升,另外一个方面联系政治,价值随生产率的提高而降低,进而对比玉器的雕琢与装饰,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玉器的工艺高超,此时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巨大,玉器工艺进一步发展,但玉的生产和加工一直没有得到质的飞跃,因此如今的玉器依然归珠宝一类。商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规模大,技术精,主要的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樽。丝织业的发展,刺绣的出现,陶瓷业有重大的发展,陶瓷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这些都成为以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工业部门,在历朝历代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漆器的使用不仅进是装饰与艺术,也可以说成中国人使用的防腐材料,集装饰与防腐与一体。漆器演变成找的.艺术门类,适当展开谈漆器,谈漆艺,谈中国传统艺术。(本打算就庄子(我们这里
是庄子的家乡)做过漆园小吏谈漆树的种植范围变化,谈古今气候的变化,地形的变化)
第三部分商业
交通和城市,这个部分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都与商业的发展相关,商业的兴起根源在与生产力的发展下的剩余产品的出现,人们对剩余产品进行交换,专门以交换剩余产品的行业就是商业,交换剩余产品的中介就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最早并不是黄金而是当时认为比较稀少珍贵的贝壳,我们称为贝币。商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商业的发展,推动城市和交通的发展。夏、商、西周的都城是政治,交通,商业中心为最为繁华,繁华的地区人员频繁,道路的通达,通达偏远,路程遥远响应的设施制度的建设随时间的推动而发展。
本节课内容很少但可供发散的知识点非常多,如何在发散的同时润物无声的对学生进历史展观的教育,善与美的教育,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非常重要。从今天我上课的状况来看,虽调动了学生知识的渴求欲,但与现实联系教少如何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感觉历史就在身边。历史指导生活,历史关注生活,历史就是生活。任务艰巨,期待方家的指点。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6
时光飞逝,搜索点点滴滴。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悦,也有遗憾。当然,高三历史教学,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一次锻炼,一次提高。
首先,对于历史科的高考备考,我想应做好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夯实基础知识,读通读活教材
2、补充重要史实史料和基础理论,拓宽知识帮助理解教材
3、重视学科之间的综合和时政热点
4、搞好历史专题复习
5、强化对学生高考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
6、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对高考试题的研究
最后,对20xx届高三历史复习的一些想法
1、夯实一轮基础,狠抓二轮提高。
一轮复习要根据学生情况,贴近学生实际进行全面而扎实教学活动。以课本为主,按教材的章节一个一个地落实知识点。在二轮复习中,要强化专题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2、提高复习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
研究命题原则及命题特点,准确把握20xx届高三复习方向。认真研究新课程所产生的新理念,新问题。研究45分钟的.课堂教学。坚持能力立意,教师应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基础知识上下功夫,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基础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掌握解题规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答题习惯上下功夫,减少学生不应有的失分现象。
3、强化月考
用好精品题库,保证训练质量。最好一周一练习,要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杜绝无针对性的逐题讲解试卷的讲评课,一定要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不留死角。
4、关注热点,收集信息加强交流。
关注高中新课程方案信息,高考信息,一年的时政热点信息和考纲变化的信息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7
回顾上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脚步都是来去匆匆的,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的,虽匆匆,但无悔,虽忙碌,但实在。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评价?如何实施?作为历史教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信在下学期,我的工作任务更重,挑战更多。正值学期之初,总结经验和教训,找出不足之处,寻求新学期的对策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综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内容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内容结构化。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过去两年半以来,教学时,我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首先,我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三、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
在学科教学、师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为什么学生对涉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只是说说议议,很少去深入地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缺少问题意识。我准备在新学期将问题细化,注重平时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整合。
在教学中,我往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8
高三第一学期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这一学期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1、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调整,及时应对。
本届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够扎实,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学习习惯不太好,抓落实难度大。我们根据这种情况确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础,长期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和目标相结合,以落实到为为目标,针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宁愿放慢速度而不因应付阶段考试而赶进度导致夹生饭。在制定计划或调整计划时都事先向学生预告,让学生心中也有复习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
2、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3、加强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总结规律,掌握技巧。
