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鸣轲“建设幸福中国”故事稿
“建设幸福中国”故事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一位枣庄雷锋的故事。他叫许双功。许双功爷爷敬仰雷锋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反复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开展便民服务活动。50 年如一日,年过七旬的但是他学雷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1994年,离春节还有十几天的时间,他们厂里职工集体宿舍的下水道堵塞了,整个楼上的厕所里污
水横流,漫的到处都是,住在楼上的职工捂着鼻子报怨着,但没有一个人敢来疏通。他听说以后,立刻赶来,不顾脏累,用塑料布把头和身子一蒙,站在堵塞的下水道一旁,手拿着竹蓖往上一捅,被堵住的污物“哗”的一声全流了下来,溅在塑料布上,也溅了他一身,当他满身污水地把下水道疏通了以后,职工们被他这种不怕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围过来表示感谢。有人开玩笑说:“许师傅,你电工又改成清洁工了!”他挥挥满是污渍的手说:“只要大家能安安心心过好年,这点事算不了什么。”
他就是这样,看到别人有难处,自己比当事人都着急,就是因为他有爱管闲事的“毛病”,所以熟悉他的人都他叫“活雷锋”。
他做好事不是光为本单位、光为熟悉的人,而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两个从不离身的东西,一个是“万宝囊”,一个就是电工袋,他把经常能再利用的螺丝、螺帽、漆包线收集起来,随身携带,准备随时为遇到困难的人们排忧解难。有一年冬天的一个早上,他上班路过红旗小学,突然看见学校门前的雪地上垂下来一根裸体线,他用电笔一量,通红。这时,上学的孩子正打打闹闹的走进学校,如果谁好奇的来摸上一把,后果不堪设想。他赶紧招呼人看着电线,一边找到接头切断电源,一边找到当时厂办公室张主任通知供电局采取措施,避免了险情发生。还有一次学校路旁变压器失火,他也是及时关掉电闸,并用携带的工具,配合前来抢修的师傅们修好了电路。平时在路上看到断落的火线,他总是考虑到行人的安全,用黑胶布包好,挂到高处,心里才放心。
许双功学雷锋,做雷锋,也热心传播着雷锋精神。2006年,他和10多名退休工人一起自筹资金2万
多元,制作了有关“八荣八耻”内容的展板,从4月初开始,在城市广场、部队、学校、车站等场所巡回展出20多场次,观众达6万多人次,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几年来,他先后被枣庄师专、枣庄十五中等院校聘任为德育辅导员,以亲身经历做传统报告,讲雷锋故事、上品德教育课。
在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像许双功这样的好心人,让数万名青少年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让雷锋精神在青少年和全社会继续发扬光大,象春风吹拂神州大地!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才能做好“幸福中国”的建设者。
我的演讲完毕。
谢谢!
