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技术创新是企业乃至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是保护智力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两者在知识的呼唤下进一步联系起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成为法律界和企业共同的呼声。本文着重论述两者的联系,最后谈如何增加知识产权意识,在技术创新中提高企业实力。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联系
企业的技术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智力创造的活动,这种创造的过程和成果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比如,创造出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等都可以通过工业产权中的专利制度予以保护;技术创新中设计的软件文档和设计图纸等可以通过著作权法予以保护;如果创新的成果投入市场时辅以商标战略,就涉及到企业商标的保护了……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多个方面,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整体保护。此外,知识产仅制度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具有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以下将详细论述。
1.1 从历史发展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在技术创新中完善和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的产生,几乎是与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同步。近代科学始于15世纪下半叶,而世界上第一个知识产权的法律―――第一部专利法产生于1474年的威尼斯,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互相呼应的一种客观反映。
1.1.1 保护领域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而延伸
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从专利法开始。到1623年,英国为了发展新工业,颁布了《垄断法》(被称为现代专利制度的“鼻祖”),1803年法国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带有商标法性质的《关于工厂、制造场和作坊的法律),1857年法国又制定了关于使用原则和不审查原则为内容的制造标记和商标的法律。从15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时期,也是技术创新最活跃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从专利、著作权到商标,逐步拓展,其基本法律体系也逐步形成。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不同形式的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要求日益迫切,以高新技术为例,组成高新技术核心的计算机、生物工程与新材料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交叉边缘科学。在法律上与之最密切的知识产权中各个专门法也不应再孤立地加以对待或人为地划分种种界限,例如计算机软件需要著作权法、专利法、商业秘密法,乃至商标法的综合保护,其中一种手段占主导地位并不因此否认其他手段的存在。21世纪的知识产权保护要突出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这不仅有益于我们解决由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生物医学尖端边缘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所带来的新问题,而且对智力成果的所有人而言,知识产权的整体保护才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1.1.2 保护地域随技术创新的发展而扩大
最早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在一定行政区域或个别国家内部实施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形成,人们突破了区域甚至国界的限制,作为知识产权的保护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由一国延伸至多国范围。目前,已经缔结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共有20多个,如《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专利合作条约》、《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建立,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已走向国际化和国际规范化。
1.1.3 保护层域随技术创新而高层化
随着智力劳动的高级化和技术创新的高层化,人类的智力成果已超出了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相应的保护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一系列新客体如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产品、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等都给传统的著作权制度带来一系列冲击。这些都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之相适应,呈现出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果我们将代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最新趋势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与传统的两个知识产权公约(巴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相比较,就会明显地看出一些变化。首先,以工业产权和著作权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扩大了。就专利而言,最新趋势的保护客体包含了包括药品、化学品和微生物菌种在内的几乎所有技术领域的发明;就著作权而言,扩展到包括数据库、计算机软件以至音像作品。其次,在整体的知识产权范围内,已经出现并正继续出现某些与传统的保护方式相互交叉或自成一体的新一类的保护客体,如集成电路,植物新品种的保护。
1.2 从单项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专利制度)的利用和保护
1.2.1 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从专利文献获取信息
专利文献是将世界各国的发明创造按专业类别和时间顺序的统一标准管理的技术文件,从中能够清楚完整地获取反映发明创造实质性内容的信息,因而通过专利文献系统,可以详细了解本专业技术领域里的最新技术情报。这种宝贵的资料可以开阔设计人员的视野,避免重复开发,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率。据统计,有90%~95%的最新技术资料首先反映在专利文献上,查阅专利文献可以缩短科研时间约60%,节省40%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美国有人对技术创新作了一次调查,作出的结论是:“不重视专利信息,凭空构思,只有1%~3%的方案能够成功”。
1.2.2 创新的实施阶段: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
技术创新的成果在高科技的今天,特别容易被仿冒、仿造和复制,给技术创新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知识产权制度是维护创新者利益的利剑:根据专利法律制度的规定,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享有一定期限的垄断权,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实施其发明创造;对于某些特定的工业技术,如计算机软件、半导体、集成电路图、生物技术等,也可以相应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创新者的权益;此外,对于大量的专有技术(Know how),也可以通过商业秘密的法律加以保护。从经济角度来看,知识产权制度的这种独立性向创新者提供了“产权激励”。因此,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