今年的考题出得较偏,分布不均衡,许多知识点都过于边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学生如果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运用平常训练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样可以做对的,这种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与运用是关键的能力。(1)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2)在解题方法上,我们通过阶段的专项训练,每周定量完成文字题和选择题,及时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思维方式,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答题规范,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先读懂材料和设问,筛选信息,注意关键词,同时迅速把试题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寻找依托,并用相关历史语言组织严密的答案。
4、精选习题,精编提纲,整理专题资料。
根据不同的`阶段复习任务,先后精选精编了一套单元练习、专题练习、考前综合练习、专项训练(分选择题、文字题)、知识归纳、问题解答、重热点问题、各地信息资料等。我们的习题都是经过各种资料中筛选出来的,量不多,但针对性比较强,在做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觉得不仅知识滚熟了许多,解题很顺手,速度也快了。
5、及时帮助后进生和边沿生,加强个别辅导与交流。
针对后进生比较多而影响均分的情况,我们在每次阶段考试后都重点确定个别交谈对象,对考完的试卷进行面批,并分析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及时给予鼓励;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我们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一些文艺生进行了个别补课,使他们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补救,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出现短腿现象,通过个别谈心,鼓励和方法引导,使他们感到效果很好。及时的个别辅导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补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重新树立了信心,到了最后阶段的考试,学生已经形成了及时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好习惯。
回首这一学期,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希望在新的学期中,能逐步改进这些问题。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9
回想高三这半个学期来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我一直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它是热烈的、紧张的、充满希望的!前沿又给了我一个展示的最好平台,让我把以前积累的知识厚积而薄发。
一、加强责任意识。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不断完善自己。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通过网络媒体和同科老师的交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半个学期来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0
本学期即将结束,回想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为此,我也思索过很多,初一历史教学反思。
作为历史老师要教给学生们什么,怎样教给他们?这两年来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让学生们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一中这块教学沃土上,语、数、外几乎站领了学生大部分时间,他们会对历史感兴趣吗?我该怎么做?一边教学、一边尝试、一边反思,使我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懂得怎样去爱,当他们愿意与你交流,喜欢听你讲课时,说明他们已经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了。
仅仅是感兴趣还不够,为什么呢?因为,在中考这根指挥棒的牵引下,学生们的重心都是放在主课上,他们不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背、默历史这门学科了,由此,我们也就能想到,在没有多的练习作业的情况下,没有被重视的学科,想有好的成绩,仅靠课堂上45分钟是不可能有好成绩出现的。
不管历史的前景与命运如何,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会一如既往做好自己的教学本职工作,从点滴做起,上好每一节课。从课堂教学着手,强化课堂45分钟,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分析与讲解,让学生理解历史和了解历史,同时注重以考定教,强化知识点的识记及练习,巩固复习、督促到位,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向课堂要质量。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做到多学习、多钻研。取他人之长,多听课,包括其它学科的,学习他们的长处,好的教学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切实可行的教案。平时抓好培优转差,多鼓励,帮助他们理清知识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耐心的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历史的机会。
随着高考大幕的.落下,高三历史的教学工作也已告结束。回想一年来的教学工作,还有好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复习的策略
高三历史复习分三轮,一轮复习教材,二轮通史,三轮综合,我想这和大多数学校都一样吧,只是我觉得一、二轮应该颠倒过来,甚至可以重点讲通史,不要一轮,只要通史和综合就可以了。
2、习题的运用
今年复习我们对试题的运用,主要的11、的高考题和模拟题,感觉还不错,只是在时间点上觉得没安排好,高考题做的有点早了,如果安排在12月份以后就更好点了。
3、教材的运用
在复习中仍以教材为基础,在知识点的上尽量拓深拓宽,以拓宽为主,注重概念的教学,这个做法应该不错,但高三的教学工作太繁重了,史料教学无法展开,以致学生对许多概念不能很好的用史实认证,理解不足。
4、能力的培养
高考越来越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能力,高三教学也向这个方向努力,高三一年,学生的能力也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应变能力仍然不足,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量不够,不能主动去探究问题,可学生的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能精选一些文章,发给学生看或领着学生探究。当然高三这样做有点晚,最好是在高一、二就开始。
5、培养尖子生
对于尖子生的培养,我们的老师是很努力的,相较往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不足,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兄弟学校学习,比如通榆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高三工作不是没有成绩,在这里如此的反思,是为了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有更大的进步。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1
