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长恨水长东读后感
哀恸--《人生长恨水长东》读后感
一直想为《杨戬--人生长恨水长东》写个长评,写出来居然没地方分享,无奈…
既然我到这来了,那就献上我的读后感,就当留个爪印好了~(厄…不会不符合版规吧?…)
不是伤心,不是难过,不是痛苦,不是深沉,人生长恨水长东读后感。基本上,心里没有任何一滴负面情绪,可是为什么…还是想哭呢?…
我一直在心里纠结该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这篇文章,或者说是形容看完这篇文章后自己的心情,终于,绞尽脑汁费劲心思得出一个结论--哀恸。
就文章而言,《杨戬--人生长恨水长东》本身并没有放入更多自己的创意进去,它至少有80%的篇幅是在描写《宝莲灯》和《宝莲灯前传》的内容。可是,修改几个细节,文章最后的发展就全都不一样了。至少,在最后的最后,杨戬没有像剧中一样返回天庭,而是…消失了。在天、地、人三界永远也无法找到的消失了,无影无踪。似乎,我会使用“哀恸”一词正是来源于这里。
妹妹很重要么?为了妹妹不惜情愿遗臭万年,也要修改天条救妹妹出来。
是的,妹妹很重要。不过,再重要,对杨戬来说也不过是一个修改天条的契机。古往今来,旧天条害了多少相爱的伴侣,他的母亲和妹妹都是牺牲品。所以,妹妹重要。修改天条更重要。哪怕把自己都算进自己的棋盘里,也誓要修改天条,还三界一个公道。
平衡很重要么?为了保持三界的平衡牺牲了自己。
也许真的很重要。看过《X》的孩子们应该都还记得,神威选择保护地球的原因是:小鸟和封真活在地球上。所以,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杨戬是因为自己的家人活在这三界之中,所以为了家人,他定要维护三界平衡?嘛…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观点,读后感《人生长恨水长东读后感》。无论如何,为三界牺牲是他自己的选择,关心他的人只能自己吞掉伤心难过。我只是心疼,心疼他到烟消云散的最后一刻都没能真正享受到家庭的和乐。如果说,三千年前那几年的幸福生活是之后三千年的孤独透支的,杨戬是愿意孤独三千年还是愿意一开始就不知道何为家的温暖呢?总之,我心疼他。
对于这篇小说,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作者(貌似是水明石大人,对不起啊,作者,偶忘记你的名字了…)对各个人物的刻画。杨莲(或者可说是杨婵),被哥哥保护了三千年的小女孩。如果说,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那么,对三圣母来说,哥哥对她的宠爱从来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不是她所得到的;丈夫对她的爱是她得到的,所以她不愿意失去。于是,哥哥与丈夫她选择了后者。所幸,她最后终于还是知道了哥哥的爱才是她得到的,所以,她终于愿意珍惜了。只可惜,迟了点,也罢,有这份心,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好,不是么?