1.2.3 创新的应用阶段:在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
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Know how、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知识产权可以出售、许可转让、抵押,所以创新者可以利用它进行资金周转,获取高额利润,充分利用自己的无形财产权可以在经济生活中处于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创新者可以通过生产、销售其所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者通过转让、许可取得收益,可以对技术创新中所付出的智力劳动、物质消耗及所谓的风险进行补偿,进而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可以转化为促进下一轮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进入良性循环。
1.3 从社会整体的创新活动来看,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利用
首先,拥有新技术、新产品的产权对技术创新及其扩散收益具有法律保护作用。对专利使用费、软件使用费等知识产权费用的征收,将提高他人模仿的成本,有利于创新者在一定时期内对技术垄断并回收创新的投入。其次,新技术的产权对其竞争者的创新是终止信号,避免其重复研究开发,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再次,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能进一步帮助创新的企业不断投资于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新技术成功应用于产业创新环境。最后,知识产权促使发明内容的公开,促进了技术的扩散,节省其他发明的创新时间,促进其在更高水平层次上进行新的创新的竞争,这反过来又推动了技术创新活动。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在技术创新中提高企业实力
我国自1985年4月1日专利法施行以来至1997年,国内共授予专利权332209件,其中发明专利14822件,占4 5%;实用新型专利253528件,占76 3%;外观设计专利63859件,占19 2%.这里,发明专利授权量少的原因主要是对发明专利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依据专利法的规定,要求其同申请日以前已有技术相比,“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同时,发明专利申请要经专利局进行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才能授予专利权。所以获得发明专利权是不容易的,它是专利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其数量可作为一个单位或地区科技实力质的标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占3种专利合计授权量的3/4以上。对它的技术要求比发明低,要求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同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不经实质审查而是“经初步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的,即授予专利权。所用的审查时间短,批准授予的数量较多,其数量可作为一个单位或地区科技实力量的标志。外观设计专利不像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是“新的技术方案”,而是指为了使产品符合市场需求、让顾客满意而“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同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也只是经初步审查就能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专利用意在于市场,所以其数量可以作为一个单位或地区市场经济意识的标志。
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与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这种新产品采用新的技术方案或新的设计,且在工业上应用。这样,新产品作为技术创新的成果很可能同时具有专利法所规定的新颖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亦即符合授予专利权的条件。但企业要获得专利权必须依照专利法的规定向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过审查,符合规定的条件,才能被授予专利权,成为企业的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企业具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有利地位。如上所说,企业拥有的授权专利的数量和是企业科技实力和市场经济意识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宝贵的无形资产和有力的竞争武器。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研究开发新产品,要取得专利权必须是新的技术方案或新设计。据专利法的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具有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它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同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或者国内公开使用过的外观设计不相同或者不相近似。”所以企业在着手开发新产品前要做广泛而细致的调查,对自己提出的技术方案或设计进行专利文献检索,是否国内外已提出或实行过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或设计,假如自己的技术方案或设计构不成新的技术方案或设计,而别人相同或相近似方案或设计又是受专利保护的,再去研究开发,就属于重复劳动,做无用功,据此推出的产品将侵犯别人的专利权而引起侵权纠纷或诉讼。没有技术创新,在技术上重复研究,对企业是十分有害的,会浪费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竞争实力。经过调查检索,若企业提出的确属新技术方案或设计,而此方案或设计还在完善之中,应注意保密,一旦方案或设计完成,一般应及时向专利局提交专利申请,因为“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
所以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中,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将技术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从而受到法律的保护,提高自己的科技实力,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把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归结为五个方面:①鼓励研究开发新技术;②为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产业创造环境;③促进技术的扩散;④为制定技术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依据;⑤为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提供制度化的结构。而《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也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和实施的目的,应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技术转让和技术传播,有利于生产者和技术知识所有者的相互利益,保护和实施的方式应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并有利于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综上所述,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本来就是随着技术创新应运而生的;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所以“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不但必须而且必要,这应当成为社会的共识。