第二篇:建设幸福中国故事稿
建设幸福中国故事稿
——变形计
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故事叫做《变形计》。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是深圳的富家少年易虎臣。他生活无忧却任性、厌学、焦躁甚至和老师动手,是全班最不受欢迎的学生。另一个却是生活在云南思茅的一个山村孩子,吴宗宏。在他很小的时候,爸爸在一次砍柴时不幸坠落悬崖去世。家境非常清贫,却刻苦求学。这两个相差甚远的孩子要互换七天的人生,故事就此展开了。初到山村的易虎臣受到了山里孩子热情的欢迎,淳朴善良的他们为易虎臣送上采摘的鲜花。当易虎臣看到破旧的教室以及十几个人只能挤在一张破床的寝室时,他觉得鼻子酸酸的,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生活是那么幸福。这里的孩子上学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所以他们就住在那简陋的宿舍。每天要自己煮饭,顿顿吃清水煮洋瓜。可是就算生活再艰苦,他们依然刻苦学习,笑容总是洋溢在脸上。易虎臣开始不能适应山村的艰苦生活委屈的掉泪。可是因为受到善良淳朴的山村孩子的感染他很快就融入其中,学着喂猪,冲厕所,开始关心同学,并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吴宗宏来到深圳,繁华的都市生活让这个从来没有走出大山的山里娃娃震撼。一切对于他都是新奇的。他从来不知道学校可以这么大,一个班竟然有那么多的老师。明亮宽敞的教室,平坦整洁的操场,这一切在吴宗宏的眼里都显得那么美好和珍贵。在新学校读书成了他来到深圳以后最大的兴趣。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倍感珍惜。为了给城里的新妈妈买生日礼物,他去勤工俭学。他终于明白城市的幸福生活也需要靠一点一滴的努力实现。七天的变形生活结束,他们带着不舍,带着与小伙伴,与新爸妈建立的真情,带着感悟回归到了自己的生活。易虎臣这个叛逆的城市公子哥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善良的孩子。经过七天的变形,他学会了感恩,珍惜幸福生活。而吴宗宏更坚定了努力学习的念头,创造幸福生活就得靠努力拼搏。吴宗宏所在的中坡小学也得到了社会上很多好心人的帮助,盖起了新的教室和宿舍,还给他们寄来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孩子们再也不用顿顿吃洋瓜了。的确,我们不会留恋苦难,但苦难确实能教会我们些什么。相比那些山里的穷苦孩子,我们是多么幸福。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好好读书呢?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更多的人幸福起来!建设幸福中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谢谢大家!
第三篇:建设幸福中国故事征文
领悟幸福
大埔一小07-2班刘思玲——读《建设幸福中国》有感
爷爷常说我们是生在蜜罐里长在福窝中的一代,生来就享福,吃的讲究有营养,穿的要时尚漂亮,爷爷奶奶疼,爸爸妈妈爱,却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对爷爷的话从不以为然,谁不是这样生活的呀,为什么说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呢?爷爷总是摇摇头说:“要是你生活在几十年前呀„„”“以前怎么啦?”我好奇地问。“说了你也不懂。”爷爷不再说话了。
我心里一直奇怪:为什么爷爷不告诉我呢?是我小,听不懂?还是„„好奇心一直吸引着我,驱使我总想去问个究竟,可是每当我问他时,他总是告诉我说等我读书多了就明白了。
如今我慢慢在长大,书也读了不少,但是爷爷的话我还是不明白,好奇心促使我常问爷爷同样的问题,终于有一天,爷爷向我讲述了他那不堪回首的童年。
爷爷出生时全国还没解放,他从小就生活在战争的恐惧中,每天都担心有日本鬼子来杀人放火,担心土匪来打劫,生命时时受到威胁,整天跟着村民东躲西藏。爷爷原本有个聪明可爱的妹妹,可是才活了三岁就病折了。
“为什么不送她去医院治病呢?”我疑惑地问。
“哪有钱治病哪!”爷爷的眼里闪着泪花,“那时的老百姓,生死都是命!病了就是等死,根本没钱治,能活下来就是造化啦。村子里死人的事是接连不断呀,不是病死就是饿死,要不就是累死。”
“还有人饿死的?减肥不吃饭呀?”我接着问。
“减肥?那个年代哪有减肥哟,饭都吃不上。每天有一抓米拌着糠煮野菜,一家人不挨饿就是很好的了,哪像现在天天能吃上白米饭,还有鸡鸭鱼肉,吃得你们天天喊减肥。”我听得目瞪口呆,终于明白了爷爷的伤心往事,明白了爷爷为什么常说生在福中要惜福。
“玲呀,你书桌那不是丢着一本书叫《建设幸福中国》吗,你读了没有?你们成天喊着上学苦上学累,却不知道我们那一代普通老百姓要能上几年学简直是痴人说梦,要不是共产党领导人民得解放,我哪有机会进学堂。”
听了爷爷的话,我把《建设幸福中国》完完整整地读了一遍。书中围绕着“什么叫做幸福”这个话题展开了讲述,从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件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让我感受到:幸福是学生上学环境得到改善;幸福是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幸福是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医疗保障;幸福是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幸福是小区里安装了健身器材……