呵呵,太上老君成了追求权势的人,哪吒的身体来自宝莲灯和杨戬的血,四公主和小玉被删除了关于“真相”的记忆…基本上,能拿来修改的成员都给作者改完了。唯一不变的,也唯一最最令人安慰的,是哮天犬。无论是在剧中还是在文中,它都是对杨戬最关心最爱护最忠心的人,啊不,是狗。如果说知道真相之后对于杨戬的忠心是正常的,那么,在知道真相之前对杨戬的忠心就是愚蠢的。可是,哮天犬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它都紧紧的贴着杨戬,令人感动非常。或许狗鼻子果然胜过人鼻子,哪怕这人是神仙都敌不过。不然,为什么只有哮天犬能嗅的出来,杨戬是值得它相信、效忠的人呢?不记得是谁写的,他说:知我者信我,信我者谅我。哮天犬可能不知杨戬,但绝对信他谅他。是的,我心疼杨戬,但因为有哮天犬在,所以我心疼他,而不是同情他。
最让我喷饭的是对玉帝和王母的修改--呵呵,他们是神器所化,是死物。因为是死物,所以与天地同寿却无法繁衍后代。因为是有了自我意识的死物,所以嫉妒“血缘”这种东西。这种设定,很…合理。仿佛本来就该如此。
第二篇:人生长恨水长东
春花秋月,烟雨秦淮,从此只能梦中相见,玉树琼枝,荫花楼阁,自此只道天上人间;纵使独自凭栏,清泪满目,也再无红袖相怜。历史早已消散,金戈铁马早已成为纸上的叹息。
身为帝王,他无帝王的霸气,却拥有文人的绝代风华。李煜,一个出身皇家的文弱书生一个身不由己的傀儡帝王。
繁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暮春时分,花退残红,满目众芳羌秽。幼年时,人们说他像极了西楚霸王,阔额、丰颊、骈齿、一目双瞳。少年时,人们说他极其聪慧,多才多艺,十岁便能作诗。壮年时,他得到了那个并不想要的皇位,却一门心思扑在诗词琴画上,只想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春去匆匆,李煜的生命也如花般来去匆匆。一夜之间,便“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或许人生本是这样,变化无常,一切都只如春花,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一生太短,却有如此多的栉风沐雨。与生俱来、高贵不凡的仪表,自幼便给了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却也正是如此,他引起了兄长的嫉恨,一直处于兄长如剑的目光之中,他生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唐朝廷,接手的江山,也是一滩不可收拾的残局。妻子病殁,爱子离逝,宋军攻取金陵,为了“保民众,不屠城”,他最终选择了投降。“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国尽家亡,寄人篱下,这一桩桩一件件残酷的现实不断向他袭来,却终究只是抵不过那杯要命的鸩酒。“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人生本就有寒风晚雨,只是他一人承受了太多太多„„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落花无情,宛如泪流粉面佳人,殊不知自己将何时再重历盛世?在那寂寞梧桐的深深小院,他“无言独上西楼”,任由那“剪不清,理还乱”的离愁在心间缠绕。他追忆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悔叹那“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感慨那“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春已逝,梦已空。故国不在,情何以堪。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对他来说,人生长恨如同水长东,不可改变,不可抗拒。他太爱外面的繁华世界,却不知如今路在何方。“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从此,懂词和不懂词的人,都明白了那一江春水中流淌的到底是什么。但对他来说,爱有多深,恨就有多长!
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治国有方的皇帝,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从三国到明清皇帝走马灯般换了又换,真正拥有李煜一般才华的又有几人?细读李煜的诗词,字字句句透出的都是一个“真”字,他不谙世事,涉世不深,却性真情真。
读史明鉴,对于当今纷扰繁杂的社会,有几个人能真正怀着赤子之心去对待艺术?想想李煜,在那样困顿的自然环境中,不图名利,写下千古名篇,历经磨难流传下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精华。
如水长流的不仅是李煜得恨,还有那华夏永恒的灿烂文化之精髓。
第三篇:关于死亡的作文:人生长恨水长东
关于死亡的作文:人生长恨水长东
浙江省诸暨市街亭镇中八(1)班 周银妃
住在我家南面的那个三十岁的青年今天走了。
大约三个月前,他被医生诊断出来患了胃癌,而且已扩散到无法医治的地步。医生说,最多只有三个月可以活,可是离三个月还差得远,他就走了。
他是比我大十五岁的邻家大哥哥,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具体,他不太回家,他的事情,我大都是在他妈妈和我母亲聊天时听说的,有时我母亲在唠叨时也会提到他。听说他小时候成绩很好,后来不知怎么地就不学好了,上大学的时候,更是没日没夜地泡在吧里。这毛病,或许就是那时候落下的吧。后来上班了,肚子就常隐隐作痛,他也只是不停地吃胃药,没有去就医过。直到三个月前,他也不曾知道自己得的是胃癌。
母亲常说,孽债啊!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我就知道她又在为那青年叹气。他的妈妈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省吃俭用供他上大学,而他在大学毕业以后竟连过年也不回家,自己挣的工资也从没拿回家过。母亲常说,邻家大妈是个可怜人。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邻家这位大妈,嫁的男人吧,脾气不好,隔三差五地吵架;养的儿子吧,又不孝顺。她儿子出这事以后,她更是每日里啼哭。母亲说,她这是撕心裂肺的痛,可怜!她的男人还把这一切都归咎于她,说她从小溺爱儿子,才会导致儿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今天傍晚放学回家,听到前面那户人家哭声阵阵,才明白他真的去了。从他养病到去世的这段时间,我都没有去看过他。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想死,虽然意识到自己的病医不好了,却仍然坚持要住在医院。对此,我不理解。面对死亡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他在死前的一秒钟,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呢?是反思自己一生过得很放荡,还是认为自己一生无所事事而懊悔呢?这些,现在我是无法得知了。
不过,尘归尘,土归土,这些随着他的离去,应该都烟消云散了吧!听他母亲的意思,好像要把他的后事办得体面一点,好让他走得安心。不过母亲说,办得越简单越好,毕竟这是可怜的年轻人,毕竟白发人送黑发人是这世上最不幸的事!