一、高考试题分析
1、今年试题中国古代史有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世界近现代史30分,这三大知识版块分值大体相当。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模块中,政治史比重过大,有92分之多;经济史仅8分;文化史分值竟然为0。所以试卷结构极不均衡,这样的试卷让人抓不到重点。许多学生考出来后说很多知识读了都没用,其实,选择题的命题回避了历史教学的重点及高考复习的热点,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灵活掌握、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考纯记忆的基础知识不多,重点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如第14、16、17、20、22题)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第13、15、19、21、23题)。
2、试题偏难,考查内容中涉及到课本注解、楷体字甚至一些边缘知识。第38题考查的美国修改中立法,就和教材注解相关;而旧人教教材对租借法案只字未提,造成学生阅读、理解材料方面的困难。第17题(国民革命军的特点)、第20题(整理党务案)都是楷体字内容。而第12题关于帝王谥号、庙号等概念属于边缘知识。这再次提醒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复习好知识,练好史学基本功,不要存任何猜题、押题之想。答好试卷不仅需要读教材,还需要相应的知识积累和学科素养。
3、文字材料太长,如第38题。由外文翻译过来的文字材料本来就比较难读懂,何况材料又很长,更增加了学生阅读障碍。试题对考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阐释材料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第40题是跨学科综合题,以金迁都燕京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和表格出现得比较多,对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要求较高。(如21的图表)
根据以上试卷特点和本届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我们的学生还是发挥了应有的水平,成绩比较理想。
二、回顾一年来备课组所采取的教学策略
1、根据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并灵活调整,及时应对。本届学生的特点是基础不够扎实,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学习习惯不太好,抓落实难度大。我们根据这种情况确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础,长期计划与阶段性计划和目标相结合,以落实到为为目标,针对各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宁愿放慢速度而不因应付阶段考试而赶进度导致夹生饭。在制定计划或调整计划时都事先向学生预告,让学生心中也有复习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
2、扎实打好知识基础,不断强化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新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单要掌握记忆能力,还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我们非常重视第一轮的复习,尽量挖掘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力求讲清讲透,分析到位,且经常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归纳,引导学生回顾史实,让学生加深记忆。对于基本技能,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则利用课堂通过典型题例来逐步培养。在最后一个月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落实考纲。
3、加强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指导,总结规律,掌握技巧。今年的考题出得较偏,分布不均衡,许多知识点都过于边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学生如果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运用平常训练的思维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样可以做对的,这种考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与运用是关键的能力。
(1)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引导学生先要学会计划,做好时间与内容的阶段性复习安排(可列表格),备课组也在每次的阶段考试或质检前都统一印发复习计划表(明确每天复习的每个知识点);在落实课本知识时不能赶任务,引导学生学会解剖教材,从纲到目、到每个段落和每层意思,提炼要点,理解记忆,同时及时联想,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识连成整体,构建知识体系,并注意课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结论性语言的'分析,从分析问题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督促学生课外做些知识点的归类和整理,这样既会加深记忆,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并容易发现一些历史规律。
(2)在解题方法上,我们通过阶段的专项训练,每周定量完成文字题和选择题,及时讲评,在讲评中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思维方式,在训练中严格要求答题规范,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先读懂材料和设问,筛选信息,注意关键词,同时迅速把试题与课本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寻找依托,并用相关历史语言组织严密的答案。
4、精选习题,精编提纲,整理专题资料。根据不同的阶段复习任务,先后精选精编了一套单元练习、专题练习、考前综合练习、专项训练(分选择题、文字题)、知识归纳、问题解答、重热点问题、各地信息资料等。我们的习题都是经过各种资料中筛选出来的,量不多,但针对性比较强,在做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后许多学生都觉得不仅知识滚熟了许多,解题很顺手,速度也快了。
5、及时帮助后进生和边沿生,加强个别辅导与交流。针对后进生比较多而影响均分的情况,我们在每次阶段考试后都重点确定个别交谈对象,对考完的试卷进行面批,并分析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及时给予鼓励;在考前的一个月里,我们利用晚自修时间对一些文艺生进行了个别补课,使他们的知识缺漏及时得到补救,并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出现短腿现象,通过个别谈心,鼓励和方法引导,
使他们感到效果很好。及时的个别辅导与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补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他们重新树立了信心,到了最后阶段的考试,学生已经形成了及时主动找老师分析试卷的好习惯。
6、关注各地信息和重热点问题,并整理成块状知识,便于学生掌握与运用。尽管历史知识点多,平常复习不敢轻易放弃任何内容,尽量做到没有知识的死角,但主干知识和重热点知识在临考前一个月一定要落实到位,在基础知识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关注信息和热点时事,强化落实是很重要的。我们通过对各地试卷的分析掌握了北京(京津塘地区)是一个热点,于是整理了相关的区域历史知识供学生复习;今年是建军80周年,与军队有关的知识也是重点,这在专题复习中都曾归纳过。但今年尽管试题有体现热点,可命题角度过于边沿化,导致知识复习不全的学生感到很陌生。