浅谈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成果和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着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以及扩大出口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势必将面对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来,我国一些企业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开发了一批新产品,推广应用了一批新技术,使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同时也有一批企业不思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从技术创新的定义、过程、结果看,知识产权保护尤为重要。首先,新技术的产生需要调动发明人致力于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承认智力劳动成果是有偿的,有利于新技术的生产。二是知识的占有,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就是知识占有的法律形式,其本质是把智力成果当作物权(即财产权)保护。三是知识的有序、健康、合理使用,保障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这正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四是知识传播,申请专利就是公开,是在全世界公开,这种法律保障的公开是知识传播有效、规范的手段。
第二篇:浅议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浅议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自然哲学与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2012-6-
5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交互作用下,世界经济竞争,国力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创新战。总结国内国际经验,一个创新型企业必须从国际竞争的视角,树立自主创新主体意识,努力培育知识产权产业、创建著名民族品牌,真正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到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打造民族自主品牌上来,落实到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来。
首先,企业成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已成为大势所趋。
苹果唯冠品牌之争、WINDOWS正版化、DVD、CDMA、温州打火机,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案例都说明了当今国际贸易正由关税壁垒向技术壁垒转化,各个发达国家都纷纷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进行战略性的“圈地”。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是看谁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世界市场、占领世界市场。
而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长期通过资源的垄断和产业的有限竞争获得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通过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市场意识。
长期以来,以政府为主的研究开发投资机制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差、倾向低。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原有的科技体制,重新配置科技资源分布,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规律求生存和发展。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应对挑战,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其根本目标是建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目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执行主体和享有权益、承担风险的主体作用已经被国家明确并多次强调。
其次,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已逐步走上正轨。
2012年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战略新兴产业的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而其深层次内涵,则是是通过目前的核心能力培育,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支柱产业、先导产业。而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则是企业的自主创新。回顾中国企业创新的历程,最为辉煌的案例之一应属我国航天和航空事业。
一个国家的航空、航天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往往是该国政治、经济、科技、外交、军工实力的综合体现。2008年9月28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回首过去,2003年,“神五”圆了国人飞天梦;2005年,“神六”巡天百万里,短短几年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连攀高峰。
2007年12月21日,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完成总装,正式下线。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致辞中指出,新机型技术上成熟,安全上可靠,销售情况良好,必将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及民用飞机产业实现新跨越。如果说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辉煌成绩佐证了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已取得初步成效,而新一代的战略新兴产业,必将把我国技术创新水平带向一个新的里程碑。
最后,知识产权能有效保护企业创新发展的科技成果。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如果不申请专利保护,就不等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对保护科技成果研发的积极性,聚集创新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王老吉”品牌之争案例中,加多宝无奈将一手培育十五年的品牌“还给”广药集团;杂交水稻没有申请专利而导致国家损失巨大。这诸多的案例应该给我国的企业巨大的提示和警醒。
面对严峻的形势,国家和企业要真正做到技术创新必须要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两方面入手。在企业层面上,要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民族品牌,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注重支持产权保护;在国家层面上,要通过科技政策、经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对自主民族品牌、本土品牌给予有力支持,同时建立健全自主知识产权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完善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全过程;在社会层面上,要营造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品牌发育、成长、壮大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提升公众的认同度,为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培育发展自主创新品牌提供舆论支持和群众基础,同时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国民的支持产权意识。