(指导老师 姚培基)
【边边插嘴】
这文章有点灰色,读来让人不那么愉快。正如文中那个可怜青年一开始讳疾忌医一样,生活中人们也往往讳谈死亡。其实,大可不必刻意回避,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必须直面人生的生老病死。文字本是用来记录生活、表现内心情感的。诚如本文小作者,作为该事件的现场见证人、目击者,内心受到了震动,有所思有所感,然后用笔将其表达出来,而且文从句顺,这难道不是写作的本意吗?写作,该就这样子。
第四篇:杯水释人生读后感
很多人,总是太过注意外在的东西,而忽略的真正重要的内在。有些东西华而不实,比看似平淡却充实的东西差了好几倍。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总会有很多期望,然而期望越大,未达成时失望也相对变大。这时,难免会心灰意冷,一时之间刹然觉得自己成了上帝恰巧没眷顾到的那个失宠者。
《杯水释人生》这个简单却颇具含义的故事给了我不小的启发:若是在一个人面前摆了一排杯子,要你挑一个来装水,想必多数人都会挑看似精美的那个,而没人会选廉价的塑胶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杯子好看点,这一点也不奇怪,但大家却忘了最初拿杯子的初衷,这个就是人们烦恼的根源。我们需要的是杯子里的水,而非水杯,却在无意中选了最美的杯子。
而我们的生活就如同那杯水,金钱、地位、职业,不过是杯子而已。我们应该是为了充实生活,而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不是为了高薪、高地位而去勉强自己过自己不爱的生活。如果人只是一昧的在意自己跟别人的差距,而不断强逼自己往上爬,那又有打那儿来了心思能品尝生活中的美呢?为了生活而“生、活”,这又何尝不是最好的选择?
第五篇:《东方管理学-苏东水》读后感
《东方管理学——苏东水》读后感
此书共分为十三章,用人,治法,纳言,决策,组织,激励,指挥,处事,考核,变革,修身,廉正,教化。同时建立东方管理学原理四十条。大量参考中国古典著作《墨子》,《吕氏春秋》,《贞观政要》,《老子》,《商君书》,《管子》,《孙子兵法》,《荀子》,《三国志》等,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髓以管理学视角来分析透彻。却也包含一定的历史典故,中外的管理实例来解释说明众多原理。
中国古代典籍之中涉及管理思想可谓是卷帙浩繁。一是当时学者身份的士大夫阶级为统治阶级服务,或是干脆自己便是统治者。而统治不得不关系到管理思想。二是管理思想的覆盖面广阔,当时百家齐鸣,法家,阴阳家,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皆是拥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思想体系。也是如此,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浩大的管理遗产。哈佛商学院MBA必读的十本书中,包涵《孙子兵法》《道德经》《论语》《中庸》四本中国古代著作。
本书书名与其说是《东方管理学》,还是说成《中国管理学》更为恰当,东方也许可以是中国的代称,可是深究下去东方并不只有中国。或许中国管理思想博大精深,使周围的东方国家影响深重。可是就拿印度来讲,宗教思想之深厚非中国能比,又受过英国殖民的影响,管理思想更是混合不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系。而日本又是天皇统治,后改为内阁制,二战后依附美国,积极学习西方,又与中国大为不同,所以中国管理学更为恰当。
在书中的为数不多的东西方联系讲解之中(本书主要讲解中国管理,所以西方思想少之又少),有一有趣的热炉法则(hot stove rule)。
1.火炉是烧红着摆在那里的,任何人都知道不能去碰触。
2.如果有人敢去碰触,那么,必然要被烫伤。
3.烫伤在时间上是即时的。
4.烫伤在对象上是普遍的。
春秋战同时期的法家韩非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与西方“热炉法则”完全一致的理论。韩非曾用讲故事的形式提出了一个“深涧法则”。韩非说,赵国有一个地方叫“上地”,它的太守名叫董阈。董太守到任后,来到一个叫“石邑山”的地方。他看到山峭如墙,涧深百仞(一仞为八尺),就问别人:“人尝有入此者乎?”别人答道:“没有。”又问:“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别人答道;”没有。”又问:“牛马太彘尝有入此者乎?”别人答道:“没有。”于是,董太守叹息道:“吾能治矣。使吾治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之?”