7、研究新教材,把新课程理念及时渗透到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方法与应用,教材内容不是单一的,我们在教学中注意新教材里一些历史问题的新角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清楚,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是考查的重点。为此,我们备课组特地邀请高一备课组长庄丽红老师与我们一起集体备课,接受新教材的一些新观点。
三、存在不足
1、在课堂教学上因时间和课时的不足,使得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的现象还无法摆脱,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够。
2、在课后的辅导工作上,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科时间分配的不合理导致该得到辅导或补差的学生没有时间补,而学生的主动性不同也导致得到的辅导不均衡,老师在这方面也显得无能为力。
四、建议
1、题目训练量要适度,难度要适中。讲评要及时、全面。在讲评过程中,要将重点放在存在问题的归纳与成因分析上,要特别注意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与指导。
2、系统归纳知识体系,侧重放在小专题上,以话题作为复习归纳的切入点。
3、避免学科之间的内耗,合理安排文综三科的作业量和读书时间,避免采用各种手段占用学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2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徐亚和常金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亚和常金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高三(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高三(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3
随着高考钟声的敲响,我高三的工作也结束了。回想这一年以来的教学工作,既有紧张也有激动,既有收获也有不足,为了吸取经验教训,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特总结如下:
高三复习我们按计划分三轮进行:第一轮按章节复习,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归纳专题,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搞强化,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从实践上看,这是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在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历史的基础知识始终是历史教学和考试中的重点。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的历史理论,应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所以第一轮复习相当重要,不仅内容多而且任务重。就好比修房子,地基不打稳,房子随时有可能会坍塌。同时要帮助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历史概念。从史实现象中抽出共同点,抽出本质的、必然的东西,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形成基本概念学会正确区分历史概念,掌握其本质。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因为是复习课,很多学生认为就是在炒剩饭,不喜欢听老师分析,喜欢自己看书,这样效果并不好。
光掌握基础知识还不行,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是混乱且不清晰的,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大显身手,这无疑是有难度的。因此,第二轮专题复习就显得特别重要,目的就是要深化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单元复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常常是孤立的`、零碎的,形不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所以很多学生都反映书上的知识点都掌握了,但一拿到试题就无从下手,感觉像一盘散沙。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就要特别注意4个方面: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2.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3.注意知识的广度。4.注意知识的深度。只有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第二轮专题复习是完全打破教科书原有知识体系而进行的归类复习,而善于分类,找准角度,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则是第二轮复习的关键。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们高三几位老师还特意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板块入手,下面又细化为各小专题,整理出来后复印给学生人手一份。
第三轮强化训练主要是做题,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试题,以提高他们的答题能力。每周星期三上午和星期五晚上都要做一套文综试卷。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反馈,在改卷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在评讲的过程中就可以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答题方法。部分学生答题思路不清,条理性不强,语言不够准确,导致技术性失分较多。我给学生归纳了三个步骤:第一步,认真审题,首先找准问题中的关键词和答题方法,其次注意题目中限制项,全面领会题目考察意向。第二步,详列提纲。把思维的“火花”用比较短的语句写下来,也即记下自己的思维过程,提纲要条理清楚,简洁有序。第三步,规范答案。把提纲具体化,连贯起来,写成语言简洁明晰的答案。
到了5月底的时候,天气也渐渐热了,学生们的情绪也起伏较大,每一次的模拟考试成绩对他们都有或大或小的影响。这一时期我们老师更应该注意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方面,积极地帮助他们梳理一些心理障碍。多鼓励他们,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一年中,起起伏伏,有得有失。教书这条道路,育人这种职业,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动,我们任重而道远!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4
一年的时光倏忽间就过去,回头想来高三这一年是那样的紧张、又是那样的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个熔炉最后的高温加温时期,它是为成品出炉做准备,所以高三这一年是一直战斗在前沿的,它是热烈的、是紧张的、是充满希望的!
前沿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平台,把以前不断积累的,在这一年厚积而薄发
一、责任重大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尤其还要每周两个晚上10:30的自习,所以疲惫不堪是很常见,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
高三从时间上来看两头适应难,容易出现波动,中间过程需要稳中有升,作为老师,在学习上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因为高二的相对宽松使得学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适应,这时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情与学情的调节,既要系统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这是给教师本人和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责任心,责任重于泰山,实际上何止于此!