第四篇:建设幸福中国故事演讲稿
幸福,似春风吹过祖国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讲的故事是《幸福,似春风吹过祖国》。
说到“幸福”这个词,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可是,如果问“什么是幸福”,也许同学们就不好回答了。对小草来说,春风就是幸福;对鸟儿来说,蓝天就是幸福;对孩子来说,妈妈的怀抱就是幸福;对农民来说,庄稼年年大丰收就是幸福······总而言之,幸福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千姿百态、五彩斑斓。
一直以来,人们充满了对幸福的憧憬,50年代人们的梦想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80年代,最理想的目标上当上万元户。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住在农村的二姨以前日子过得有点拮据。每当放暑假和寒假的时候,表弟都要到我家住些日子,表弟经常跟我争吃的、抢玩的,临走时还要带走一些我心爱的连环画、好吃的、好玩的以及一些衣服等等,每次都是闹得不欢而散,所以我特别不喜欢表弟到我家。
可现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二姨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了。如今,人们的幸福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希望有房有车,更注重生活的质量,人生的品味。
隔壁邻居王大爷,退休后迷上了微博,热衷于在微博上发贴或者看留言,偶然想起一句话,也会跑到微博上与大家交流,拍了一张精彩的照片也会贴到微博上吸引眼球,隔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就会去刷新一下,忙得不亦乐乎,有时候,半夜也会起来,拿手机去微博上溜达一圈,典型的“微博控”。
楼下新婚的叔叔和阿姨迷上了“微旅行”,不管是大假还是小假,只要休息,人就没有了踪影,去郊区的温泉小镇享受水疗,去爬山,去滑雪,开车自驾游,吃农家菜,享受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
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建设幸福中国,成了全国人民最殷切的希望。谈论在言语,洋溢在心间。幸福早已似春风吹过祖国,沁人心脾,让人陶醉。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建设幸福中国的故事
共守大亮山只为幸福家园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西保山市施甸县的民谣,不仅唱出了当地群众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地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60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杨善洲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他继续实践“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山义务植树造林,无偿担任大亮山林场场长,一干就是22年。
1988年3月8日,老书记带着17个人,雇了18匹马,驮着帐篷、工具、粮食、锅碗瓢盆,登上了大亮山。带领大家一边想办法改善生活条件,一边抓紧时间摸清大亮山的底子。他们钻山沟、爬山坡,鞋子磨破了,裤脚撕烂了,脚底磨起了血泡,腿上被旱蚂蟥叮得血迹斑斑„„
他的老伴坐过4次林场的吉普车,他为此交了370元的汽油钱。他说:“办林场后,领导考虑到我老了,出外办事不方便,就专门为我配了车。但车子是办公用的,不是接送家属子女的。虽然不在岗位了,但原则还是要坚持。还有我当领导有小车用,那些买不起车,买不起摩托车的人怎么办呢?想想这些,我觉得当个领导已经够‘特殊’的了,还想多占点其他的便宜,就太不应该了。”风雨同舟的22年里,老书记和同志们一起去街上捡果核育苗木,一起经历了老鼠啃毁茶苗和飞机草困死松树苗的失败与挫折;亲眼看到大风吹走了他们的炊具,亲耳听到夜深人静的夜晚,从老书记的油毛毡棚里传来的阵阵咳嗽声„„
杨善洲走了,不仅给家乡人民留下5.6万亩郁郁葱葱的山林,更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是他却什么都没有留给家人,他的女儿在整理他的文稿时,看到了多年来埋藏在他心里对家庭的歉疚:“我出来工作,家庭是很困难的,家有老母亲、老伴儿,后来又有3个娃娃,就靠老伴儿在家养老供小,我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家庭„„我对家庭欠债很多„„”
杨善洲书记用毕生精力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他守住了大亮山,也守住了心中的幸福家园。