韩非还提出了一个“铄金法则”。韩非说:“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镒(yi),盗跖不掇(duo)。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镒。故明主必其诛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寻常的布帛,常人拿着就不肯释手;熔化的金子,哪怕有100镒(1镒为20两),连大盗柳下跖(实际上是奴隶起义领袖)也不敢碰。在不必定烫手的情况下,连寻常的东西也不肯释手;一定会烫手的东西,连100镒金子都不碰。因此,贤明的君主必须处罚以身试法者。
韩非的理论可称为“铄金法则”,这与“热炉法则”一样,对管理者加强法治有启发作用。
至于有趣在何处,一是,也许是中国人的毛病,西方出现一重大发现或成果,就会寻根觅迹的在我们老祖宗的遗产中去找蛛丝马迹,找到便说中国人早在几几年便以知晓总总。这与韩国说屈原是他们的有何区别?二是热炉法则第一条,任何
人都知道不能去碰触,讲究的就是惩处制度面前,人人皆是明白自己不能去碰触,这里的人人是有意识的。而婴儿、痴聋、狂悖之人不可能有这个意识。且热炉法则的第三条烫伤在时间上是即时的,讲究惩处的及时性,在韩非子的故事中也无提到,所以有点牵强附会的嫌疑。
“理论界对于东方管理思想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然而迄今为止,许多研究尚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典籍中提炼出一条清晰的主线,更过的是就事论事的经验式体会,或是贴标签式的注解”,苏东水教授。对于苏东水教授的这一番言论感触颇深,其实中国没有了真正的书香门第所代表的思想巅峰,更过的是暴发户式的中国思想。美国花了几百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乃至世界第一。而相对而言的中国即使话说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可是真正从积淀中获取的少之又少,几十年的快速喷张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好处,更是埋于根基的严重隐患。从现实中的百年老字号也开始资产改革,上市发股,也是更多的受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
在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抉择之中,多数人更多的去解决燃眉之急,采用快速高效的西方管理体系。东方管理思想更多的模糊,与西方管理的体系明确,条理清晰不同,更多的是趋向于一言道尽天下事的风格。所以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从模糊之中提炼出来的,最终也是西方管理的翻版而已。
阅览全书,苏东水教授认为由于西方哲学主客两分的特点,给西方带来了科学发展,但是压制人的肉体感情,造成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紧张。所以苏东水教授由中国思想建立的“三为”原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形成“治国,治家,治生,治身”的“四治”体系,以人本论,人德论,人为论为核心,包括人道,人心,人缘,人谋,人才的“五行”管理思想的东方管理体系。
殊不知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行为主义学派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中就已发现,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与我们传统认为的西方公司剥削工人观点不同,西方工人并不感到自己感到自己被剥削,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将资本剥削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之上。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剥削却不见衰弱,教职工工资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不得拖欠等有关文件的下发,也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所以此书并不是管理书,更像是一本叫你怎么做人的书,叫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全才,人见人爱的人。
本文就事论事,不包含作者观点。
2012.11.17
公管六
孙益波
写于温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