技术没有国界,但技术应用有知识产权。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技术、产品和服务可以跨越国界流动,但自主创性的科技成果和品牌属于企业、属于民族、属于国家。高举自主创新旗帜,做强做大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打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民族品牌,我国企业一定能够为建设创新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2012年6月5日
第三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方案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策略
一、知识产权对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已经是和跨国公司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必须依靠知识产权的灵活运用。知识产权不仅是大企业的法宝,同样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品附加值指通过智力劳动(包括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等)、人工加工、设备加工、流通营销等创造的超过原辅材料的价值的增加值,生产环节创造的价值与流通环节创造的价值皆为产品附加值的一部分。其中的高附加值产品指智力创造的价值在附加值中占主要比重,具有较高的价值增长与较高经济效益,商品拥有高额利润。
(2)抢占市场份额,确保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企业不仅要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进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且要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持续维护自己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3)维护经营安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任何一项知识产权都要耗费企业大量的研发经费、研发人员的大量时间、精力,通过申请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有效防止竞争对手对知识成果轻易的模仿、抄袭和无偿使用。
(4)拓宽融资渠道,夯实企业资本实力
知识产权是一种有市场保证的技术,为了保证企业的市场地位,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购买专利。近年来,我国不断修改相关法律,放开技术入股的比例。随着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同时银行的专业性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作为资产可以抵押贷款,使知识产权可以直接实现资本化。
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能享受到各种国家优惠政策,所以,中小企业都想尽办法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我国修改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办法规定:一个发明专利或六个实用新型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一百分中的三十分,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专利几乎是没有机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
二、如何做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
1、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可以分为专利战略、商标战略、商业秘密战略等。对于中小企业,虽然不需要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组织机构,但也应有专门的人员或由其它人员兼职从事这方面的管理工 作,当然也可聘请知识产权专业律师提供这方面的法律服
务。
2、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即制订商标、专利或商业秘密等企业相关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分别对管理模式、工作流程、侵权监控、权利保护、绩效考核、教育培训等方面加以规范化。
3、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促进知识产权的形成。在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中,专利战略以其具有技术性特点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有着独到的功能和作用,也显示出技术创新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紧密关系。
4、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以随时跟踪和补正企业知识产权的申请、投资入股、交易转让、许可使用、法律争议情况以及相关信息。
三、实践中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1、在进行新的项目研发之前,最好充分利用专业机构的专利数据库,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 和分析,确定研究开发方向,使企业的知识产权在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始终保持先进性,避免重复研究,浪费资源。利用国家最新发布的专利及技术信息及时制订和修改市场战略。专利文献的分析 和利用可避免企业的重复开发,同时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起点。
2、通过检索和对比分析,确定具备专利申请条件的项目,及时的将自主开发的技术申请专利,进行有效的保护,使之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还可以避免该技术落入竞争对手手中,造成竞争中的被动局面;
3、通过知识产权专家的指导及时对企业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分析和预判,制定预防和保护措施。一定要注意对自己的技术进行保密,在申请专利之前不要公开销售、展览和以论文等形式发表。否则,该技术将无法进行专利保护,成为公知技术,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
4、确立品牌的全面保护意识,通过知识产权专业机构检索商标数据库以避免使用已有商标,并在启动使用新品牌的产品或服务之前查询和注册商标,通过商标注册有效的防止侵权和假冒,并逐渐确立本企业的品牌优势。
5、对本企业的商业秘密及时建立保密制度、采取保密措施,与相关的员工签订保密协议,在与商业伙伴谈判和共享信息时,应在适当的时机起草保密协议。
6、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企业的产品如果进入国际市场,则首先考虑在拟出口的国家及潜在的出口国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例如申请专利或注册商标。
7、可以将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转让或许可,创造直接的利润。
8、及时跟踪市场并确定你的知识产权是否被侵害,如果发现你的知识产权被侵害,可以委托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四篇:张永祯: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城市与区域经济系人类学专业
51070803012张永祯