二、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这个行业决定着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可能人们更重视经验的积累,但实际上经验一定要与学习相结合这样二者才能真正焕发魅力。高三这一年在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刘慧英老师和段永志老师带领下,我不断学习他们的方法与经验,我们一起听课、同头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逐渐认识到复习课要符合考试说明、计划得当、体系清晰、主线明确、基础扎实、详略适宜、训练到位、巩固时间合理、推陈出新。
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极其重要,对于第一年担任高三的年轻教师来说可能更注重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因为那是经过多年的试验后很有效的方法;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这一年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考试报这样的书报杂志,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高三下半年会有很多城区的模拟题,但题有些是超纲或问法和答案不够准确,这时要认真分析给学生更多的问法和更准确的答案,同时有些问题用一种开放的心态与空间让学生和老师交流起来课堂活跃,学生自主学习气氛很强,老师和学生都会进步。
但高三还是留下遗憾,因为年轻,有些急躁,对于一些学生忽视基础知识,处理上过于简单。关于鼓励与批评的应用上还需讲究方法
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常和多年带高三的老师交流,不限于本科的交流,有些问题会豁然开朗。
而且一定要记录和沉淀这样一年下来才会留下很多。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15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弊病,如学校忽视师资力量建设、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学生课堂学习兴致不高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只会考前突击,事实证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突击性学习是难以获得优异成绩的。因此,笔者认为改善历史教学现状,首先要摒弃轻视历史学科的错误观念,其次教师应该采用创新型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着重探析创新型历史教学方法。
一、建立平等友好关系
只有尊重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笔者认为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笔者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不是讲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讲“题外话”,在自我介绍后即兴演讲:“宁肯苦自己,绝不苦学生”,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莫用一时的欢愉换取永久的叹息”,这是我对学生们的忠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我的处世箴言;“相互理解,相互原谅,教学相长,师生共进”,这是我的愿望;“理解万岁”,这是我倡导的`口号。我的演讲博得了学生们一阵阵的掌声。从他们的表情看,笔者是第一个敢于向学生敞开心扉的老师,尤其是老师对自己立下规矩,敢于对自己念紧箍咒,确实让他们吃惊不小。通过第一堂课,笔者与学生建立了和谐平等互相尊重的友好关系。这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为我的互动式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联想式巧记忆
许多学生和教师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其实不然。死记硬背固然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显然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历史的学习有理解记忆部分,有强化记忆部分。对于强化记忆部分,为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笔者采用联想的方式帮助学生巧记忆。如: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记作“拉大米”(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明朝三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记作“孙悟空卖三水馒头”;美国的国庆日7月4日记作“气死美国”等等。此外,笔者还通过编制歌谣或者编对联的方法教学生巧记忆,比如,《唐朝的衰落和唐末农民战争》一课,笔者编制对联“755~763安史之乱被平安;郭子仪、李光弼功劳最大应该记。横批:由盛转衰”。对联朗朗上口又轻松有趣,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还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了知识点。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们也积极开动脑筋,编制对联记忆知识,比如,“一九四零八,百团大战发,老彭挥八路,华北把敌杀”。
三、灵活插入故事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枯燥无味,这与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密切关系。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学生对历史教学产生厌倦情绪,笔者从不带课本入课堂,而是将知识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此外,为拓展学生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笔者会在授课过程中灵活地插入故事。如讲授二战爆发与扩大时,为加强学生对希特勒的印象,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希特勒视察疯人院,问病人是否认识他,病人们摇了摇头。希特勒怒吼道:“我,阿道夫希特勒,你们的领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与上帝相比!”病人们露出鄙视的笑容,其中一个病人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说:“是啊,是啊!我们开始得病时也是这个样子!”言外之意,希特勒也快疯了。希特勒的疯狂、傲慢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深入浅出解难题
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历史知识与自身生活联系不大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作为教师,应当化难为易地解决困惑。如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化为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难以理解。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兄弟俩为分家不均正在酣战,有人传信说:“快点吧,你们的弟弟快被别人打死了!”同学们猜测一下,兄弟俩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去救他弟弟。”为什么?“同胞兄弟嘛!”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就好像是兄弟俩之间的矛盾,当遭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矛盾就被搁置起来,先要全力以赴地打击外国侵略者。难点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之,教师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有助于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