【摘要】知识产权保护从诞生之日起就对技术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认为是第一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动力。而发展了数百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在实行过程中所带来的垄断问题也困恼着社会的发展。本文从产业集群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对于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的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
【关键词】知识产权;产业集群;技术创新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保护知识产权也利于创新”似乎已经成了社会和学界的共识。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被有些学者认为是中国近期技术专利申请显著上升的重要原因[1]。但是从美国的科技进步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正是通过对欧洲先进技术的“拿来注意”而实现的技术的赶超,同样也可以看到其技术的模仿虽然给被模仿国的出口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从整个全球范围来看,正是这种技术的传播才加速了世界的进步发展。可见发展了数百年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本身作为一种对垄断权的保护,其予生具来的先天不足,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的创新。当今社会一致强调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种路径依赖而形成的代际锁定。那么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技术的创新的发展,有没有更好的机制来替代产权保护制度。
1.相关概念
创新是熊比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2]。创新可区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人类通过新技术改善经济福利的商业行为,指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以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首次实现商业价值这一全过程的活动[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创新本身所带来的收益。其推动力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垄断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企业由于预计能获得垄断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二是竞争前景推动的技术创新,指企业由于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或创新的条件下丧失利润而采取的技术创新。由于创新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而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却不能反映其原始成本,因此,为了保护创新者的经济利益以鼓励创新,诞生了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就是通过法律手段,确认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规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以法律的形式赋予权利人对其在科学文化领域内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享有的权利,以促进知识发展,推动人类进步[3]。它的出台是社会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激励措施,使技术创新者对其创造的知识拥有垄断性的产权,以使其获得高额垄断收益。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垄断性经营权。
2.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2.1 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
罗伯特·索罗通过研究证明了技术变革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他的模型将技术变革视为一个给定变量,是由纯粹经济力量之外的因素决定的。肯尼斯·阿罗等人分析了市场与技术变革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认为:自由市场不能带来最优水平的创新,自由企业经济在发明创造与研究上投资不足(与理想状态相比),是因为这样的投资是有风险的,是因为其产品只能在很有限的程度上做到相称,得到正确的评价[4]。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知识的扩大再生产几乎不需要成本,即边际成本趋于零,其流失不易觉察,有必要予以特殊的即垄断性的保护,以补偿他们在发明中时间、资金和精力方面的投人并确保他从其发明创造中获得经济效益,通过这种超额垄断利润鼓励发明创造并使公众从科学的发展中受益。并认为为鼓励新知识的创造,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传播与科学繁荣的目的而要求社会公众暂时让渡一定的权利,把知识产权设定为垄断性的权利,赋予权利人自由
[5]交易或不交易的权利。他们将垄断性知识产权的激励功能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
为新产品、新发明等新知识产品的出现提供了主要的动力;其次,通过对革新的这种激励,实现了与专利等知识产品相关的主要的社会利益当代急速的技术变化和技术革新都是在垄断性专利制度之下发生的;再次,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技术公开机制增进了人类技术知识和信息的公共储存[6]。
2.2 知识产权保护的局限性
Michele Boldrin在其《完全竞争力的创新》报告中认为版权、专利权等等政府授予的权利不仅强化了垄断,还会造成附带损害,即获专利保护的产品高价低质,妨碍未来的创新,应该用真正的竞争环境奖励创新者,透过现行独占的方式。这份报告得出这样几个主要结论: 第一,在外在因素影响甚小的、完全竞争的环境中,技术创新的历史进程最易为人所了解;第二,国家授予创新者的独占权对自然生态或社会并无实质益处;第三,从社会价值的观点而言,现行的著作权法或知识产权法案将奖励独占,对未来的创新并无激励作用[4]。
2.2.1 产权保护对于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无益
首先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垄断权利,其必然具有垄断所带来的社会福利的下降,如消费者在垄断价格上的损失。而且知识产权的垄断性和专有性,导致权利人以外的人不能自由实施知识产品,不仅是技术和信息的浪费,而且还影响到了对某些关键性技术的再开而非发运用,以软件为例,过去人们为每一份新的软件设置专利,现在却几乎为每一条编码设置专利。这样做表面上达到了保护发明者利益的目的,但实质上却极大的阻碍了整体技术的创新。因为这样一来,无论谁想在软件领域有所建树,他都要考虑一下他所做出的软件中使用的编码是否侵犯了他人的专利权。
虽然这种超额垄断利润可以推动企业的一次创新,但因为这种垄断权的结果是缺乏有效的竞争,企业不用担心自己目前的产品可能在竞争对手模仿,从而可以持续性的获得收益,这样就使企业丧失了持续的创新动力。而且又由于人的收益报酬递减,相同情况下获得高额收益的企业对再创新就缺少相应的动力。
麻省理工学院两位经济学家的论文指出,“当今最具有创新性的产业:软件、计算机和半导体行业,历史上的专利保护是相当弱小的,产品总是被人迅速模仿”。反而是80年代联邦法院加强保护软件专利权的裁决,使软件更缺乏创意了,因为获得了垄断权的软件企业只需要开发升级换代产品就可以获取丰厚利润。我们得到的不再是全新的软件,而只是某个软件的第几个版本而已[4]。
2.2.2 产权保护成本过高、范围过广
(1)由于知识产生到被模仿本身就存在时滞,这期间部分创新企业可以获得高额利润补偿其创新成本;
(2)由于创新所带来的个人以及企业声誉,本身就是对其重大的鼓励;
美国梅舆等人依据霍桑的试验材料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他们认为,人不单纯只追求物质和金钱,他们还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感之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需要。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往往比经济报酬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人的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决定了他们生产率的高低,物质刺激只具有次要作用。西方还盛行着一种“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这种人性假设的核心思想就是认为人都有一种想寻求工作上的意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即“自我实现”的欲望。这种观念使激励方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主张内滋激励,而非外来的激励,因为外来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生一种威胁,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通过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满足人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人才会获得长足和持久的工作动力[7]。
(3)由于创新可以带来 “向下移动的学习曲线”,促进其持续性创新能力的生成。而持续性的创新能力同样被用来解释为某些企业成功的关键。李开复在评价google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其公司具有持续性的创新文化。他认为技术和创意被竞争对手抄袭或者借用并不是坏事,好多思想的普及促进互联网的整体发展,对其企业来说其重点是培养其可持续性的创新能力。
现行的产权保护制度是一种没针对性的普遍的保护方式。这种保护在激励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技术的扩散和应用。以产业集群为例分析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其因为地理上的临近性和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性而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而这种溢出效应也可以认为是知识产权在零交易费用下的自由交易。从这个角度来看,不需要保护的知识产权交易反而促进了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本身就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宣战。但同时产业集群作为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地方,其本身也正是依赖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对外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本文以产业集群为例,将其知识溢出效应认为是知识产权在没有保护情况下的自由交易。
具体方法为:
假设:集群内有三家企业,分别是企业1,企业2和企业3。企业1与企业2都具有创新能力,是主要组成部分,企业3是具有模仿能力的小企业,是集群的配角。且企业都是理性人,会从自身利益最大话考虑。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与否主要是考虑创新的成本以及收益如何来衡量。创新成本也即其为创新所投入的要素成本,现令:
收益1=创新所带来的名声+时滞所产生的短期超额垄断利润+创新所培养的持续创新能力-因模仿所带来的收益损失+模仿他人所带来的收益
收益2=模仿其他企业所带来的收益
(1)假设1 企业的创新的收益1>收益2>创新成本
很明显,对于企业来说,即使没有产权保护的情况下企业也会进行创新,而且由于企业3的存在使得企业创新被模仿造成群内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
再看如果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则首先是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被出清。其二是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对其创新成果具有垄断经营权,而垄断带来自身高收益的同时给社会带来的是高付出,从而导致社会总的福利下降。同时,由于企业可以从这项垄断中获得长期收益,那么其对于新技术的创新就没有那么强的动力,从而使得集群内的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意大利与德国瓷砖产业的发展则正好体现了有无产权保护对当地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
意大利瓷砖行业发展初期大都集中Sassuol这个小镇上,当地瓷砖厂商的密度极高,形成了产业集群。各家企业挖空心思努力以图在技术、设计等方面超过同行一点点。由于地理的临近性以及当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严格,任何有关产品和流程的创新动作一发生就会传开,其他企业在通常在两天内就能掌握创新的信息,几个月内就有仿制品推出。因此,试图以技术上领先的企业必须不断追赶改善的脚步。同样,在外观的设计上著名的企业,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更新其设计,以保持领先地位。而在德国,由于瓷砖企业的集中度不够,并未形成产业集群,其相关知识的扩散效应不显著,使得企业对于一次创新的依赖较强,持续创新的动力不足。这被认为是两地瓷砖产业发展悬殊的重要原因。
因此,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自身能够补偿创新成本,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则会阻碍技术的创新。
(2)假设2企业创新的收益2>收益1>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市场规模很大,单独一家企业无法完成所有的市场需求,而且又由于企业3其规模小,本身又不具有创新能力,因此只会出现双方间的博弈。又由于集群内的企业共处于一地,双方间的博弈可以认为是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对各自长期利益的考虑会导致合作的出现,形成长期信任的合作关系,产生合作博弈。所以双方都会继续创新以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即使没有产权保护,对于集群内的企业也会继续创新。而且随着创新企业的继续发展,其品牌声誉所带来的认同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自主持续创新能力的加强,使得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的知识开发能力以及规模经济。这将最终排挤企业3。
(3)假设3 企业创新的收益2>成本>收益1
由于这种创新需要大量的要素投入,而且回报周期比较长,市场规模有限,如制药行业。因此,企业3的存在就会严重影响创新企业的收益,使创新企业出现亏损现象。在这种情况,博弈的结果是区内企业都不创新,而是维持企业原先的生产。但由于整个集群都不创新,最终形成路径依赖,导致其失去创造能力,从而造成整个集群的衰败。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企业的创新进行激励。而产权保护虽然可以达到此目的,但其本身具有的弱点注定其只能是一种次优解决方案。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引入公共资金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补偿,使其回到假设1的情况中,这样对于集群来说将是最优选择。总结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假设1的情况下是不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能够给予创新企业足够的激励。假设2中,在集群外的社会,由于信息流通的局限性,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性,很容易引发道德风险,从而破坏合作博弈的形成。假设3中除面临假设2的道德风险外还存在由于模仿企业的存在所造成的负收益。因此,对于现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假设2,3两种情况下是有效率的,但不是最优选择。而对于假设1则会带来负效益。因此,通过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改变信息的不对称,通过一体化进一步消除创新利益分配的问题或者是引入补偿机制以替代产权保护鼓励创新也许是种更优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仁平,高映.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J].经济众说,2006(10): 21-22
[2] 熊彼特·约瑟夫.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73-74.
[3] 朱宏,孙萍萍.中国的技术创新在知识产权制度下“起飞”[J],中国专利报,1999
[4] 钟心.关注中国对话经济学大师[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1-80
[5]龙文愁.知识产权法哲学初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5-68.[6] 冯晓青.激励论—专利制度正当性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89-92.[7] 2007年2月第9卷第1期Journal of SWUPL VoL 9Feb.No,2007
[8] 夏旭阳,知识产权垄断性批判:以激励论为重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9):48-51
第五篇: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知识产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17211206吴松阳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近来,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话题性、国民普及度一再提高,而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也日益朝向更深入更多样的方向发展。
虽然是个文科生,但我一直都对知识产权抱有十分的关注度与求知欲。在有幸听了这次胡教授主讲的创新风险、知识产权化生存讲座之后,我对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二者的关系,前者对后者的作用进行了一番思考。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前进,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调整各产业格局的强大动力。创新的形式十分多样,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方法创新,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而创新往往与创造、创作、发现、发明、专利、作品等概念相互关联。“创造性”的判定,即必须同时具备独创性和首创性。开拓性发明、组合发明、选择发明、转用发明、已知产品的新用途发明、要素变更的发明、要素关系改变的发明、要素替代的发明、要素省略的发明,首要前提都是创造性。只有把“创造”融入到个体中,才有真正的“发明”。而创造与创新也不尽相同。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将二者的区别进行了阐释,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技术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在广义上是一个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技术扩散(传播与应用)的极其复杂的活动过程,它涉及上游的科学发现与中游的 技术发明中的知识生产,同时也涉及下游的技术扩散中的知识消费。
创新是科技取得重大进步的必由之路。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1938年牛津大学佛洛里和德国化学家钱恩创造了“分配色层分析法”,解决了青霉素的提纯问题,以及陈景润的“1+2”推理,都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有力例证。科技方法创新是提高科技工作效率的重要前提,是促进企业长青并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价值在于知识,那“改变命运”与“创造财富”的知识。而知识产权的保护,无疑是对创新价值的维护,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创新中必然有挫折和风险,此二者更显现出创新的珍贵与独特。从贵州微硬盘项目、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关键技术”项目的失败可以看出,创新与技术专利保护缺失的风险。专利,特别是核心发明专利,是进入市场不可或缺的通行证,因而更需要知识产权来捍卫创新者的权利。一旦商标保护管理不足,就会发生被抢注、被雪藏、被淡化、被混淆的后果。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与配置。但是,西方并不因为经济全球化而放弃贸易保护,经济危机中尤甚,反倾销,反补贴,特保等等。而更难应对的间接贸易保护,绿色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后面也是技术,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为生产和销售产品提供可能性,它与技术、市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是与技术、市场同等重要的资源。
风险是事件未来可能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是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是指可能发生损失的损害程度的大小,是指损失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是一定时间内,有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结果递进联系而呈现的可能性。风险形式多样,市场风险,管理风险,金融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管理风险。
胡教授的一段话让我受益匪浅:创新与风险规避应对之策,就个人和企业而言,一是产品立项,市场调查先行;二是产品研发,专利检索先行;三是产品成型,专利申请先行;四是产品销售,专利保护先行。的确,知识产权是规避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于社会、企业、消费者而言,都有着不同的影响,不可过强过弱,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保密措施是一项高风险的工程,一步踏错,步步惊心。我国有太多的保密措施缺失造成损失的案例了,两步发酵法生产维C、宣纸、景泰蓝制作工艺、“英雄”、“金星”不锈钢笔
套的抛光技术,野生大豆种子,等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如果无法保证像可口可乐那样近乎完美的保密措施,不如选择知识产权,虽与保密相比获得的利益可能会减少,但是起码能够规避掉失却一切的风险。况且,知识产权运营模式多样,像日本、韩国,采取专利包围战略,围绕欧美核心专利生产大量中下游专利,获得抗衡能力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而对我国而言,知识产权仍存在很多问题,国内的专利申请多以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居多,发明专利所占数额极小。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等基本从外国进口。知识产权问题应当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投入。
知识产权是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科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